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现当代文学考研需要看哪些文学作品?

仙人掌
武林
启道考研提供: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读书目:中西方理论类1.《坛经》2.《老子》3.《庄子》4.《韩非子》5.《论语》6.《孟子》7.《金刚经》8.《墨子》9.维科《新科学》10.康德《判断力批判》11.尼采《悲剧的诞生》12.丹纳《艺术哲学》13.亚里士多德《诗学》14.黑格尔《美学》15.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16.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17.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18.别尔嘉耶夫《自由的哲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读书目:文学史论类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三联书店2003年版。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三联书店2003年版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程光炜:《文学想像与文学国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上下卷)(修订版),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版。谢冕主编《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陈平原:《陈平原小说史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读书目:作品类(以作品集为主,个别是单部作品)巴金《家》《春》《秋》《寒夜》《憩园》老舍《骆驼祥子》《断魂枪》《猫城记》《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沈从文《边城》《长河》《八骏图》钱谷融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上下卷(包括被列为“存目”的书也要看),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年版。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拾》《坟》《中国小说史略》郭沫若《女神》茅盾《子夜》《春蚕》《林家铺子》《腐蚀》郁达夫《沉沦》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孙犁《荷花淀》施蛰存《春阳》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路翎《饥饿的郭素娥》《财主底儿女们》李劼人《死水微澜》萧军《八月的乡村》《第三代》艾芜《山峡中》张天翼《包氏父子》鹿桥《未央歌》夏衍《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何其芳《画梦录》梁实秋《雅舍》钱钟书《围城》张爱玲《金锁记》《封锁》《倾城之恋》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林语堂《吾国与吾民》许地山《缀网劳蛛》废名《桥》徐訏《风萧萧》《精神病患者的悲歌》《鬼恋》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师陀《果园城记》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读书目:文学史经典论著茅盾:《夜读偶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58年8月第1版。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见《王瑶全集》第三卷,河北教育出版社。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见《胡适集》,河北教育出版社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北平人文书店1932年9月印行,记录邓恭三,讲校周作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见《鲁迅全集》第9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读书目相关文章:1.文学院汉语言专业课外必读书目2.100本大学生必备的书籍

