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古人在研究历史时不重视下列哪一项A义理B理论C辞章D考究

疗养院
人之生也
选择b理论

研究历史的意义何在?

北山
蓝月亮
1、研究历史可以资治。这是我国史学界的优良传统,最典型的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这部书上起周烈王五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记录了1362年的历史。其内容不限于政治,在经济、军事、科学、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有参考价值。其实,从《春秋》到“二十四史”都具有资治功能。资治也不限于大部头著作,一篇论文、几句铭文都能起到资治作用。2、研究历史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起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国人都会很自豪。因为在世界历史上,有五千年连续不断文化传统的只有中国一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必须研究五千年不间断的中国历史。中国文献古籍浩如烟海,所记内容既有物质文明,也有精神文明,都是中华各族人民集体创造的结晶,许多优秀文化传统在当代仍有重要意义。例如,儒家以民为本的伦理文化和仁政文化,不仅对中国文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此外,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文化,“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文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文化等,都反映了中国人的性格和素质。历史研究可以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代替的。3、研究历史可以探寻历史发展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之前,历史学家研究历史多半是就事论事,不重视或不太重视历史演变的前因后果,更不知探讨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历史学家才重视研究历史发展规律。只有研究历史发展规律,历史研究才能真正给人们带来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这也是历史研究必须承担的使命。中国历史学家除了探寻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规律,还要探寻中国人民在经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事实上就是在探讨历史规律问题。对这一历史规律的探讨会增强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自信心。扩展资料:历史作为反映过去事实的工具,其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从而为人类整个阶段的发展进程奠定基础。因此,合情合理的历史应具有以下特点: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为依据。人们了解古代的历史主要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分析,内容翔实的古书大大提高了历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2、有古物或遗址可以做比较。从古墓中发掘的古物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可以使人们了解古物所属年代的风土人情。而对于遗址(如三星堆遗址)而言,科学家通过化学元素分析法(如C14检测法),或对地质层进行研究,就可以对历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3、符合人们的普遍意愿。即使是神话传说,也绝不是胡编乱造,而是经过长期的生产过程中,被广大劳动人们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对于童话而言,是人全凭自己的思想编造的故事,并非历史。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大家手笔:历史研究的使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

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只重视实践而不重视理论?

佛性
人处一焉
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科学家在研究科学时,不仅研究动机与儒家思想有关,所运用的知识中包含着从儒家经典中所获得的知识,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与儒学的经学方法相一致。中国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往往是以读书为起点,然后用经验知识验证前人的理论和观点,并作适当的发挥、诠释和概括。与这样的研究程序相关,科学研究首先要求广泛地读书,博览群书,其中也必然包括儒家经典,这就是“博学以文”。在此基础上,科学家还要用亲身的实践对前人的知识进行验证,尤其是地理学家、医药学家、农学家更是如此,这就要求“实事求是”。因此,古代科学著作有不少都是对以往科技知识的整理和总结。古代的科学研究由于与儒家的经学研究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围绕着前人的著作而展开的,所以一直有尊崇经典的传统。古代科学家首先必须尊崇儒家经典,尤其是包含科技知识的那些儒家经典,《诗经》、《尚书我倒认 为是更重视理论。历史上都是这样的。读的都是四书五经,考科举,根本不强调动手能力。现在也一样的。都在为高考而奋斗。缺少实践。

为什么某些人喜欢研究中国古代历史

山楂
芙蓉诀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化主题上延续至今的国家(古巴比伦早就被灭了,古埃及,古印度被外族统治时间太长,原生的文化影响已经很小了)而靠武力入侵中国的外族要不被赶走了(匈奴,小日本)要不被同化了,所以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基本主体没有断,这其中有很多灿烂瑰宝,中国人也是基于有5000年的文明史,整个中华民族才能保持凝聚力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讲究每个人积极入世,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天下”这些价值观已经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每个中国人受他的影响,而作为老百姓,没有实际操作政治的机会,所也就喜欢关心政治和历史,这是人们思想上内在的需求。所以,有需求,喜欢关心,加上5000年的历史给了人们很多谈资,,主观和客观上都能满足。

