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

护山神
诗以道志
(一)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 大约10年前,著名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邮件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邮件是蒲先生语重心长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其中的观点我完全赞同。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我都把这封邮件转发给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一段是这样说的: “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中……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投入紧张的实验操作,并且用两小时以上的时间从事与科研直接相关的阅读等工作。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则应主要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 有些学生读完邮件后告诉我:“看来我不是做学术的料,因为我真的吃不起这份苦。”我常常回复道:“我在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会觉得长期这样工作不可思议。但在不知不觉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而骄傲,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这样的回答,其实源自我自己的经历与体会。 我从小就特别贪玩,并不喜欢学习,但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与压力迫使我尽量刻苦读书。我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凭借着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努力,综合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8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我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大学阶段,我保持了刻苦的传统,综合成绩全班第一并提前一年毕业。然而事实上,我很少真正独立思考,对所学专业也不感兴趣。大学毕业时,我本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经商,结果阴差阳错间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 可想而知,留学的第一年,我情绪波动很大,内心浮躁而迷茫,根本无心念书、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第二年,我开始逐渐适应科研的“枯燥”,并开始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有时领会了一些精妙之处后不免 “洋洋得意”,也会产生“原来不过如此”的想法,逐渐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点自信。这期间,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全部修完,我每周5天、每天从上午9点做实验到晚上七八点,周末也会去两个半天。到了第三年,我已经开始领会到科研的逻辑,有点儿跃跃欲试的感觉,在组会上常常提问,而这种“入门”的感觉又让我对研究增加了很多兴趣,晚上常常干到11点多,赶最后一班校车从霍普金斯医学院回到住处附近的霍姆伍德校区。1993年,我曾经在实验记录本的日期旁标注“这是我连续第21天在实验室工作”,以此激励自己。其实,这多少有作秀之嫌,因为其中的一个周末我一共只做了五六个小时的实验。到第四年以后,我完全适应了实验室的科研环境,也不会再感到枯燥或时间上的压力了。时间安排完全服从实验的需要,尽量往前赶。其实,这段时期的实验时间远多于刚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但感觉上好多了。 研究生阶段后期,我的刻苦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则是我这辈子最苦的两年,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3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时常常已是4点以后;但每天早晨8点都会被窗外纽约第一大道上的汽车喧闹声吵醒,9点左右又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实验室,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和晚上九十点。这样的生活节奏持续11天,从周一到第二个星期的周五,周五晚上坐灰狗长途汽车回到巴尔地摩的家里。周末两天每天睡上近10个小时,弥补过去11天严重缺失的睡眠,周一早晨再开始下一个11天的奋斗。虽然体力上很累,但我心里很满足、很骄傲,我知道自己在用行动打造未来、在创业,有时也会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我住在纽约市曼哈顿区65街与第一大道路口附近,离纽约著名的中央公园很近,那里时有文化娱乐活动,但在纽约工作整整两年,我从未迈进中央公园一步。 我一定会把自己的这段经历讲给我的每一个学生听,新生常常问我:“老师,您觉得自己苦吗?”我通常回答:“只有做自己没兴趣的事情时觉得很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不觉得苦。”是啊,一个精彩的实验带给我的享受比看一部美国大片强多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刻苦,感觉仍然很骄傲、很振奋!有时我想:如果自己在博士生、博士后阶段的那7年半不努力进取,而是不加节制地看电影、读小说、找娱乐(当时的互联网远没有现在这么内容丰富),现在该是什么状况? 做一个优秀的博士生,付出时间是必要条件。 (二)要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和成功,仅仅刻苦地付出时间是不够的,批判性分析(critical analysis)是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 博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区别是:本科生以学习吸取人类积累的知识为主,兼顾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而博士生的本质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掘创造新知识,当前和以往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在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本科生阶段,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答案往往已经存在,所以问题是否具有批判性没有那么关键。博士生阶段则完全不同,必须具备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否则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这一点,我称之为方法论的转变。 其实,整个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批判性分析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能够进行创新科研的方法论。这里的例子非常多,覆盖的范围也非常广,在此择要举例说明。 正确分析负面结果(negative results)是成功的关键。作为生命学科的一名博士生,如果每一个实验都很顺利、能得到预料中的正面结果 (positive results),除个别研究领域外,一般只需要6~24个月就应该可以获得博士学位所需要的所有结果了。然而实际上,在美国,生命学科的博士生平均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得到博士学位。