谈谈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理解

谷风
不顾于虑
谁的新时期文学?当代文学史何为?在2005年之后,对于“文学史”的认识又重新关注起来,这既与本世纪再掀“重写文学史”热潮有关,亦是受到西方文艺学、传播学等外来学科理论的影响所致。在这样两重背景下,“文学”与“文学史”这两个概念又重新获得了被审视、认识的可能。如何认识这两个概念各自的内涵,或者说两者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构成了当下中国文论界与文学史界一个较为重要的命题。“当代性”是笔者在本文中着重提到的一个概念,目的是辅助诠释当下语境下文学与文学史的价值观念、存在形式与现代性危机问题。当意图去厘清“文学”与“文学史”作为一种文学体制个体时,两者如何相互作用或者产生何样的作用便构成了一个具象的反思对象——此为“文学/文学史”这个重要命题的理论延伸。由此可知,以“当代性”这个切入点,分别解读“文学”与“文学史”的问题,则有助于对上述问题,做一个根本性的梳理与解答。一.从“现代性”到“当代性”“现代性”是困扰文学史的一个问题,而“当代性”则是困扰文学的一个问题。在西方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的研究过程中,“现代性”是一个发端较早的美学命题,也是一个历时性的概念。“现代”的意义并不是为了树立某一种批评样式、文体风格或思想体系,而是为了厘清“现代”与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以及浪漫主义之间的差异。美学或哲学的“现代”,实际上是将美学或哲学的原理与范畴,从语言学、心理学与叙事学中“解放”出来,重新获得被诠释的可能。而“当代性”则是一个共时性的概念。即本身是与历史脱节的。与“现代性”相比,“当代性”更具备批判意识。“当代性”对于文学史的意义则在于:文学史的书写是后发的,即文学史的书写过程无法超越文学史书写者的自身局限性,而这层局限性又是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研究者在做文学史的审理时,很容易以自己的眼光或判断力去审视之前的观点与个体组成,而这又是以“当代性”的视野为出发点的。但是当代性之于文学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文学的意义只存在于对于“当下”反思的文本当中。因为“文学”作为一个共时性名词时,意义只存在于此刻对于客观现实的解读与反映。文学史与文学最大的区别并不在于两者之间是客观历史与主观本体的关系,而是在于“文学史”所强调的是文学的时间性,而文学则强调的是文学的文本性。无论是“现代性”还是“当代性”,都是时间概念,并不能决定文学的文本意义。从这一点看,“当代性”又似乎对于文学本身没有太大的影响。这双重吊诡构成了对于“当代性”的合法性解读——即当代文学究竟是属于文学史还是文学批评?按照瑞恰慈的观点来分析,文学史与文学批评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审理观念上主客观的差异。文学史的客观性体现在其体系上的延续性,以及作家作品的客观存在性——这是无法替代也无法去篡改的。1988年陈思和与王晓明所提出的“重写文学史”,也就是意图在“当代”的视野下去还原文学史的客观真实,而不是以“当代性”代替文学史所不可替代的历史性本质。若是再回到“现代性”的探求,我们就很容易发现“现代性”实际上是与“当代性”存在着矛盾的一对关系。因为“现代性”作为一个美学专用名词,最开始界定它的是德国美学家姚斯(Hans Robert Jauss),他在《美学标准及对古代与现代之争的历史反思》一书中明确定义,“现代性”的首次使用是公元十世纪末,所指是古罗马帝国向基督教过渡的特定历史时期。而其后的卡林内斯库、汤因比等学者,都对“现代性”有着全面的定义,直至1980年,美国学者哈贝马斯在《论现代性》一文中为“现代性”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定义:所谓“现代性”,乃是“人的现代观”——它随着信念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此信念由科学促成,它相信知识无限进步、社会和改良无限发展。由是观之,“现代性”的意义实际上是一个历史性的名词。而“现代”与“当代”则构成了中国文学史学科建制的两个分野。“现代”实指1917年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中国现代文学,但是这个分期截止点则是1949年的第一届文代会召开,较之之前或之后的“文学史”而言,这是一段封闭的时间段——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源头尚不可考,而当代文学史又没有终点。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钱理群等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到1988年发轫的“重写文学史”思潮,直至本世纪初陈晓明、张颐武等人提出的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的范式转向。这些都展示出了当代文学的“无终点性”——并且还存在着多元的研究范式。但是就现代文学的研究而言,“现代性”几乎快变成了一个倍加关注且具备现实性意义的问题。“现代性”既意味着从传统的方法论意义中挣脱出来,走向现代意义的研究方式与学科建制,当然,这亦意味着“现代性”代表着具备时代意义的文学价值与启蒙精神。诚然,之前“现代性”的意义虽是一个历史名词,但是在文学研究层面上却存在着新的研究空间。从“现代性”到“当代性”表面上是一字之差,但是在文学与文学史的研究体系中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路径——不但方式不同,意义也不尽相同。前者强调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与文学观念,而后者则代表着一种立足点与研究语境。换言之,若将“当代文学史”作为另一种文学体制进行研究时,前文所述的问题就变得更加突出了。二.“当代性”与“文学史”前文所述,当代性是困扰文学的一个问题,理由在于文学的意义——文本价值、作家身份与叙事观念都受到“当下语境”(instant context)的影响与决定。伽达默尔在就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的解读研究时,遂提出了“在世存在”这个观点。其后的梅洛-庞蒂更是从“当代”这个角度出发,系统地谈到了“当代”与“存在”这两个概念。所谓文学史的“当代性”问题,自然是有别于文学的“当代”影响。文学作为作家创作的抽象性体制,“当代性”恐怕只存在于书写的状态与文本的隐性含义之中,而文学史的“当代性”问题除了作为“时间限定”之外,更着重于一种“话语”的建构。“当代文学史”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分期,其从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为逻辑起点,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事实起点。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关于“当代文学史”的研究与探索没有停止过。通过对当代文学史的审理,拙以为,“当代文学史”经过了两重体制变化,才有了目前的形式与内容。首先是从“批评研究”向“历史研究”的转变。