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黑灵官
蒙古梦
截至2013年底,地质所共有职工456人,其中在职职工243人、离休人员15人、退休人员198人。在职职工中,管理人员29人,专业技术人员210人,工勤人员4人。专业技术人员中,两院院士5人,研究员及教授级高工71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43人,中级职称及以下91人。在职职工中有博士学位147人,硕士学位29人,本科37人,大专及以下30人。内设机构包括5个职能处室、11个专业研究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全国地质编图委员会,核心期刊《岩石矿物学杂志》、4个中国地质调查局业务中心和7个学术机构挂靠在地质所。2013年3月成立人事教育处,安全生产管理处挂靠人事教育处。2013年,地质所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230篇,其中SCI、EI检索刊物论文145篇(其中国际SCI检索论文70篇,国内SCI检索论文68篇),核心期刊论文83篇,其他论文2篇。公开出版专著1部;获专利5项。国内论文引用率排名进入全国前20名,两篇国际论文入选2012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一等奖2项,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2项,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1项。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获2013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翟庆国获2013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所长、党委副书记侯增谦(右二),党委书记、副所长何长虹(左二),副所长高锦曦(右一),副所长卢民杰(左一)领导班子由4人组成,所长、党委副书记侯增谦,党委书记、副所长何长虹,副所长高锦曦,副所长卢民杰。年度重要科研成果出版新的图件,影响力不断增强。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IGMA5000)正式出版。完成全国油气基础地质编图,包括1∶500万中国大地构造与含煤盆地分布图、1∶500万中国早古生代板块构造图、1∶1200万中国古生代重点含油气层系岩相古地理图、1∶1200万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烃源岩和储集层分布图等。完成海南、福建、山东、辽宁、安徽、陕西、湖南、江西、贵州、河北、宁夏等11个省(区)区域地质志、系列图件的编制和数据库建设工作。完成评审验收9个省(区)系列地质图件(包括1∶50万、1∶100万地质图、地质构造图、岩浆岩地质图、变质岩地质图、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图、航磁异常图、重力异常图、岩相古地理图等)共计72幅。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青藏高原及周边造山与成矿研究获得新进展。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及资源环境效应研究取得系列成果。提出的“青藏高原是一个由巨型造山拼贴体组成的造山的高原”的论点获得大量新的证据。进一步论证蛇绿岩的深地幔成因,并提出“蛇绿岩型金刚石”新类型和深地幔动力学模式。揭示青藏高原东南部基底经历5期重大事件。建立了高喜马拉雅三维动力学模式。提出青藏高原东南缘古新世中期至中新世早期形成的“抽屉式滑脱—转换”逃逸新机制。突破探测技术瓶颈,获取了青藏高原腹地巨厚地壳Moho的强反射信息。天山—兴蒙造山带研究取得系列成果。天山—兴蒙造山带计划项目顺利完成,提出了该区地壳构造单元划分的新方案,对阿拉善—敦煌地块构造属性等问题提出了新认识;修正了崇礼县红旗营子乡红旗营子群等一些地质体的时代;按照大陆演化旋回的观念,编制了中国北方及邻区地壳构造格架图和构造分区图。系统总结研究天山—兴蒙造山带花岗岩与成矿背景。编制完成亚洲中生代花岗岩图,揭示多种构造背景。“兴蒙造山带主要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与能源潜力综合调查研究”将研究区中生代沉积盆地划分为五个演化阶段;识别出两个巨型陆相沉积盆地;提出晚中生代东亚地区存在一个大的以恐龙为主的脊椎动物群,中、晚侏罗世研究区存在适宜脊椎动物等生物群生存、繁衍的理想古生态环境。地层学、古生物学研究有新突破。发现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化石,在《Science》报道;发现一新的基干镰刀龙类恐龙化石,成果发表在《PLOS ONE》;发现目前已知个体最小的窃蛋龙类化石,命名为迷你豫龙,并在《Nature》发表;在贵州省紫云县火花乡发现一条新的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剖面,建立了中国不同相区的泥盆—石炭系界线标准;提出全球中元古界底界年龄统一为1700Ma的方案,解决了中元古界地层划分对比年代不统一的“世界性难题”;在内蒙古发现了晚古生代末—中生代早期枕状玄武岩;新疆西准噶尔北部谢米斯台山南坡新厘定出一套蛇绿岩;在铜陵钻孔取得的岩心中发现了石炭纪辉绿岩,年龄为304Ma。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化石在《PLOS ONE》报道基干镰刀龙类恐龙化石发现在《Nature》发表迷你豫龙发现同位素技术应用及标准物质研究有新进展。完成了我国主要类型地质体的铁同位素组成调查,查明了不同圈层和主要岩石类型的铁同位素分布特征,初步建立了铁同位素示踪的参考体系;对代表性矿床进行了地质地球化学及铁同位素解剖,揭示了各类铁矿不同含铁矿物的铁同位素组成特征,提出运用铁同位素示踪铁矿化的理论模型。成功选定了用于研制氩同位素定年标准物质的样品源;制备了TG1104白云母样品备选标准物质;完成了钕同位素备选标准物质研制,并申报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积极参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普兰岩体中首次发现了同时存在的高铬型和高铝型铬铁矿。在天津蓟县发现原生菱铁矿。指导青海多才玛铅锌矿取得找矿突破,通过开展构造岩相填图,解决了赋矿规律问题,通过大地音频地矿测深,解决了矿体定位,提交了“钻探建议报告”,该矿段的铅锌资源量由原来的76万吨增至259万吨,新增铅锌资源量181万吨。此外,利用多深度地震观测设备,在东海地壳运动长期观测站观监测到朝鲜第三次核试验的地震记录。国际矿物学会2013年新批准氮化硼(BN)新矿物,命名为青松矿(青松矿(Qingsongite)是为了纪念方青松研究员(1939-2010)而命名)。青松矿显微结构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地质力学系列著作