优秀的博士该怎样炼成

见王不拜
香魂女
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 大约10年前,著名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邮件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邮件是蒲先生语重心长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其中的观点我完全赞同。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我都把这封邮件转发给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一段是这样说的: “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中……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投入紧张的实验操作,并且用两小时以上的时间从事与科研直接相关的阅读等工作。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则应主要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 有些学生读完邮件后告诉我:“看来我不是做学术的料,因为我真的吃不起这份苦。”我常常回复道:“我在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会觉得长期这样工作不可思议。但在不知不觉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而骄傲,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这样的回答,其实源自我自己的经历与体会。 我从小就特别贪玩,并不喜欢学习,但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与压力迫使我尽量刻苦读书。我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凭借着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努力,综合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8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我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大学阶段,我保持了刻苦的传统,综合成绩全班第一并提前一年毕业。然而事实上,我很少真正独立思考,对所学专业也不感兴趣。大学毕业时,我本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经商,结果阴差阳错间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 可想而知,留学的第一年,我情绪波动很大,内心浮躁而迷茫,根本无心念书、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第二年,我开始逐渐适应科研的“枯燥”,并开始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有时领会了一些精妙之处后不免 “洋洋得意”,也会产生“原来不过如此”的想法,逐渐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点自信。这期间,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全部修完,我每周5天、每天从上午9点做实验到晚上七八点,周末也会去两个半天。到了第三年,我已经开始领会到科研的逻辑,有点儿跃跃欲试的感觉,在组会上常常提问,而这种“入门”的感觉又让我对研究增加了很多兴趣,晚上常常干到11点多,赶最后一班校车从霍普金斯医学院回到住处附近的霍姆伍德校区。1993年,我曾经在实验记录本的日期旁标注“这是我连续第21天在实验室工作”,以此激励自己。其实,这多少有作秀之嫌,因为其中的一个周末我一共只做了五六个小时的实验。到第四年以后,我完全适应了实验室的科研环境,也不会再感到枯燥或时间上的压力了。时间安排完全服从实验的需要,尽量往前赶。其实,这段时期的实验时间远多于刚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但感觉上好多了。 研究生阶段后期,我的刻苦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则是我这辈子最苦的两年,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3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时常常已是4点以后;但每天早晨8点都会被窗外纽约第一大道上的汽车喧闹声吵醒,9点左右又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实验室,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和晚上九十点。这样的生活节奏持续11天,从周一到第二个星期的周五,周五晚上坐灰狗长途汽车回到巴尔地摩的家里。周末两天每天睡上近10个小时,弥补过去11天严重缺失的睡眠,周一早晨再开始下一个11天的奋斗。虽然体力上很累,但我心里很满足、很骄傲,我知道自己在用行动打造未来、在创业,有时也会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我住在纽约市曼哈顿区65街与第一大道路口附近,离纽约著名的中央公园很近,那里时有文化娱乐活动,但在纽约工作整整两年,我从未迈进中央公园一步。 我一定会把自己的这段经历讲给我的每一个学生听,新生常常问我:“老师,您觉得自己苦吗?”我通常回答:“只有做自己没兴趣的事情时觉得很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不觉得苦。”是啊,一个精彩的实验带给我的享受比看一部美国大片强多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刻苦,感觉仍然很骄傲、很振奋!有时我想:如果自己在博士生、博士后阶段的那7年半不努力进取,而是不加节制地看电影、读小说、找娱乐(当时的互联网远没有现在这么内容丰富),现在该是什么状况? 做一个优秀的博士生,付出时间是必要条件。 (二)要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和成功,仅仅刻苦地付出时间是不够的,批判性分析(critical analysis)是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 博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区别是:本科生以学习吸取人类积累的知识为主,兼顾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而博士生的本质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掘创造新知识,当前和以往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在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本科生阶段,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答案往往已经存在,所以问题是否具有批判性没有那么关键。博士生阶段则完全不同,必须具备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否则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这一点,我称之为方法论的转变。 其实,整个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批判性分析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能够进行创新科研的方法论。这里的例子非常多,覆盖的范围也非常广,在此择要举例说明。 正确分析负面结果(negative results)是成功的关键。作为生命学科的一名博士生,如果每一个实验都很顺利、能得到预料中的正面结果 (positive results),除个别研究领域外,一般只需要6~24个月就应该可以获得博士学位所需要的所有结果了。然而实际上,在美国,生命学科的博士生平均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得到博士学位

如何做一个成功的博士生

孰短孰长
蛇曰
一:专业方向如果博士生所在的专业不是热门专业(也有暂时的不热门专业),起码博士生就要嘀咕如何发文章、如何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了,既然读博了,专业似乎没得选择,除非时间倒流,让你本科毕业读硕时就好好选择专业。心态稳的人、素质好的人就安心下来,争取早出成果、早点毕业、早点脱离苦海,心态不好的博士生,读博两年了,还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前途一片迷茫。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专业很冷门或者了解专业后觉得没出路,那就早点转个专业或专业方向,甚至退学,免得尝受以后读博的无奈和痛苦。我在上海交大读博期间在学校BBS的phd版就有许多博士生同学发牢骚,说要退学的,后来了解还真退学好几个。也许现在在这个不重视培养研究生、人才泛滥的社会大环境下,退学也许还真是好事。专业方向还有一个对于博士生来说致命的影响,就是发表文章的难易,好的方向,每年发10篇SCI也不为过,比如新兴的纳米技术和生物医学,那些SCI文章一堆一堆的发出来,而且期刊影响因子IF还很高。羡慕之余,我们也不要盲目悲观,毕竟,你的研究方向和这些有大的差别,你所要做的,就是多看文献、多创新、做好实验、写好paper,尽量往本研究领域期刊影响因子IF高的期刊投稿,在本领域顶级期刊发表文章才是你的目标。当然,为了博士早点毕业,你也可以先发中低档期刊,凑足了学校文章要求的数目,再去投本领域高档期刊,当然,希望不要将你的客观上十分优秀的文章“往下”投偏了。即使专业方向好,也不能保证你在实验的过程中和科研道路上一帆风顺,更何况有的专业冷门变热门,热门变冷门。

