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胡黄连的现代研究

清而容物
情莫若率
保肝、利胆作用自胡黄连中提得的胡黄连甙Ⅱ,即香草酰醇(Vanilloylcatalpol),证明其对因四氯化碳所致肝脏中毒的小鼠有保肝作用,对大鼠有利胆作用。由胡黄连的石油醚提出物中分得罗布麻宁(Apocynirie),证明对家兔有利胆作用。从胡黄连的乙醇提出物中分离得的混合物胡黄连甙(Kutkin),给大鼠口服3-50mg/kg,可以剂量依赖性地防止硫代乙酰胶等3种化学物质所致大鼠的血清及肝生化变化,作用比水飞蓟素好。胡黄连甙对麻醉的和清醒的大鼠和豚鼠具有剂量依赖性的利胆作用以及拮抗乙炔雌二醇的胆汁阻塞作用。抗真菌胡黄连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石膏样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考夫曼-沃尔夫氏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他作用从胡黄连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的罗布麻宁对大鼠子宫有收缩作用,对蛙心有抑制作用。胡黄连分别用冷(4℃)和热(回流)去离子水提取,两种提取物冻干后再用甲醇提取。这两份提取物中能溶于甲醇的部分,对经典补体激活途径的补体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冷水提取物中不溶于甲醇的部分则对经典补体激活途径和旁路补体激活途径的补体活性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胡黄连根中含D-甘露醇,香草酸,茶叶花宁(apocynin),胡黄连苦甘Ⅱ,胡黄连甙(kutkoside),6-阿魏酰基梓醇(6-vanilloylcatalpol),婆婆纳甙(veronicoside),米内甙(minecoside),支杉甙(picein),盾叶荚生桃甙,已乙酰基-6′-桂皮酰基梓醇(panta-acetyl-6-vaniloyl catalplol),六乙酰基梓醇(hex-aacetyl catalpol),还含戎芦素类糖甙成分:25-乙酰氧基-2β-葡萄糖氧基-3,16,20-三羟基-9-甲基-19-去甲-5,23-羊毛甾二烯-22-酮(25-acetoxy-2β-glucosyloxy-3,16,20-trihydroxy-9-methyl-19-norlanosta-5,22-dienen-22-one),葫芦苦素B-2-O-葡萄糖甙即海绿甾甙Ⅰ(cucurbitacin B-2-O-glucoside arvenin Ⅰ),23,24-二氢葫芦苦素B-2-O-葡萄糖甙(23,24-dihydrocucurbitacin B2-O-glucoside),2-β-glucosyolxy-3,16,20,25-四羟基-9-基-19-去甲-5,23-羊毛甾二烯-22-酮(2-β-glucosyloxy-3,16,20,25-tetrahy-droxy-9-methyl-19-norlanosta-5,23,diene-22-one),2-β-葡萄糖氧基-3,16,20,25-四闳基-9-甲基-19-去甲-5-羊毛甾烯-22-酮(2-β-glucosyloxy-3,16,20,25-tetrahydroxy-9-methyl-19-norlanosta-5-ene-22-one),戎芦苦素Q-2-O-葡萄糖甙(cucurbitacin Q-2-O-glu-coside),去乙酰氧基葫芦苦素B-2-O-葡萄糖甙(deacetoxy-cucur-bitacin B-2-O-glucoside),海绿甾甙(arvenin)Ⅱ2-β-葡萄糖氧基-3,16,20,25-四羟基-9-甲基-19-去甲-5,23-羊毛甾二烯-11,22-二酮即莫须有芦苦素O-2-O-β-葡萄糖甙(2-β-glucosyloxy-3,16,20,25-tetrahyolroxy-9-methyl-19-norlanosta-5,23-diene-11,11,22-dione,cucurbitacin O-2-O-β-glucoside),2-β葡萄糖氧基-16,20-二羟基-9-甲基--19-去甲-5,24-羊甾二烯-3,11,22-三酮(2-β-glu-cosyloxy-16,20-dihydroxy-9-methyl 