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究生要怎么才能做好学术研究?

丁子有尾
思虑恂达
研究生做好学术学问是有讲究的简单从三方面说下:一、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从具体、从细节做起搞科研关键是能静下心来,坐下来,踏踏实实地从最具体、最细节的问题入手。对于投入的时间,有一个量化的要求,就是每天至少6-8小时 (5年便可达到一万小时)。必须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形成对学科领域的深入了解、宏观把握和对所研究问题在整个学科中所处位置的正确认识。否则,再聪明也无济于事。二、反复思考所研究的问题,找出自己的研究动机所提议的工作到底新在何处,应该从推动学科发展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研究动机:为什么做这个工作,到底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应不断地问自己这些问题。将思考记下来,供后面写作(如引言和讨论部分)时参考。强烈的研究动机会给论文的读者同样的感觉,使读者获得共鸣、体会出这篇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动机的重要性还体现在:研究动机是一篇论文的立意,表述出为何开展这项工作的科学原因,之后的具体内容则是在动机驱动下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和所获得的主要结论。想清楚了再做。另外针对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值得一提,并不是所有主要的研究动机一开始就能想清楚的,往往是在主要的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在思考所得主要结论的新意时才重新想出的。由于研究工作的结论经常会出人意料,与最初要解决的研究问题不一定完全匹配,这时便需要配合新的结论调整自己的思路,重新思考和自洽地表述研究动机。三、能放弃、会变通有两种情况,一是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二是有了新的更好的灵感。一旦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确认无法解决后,应考虑放弃。在由于困难而终止一个题目的时候,应当与导师等讨论,并形成总结材料,或许一段时间后还会重新(从新的角度)审视这个问题。更经常地,你会发现,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其实只是一个线索,你沿着这个线索前进,很快你会发现另一个线索(如同侦探破案),少有绝对走不通的死胡同。总有路线能让你不断前进,当然,可能会偏离最初的设定。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因为那只是你的工作起点。在你启动的时候,科研工作探索的本质决定了你并不会确切地知道终点在哪。

研究生如何做好研究?

便利贴
克勤
来美国前,《中国教师》编辑部的一位编辑希望我提供一篇文稿介绍自己的科研工作和研究生培养,我根据自己的博文整理了两篇,送到编辑部,希望他们从中间选用一篇,不料他们竟把两篇都留下了。为了让的读者看到这些文章,我同意了。其中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研究生如何做好研究》。下面的这篇文章是该文的一个部分。博客不是正式发表物,我想选一点登在这里也是无碍的。我喜欢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因此在摘选时,又对部分内容和文字进行了修改。在刊物上正式发表文章受到许多方面的限制,而博客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它特别灵活,作者可以随时修改自己的文章,直到自己满意为止。1.研究中的五个环节和三个要素研究工作中有五个重要环节,这包括: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实验、整理数据和写作论文。五个环节都要从严要求,才能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这五个环节中,我觉得提出问题和设计方案是最有创造性的。做研究还要注意三个要素:独立性、系统性、创造性。独立性是指论文的主要部分是研究生自己独立完成的,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都很必要,但只起辅助的作用。这包括要独立提出实验设计,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独立进行数据处理和独立撰写论文。个别研究生由于知识背景不同,他们不会独立设计,不会进行数据处理,事事都要找别人帮忙,这是不行的。一定要学会独立干这些事情,才算一位合格的研究生。系统性是指论文要从不同侧面系统回答(或解决)一个或几个重要的学术问题,论文的结构要严谨,工作量要较大或很大,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性是指论文获得了新的结果和结论,解决了前人没有解决的重要问题,对学科的发展有意义,甚至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些方面,对博士论文的要求应该高于硕士论文,两者在独立性、系统性和创新性上都应该有区别。2.读好文献,写好文献综述读文献是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基础。对研究生来说,这是一项基本功训练。从我自己的经历中看到,那些学得好的学生通常都是爱读文献,读了很多文献,对文献非常熟悉的学生。他们看的文献比我多,许多地方也比我理解得好。如何读文献?首先要注意选择文献,要读一定数量的高端刊物的文献,这些文献的水平高,而且处在研究的前沿,因而对自己会有的启发。我提倡阅读100篇高端刊物论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还要从新近文献开始,由近及远。从一篇新的文献入手,从它后面列举的文献中,找出几篇(通常4-6篇)相关的文献,进行第二层阅读,再以这些文献为基础,从它们后面的文献中再找3-5篇文章,扩散开来,追索下去,这样就可以读到相关的20-30篇文章。这样阅读文献容易了解到某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它的由来和发展,从而系统的把握问题,也有利于记住这些文献。还要精读与略读结合,好文章、高水平文章,一定要精读若干篇,仔仔细细地读,包括许多细节。许多研究是否成功,恰好是由这些细节决定的。阅读文献还要动脑筋,注意分析,要“分析性地读文章,批判性地想问题”。我主张,要读进去和读出来。所谓读进去是指真正理解文献的内容,不要满足于一知半解。所谓读出来是指超越文献的思路,形成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许多学生读文献后,觉得别人说的都对,都好,自己没有看法和想法,这就是没有读出来。读文献还要“由博而约,以一贯之”,即找到众多文献的内在关系,用非常简洁明了的方式对文献进行综合和概括。认知心理学中有许许多模型,这些模型都是按照“由博而约,以一贯之”的原则提出来的。许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经常也可以用非常简洁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们读文献如果能做到“由博而约,以一贯之”,那就进入最高境界了。读文献还要注意写文献综述,包括笔记、心得和文章等。写文献综述是做研究的一个基本功。要经常写,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这个过程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是形成个人“思想体系”的过程,因而也是选择科学问题和确定研究方向的一条重要途径。现在有些学生不重视写文献综述,老师检查时,就拿出一个PPT文件,这是不行的。PPT文件是表达知识的一种方式,用它代替文献综述会影响我们对文献的深入理解。我要求学生一定要写文献综述,决不能用PPT文件代替。3.善于提出和凝练科学问题要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这是做研究的前提。许多研究生在确定了要研究的某个课题后,却不会提出问题。这里有几种情况:1)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大,提出的问题可做,可不做;2)问题模糊不清,不知道问题的核心在哪里;3)几个问题间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不清楚;4)问题太大或太小。例如,我们让一位学生通过对比电脑的不同输入方式,研究电脑的使用经验对人脑加工和处理文字功能的影响。在论文的前几稿中,她提出的问题都是"书写中枢是什么"?这个问题显然有些就事论事,没有把研究的重要科学意义在题目中充分反映出来。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才把问题定位在"电脑输入方式对人脑语言功能的影响"。大家都知道,电脑的使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其中也可能包括人脑的功能和结构,如果我们的研究能够探讨到电脑的使用对人脑功能的影响,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比发现一个"书写中枢"要有更大的科学价值。不久前,我参加了一位博士生的论文开题报告,她希望研究工作记忆容量对第二语言句法加工的影响,但她的题目却是工作记忆对第二语言句法加工的影响。工作记忆除容量外,还包含了一些其他的功能。她原来的题目显然就偏大了。提出问题,还要贯穿在研究的各个环节中,包括数据处理和文章写作等。一位研究生在毕业论文中研究了母语经验对第二语言产生的影响,以后在重新整理数据,撰写文章时,却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左侧尾状核在双语控制中的作用,这个问题引导她在新的方向上进行思考,重新阅读和整理文献,重新处理数据,对文章多次进行修改,最后才写成了质量较高的文章,发表在国际著名的学术刊物上。在这个过程中,问题起了引导作用,使研究不断深入下去。4.巧妙设计实验我把研究分成三类:一类是验证性研究,通过自己的研究验证前人的某些结果和结论。在我们初学研究时,这类研究是有一定价值的。第二类研究是局部创新性研究。我们现在进行的大部分研究都属于这一类。其中有些研究,是从某篇或某几篇文章出发,提出新的问题,或发展新的范式,基于前人,又高于前人,得到了一些新的结果和结论。第三类是原始创新性研究。这类研究要站在新的理论高度,提出新的问题,并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重大研究成果。我们在Nature、Science、Neuron、PNAS等顶尖级学术刊物上读到的文章,常常就具有原始创新意义。实验设计是研究工作最有创造性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实验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处着眼是指研究要有宏观思考,想问题要“大”一点,把“故事”讲大;同时研究的切入点要小一点,问题要集中一点。这样才能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好。如何设计实验?许多学生在设计实验时通常犯两个毛病,一个是大而全,在一个实验中设置的变量太多,希望通过一个实验同时解决许多问题。由于变量太多,变量间存在多重交互作用,结果很复杂,很难解释。另一个问题是,在一个系列实验中,相邻的两个实验不是变化一个条件,而是变化2个以上的条件,这样得到的结果究竟由哪个因素引起,也就不得而知了。下面是我给学生的一封信,主要针对了第一个问题:“人的心理现象很复杂,如何科学地进行研究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许多初学者喜欢把实验设计得很复杂,以为只有复杂了才能探测到心理现象的内部机制;而一个成熟的研究者相反,她(或他)会把实验设计得很简单,或比较简单,通过一系列看去简单的实验,去回答比较复杂的问题。结果,后者成功了,而前者失败了,陷在自己挖掘的泥坑中不能自拔。因此,在设计实验时,不是越复杂越好,要设法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相对简单的问题,一个一个去解决。每个实验只解决一个问题,积累多个实验才能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这是设计实验的基本要求,也是设计实验的诀窍。不解决这个思路,就很难进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更不要说做基础研究了”。5.方案、文章要反复修改人对事物的认识常常需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做研究也是这样。定方案、搞设计,写文章都不可能一次完成,而要经过反复尝试和修改。发表过文章的人都知道,一篇文章从初稿到发表,要经过多次修改,少则5、6次,多则10几次。我们有些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投稿前就修改过很多次,投稿后还要根据评审人的意见反复修改,最后才能发表出去。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有一点坚持精神,不要轻言放弃。要善于肯定自己,也要敢于否定自己。善于肯定自己,是指对自己的研究要有信心,该坚持的一定要坚持,不能一听到别人的意见,就轻易放弃原来的想法。在论文评审中,有些评审人的意见是很尖锐的,有时近乎苛刻,不善于应对他们提出的问题,文章就可能被拒收。因此善于肯定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我们还要敢于否定自己,这就更不容易了。一个人常常不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有时明明知道有问题,但还要护短。因此,要否定自己的方案、否定自己的初稿就更不容易了。在研究工作中,人们常常容易受到"惰性"的影响,想好的方案,写好的文献综述就不愿意再改动。这时候,打破"惰性",换一个角度想问题,对做好研究就特别重要了。这里给大家推荐一篇我很喜欢的文章:唐朝著名文人柳宗元的《钴姆潭西小丘记》,这篇文章不是讲文章写作的,但对我们写文章很有启发。全文如下: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姆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问其价,曰:只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与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鱼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我们的实验方案、得到的实验数据,写好的文章初稿,有时就像钴姆潭西的小丘一样,粗看去杂草丛生,杂乱无章,没有什么价值,只有经过一番加工和修剪,“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才会把文章的靓点凸现出来,使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当然文章要真有靓点才行,烈火和砍伐也要用得适当,否则砍伐和"烈火"过后,就会只剩下一片灰烬和废墟了。我们要让学生自己努力去发现方案和文章的靓点,也要帮助学生发现他们自己工作的靓点。6.重视基本功训练在论文写作中常发现不少“基本功”问题。这些问题有时让我很吃惊,没想到在我们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生中竟还有这类低级错误。问题包括:1)实验目的不明确。2)研究逻辑不清楚,对研究方案和实验设计缺乏论证,不按实验设计进行统计处理。3)表格不规范,没有表头和图的说明。图表与正文的内容不一致。4)附录中不提供实验材料。5)不会写讨论。讨论中只是重复列出实验的结果,没有深入解释,就事论事,简单肤浅。6)不会写结论,用结果描述代替结论。7)文献的排序很乱,不规范,正文中引用的文献,后面找不到。总之,对一位有志于研究工作的人来说,做研究是自己一辈子的事。我们要把远大理想与踏踏实实的精神结合起来,敢为人先。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人的兴趣千差万别。但只要自己有明确目标,勤奋努力,把握机遇,就一定能够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和价值。