优秀博士如何养成

则罔
红蟑螂
(一)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  大约10年前,著名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邮件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邮件是蒲先生语重心长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其中的观点我完全赞同。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我都把这封邮件转发给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一段是这样说的:  “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中……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投入紧张的实验操作,并且用两小时以上的时间从事与科研直接相关的阅读等工作。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则应主要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  有些学生读完邮件后告诉我:“看来我不是做学术的料,因为我真的吃不起这份苦。”我常常回复道:“我在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会觉得长期这样工作不可思议。但在不知不觉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而骄傲,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这样的回答,其实源自我自己的经历与体会。  我从小就特别贪玩,并不喜欢学习,但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与压力迫使我尽量刻苦读书。我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凭借着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努力,综合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8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我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大学阶段,我保持了刻苦的传统,综合成绩全班第一并提前一年毕业。然而事实上,我很少真正独立思考,对所学专业也不感兴趣。大学毕业时,我本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经商,结果阴差阳错间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  可想而知,留学的第一年,我情绪波动很大,内心浮躁而迷茫,根本无心念书、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第二年,我开始逐渐适应科研的“枯燥”,并开始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有时领会了一些精妙之处后不免 “洋洋得意”,也会产生“原来不过如此”的想法,逐渐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点自信。这期间,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全部修完,我每周5天、每天从上午9点做实验到晚上七八点,周末也会去两个半天。到了第三年,我已经开始领会到科研的逻辑,有点儿跃跃欲试的感觉,在组会上常常提问,而这种“入门”的感觉又让我对研究增加了很多兴趣,晚上常常干到11点多,赶最后一班校车从霍普金斯医学院回到住处附近的霍姆伍德校区。1993年,我曾经在实验记录本的日期旁标注“这是我连续第21天在实验室工作”,以此激励自己。其实,这多少有作秀之嫌,因为其中的一个周末我一共只做了五六个小时的实验。到第四年以后,我完全适应了实验室的科研环境,也不会再感到枯燥或时间上的压力了。时间安排完全服从实验的需要,尽量往前赶。其实,这段时期的实验时间远多于刚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但感觉上好多了。  研究生阶段后期,我的刻苦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则是我这辈子最苦的两年,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3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时常常已是4点以后;但每天早晨8点都会被窗外纽约第一大道上的汽车喧闹声吵醒,9点左右又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实验室,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和晚上九十点。这样的生活节奏持续11天,从周一到第二个星期的周五,周五晚上坐灰狗长途汽车回到巴尔地摩的家里。周末两天每天睡上近10个小时,弥补过去11天严重缺失的睡眠,周一早晨再开始下一个11天的奋斗。虽然体力上很累,但我心里很满足、很骄傲,我知道自己在用行动打造未来、在创业,有时也会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我住在纽约市曼哈顿区65街与第一大道路口附近,离纽约著名的中央公园很近,那里时有文化娱乐活动,但在纽约工作整整两年,我从未迈进中央公园一步。  我一定会把自己的这段经历讲给我的每一个学生听,新生常常问我:“老师,您觉得自己苦吗?”我通常回答:“只有做自己没兴趣的事情时觉得很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不觉得苦。”是啊,一个精彩的实验带给我的享受比看一部美国大片强多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刻苦,感觉仍然很骄傲、很振奋!有时我想:如果自己在博士生、博士后阶段的那7年半不努力进取,而是不加节制地看电影、读小说、找娱乐(当时的互联网远没有现在这么内容丰富),现在该是什么状况?做一个优秀的博士生,付出时间是必要条件。(二)要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和成功,仅仅刻苦地付出时间是不够的,批判性分析(criticalanalysis)是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  博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区别是:本科生以学习吸取人类积累的知识为主,兼顾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而博士生的本质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掘创造新知识,当前和以往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在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本科生阶段,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答案往往已经存在,所以问题是否具有批判性没有那么关键。博士生阶段则完全不同,必须具备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否则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这一点,我称之为方法论的转变。  其实,整个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批判性分析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能够进行创新科研的方法论。这里的例子非常多,覆盖的范围也非常广,在此择要举例说明。  正确分析负面结果(negativeresults)是成功的关键。作为生命学科的一名博士生,如果每一个实验都很顺利、能得到预料中的正面结果 (positiveresults),除个别研究领域外,一般只需要6~24个月就应该可以获得博士学位所需要的所有结果了。然而实际上,在美国,生命学科的博士生平均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得到博士学位。这一数字本身就说明:绝大多数实验结果会与预料不符,或者是负面结果。大多数低年级博士生对负面结果的看法很消极,直接影响了他们批判性分析能力的培养。  其实,只要有适当的对照实验,判断无误的负面实验结果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探索型课题的每一步进展都有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取得进展的过程基本就是排除不正确路径、找到正确方向的过程,很多情况下也就是将这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一一予以尝试、排除,直到找到一条可行之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可信的(conclusive)负面结果往往可以让我们信心饱满地放弃目前这一途径。如果运用得当,这种排除法会确保我们最终走上正确的实验途径。从这个角度讲,负面的实验结果不仅很正常,也很有益于课题的最终成功。