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读研是怎么个读法?

和而不唱
皇华
是的,大学毕业后再读三年。全日制研究生需要参加每年一月份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简称“统招”),被录取后,获得研究生学籍。属于淘汰选拔制,择优录取。修满学分后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全日制研究生是统招研究生的一种,所以全日制研究生是属于统招研究生。全日制研究生包括全日制学术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应该怎样读

不若审之
比量
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认识到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我也在台大和清华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键,而你自己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泛滥无所归。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环。由于你是自发性的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所以你的态度和大学部的学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并学会悠游在这学术的领域。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先生,得了诺贝尔奖。他曾经在中研院的周报写过几篇文章,在他的言论集里面,或许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复提到他的故事。他是因为读了一个叫做马亨教授的教科书而去美国柏克莱大学念书,去了以后才发现,这个老师只给他一张支票,跟他说你要花钱你尽量用,但是从来不教他任何东西。可是隔壁那个教授,老师教很多,而且每天学生都是跟着老师学习。他有一次就跟那个老师抱怨:那你为什么不教我点东西呢?那个老师就说:如果我知道结果,那我要你来这边念书做什么?我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要我们共同探索一个问题、一个未知的领域。他说其实这两种教法都有用处,但是他自己从这个什么都不教他,永远碰到他只问他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的老师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长。所以这两方面都各自蕴含深层的道理,没有所谓的好坏,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这两个方式结合起来。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就是强调在这个阶段,学习是一种self-help,并且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self-help,而不能再像大学时代般,都是纯粹用听的,这个阶段的学习要基于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和兴趣,要带着一颗热忱的心来探索这个领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Learnhowtolearn,不只是学习而已,而是学习如何学习,不再是要去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学习拿起那一根针,学会绣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学习把目标放在一个标准上,而这一个标准就是你将来要完成硕士或博士论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学去读书,你会觉得我这一篇论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个问题的人相比较。我想即使在非一流大学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心情,你的标准不能单单只是放在旁边几个人而已,而应该是要放在领域的普遍人里面。你这篇文章要有新的东西,才算达到的标准,也才符合到我们刚刚讲到那张拉丁文的博士证书上面所讲的,有所贡献与创新。  身为老师你要怎么训练研究生。我认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训练,哪怕是自然科学的训练,到研究生阶段应该更像师徒制,所以来自个人和老师、个人和同侪间密切的互动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学部坐在那边单纯听课,听完就走人是不一样的,相较之下你的生活应该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识与解答相结合,并且你往后的生活应该或多或少都和这个探索有相关。  (一)善用与老师的伙伴关系,不断Research  我常说英文research这个字非常有意义,search是寻找,而research是再寻找,所以每个人都要research,不断的一遍一遍再寻找,并进而使你的生活和学习成为一体。中国近代兵学大师蒋百里在他的兵学书中曾说:生活条件要跟战斗条件一致,近代欧洲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不一致者弱。我就是藉由这个来说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条件与你的战斗条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着老师与同学共同成长的,当中你所听到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带给你无限的启发。  回想当时我在美国念书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随便在楼梯口碰到任何一个人,他都有办法帮忙解答你语言上的困难,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腊文所以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不单只是你的老师,还包括所有同学以及学习团体。你的学习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当我看到有学生呈现被动或是懈怠的时候,我就会用毛泽东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来跟他讲:作研究生不是请客吃饭。(二)藉由大量阅读和老师提点,进入研究领域  怎样进入一个领域最好,我个人觉得只有两条路,其中一条就是让他不停地念书、不停地报告,这是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后不知不觉学生就会知道这个领域有些什么,我们在不停念书的时候常常可能会沉溺在细节里不能自拔,进而失去全景,导致见树不见林,或是被那几句英文困住,而忘记全局在讲什么。