研究生到底对学术水平有怎样的提高

灰鹤
不推
1.广泛阅读,尤其是读外国人编著的原版著作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曾说过:“没有理论的具体研究是盲目的,而没有具体研究的理论则是空洞的。”这就需要我们的研究生进行大量的学术阅读,而阅读也正是研究生的学术素养生成的一个必要途径。没有广泛的阅读,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更不可能提出自己的独特理论,除非凭空臆想。对研究生而言,广泛阅读学术著作以及期刊、网站文章是一种重要的储备知识、启发思维、习得方法论的途径。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研究生既能够获得知识与信心,又能够获得思维与方法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对于研究生的学术素养的形成是不可缺少的。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学术素养集中体现在其撰写的学术论文尤其是学位论文上。学术论文的特点是“论”:“论点”、“论据”和“结论”。学术论文总得探讨并回答一个问题,包括这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它究竟是怎样的一个问题,探讨和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理论上或实践上的意义。问题就是事物发展中影响其发展变化的变量之间的我们要去探索的某种关系,比如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与他的社会责任感之间有没有关系,有着怎样的关系,二者之间相关程度有多高。此外,对于论文研究中的某个或某些问题,它在历史上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的;前人或同时代的人对此作了哪些研究,有哪些重要的文献资料值得重视,都需要梳理清楚。要想把这些问题弄清楚,阅读学术著作就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认为,研究生应该多阅读国外的学术类的著作和期刊杂志、专业网站上的学术类文章。因为国外的知识产权保护严格,在学术论著中很少有剽窃、抄袭之类的现象发生,并且创新性较强。更为重要的是,外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他们所采用的方法论与我国的区别很大,通过对他们的学术成果的阅读,研究生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并且可以及时了解国际学术动向。2.勤写论文,特别是选题要能以小见大的论文论文写作是培养、锻炼、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根本目的。多写学术论文不仅能够促使研究生不断寻找新的学术兴趣点,占有学术资源与资料,与此同时还促使他们利用这样的机会反思已有的学术成果,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术研究无疑是具有重要作用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倡导研究生应多写学术论文,为以后的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关于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是选题不要太宏大,不要动辄就是什么什么的嬗变、某某的思想述要之类,而应从小问题切人,深入挖掘,从而以小见大,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来。由于研究生的学术经历、人生阅历和理论水平都还有限,因此建议最好不要选择那些太过于理论化、思辨性太强、抽象性过高的论文选题。作为打基础的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非常细致又不可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从点滴小事做起,逐渐形成。对于写论文而言,以小题目反映大问题是最佳的选择。此外,论文的题目也要细心打磨、精炼概括,能够让人一眼就看出论文的所指所论。3.重视思维模式与研究方法的训练方法论意识和方法论是做学问的核心要素。方法论的优劣与否,能够直接决定一项学术研究的质量甚至是成败。因此,我们在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把方法论的学习作为首要的方面。缺乏方法论或者方法论选择不当,都会对学术研究产生消极的影响。方法论的核心是思维模式与研究方法。显而易见,囿于一种方法只会阻碍研究的进展。尝试多种研究方法或者多种研究方法一起综合使用,会对学术研究大有益处。对于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学术研究能不能有创新,关键在于研究中所采用的思维模式与研究的方法是否对该研究有所助益。我们的研究生要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的素养和能力,那么方法论的学习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方面。广泛涉猎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方法,将对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有所裨益。总而言之,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长期工作,既需要导师在教育教学时予以切实的重视,同时也需要研究生自觉地锻炼自己的这方面的能力。事实上,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自身的学术能力培养是衡量研究生学术修养或素质的一个极为关键的要素。在研究生持续扩招的今天,研究生学术能力较低的问题已经凸显出来。这是一个极其紧迫的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并且应该尽早着手,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