瓶中信
履行遂进
随着地质力学研究的进展,1982年起相继出版了《地质力学与地壳运动》、《地壳运动问题》、《隐伏矿产预测》等6部专著,及数十篇论文(均含合著),共计100余万字。其中《地质力学与地壳运动》被评为“是继李四光教授之《地质力学概论》(1962年内部刊印)之后,全面总结近20年来广大地质工作者运用地质力学观点进行生产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一)主要著作[1]孙殿卿,高庆华.地质力学与地壳运动.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2]孙殿卿,高庆华.隐伏矿床预测.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3]高庆华等.地壳运动问题.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4]高庆华等.地壳运动整体观在自然灾害综合研究与减灾中的应用.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5]高庆华,毕子威.学习地质力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地质科学研究所印制,1973(二)重要论文[6]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论构造体系(执笔高庆华).见: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78,57~68[7]高庆华.试论构造体系复合的几种现象.地质科技,1978,(1):16~20[8]高庆华.地质力学在煤田地质工作中应用的几点意见.煤田地质与勘探,1979,(3):1~14[9]高庆华.试谈侵入岩的原生构造和岩相分带与构造体系的关系.中国地质科学院报562综合大队分刊,1980,(1):第1号:82~93[10]孙殿卿,高庆华.地球自转与全球构造.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562综合大队分刊,1980,(1):第1号:1~17[11]Sun Dianqing Chen Qingxuan and Gao Qinghua.Geomechanics its application in petroleum Geology.GeoJournal,1980,4(6):499~505[12]高庆华.试谈地壳运动与地质建造之关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562综合大队分刊,1981,(2):第1号:1~10[13]高庆华.序次的辨别与实践意义.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1982,第3号:79~94[14]高庆华.构造体系对铬铁矿分布的控制作用及找矿实践.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1982,第3号:1~13[15]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地质力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宁学质,高庆华执笔).1982,28(2):170~175[16]孙殿卿,高庆华,邓乃恭.中生代以来中国大地构造体系与构造运动程式.地质学报,1982,(3):200~211[17]高庆华.试谈地质力学的发展方向.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1983,第4号:45~55[18]高庆华.谈谈西北地区的石油地质工作.中国地质,1984,(11):21~23[19]高庆华.地球自转与地质体系论.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85,第11号.1~14[20]高庆华.新疆萨尔托海岩体地质构造与育矿预测.见:国际地质力学讨论会论文汇编.1986,21~22[21]高庆华.地球运动对海平面变化的控制———从地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海平面变化之主因.西安地质学院院报,1986,9(1):37~48[22]高庆华.板块地质力学与地质系统论探讨.河北地质学院院报,1986,9(3~4):265~273[23]高庆华.地球自转与全球断裂体系.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1987,第6号:89~95[24]高庆华.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启蒙与地质力学.地质力学学报,1996,2(3):77~80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中国地质科学院的重点实验室

健一
三界
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学科(领域):实验室所从事的研究属于基础研究领域。同位素地质学是地球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地质学、化学和技术科学的一门新的边沿科学。它在太阳系与地球演化、资源、环境、生物等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依托单位:地质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方向:实验室主要从事同位素同位素地质学(包含同位素地质年代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基础理论、测试技术和在解决重大地质问题和资源、环境、生态问题方面的应用研究。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学科(领域):岩溶动力学、土地资源、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依托单位: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方向:岩溶动力系统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律;岩溶动力系统的类型和区域分布规律;岩溶动力学与全球变化;岩溶动力学与岩溶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岩溶动力学与全球水循环;岩溶动力学与生态环境;岩溶塌陷成因机制、预测预报及防治;岩溶动力学与矿床、油气形成;岩溶动力学与旅游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中国四大科学院是哪四大?

