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电力系统专业学术论坛网站有哪些?

浮生门
殡之森
除了IEEE Xplore,Web of Science,知网以及电气领域几个著名期刊的官网以外,别的网站都是渣渣。对于研究生的你来说,上那些论坛,除了浪费时间还是浪费生命。

天津财经大学研究生学术论坛是什么级别

蝴蝶谷
等候室
1、抄 以"紧盯学术前沿,催生袭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天津财经大学研究生学术论坛,只是一个为全校研究生提供的一个简洁、经济的学术交流平台。没有什么级别。2、学术论坛旨在为研究生提供一个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反映广大研究生勤奋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展现广大研究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培养和提高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交流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的能力,丰富研究生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生教育和科研的整体学术水平。

研究生学术论坛Logo设计

幻化
如果爱
论坛名字、要求神马的有木有啊亲?

学术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研究生有什么区别

乒乓
田子无让
1、概念不同中国实行的学位教育主要分为:学术型学位(学术理论研究)或专业型学位(注重操作实际能3431363635力)两种教育并轨,但一直以来,更偏重学术型学位教育,而少注重专业型学位教育,所以很多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只能大谈阔论,能理论能研究,但操作能力差。在职研究生是国家计划内,以在职人员的身份,半脱产,部分时间在职工作,部分时间在校学习的研究生学历教育的一种类型。2、侧重点不同在职研究生包括学术研究生和专业研究生。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型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3、培养方向不同在职研究生属于国民教育系列。在报名、考试要求及录取办法方面不同种类有所不同。学术型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专业型硕士是国家为了克服学术型硕士的不足新增的一种新硕士,培养的是市场紧缺的应用型人才。4、招生条件不同学术型硕士则不需要报考者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国家09年新增的一月份统考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并不要求工作经验,招生条件跟原来的学术型硕士一样,应届生可以报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专业型硕士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术型硕士

研究生学术论坛海报,帮忙写四个个排比句,比如这里没有硝烟,却比战争更激烈之类的,谢谢!

单身汉
散则为死
这里没有楼宇,却比城市更喧嚣;这里没有绿草,却比春天更盎然;这里没有朋友,却比家里更温暖;这里没有灯光,却比艳阳更明亮。

如何培养研究生良好的科研素质

艺术家
卢沟桥
科学研究都是遵循发现问题、提3363353835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基础,而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则是发现问题的关键。结合我个人的一些观点,我认为在培养良好科研习惯上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追踪学科前沿,关注需求进展。特别是对于图书情报学而言,以需求为导向的研究更需要具备追踪学术发展动向的能力,通过不断积累从而能够发现、提炼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2)从需求出发,培养发现和把握前沿领域的能力。前沿常常不是热点,热点也不一定是前沿。发现问题需要更多地关注前沿而不是热点,懂得如何去发现和把握前沿,而不是一味追随国外研究步伐,这才能具备创新研究的能力。我个人观点认为:由于图书馆学情报学借鉴很多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学科自身的不健壮性导致该领域的部分研究出现“为了引入而引入”、“生搬硬套”的现象。把握前沿要从问题、需求出发,从而引出该学科领域尚未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以数字图书馆范式发展为例,第一代数字图书馆从印本资源到数字化资源转变;第二代则更关注异构、分布式资源的互操作,提供集成服务;第三代数字图书馆构建面向服务的框架(如SOA),欧盟构建面向e-science的数字图书馆原型框架DILIGENT等都是从用户需求出发,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3)确定稳定的专业方向,把握自己的领域和方向。应当对某个特定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探索,而不是盲目地追踪每个热点,找准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成为该领域的专家。4)培养将问题进行细化和分解的科研习惯。在锁定了自身研究方向和领域后,要学会将问题进行剖析、分解、细化,从问题的不同属性、角度进行分析,才能更为全面的进行科学研究,要做到头脑中有清晰的知识脉络和知识地图。5)充分重视沟通和交流。加强与导师、同学、其他专家的交流有助于开拓科学研究思路,也可利用论坛、头脑风暴等方式进行实时的沟通交流。6)及时梳理前期科研成果。对前期科研成果的记录、总结、回顾和思考有助于下一步研究。例会、报告、论文等都可以是成果的表现,但这些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7)培养良好的科研道德。这一点是强调到什么程度都不过分的,尊重他人的贡献就是尊重自己的贡献。8)加强科研方法的训练。基于方法的科学研究是科学研究的精髓,要真正地掌握、运用方法,而不仅仅是了解定义。如真正运用计量学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人很少,很多人都只是用了用皮毛,因此所得出的结论价值有限,归根到底是没有掌握该方法的本质。

