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考教育学研究生中国教育史用孙培清主编杜成宪副主编的书行吗

祥林嫂
雷诺阿
行,我就是用的这本书,没问题!放心!我认识一个考上教育学研究生的姐姐,她是2010年考的,她就介绍我用的这本书!

为什么学习中国教育史

食罪人
叶月
在面对遥遥未知的教育之路时我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感叹于名师们他们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不仅能丰富自己的人生,同时还可以赋予他人别样的人生价值。这是在我潜心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名师施克灿的讲课之后,又一次深深的受益和感动,这使我对中国教育史的理解更为深刻,对教育史上的名才史学的理解也更颇为深入,为此我将自己深刻的心得和体会记录下来。从学习中国教育史这几天来,我都怀着研究历史与研究现实关系的态度,从历史人物先前所经历的路程中,揭示教育客观规律和发展方向,继而为当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服务。反思几天来施老师对中国教育史中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原则和教育价值等的讲解,我感到自己收获了很多,不但从思想上对古代教育与当今教育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学到了好多学者风范与其教育价值。首先从对孔子的认识来说,他\"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来讲,规定了其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正是这样,他的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盂子从\"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和\"性善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与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他指出每个人虽然先天具有四个善端,但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外物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够,可能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写下了著名的《师说》。《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关于教师的资格,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关于师与生的关系。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其教育思想更是对后代学者起着引以为鉴的作用,更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中国教育史的发展适应当代学科发展的趋势,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说起,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另外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也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尽管这样,与此同时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庸,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其方法僵化、呆板。充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另外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从每一个历史阶段来看教育史的发展,每一个教育思潮的产生

中国语文教育史存在什么研究问题

其化均也
伴雨行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阐述了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并引以适当的评论。书中既论述了主要的语文教育情况,又介绍了一些主要思想家、教育家的语文教育思想和语文教学实践,使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古代语文教育史的面貌。绪言第一章 远古至西周时期的语文教育第一节 概说第二节 语言、文字的产生与古言、文教育第三节 学校的诞生与六艺教育第四节 歌谣、祝辞、神话、传说的传播教育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语文教育第一节 概说第二节 大语文教育家孔子第三节 古逻辑教育家墨子第四节 ’古政论教育家孟子第五节 传经大师荀子第六节 先秦的诗风、诗教第七节 先秦的历史、哲理散文教育第八节 有关早期语文教学论的《学记》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语文教育第一节 概说第二节 秦汉篇章与识字写字教学第三节 现存最早的习字课本《急就篇》第四节 汉儒传经中的阅读教学第五节 指导读经的几项工作第六节 第一部语文教学专用词书《尔雅》第七节 汉代文体和写作训练第八节 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第九节 《方言》和《说文解字》第十节 司马迁、扬雄的语文实践及其对语文教育的影响第十一节 王充、郑玄的教学实践和语文教育思想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文教育第一节 概说第二节 蒙学语文教育第三节 《开蒙要训》和《千字文》第四节 玄风影响下的阅读教学第五节 《昭明文选》第六节 文章新变与写作训练(一)第七节 文章新变与写作训练(二)第八节 魏晋南北朝的书法教育第九节 清谈对语言教育的影响第十节 南朝的“官话”教学和北朝的“双语”学习第十一节 《玉篇》和《广雅》第十二节 刘勰及其《文心雕龙》和钟嵘及其《诗品》第十三节 颜之推的语文教育思想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语文教育第一节 概说第二节 蒙学教材的五种类型第三节 《太公家教》和《蒙求》第四节 阅读与点识第五节 为科举服务的写作参考用书第六节 应用文的写作第七节 儿童的读诗和作诗第八节 文人的诗歌写作训练第九节 唐代的书法教育第十节 语文学家对语文教育的贡献第十一节 古文家的语文教育思想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语文教育第一节 概说第二节 蒙养教育与“三”、“百”、“千”第三节 修身教育与“蒙训”、“须知”、“斋规”第四节 读文训练与“诗话”、“词语”、“文话”第五节 作文训练与“文说”、“文锦”、“文则”第六节 习字训练与苏、黄、米、蔡第七节 少数民族双语、多语的学、用第八节 王安石的语文教育思想第九节 胡瑗、张载的语文教育思想第十节 朱熹与《四书集注》第十一节 吕祖谦与《东莱左氏传议》第十二节 《朱子读书法》第十三节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语文教育第一节 概说第二节 幼学教材种种第三节 文选读本种种第四节 科举考试与八股文写作训练第五节 科技教育与实用文写作训练第六节 文字蒙求与写字训练第七节 王守仁与“训蒙”、“教约”第八节 清初三儒的语文教育思想第九节 宫廷与家庭的语文教育第十节 《幼训》《少学》《学海津梁》第十一节 《家塾教学法》第十二节 《教童子法》后记

教育史的研究方向

灵异日
画外音
1、中国教育史方向:研究中国教育史2、外国教育史方向:研究外国教育史3、比较教育史方向:研究中外比较史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中国教育发展史方向到底研究些什么以后的就业去向如何

关尹
静也
中国教育发展史专业,更多的是研究与教育发展有关的书籍。如果想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最好能继续深造,当然也可以参加与专业无关的工作。

教育史成为一门独立的教育科目是什么时候?