幻想家
捧喝
分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林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57年3月1日,是中央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创立于1957年3月1日,是由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新中国三大科学院之一,是全国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综合研究实力最强的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成立于1956年,1999年重组,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非营利科研机构,从事的地质研究领域包括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溶地质、环境地质、深部探测、物化探勘查技术、岩矿测试技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其前身是1955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是中共中央直接领导、国务院直属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中国林业科学院:1958年10月在原中央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所基础上成立。主要从事林业应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社会重大公益性研究、技术开发研究和软科学研究,着重解决中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综合性、关键性和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问题。

中国地质科学院怎么样

简单人
老明星
  还是可以的,副部级事业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是国土资源部属地质科研事业单位,成立于1956年,1999年重组,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非营利科研机构。目前,该院由院机关和7个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所、地质力学研究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岩溶地质研究所)组成。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比量
飞蝇钓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要承担国家和地方岩溶地质应用基础研究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地质调查任务,同时,也承担地方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技术开发和服务工作。在岩溶动力学与全球变化、岩溶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岩溶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岩溶景观旅游评价等方面进行创新研究,形成优势学科领域。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设置有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岩溶资源与环境调查研究院、岩溶生态研究与石漠化治理中心、岩溶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岩溶景观与洞穴研究中心、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测试中心等二级科研机构。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为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重点实验室。挂靠学术组织有: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洞穴专业委员会。现有在职职工154人,其中科技人员121人,有研究员24人(1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51人,中级职称43人。另外,还外聘流动高级科研人员25人。所长、书记姜玉池研究员副所长、副书记、纪委书记刘雯高级工程师副所长黄庆达高级工程师2008年全所实现货币工作总量4600万元,比2007年增长18%;固定资产增加728万元,达到3936万元。2008年全所在研项目72项,预算经费4079万元。其中纵向科研项目32项,经费1538万元;横向科研项目33项,经费1503万元;地质调查工作项目7项,经费1038万元。2008年完成科技部、国家基金委、国土资源部和广西科技厅等下达的科研项目和地方技术服务项目72项,发表论文87篇,其中SCI检索期刊论文4篇,ISTP论文1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43篇,国内一般期刊论文39篇,出版专著2部。2008年12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桂林挂牌成立。国土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国际地学计划全国委员会、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的有关领导和代表,以及来自有关省市地勘部门的代表共近300人参加了挂牌成立仪式。