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周扬、唐弢、刘绶松等学者治当代文学时,所关注的仅仅是建国以来部分作家作品的“当代价值”研究,这类研究的目的并非是将作家作品搁置在一个时间范畴内进行比较研究,而是将某个作家与作品单列出来,进行学理或意识形态的批评。直至1978年之后,中国“当代文学史”已经有了近三十年的发展轨迹,并且也已经呈现出了从“革命叙事”向“人道主义”叙事转变的趋势与可能。这种转变既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观念息息相关,也与当时文学状况所呈现出的文化规律有着必然的联系。尤其进入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当代文学的价值与意义逐渐回归到以“人学”为本位的当代语境当中。之前的“当代文学”与八十年代的文学存在着先天而然的意识形态“断裂”与历史感的“碎片化”。从“批评研究”转向到“历史研究”当中,自然是理所应然、大势所趋。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批评研究”除了共时性的文本批评之外,还存在着“革命话语”的批评。譬如刘大杰、游国恩等古典文学史专家,都将目光投向了“阶级斗争”之上。至于唐弢、冯雪峰、刘绶松、丁茂远等现当代文学专家更是主动将“意识形态”作为文学史观的研究对象,建构之前并不存在的“当代文学史”学科建制。“历史研究”之后遂向“主体研究”呈现出了转变的趋势。这是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发轫的“重写文学史”为主线,之前经历过“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争论的中国批评界,对于文学史的“历史研究”并不再报以一种好奇的审视态度,而是从文学作为一种“主体”的本体为前提,进行整体性的反思与重建。“重写文学史”的先声是“重构文学”的理论诉求。当时的文学批评家如刘再复、汤学智、李欧梵等人对于现代文学理论体系、“当代文学史”的思维空间等问题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其中,代表观点则是刘再复在1986年第1期《文学评论》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学的主体性》。这篇文章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由“历史研究”向“主体研究”的转向。文中刘再复所强调的两重主体性标志着文学“当代性意识”的形成。两重主体,一重是文本的接受者(读者),一重则是文本中由作家塑造的人物,即主人公。刘再复认为,批评实践中,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超越自身的固有意识而实现批评主体结构的变革即实现自身的再创造,这才是“批评研究”转向到“主体研究”的任务所在。“文学是人学”这一宏大命题便是“主体研究”的理论根基,“主体研究”无疑是“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理论延展。但时过二十余年之后再回头看“主体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我们很容易发现文学的定义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之后开始呈现出了一种“转向”——其前提当然是文学史观的变迁。但是“主体研究”并未彻底将“当代文学史”引入“当代性”的研究范畴,相反更加地将“当代文学史”引入了一条从“文学史”向“学术史”过渡的新路,当然这与新历史主义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理论的影响不无关系,即“当代性”并不指向当代文学,而是成为了一个立足点,目的是辐射古典文学的“当代价值”。1996年,章培恒、骆玉明合著的《中国文学史》以及1999年由中国社科院主编的《中华文学通史》可以看做是“人本文学史”的集大成之作,当然这也标志着“主体研究”转向的必然性。三.“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当代文学史”劳伦斯•格罗斯伯格(Lawrence Grossberg)在《文化研究之罪》中曾提出“大众文化”与“当代文学”的必然关系。他认为,凭借资本、媒介与全球化,大众文化开始逐步兴起,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下,“当代文学”的书写就变成了本雅明所说的“生产”,文学的市场化不可避免。“当代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概念,其意义并不在于文学这样一个古老的命题,而在于“当代”这个特殊的限定性语境。“当代文学”中的“当代性”旨在阐释两个命题。一个是当代文学的传播方式,一个是生产形式。这两者即意味着“当代”在传播形式上的“大众性”,“文学”作为传播形式的“文化性”。“文化研究”于是便成为了本世纪初以来当代文学史研究与文学研究最重要的转型,也是上个世纪“主体研究”的精神赓续。所谓文化研究,最先肇始的是二战之后由雷蒙•威廉斯、斯道雷以及斯图亚特•霍尔等英国学者率先发起,目的则是发现“大众文化”作为一重语境对纯文学、纯艺术的戕害。大众文化作为一种重商主义下的文化形式,自然与资本、媒介以及受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罗兰•巴特在《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中也主张,当代文学与大众文化都是以一种“符号”的形式呈现出来,符号学中的文学意象一旦与资本或市场经济合谋,就形成所谓的“文化产业”,从而获得双重的功利性利益。“当代文学”既是“文化研究”的对象,也是文化研究的基础。大众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当代文学的趋向与存在意义。“当代文学史”之前所建立的学统、道统体系也都崩溃,取而代之的是带有公共性意识的“大众文化”——其中既包括“读图时代”的文化趋势,亦包括重商主义下的文化霸权——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随着资本的“解域化”流动而四处流动,形成“碎片化”的游牧思想。当代中国的文学实质上就暴露出了这样一层表征危机。罗兰•巴特曾一度将大众文化与文学一揽子囊括到“神话”这个体制当中,并且认为文学是个不受怀疑的神话学体系:它富有一种意义,属于论述性质的;有一个能指,和形式或写作一样的论述;有一个所指,是文学的概念;还有一个意指作用行为,那是文学论述本身。 “能指”、“所指”与“意指”构成了文学这个体系的多重景观。因为从形式、概念与论述本身来看,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是因为具备文本性与叙述性。之所以当代文学会变成大众文化的一个分支,原因乃是在于资本所主导的全球化趋势、大众传媒与文化产业等多重原因所驱使。催生“当代文学”的原动力并不是文学自身的内部机制或艺术规律,而是借助资本、媒介等其他工具,进行一种“产业”性的市场化力量。这就是“当代文学”的当代性危机。可以这样说,资本化、全球化与重商主义颠覆了之前文学的“道统”与“学统”,从而将“当代文学史”的核心也从以往文学史的“文学规律史”下延为“资本媒介传播史”。“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于是变的更加棘手起来。“当代性”将“文学”异化成了资本、媒介的工具之后,“文学史”在关于当代文学的叙述时,不再如古典文学史、近现代文学史一般严肃化、经典化。当代欧美关于“后现代”文学史的书写,也呈现出同中国“当代文学史”一样的写作困境。