关于如何找研究生导师

树海
面目有光
作为过来人,有两点建议:1.一定要选对专业,方向可以暂时不考虑,复试或是开回学的时候会根据导师情况再定的。因答为每个学校都要保证导师有学生带,如果所有人都报了一两个导师,按这样算其他的导师岂不是没饭吃了?2.由于导师招生的名额有限制,所以我建议在初试成绩出来的第一时间,如果能够确定上线的话,尽快联系你感兴趣的方向的那个导师。个人认为,如果现在联系,除非保送的,一般的导师不会明确答复。要么是他对你有十足的把握。3.到时候只要考虑所选老师的研究方向就可以了,那个简章上的方向不一定全。 4.联系导师可以向你本科的师兄或是老乡打听下,有些学校的网站上也有,有些老师有自己的BLOG和个人主页,都可以采用。另外强调一下选择导师要注意的几点:不要选有行政职务的人做导师,有行政职务的人时间太少,这些人心思不在做学问上;不要选择名下带很多博士的导师,物以稀为贵,人也一样。导师的精力有限,多了带不过来,所以干脆不带。

虽然在备考研究生了,但是突然感到迷茫……考研,仅仅是为了一纸文凭?为了一份好工作?不知道自己考研到

红苹果
恩仇劫
  考研到底为了什么,其实答案已经在你心里了3339663462。下面让新东方在线的老师帮你分析一下吧!  学历更高一筹  即使你不是单纯地奔着高学历的目标而考研,但这样的事实你无法回避:招聘中的学历要求随着人才的不断增多而水涨船高,甚至很多单位都"明码标价",非硕士博士不要。很多同学被"逼上梁山",不得不走上考研之路。未来社会的发展更是需要大量高学历的人才,取得一块求职的"敲门砖"这也算是我考研最直接的收获之一吧。  学会了主动学习  考研成功才发现,原来除了书本上那些知识,外面还有更丰富、更精彩的世界等着我们去追求。大学本科,每一门课都是各成一家、自成体系、缺乏系统的综合,面对着那一本本厚厚的专业书,很多人都是一脸茫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有了研究课题和导师的指导,才能明白自己缺少哪方面的信息和知识,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去做文献检索。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完成一件工作而去主动地学习,才能真正掌握所学习的东西。这样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锻炼了我的英文阅读能力。以前总觉得学英语没啥用,这会儿才知道英语的魅力,熟练掌握了英语便可以毫无障碍地畅游于国外文献的海洋,尽情地享受知识所带来的快乐!  工作后我也发现,有些同事要评职称了才发现自己还有没有发表过论文,而发表论文是一项硬指标,"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只好临时凑合凑合完事。其实,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平时没有这种经常阅读文献资料、了解本专业最新发展动向、坚持学习最新知识的习惯,那么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自己将逐渐被淘汰。  学会了交流与思辨  研究生的生活相对自由,不再是单纯的上课下课,的是交流和互动。不管是全国甚至国际的学术年会,还是学校内部的研讨会、研究生论坛、学术沙龙,只要你用心关注,总能聆听到来自不同世界的声音。交流中总能学习到别人的智慧和思想,并给自己以启发。当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并非别人的观点就是正确的,哪怕他们是教授、研究员甚至更高的头衔,学术的繁荣应该是百家争鸣。在不断的交流当和碰撞中,我们也会慢慢地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而不再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了。  结识了一位好导师  读研,一位导师就带那么几个学生,与学生朝夕相处,言传身教,平日里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导师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也能体会到导师慈父般的教导和关怀。从导师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冷峻和威严,的是亲情一般的关爱。所以,我常对考研的学弟学妹们说,考上好学校不如选个好专业,选个好专业不如跟个好导师。  动手实践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既然是读研,那就是要从事研究工作。只要你怀着热情、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课题的研究当中,你就能够体会到科研的乐趣。拿我们地球物理勘探专业来说,地球就是我们最好的天然实验室,"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见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所以我们常常要奔赴山川盆地,亲身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正是这一次次的实践,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我还清晰地记得,去年我在北京一家单位求职,面前坐着十四位领导,面试我们十三个学生,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你考过多少分、得过什么奖学金,而偏偏问你做过什么科研课题,在这个课题中你扮演什么角色,然后再详细问你具体的专业问题,看你是不是真的做了这些工作。几乎所有的单位都是这样,因为他们是在招聘员工,而不是在招收学生。  锻炼了承受压力的能力  读研的日子,痛并快乐着。看似一帆风顺的生活,背后总是有着艰辛和汗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都说"没有考不上的博士,没有毕业不了的硕士",这可能只是某些人的自我安慰吧,因为成绩不合格或者答辩不通过而无法正常毕业的学生也是有的。要知道,写成一篇差不多100页五六万字的硕士毕业论文,没有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是绝对办不到的,妄图"复制+粘贴"东拼西凑速成一篇论文来糊弄导师和学校,终究是逃脱不了惩罚的。为了能够完成合格的毕业论文,顺利毕业,经常夜不能寐,通宵达旦地分析、处理和计算是常有的事情。我的一个舍友,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居然在实验室连续通宵达两周之久,计算机连续数日不关机,程序一直在计算数据,最后的辛苦换来的成果令大家羡慕不已,写出的论文比一篇博士论文要厚,我们开玩笑地说建议学校直接授予他博士学位吧。    都是为了生活。