仪式取得了圆满成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中心第一届理事会主席汪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埃德伦,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陈章良,桂林市人民政府市长李志刚共同为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揭牌。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挂牌成立仪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的人员合影留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伦助理总干事与中国同事合影留念2008年度重要科研成果岩溶动力系统运行机制与岩溶生态系统研究:重点揭示了土下碳酸盐岩的溶蚀特征,在一个水文年中,雨季土下碳酸盐岩溶蚀量占全年的65%~71%,在雨季竹林下碳酸盐岩溶蚀速率明显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但在旱季竹林下的碳酸盐岩溶蚀速率则低于林地和草地。持续两年的观测数据显示,岩溶林地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幅度为14.63~297.77mg C·m-2·h-1,平均为118.81mg C·m-2·h-1;非岩溶区林地土壤其呼吸速率的变化幅度为43.12~329.93 mg C·m-2·h-1,平均为156.99mg C·m-2·h-1。土壤呼吸速率与水热因子图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动态变化碳酸盐岩缝洞系统模式及成因研究:属“973”项目研究课题,对典型露头区岩溶缝洞系统进行了地质—地球物理描述,分析了塔河油田试验区三大类型古岩溶作用条件,初步建立了塔河油田试验区多期次、多旋回裸露风化古岩溶作用机制与演化模式,分析了塔河油田试验区不同地貌单元缝洞系统垂向分带特征和不同地貌单元缝洞系统结构特征。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初步建立了一整套岩溶塌陷形成演化过程和发育判据的室内分析测试方法。针对当前岩溶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输油管线等生命线工程建设面临的岩溶土洞的发育和稳定性问题,运用以光纤时域反射BOTDR和同轴电缆时域反射TDR为代表的分布式光电传感技术在临桂黄岔塘附近的桂阳高速公路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岩溶土洞(塌陷)监测预报试验站,为线性工程岩溶塌陷的时空预报研究提供了平台。岩溶景观与洞穴研究:开展了广西岩溶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完成了广西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项目的系列技术材料的编写和国内评审,顺利被推荐接受UNESCO专家组评估。开展了我国不同气候地貌区代表性洞穴调查与空气环境监测工作,在广西桂林、河池,海南儋州、重庆武隆、河北兴隆建立了五个洞穴空气环境系统自动远程监测系统,对洞穴空气环境的温度、湿度、CO2、O2等因子进行高频度的远程自动监测,初步掌握洞穴空气环境的变化规律,基本查明洞穴钟乳石脱变原因,提出洞穴钟乳石景观保护和修复技术思路;利用宇生核素36Cl、10Be、26A1来确定天坑的形成年代,具有首创性,为进一步阐明天坑形成机制及发育演化规律,为完善我国区域岩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在塔河油田恢复古岩溶地貌并为分析储集空间分布规律奠定了良好基础传感器铺设桂阳高速公路岩溶土洞监测在贵州省六冲河流域探采结合,2008年10月31日和11月4日完成了大方县马场镇马场村和白泥村2处供水口的钻探抽水试验,计算可采水资源12003/d,解决周边5个村29903人的饮水安全,大方县和马场镇政府为此举办隆重的庆典大会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属地质调查项目,完成了1:5万水文地质综合调查面积21665km2、水文地质钻探11132m,岩、土、水化学等测试分析样品3995件,完成了设计工作量。通过水文地质综合调查,查清了测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和水资源特征,调查岩溶地下河180多条,其中新发现20条,调查岩溶大泉700多处。查明了石漠化、干旱缺水、岩溶内涝和煤矿开采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掌握了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现状及潜力。通过寻找有利富水带,实施水文地质钻探,共成井32口,涌水量近12000m3/d,解决10万多人和5万多亩旱地灌溉供水源问题,为西南岩溶区水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积累了经验。西南岩溶石山地区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研究:属地质调查项目,发现新一轮重大工程活动及矿山开采引发的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矿山污染呈“由点向面状发展态势”,地下水质受污染的威胁和程度越来越严重,如柳州市鸡喇地下河受城市垃圾及废水影响,下游河段 、 、 、 等离子含量明显超标。广西德保县糖厂的酒精车间废水排放,其下游的那造地下河出口处,COD达18.9mg/L,F-含量达到1.6mg/L。