即“后现代文学”的身份认同问题。在后现代之前的现代主义、古典主义乃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经典作品的决定,并不是如后现代时期一般,由“群选”所定义,而是由历史范畴与美学原理所决定的。在这样的一重语境下,“经典”作品的身份究竟为何,成为了困扰文学史作者们的大问题。四.文学史的“重写”与文学的“终结”关于“文学”在当下语境中所呈现出的困境,前文已经做了较为详细的叙述。美国学者阿瑟•丹托在《艺术的终结》一书中也多次论及艺术“终结”的缘由,即过分商业化、全球化与产业化的“生产”。“艺术的终结”构成了本世纪前几年最为热门的文化话题,“文学的终结”紧随其后。这里的“文学”所指并非是所有文学,而是纯文学、雅文学等高度具备“文学性”的文学形式。所谓“文学的终结”,所指的是纯文学的风光不再,文学的标准日趋多元化、多样化。而并非是文学本身所呈现出的各种危机。中国进入到1978年之后,“现代化”的改革与“全球化”的开放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主要命题。资本、媒介的权力较之之前有着前所未有的增加。文学体系由之前的“革命叙事加意识形态话语标准”的单一性转变为多元化的叙事形式与话语标准,“大众”的文学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群选经典”。文学一旦与资本融合,其自身的不可复制性、主体性也就自然而然地坍塌掉。在上个世纪,欧美、日本的文学率先进入产业化,与资本、媒介相迎合,形成了产业性的文学生产。作为作家来说,写作必须要与市场靠拢,才能获得出版的资助或大众的肯定。在这样逆向的动力下,之前文学的崇高与美自然也被消解掉了。就当代中国大陆文学而言,文学史的“重写”有过两次高潮,一次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由王晓明、陈思和等学者提出的“重写文学史”,其目的在于以一种“人道主义”或“人本文学史”的态度来重塑当代中国文学观。即如何认识文学、认识文学史的问题。随后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也独撰了《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一书,目的便是在于对当代文学进行“重写”的尝试。第二次高潮则呈现在2000年之后,进入到本世纪以来,各高校、研究所与 作家协会的评论部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文学史”,一时间“文学史”类学术专著高达三千多种,总印数超过五百万本。“文学史”的书写不再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如何认识文学”的问题,而变成了“如何反映文学”的问题。这就是缘何“重写文学史”在相隔十年之后还会老树发新芽的原因所在。当然,新世纪之初的“文学史重写”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史重写有着天壤之别的差异。此刻的重写意义不再是之前对于文学史重构的诉求,而是建立在对于文学本体重构的新要求。由此可知,第二次关于文学史的“重写”,究其原因乃是文学的“终结”所导致的,而这又是“当代性”所赋予当代文学史、当代文学最大的困境。尤其是1978年我国逐步走向全球化、资本化以来,文学本身在文体、形式与范畴上既获得很大的进步,也暴露出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总体来说,这些问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文学的归属问题——即文学本体究竟是通过何种形式创作出来的?是源自于作家的灵感?还是源自于政府的指令?或是通过市场、媒介与资本的合谋而产生?这些都是“当代性”语境下困扰文学生成机制的诸多问题;而另一类则是“文学史”的作用问题(或曰功能问题),即“文学史”的意义到底是“历史叙事”、“规律总结”还是“文化研究”?以及“文学史”与“文学批评”、“文艺美学”的研究关系又是如何的问题。五.“当代文学史”的功能与“新时期文学”的归属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曾认同,“重写文学史”的很大原因在于曾经从事文学史研究的人,并不熟悉文学理论,尤其是文学理论的前沿问题;而从事文学理论前沿研究的学者,又不愿意把精力放到文学史的研究上面,久而久之,“文学史”的书写观念也就越发陈旧,理论性越来越薄弱,相当多的“文学史”单行本都是历史的流水账,拾人牙慧的东抄西凑之作。这个问题若是再深入下去,联系前文所述的“文学史何为”的问题来看,“文学史”意义的缺失更是尤为明显。“文学史”不再从“文化研究”或“规律总结”中获得必要的理论滋养,而是单纯地从“历史”这个不可叙述的文本中,得到单向度的时间延展。须知文艺理论与文学本体的关系则是息息相关的。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一脉相承的文学批评史、文艺理论史都是由历时性的文学本体所决定的。忽视同时代的文学理论单谈文学本体是苍白的,这实际上只能做到“以一知一”而不能“以一知十”——同样这也是第二次“重写文学史”的一个核心诉求。“当代文学史”无疑与当代文艺理论息息相关,诚然这与本世纪初的“重写文学理论史”有着先天而然的理论关系,抛弃了“当代性”的文艺理论,单谈当代的文学史,此类文学史纵然出版再多,仍然在学界会存在着“重写”的呼声,由是观之,这不奇怪。而“新时期文学”则又是“当代文学史”中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在“当代文学史”刚刚满六十年,而“新时期文学”刚刚跨入第三十一个年头时。“新时期文学”从时间上对于“当代文学史”的重新认同与建构,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正如前文所述,新时期文学与当代文学一样,存在着“归属”的问题,即新时期文学作为文学本体的产生,成为了困扰新时期文学史写作者们最大的桎梏。三十年新时期文学史,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文学生产形式,表面上形成各种各样的经典作品,但是 每一部经典作品的内部生成机制都截然不同——有的是“言为心之声”的率性之作,有的是按照作协要求、政治需要的应景文本,当然也有因为产业化、资本化的出版体制而形成的“大众读物”。这些作品若是以一种身份进入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体例当中,明显是不公正的。那么,“新时期文学”的归属成为了一个新时期文学史书写的重要问题,而“当代文学史”的功能,在遇到“新时期文学”这个命题时,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症候。姑且不说“当代文学史”一揽子划分的科学性,单说近十年文学本体所呈现出的各种变化,也足以让“新时期文学”这个概念带动“当代文学史”的意义范畴,发生原理上的改变。“新时期文学”在2009年刚占领了“当代文学史”的时间优势,其在影响上的决定性优势亦早已不言自明。在这样的双重优势下,“新时期文学”可以说对于“当代文学史”有着决定性的定义,尤其是在基本原理、概念内涵上的意义更是如此。那么“当代文学史”究竟如何从“当代性”的囚笼中走出来,打破之前文学史写作的“当代性”桎梏与藩篱,重新为“新时期文学”的归属进行学理上的审理,厘清当代文学的内在生成机制与外在发展规律,成为了当下中国文学史研究者与文学理论学者们一项共同的重要任务与历史责任。参考资料:来源韩晗,《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三十年(1978-2008)》,台湾秀威出版公司