怎样做好研究生

猎音师
桓公说之
1.研究中的五个环节和三个要素研究工作中有五个重要环节,这包括: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实验、整理数据和写作论文。五个环节都要从严要求,才能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这五个环节中,我觉得提出问题和设计方案是最有创造性的。做研究还要注意三个要素:独立性、系统性、创造性。独立性是指论文的主要部分是研究生自己独立完成的,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都很必要,但只起辅助的作用。这包括要独立提出实验设计,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独立进行数据处理和独立撰写论文。个别研究生由于知识背景不同,他们不会独立设计,不会进行数据处理,事事都要找别人帮忙,这是不行的。一定要学会独立干这些事情,才算一位合格的研究生。系统性是指论文要从不同侧面系统回答(或解决)一个或几个重要的学术问题,论文的结构要严谨,工作量要较大或很大,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性是指论文获得了新的结果和结论,解决了前人没有解决的重要问题,对学科的发展有意义,甚至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些方面,对博士论文的要求应该高于硕士论文,两者在独立性、系统性和创新性上都应该有区别。2.读好文献,写好文献综述读文献是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基础。对研究生来说,这是一项基本功训练。从我自己的经历中看到,那些学得好的学生通常都是爱读文献,读了很多文献,对文献非常熟悉的学生。他们看的文献比我多,许多地方也比我理解得好。如何读文献?首先要注意选择文献,要读一定数量的高端刊物的文献,这些文献的水平高,而且处在研究的前沿,因而对自己会有更多的启发。我提倡阅读100篇高端刊物论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还要从新近文献开始,由近及远。从一篇新的文献入手,从它后面列举的文献中,找出几篇(通常4-6篇)相关的文献,进行第二层阅读,再以这些文献为基础,从它们后面的文献中再找3-5篇文章,扩散开来,追索下去,这样就可以读到相关的20-30篇文章。这样阅读文献容易了解到某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它的由来和发展,从而系统的把握问题,也有利于记住这些文献。还要精读与略读结合,好文章、高水平文章,一定要精读若干篇,仔仔细细地读,包括许多细节。许多研究是否成功,恰好是由这些细节决定的。阅读文献还要动脑筋,注意分析,要“分析性地读文章,批判性地想问题”。我主张,要读进去和读出来。所谓读进去是指真正理解文献的内容,不要满足于一知半解。所谓读出来是指超越文献的思路,形成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许多学生读文献后,觉得别人说的都对,都好,自己没有看法和想法,这就是没有读出来。读文献还要“由博而约,以一贯之”,即找到众多文献的内在关系,用非常简洁明了的方式对文献进行综合和概括。认知心理学中有许许多模型,这些模型都是按照“由博而约,以一贯之”的原则提出来的。许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经常也可以用非常简洁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们读文献如果能做到“由博而约,以一贯之”,那就进入最高境界了。读文献还要注意写文献综述,包括笔记、心得和文章等。写文献综述是做研究的一个基本功。要经常写,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这个过程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是形成个人“思想体系”的过程,因而也是选择科学问题和确定研究方向的一条重要途径。现在有些学生不重视写文献综述,老师检查时,就拿出一个PPT文件,这是不行的。PPT文件是表达知识的一种方式,用它代替文献综述会影响我们对文献的深入理解。我要求学生一定要写文献综述,决不能用PPT文件代替。一篇好的文献综述要具备哪些特点?1)前沿性:要选择前沿的文献进行介绍,厚今薄古,由近及远。2)全面性:要收集尽可能多的相关文献,争取不要遗漏重要的文献。3)分析性:要有分析,找出不同文献的内在联系和关系,进行必要的整理和概括。3.善于提出和凝练科学问题做研究就是为了解决某个科学问题,因此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和如何表述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较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和技术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的进步”。要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这是做研究的前提。许多研究生在确定了要研究的某个课题后,却不会提出问题。这里有几种情况:1)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大,提出的问题可做,可不做;2)问题模糊不清,不知道问题的核心在哪里;3)几个问题间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不清楚;4)问题太大或太小。例如,我们让一位学生通过对比电脑的不同输入方式,研究电脑的使用经验对人脑加工和处理文字功能的影响。在论文的前几稿中,她提出的问题都是"书写中枢是什么"?这个问题显然有些就事论事,没有把研究的重要科学意义在题目中充分反映出来。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才把问题定位在"电脑输入方式对人脑语言功能的影响"。大家都知道,电脑的使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其中也可能包括人脑的功能和结构,如果我们的研究能够探讨到电脑的使用对人脑功能的影响,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比发现一个"书写中枢"要有更大的科学价值。不久前,我参加了一位博士生的论文开题报告,她希望研究工作记忆容量对第二语言句法加工的影响,但她的题目却是工作记忆对第二语言句法加工的影响。工作记忆除容量外,还包含了一些其他的功能。她原来的题目显然就偏大了。提出问题,还要贯穿在研究的各个环节中,包括数据处理和文章写作等。一位研究生在毕业论文中研究了母语经验对第二语言产生的影响,以后在重新整理数据,撰写文章时,却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左侧尾状核在双语控制中的作用,这个问题引导她在新的方向上进行思考,重新阅读和整理文献,重新处理数据,对文章多次进行修改,最后才写成了质量较高的文章,发表在国际著名的学术刊物上。在这个过程中,问题起了引导作用,使研究不断深入下去。4.巧妙设计实验我把研究分成三类:一类是验证性研究,通过自己的研究验证前人的某些结果和结论。在我们初学研究时,这类研究是有一定价值的。第二类研究是局部创新性研究。我们现在进行的大部分研究都属于这一类。其中有些研究,是从某篇或某几篇文章出发,提出新的问题,或发展新的范式,基于前人,又高于前人,得到了一些新的结果和结论。第三类是原始创新性研究。这类研究要站在新的理论高度,提出新的问题,并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重大研究成果。我们在Nature、Science、Neuron、PNAS等顶尖级学术刊物上读到的文章,常常就具有原始创新意义。 实验设计是研究工作最有创造性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实验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处着眼是指研究要有宏观思考,想问题要“大”一点,把“故事”讲大;同时研究的切入点要小一点,问题要集中一点。这样才能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好。 设计实验时一定要说明自己设计的理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逻辑”。例如,为什么要设置这几个变量?通过它们希望考察到什么?开题或论文答辩时,我们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对自己设计的“逻辑”不清楚。你问他,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回答不清楚,这样的设计就不合格了。如何设计实验?许多学生在设计实验时通常犯两个毛病,一个是大而全,在一个实验中设置的变量太多,希望通过一个实验同时解决许多问题。由于变量太多,变量间存在多重交互作用,结果很复杂,很难解释。另一个问题是,在一个系列实验中,相邻的两个实验不是变化一个条件,而是变化2个以上的条件,这样得到的结果究竟由哪个因素引起,也就不得而知了。下面是我给学生的一封信,主要针对了第一个问题:“人的心理现象很复杂,如何科学地进行研究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许多初学者喜欢把实验设计得很复杂,以为只有复杂了才能探测到心理现象的内部机制;而一个成熟的研究者相反,她(或他)会把实验设计得很简单,或比较简单,通过一系列看去简单的实验,去回答比较复杂的问题。结果,后者成功了,而前者失败了,陷在自己挖掘的泥坑中不能自拔。因此,在设计实验时,不是越复杂越好,要设法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相对简单的问题,一个一个去解决。每个实验只解决一个问题,积累多个实验才能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这是设计实验的基本要求,也是设计实验的诀窍。不解决这个思路,就很难进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更不要说做基础研究了”。 5.方案、文章要反复修改人对事物的认识常常需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做研究也是这样。定方案、搞设计,写文章都不可能一次完成,而要经过反复尝试和修改。发表过文章的人都知道,一篇文章从初稿到发表,要经过多次修改,少则5、6次,多则10几次。我们有些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投稿前就修改过很多次,投稿后还要根据评审人的意见反复修改,最后才能发表出去。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有一点坚持精神,不要轻言放弃。要善于肯定自己,也要敢于否定自己。善于肯定自己,是指对自己的研究要有信心,该坚持的一定要坚持,不能一听到别人的意见,就轻易放弃原来的想法。在论文评审中,有些评审人的意见是很尖锐的,有时近乎苛刻,不善于应对他们提出的问题,文章就可能被拒收。因此善于肯定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我们还要敢于否定自己,这就更不容易了。一个人常常不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有时明明知道有问题,但还要护短。因此,要否定自己的方案、否定自己的初稿就更不容易了。在研究工作中,人们常常容易受到"惰性"的影响,想好的方案,写好的文献综述就不愿意再改动。这时候,打破"惰性",换一个角度想问题,对做好研究就特别重要了。这里给大家推荐一篇我很喜欢的文章:唐朝著名文人柳宗元的《钴姆潭西小丘记》,这篇文章不是讲文章写作的,但对我们写文章很有启发。全文如下: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姆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问其价,曰:只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与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鱼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我们的实验方案、得到的实验数据,写好的文章初稿,有时就像钴姆潭西的小丘一样,粗看去杂草丛生,杂乱无章,没有什么价值,只有经过一番加工和修剪,“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才会把文章的靓点凸现出来,使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当然文章要真有靓点才行,烈火和砍伐也要用得适当,否则砍伐和"烈火"过后,就会只剩下一片灰烬和废墟了。我们要让学生自己努力去发现方案和文章的靓点,也要帮助学生发现他们自己工作的靓点。6.重视基本功训练在论文写作中常发现不少“基本功”问题。这些问题有时让我很吃惊,没想到在我们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生中竟还有这类低级错误。问题包括:1)实验目的不明确。2)研究逻辑不清楚,对研究方案和实验设计缺乏论证,不按实验设计进行统计处理。3)表格不规范,没有表头和图的说明。图表与正文的内容不一致。4)附录中不提供实验材料。5)不会写讨论。讨论中只是重复列出实验的结果,没有深入解释,就事论事,简单肤浅。6)不会写结论,用结果描述代替结论。7)文献的排序很乱,不规范,正文中引用的文献,后面找不到。 总之,对一位有志于研究工作的人来说,做研究是自己一辈子的事。我们要把远大理想与踏踏实实的精神结合起来,敢为人先。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人的兴趣千差万别。但只要自己有明确目标,勤奋努力,把握机遇,就一定能够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和价值。

