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哲学是主要研究什么的???

空降兵
1.人类本质产生的各种问题,如人性、人的理想状态即人应当怎么样。人这一个集体应当怎样,个人又应当怎样等等从中可分化出各种分支,如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等,也蕴含着广泛的人生哲学,比如那些名言警句等等 2.由这个世界和这个宇宙产生的各种问题,即是万物的一切。这个范围讨论宇宙、世界的本质和特性等等,从中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分化出各种分支,像物理学、生物学等等。当然由此从日常生活都可以思考哲学问题,把这些问题归类后又会回到这些类别。 3.真理、神、原理和秩序。这是自古以来一直最具争议性、最广泛、最模糊,理论流派最多的话题。讨论神性、神性与人性,什么是真理,真理即是神,抑或是原理和秩序,或者是美?信念?幸福?等等这些广泛的话题。 肯定还有分类,但这只是哲学的话题而已,其中会出现各种专业名词像客观主观、存在、唯心唯物等等,这些名词又可以分化为单独的哲学流派从而产生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机械观等等哲学流派

哲学研究究竟研究什么?

钢琴梦
利之则至
哲学里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因为: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原,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一方面回答的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由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它们才成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就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 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真正承认物质是本原的、物质决定意识,那就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所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复制转贴很好玩儿吗?复制转贴就想赚积分?你把题目审清楚了?你确认,你已经审题了?

什么是哲学,研究什么

第一幕
诗学
“哲学”这个词最早出自希腊文的“φιλοσοφος”(philosophia),即“philo-”(喜爱)和“sophia”(智慧)(爱智慧)。19世纪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借用古汉语译作“哲学”,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 所以:哲学不是一个纯粹中国性的术语,它是西方的。 中国的可以说是儒学,道学。 一般学界可以把人类世界有史以来的文化样态分为三种: 中国的,印度的,西方(欧洲)的。 之所以如此划分,道理在他们的确都很伟大而精深,同时 是一直传承下来了的,是活的文化。同样,人类还有很多 其他的文化,或许曾经也非常的了得,但是都灭亡了。 现在就剩下了他们三个。 在伟大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小逻辑》里说: 哲学,就其对象和宗教是一样的。都是真理,上帝。 他们的差异不过是哲学是用概念的方式去认识,宗教 不过是用表象的方式去认识罢了。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5266089.html?si=5

哲学主要研究些什么东西 哲学家们主要是研究什么的

窥基
锅炉工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将去向哪里? 1.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 2.人与人之间的问题. 3.人作为个体而言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

哲学主要研究什么问题?

纱织
葵实
什么是人?什么是世界?人从何而来钙往何去?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等等主要研究以现在人类所了解的知识内,而不会被打破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研究的是什么?

红棋子
金踊跃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感觉说的很全面,但往往只局限在只唯物主义的范畴内,旗帜鲜明的反对唯心主义,反对形而上学。其实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正如老子《道德经》所说,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感觉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研究的是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性尚不能很好的诠释。

哲学是什么意思啊?

白钻石
如式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哲学关于人的研究,最基本的三个问题是什么?

临人以德
鬼电车
应该是: 1、人为什么要活着 2、人应该怎样活着 3、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