19-norlanosta-5,24-diene-3,11,22-trione),2-β-葡萄糖氧基-16,20,22-三羟基-9-甲基-19-去甲-5,24-羊乞求甾二烯-3,11-二酮(2-β-glucosyloxy-16,20,22-tri-hydroxy-9-methyl-19-norlanosta-5,24-diene-3,11-dione),海绿甾甙Ⅲ,25-乙酰氧基-2-β-吡喃葡萄糖氧基-3,16-二羟基-9-甲基-19-去甲-5,23-羊毛甾二烯-22-酮(25-acetyloxy-2-β-glucopyra-nosyloxy-3,16-dihydroxy-9-methyl-19-norlanosta-5,23-diene-22-one),25-乙酰氧基-2-β-D-吡喃葡萄糖氧基-3,16,20-三羟基-9-甲基,-19-去甲-5,23(Z)-羊毛甾二烯-22-酮(25-acetyloxy-2-β-D-glu-copyranosyloxy-3,16,20-trihydroxy-9-methyl-19-norlanosta-5,23(Z)-diene-22-one),25-乙酰氧基-2-β-D-吡喃葡萄糖氧基-3,16,20-三羟基-9-甲基-19-去甲-5-羊毛甾烯-22-酮(25-acetyloxy-2-β-D-glucopyranosyloxy-3,16,20-trihydroxy-9-methyl-19-norlanosta-5-ene-22-one),,2-β-D-吡喃葡萄糖氧基-3,16,20-三羟基-9-甲基-19-去甲-5,24-羊毛甾二烯-22-酮(2-β-D-glucopyranosyloxy-3,16,20-去甲-5,24-羊毛甾二烯-22-酮(2-β-D-glucopyranosyloxy-3,16,20-trihydroxy-9-methyl-19-norlanosta-5,24-dinene-22-one),2-β-D-吡喃葡萄糖氧基-3,16-二羟基-4,4,9,14-四甲基-19-去甲-5-孕甾烯-20-酮(2-β-D-glucosyloxy-3,16-dihydroxy-4,4,9,14-tetram-ethyl-19-norpregn-5-ene-20-one),2,3,16,20,25-五羟基-9-甲基-19-去甲-5-羊毛甾烯--2-酮(2,3,16,20,25-pentahydroxy-9-methyl-19-norlanosta-5-ene-22-one)、2-6-O-桂皮酰基-β-D-吡喃葡萄糖氧基-3,16,20,25-四羟基-9-甲基-19-去甲-5-羊毛甾烯-22--酮[2(6-O-cinnamoyl-β-D-glucopyranosyloxy)-3,16,20,25-te-trahydroxy-9-methyl-19-norlanosta-5-one]。(2β,9β,10α,16α,20ξ,24ξ)-20,24-环氧-2-(β-D-吡喃葡萄糖氧基)-16,25-二羟基-9-甲基-19-去甲-5羊毛甾烯-3,11-二酮[(2β,9β,10α,16α,20ξ,24ξ)-20,24-环氧-2(β-D-吡喃葡萄糖氧基)-3,16,25-三羟基-9-甲基-19-去甲-5-羊毛甾烯-11-酮[(2β,3β,9β,10α,16α,20ξ,24ξ)-20,24-epoxy-2-(β-D-glucopyranosyloxy)-2,16,25-trhydroxy-9-methyl-19-norlanost-5-ene-11-one],(2β,9β,10α,16α,20ξ,24ξ)-20,24-环氧-2-(β-D-吡喃葡萄糖氧基)-16,25,26-三羟基-9-甲基-19-去甲-5-羊毛甾烯-3,11-二酮[(2β,9β,10α,16α,20ξ,24ξ)-20,24-epoxy-2-(β-D-glucopyranosyloxy)-16,25,26-tri-hydroxy-9-methyl-19-norlanost-5-ene-3,11-dione],(2β,3β,9β,10α,16α,20ξ,24ξ)-20,24-环氧-2-(β-D-吡喃葡萄糖氧基)-3,16,25,26-四羟基-9-甲基-19-去甲-5-羊毛甾烯-11-酮[(2β,3β,9β,10α,16α,20ξ,24ξ)-20-epoxy-2-(β-D-glucopyranosyloxy-3,16,25,26-tetrahydroxy-9-methyl-19-norlanost-5-ene-11-one)],(2β,9β,10α,16α,20β,24z)-2-(β-D-吡喃葡萄糖氧基)-16,20,26-三羟基-9-甲基-19-去甲-5,24-羊毛甾二烯-3,11-二酮[(2β,9β,10α,16α,20β,24z)-2-(Βd-glucopyranosyloxy-16,20,26-trihydroxy-9-methyl-19-norlanost-5,24-driene-3,11-dione)]及(2β,9β,10α,16α,20β,24z)-2-(β-D-吡喃葡萄糖氧基)-3,16,20,26-四羟基-9-甲基-19-去甲-5,24-羊毛甾二烯-11-酮[(2β,9β,10α,16α,20β,24z)-2-(β-D-glucopyranosyloxy)-3,16,20,26-tetrahydroxy-9-methyl-19-norlanost-5,24-diene-11-one]。

种植胡连方法?