雇佣军
儿歌
一级学科:0401教育学   二级学科:040103教育史   国家重点学科(教育史):浙江大学编辑本段研究领域  “教育史”[1]研究生主干课程: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中外教育交流史、比较德育论、高等教育哲学、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史、中外教育文化名著精读、外国高等教育史、中国教育史专题研究、史学理论与方法等。   “教育史”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教育现代化史,近代中外教育文化交流史,中国近代教育史,中外教育交流史,外国近现代教育史,德育理论与实践等。编辑本段教育史研究的现实意义(1)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教育史学研究既然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它的目的也就要求具有现实性。满足于描述纯粹“客观事实”的教育史学家已不多见,而相信教育史学研究具有现实目的的人已占多数。一方面,人们逐步认识到,教育史学服务于现实是一个复杂过程,例如,研究欧美国家的近现代教育史可为我国社会的教育现代化进程提供许多可以利用的成果,并且这种利用不应是简单照搬,而必须与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只有在利用有效时,教育史学的现实目的才算得上是实现了。尽管如此,人们过多地思考如何研究他们的课题,却很少考虑其成果获得现实意义的途径。许多教育史学家有解决现实问题的构想,但很难迈出从抽象到具体的关键一步,致使主观上的良好愿望因为无法采用有效的途径使其成果结合并作用于现实而流产,最终完不成教育史学的任务,这不能不让人遗憾。 另一方面,人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要能够科学、健康地运行,离不开对于教育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充分借鉴,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史学科对于指导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有重要作用。但这种指导作用的充分发挥,除了教育史研究者尽力提高对于教育遗产及以此为基础的教育理论的研究水平外,还有赖于教育史研究者对于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的关注和参与。(2)丰富并发展教育科学理论  今天的教育科学不是个别人的发明创造,而是古今中外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许多先行者教育理论思维的结晶。教育科学是在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完善的。教育历史是教育科学的重要源泉,没有人类几万年教育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没有教育家几千年教育理论思维的丰富材料,要创造高水平的教育科学是难以想象的。[3]所以,后继的教育家在认识和解决当代社会的教育问题时,往往需要利用先前的教育家理论思维创造的成果和留传下来的教育思想资料,并结合当代的现实需要加以改造和发展。新时代的教育思想不可能白手起家,它同先前的旧时代的教育有着继承的关系。教育一定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事实上,教育这个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是与人类共始终的。人类在探索教育规律这条道路上前人已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过无数次实验,提出过许多教育理念、理论,成功的、失败的,可以说是不计其数。如果你一点都不知道,怎么可以自吹是创了新理论、新模式呢?[4] 客观地说,教育科学理论进步、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历史上的教育学家们具有积极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他们对已有的教育学理论,既不完全肯定又不全盘否定,既维护又批判,既继承又发展,在批判的基础上综合,在综合的基础上创新;对任何权威和既有理论不迷信、不教条,要敢于质疑、挑战传统的教育学理论框架,积极大胆地提出新概念、新假设、新思想;充分发挥创造力,创建新的教育理论学说,革新教育科学体系。   孟子在丰富孔子“立志乐道”的基础上提出“持志养气”;董仲舒在继承了先秦儒家“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圣化”原则;王夫之在批判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过程中,提出了“知行相资”。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卢梭在批判封建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自然主义教育主张;狄德罗、爱尔维修等对遗传决定论进行批判而提出“智力平等说”、“教育万能论”;杜威在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的批判基础上,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等一系列教育命题、原理;没有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又哪来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赞科夫对凯洛夫的教学原则体系进行变革而提出高难度、高速度等教学原则;布卢姆否定学生学习的效果呈常态分布的传统看法而创立“掌握学习”理论;等等。这些都可谓是教育史上批判、创新的典范。(3) 判别教育是非,解决教育现实问题  “欲通今者则必先知古。”历史与现实的区分仅仅是相对的,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未来都属于广义的历史科学。教育科学的各方面都属于广义教育史,由于教育的继承性特别强,教育史与教育现状一直都是紧密结合的。李大钊曾明确指出:“社会与历史二者是同质而异观的,纵以观之则为历史,横以观之,则为社会”,“一切史学研究,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陈编,乃是过去、现在、未来和永世生存的人类生活的全部生命”。[6]今天中国的教育现象就是昨天的中国教育历史的延续与发展。我们研究历史之目的,就是为了指导今天,研究的历史性与现实性必须统一起来。我们致力教育史实的发掘,回复教育历史的使命就是力求发掘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从而解释现实中国教育的即成结论。研究教育史的目的是为了解释现实教育问题,而解释的真正目的则在于修正现实。   任何一种教育思想都是由于教育实践的需要提出来,有的就是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总结出来的。所以,离开教育实践,教育思想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教育理论不能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这种理论不仅仅是空洞的,而且是无意义的,久而久之,当然也就自行消亡了。从历史上看,这样的教育理论还是不少见的。因此,研究教育史,一定要对那些合理的、带有规律性的、可以利用的部分加以分析评判,我们要把它们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以不变应万变。当教育史研究发挥了其在指导教育改革解决教育现实问题、教育学科建设方面的巨大功能时,教育史学科自身价值才能真正实现。(4)预知未来教育发展趋势  学习和研究教育史,好像是面向过去,与面向未来不相容。其实不然,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是为了未来发展提供借鉴,以便比较兴替、权衡得失,从而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正如司马光所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当代西方一位学者说得更为具体:“历史能使人们对过去和现在的事情作出合理的解释,又能对将来的事情作出合理的推测。”[9]当然,研究教育史要向前看,不要走回头路,不过,研究历史不免要“回顾”,但“回顾”是为了更好地“前瞻”,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参考资料:http://www.cdgdc.e.cn/xwyyjsjyxx/zlpj/zdxkps/zdxk/