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答

令箭
且夫得者
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的对象以及它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这是哲学一般问题中必须首先回答的。一、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是与通常局限于某种具体对象的知识体系不同的学问。在汉语中,“哲”是聪明的意思,在希腊文中则意味着爱智慧,所以,按照字义解释,哲学是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然而,这并不足以表明哲学的实质。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因此,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作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同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是有所不同的。任何一个健全的成年人都会在其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人类从其诞生时开始,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时刻都需要同周围的现实世界打交道。为了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等物质资料,就必须进行变革自然界的生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要认识周围的自然界,也要逐渐地积累对自己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在实践中人们就是凭借这些认识向自然界索取人类所需要的一切的。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开始,人们只是对个别的具体事物有所认识,久而久之,这种认识逐渐丰富并联贯起来,就形成了对诸如人类同周围世界的关系,包括世界的本质、世界上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等等问题的看法,这些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就是世界观。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一般是不系统的,缺乏理论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性。哲学则是将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和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所以,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的,而是要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的。当人们形成了一定世界观之后,就会按照这些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处理各种问题。从而世界观也就成为指导人们观察、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基本原则,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方法论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也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人们的世界观并不都是一样的。因为:第一,在人类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由于实践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致使人们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也有的所不同。第二,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根本利益和在社会生活中分工的不同,使得各自对社会发展、人生追求的看法和态度有所不同,因而他们的世界观也会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不仅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的世界观,即使同一阶级内部的不同阶层,同一阶级的不同发展时期,其世界观也会呈现出差别性。所以,作为理论形态世界观的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阶级之间,其内容和形态也有许多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哲学只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的理论表现,是从属于一定阶级并为该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哲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只能在社会分裂为对立的阶级,从而一部分人得以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因此,哲学从其产生的那天起,就深深地打上了剥削阶级的烙印,为剥削阶级所垄断并且为他们服务。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才意味着劳动人民真正有了自己的哲学。哲学的产生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的,同时,科学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历史的每一阶段上,哲学、科学和文化都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哲学的发展,有一个同具体科学浑然一体而后分化出来的过程。当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在一些比较先进的国家里,基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的发展和需要,推动了天文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一些社会现象也获得了一定的认识。人们在不断积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抽象思维进行理论概括,于是就形成了早期的哲学。当时,哲学和许多具体知识掺杂在一起,的是被人们当作知识的总汇。直到近代,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地理上的新发现,自然科学才开始了独立探索的进程,从而逐步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了日益增多的独立的学科。这一事实反映了人类认识的进步,既有利于自然科学和其他具体知识的发展,也有利于哲学自身的发展。然而,当时的一些哲学家味于哲学和具体科学分化的趋势,往往把哲学看作是凌驾于一切具体科学之上的、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他们认为,各门具体科学只能提供不完全的、相对的真理,只有哲学才能提供完全的、绝对的真理。实际上,他们妄想借助于纯粹思辨来获得对自然界的终极认识,赋予自己以高居于科学之上并把科学纳入自己体系的特权,结果不仅造成自己的僵化,而且阻碍了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同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既反对以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科学之科学”,也反对否定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积极作用,使具体科学脱离哲学的指导的错误倾向。一般说来,与具体科学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从整体上和运动中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就哲学的知识形态说来,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知识都是人们对世界某一领域的认识和把握。哲学作为世界观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这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它不是各类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其中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和关系加以高度抽象概括的结果,是关于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知识。哲学和具体科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哲学和具体科学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离开实践的基础,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哲学知识和科学知识。但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知识体系又具有不同的层次。人们把在实践中获得的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经过加工整理归入不同层次的各门具体科学;而所有这些知识又成为哲学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加工整理的材料,哲学理论就是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抽象概括而得到的最一般的结论。就具体科学和哲学这两个大的知识层次同实践的关系来看,二者同是来自实践,这是它们的共性;但具体科学同实践的关系更为直接,哲学则相对地比较间接,这又是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人类知识的大厦中,哲学和具体科学密切相关。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自身生长的土壤;而具体科学则以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它们在发展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贯通的。首先,哲学依赖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就在于它植根于具体科学的土壤中,不断从具体科学所提供的新的材料、经验和知识中总结概括出哲学的一般结论。否则,哲学作为一门最抽象、最概括的学问,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也就会枯竭,失去自己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其次,具体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这是哲学特有的功能之一。科学史证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缺乏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会失去工作的方向并出现思想混乱。许多有重大科学成就的科学家都非常重视哲学的理论思维,自觉思考认识论、世界观的问题。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曾说过:“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着他的工作方向。”