怎样做一个优秀的研究生系列

风琴手
夏丽
研究生要结合自己的价值追求、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特点高效利用时间,做到学思结合,劳逸结合,力争在读期间能够发表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并要志存高远,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向导师和师兄师姐学习查阅文献的技巧、如何解决实验中的瓶颈问题、怎样形成创新性想法并付诸实践,形成高水平科研论文。研究生们要针对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积极向前辈请教。 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再是掌握知识,而是要学习如何创造知识,即学习如何做学问、如何做研究(包括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其次,研究生的主要学习方法不再是单纯的读书与听课,而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当然,研究生仍然需要掌握新知识、仍然需要读书与听课;但这已不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与方法,而仅仅是研究的补充或为研究服务的手段。经常有同学说,为了给某项研究打好基础、一定要先修完哪几门课。这话听起来并不错,但一定不能走极端。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后,一边研究问题一边补充相关知识。如果你非要等到将所有基础知识都掌握了再着手研究某一问题,则恐怕你一辈子都开始不了真正的研究。还有同学会说,对于立志以科学研究为职业的同学确实应该好好学习如何做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而我毕业后并不打算做研究、而会从事其它工作,所以并不需要如此。其实,这种想法是十分糊涂的。的确,研究生毕业后不一定会从事科学研究、更不一定会从事相同领域的研究,他们也许会从政、从商或成为企业家。但你如果能学会如何做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你一定能为今后的成功奠定基础、并积累丰富的营养。原因很简单,无论你做哪方面的学问或研究,其过程不外乎是从千头万绪中找出最应该做或最值得做的课题,然后设计与实施解决有关课题的方案,最后从实验或理论研究结果中分析总结出相关变化规律,分析出相关物理图象,或进一步建立其相关数学模型。得出的相关变化规律、物理图象或数学模型,或丰富与加深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之认识,或为相关技术发展或社会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指明方向。这样看来,科学研究与社会问题或商业问题的处理,其基本方法其实有着惊人的相同之处。都需要从千头万绪中抓住核心问题,然后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进行研究与分析,最后解决问题并总结出今后的行动指南。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无疑是今后从事各类工作所需实力的最好基础训练,而该阶段的研究课题无非是进行这一训练的实例而已。尽快投入研究实践,立刻着手学习如何做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随着新学年的开始,成千上万的研究生新生朋友们正满怀着理想、憧憬与难免的不安进入新的学习阶段、踏入人生崭新的一段旅途。大部分研究生新生都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同样一个问题:如何成为一名出色的研究生?对于这一问题,你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思考,但却没有统一答案,而且谁都不敢说可以给出准确答案。只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回答这一问题的大前提是弄清楚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本质区别。前些年,我们常常会碰到如下的情况。研究生入学后的前一年乃至一年半往往几乎用于修课程(课程偏多甚至个别课程的重复设置也许是客观原因)、而不能参与课题研究,每天重复着“寝室-食堂-教室(或图书馆)”这一恒久不变的三点一线式生活。与本科生唯一不同的,也许只有所修大部分课程前面加了一个“高等”之类的形容词而已。而等到正式进入课题研究,则已是入学一年或一年半以后的事了。这样一来,研究生也就几乎成了“本科五年生”甚至“本科六年生”,难以得到真正的科学研究训练,除了多念几年课程外、与本科生并无本质区别,自然达不到研究生培养的真正目标。当然,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上述情况已得到显著改善,研究生一进校即投入科学研究已逐渐在大部分课题组形成风气。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研究生已正确理解了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本质区别,仍然不时有研究生习惯于当“本科五年生”,而迟迟进入不了研究生的角色。那么,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本质区别究竟在哪儿呢?依我之见,其本质区别应体现在学习目的与方法两方面。首先,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再是掌握知识,而是要学习如何创造知识,即学习如何做学问、如何做研究(包括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其次,研究生的主要学习方法不再是单纯的读书与听课,而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当然,研究生仍然需要掌握新知识、仍然需要读书与听课;但这已不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与方法,而仅仅是研究的补充或为研究服务的手段。经常有同学说,为了给某项研究打好基础、一定要先修完哪几门课。这话听起来并不错,但一定不能走极端。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后,一边研究问题一边补充相关知识。如果你非要等到将所有基础知识都掌握了再着手研究某一问题,则恐怕你一辈子都开始不了真正的研究。还有同学会说,对于立志以科学研究为职业的同学确实应该好好学习如何做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而我毕业后并不打算做研究、而会从事其它工作,所以并不需要如此。其实,这种想法是十分糊涂的。的确,研究生毕业后不一定会从事科学研究、更不一定会从事相同领域的研究,他们也许会从政、从商或成为企业家。但你如果能学会如何做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你一定能为今后的成功奠定基础、并积累丰富的营养。原因很简单,无论你做哪方面的学问或研究,其过程不外乎是从千头万绪中找出最应该做或最值得做的课题,然后设计与实施解决有关课题的方案,最后从实验或理论研究结果中分析总结出相关变化规律,分析出相关物理图象,或进一步建立其相关数学模型。得出的相关变化规律、物理图象或数学模型,或丰富与加深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之认识,或为相关技术发展或社会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指明方向。这样看来,科学研究与社会问题或商业问题的处理,其基本方法其实有着惊人的相同之处。都需要从千头万绪中抓住核心问题,然后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进行研究与分析,最后解决问题并总结出今后的行动指南。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无疑是今后从事各类工作所需实力的最好基础训练,而该阶段的研究课题无非是进行这一训练的实例而已。鉴于以上道理,我对研究生新生朋友们有一条始终如一的建议。那就是,千万别当本科五年生,尽快投入研究实践,立刻着手学习如何做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实现科技创新的一支主力军。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研究生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每年多达数十万人,这些人将是未来社会上从事科研的中坚力量。因此.如何使研究生在学习阶段打好基础,努力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一、研究生应努力培养较高的科研素质实践证明科研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苦的探索工作它要求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首先,它要求科研工作者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一些矛盾的事物现象中发现问题,正确提出问题并制定研究计划。要养成这样一种从事科研的人所特有的锐利眼光,就必须要培养一种怀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特别是不能迷信书本,不能迷信权威。科学研究往往从提出问题开始而问题总是与怀疑、好奇心、思索相伴而生.只有在怀疑、思索过程中抓住关键性的问题和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起科研工作者所特有的那种富于激情和创造性的睿智眼光;其次,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这是由科研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曾经经历了上千次的试验失败,最终取得了实验的成功。事实证明任何人在科研工作中都会经历许多挫折和失败,只有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灰心、不气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持久旺盛的创造力,才能坚持到柳暗花明,坚持到最后的成功。科学家所具有的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一是来自于对自己所从事的科研工作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事业心;二是来自于平时科学研究中长期艰苦的磨练,它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二、选择一位优秀的导师对于研究生非常重要俗话说,“明师出高徒”。在科学史上,杰出科学家往往有杰出的导师。根据人才成长的师承效应,研究生选择跟一位优秀的导师学习,往往能在不长的时间里使自己的科研能力有质的飞跃。首先,这是因为研究生从优秀导师身上能学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不仅能够从优秀导师身上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抓住那些最核心的重要问题,抓住重要问题就已经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其次,跟优秀导师学习还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和意志品格。它们往往是在导师日常言传身教的影响下自发形成的。学生从导师身上可以学到敢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精神,可以学到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而这些直接关系到研究生今后作为科学研究者能否十年如一日的潜心钻研,取得科研成果。总之,研究生不但能从优秀导师身上继承其学术思想、科学方法及其研究风格,而且能够学到科学的洞察力和科学精神,这对于有志于从事科研的研究生来说,必将受用终生。现有的研究生教育机制是导师和研究生双向互选的制度。而现实情况是,优秀的导师较少,而研究生相对较多。因此,为了寻找一位优秀的导师,研究生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再搜集相关优秀导师的介绍资料,然后主动找导师联系沟通卜要敢于毛遂自荐,推荐自己。三、研究生应努力学习科学选题研究生在从事科研时,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一个好的研究课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为此研究生必须要充分了解课题的种类,选题的原则、方法以及选题的过程从宏观上看,课题的类型有很多种,但通常是两类,有一类是老问题,这类问题有很多人研究过,讨论过,但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这类问题,往往各家各派的理论和意见已表达得比较充分这是研究这类问题的有利方面,但是如果想再深入一步,提出新观点是比较困难的。要想在这类问题的研究上有所突破,则必须具备下列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新的相关资料,二是要有新的研究方法。