银冲
捉贼记
胡黄连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与黄连名称相似,且均为苦寒清热燥湿之品,善除胃肠湿热,同为治湿热泻痢之良药。多年生草本,有毛。茎根圆柱形,稍带木质,长15-20cm。胡黄连善退虚热,除疳热;而黄连则善清心火,泻胃火,为解毒要药。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选地和整地栽培地的选择通过多年的驯化栽培研究,胡黄连可以选择在海拔2 600~3 200m的冷凉山区胡黄连(2张)种植,最适宜种植海拔范围为2 800—3 000m。栽培地以坡度10~20度、地势朝北或东北方向的阴坡或半阴坡为宜。土壤要求土层深厚、通透性良好、疏松肥沃的棕壤土或暗棕壤。凡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和保水保肥性差的砂土或通透性差的粘土,都不宜栽培。整地整地时生荒地要进行三犁三耙,熟地则两犁两耙。一般12月前进行冬耕,在阳光下充分暴晒,使土壤风化,翌年2~3 月再深翻一次,耕作深度达30em以上。结合整地每亩施腐熟农家肥2000~3000kg,过磷酸钙30~50kg,均匀地施下后翻人土中作基肥。再整细整平。理厢时厢面宽70~80cm;沟宽30 cm,深20 cm;厢高20~25 cm;厢长15~20m(可根据具体地块确定)。为防雨季积水,要求墒向与地块坡向一致。撒施基肥后要深翻土地。繁殖方法种子繁殖胡黄连可分春秋两季播种。一般于秋季9月采收新种子后随采随播。因种子新鲜,发芽率高,幼苗第二年生长健壮,生育期长,产量高。春播以3月中、下旬播种为宜,播前将种子放在600倍50%多菌灵中浸泡30min进行杀菌处理。播前在整好的苗床上铺撒5cm左右的过细筛育苗土,浇透水,种子拌少量细土后均匀撒播,每亩用种量200g左右。播种后在苗床上方搭建50cm高的拱棚,用塑料薄膜覆盖,四周用土压实。每天喷水2次,宜早晚进行。出苗后注意苗棚通风。若阳光强度较高,可用75%的遮荫网覆盖在拱棚上。苗期可追施稀薄人粪水1~2次,以促幼苗生长。冬季倒苗后,再盖一层约2era厚的细碎山基土或堆肥土,既可保温保湿,又增加来年地块肥力。一般春季移栽较好,成活率高,生长健壮。定植时选择2年或2年以上粗壮苗按株行距20cm×20cm,深4cm×6cm栽人,穴内盖土以腐熟厩肥混合细土盖上压实,种后随手拨土平厢面。移栽选择傍晚或阴天进行,种植后应浇透定根水。分株繁殖胡黄连人工栽培后植株一、二级分支较多且须根较发达,一般每株可产生l2~35分支,采用分株繁殖当年就可有少量开花,第2年即可采挖。 由于胡黄连种子繁殖生长年限较长,所以胡黄连一般采用分株繁殖苗作种苗。分株繁殖通常在春秋季采挖胡黄连时,选择生长健壮,带须根、顶芽的5~10cm的分支切断作为分株苗。种植前2~3天在整好的厢面浇透水,种植时厢面开沟深7~10cm,将带有顶芽的分株苗按行株距30×20cm放人覆土后压紧根部,浇少量定根水,种植后保持土壤湿度,一般分株苗成活后2年即可成商品。田间管理遮荫栽培第1年遮荫率为50% ~70% ,第2年开始不需要遮荫。遮荫材料可就地选择秸秆、枯枝或遮荫网。中耕除草幼苗期,胡黄连生长缓慢,而杂草生长迅速,如不注意除草,杂草滋生盖没胡黄连后再来拔草时,容易连苗一起拔去以致缺苗。因此l一2年的幼苗应注意除草,做到见草即拔,除早、除小、除净。移栽后一般每年除草3~4次,第1次在4月左右胡黄连苗出齐后,第2次在6月份胡黄连生长旺盛期,第3次在8-9月,第4次在入冬前清洁田园。追肥结合中耕除草每年追肥3~4次,第1次在3-4月,以氮肥为主,每亩施硫酸铵7.5~10kg,或稀粪水1000~1 500kg,第2次在生长旺盛期,每亩可施复合肥20~30kg,以促进根系生长。第3次于8-9月,每亩施用腐熟农家肥肥1000~1500kg。第4次于入冬前,结合培土每亩施细碎堆肥1000~2000kg于墒面植株周围, 以达到防冻保温,增加土壤肥力的目的。灌溉排水胡黄连适应于高寒冷凉的生长环境,生长期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干旱时要及时浇水保持湿润,使其生长良好。但同时也要注意雨季积水烂根,6~ 8月雨季时深挖沟排水防涝。培土每年5~11月结合施肥和除草培土1~3cm;冬季结合施用农家肥培土2~5cm。培土措施有利于保湿、防冻,促进根茎基部分枝的萌发与根茎生长。摘除花苔除留种外,从第2年起每年6~9月胡黄连开花抽苔时应及时摘除,从而促进根茎的增粗增重生长。