汉语言文学专业考研 考学术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好考 还是专业型的学科教学语文好考?求助

非常罪
反观
如果你是师范生,将来想当中学老师考专业型的学科教学语文好,但是如果对现代文学感兴趣,想往这样的方向做研究,当然考学术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好,难易程度要看你报考的学校,一般来说专硕好考中国当代文学好考些吧,你最好问问你的老师,他们更了解,更懂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苏州大学现当代文学考研参考书目。

乱莫大焉
对不起
701语言文学基础科目参考书目:1、《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2000年。(非计算语言学专业书目)。2、《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1917-1997》(上、下册)朱栋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4、《世界文学简史》李明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02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写作参考书目:1、《文学概论》杨春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2、《西方美学史》朱光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扩展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主要课程:西方文论专题、现代语言学专题、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专题、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文学批评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中国当代文学创作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前言讲座、新移民文学研究、中国当代散文研究、中国报告文学史、海派文学研究等。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适应的工作部门和项目:1、适合到大中专院校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世界华文文学的教学研究工作。2、适合到新闻出版、文化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评论、创作、文秘、管理工作。3、适合到各级社科研究部门从事科研工作。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学位点1994年开始招生,培养具有科学研究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能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研究,新闻、出版、文秘、创作、评论等具体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我准备考研的方向是现当代文学 我现在应该准备些什么?

君子剑
似耳
现当代文学考研必要看的几本书,我个人觉得是,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和程光炜版。当代文学,王庆生。我的感觉是,如果有时间,书还是看的版本越多越好。因为不同的版本,会有不同的侧重面。如果你可以看的比较多,那么你了解的会更全面。另外一点就是,书要看很多遍无疑。看的多了,书上的一些在你阅读之初即令你产生共鸣的那些话语,便更深刻的印在脑子里,在考场上的时候,就可以拿来套用在你的论述里,会有不错的效果。而且,读书的时候,那会发现,有很多书上阐述的内容,是你体会到却无法自己明白表述的,那时候会有很畅快的感觉,很舒服。呵。现代文学部分,比较重要的,鲁郭茅巴老曹,这些老师都会逐一的分课时给你们讲的吧。这些作家要比较详细的全面的了解,他们的生平,文学主张,作品的风格,作品的基本内容,和对后世以及同时期其他作家的影响等。另外一些现代文学作家,要掌握他们的作品内容,风格。现代文学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文学事件。各个社团成立的时间,主办人,社团的刊物,社团的主张,成就等。像文学研究会啊,创作社啊,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比如文研会以现实主义为基本主张,创造社,以浪漫主义为基本,但他们之间的对立不是绝对的,或者根本不能称其为对立,因为两者之间的联系也是很明显的,一些文学理论的应用有着共同的观点,并且,都是为白话文而奋笔疾书,与封建卫道士做坚强的战斗。现代文学,是战斗色彩比较浓厚的,白话与文言的对立,白话本身的发展,确立,这些线索都要较为细致的整理出来。可以在复习的时候,有针对性的在各个文学发展阶段,找这些零散的发展脉络。现代文学的第一二阶段,基本是作家与作品,新与旧,现实与浪漫这些关系,到了第三个阶段,也就是抗战开始之后,文学很大程度是配合对人民的爱国主义以及马列主义的教育,可以大题的整理一下,不是特别复杂。总之现代文学,较为重要,在阐述问题的时候,要多方面的综合考虑。时代大背景,作者的出身,经历,性格,等等。注意新旧承接的关系,和同时期不同派别的区别和联系。于作者还要注意到他所受到的外国文学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时期,大致可以分为留日和留欧美两本分,可以比较整理一下。说到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在现代文学部分还是比较重大的。我们早期白话文,无论从文学理论来讲,还是从文法等方面说,参照外国文学的样式还是比较普遍的。另一方面,外国的一些流派的主张等,也从思想发面影响着中国的热血青年,因此要注意现代文学中,中外文学的联系,比较,等等。ps,关于现代诗歌部分,我个人很喜欢,线索也比较明晰,你可以试着整理一下,呵呵。当代文学部分,内容比较多,基本就是作品和作者,一般要掌握作品的内容,流派的特征和代表作家。从革命文学,到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到都市文学等等,以致当代的身体写作等等。这个进程是和我们的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的,当代文学流派众多,但线索比较清晰,主要是掌握人和作品的部分,另外要注意到,外国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呵呵,总之只要细心的复习,首先掌握大体的框架,再细致的填充枝叶部分的内容,循序渐进,就会有很大收获的,也许你在临近考试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好像还什么都不会,但当你真的坐进考场提笔答题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真正一点都不会的内容,很少很少。所以,你的任务就是,在尽自己最大努力的情况下去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把你所懂的内容,学精学透,就可以了。加油啊,考研是一个坚持的过程,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的!!相信你啊!!发现刚才忘了说文学理论,呵呵,这个的话,就是多看书多看书,跟政治啊哲学似的,多看几遍,熟记于心就可以了,一般文学理论都不是很难得分的,呵呵,加油!~~~