我告诫并鼓励我所有的学生:只要你不断取得可信的负面结果,你的课题就会很快走上正路;而在不断分析负面结果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也会使你很快成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我对一帆风顺、很少取得负面结果的学生总是很担心,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经历过科研上批判性分析的训练。我的实验室里偶尔会有这样的学生,只用很短的时间(两年左右,有时甚至一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所需要的结果。对这些学生,我一定会让他们继续承担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让他们经受负面结果的磨练。没有这些磨练,他们很难真正具备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将来也很难成为可以独立领导一个实验室的优秀科学家。  所以,不要害怕负面结果,关键是如何从分析负面结果的过程中获取正确的信息。(一) 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 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 人多的时间。   大约10年前,著名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邮件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 邮件是蒲先生语重心长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其中的观点我完全赞同 。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我都把这封邮件转发给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 们体会。其中的一段是这样说的:   “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 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中……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 6小时投入紧张的实验操作,并且用两小时以上的时间从事与科研直接相关的阅读等工作 。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则应主要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   有些学生读完邮件后告诉我:“看来我不是做学术的料,因为我真的吃不起这份苦 。”我常常回复道:“我在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会觉得长期这样工作不可思议。但 在不知不觉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而骄傲, 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这样的回答,其实源自我自己的经历与体会。   我从小就特别贪玩,并不喜欢学习,但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与压力迫使我尽量刻 苦读书。我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凭借着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努力,综合成绩始终 名列前茅。198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我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大学 阶段,我保持了刻苦的传统,综合成绩全班第一并提前一年毕业。然而事实上,我很少 真正独立思考,对所学专业也不感兴趣。大学毕业时,我本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而 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经商,结果阴差阳错间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   可想而知,留学的第一年,我情绪波动很大,内心浮躁而迷茫,根本无心念书、做 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第二年,我开始逐渐适应科 研的“枯燥”,并开始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有时领会了一些精妙之处后不免 “洋洋得 意”,也会产生“原来不过如此”的想法,逐渐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点自信。这期 间,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全部修完,我每周5天、每天从上午9点做实验到晚上七八点,周 末也会去两个半天。到了第三年,我已经开始领会到科研的逻辑,有点儿跃跃欲试的感 觉,在组会上常常提问,而这种“入门”的感觉又让我对研究增加了很多兴趣,晚上常 常干到11点多,赶最后一班校车从霍普金斯医学院回到住处附近的霍姆伍德校区。1993 年,我曾经在实验记录本的日期旁标注“这是我连续第21天在实验室工作”,以此激励 自己。其实,这多少有作秀之嫌,因为其中的一个周末我一共只做了五六个小时的实验 。到第四年以后,我完全适应了实验室的科研环境,也不会再感到枯燥或时间上的压力 了。时间安排完全服从实验的需要,尽量往前赶。其实,这段时期的实验时间远多于刚 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但感觉上好多了。   研究生阶段后期,我的刻苦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则是我这辈 子最苦的两年,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3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时常常已是4点以 后;但每天早晨8点都会被窗外纽约第一大道上的汽车喧闹声吵醒,9点左右又回到实验 室开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实验室,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和晚上九十点。这 样的生活节奏持续11天,从周一到第二个星期的周五,周五晚上坐灰狗长途汽车回到巴 尔地摩的家里。周末两天每天睡上近10个小时,弥补过去11天严重缺失的睡眠,周一早 晨再开始下一个11天的奋斗。虽然体力上很累,但我心里很满足、很骄傲,我知道自己 在用行动打造未来、在创业,有时也会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我住在纽约市曼哈顿区65街 与第一大道路口附近,离纽约著名的中央公园很近,那里时有文化娱乐活动,但在纽约 工作整整两年,我从未迈进中央公园一步。   我一定会把自己的这段经历讲给我的每一个学生听,新生常常问我:“老师,您觉 得自己苦吗?”我通常回答:“只有做自己没兴趣的事情时觉得很苦,有兴趣以后一点 也不觉得苦。”是啊,一个精彩的实验带给我的享受比看一部美国大片强多了。现在回 想起当时的刻苦,感觉仍然很骄傲、很振奋!有时我想:如果自己在博士生、博士后阶 段的那7年半不努力进取,而是不加节制地看电影、读小说、找娱乐(当时的互联网远没 有现在这么内容丰富),现在该是什么状况?   做一个优秀的博士生,付出时间是必要条件。 (二) 要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和成功,仅仅刻苦地付出时间是不够的,批判性分析(crit icalanalysis)是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   博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区别是:本科生以学习吸取人类积累的知识为主,兼顾 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而博士生的本质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掘创造新知识,当前和以往 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在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本科生阶段,提出问 题固然重要,但答案往往已经存在,所以问题是否具有批判性没有那么关键。博士生阶 段则完全不同,必须具备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否则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这一点, 我称之为方法论的转变。   其实,整个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批判性分析的能力,使学生具备 能够进行创新科研的方法论。这里的例子非常多,覆盖的范围也非常广,在此择要举例 说明。   正确分析负面结果(negative results)是成功的关键。作为生命学科的一名博士 生,如果每一个实验都很顺利、能得到预料中的正面结果 (positive results),除个 别研究领域外,一般只需要6~24个月就应该可以获得博士学位所需要的所有结果了。然 而实际上,在美国,生命学科的博士生平均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得到博士学位。这一 数字本身就说明:绝大多数实验结果会与预料不符,或者是负面结果。大多数低年级博 士生对负面结果的看法很消极,直接影响了他们批判性分析能力的培养。   其实,只要有适当的对照实验,判断无误的负面实验结果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 路。