病虫害防治病害通常高海拔人工种植胡黄连很少有病害发生,但在海拔较低的湿热的环境种植时,易产生病害,主要病害有如下几种:1、 立枯病一般发生在5~6月,幼苗茎基部出现黄褐色水渍状条斑,病部缢缩溃烂,幼苗倒地死亡。防治方法:及时排水,避免土壤湿度太大;发病时苗床喷洒800倍70%敌克松,每隔7天一次,连续2~3次。2 、根腐病5~11月发生,尤其是定植后,在雨季高温潮湿环境条件下,易发生烂根现象。发病时根变褐腐烂,最后植株死亡。防治方法:发病初期每隔半个月喷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严重时挖除病株及时烧毁,并以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浇灌病区土壤。虫害1、 地老虎、蛴螬主要咬食胡黄连苗及根茎,或咬断苗茎,使植株倒伏而死。防治方法:用麦麸、豆饼等炒香后,加90%敌百虫原液和水制成的毒液,施入田间进行诱杀。大量发生时,用90% 敌百虫1000倍液,或75% 辛硫磷乳油700倍浇灌植株根部。2、 蚜虫6、7月发生,危害幼嫩茎叶。防治方法:用40% 乐果800~1500倍液喷杀。

中国现代十大名医

时中
没有“中国现代十大名医”的说法,知名的有钟南山、林巧稚、邓铁涛、吴咸中、任应秋等。1、钟南山钟南山,男,汉族,福建厦门人,1936年10月出生于南京,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曾任广州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出生于医学世家;1959年9月,在首届全国运动会上,钟南山以54.4秒的成绩夺得男子400米栏冠军,创造了当时的全国纪录。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2007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2007年10月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钟南山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重点开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疗、疑难病、少见病和呼吸危重症监护与救治等方面的研究。2、林巧稚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虽然一生没有结婚,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又与梁毅文被合称为“南梁北林”。 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3、邓铁涛邓铁涛(1916年10月-2019年1月10日),广东省开平县人。首届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老中医,内科专家。2009年7月1日,93岁的邓铁涛教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国家三部委联合评定为“国医大师”并获证书,邓铁涛教授是广东唯一获此殊荣者。2019年1月10日上午6:06,104岁的邓铁涛教授去世。4、吴咸中吴咸中,男,满族,1925年8月出生,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南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51年起即用中医药治疗常见病症,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开拓者之一。5、任应秋任应秋,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4岁即就读私塾,及长,入江津县国医专修馆攻读经学,其间曾求学于经学大师廖季平。当时廖季平已年逾七旬,甚喜其聪敏好学,故悉心指点,并传授治学之法,使任应秋在治经学、训诂学、考据、目录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为以后研究中医学奠定了文学方面的根底。

新药研究的思路

鸡毛信
兼爱无私