郭锐的学术交流

一朝一夕
一龙一猪
[span]1、2010年12月18日-19日,参加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主办的“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3361303131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span]2、2010年12月12日,参加由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举办的“东北亚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学术研讨会;[span]3、2010年11月26日-27日,参加由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举办的“2010年延边大学‘世界史博士生论坛’”并做会议发言,同时主持了第二组第三场讨论;[span]4、2010年10月12日-16日,参加由山东大学韩国学院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韩国学国际研讨会”并做会议发言;[span]5、2010年10月23日-24日,参加由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协办的“构建东亚共同体与中日两国的作用”国际研讨会并做会议发言;[span]6、2010年7月20日,参加由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亚太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吉林大学·北京大学东北亚论坛(2010)——东北亚区域合作与长吉图开发开放国际学术研讨会”;[span]7、2010年7月14日-18日,参加由外交学院、澳门大学、辽东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东方外交史国际研讨会”并作会议发言;[span]8、2010年2月1日-2日,参加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举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并做会议发言;[span]9、2009年12月23日,参加由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2009年吉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大会”;[span]10、2009年12月22日,参加由吉林省朝鲜·韩国研究会主办的“朝鲜半岛局势研讨会暨吉林省朝鲜·韩国研究会七届二次理事会”并做会议发言;[span]11、2009年12月18日,参加由北京大学亚太研究院和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联合主办的首届“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东北亚论坛”学术研讨会并做会议发言;[span]12、2009年10月23日-27日,参加由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举办的“第十届中国韩国学国际研讨会”并做会议发言;[span]13、2009年7月10日-12日,参加由延边大学东北亚研究院举办的“2009东北亚合作与繁荣”国际学术会议并做会议发言;[span]14、2009年6月18日-20日,参加由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大学朝鲜·韩国研究中心与韩国东国大学北韩研究所举办“东北亚和平与发展中的中韩作用”双边国际会议并做会议发言;[span]15、2008年12月18-21日,参加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中国国际问题高级讲坛2009·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与世界”;[span]16、2007年11月13日-14日,参加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与浙江海洋学院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五届行政哲学暨‘行政战略’研讨会”并做会议发言;[span]17、2007年8月21日-23日,参加由同济大学举办的“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机械、控制、管理学科)”并做会议发言;[span]18、2007年6月,参加由延边大学东北亚研究院举办的“朝鲜半岛情势与东北亚区域关系”国际学术会议并做会议发言;[span]19、2007年5月,参加由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三届中国韩国学博士生论坛”并做会议发言;[span]20、2006年7月,参加由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举办的“国际关系研究方法暑期讲习班”并获结业证书以及“中国古代思想对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启示学术研讨会”并做会议发言;[span]21、2006年6月,参加由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韩国学博士生论坛” 并做会议发言;[span]22、2006年5月,参加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举办的“第五届全国高校政治科学类研究生学术研讨会”并做会议发言;[span]23、2005年10月15日-17日,参加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举办的“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政治学学科分论坛”并做会议发言,同时作为点评人点评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