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探索型课题的每一步进展都有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 取得进展的过程基本就是排除不正确路径、找到正确方向的过程,很多情况下也就是将 这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一一予以尝试、排除,直到找到一条可行之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可信的(conclusive)负面结果往往可以让我们信心饱满地放弃目前 这一途径。如果运用得当,这种排除法会确保我们最终走上正确的实验途径。从这个角 度讲,负面的实验结果不仅很正常,也很有益于课题的最终成功。我告诫并鼓励我所有 的学生:只要你不断取得可信的负面结果,你的课题就会很快走上正路;而在不断分析 负面结果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也会使你很快成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 科学家。   我对一帆风顺、很少取得负面结果的学生总是很担心,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经历过科 研上批判性分析的训练。我的实验室里偶尔会有这样的学生,只用很短的时间(两年左 右,有时甚至一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所需要的结果。对这些学生,我一定会让他们继 续承担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让他们经受负面结果的磨练。没有这些磨练,他们很 难真正具备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将来也很难成为可以独立领导一个实验室的优秀科学家 。   所以,不要害怕负面结果,关键是如何从分析负面结果的过程中获取正确的信息。 (三) “一个人必须对他要做的事情作出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无论阅读科研文献还是聆听 学术讲座,目的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课题。” 切忌一味追求完美   耗费时间的完美主义阻碍创新进取。尼古拉·帕瓦拉蒂奇是我的博士后导师,也是 对我影响最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有极强的实验判断力和思维能力,做出了一系列里程碑 式的研究工作,享誉世界结构生物学界,31岁时即升任正教授。1996年4月,我刚到尼古 拉实验室不久,纯化一个表达量相当高的蛋白Smad4。两天下来,蛋白虽然纯化了,但结 果很不理想:得到的产量可能只有应该得到的20%左右。见到尼古拉,我不好意思地说: “产率很低,我计划继续优化蛋白的纯化方法,提高产率。”他反问我:“你为什么想 提高产率?已有的蛋白不够你做初步的结晶实验吗?”我“回敬”道:“我有足够的蛋 白做结晶筛选,但我需要优化产率以得到更多的蛋白。”他不客气地打断我:“不对。 产率够高了,你的时间比产率重要。请尽快开始结晶。”实践证明了尼古拉建议的价值 。我用仅有的几毫克蛋白进行结晶试验,很快意识到这个蛋白长度并不理想,需要通过蛋 白质工程除去其N-端较柔性的几十个氨基酸。事实上,除去N-端几十个氨基酸的蛋白不 仅表达量高,而且生化性质稳定,纯化起来非常容易,根本不用担心产率的问题。   在大刀阔斧进行创新实验的初期阶段,对每一步实验的设计当然要尽量仔细。但一 旦按计划开始后,对其中间步骤的实验结果则不必追求完美,而是应该义无反顾地把实 验一步步推到终点,看看可否得到大致与假设相符的总体结果。如果大体上相符,你才 应该回过头去仔细改进每一步的实验设计。如果大体不符,而总体实验设计和操作都没 有错误,那你的假设(或总体方向)很可能是有大问题的。   这个方法论在每一天的实验中都会用到。从1998年开始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到现在, 我一直告诫所有学生:切忌一味追求完美。 科研文献与学术讲座的取舍   再来谈谈科研文献(literature)与学术讲座(seminar) 的取舍。尼古拉·帕瓦 拉蒂奇博学多才,在我们许多博士后的心目中,他一定读很多文章、常常去听学术讲座 。没想到,事实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在我的博士生阶段,我的导师杰里米·伯格非常重视相关科研文献的阅读,每周召 开组内文献讨论会,讨论重要的科研进展。刚到尼古拉实验室时,我曾试图表现一下自 己读文献的功底,也想同时与尼古拉讨论以得到他的“真传”。1996年春季的一天,我 精读了一篇《自然》杂志的文章,午饭前遇到尼古拉时,我向他描述了这篇文章的精妙 ,同时期待着他的评述。尼古拉面色有点尴尬:“对不起,我还没看过这篇文章。”当 时我想,噢,也许这篇文章太新,他还没有来得及读。过了几天,我阅读了一篇几个月 前在《科学》上发表的研究文章,又去找尼古拉讨论,没想到他又说没看过。几次碰壁 之后,我不解地问他:“你知识如此渊博,一定是广泛阅读了大量文献,为什么恰好没 有读我提到的这几篇论文呢?”尼古拉看着我说:“我的阅读并不广泛。”我反问:“ 如果你不广泛阅读,你的科研成果怎么会这么好?你怎么能在自己的论文里引用这么多 文献?”尼古拉的回答让我非常意外:“我只读与我的研究兴趣有直接关系的论文,并 且只有在写论文时我才会大量阅读。”   我做博士后的单位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有很好的系列学术讲座,常常会请来 自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大牛”演讲。有一次,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来作讲座,并且点名要 与尼克拉交谈。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尼古拉却告诉他的 秘书:“请你替我转达我的歉意,讲座那天我恰好不在。”我们也为尼古拉感到遗憾。 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诺贝尔奖得主演讲的那天,尼古拉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从早晨 到傍晚一直没有出门,自然也没有去听讲座。当然,这也许是巧合——尼古拉取消了他 的出行计划。但以我们对他的了解,他十有八九是在写论文。后来,我们也意识到,这 样的事情发生在尼古拉身上已经见怪不怪了。   离开尼古拉实验室前,我向他抛出了这个始终没有完全解开的谜:“如果你不怎么 读文献,又不怎么去听讲座,你怎么还能做一个如此出色的科学家?”他回答说,他的 时间有限,每天只有10小时左右在实验室。权衡利弊之后,他只能把有限的时间用在他 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例如解析结构、与学生讨论课题或写文章。   尼古拉的回答表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必须对他要做的事情作出取舍,不可 能面面俱到。无论阅读科研文献还是聆听学术讲座,目的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 地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课题。 (四) 在博士生阶段,尤其是前两年,我认为必须花足够的时间去听各相关领域的学术讲座并 进行科研文献的广泛阅读,打好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但随着科研课题的深入,选择文献 阅读和学术讲座就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要开始权衡时间的分配了。   挑战传统思维。从我懂事开始,就受到这样的教育:凡事失败都有其道理,应该找 到失败的原因后再重新开始尝试。直到1996年,我在实验上也遵循这一原则。但在尼古 拉的实验室,这一“基本原则”受到了有理有据的挑战。   有一次,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验失败了。我很沮丧,准备花几天时间多做一些对照实 验找到问题所在。没想到尼古拉阻止了我,他皱着眉头问我,为什么要搞明白实验为何 失败?我觉得这个问题太没道理,理直气壮地回答:   “我得知道哪里错了才能保证下一次可以成功。”尼古拉马上评论说:“不需要。 你真正要做的是把实验重复一遍,也许下次就可以做成。与其花大把时间搞清楚一个实 验为何失败,不如先重复一遍。面对一个失败了的复杂的一次性实验,最好的办法就是 认认真真重新做一次。”后来,尼古拉又把他的这一观点作了升华:“是否要弄清楚一 个实验为何失败,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厘清每一个小差错的习惯性思维并不一定是最好 的方法。”仔细想想,这些话很有道理。并不是所有失败的实验都一定要找到原因,尤 其是生命科学的实验。因为实验过程繁琐复杂,大部分失败是由简单的操作错误引起的 ,可以仔细重新做一遍,这样往往可以解决问题。只有那些关键的、不找到失败原因就 无法前行的实验才需要刨根究源。   我选择的这些例子多少有点 “极端”,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震荡大家思维的 作用。其实,在我自己的实验室里,这几个例子早已经给所有学生反复讲过多次了,而 且每次讲完之后,我都会告诉大家要打破迷信、怀疑成规,关键的关键是:跟着逻辑走 !跟着逻辑走,这是我在实验室里注定会重复强调的一句话,每天至少要对不同的学生 讲5遍以上。我自己每次与博士生讨论课题也总是遵循严密的逻辑,用推理、排除法找到 实验的下一步解决方案。严密的逻辑,是批判性分析的根本。(全文完)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博士毕业生,怎样的薪资水平才算正常,不会吃亏呢?