中国教育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谁能给我写一篇论文啊 3000) 不胜感激啊 论文怎么写我这不会

优香
修迪
我帮你好的, hynuhejie@163.com

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

卡夫卡
三日不谈
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治国以礼”(《论语·先进》)、“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的政治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世人所称颂。而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更是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教育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辉。下面笔者从首创私学和教学思想两个方面来谈谈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一首创私学,广收门徒孔子的一生,大部分从事教育活动。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教育家。孔子本来也想从政,但他在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曾经多次谋求出仕,但遭到权贵的排斥,因此最终未得重用,甚至不得不出走国外。虽然鲁国的掌权者也曾经想拉拢他,但他认为他们不走正道,不愿合作,于是退而在家讲学。他是最早创办私学,进行私人讲学的人。孔子办学,主要有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大约在他30-35岁之间,第二个时期在37-50岁之间,第三个时期是在他的晚年,即68-73岁之时。他的私人讲学非常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这些弟子有许多是从远方慕名而来的。七十二位贤者,有的以学问闻名,有的成为当时诸侯国的卿相。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因为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而设,所谓“学在官府”,不仅奴隶和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就是奴隶主下层也很少受到教育。而孔子兴办私学,广收学徒,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即一个人不管他出身如何,都有权接受教育。孔子收徒,学费很低,只要“自行束修以上”(《论语·述而》),就收为弟子。“束修”就是十条干肉。比较贫寒的平民,只有交得起十条以上的干肉做尊师礼,就可以接受教育。十条干肉,一般的家庭还是准备得起的。这样就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为普及教育开创了先河。由于孔子兴办私学,不分贵贱一律施教,使许多出身低微的平民可以通过教育获得参与政治活动的能力,从而也就有了成贤的机会。由于孔子率先兴办私学,使得后来私人讲学的风气盛行。春秋战国时期“处士横议”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可以说与孔子开创私学有很大关系。孔子首创私学,“有教无类”,这是孔子对教育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二教学思想,为人称道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孔子在他一生的教学经历中,总结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经验,既有关于“教”的,也有关于“学”的,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教学思想。其中有许多教学思想虽然时隔两千多年,至今仍有借鉴之处。对于学习方法,孔子主张要博学、多练、经常温习。《论语》开篇首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就是说要多学知识,而且要复习训练,否则,学过的知识就不能巩固。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里面其实也包含了复习巩固的意思。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旧的知识积累得多了,就能够产生新的见解。所以,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这些话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巩固知识。孔子还认为,不仅要博学多练,温故知新,而且还要经常思考,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他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他一方面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曾说“吾尝终日而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这里孔子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说明长时间的空想是没有好处的,不如学一些知识,再去思考。另一方面,孔子又强调要勤于思考,他对那种不认真思考的学生表示没有办法。他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就是说,学习的同时还要思考,要经常问个“为什么”。由此可知,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光思考不学习也是行不通的。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得。孔子这种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至今还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在学习态度方面,孔子主张一个人对待学习要老老实实,谦虚好学。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意思是,学习知识,弄懂了就是弄懂了,没弄懂就是没弄懂,千万不可不懂装懂。在学习上,要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的精神。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一定要虚心向人请教。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不耻下问”,要做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论语·泰伯》)同学之间遇到不懂的可以相互请教,老师遇到不懂的可以向学生请教,大学者、大专家遇到不懂的也可以向普通老百姓请教。孔子自己就是谦虚好学的典范。他虽然学识渊博,但是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虚心向别人请教。《论语》记载,“子入大庙,每事问。”(《论语·八佾》)他曾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论语·子罕》像孔子这样博古通今的大教育家,尚且说自己“无知”,“空空如也”,其谦虚之态不言自明。孔子好学是人尽皆知的。他曾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在此,孔子说明,自己并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而是通过好学才有的。