古代中国对角度的研究

何邪
生之质也
目前,国内学界对中国文化观念的研究也取得不少实绩。有张岱年等人的《中国观念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翟华和张代芹合著的《观念世界探幽》(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年)。两本著作对中国人的观念世界进行了初步的探究,《中国观念史》对中国文化中有关的文化观念予以个体式的讨论;《观念世界探幽》则从横向上具体对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知识观、时间观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文崇一和萧新煌主编的《中国人:观念与行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一书收集了大量从人类文化学角度考察观念形态的论文,该书中杨国枢的论文《中国人与自然、他人、自我的关系》对文化的层次及其关系有深入的分析。文章指出只有从主观文化(主要是指思想、态度、观念)的角度出发才能了解物质文化与完成文化(文学、艺术、制度)的精髓。另外金观涛的专著《观念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更是对观念问题研究进行了整合和总结,但他多关注的还是政治性或与其相关的观念。而学界真正对中国观念理论进行研究的则是张连海的《观念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这是学界第一部以中国文化为研究对象而建构起来的观念理论研究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观念研究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于古今观念的研究,以上著作都较少涉及。目前真正讨论文化中的古今观念的论文有3篇。分别是晋文《汉代的古今观及其理论建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杨春燕《从看刘勰的古今观》(《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李修贵《浅谈的古今观》(《沧桑》,2010年第2期)。 以上三篇论文分别从人们对待古今的态度、对古今关系的认识这两方面对古今观进行了个案式的研究。论者注意到了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的古今问题及人们在这个问题上所形成的观念。所以这些研究在开拓文化研究新领域上有着一定的贡献,但是因为目前这些研究往往都是以个案为例,就容易造成研究的偏差,导致目前对古今观的研究还显得很不全面,所以有必要在研究个案的同时结合整体性的研究,即把古今观的研究放在社会历史文化大背景下来进行考察。二学界对古今观念的研究论文本来就少,从这一角度来考察文学和文论的研究就更少了。最早把古今问题纳入文论研究的是罗根泽先生。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一书中就把“贵古贱今”和“贵今贱古”视为是文学批评的两种错误意识。他的著作中就有很多章节注意从古今的视角来讨论文论。由此说明,文论与古今问题的密切关系在文学批评史学科创立的早期就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可惜这一方面的研究后继者没有再往前继续推进。近来的著作中,郭英德等人撰写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中华书局,1995年)一书对古今问题也颇有涉及。论者对汉代人如何认识文学发展中的古今关系作了一个粗概的梳理。文章注意到了汉代尊经复古和变古贵今的两种不同倾向,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此种古今认识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虽然这部分内容的讨论还显得比较粗略,并且主要讨论的是汉代的古今观与文学观念,但是这也为探讨古今观与文论的深层关系提供了文学史层面上的具体体现和经典个案。此外,刘文忠《正变·通变·新变》(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年)一书虽然是探讨文论家在看待文学变化问题上所形成的文论范畴,但是实质上也较多牵涉到古今问题,故而实际上也揭示了历代文论家对继承和创新问题的基本看法。但是该书的主要论述部分还是集中在南朝及其后的文论思想,对之前的文论谈得比较粗略。而刘绍瑾的《复古与复元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则对儒家的复古与道家的复元古思想进行了文化探源式的深入剖析。更为可贵的是该书还从中西比较诗学的角度对中国复古文学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究。但是刘著仅仅从复古的方面来谈文论思想则容易忽略文论思想中的适时性与当下性的一面,并且仅仅以儒道两家来观照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化复古”的思路也限制了著者的研究视域。党圣元《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古代文论的现代遭际》(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则把中国传统文论放在了全球文化格局的当下态势中来进行关照。该书认为古今关系是中国文论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因而需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此书对传统文论发展观的阐述相当深刻,著者的古今意识也相当突出,但书中对文论古今问题的阐述仅限于宏观上的理论考察与梳理,对中国古代文论古今观的具体内容则较少论及。另外,注意到文化中的古今问题对文论的影响的研究还有胡大雷的《传统文论的魅力、模式与智慧》(凤凰出版社,2005年)一书。论者把古今问题视为传统文论的八大问题之一,认为它是文学批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文章对整个古代文论中的古今之争进行了粗略的梳理,进而说明了文论中古今问题的持续存在。但是对于文论中为何有这样的古今认识,这种古今认识在文论史中是如何变化并体现时代文化对它产生的影响,文章都没有进一步探讨。徐和勇的硕士学位论文《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古今观”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对古今观与文论关系的讨论更为具体一些。论文旨在研究古今观念变化产生的结果对书法发展起到的影响作用,但论文仅限于对呈现在书论内容中的古今观念的考察,这本来就有可能篡改了古今观的历史原貌,另外论者对古今观的理解也被局限在了古今关系上。从以上相关研究现状来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古今观念角度来审视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还非常欠缺。因而从古今观角度对古代文论的研究是相当必要的,而且也是以完全可行的。西晋末年时,由于战乱频繁,因此许多的老百姓为避战乱,多数人迁移到江南地区避乱,祖冲之的祖上就是这样,把祖氏家族带到江南的。在宋孝武帝期间,一个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诞生了,不仅是祖冲之一人是科学家,他的祖上均是科学家,并且还世代掌管国家历法。宋孝武帝祖冲之家庭条件相对较好,为此他从小就读了不少的书籍,同时他还特别喜爱天文学、数学以及机械制造,并且为人还不骄傲,常常显示出不凡的才华。享有博学名声的他,是深受宋孝武帝的重用,进而还被招聘到朝廷中,从事研究工作。然祖冲之在音律、文学、考据方面造诣也是不凡的,最主要的贡献是在于数学、天文历法、机械三方面。喜爱天文、数学、机械的祖冲之01祖冲之推进数值,继承发展,精确圆周率天才的能力是不可想象的,一切看实际操作,著名的《算经十书》都有收纳,关于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精髓。他写的《缀术》一书,是被纳入《算经十书》之中的,并且还作为唐代国子监算学的课本,只可惜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了该书失传了。在数学上,祖冲之是把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地推进了七位,同时他也成为了世界之最,他是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进到小数点后七位的科学家。如此说明:在数学这一方面,我国在当时是处于领先世界的,不能说全是,但圆周率确实是如此。《算经十书》收纳了祖冲之的《缀术》在早期的圆周率,人们是采取以周三径一的方法,进行圆周率的数值计算。但是祖冲之主动向早期的运算数值发出了挑战,他认为这样得出的数字并不准确,于是经过他的千般计算,在早期的基础上,更新了圆周率的数据值,并且还是非常精确的数据值。祖冲之发展前人早期的圆周率,重新得出了数值,其盈数为3.1415927,不足数则为:3.14115926,也是“派”的数字小于盈数而大于不足数。同时,祖冲之还确定了“派”的两个分数值,其约率为:“派”=22/7,密率为:“派”=335/113,从分子分母不超过百位数的分数来看,密率335/113则是圆周率值的最佳近分数。祖冲之只推到后七位,如今“派”的数值02因农业立国,祖冲之侧向天文历法,制《大明历》新历中国自古以来,大部分都是以农业立国的,因此在当时也是如此,同时有着重视研究天文历法的传统,否则国家在农业上,就无法立足了。所以,祖冲之不仅关心国力民生,在天文历法的研究上,更是注重和苦心研究。在当时朝廷是采用《元嘉历》,发展国家农业的各个方面,要知道:“温故而知新”的道理。祖冲之对《元嘉历》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各方面的推算后,得出了其中是不够精密的,进过长时间的实际观测和仔细验算,在历代各家的基础上,完善了《元嘉历》的不足。

