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第一届考研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夫奸
日改月化
中国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考研是从1951年开始。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全国掀起了经济建设的高潮,国家非常重视各类人才的培养。高考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相继建立起来。1951年我国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大学和专门学院设立研究生部,修业年限为三年以上,招收大学和专门学院毕业生和同等学历者,与中国科学院及其他研究机构配合,培养高等学校的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关于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国家文件,目的是为大学培养教师,为科研机构培养高级科研人才。1953年,国家高等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采取苏联的“导师制”。这两个重要文件的颁布,有力地推动了新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1966年~1976年,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全国性的“内乱”,严重破坏了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正常秩序,教育事业也深受其害。1966年6月,高等教育部发出通知,宣布1966年、1967年的研究生招生“暂停”。从1966年7月到1976年底,国家高教部、教育部已被解散,处于瘫痪状况,大多数研究生导师被戴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而遭到批判,研究生学位制度被视为“滋生修正主义的温床”受到抨击,研究生招生被中断12年之久。1977年,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关于做好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明确提出了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应具有系统而坚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科学实验技能,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1978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高等学校1978年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意见》,决定将1977年、1978年两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合并,1978年正式恢复招收研究生。从此考研一直延续至今。扩展资料考研的进一步发展1986年,国家教委发布《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提出“稳步发展,保证质量”的方针,明确在控制数量的同时,重点要调整好结构,培养模式应多样化。从此,我国研究生教育开始突破传统的重基础、重理论的单一模式,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发展是硬道理”的鼓舞下,极大地激发了生产力的大发展,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各行各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扩大研究生培养数量”。“完善研究生培养和学位制度”。“大力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研究生教育在稳步发展,但发展速度较慢,跟不上1992年以后经济迅猛发展的步伐。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管理规定》,将硕士生分为国家计划培养硕士生、国家计划定向培养硕士生、委托培养硕士生和自筹经费硕士研究生四类。招生选拔办法则分全国统一考试、单独考试、推荐免试三种。它标志着我国硕士研究生管理体制走向成熟,这一阶段研究生教育稳定发展,适应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研究生教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

中国第一次招研究生?

公案
则劝
天津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办研究生教育的院校,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毕业于北洋大学,早在1935年即开始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天津大学成为国内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TKS!呐你

中国第一次招研究生是1984年?

红苹果
精武魂
国家第一批硕士点,是1981年11月审批的。 第二批是1984年审批。 PS:中国第一批研究生院的确是1984年批准成立的。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