关于华中师大现当代文学考研的相关情况

班纳路
不违
这几天有好几个网友问考华师中文系的经验,如果有同学要考华中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民间文学以及文艺学这6个专业中之一的,看看这帖子也许会有帮助,尤其是那些外校想考华师中文系研究生的同学。8 R6 y* _. x" x. ]5 }6 c: D5 ]" f! o1 坚定考华师中文研究生的决心% E9 f% i! T+ o) C% K3 B 很多外校的考生都认为本校的考生考本校应该很好考,而且可以考很高的分。但事实并非如此,05,06年中文系的最高分并不是本校的应届毕业生。总体上来说华师中文系的研究生还是比较好考的,每年招120多个,本校保送的有14个左右,(基本上是每个方向2,3个),本校考上本校研究生的有十几个。9 X/ v' ~* J# A 华师的应届生考研也有很大的压力,暑假在武汉复习时天气太热,复习效果不好;9月到10月底要到中学进行教育实习(而这段时间是考研复习的黄金时间),考生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复习中;考试前,老师们也不会透露专业课考试的任何信息。真正留给应届生复习的时间不是很多,3个多月吧。(某些比较强的应届生可能会很早就着手准备复习,他们不在我所讨论的范畴之内,我所说的是大多数本校的应届生考研的复习时间安排。)本校的学生考本校的优势就在于有专业课笔记,有尽可能多的专业课真题(现在在研究生处只能买到近三年的真题),知道出题老师的研究方向,研究热点。如果外校的考生也有这些东东,加之认真复习,想不考高分都难。) S6 u$ @( J" P1 s: D3 l% p1 a7 z5 \8 [% u2 专业选择3 e7 n3 U( `3 g0 c$ |$ ]* n 华师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民间文学以及文艺学这6个专业初试时考的试卷是一样的,即文学理论和中外文学史这两门专业课,淡化专业背景。历年来,华师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文学专业很热,另外三个专业报考的人数相对较少。初试完了以后,某同学的分数可能在现当代文学专业排第8名,在文艺学专业就排在第5名,如果他报考的是现当代文学专业,那他争取公费就很困难了,如果他报考的是文艺学专业,争取公费就比较容易了。除非你特别想做某一领域的研究,不要太在意热门专业。华师文艺学是个很好的专业,博导,硕导都很多,每年报考的人数都不是很多,06年上线人数不够,从外国文学,古代文学方向调剂了几个。民间文学,古典文献每年的上线人数也不够。$ n6 m5 O/ R+ u/ \1 C5 v. e4 o: e8 i; T" ^3专业课初试1 d% W' [2 G6 [% R 华师中文系的6个专业方向课初试时考两门专业课,文学理论和中外文学史。下面谈谈该怎样复习专业课。1 j* J$ C9 H2 i+ k& Y6 ? x5 v A 文学理论 分值150分1 K1 \4 {) d. X3 o! Y1 C 华师指定的参考书是:, J9 R- A2 M0 B2 s! [ 《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Q. {$ }+ Y v, a+ x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p9 F. W$ u* [ 我个人认为重点是复习孙文宪的书,此书考点密布,每个地方都可能会出题,连注释都不要放过,教材中引用的资料最好能把它们都抄下来,不管是外国的还是中国的。因为每年都会出两个材料题,谈其中包含的文学理论的思想。而这些材料往往一个是外国的,选自教材的某个注释,一个是中国古代的,有时候选自教材的某个注释,有时候选自教材之外(要想做好此类题目,可以看看张少康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文学理论的复习最好根据教材把全书的框架写在白纸上,这样记忆起来比较方便,也牢固些。8 _' }; P* x) m, {( J2 L?? $ [; h @, \0 ]* C; v8 G??B古代文学 :占中外文学史的40%左右 H) A4 }% e% Q; M4 [9 g6 a( J 华师指定参考书是:2 _4 ^. G6 [* g4 \! S, R0 s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 e5 x7 B( J$ K4 Z 《中国文学史》(三卷)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 k/ U6 c3 \8 P8 o/ ?! J& b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编)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d3 m; C6 u( u% l8 S个人认为用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比较好,这套书在10年之内都会处在核心教材的地位。但是,大家最好能看看华师老师上课讲的笔记,因为古代文学的内容很多,有老师的笔记,复习时会知道重点是什么。基本上,古代文学的考题都是老师上课讲的重点内容。古代文学的复习重点应该是第1,2,4册。因为教本科生古代文学第1册的有周禾,刘兴林硕导,教第2册的是戴建业博导,教第4册的是谭邦和博导。谭邦和的著作《明清小说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最好能看看。06年考的聊斋的那题就是谭邦和出的答案也在《明清小说史》上。古代文学作品选看华师出版社出的那套就行,朱东润的可以不看。