有人说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不能不研究秦始皇;研究中国边疆史,不能不研究汉武帝。你认为这种观点对

忧郁症
当然,秦始皇创建的制度,历朝历代都遵循,即使现在都不例外。汉武帝对付边疆民族的手段到现在都在沿用。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

腐女
痕之探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社会的发展

中国古代史问题

天网恢恢
完完全全
看你写的这么多,这么整齐的份上,回答你,其实很多我也是百度的。答案:ABBBBDABDABACBBDBBCB别回答,让他自己学习去,这么懒,你爸妈知道吗?

高二政治简答题,怎样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的地位?简单说说,谢谢,不要复制

春之祭
弟子问曰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灿若星辰,对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的贡献巨大。在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中医中药、10进位值制、赤道坐标系、雕版印刷术新四大发明之外,瓷器、丝绸、金属冶铸、深耕细作等影响世界科技发展的中国古代发明还可以列举出许多,他们与四大发明、新四大发明具有同样的意义。弘扬中国古代文明,通过研究历史、科技史发掘的古代发明,意义在于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服务现实,创造未来。科技的层次上讲,一直到17/18世纪以前,中国科技都处于一个较高的、领先的地位上,包括四大发明等,都对世界历史有重大意义。但是很多技术并没有得到重视,比如天文学、历法学等,仅仅作为君主的一种“玩具”或者是统治工具,朝廷对于科技的态度是不支持民间研习,对某些科技是严禁研习的。18世纪后的中国科技已经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