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就不能贸然地选这类题目;另一类是新问题这类题目的不利条件是很少或者没有前人的成果,资料需要自己去搜寻,但是这类问题比较容易提出新观点,换句话说,就是比较容易出成果。研究生选题的一般原则是;要牢牢把握选题的重要性、可能性和实用性原则。研究课题的重要性体现在是否有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可能性体现在所提出的课题在科学理论上的可行性和技术上的可行性,是否可能获得有意义的结果;实用性则是指研究课题在社会上是否既需要又实用。选题常用的方法有:(1)针对现实中已经或将要遇到的理论或实际问题进行选题:(2)针对原有理论与新的实验结果不尽相符的问题进行选题,往往可以得出新理论,取得有意义的新成果;(3)针对新理论的不尽完善之处进行选题,在此基础上进行科技发明;(4)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进行选题;(5)选题要从简单和具体入手。特别是对于研究生来说,刚开始从事课题研究,搞科技发明,应尽量从简单开始,而作为课题,又必须要从具体细致的东西入手,这样才能树立信心,把课题做好;(6)选题要结合个人的专业特长、兴趣学好和导师的研究方向等综合考虑。选题的过程一般分为二步一是课题调研。主要是通过文献检索和实地调研来搜集资料,然后整理分析资料。二是确定题目。按选题的一般性原则和方法,利用调研的有关资料,确定课题题目,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常包括:(1)为何选这个课题;(2)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3)研究者对这一问题有何新见解、新思路;(4)研究者的课题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思路是什么;(5)列出参考资料。四、研究生应学习发明创新理论来指导科研实践发明和创新设计是有规律的。国际设计理论界对此已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汀RIZ)是基于知识面向人的发明问题解决系统化的方法学。TRIZ认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困难程度取决于对该问题的描述或程式化方法。描述得越清楚,问题的解就越容易找到。发明问题求解的过程就是对问题的不断描述,不断程式化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初始问题最根本的冲突就清楚地暴露出来,能否求解已很清楚。如果已有的知识能用于该问题则有解,如果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该问题则无解,这需要等待自然科学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创新设计理论主要依据设计哲学的研究成果及设计的实践,建立分布的或细化的设计过程模型。按照这种模型,设计者可分步骤地按规定完成设计所需要的所有活动。现有的创新设计理论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1)系统化设计方法;(2)基于决策的设计方法,(3)基于AI理论的设计方法;(4)公理设计理论;(5)基于科学的设计理论。研究生如果能系统地学习并掌握上述理论和方法,将其应用到科研实践中,则会使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目标更加明确,条理更加清晰.思路更加开阔,可极大地提高科研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更快更好地取得科研成果。研究生阶段学习规划指导随笔作为一名研究生,你也许已经感觉逐渐适应了研究生学习生活、你也许为研究生读起来如此轻松和自由而高兴,你也许正在为选择方向、如何进入课题、如何开展研究工作而迷茫。但有一点得提醒你:三年的研究生学习阶段并不像多数人想象的那么长,而该阶段又是多数同学人生和事业的关键时期,有许多重要的任务和目标需要奠定基础或完成。所以,你需要制定好自己在本阶段的人生和学业的整体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改进,尽可能好地完成计划中的各项任务。研究生的学习与你以前的学习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大有区别,你也必须要充分意识。结合一些专家的认识和我们的一些体会,下面就该阶段的学习内容和任务按学年作个简单介绍,供同学们参考。根据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情况,在时间和内容上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仅作参考。 硕士1年级第1学期入学后按计划填写《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本学年需完成学位课,部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对部分跨专业的学生还应该补修现专业的部分专业基础课程。本学期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好上述课程,拿到硕士研究生所必须的部分学分。 第2学期完成剩余课程学习,专业课的学习以自学为主。你将逐步体会到,研究生的学习有越来越多的自由度。这既为你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了空间,同时也是对你学习能力的考验。 第1学年,除了以课程学习为主外,还应该积极阅读文献,并开始尝试写出1-2篇文献综述报告;同时,一些基本的硬件开发环境、软件开发平台、仿真工具、设计平台等工具也必须逐步学习、练习、熟悉,以便日后研究工作的需要时不至于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工具。 第2学期,对于部分基础较好和能力突出的同学,可以考虑开始选择研究方向,并在该方向上开始部分跟踪型研究工作或为以后的研究课题奠定基础。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跟着课题组参与导师的课题,逐步了解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便逐步适应研究工作。 硕士2年级采取定期学术研讨会的形式,学术研讨是训练科研和教学能力、训练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此要有正确和充分的认识,不应无故缺席或迟到。在研讨会上你会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研究生学习与本科生学习的本质区别,要有意识地尽快适应这种新的学习形式。别人报告时应认真听讲并积极提问,更要特别珍惜自己每次报告的机会。如果你的志向是硕士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请抓紧时间认真读几本经典专著。华罗庚先生“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读书经验对现阶段的你是非常适合的。如果你的志向是毕业后走向社会,至少现在就要开始积累和储备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自己的工作思路。 这一年,你可能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是你感到轻松和愉快,这段时光因此稍纵即逝。你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本方向的新近文献,研读有关的论文。在此基础上,撰写1至2篇《文献阅读报告》,请导师审阅后在研讨会上报告。对于论文的选择,宜由易到难,切忌好高骛远。尽管如此,你仍可能觉得多数论文像“天书”般难读。此时也不要急躁,多半原因可能是你的知识储备还不足,请补学相关的知识后再来读这些论文。遇到读不懂的论文可在同学之间讨论讨论,不应过多地依赖与请教老师,因为你读的论文老师未必很认真地读过。要做出有创新的研究工作,你首先要在某个专题上超越自己的导师。 按照通常的要求,这一年你必须要开题,且由于第三学年要找工作、考虑就业等可能让你不能完全静下心来的事情,加之还要撰写论文,所以在本年度是您完成论文重要研究内容的一个关键阶段,切勿放松。同时,应该将研究成果(进展)写成paper,试着投稿。争取能够参加一些国内外的学术会议,认识和你从事相同或相关方向研究工作的研究生、学者、知名专家并与他们交流,这对开阔你的视野,改进你的研究思路非常有意义。当然,不是每个研究生都有机会,因此,你必须要做出让导师肯定的研究进展或成果,你必须要有好的idea or innovation 开题前,确认你已修够了《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要求的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大多导师提倡同学们发掘潜能自行选题,硕士阶段的研究可从模仿别人的工作开始,并逐步深入下去。也可以选择导师或本方向博士生研究中的某个子课题。这一年(或下一年度初),你还得接受中期检查,填写《研究生中期检查表》。通过筛选的同学将正式继续论文阶段,未通过的同学将提前毕业(不授学位)。 硕士3年级第1学期,工作重点应放在研究工作上,在选定得学位论文题目方向上,并取得相当的研究进展或成果,并发表论文。第2学期初完成论文初稿。修改、润饰论文,并于6月中旬以前完成学位论文答辩。硕士学位论文的主要结果应尽可能达到公开发表的水平,工科硕士论文的工作应该以应用或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强调研究过程中对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训练以及表达(书面和口头)能力的训练,因此这几方面最好在论文里能够有所体现。 因为这是硕士研究生学习的最后一年,你还要考虑好毕业后的去向,并做好相应的准备。不管是去工作还是考博,你通常都需要导师的推荐。对你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情况作出客观真实的介绍是导师的职责和义务。为了使导师的推荐更为全面和准确,请准备一份详实的个人情况介绍材料供参考。 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工作训练后,已经掌握了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Learning to do,Learning together,Learning to be--也就是学习如何去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认识自我,只有等你们进入社会后,才能慢慢地了解和掌握。不要指望一离开学校就有年薪百万,不可希望用最少的劳动会获得最大的成功,一切成功都源于坚持不懈的努力。“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人的一生能有几个三年?拿出你们的干劲、拼劲来,作点有意义的事,看点有意义的书,努力学习和培养自己。硕士生如何做课题-----博士生给硕士生的建议1. 先看综述,后看论著.看综述搞清概念,看论著掌握方法。2. 早动手在师兄师姐离开之前学会关键技术。3. 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掌握了一点查全文的技巧,往往会以搞到全文为乐,以至于没有时间看文章的内容,更不屑于看摘要。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4. 集中时间看文献.看过总会遗忘。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5. 做好记录和标记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6. 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转引造成的以讹传讹不胜枚举。7.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8. 交流是最好的老师做实验遇到困难是家常便饭。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反复尝试?放弃?看书?这些做法都有道理,但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交流。对有身份的人,私下的请教体现你对他的尊重;对同年资的人,公开的讨论可以使大家畅所欲言,而且出言谨慎。千万不能闭门造车。一个实验折腾半年,后来别人告诉你那是死路,岂不冤大头?9. 最高层次的能力是表达能力再好的工作最终都要靠别人认可。表达能力,体现为写和说的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素质。比如发现一个罕见病例,写好了发一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病例报道。比如做一个课题,写好了发一篇或数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论著摘要或被枪毙。一张图,一张表,无不是表达能力的体现。寥寥几百上千字的标书,可以赢得大笔基金;虽然关系很重要,但写得太差也不行。有人说,我不学PCR,不学spss,只要学会ppt(powerpoint)就可以了。此话有一点道理,实验室的boss 们表面上就是靠一串串ppt 行走江湖的。经常有研究生因思维敏捷条例清楚而令人肃然起敬。也经常有研究生不理解"为什么我做了大部分工作而老板却让另一个没怎么干活的人写了文章?让他去大会发言?"你没有看到人家有张口就来的本事吗?10. 学好英语,不学二外。如今不论去日本还是欧洲,学术交流早已是英语的天下。你不必为看不懂一篇法语的文章而遗憾,写那篇文章的人正在为没学好英语而犯愁。如果英文尚未精通,暂且不要去学二外。