爱因斯坦也说过:“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成为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要是这真是可以设想的——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二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哲学和具体科学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交织汇合成人类认识真理的长河。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作为理论形态世界观的哲学,是从总体上研究人和世界的关系的。而人和世界关系最本质的方面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是因为:人作为考察人和世界关系的主体,本身既是这个世界的存在物,又是一种有意识、能思维的社会存在物,人的存在与活动,时刻都发生着精神和肉体的矛盾。同时,人们在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一方面所面对的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又往往从自身的特定地位,按照某种思维方式去看待世界的存在和属性,并且依自己的意愿和智慧去塑造外部事物,把自己的精神属性赋予物质世界,这就必然发生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矛盾以及二者谁决定谁的问题。 早在人类发展的最初级阶段,人们还不清楚自身的生理构造同,不明白做梦是怎么一回事,因而往往把人的精神活动看作是一种寄寓于肉体中并在死后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灵魂活动。同时,人类发展的早期,人们的科学知识十分贫乏,对自然界的特性、规律的了解极为有限,他们以为万物都和人一样具有生命和灵魂,因而把自然力人格化为某种超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原始的“灵魂不灭论”、“物活论”和原始宗教观念。这种关于灵魂和肉体、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的思考,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史前形态。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不仅是人和世界关系的两个最本质的方面,也是两个哲学上最高的范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极其繁多,数不胜数,归结起来无非属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主观和客观这两类现象。思维和存在是哲学的两个最高范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反映着人与世界关系的最根本的方面。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任何哲学体系都不能回避的问题,都必须按照各自的方式作出自己的回答。而且,任何哲学体系的建立,对于哲学其他问题的解决与展开,也都要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为起点和中心。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突出的方面。其中,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现实世界究竟是由思维或精神创造的,还是从来就自在存在着的?世界的本质和基础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这些问题在哲学史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它研究世界本身的存在和本质问题。对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是一切哲学的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它规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以及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因此,恩格斯把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另外还有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亦即世界可否为人所认识、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这在哲学史上属于认识论范围,它所涉及的是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等问题。历史上的绝大多数哲学家或从唯物主义立场,或从绝对唯心主义立场,各自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但也有一些哲学家否认人们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哲学史上把他们称为不可知论者或怀疑论者。哲学基本问题的本体论意义的方面和认识论意义的方面是互相联系着的。历史上的哲学家对这两个方面一般都在不同程度上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但由于时代不同,人们对这两个方面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有时侧重于本体论方面,有时则侧重于认识论方面。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哲学研究的重点一般侧重于本体论方面;到了近代和现代,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科学技术空前繁荣的推动下,哲学研究侧重于认识论方面。这种研究侧重点的变化,意味着人类认识的发展和深化,是时代赋予哲学研究的新课题和需要开拓的领域中。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研究本体论的重要性,割裂哲学基本问题两个突出方面的内在联系。当代西方某些学者认为哲学只应研究认识论,本体论研究没有意义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相互联系是不容割裂的。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哲学家对世界可知性问题的回答,其确定性的内容是由他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所决定的,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人的认识实际发生过程来说,都只有回答了本体论的问题以后才能回答认识论的问题。即使是那些否定本体论的哲学家,在他们解决认识论问题的基本倾向和态度中,也总是包含着对本体论问题的回答。所以,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认识论是不能脱离本体论的。当然,本体论也不可能离开认识论。不仅人们对本体论问题的回答本身就是认识的结果,而且人们之所以提出并回答本体论的问题,其目的也在于解决认识论的问题,为人们观察、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确立根本的出发点。在漫长的哲学发展过程中,各种哲学观点层出不穷,无数哲学流派形态各异,但哲学所有这些形形色色的理论,无非分别属于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是第二性的,都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断言精神、意识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物质是第二性的,都属于唯心主义阵营。这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哲学史上曾出现过主张物质和精神是两个平行的本原的二元论,但它并不是独立于上述两大派别之外的第三派别。因为二元论的主张不可能坚持到底,最后往往以臆造出一个凌驾于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之上的本原(如上帝)为其结局,实际上仍然未能跳出唯心主义的窠臼。哲学理论上的差异和两大哲学派别的存在并不是偶然的,是有其深刻社会历史的、阶级的和认识的根源的。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为理论形态的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当时有所发展但又很不足的生产力状况、阶级剥削制度的形成与存在,也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化提供了社会条件。一方面,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们同大自然搏斗,只有首先承认外部自然界的客观存在,生产才能得以进行,这种认识经过哲学家的提炼和理论化,就成为唯物主义哲学;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只有低下的生产力与尚处于萌芽阶段的科学,人们还远不能破解周围自然之谜,而从事脑力劳动的学者又往往脱离生产实践,片面强调和夸大精神的作用,这些就构成了唯心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在阶级社会中,唯物主义哲学总是同历史上处于上升时期的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或集团相联系,因为他们的利益在不同程度上同历史前进的方向相一致,因而敢于面对现实,揭示事实的真相。与此相反,唯心主义哲学则往往同历史上没落的、反动的阶级或集团相联系,由于他们的利益和历史发展的潮流相违背,为了维护或恢复自己的反动统治,为其存在的合理性作论证,就必然夸大精神的作用,掩盖事实的真相,把希望寄托于某种幻想的精神力量之上。唯心主义不仅仅是人们的认识受到种种局限的反映,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剥削阶级或集团欺骗人民、安慰自己的需要。所以,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是阶级社会中阶级的对立和斗争在哲学上的反映。此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产生还有其深刻的认识论根源。从总体上看,唯物主义观点是正确的,唯心主义观点是错误的。但是,无论客观世界还是人的认识,本来就充满了复杂的矛盾。在认识和实践中,人们总要遇到精神和物质、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它们的相互作用中无疑精神力量、主观因素也具有巨大作用,但如果把它无限夸大和绝对化,割裂精神和物质、主观和客观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列宁曾说过: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些曲线中的任何片断、碎片都能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从认识论上看,唯心主义就是把认识的某个特征、方面、部分加以片面夸大,使其成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结果。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是错误的,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它也有其现实的生长点,是人类认识之树生长出来的观念形态,有其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所以,对待唯心主义不应简单地予以否定,而应对其进行具体分“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宇宙观的学问智慧的科学学说”。耿阁(鸣天士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