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什么是质的研究?

默剧团
其名为鹏
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又称为质化研究或定性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基本研究范式,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和方法之一。随着心理学界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本土化运动的发展,定性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潮形成,主张采用自我参照的现实性来代替客观的现实性;他们引用新物理学派的观点来否定因果律,认为人们的观察方式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观察的结果,提出有必要重新考虑因果决定论的普遍性和预测性;他们重视人的高级心理,提倡用历史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对人的思维、创造性、人际关系、共存意识等高级心理进行多信息源的综合性研究,使心理学真正成为指导人发展的实用科学。同时期,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也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创构的理论以及研究方法常常受到一定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心理学许多问题的研究也必须扎根于本土。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重新对定性的研究方法进行发掘和充实,形成了新型的定性研究——质的研究方法。国内的陈向明将其定义为“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国外学者费舍(Fischer)认为“质化的心理学研究探讨的是性质,即人的经验和行动的独特的、本质的特征。质化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的、解释的和描述性的努力。它从特定情景中的参与者的角度来理解和描绘人的经验和行为。”特性:1、自然性即强调在自然情境中作自然式探究。质的研究对研究的情境不进行操纵或干预,它运用各种办法去收集与现场自然发生事件(即研究对象)相关联的一切资料,然后从其中的关系结构中去发现事件发生的缘由和意义。在研究者的眼中,现场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细节都是重要的,都可能是一条线索,有助于更广泛地了解所研究的对象。现代录音、摄像技术的进步又使质的研究较传统的定性研究更趋于客观和现实。2、描述性即以丰富的资料来描述心理现象和过程。质的研究依靠的是文字或图片的描述。研究中收集到的资料,诸如现场记录、访谈记录、官方文件、私人文件、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等,都是描述性资料,结果的呈现也是以文字来表述。3、解释性即以了解研究对象自己的观点为目的。质的研究以解释为己任,它不期望寻找到普遍规律,而求再现所研究心理现象的实质;努力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而不作任何价值判断。4、互动性即正视研究者对研究的主观影响。质的研究不回避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不可避免的心理上的互动,并且主动地将研究者本人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认为研究者的个人特征,如研究动机、角色意识、个人经历、视角等,不仅会对研究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可以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丰富的信息,以对研究的可靠性作出判断。它强调研究者对这一类的研究背景材料要进行反省,有清醒的认识,并写入研究报告中。因此,80年代以前的定性研究报告大都采用第三人称形式,以确保报道角度的客观性,而近年来用第一人称撰写的研究报告越来越多。5、动态性即研究过程是开放、变化的。质的研究逐步发展出了一套操作方法和检验手段,其研究过程包括:确定研究现象、提出研究目的、了解研究背景、构建概念框架、抽样、收集材料、分析材料、作出结论、建立理论、检验效度和推广度、撰写报告。这些步骤在形式上与定量研究的相似,但其运行顺序、所含内容、操作手段都不尽相同。在质的研究中,以上这些环节是彼此重叠、互相渗透、循环往复的,它要求研究者是具有弹性、易适应的人,能根据现场的情况积极调整研究程序,包括研究方向和焦点。因此质的研究方法是不完全规则的,不可标准化的。

读书笔记:读《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有感

毋必
包以四夷
这本书是专门为我们这些普通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以及其他对教育研究感兴趣的人们所写的。该书舍弃了高深的理论探讨,晦涩的哲学思辩和沉重的历史陈述。采用了大量鲜活详实的教育案例,向读者具体介绍每一质的研究,如故事般娓娓道来。它最大特点便是实用性,可以说这是一本研究方向的操作手册,每章节的"如何"具体解答了现实研究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及采取的行动步骤,也便于初学者的跳跃阅读。

简述质性研究方法的特征

不折镆干
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观察、实物分析),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质性研究,即定性研究,是一种在社会科学及教育学领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相对量化研究而言。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而非人工控制的实验环境,充分地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的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实际互动来理解他们的行为。包含但不限于民族志研究,人类学研究,论述分析,访谈研究等。质性研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意义理解、交互影响、生活经历和现场情景,在自然状态中获得整体理解的研究态度和方式。质性研究以描述的方式实现意义的理解,根本的问题,在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与思辨的研究、科学的研究不同研究传统,具有了独特的研究风格和特色。

是质性研究,还是量性研究

其信然与
弗里达
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 1质性研究: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的思路来分析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来即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2定量研究: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数据统计方法等。基本过程是:假设-抽样-资料收集-统计检验。定量研究依靠的是对事物依靠量化的部分以及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的把握;而质性研究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以对事物的质达到一个比较全面的解释性理解。3.可以说两者可以互为补充,数量证据补充质性分析,质性研究为数量研究指明方向,二者相互包含,相互补充,共同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