慈母心
龙家将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前的旧中国,研究生教育非常落后,发展非常缓慢。1935年,当时的“国民政府”颁布了《学位授予法》,规定学位分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硕士生、博士生需在大学或研究所学习,研究两年以上,经考核合格,并经教育部复核通过,才能获得硕、博士学位。由于当时的中国处于战争状况(内战和抗日战争)各高校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无法实施博士生培养工作,只招收了少量的硕士研究生。从1935年至1949年,旧中国共举行9届学位考试,授予硕士学位232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生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但经历了坎珂曲折的过程。当国家政治经济发展顺利时,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发展比较顺利,当国家政治经济发展遇到挫折时,高等教育便受到干扰和破坏,发展不够顺利。   在此之前,中国主要立足于培养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研究生。对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要求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负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对具有博士学位研究生的要求是:“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成果。”在精英教育阶段,研究生培养以学术型为主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主要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输送人才。但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了,如果仍然以学术型为主,毕业后就业就很困难,而且大多数用人单位迫切需要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研究生结构要作调整,即保留一部分学术型学位研究生,主要由研究型大学承担,大多数高校和专业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研究生,即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研究生。其目标是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在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早就有了,而且规模很大。如,1987年美国的硕士专业学位已达500多种,博士专业学位47种。2000年,英国就已经在33个学科开设了153个专业博士项目[2]。中国研究生专业学位发展历史不长,198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次讨论了设立专业学位的问题。1991年设置了第一个硕士专业学位——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然后又设置了建筑学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199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了黄达等学位委员提出的“关于按专业授予专业学位证书的建议”,将我国学位类型分为两类: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授予方式也分为两种,即学术学位按学科门类授予,专业学位按专业学位类型授予。标志着专业学位制正式建立[3]。1996年,国务院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对专业学位设置目的、特点、层次、审批、培养、管理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搭建了稳定的制度平台。1999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召开首次全国专业学位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的地位和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有硕士专业学位39种,博士专业学位5种,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每年以5%~15%的速度递增。2009年8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招生单位逐步减少学术型研究生招生数量,在2009年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基础上,减招5%~10%,用于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2010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占整个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比例已达到24.67%。教育部还要求增招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这将改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在职攻读学位为主的状况。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将逐渐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研究生教育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进一步转变。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步形成了两种形式,一是招收在职人员的非全日制学生,二是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全日制学生。  为什么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各行各业对知识、科学技术、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二是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愈加突出。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的主要驱动力,我国必须加快建设成自主创新型国家,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而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是企业创新中最具能动性的战略要素。我国以往的研究生以学术型为主,大多流向科研、教育领域,而数以万计的企业迫切需要大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满足企业创新对人才的需求。三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高校扩招后,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仍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导致供大于求,发展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减少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有助于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综上所述,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八个阶段,经历了与社会政治、经济“同甘苦、共患难”的曲折的发展过程。它昭示高等教育与社会应构建什么样的关系?有人认为,高等教育不应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应“突破”和“超越”“适应论”,高等教育应“回归认知理性、建设完善的学术市场”,否定高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性”。还有人主张大学要远离社会,远离市场,保持自己的独立性[4]。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不切实际的。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八个阶段看,每一个阶段都是与社会现状相适应的,都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决定的。其中第二阶段的挫折,尤其是第四阶段“文革”的动乱,教育的“适应性”因而遭到了破坏,其它六个阶段由于社会呈上升发展态势,教育的“适应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教育因社会的存在而存在,不可能脱离社会、远离社会。任何一个国家办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不能因为国家在某一阶段政治经济发生过偏差和失误而否定教育的适应性。教育的失误是由执政者和决策者的错误造成的。大学在某些方面可以“与社会保持张力”,可以具有超越社会和引领社会的功能,发扬大学的批判性和创造性,但大学不可能改变国家的大政方针,及政治体制和经济基础。大学应主动适应于并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才有生存权和生命力。这是大学的外部规律。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应按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如学生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师发展等规律办学,应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规律,而不能按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办学。这是大学的内部规律。因此,潘懋元教授关于高等教育的“两个规律”,即“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是完全符合客观现实的。

中国每年多少个研究生,?

小红帽
汗流至踵
中国每年招收研究生,硕士约57万人,博士约7 万人。只要努力付出过,就会有收获。

考研从哪一年开始实施

爱情汤
不贷
我国在1978年恢复了研究生制度。这一年,共录取了10500多名研究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在旧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极为缓慢,只有少数高等学校招收过一些研究生。从1935年到1949年,仅有200多名研究生被授予硕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研究生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从1950年到1965年,共招收研究生2.3万人。1966年由于进行“文化大革命”,研究生教育中断了长达12年之久。研究生教育真正开始有较大的发展,是在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后。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第一部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开始招收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从此,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发展现状我国招收研究生的二级学科、专业已发展到381个,分布在88个一级学科、12个学科门类中。经教育部批准,现有招收硕士生的单位共752个,其中,普通高等学校418所,科研机构334所;博士生招生单位359个,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16所,科研机构143所。从1978年至2001年,累计招收研究生107.37万余人,其中,博士生17.36万人,硕士生90.01万人。 在国家各项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中间有相当一批人已成为教学、科研和部门的主要骨干力量以及学术带头人,有的获得国家发明奖和重大科技成果奖,一批具有开创性的科研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有效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而且在许多领域内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赢得了国内外的普遍赞誉。可以说,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有限的教育资源,已使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为国家的教育、科研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研究生和硕士生是一个意思吗?