0 v& d n; A; M3 S E??5 U9 @7 t6 ^% }??C 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一起共占中外文学史的30%左右' S4 m0 M$ V; r* Q 华师指定参考书是:# {. q9 F' ^. V( y: n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n0 g6 U" R$ _/ s r% Y 个人认为用这套教材不足以考高分,还要看周晓明、王又平主编的《现代中国文学》,华师03级中文系的学生用的就是这个教材。北大的《现代文学史三十年》的脉络很清晰,但知识点也有过于芜杂之弊,这方面大家可以参考北京大学出的两本现代文学的参考书(温儒敏 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文学史三十年指导》,温儒敏 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文学专题研究》)可以把重点理出来,其课后的习题有些是华师现代文学复试面试时老师问的问题。建议大家对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发生和发展做一遍笔记,有利于整理复习思路。9 s3 W! S |# @% j* o??3 W# s! V& w' l) G D 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一起共占中外文学史的30%左右. G6 Z1 A: n- d9 u& r+ e& I0 } 华师指定参考书是:/ a2 ?! y& X' Q7 B; F D" E 《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册)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v6 Z; d" H- R2 W 华师出版社出的当代文学条理不是很清楚,但其中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概论部分是复习的重点。最好能看看王庆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的《中国当代文学》,这本当代文学比华师出版社出的那套教材条理要清楚些,2套教材可以结合起来看。7 x: h8 g5 F- p7 X. m& W" N% ]3 O* [+ x% y: G E 外国文学:占中外文学史的30%左右- ], K2 U" v3 P$ m( m, ? 华师指定参考书是:; l8 g; N! n# c2 O1 [1 `- ?) S2 k. x9 n 《外国文学史》(第1-4册)王忠祥、聂珍钊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6 Y3 D* B6 t1 P0 \: M- J 这套书看起来很多,但外国文学每年考试所涉及的考点不多,而且老爱重复出题。今年考了的题目明年还会考。外国文学的出题老师是聂珍钊,他的研究重点是英国文学,哈代,勃朗特姐妹是经常考的重点知识。当然,华师教材上的哈代,勃朗特姐妹讲的不是很深,大家可以看看郑克鲁的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的《外国文学史》里讲的哈代,勃朗特姐妹,丰富答案。我记得华师出版社好像出了一本郑克鲁主编的欧美文学,大家也可以去图书馆借出来看看。) K& f( N% g8 ?" w( ^" [- h% i??' v& c) C) a3 R! | 我发现,很多考研的同学不喜欢阅读文学作品,怕耽误时间。这是很危险的,一方面如果你在考研半年中还有大量文学作品未读,这会对你理解名家名作有微妙的损害,高分不是背书就可以解决的,要多看书,理论书和作品都要看。另一方面,在考研那枯燥的半年中,每天适当地阅读半小时文学作品又是非常快乐的放松方式。大家看看现当代的作品就可以了,古代文学要重点看老师平时讲的诗词,外国文学和文学理论不用看作品。1 e" K* U9 _6 S& G?? 7 Y5 f* G k2 [/ O$ X4 Z* {! }??4 试题分析: I6 H/ v/ Y& M6 j?? 对于历年试题的分析,大家可以把历年试题(无论名解简答论述)一个个地抄在相关章节,这样你在复习的时候可先把真题做一遍,然后模仿真题的风格给自己出题。久而久之,你复习时会很容易发现“考点”,从而有针对性的复习。文学理论不喜欢重复出问答题,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有一点喜欢重复出题,外国文学非常喜欢重复出题。大家看看历年专业课真题就会知道了解的。. @* k- b/ @% c1 k; F. \3 V2 u' U" ?1 C. L) s: T. ~: {9 ^% }2 y9 Q; c 5公共课的复习/ U/ D+ m% I+ Y 两门公共课的总分如果没有130分,考上华师中文系的机会就很小了,尤其是英语最好在60分以上,很多同学都因为英语不过线而失败,望大家汲取教训。' a; j V" G- A5 I+ G: G/ J7 q0 K5 e9 t 就英语而言,单词是基础,阅读是关键。背单词可以先背厚厚的词汇书,以后就要换小本的词汇书了。因为背厚厚的词汇书,往往是背了前面的忘了后面的,背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而小本的词汇书背一个轮回很快,也很有成就感。阅读,完形,翻译可以先随便做点模拟题,打一下基础,10月份以后就不要做模拟题了,认真研究下真题,把真题的每个题目弄懂。近三年的真题做完后要看下英语的考试分析,研究一下自己为什么会做错。新东方的讲座有时间可以去听听,会有收获的。, ]7 S3 A2 s3 p 就政治而言,考纲出来后就可以复习了,高教司的红宝书以及一本历年试题分析是最关键的两本书,前者是一切知识点的来源,后者指出答题的技巧、方法和评分方法。冲刺前,启航的《最后二十天二十题》,陈先奎的30题还不错。) c3 d7 _! f! A' d5 J3 U, V- o% o) O& ?7 i% M$ i 但愿大家能以公共课带动专业课,以专业课促进公共课,走一条初试排名高,复试发挥好,学费可免交的新型和谐考研之路。OK?好长,自己看