质性研究的方法及怎么样去做研究

本末
天无私覆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及特点“质性研究”这个词在台湾、港、澳地区用得比较多,在大陆有的称其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还有的为将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较,称为“定质研究”。1.质性研究的定义所谓质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性研究的特点:1) 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自然探究的传统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关系性。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该实践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2) 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由于理解是双方互动的结果,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对方达到理解的机制和过程。3) 研究是一个演化的过程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研究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因此对研究的过程必须加以细致的反省和报道。4) 使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分析资料质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主要采纳归纳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得到充实和系统化。因此,“质性研究”的结果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不能推广到样本之外。5) 重视研究关系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研究者必须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回报他们所给予的帮助。 “质性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质性研究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如何选择研究的方法从实际操作的层面看,研究方法主要由如下几个方面组成:进入现场的方式、收集资料的方法、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

论量的研究方法(quantitative research)与质的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的不同

意也
格致
找陈向明的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一书,有很详细的解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如何成为质的研究者质的研究方法的教与学

狗十三
小体
内容推荐本书由北京大学一批修习质的研究方法课程的学生所写的反思笔记组成。其内容涉及从“选择研究问题”、“收集和分析资料”到最后形成总的“研究报告”,详细记录了质的研究每个研究步骤的具体实践过程,对学生学习质的研究方法,对老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什么问题、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顿悟,以及对初学者了解质的研究方法的过程很有助益。由于研究者的反思笔记涉及各种各样的研究问题,且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因此也适合所有对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有兴趣的读者阅读。目录课程介绍及要求教学计划本课程必读书目作业指南一 对一篇“对论文”进行评议作业指南二 选择研究的问题 示例一:陈祉妍 初中生的学习动机研究 示例二:辛春颖 中学教师自主性研究报告 示例三:张蔚萌 家庭暴力现象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示例四:李莹 与出国留学未成功者的对话 示例五:周志轶 自由撰稿人的生存状态作业指南三 抽样指南作业指南四 研究者身份指南 示例一:陈越 星座预测:娱乐?迷信?--对大学生流行“星座预测”的个案研究 示例二:张蔚明 家庭暴力现象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示例三:李莹 与出国留学未成功者的对话

质性研究中,访谈要注意哪些问题

天德
德之钦也
质性研究  一种在社会科学及教育学领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相对量化研究而言.质性研究实际上并不是一种方法,而是许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统称,由于他们都不属于量化研究,被归成同一类探讨.其中包含但不限于民族志研究,人类学研究,论述分析,访谈研究等.质性研究是一种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意义理解、交互影响、生活经历和现场情景,在自然状态中获得整体理解的研究态度和方式.质性研究一描述的方式实现意义的理解,意义乃是她根本的问题.质性研究在尽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与思辨的研究、科学的研究不同研究传统,具有了独特的研究风格和特色.  相关理论及方法  ground theory(根基理论):  现象学:  认识论epistemology:  critical theory  女性主义  个案研究 (case study):  实地勘察调查法(Fieldwork):  参与观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

育苗基质的研究

不过满腹
你爱他
经历过2010年全国大范围雪灾后,工厂化育苗逐渐被许多农业方面有识之士接受,这也极大地促进了育苗基质的应用方面的研究。使用较多的基质材料有泥炭、岩棉、蛭石、珍珠岩、蔗渣、菇渣、沙砾和陶粒等。目前岩棉和泥炭在全球应用最广泛,是世界上公认的较理想的栽培基质。但随着逐年大量使用,其给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日趋明显,一方面由于岩棉不可降解,大量使用给环境带来二次污染;另一方面,泥炭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过量的开采有耗竭的危险;因此,寻求和发掘易得价廉、可替代岩棉等污染行材料的优良新型育苗基质已成为当今科研工作者研究热点之一。  国外已经开发了椰子纤维、树皮、锯木屑等有机基质,不但可以大幅度降低栽培成本,而且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我国对基质研究起步较晚,“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研究与发展”已成共识,如长江以南加强对稻壳炭化后的合理使用研究;华北加强炉渣,并配合草炭、蛭石、锯末等材料混合使用的研究;东北加强对草炭、锯末等的研究;大西北则加强对砂培技术的研究等。目前国内一些科研院所或多或少开展了基质开发研究,但尚未达到实用阶段,而其中以椰糠为基质主体材料的研究报道极为少见。而在山东、江苏、河南信阳一带因地制宜地研究了以珍珠岩、蛭石、草炭等育苗基质产品得到了比较大的推广。在蔬菜育苗、花卉育苗、林业育苗、水稻育苗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而在南方,椰糠是育苗基质的主要成分之一,我国是椰子主产区之一,在热带和亚热带部分地区如海南省、广东西部沿海地区、台湾南部,云南西南部均有栽培。椰子经加工后生产出的大量椰糠,大部分椰糠不是被焚烧损失掉,就是堆积自然降解而白白浪费掉。本试验以椰糠为主体基质材料,以番茄和辣椒为供试作物,按无土栽培养分要求配比加入不同比例的进口草炭、国产草炭、珍珠岩、蛭石及发酵物等材料,筛选出既适合于本地条件培育高质量秧苗,又能降低育苗成本,为当地工厂化育苗的发展提供一条有效可行的途径。同时通过供试作物试验研究,进一步了解基质理化性状与作物的生长发育生理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为今后的基质筛选与评价研究提供一定的试验基础和理论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