研究生期间如何做能更好

鬼冲凉
大刀记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体认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我也在台大和清华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键,而你自己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泛滥无所归。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环。由于你是自发性的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所以你的态度和大学部的学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并学会悠游在这学术的领域。  (三)善用与老师的伙伴关系,不断 Research  我常说英文 research 这个字非常有意义, search 是寻找,而 research 是再寻找,所以每个人都要 research,不断的一遍一遍再寻找,并进而使你的生活和学习成为一体。中国近代兵学大师蒋百里在他的兵学书中曾说:「生活条件要跟战斗条件一致,近代欧洲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不一致者弱。」我就是藉由这个来说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条件与你的战斗条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着老师与同学共同成长的,当中你所听到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带给你无限的启发。  回想当时我在美国念书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随便在楼梯口碰到任何一个人,他都有办法帮忙解答你语言上的困难,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腊文 ……等。所以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不单只是你的老师,还包括所有同学以及学习团体。你的学习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当我看到有学生呈现被动或是懈怠的时候,我就会用毛泽东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来跟他讲:「作研究生不是请客吃饭。」  (四)藉由大量阅读和老师提点,进入研究领域  怎样进入一个领域最好,我个人觉得只有两条路,其中一条就是让他不停的念书、不停的报告,这是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后不知不觉学生就会知道这个领域有些什么,我们在不停念书的时候常常可能会沉溺在细节里不能自拔,进而失去全景,导致见树不见林,或是被那几句英文困住,而忘记全局在讲什么。藉由学生的报告,老师可以讲述或是厘清其中的精华内容,经由老师几句提点,就会慢慢打通任督二脉,逐渐发展一种自发学习的能力,同时也知道碰到问题可以看哪些东西。就像是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我修过一些我完全没有背景知识的国家的历史,所以我就不停的念书、不停***着自己吸收,而老师也只是不停的开书目,运用这样的方式慢慢训练,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时,我发现自己仍然有自我生产及蓄发的能力,因为我知道这个学问大概是什么样的轮廓,碰到问题也有能力可以去查询相关的资料。所以努力让自己的学习产生自发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五)循序渐进地练习论文写作  到了硕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而不管是硕士或博士论文,其规模都远比你从小学以来所受的教育、所要写的东西都还要长得多,虽然我不知道教育方面的论文情况是如何,但是史学的论文都要写二、三十万字,不然就是十几二十万字。写这么大的一个篇幅,如何才能有条不紊、条理清楚,并把整体架构组织得通畅可读?首先,必须要从一千字、五千字、一万字循序渐进的训练,先从少的慢慢写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训练到可以从一万字写到十万字。这么大规模的论文谁都写得出来,问题是写得好不好,因为这么大规模的写作,有这么许多的脚注,还要注意首尾相映,使论述一体成型,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铜钱;是一间大礼堂,而不是一间小小分割的阁楼。为了完成一个大的、完整的、有机的架构模型,必须要从小规模的篇幅慢慢练习,这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

研究生如何做文献阅读笔记?