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区别

若能射乎
成春香
区别:时间分期不同、研究内容不同、限定范围不同、划分阶段不同、代表人物不同1、时间分期不同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从1919年到1949年期间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国当代文学,是指从1949年至今这个期间创作的文学作品。2、研究内容不同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文学史和作品两大部分。主要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间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各种文学现象的变化和联系,以及其间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中国当代文学它研究当代文学发展史上的文学运动及重要文学现象,分析当代重要作家作品,总结经验教训。3、限定范围不同现代文学是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当代文学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它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围之中。4、划分阶段不同中国现代文学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十年(1917-1927):民主意识、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思想。第二个十年(1927-1937):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第三个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划分的阶段为:第一阶段 1949-1978年;第二阶段 1978年-1989年;第三阶段 90年代-新世纪。5、代表人物不同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有:鲁迅、沈从文、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张爱玲、徐志摩、闻一多、丁玲、赵树理、戴望舒、萧红、艾芜、钱钟书、艾青、路翎、穆旦等。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有:巴金、丁玲、臧克家、赵树理、张天翼、周立波、艾青、杨朔、孙犁、杨沫、周而复等。扩展资料:文学分类:不同语言或国家的文学:亚洲文学:中国文学、马新文学、日本文学欧洲文学:英国文学、德国文学、希腊文学、俄罗斯文学美洲文学:美国文学、拉丁文学(文学同样是分民族的)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指的是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按载体分为:口头文学、书面文学、网络文学三大类。按地域分为:外国文学、中国文学等。按读者年龄分为:儿童文学、成人文学等。按读者群体及内容分为: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宗教文学等。按内容分为:史传文学、纪实文学、奇幻文学、报道文学等。按表达体裁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新韵文、戏剧、歌剧、剧本、民间传说、寓言、笔记小说、野史、童话、对联和笑话等;其他如史传、哲理、赋、骈文、小品文、文学批评、有文字剧情架构的电脑游戏(含游戏主机)与动漫等。按创作理念分为: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等。文学理论按地域分为西方文学理论与东方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评论和研究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和文学社团。文学研究按研究方向分为文艺美学、文学艺术、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学、文学思想史、文学批评、文学史等。按时间分为现代文学与近代文学。按单一研究方向分比较文学、舞蹈文学、红学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文学

现当代文学考研排名

生生世世
堪坏得之
1北京大学 A+ 8南京师范大学A15首都师范大学A2 南京大学 A+ 9浙江大学 A 16华中师范大学A3华东师范大学 A+10上海大学A 17南开大学A4北京师范大学A+ 11 山东大学A 18浙江师范大学A5武汉大学A 12苏州大学A 19福建师范大学A6兰州大学A 13吉林大学A7山东师范大学A 14复旦大学AB+等(28个):暨南大学、河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学院、河北师范大学、安徽大学、江西师范大学、青岛大学、宁夏大学、天津大学、延边大学、南昌大学、北京语言大学B等(29个):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宁波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深圳大学、清华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河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四川外语学院、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广西师范学院、聊城大学、西北大学、湖北大学、扬州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辽宁大学中国研究生教育信息网上的,很具有权威!供你参考!

川大现当代文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具体是哪些 ?

汝将何始
阿咲
914中国文学:(1)《中国文学》,(1--4册)四川人民出版社 刘黎明等主编(2)《中国文学史》,(三卷本),章培恒等,复旦大学出版社(3)《中国古代文学》,周裕锴、谢谦、刘黎明,重庆大学出版社(4)《中国现当代文学》,李怡、干天全,重庆大学出版社 (5)《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北京大学出版社(6)《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复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