臣无所见
大处男
博士的收入完全看情况,区别很大。有的是学科差别、有的是学校差别、有的是能力差别,千差万别。不同学校博士的补贴差别很大。清华的平均补贴在五六万左右,像南开、复旦这样的学校补贴在两万左右。读博士的同学,年龄一般在24到28左右,而同龄的朋友几乎都已经结婚生子,努力工作,拿着工资;而与此同时,博士不得不在实验室内继续做着实验,写着论文,因此国家、学校以及导师,都会对读博的同学,给予一定的补贴,扶持他们继续钻研。而博士在读书期间的年收入,大概会有多少呢?我们先来看一组国家的数据,2017年,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博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0元,也就是说大概每月1250元,这只是国家层面的补助,另外还有学校和导师的补助。不同专业的博士收入相差太大博士也是分专业的,像是一些热门专业或者拥有超高技术和理论成果的博士的收入会比其它冷门专业博士的收入高很多,所以博士的收入差距还是特别大的。想要了解博士的收入有多少,就要注意分类,因为不同专业的博士收入相差太大。还有一部分博士,选择去高校或研究所工作。去高校或研究所,一般工资比企业要低一些,但配套的福利相当不错。去高校的话,工作时间自由,且不少院校有附属中小学,可以帮助解决子女入学问题。也许,高校工作最大的好处,就是有时间陪家人吧。高校讲师工资只有五六千一月,但刚入职就有二三十万的安家费,如果工作努力,几年后评上副教授,工资能够做到年薪十万以上。博士引入高校时还会给一笔不低的"安家费"除了这个年收入,博士引入高校时还会给一笔不低的"安家费",少量"给力"的学校会送一套90-120平的学校附近住房。舍得送新进博士房子的情况常见有两种:一是极为优秀的博士,如青年千人。二是非省会城市高校,房价不高,送房可解决新进博士后顾之忧,算是引人的亮点之一。大部分学校给的是安家费,按博士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划分引人层次,如I类博士、II类博士等,大约是10-60万/人。博士进入高校后,每年都会进行年度科研考核。比如已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获批课题、新增平台等多指标都有对应的科研奖励。这笔奖励并不比工资少,不过刚毕业的博士在论文、国家级课题上还是有机会突破,新增平台得是大牛教授。不同的专业和个人能力对收入影响很大在博士人群中,不同的专业和个人能力对收入影响很大。例如,计算机类的博士,如果在北上广就业,毕业年薪在40万以上是比较正常的收入,好的博士能够拿到年薪百万,还有可能拿到北京户口。像管理类的博士,可以进到省部级等政府职能部门,不仅有各种福利待遇,还可以毕业就进入管理层,社会地位较高。像医学类博士,可以在小城市的医院里面成为科室的骨干或者带头人,晋升很快,加上补贴月收入也在一两万,进入一线城市的医院,竞争较大,但是收入也会随之提高,并且有子女教育等优势。获取博士学位有了很高的平台和强力的敲门砖,也是能力的一种证明。但是具体收入还要靠在自身能力,能力始终是第一位的,通过自身能力为企业做出价值才能获得更高的收入。博士学位拿到手之后,绝对不会吃亏我国博士的人数大约在80万左右。而且每年也都有人数增加。很多人也都上网成为博士,尤其是一些学霸们。当然了成为博士的背后,是需要艰苦的努力付出,以及对某一项科研的专研的决心和信心。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家里面人的支持!总而言之,博士学位拿到手之后,绝对不会吃亏,“读书无用论”只是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用来骗哪些智商不怎么高的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通过努力读书,一旦成为博士的话,将来出人头地的机会就会更大一些。