砂器
谴告
说实在的,我自己也不是很会读书。读书的速度也不快,只是喜欢读书罢了。阅读文献,对于开题期间的研究生和写论文期间的研究生是很重要的功课,不可忽视,这种能力是需要训练的。关于做读书和文献阅读笔记,这里谈点个人的看法,算是跟年轻朋友们的交流,也希望得到专家们的指教。1. 阅读文献,要力求对一个方面或一个主题,或者一个概念的历史发展都要搞清楚,清楚来龙去脉。文献有新有旧,有些学科或专题文献的半衰期很长,经典文献的阅读是很重要的,只下载几篇新文献是很难理解全貌的。2. 要有意识阅读大家的文献,阅读某个领域或专题中程碑式的文献或文献综述。这些文献对于初学者了解一个学科或领域的发展很有帮助,对于某个阶段的重要文献提供了一个查找的捷径。从中可以很快了解一些相关理论和学说、重要结果的进展。3. 要善于分析自己研究领域中一些国内外代表性实验室的论文,通过分析一个实验室的论文目录,可以了解这个实验室的发展过程和研究兴趣的发展、拓展。4. 要善于分析本领域一些代表性学者的论文,通过分析这些引领学科或领域发展的科学家的论文目录,同样可以看到他(她)个人研究兴趣和研究生涯的发展,以及他(她)所领导的研究团队的发展过程。6. 阅读任何文献或专著,一定要记录清楚文献题目、出处、作者、发表年代、期卷、页码等等信息,这些信息是以后引文时必须的,不要嫌麻烦,如作者栏目是需要将所有作者都要记录全的。7. 有些重要文献需要精读,读几遍是不行的,要很熟悉。这类文献在不同时期读有不同时期的理解,如开题阶段,可能比较注重某个方向或领域的理论和观点、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在实验阶段,可能比较注意进行结果之间的比较,根据文献结果和变化规律,对自己的结果进行一些趋势预测;在论文写 作阶段,可能会比较关注结果分析、理论学说的验证等等。与之相应,多数文献是需要泛读的,可能只需要读读题目,可能只看看摘要,也可能只浏览一下图表等等。8. 要重视论文的题目和摘要,这是很重要和简洁、精炼的信息。一篇论文的精华部分都在这里了。同样文章中的一些重要信息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如生态生理学特别关注物种对环境的适应,那么环境条件就是很重要的信息了,如物种的分类地位、生物学习性、地理分布,以及分布区的海拔、气候和植被等等。9. 阅读文献和专著是需要积累的,要坚持不懈,多研究和教学工作恐怕一生都要坚持阅读新文献和著作。读文献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阅读量大了,积累多了,需要总结的方面就多了。这样日久天长,通过知识的整合,知识框架会逐渐完善,自己肚子里的“货”就会感觉逐渐充实起来了,用和取的时候就会很自如。10. 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转变,只要有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信息就是资源,知识就是信息的积累和过滤、整合。无论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讨论会,有些人说了很多,占用很多时间,但你会感觉没有多少新的信息或知识,但有些人一开口,话不多,你马上就会感觉到人家肚子里知识的储存量,激烈争论的氛围,会立即安静下来,听众会被吸引,这就是所谓的专家了。专家不是万金油。博士毕业后,都应该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再磨练积累几年,就一定 会是名副其实的专家了。写了这么多,似乎还是有些空。我信奉的还是那句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该记的就要记,做学问,捷径不多。勤能补拙,书山有路勤为径嘛。还要记住“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道理,如果兴趣太广,面面俱到,在信息时代,成为万金油是可能的,但要成为专家可就难了,要学会“舍”和“得”。

写给考研学子经验总结:如何合理规划读研生活

旦而田猎
吉尔达
成为一名研究生是很多大学生梦寐以求的理想。当我们从考研大军中冲出重围或保送读研而有幸成为一名研究生之后,如何开始自己的读研生涯是一个值得反复思考的问题。读研的日子是新奇的,也是紧张的,面对这种与大学本科阶段全然不同的读书生活,有的研究生可能茫然不知所措,虚耗了光阴;有的研究生却如鱼得水,直奔更光明的未来。因此,如何规划读研生活是十分重要的。我一直认为,读研不仅是通往学术圣殿的朝圣之道,也是人生的修行之道。老子曾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读研乃问道,但问道亦有道可循。 :何谓读研? 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就业难成为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切身问题,考研便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这意味着一些研究生可能一开始只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而读研,并不是因为喜欢学术而读研。对这类研究生而言,他们在读研之后缺乏从事学术研究的兴趣与目标。当然,对大部分研究生而言,读研是大学时代追逐的学术理想,因此考研是当时很明确的人生目标,而考研的成功就意味着这个目标的实现。但值得注意的是,考研与读研是不一样的。如果说考研是大学时代的学习目标,那么读研则需要一个新的目标或理想来支撑自己。因此,读研期间需要经常进行自我:为什么要读研?如何来读研?这种或反思可以促使自己在读研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与研究状态。 淡定才能保持读研的干劲 读研是相对清苦的,日以继夜的读书及研究需要其他休闲活动来调节。当然,对真正的读书人而言,读研本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读研并不意味着自己生活的单调乏味或完全没有乐趣。知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在其大作《文化苦旅》中有过这样的:“我们这些人,为什么稍稍做点学问就变得如此单调窘迫了呢?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 实际上,读研是自己个性的选择,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更重要的是,要把原本看似清苦的读研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读研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开始,保持淡定的心境很重要。读研意味着选择了一条通往学术殿堂的道路,这条道路与从政、从商之路相比,有着迥异的清贫与寂寞。对真正从事学术研究的人而言,学术研究可能类似于出家修道,需要过着皓首穷经、暮鼓晨钟般的生活。当看着早已参加工作的昔日同窗领着高薪、衣着光鲜的站在自己面前时候,我们很可能会对自己的读研选择产生自我怀疑,有时甚至会觉得这种清苦的读研生活完全没有意义。这时,很多研究生会假设:如果自己当年参加工作而非读研的话,生活将会过得更好。实际上,读研存在着机会成本,选择读研的机会就意味着放弃其他机会。在这个时候,要坚定自己读研的选择,以淡定的心境来对待,要不断地通过阅读来培养自己的学术兴趣。事实上,学术研究进行到千钧一发之际,支持自己继续走下去的是学术兴趣和学术理想。这就需要以学术理想来坚持自己的读研之路,使枯燥的读研生活过得有意义。 从阅读中梳理出学术价值 研究生需要学会整理大量的材料,从中梳理出有学术价值的东西。理工科的研究生可能更注重做实验以获取数据,但文科研究生必须大量阅读著作。阅读是研究生的基本功,读书万卷,其义自现。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熟悉自己所在领域的研究状况。当然,研究生读书时应该注意方法,要精读自己研究领域的基本著作,特别是那些知名学者的著作。通常而言,知名学者都是学术权威,通过阅读他们的著作,就可以快速地了解目前这个领域的学术前沿在哪里,也可以知道这些知名学者们正在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什么。我导师就经常这样告诉我,他只要看一个研究生读了什么书或者正在读什么书,他就知道这个学生的学术水平怎样,因为对学术敏感的研究生会鉴别出这个领域里的好书,会读第一流的著作;相反,那些不会读书的研究生会经常阅读二流的著作。因此,读书首先要读第一流的著作,通过读这些著作,才有可能和第一流的学者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思考问题,才有超越他们的可能。 研究生需要阅读的著作很多,必须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由于研究生阶段是学习如何开始从事学术研究,是处于从事学术研究的起步阶段,因此必须通过读书来展开自己的学术训练。精读与泛读的结合是最有效的训练方式:通过精读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通过泛读可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精读对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很有帮助,这就要求熟读一些思想艰深的经典著作。一方面,熟读经典著作是进入该领域学术谱系的一种最好方式,即能知道该领域里以往的学术大师们在思考什么问题,或者他们是如何思考这些问题的;另一方面,通过熟读经典著作,逐步掌握一套概念,而这些概念及其表达方式会逐渐进入自己的思维结构里,如同输进自己体内的血液一样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可以运用经典著作里的一套概念来看待世界,而自己的思维能力在无形中也得到提高。 在泛读方面,要多读自己研究领域之外的著作,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这意味着阅读不要受专业的限制,比如以文科为例,中国传统学术认为文史哲是相通的。因此,扩展知识面就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对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或研究领域而言,该领域之内的学术资源已经被前人梳理了一遍,并且那些所谓的学术权威早已在这个领域里确立了自己的话语权,在这个领域里再发现新的东西虽然也是可能的,但是难度已经很大,这就需要从其他专业或学科来寻找灵感或新方法。实际上,很多新的学术长点就在学科交叉的地方,尝试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从“知识消费者”变成“知识生产者”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方式与本科阶段的学习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在本科阶段,学习主要是由老师对知识进行传授,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知识的传授基本上是灌输式的。而在研究生阶段,导师对研究生传授的主要是学术研究的方法,研究生需要对以往习以为常的知识展开怀疑与批判,并以反思的精神来读书,不能轻易盲从于学术权威们的观点。当然,研究生的学习是在导师的指导之下以自学为主的,但实际上导师指导学生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读研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由研究生自己支配的。在相对自由的时间里,如何支配自己的时间来进行自我学习变得十分重要。 与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知识不同,研究生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学会学习”,是对学习能力的学习,是对学习方法的学习。“学习”的“学”指的是跟着导师学;而“学习”的“习”按大学者朱熹的解释有鸟儿学飞之意,意思是照着老师教的自己亲自做一遍。因此,研究生要开始从一个纯粹的知识消费者成为一个知识生产者。就像冬天穿的毛衣一样,无需再向别人购买,而应该尝试着自己亲自动手编织。当然,自己刚开始生产出来的知识可能是粗糙的,在导师眼里甚至是幼稚的,但应该像爱因斯坦小时候做的小板凳一样,尽量地比前一次做得更好。 实践:学术资源的获取 研究生的学习是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对学术资源或学术材料的掌握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基础。从我读研的经历来看,获取学术资源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三个:图书馆、导师、讲座。 图书馆是一座矿山 图书馆是一所大学或研究机构中学术资源最集中的地方,如何利用好图书馆是获取学术资源的关键。我读研的时候经常泡在图书馆,从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中发掘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当然,利用好图书馆并不意味着整天泡在图书馆里面学习。我认为首先要熟悉图书馆,并了解这个图书馆里有哪些属于自己研究领域的著作,这对将来学位论文的写作很有帮助。但应该注意的是,图书馆的藏书丰富,一个人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不可能游遍知识的海洋,因此读书要有所取舍。研究生应该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来展开主题性阅读,也就是说,要集中一段时间并围绕同一个问题或一个领域来展开阅读。有这样一个说法,大意是说有经验的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看研究生借书的方式就能预知这个学生的学术前途。他们总结出的经验是:会读书的研究生一般会借同一主题的书目,并且这些书目是该领域的必读书目;而那些不会读书的研究生每次借书都很随意,没有固定的主题,并且他们一般分辨不出哪些书是该领域的必读书。 同时,研究生也应该了解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学术概况。我经常在图书馆的各个书架面前浏览,并随手翻阅书架上各种著作的目录、前言、后记。时间久了,我基本上能知道自己感兴趣的法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有哪些重要的著作,并知道这些著作在图书馆的哪个书架上,这样随意的翻阅在无形中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总之,图书馆是一座有待发掘的矿山,读研就是一个开矿的过程,需要在里面挖掘出沉甸甸的金矿来,否则在毕业之时有“入宝山而空手归”之感。 导师是一盏明灯 与导师建立良好的关系是研究生的必修课。一方面,导师作为学位论文的指导老师,在学术上能给予很好的指导;另一方面,导师通常有自己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活动,这对研究生将来毕业找工作、出国、考博进修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是生活的良师。 随着研究生扩招,导师带的研究生增多,并且由于有一些导师有相关的行政职务,这就导致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的机会不多,如何及时有效地得到导师的指导需要一定的方法。这需要研究生主动地跟导师联系,平时可以拿自己的论文去给导师指导,让导师提修改意见,这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导师可以通过论文了解你近期的读书情况,也可以向导师展现自己勤奋好学的一面。我经常去找导师交流,在交谈中导师经常会告知一些重要的学术信息,比如某某知名学者最近写了什么重要的文章或出了什么新书,此外导师还会经常跟我谈谈他的研究近况、有什么研究心得等。实际上,导师所传授的这些学术信息是无法从书本上直接得到的,但却是最有益的。 讲座是一次盛宴 研究生需要围绕学术前沿问题进行研究,就必须经常关注最前沿的学术信息。这些学术信息可以通过阅读所在领域的专业刊物来了解,而另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则是学术讲座。做学术讲座的学者所讲的东西是他最近的研究心得,有的甚至是他一辈子的研究体会,通过听知名学者的讲座可以快速地进入该领域的学术前沿。我的经验是:有时候听名家的一场讲座胜过读他的十本书,这绝不是夸张之言。通过听讲座,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学术的氛围,并且能近距离地接触该知名学者,感受他身上的学术灵气,这样可以看看那些原来只能在书本上才见到的名学者究竟是怎样的学习研究的。在听完讲座之后,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触,原来那些所谓的知名学者或学术权威也不过如此。因而,听讲座是一个对名教授或学术权威进行祛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训练自己的学术鉴赏力和学术品味。 展望:预先经营未来 读研期间必须面对未来的人生选择,要想清楚自己将来研究生毕业之后要做什么: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进修?事实上,这个问题在开始读研的时候就要考虑,并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人生理想来认真准备。如果自己不打算将来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而想在毕业之后参加工作,那么在读研期间可以参加一些社会兼职或实践,并多发表几篇论文,这样可以增加求职的砝码。如果打算将来从事学术研究而希望继续进修如读博或出国留学,则应该早一点着手准备。 我从读研开始就打算在毕业之后继续进修,因此从研一开始就很注意收集考博的信息。由于考博对英语的要求比较高,我平时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学习英语。此外,考博对专业课的要求也比较苛刻,但一般所考的都是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因此还得花一定的时间来熟悉所考领域的基本情况,选定考博的方向之后要及时与所报考的导师联系。博士生导师一般很看重考生有没有培养前途,会很注意考生对自己专业领域的学术状况是否了解,并且要求考生了解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通常而言,博士生导师会招那些与他性情或兴趣相近的研究生,因此在考试之前要尽可能地让所报考的导师了解自己,至少对自己有个基本的印象。考博需要其他老师写推荐信,如果写推荐信的老师与自己报考的博士生导师认识,则考博的效果会更佳。 由于准备考博的时间也是学位论文写作的最佳时间,一旦确立了考博的目标,就要处理好硕士学位论文写作与考博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将来的博士学位论文是对硕士学位论文的拓展,因此在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时候,要注意学位论文本身的延展性,即这个选题在将来是否还有继续研究的价值与必要。考博时,博士生导师会很看重硕士学位论文的水平,因此学位论文的写作要与考博结合起来,把学位论文的写作看成是准备考博的一个过程,通过论文的写作来厘清自己的思维和提高表达能力。 除了导师,同学是研究生阶段的学友,对同一个专业的研究生而言,同学之间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知识背景和学术兴趣,因此多与本专业的同学交流可以加深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要多与其他专业的研究生交流,这样能获取大量有价值的学术信息和学术资源。在同学中,你会发现自己学习的楷模和榜样,甚至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学友。与同学一起读书,相互切磋,对自己的学术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虽然俗话说“仆人眼中无英雄”,但要善于发现同学身上的优点,以好学之心来培养自己开阔的胸襟。实际上,在国内注重人情关系的社会里,良好的同学关系是自己未来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社会资源。当然,良好的同学关系也会使自己在读研生活期间充满温馨与乐趣。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与学术秉性,读研就是在这种历史沉淀下来的学术文化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学术的熏陶与涵养。因此,读研要尽早地融入自己所在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之中,融入自己所处的学术氛围之中,融入自己所在领域的学术传统之中;而准备考研的同学,也要尽早确定自己的方向,融入考研的氛围中,只要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来浇灌,就能开出美丽的学术之花,并结出沉甸甸的学术之果。