研究生该怎么读

君乎牧乎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认识到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我也在台大和清华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键,而你自己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泛滥无所归。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环。由于你是自发性的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所以你的态度和大学部的学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并学会悠游在这学术的领域。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先生,得了诺贝尔奖。他曾经在中研院的周报写过几篇文章,在他的言论集里面,或许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复提到他的故事。他是因为读了一个叫做马亨教授的教科书而去美国柏克莱大学念书,去了以后才发现,这个老师只给他一张支票,跟他说你要花钱你尽量用,但是从来不教他任何东西。可是隔壁那个教授,老师教很多,而且每天学生都是跟着老师学习。他有一次就跟那个老师抱怨:“那你为什么不教我点东西呢?”那个老师就说:“如果我知道结果,那我要你来这边念书做什么?我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要我们共同探索一个问题、一个未知的领域。”他说其实这两种教法都有用处,但是他自己从这个什么都不教他,永远碰到他只问他“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的老师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长。所以这两方面都各自蕴含深层的道理,没有所谓的好坏,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这两个方式结合起来。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就是强调在这个阶段,学习是一种“self-help”,并且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self-help”,而不能再像大学时代般,都是纯粹用听的,这个阶段的学习要基于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和兴趣,要带着一颗热忱的心来探索这个领域。然而研究生另外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Learn how to learn,不只是学习而已,而是学习如何学习,不再是要去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学习拿起那一根针,学会绣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学习把目标放在一个标准上,而这一个标准就是你将来要完成硕士或博士论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学去读书,你会觉得我这一篇论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个问题的人相比较。我想即使在非一流大学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心情,你的标准不能单单只是放在旁边几个人而已,而应该是要放在领域的普遍人里面。你这篇文章要有新的东西,才算达到的标准,也才符合到我们刚刚讲到那张拉丁文的博士证书上面所讲的,有所贡献与创新。身为老师你要怎么训练研究生。我认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训练,哪怕是自然科学的训练,到研究生阶段应该更像师徒制,所以来自个人和老师、个人和同侪间密切的互动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学部坐在那边单纯听课,听完就走人是不一样的,相较之下你的生活应该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识与解答相结合,并且你往后的生活应该或多或少都和这个探索有相关。(一)善用与老师的伙伴关系,不断Research我常说英文research这个字非常有意义,search是寻找,而research是再寻找,所以每个人都要research,不断的一遍一遍再寻找,并进而使你的生活和学习成为一体。中国近代兵学大师蒋百里在他的兵学书中曾说:“生活条件要跟战斗条件一致,近代欧洲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不一致者弱。”我就是藉由这个来说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条件与你的战斗条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着老师与同学共同成长的,当中你所听到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带给你无限的启发。回想当时我在美国念书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随便在楼梯口碰到任何一个人,他都有办法帮忙解答你语言上的困难,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腊文……所以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不单只是你的老师,还包括所有同学以及学习团体。你的学习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当我看到有学生呈现被动或是懈怠的时候,我就会用毛泽东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来跟他讲:“作研究生不是请客吃饭。”(二)藉由大量阅读和老师提点,进入研究领域怎样进入一个领域最好,我个人觉得只有两条路,其中一条就是让他不停地念书、不停地报告,这是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后不知不觉学生就会知道这个领域有些什么,我们在不停念书的时候常常可能会沉溺在细节里不能自拔,进而失去全景,导致见树不见林,或是被那几句英文困住,而忘记全局在讲什么。藉由学生的报告,老师可以讲述或是厘清其中的精华内容,经由老师几句提点,就会慢慢打通任督二脉,逐渐发展一种自发学习的能力,同时也知道碰到问题可以看哪些东西。就像是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我修过一些我完全没有背景知识的国家历史,所以我就不停地念书、不停督促自己吸收,而老师也只是不停地开书目,运用这样的方式慢慢训练,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时,我发现自己仍然有自我生产及蓄发的能力,因为我知道这个学问大概是什么样的轮廓,碰到问题也有能力可以去查询相关的资料。所以努力让自己的学习产生自发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三)循序渐进地练习论文写作到了硕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而不管是硕士或博士论文,其规模都远比你从小学以来所受的教育、所要写的东西都还要长得多,虽然我不知道教育方面的论文情况是如何,但是史学的论文都要写二、三十万字,不然就是十几二十万字。写这么大的一个篇幅,如何才能有条不紊、条理清楚,并把整体架构组织得通畅可读?首先,必须要从一千字、五千字、一万字循序渐进的训练,先从少的慢慢写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训练到可以从一万字写到十万字。这么大规模的论文谁都写得出来,问题是写得好不好,因为这么大规模的写作,有这么许多的脚注,还要注意首尾相映,使论述一体成型,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铜钱;是一间大礼堂,而不是一间小小分割的阁楼。为了完成一个大的、完整的、有机的架构模型,必须要从小规模的篇幅慢慢练习,这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因为受计算机的影响,我发现很多学生写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写论文时很重要的一点是,文笔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导原则,经过慢慢练习会使你的文笔跟思考产生一致的连贯性。我常跟学生讲不必写的花俏,不必展现你散文的才能,因为这是学术论文,所以关键在于要写得非常清楚,如果有好的文笔当然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文彩像个人的生命一样,英文叫style,style本身就像个人一样带有一点点天生。因此最重要的还是把内容陈述清楚,从一万字到最后十万字的东西,都要架构井然、论述清楚、文笔清晰。我在念书的时候,有一位欧洲史、英国史的大师Lawrence Stone,他目前已经过世了,曾经有一本书访问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学家,我记得他在访问中说了一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话,他说他英文文笔相当好,所以他一辈子没有被退过稿。因此文笔清楚或是文笔好,对于将来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内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达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这里不是讲究漂亮的style,而是论述清楚。

研究生该怎么读

人犹效之
过江龙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style,而是论述清楚。

研究生要怎么读?