丹心谱
祖甲
不是。研究生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硕士生研究生的简称就是说是硕士生。研究生可分为:“统招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   前者是可以拿到双证(学历和学位),后者只有学位而没有学历(一般参加5月同等学历考试和十月联考)   统招研究生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考取硕士研究生一般需要考外语、政治、综合科目(根据报考专业不同而不同)和专业课。而考博士研究生不需要考政治。   在职研究生全称是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学生:是指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为提高在职人员业务水平,通过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入学全国联考所招收的学生。培养的学生只有学位没有学历。扩展资料: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由中央财政出资设立,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3万元;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2万元。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年评审一次,所有符合规定条件的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全日制研究生均有资格申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就硕博连读研究生也有明确的规定,硕博连读研究生在注册为博士研究生之前,或通过攻读博士学位资格考试前,将按照硕士研究生身份申请国家奖学金;而注册为博士研究生后,或已经通过攻读博士学位资格考试后,按照博士研究生身份申请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高等学校应于每年11月30日前将当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一次性发放给获奖研究生。高等学校也要负责将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情况记入学籍档案,并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荣誉证书。研究生奖学金的颁发,从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这一安慰会给很多家庭带来欣慰。也会让硕士、博士研究生更加坚定自己所选择的晋升道路。报考条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四)考生必须符合下列学历等条件之一: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历身份报考。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6.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硕士是一个介于学士及博士之间的研究生学位,拥有硕士学位者通常象征具有对其专注、所研究领域的基础的独立的思考能力。在我国硕士研究生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主要通过拥有各高等院校举办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来进行招生,2017年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开始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在学位划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两种。硕士课程通常安排在学士之后,一般而言硕士课程需要2-3年的时间,但根据国家及科系不同,有的硕士只要一年就能取得,有的则需要三至四年。招收与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单位既有拥有硕士点的普通高等学校,也有拥有培养研究生资格的相关科研机构。有的国家采取学士、硕士一贯制的学制,例如德国、奥地利,而实施英美学制的国家中,也有不少开办一贯学制,缩短学生从高中毕业后至硕士之间的时程。有些硕士课程如MBA等,除了学士资格外,通常还会要求若干年的工作经验。在大部分的国家,硕士是攻读博士学位的基本门槛。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硕士 百度百科——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是否第一学历?

空印盒
1、如果是全国统招的研究生,那就是第一学历。2、“第一学历”,即国民教育系列的普通全日制教育的学历,也就是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最高学历,排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日制自学考试、成人高考脱产班、成人高考(函授,业余)、电大、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形式的在职教育。3、第一学历,教育部对第一学历没有明确的界定,1999年中国大陆大学扩招后,其实并无第一学历的说法。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将某学生不间断(当年毕业当年深造)接受普通全日制教育的最高学历作为该生的第一学历。毕业证书上表述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的则为第一学历。第一学历毕业的学生有《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简称三方协议)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简称报到证)。

中国哪些大学设有研究生院

莫得其伦
蝴蝶杯
中国具有研究生院的56所大学 (一)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率先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研究生院。即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2000年9月,正式更名为今天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即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二)1984年6月和1986年4月,教育部分两次共批准了33所高校试办研究生院(高校合并后变为31所):2、北京大学研究生院3、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4、清华大学研究生院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6、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7、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院8、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9、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10、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11、南开大学研究生院12、天津大学研究生院13、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14、东北大学研究生院15、吉林大学研究生院16、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17、复旦大学研究生院18、同济大学研究生院19、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20、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1、南京大学研究生院22、东南大学研究生院23、浙江大学研究生院24、厦门大学研究生院25、武汉大学研究生院26、华中理工大学研究生院27、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28、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院29、中山大学研究生院30、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31、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三)2000年6月,教育部批准了22所高校试办研究生院:32、北方交通大学研究生院33、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34、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35、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36、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院37、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38、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39、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40、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41、山东大学研究生院42、石油大学研究生院43、湖南大学研究生院44、中南大学研究生院45、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46、四川大学研究生院47、重庆大学研究生院48、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49、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50、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51、兰州大学研究生院52、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院53、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院(四)2002年5月,教育部批准了2所高校试办研究生院:54、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院55、河海大学研究生院(五)2003年8月,教育部批准了1所高校试办研究生院:5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2011年试办研究生院2011年被批准试办的研究生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暨南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燕山大学 山西大学 郑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苏州大学 西北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