“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未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这是孔子对自己好学精神的自白。孔子这种实实在在,谦虚好学的精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于教学方法,孔子主张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孔子启发教学可以说是恰到好处。他的学生颜渊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孔子启发教学到了让学生“欲罢不能”的程度,可见他的启发教学是多么的在成功。孔子认为,教师不能一言堂地老是向学生灌输,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去思考和琢磨。这种启发教学的思想至今仍为社会所提倡。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愤”是指学生求通而不得,产生一种求知欲;“悱”是指学生虽有会意而又表达不出来,处于一种似通非通、似懂非懂,而又急于弄通弄懂的状态。当学生进入“愤”、“悱”的境地,才是教师进行启发诱导,实施教育的良好时机。在教学中,要注意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进入“愤”和“悱”的境地,以便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通过启发,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当举一而不能反三时,不要直接告诉他答案,而要他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在进行启发教学时,孔子往往采用“叩两端”的方法。他曾说,“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吾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孔子原本对此问题不了解,但通过“叩两端”,即从正反两面去发问者,终于把问题谈清谈透。孔子常用“叩两端”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孔子认识到,教学的意义不全在于灌输给学生多少现成的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今天仍然广泛运用。因材施教是孔子的又一个基本教学方法。孔子认为学生个性有差异,学习程度有高低。因此,他主张在统一的培养目标下,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学习程度高低的不同,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针对学生个性的差异,孔子对症下药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不胜枚举。最典型的是孔子对冉有和子路两人“闻斯行诸”的回答。《论语》记载,冉有和子路提出同一个问题:听到道理后是否就去实行?孔子回答子路说:“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意思是,有父兄健在,怎么能够听了就干起来呢?而回答冉有则说“闻斯行之”,意思是听到了就去干。公西华不解其故,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孔子告诉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这样,孔子针对他们的不同情况,用不同的方法来教育他们。子路可以说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子路未入孔门时,性格偏激、鲁莽。在孔子的教育熏陶下,逐步成为一个“君子儒”。在内乱中与人搏杀时,他的帽缨被击断,还念念不忘“君子死而冠不免”。现在看来,子路此举显得有些“迂”,但在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成功。为了因材施教,孔子还实行分科教学。这在教育史上也是首开先例的。孔子分科教学培养了不少尖子人才,《论语》记载的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由于孔子坚持因材施教,因此孔子培养出来的学生,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在教师规范方面,孔子认为身教重于言教。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榜样。他认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如果自己行为不端,又怎能端正别人的行为呢?只要自己行为端正了,不怕别人不服从你,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到正人先正己。教师为人师表,最重要的是要不遗余力地教导学生。为了教好学生,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孔子自己也是身体力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真正做到了“默而记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孔子就是这样,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感化学生,从而深得学生尊敬,也受到后世的推崇。孔子的教学思想值得借鉴的实在太多,其他如乐道敬业,修己安人,教学相长等等,都值得好好吸收利用。孔子在他的教学生涯中,总结出如此之多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这是他对教育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总之,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非常杰出的教育家,后人尊奉孔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不仅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崇高地位,他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地位。美国出版的《名人年鉴手册》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今天来研究孔子的教育成就,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参考资料: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ol.28 No.5 孔子对教育的贡献 王玲

考研教育学 中国教育史中的古文之类的部分要背吗?

过而弗悔
吉尔达
有些重要观点肯定是要背并且知道是什么意思的,比如论语、学记、大学、中庸里面长提到的主要观点或者重要的教学理论,我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你,会考的,要背的根据情况,一般而言就看看就行 但是-----经典的古文要背一些. 有一些要熟读,最好知道它的出处, 还有一些古文就简单看看即可 考研的时候,答题恰到好处的引用一些经典的古文,很有说服力,改卷老师会眼前一亮,因为这个学生最起码知道这句古文,至少说明他看过,他的知识很渊博.老师的印象会好一点.----面对着数以千计的考卷,大家都是那么回答,有一个学生也是那么回答,但是不同之处他多引用了几句古文,老师的印象就会很好,分数可能多给一分或两分.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