所治愈下
第六个
作为一个马上要毕业的研究生,我的亲身经历得出的教训是:1.好好学习。这是必须的,其实不难,既然能考上研究生,这些课程算什么。最后的成绩出来很漂亮,拿奖学金,在将来找工作还是有优势。2. 找实习而不是兼职。在一个正规的企业实习一段时间,比出去发传单做促销员有用得多。实习经历是很重要的一块。3.没入党的同学,还是把党赶紧入了吧。企业还是比较倾向于党员的,毕竟比别的同学更优秀才能成为党员。4. 科研这块,看你想以后怎么发展。如果继续深造或者进研究院,论文数量和质量很重要。如果毕业了是打算工作,就趁早把论文写了,腾出时间来实习积累经验。5.最后就是,少看电影电视剧打游戏。我现在研一 整天就是跟着老师做项目 忙得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来支配 如果你的时间比较充足的话 你可以考个证书什么的 多充实一下自己 研究生一般是2年半 你只有一年的时间在学校上课 剩下的时间就是做论文和找工作了

我该怎么样取得硕士学位呢?

方世玉
胡同警
在职读研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实行全国联考,一般每年7月份报名,10月份考试。毕业后只能获取专业硕士学位,不能取得研究生学历。 二是和全日制统考生一起学习、但不转户口和工作关系的委培和定向的在职研究生。这种情况和全国统一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完全一样,一般10月份网上报名,11月份现场报名,考试一般在次年的1月份,只不过录取类别为定向或委培,入学时不转户口和档案关系,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和全日制统考生和自费生一样,委培生和定向生(即在职研究生)毕业后都能获取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是在有硕士授予权的学校报名,参加一个难度很低的入门考试后,被录取,按照应修学分,交纳2-4万元不等的学费。在2-3年内修完所有课程(一般是周末授课),同时参加全国统考两门:一门是英语,一门是专业课程。特点:学费不菲,学习好混,出门考试较难。许多人半途 退出,学费不退。我所看到的一个班级,最后拿到硕士学位的比例 6/33

大专学历怎么读研究生?

绿衣
贩卖爱
首先恭喜你有这个考研的决心,并且希望你在以后的日子里确实象你说的那样去做,呵呵.现在我解释以下专科生考研的条件,一般的考生在毕业后两年,要求有工作经历,其实这个不用着急,你到时候就说你在哪个单位工作过,谁也不会查你的,再有一个就是有的学校会限制专科生考研,也就是说你想考的学校并不一定要专科生,这一点你一定要搞清楚,查好招生简章后再报名。报名在中国研究生招生网上先网报,然后再现场确认,交费等等,今年国家好像从统考生当中开始找工程硕士了,不比以前的工学硕士,谁也不清楚这个工程硕士到底好不好,这个要注意啦,并且今年报考的时候是不知道的,到录取的时候才知道,有的人都说被骗了。你想考哪个学校就到他们学校里的网站上去找,看他们招不招你的专业,如果招了的话,到时候报名的时候你就报他们学校不就好了吧。各个学校不同,考的专业课也不会相同的,范围也不同的,所以你在确定了哪个学校后要把他们要求的范围搞清楚,最好再在他们学校买一些前几年的专业课试题,但是不一定在学校能买到,有同学的话更好,没有的话就麻烦点了,在网上看看有没有卖的,要出钱的,这些搞定后就按步就班的好好复习啦,考研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注意分配时间,注意身体,革命的本钱。祝你好运。

怎样读研究生?

忘已之人
史墨
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国家承认学历(注:这里存在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没有学士学位就不能考研。这是极端错误的!)的应届或非应届本科毕业生。达到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历的可以以同等学历身份报考,以同等学历资格报考一般要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证书(注:含电大,夜大,函大、职大,自学考试,俗称五大生)后经过二年或两年以上(从大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9月1日)的学习后。达到本科毕业生的水平才能报考。国家承认学历的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也只能以同等学历资格报考、对同等学历考生有些高校还要求提交在公共刊物上发表的与所报专业相关论文。不允许跨学科报考:且复试时至少要加试两门本科专业基础课,已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再次报考研究生,但一般只能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的硕士生。

读硕士,读什么?怎么读?