博士生什么时候找工作比较好

阿贝尔
失精
博士毕业,就业方向大致为大中专院校,中学,科研机构,国企,大型民企研发部门。这篇文章仅以博士就业的集中去向-大中专院校为例,来谈一下40岁博士的就业情况。一般来说,40岁博士的就业大致分为以下2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中等以上大学。现在大学招聘应届博士生,一般多有年龄要求,比如一线、二线城市的正规本科院校,对于应届博士的年龄多限制在35以下,有的也可以放宽到40岁但会附加其他许多额外要求。为何对博士会有年龄限制?我的经验,40岁+的科研人员,往往在学术锐气,学术创新,学术成果以及科研心态等方面,要逊色于年轻人不少。我所知道的文科领域的情况:一般35岁左右是科研的黄金期。不仅如此,年轻人可塑性比较强,年富力强,工作效率高,在工作单位也易于管理,比较能够任劳任怨,这自然会使得大学在招聘的时候,会向年轻人倾斜。第二种情况:部分大学,大专中职院校。比如大学所在地区属于三线甚至四线城市,比如师资力量薄弱的大专,中专院校,由于自身条件弱,对博士的要求就会放低很多。比如我今年毕业的几位中传的博士朋友,有几所三、四线城市,名不见经传的院校就给他们伸出了橄榄枝:安家费补助达到了80万+。我有一个朋友去年博士毕业,求职一线、二线城市大学屡屡碰壁,向他伸出橄榄枝的基本都是三四流城市的三四流院校。所以,如果你最低标准是就业,那么,40岁+也没有任何问题,如果你对就业要求较高,40岁可能就是一个顺利就职的“坎”,这个坎不好迈,除非你自己其他条件要特别优秀,优秀到可以抵消你年龄的劣势,比如你有职称,有强大的科研成果支撑,有异常出色的个人履历等。不过依我的观察,成为这个“例外”很难。