经对18条典型地下河沉积物和地下水有机污染物(POPs)的调查与测试分析,发现沉积物内有机污染物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s)有积累现象。重庆地下河有机污染状况较严重,其地下河沉积物内平均值分别为平均26.74ng/g和8.70ng/g。建议下一步水工环工作重点应重视对水环境现状与变化的研究。柳州鸡喇地下河不同河段水化学分析结果岩溶地下水监测与环境敏感性评价:属地质调查工作项目,完善了数据管理系统,获得各监测站降雨量、地下水主要水化学指标等大量数据。在官村,选择地下水水位埋深、土壤厚度、地形特征、包气带介质为评价因子,进行脆弱性评价和方法探索,评价结果显示,岩溶洼地区域脆弱性高,地表落水洞、天窗、明流交替且土层厚度大于1m区域脆弱性中等;根据官村流域内土壤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土壤含水率,研究了包气带滴水的动态特征,认为基岩空隙度低造成包气带的吸附能力有限,且与水位埋深有关;洞穴滴水和古环境研究取得新进展,滴水水化学变化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石笋记录揭示了8个阶段百年尺度的干湿、冷暖波。岩溶地下水自动化监测站管理系统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中国地质科学院古地磁重点开放实验室

满天飞
权舆
中国地质科学院古地磁重点开放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学科领域为古地磁学(磁性构造学、磁性地层学、岩石磁学和环境磁学)。研究方向和内容:发展和应用古地磁学,研究古大陆再造、古环境重塑和典型地层磁性“定年”,解决地质学中重大的基础科学问题,在磁性构造学、磁性地层学、岩石磁学和环境磁学等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实验室主任为杨振宇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赵越研究员。实验室自2003年以来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科技部中法先进研究计划合作项目等国内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若干项,在扬子地块与冈瓦纳大陆亲缘性研究、亚洲东部和东南亚地块的运动与视极移曲线的研究、青藏高原及周缘块体陆内变形和构造演化、典型地层的古地磁“定年”等目前国际上古地磁学热点问题上取得了一批被国内外同行认可的科研成果,2005~2007年在国外地学类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12篇。实验室现有固定科研人员7人,其中研究人员5人,技术人员2人,获博士学位4人,有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进入部“百人计划”。与日本、法国、挪威等国家开展了不同方式的交流与合作,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实验室配备美制2G-755立式超导磁力仪和TD-48大型热退磁炉、JR-6A型数字旋转磁力仪和KLY-4S/CS-3型磁化率各向异性测试仪等高精度古地磁仪器设备,能够满足现代古地磁学研究的需要。2G-755型超导磁力仪TD-48大型热退磁炉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磁性地层

无羊
教之
我们对指望黄土-红粘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磁采集,经室内测试分析,据此讨论指望剖面磁性地层,建立了三门峡地区红粘土磁性地层序列。对指望黄土-红粘土地层剖面一般以50cm间距系统采集古地磁样品,在有可能出现极性转换处加密采样,共采集古地磁大样132 块。在室内切割成边长2cm的定向立方体上机测试样品,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古地磁实验室进行古地磁测试实验,按50℃的间隔进行系统热退磁,并使用英国制Minispin旋转磁力仪测量每一步退磁后的剩磁,测试数据经整理分析,绘出极性柱状图(图5-7)。对照古地磁极性年表(Cande S C et al.,1995),古地磁剩余磁性的测试结果显示,指望黄土-红粘土剖面古地磁极性带包括松山反向极性带(M)下部、高斯正向极性带(Ga)、吉尔伯特反向极性带(Gi)上部,M/Ga界线位于33.85 m处,黄土与红粘土界线上20㎝,Ga/Gi界线位于56.25 m处,RS3中下部。这两条界线与黄土高原内部及南部极性转换带的位置在大层位上基本一致(郑洪波等,1992;Sun Donghuai et al.,1998)。指望黄土-红粘土地层剖面有明显的奥尔杜威正极性亚带(O)显示,O事件底界位于L26底部,与该区曹村黄土剖面一致(赵志中等,2000),与高原内部相比位置略偏上。此外,Cochiti正极性亚带可能出现在RL4中,与西安段家坡红粘土剖面特征一致(郑洪波等,1992)。因此,指望剖面红粘土地层发育时限为5~2.5Ma,至少有延续2Ma的沉积。图5-7 三门峡指望剖面黄土-红粘土地层及其磁性地层1—古土壤;2—黄土层;3—红粘土古土壤;4—红色黄土;5—含砾砂红黄土;6—古地磁正极性带;7—古地磁负极性带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孟宪刚的介绍

反抗者
何有
孟宪刚,1960年8月出生,1984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同年8月至今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工作。2002年初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资源学院博士学位。后师从马宗晋院士,2005年6月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科技管理处处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