乐之末也
卡米诺
力尽辛苦,终于能进行研究生学习了。然而读硕士研究生,究竟是读什么,又怎么样读呢? 记得刚刚开学的时候,听老师们经常说的一个词汇就是“科学素养”。然而当我去请教什么是科学素养,又怎样培养科学素养呢?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回答,答案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没有办法,只好效法古人“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了。 在上课和进入实验室的初期,有了问题需要自己解决。理论上的不明白之处需要自己查资料、看文献,慢慢去领悟;实验室中所缺少的东西,需要自己去想办法置办。这些对于一个刚刚参加研究生学习的学生来说可能是必须的,但是我有自己的特殊性:经过三年的工作、实践,我需要的是进一步的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锻练自己在科研以及学术方面的素质、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拿写做论文来说吧。真正的工作不是去操作那些实验设备,不是去强调哪些工作去做的如何精确、达到多少的误差(当然,我这是仅仅从我的角度出发,因为我已经经历了三年的训练),而是如何在实验前期去设计实验、如何去获得实验设计的这种思想、以及在实验结束之后如何去分析所得到的结果(当然这些数据必须是准确的)。一旦获得了设计实验和分析处理数据的问题,我们就能够面对任何未知的课题。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最处理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对于未知,我们的这个思维方法都是适用的,它具有普遍的意义。 我这样说并不是认为实验操作的不重要,我只是把实验操作当作次要的矛盾来处理。对于次要矛盾并不是不关注,而是和关注主要矛盾相比投入较少的精力而已。如果得到不到精确的数据,那分析数据的方法就是再科学也只能得到错误的结论而已,因为我们分析的对象已经是错误的了。它不再是事实,而是假象。 读硕士期间最主要的是增加自己的理论深度,对于本专业本研究方向尤其如此。我能深深感受到这一点。三年的工作期间虽然也接受到一些理论上的训练,但是大多数时间还是不停地进行操作上的锻练。当然实践也能够得出理论,而且理论本来就是来源于实践的。但是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让实践走了太多的弯路,而且是在摸索和巧合中进行。在举个例子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如何达到目标,目前有十条路可以走,我们只能一条一条试着去闯,十条路都走完了,才能找到最近的那条路,有的时候碰巧能早点找对路,但那也仅仅是碰巧而已。当我们去作另外一件事情的时候,不可能再去碰巧了。谁又能保证我们在人生的每一次转折都能碰巧找到适合我们的路呢?写作这一段只有一个目的,既然有的实践是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更好,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对这种理论深入学习并加以研究从而使得它更好的去指导我们的实践呢? 实践的重要性也需要得到重视。举一个例子来说,上届的师兄之所以强于下届的师弟不仅仅是在年龄上,也并不仅仅在于懂得的理论知识多,关键在于他提前接受了实验操作的训练对于一些常用仪器的操作更加了然于胸。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该注意什么。这些东西,我们称作经验的总结。这些是通过积累得来的,当然也可以看书,但是书本上的操作规程如果没有实际操作的话,那么对于人的本身来说仍然是纸上谈兵。另外我们的学习级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包括向同学、师友学习经验。我们本来不必再浪费时间和精力去总结别人已经总结的经验,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去总结更为有用的东西。写这一段就是为了说明我们应该勤于学习别人的经验,而且再前人的基础之上更近一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步,否则仅仅是停住不前。不是有这样一句古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么? 纵观许多的科学家都在自己研究的领域获得丰硕的成果的同时,在哲学的领域也有建树。像牛顿、莱布尼茨、爱因斯坦这样的伟大的科学家无不是如此。这些人,颇有些入道的感觉。看多了武侠小说才知道这样也是正常的,而且有可能是对自己本专业更好的发挥。有通过联系武功而认识到大道的,有通过练习棋艺而求得心理宁静的,简直是不一而足。看的多了、读得多了、再练习一下自己,才恍然大悟。原来硕士的学习,也不过是一个过程而已,是一个培养自己思想境界、思维境界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学习的知识得到丰富、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处理未知问题的素质得到锻练。在我们为了获得这些的同时,由于我们付出了努力,所以不仅获得上述知识、能力等,还获得了工作、学位、名誉等光环。至此我更加理解了前辈的一句话“功、名、利、禄是我们追求的结果而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当我们追求的东西获得的同时,功名利禄是自然而然就随之而来的。因此读硕士应该是物质和精神双丰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