博士生后面还有什么学位?

石蒜
航标灯
没有了,中国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博士后”不是学位,而是指获准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博士学位是本专业最高学术水平的称号,标志着受教育者的文化水平和学术水平达到规定的标准。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学位体系中,博士学位是最高的一级。日常生活中也只有博士学位会特别与姓氏结合被尊称为某某博士。而博士英文同医生一样是Doctor。基本上,博士学位论文必须包含该领域的创新和深入内容,并且只能通过同行评审获得。扩展资料:博士生相关问题:博士教育作为学术教育的“顶层”,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最高的教育和科研水平,而且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20多年来,中国研究生教育在美国完成了100多年,实现了“赶美超英”的目标。对此,有学者用“大跃进”、“泡沫化”来形容,之后,就很难保证博士生的质量了。目前,在中国博士生管理中,采用了松散的导师领导学生管理模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士学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博士

我是一名28岁的博士研究生,身高180,长的挺帅,以后在央企工作,年薪15万吧,工作比较轻松,但我

李尚
德清
至少你爱她,而且别看她前男友现在条件比你好但你是潜力股,不愁将来没他家钱多,你比他强好多你比她前男友更优秀!不论从学历还是收入亦或是对女朋友的爱!你都比她那个前男友优秀,她前男友都他妈打了她了,根本不算个男人,从这一点表明这个男人之前对你的女友一点都不好!对了,楼主这里有一句话:家里给的是背景,自己打拼的才是江山。 现在这个社会不是拼背景的年代,而是拼自己的年代,自己有能力比家里有能力要强的多!我觉得你未来的造化一定会超过那个200万n倍!加油楼主,那种男人要想算你的敌人还不够格!

博士生待遇问题

目标战
黑箱子
如果你有幸能体验一下如今的博士教育,给你感受最深的可能不是大学的博大精深、大 师的谆谆教诲,而是那种“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 感觉。咱们现在的博士生待遇可能是古今中外最差的。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扣除住宿 费,大概每个月还能有四五百块的收入,对大多数全职博士来是真正的纯收入,这在同城 高校中可能还是最高的了,大部分也就比本市的最低生活保障线高一点。这些钱可以维持 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要是一学年碰到几次同学结婚,或者想出去搞一次只掏路费的旅行, 大概只能厚着脸皮向家里伸手了。博士们都自喻为搞高科技的民工,其实还颇有故意掩饰 自己真实收入水平之嫌。而至于住宿条件,随着博士的扩招,所谓“四二一”的标准对博 士们来说只是一个越来越遥远的梦,如果你偶闻几个年近而立之年的博士们蜗居一室,也 大可不必惊讶,他们或许已抛弃了七情六欲,早就习惯了。博士生待遇差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大家很难专著于科研。游逛于各个大学的博士版 论坛,谈论的最多的不是最新科研动态,而是房子、票子问题,我们的博士每天清晨从十 几平方米的陋室中醒来,首先想到的是这个月的几百块补助怎么还没发,何时才能搞定那 篇该死的英文paper,而不是“为技术进步及其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而激动不已” 。仓廪实才能知礼节,衣食足方有心搞学术,或许是由于道理过于简单,或许是由于现象 如此明显,大家都能对这样的问题熟视无睹。 再者就是过于低的待遇实在难以吸引优秀的学生从事科研工作。典型的如香港的研究生 读博大概有一万多的收入,而工作的大概会在两三万左右,这般为了学术研究而稍苦一些 绝对是可以接受的,而相比之下,我们的博士生工资一般都四五百左右,而硕士如工作能 有四五千的收入,相差的是一个数量级,这样基本可以保证将那些有学术兴趣的人都拒之 门外。除此之外,博士毕业后平均签约工资不如硕士也是事实。即无现实利益,又无“钱 景”的事情,大概只有哪些狂热的科学痴迷者这才会干,只可惜久经考场,这样的人已经 不存在了,留下来的大都是找工作不太满意,或者想从事教师这一相对轻闲的工作的。这 样一个为了学位而学习,为了毕业而发文章的群体大概很难做到“科研报国”,而未来要 靠这些“廉价劳动力”再来带学生在二十年内赶美超英,大概和国足拿世界杯冠军一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