研究生如何学习

流光其声
小东西
二十年学生生涯,大学里从本科读到硕士研究生,大学工作5年多,对所看、所感写成以下文字,希望对各位研究生有所帮助。一、研究内容来源:1 充分利用别人的成果。尽量看研究同一个问题书籍的章节和相关论文,一定要深入进去,然后分析和研究这些论文的的不足之处,盲点(即没有研究到的地方或研究不深入的地方),这些就是你研究的切入点,把这些不足的地方好好分析,写成论文,十之八九能在一般核心期刊上发表。2 将某种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用于去解决另外的问题。看到某人的论文解决问题的方法很新颖,自己能够掌握。就思考能不能把这种方法拿去解决另外的问题呢?然后带着问题去找另外的问题。然后写成论文,加以润色,也能称为一篇论文,虽然原创性不高,但是在出成果的同时,也能开阔视野,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3 在看文献资料(看的时候一定要做笔记,摘抄)较多的基础上,写综述性文章。这样的文章不好写,要么是总结不好,要么就是由于看的文献不够,总结不全面。但是要多写,多改,也能出成果,更能锻炼人。4 多做理论研究。尤其是工科的学生。接触到的数学公式,力学公式很多。可以应用这些公式,进行不同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从理论上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5 数值模拟。目前搞数学模拟的人很多。找个软件(有的就是网上下载的)安装在计算机上,几天捣鼓,先模仿别人的模拟,后在此基础上修改,也能学会数值模拟的同时,出一些小成果。对于一些机灵的学生,作出的成果水平还很不错。6 有机会的话,多做试验,尤其是硕士研究生,对原创性要求不高,只要做的工作系统就行,因此,可以围绕同一个问题多做不同的试验,这样在完成学位论文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试验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 工程实践 对于工科的学生,应该尽量多参加工程实践。将在工程实践中的技术问题提升到科学问题。自己研究的问题如果能够用于指导工程实践,做到学以致用,是最理想的。不光可以写论文,还能申报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