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考研331和333指什么

忽乎芒乎
使民心变
应该是311和333分别是311教育学学硕和333教育学硕士他们俩最大的区别就是311学硕是国家统考,333是自主命题;311专业课统考 300分,333专业课两门,分别是150分311的专业课考试科目:教育学原理 ,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333的专业考试科目: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311专业课题型:单选题,辨析题,简单题,分析论述题333专业课题型:名词解释,简单题,分析论述题;

教育学考研333和311的区别

持田
霹雳火
考研麦学姐分享教育学考研经验,学硕、专硕都适用哦~

考研教育学333和666的区别

六合之里
王有所成
你好,我来回答你的问题,教育学333是教育学考研专硕的专业课一,666是教育学考研西南大学学硕教育基础综合的考试代码,他们俩一个专硕一个学硕,所以,考试内容以及参考书目都不一样,希望可以帮到你,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咨询勤思老师,加油~谢谢~可以请问一下2016年西南大学666教育学综合的参考书目有哪些吗?西南大学666:《中国教育史》, 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外国教育史》,王天一《教育研究方法》,朱德全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教育学原理》叶澜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现代教育学》,靳玉乐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教育概论》,靳玉乐主编,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教育学概念》,朱德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德育原理》,易连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考研333教育综合包括哪些科目?

待水波定
则罔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扩展资料1、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2、中国教育史考查目标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把握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3、外国教育史考查目标掌握外国教育思想和制度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重要的教育思想家、重要的教育制度和重大的教育事件,理解教育历史发展的线索。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333教育综合大纲

考研333教育综合是全国统一命题的吗?

傲娇
铄绝竽瑟
考研333教育不是综合是全国统一命题。考研333教育属于院校自主命题。考研教育类333综合是全国统一大纲,由各招生院校自主命题(150分)。333教育综合的具体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约60分)、中国教育史(约30分)、外国教育史(约30分)和教育心理学(约30分)。333教育综合试题都是主观题,题型结构包括名词解释题(6小题共30分)、简答题(4小题共40分)、分析论述题(4小题共80分)。部分学校的指定书目和大纲规定的范围不一致,复习应以学校提供的参考书为准。扩展资料:333教育综合大纲: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333教育综合的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333教育综合大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

333教育硕士好考吗

彼所小言
火弗能热
1、考333教育综合是教育硕士。2、考333教育综合不是教育学专业,因为不是学硕。3、考333教育综合是专业学位硕士,即教育硕士。

教育学考研311和333的区别是什么

其为人也
年饥
  311是教育学考研学硕的专业课科目代码,333是教育学考研招生的专业课科目代码。  学硕与专硕的具体区别如下:  内容/类型    教育学研究生(学术型)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硕士)    1、培养方向    侧重培养研究型人才    侧重培养实践型人才    2、考试方式    2007年开始全国统考,2013年开始统考和自主命题并存    2010年开始全国联考    3、考试科目    政治、外国语、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其中,政治、英语满分都是100分,教育学专业基础综满分300分,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一般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自命题院校考试科目参见招生专业目录)    政治、外国语、教育综合、第四科目,其中,政治、英语满分都是100分,教育综合满分150分,第四科目150分。333教育综合一般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首师大333教育综合考试科目: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    4、学制年限    3年    2年    5、专业方向    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学等。    学科教学(包含若干方向,如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等等),及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与教育应用紧密联系的相关专业方向。    6、学费情况    公费或者奖学金,2014级开始自费,奖学金制)    一般没有公费和奖学金    7、就业情况    学术研究型单位:如研究型大学、教研所、研究型教师等。    实践型单位:如教学老师、辅导员、报刊编辑、培训等。

333考研教育学是考什么的?

工技不巧
黑暗之
1、333教育综合的具体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约60分)中国教育史(约30分)外国教育史(约30分)教育心理学(约30分)2、333教育综合试题都是主观题,题型结构包括名词解释题(6小题共30分)简答题(4小题共40分)分析论述题(4小题共80分)3、由各招生院校自主命题。部分学校有指定参考书目。去学校官网查看。

浙师大研究生333教育综合参考书

波之塔
矫言伪行
这是2011年333教育综合主要参考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  约60分  中国教育史  约30分  外国教育史  约30分  教育心理学  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 20分,共80分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涵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坚持全面发展;培养独立个性。  2、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六、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七、课程  (一)课程概述  课程及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概念;课程理论的发展;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二)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  (三)课程改革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八、教学(上)  (一)教学概述  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  (二)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性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传授/接受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问题/探究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3、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三)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发展性、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九、教学(下)  (四)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概念;教学方法的选择。  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等教学方法涵义和要求。  (五)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教学评价。  (六)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概述  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意义;教学评价的种类。  2、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3、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4、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十、德育  (一)德育概述  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特点;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二)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三)德育原则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疏导、长善救失、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因材施教、在集体中教育、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等德育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四)德育途径与方法  1、德育途径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等途径。  2、德育方法  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等方法的涵义和要求。    十一、班主任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二)班集体的培养  班集体的教育功能;班集体与学生群体;集体的发展阶段;培养集体的方法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导学生学好功课;组织班会活动;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组织学生的劳动;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评定学生操行;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十二、教师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角色扮演  1、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2、教师劳动的价值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的劳动。  3、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4、教师职业的角色扮演  教师的“角色丛”;教师角色的冲突及其解决;社会变迁中教师角色发展的趋势。  (二)教师的素养  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的紧迫性;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    十三、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概述  学校管理的概念;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学校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  (二)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过程  学校管理目标;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三)学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总务管理。  (四)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学校管理法治化;学校管理人性化;学校管理校本化;学校管理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