摘要回顾了中药新药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从加强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研究,从古方、验方研究开发新药,加强有效部位的研究,尤其是对复方有效部位中主要药效物质或者主要药效物质群的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开发中药新药,测试分析方法的现代化,中药新药制剂工艺的现代化,以及中药新药新释药系统的研究等诸方面论述了面向21世纪中药新药研究开发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方法 21世纪将是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科学发展的综合化,技术发展的高新化以及高新科技的产业化是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这一趋势将在新药研究开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试论世纪之交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及思考,以期加快中药新药创新的步伐。 一、现状 美国辉瑞公司生产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伟哥",一些乐观的预测甚至认为它年销售额能达到创纪录的110亿美元。伟哥自1998年3月获美国fda批准以来,风靡世界,说明新药可获取几乎是无限的高额利润。即使深知一类创新药在发达国家耗时10~12年,耗资2亿美元以上,且高风险,世界各大跨国公司仍然投入其年营业额的15%~20%研究开发新药〔1,2〕。 中药研究开发是国际热门课题:国际市场每年药用植物及制品(包括保健品等)的交易额超过300亿美元。日本是较重视中药研究开发的国家,年销售额达1500亿日元。美国国会1994年批准了把草药列为《饮食补充剂》的法案之后,1997年又制定了“植物药在美批准法"(草案),不再要求草药产品是已知结构的单体纯品,而可以是成分固定、疗效稳定、安全可靠的复方混合制剂。德国在欧洲是传统药年销售额最大国家,达22亿美元〔2〕。德国drschwabe生产的银杏叶提取物制剂tebonine(促进脑血管循环)年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银杏叶及其制剂仅在欧洲市场年销售额就达几亿美元;德国宝灵家大药厂则是新型植化产品的主要开发者,开发喜树碱系列、莨菪胺类和育享宾等产品;其它德国公司还在开发山梗菜碱(可帮助戒烟)以及一种可用于合成抗抑郁药和抗老年痴呆症新药的中间体“槟榔碱"。在东亚国家中印度植物中开发出若干种有药用价值的新成分,胡黄连中提取的“胡黄连素",用于治疗漫性乙肝,以及来自巴戟天根的一种新型成分“bacoside",作为增智药品,用于提高人的记忆力〔3〕。 我国的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至今已有1141种中药新药通过注册,其中一类新药占11.5%,二类占6.5%,三、四类各占40%,五类占2%。反映新药研制水平的一二类新药的数量明显偏少;对于三类新药的研制也多相重复,忽视了发展创新、基础研究及科研水平的提高;研制的整体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4〕。尽管如此,新药仍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占整个药品销售额10%以上,利润大约在20%以上,1997年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中药新药50个品种以上。从野生植物黄花蒿分离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对急性脑疟疗效较好,是新型结构的抗疟药;为提高抗疟效价,进行了大量结构改造工作,成功地研制出蒿甲醚、双氢青蒿素、青蒿烷酯等新型衍生物,此药被国际认可,引起了广泛注意。抗早孕药天花粉和男用避孕药棉酚也受到国内外重视。 中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已受到世界的瞩目。中国已向美国fda进行了首次的复方中药注册申请,并分别于1997年12月和1998年3月通过了“复方丹参滴丸"和“银杏灵"新药临床研究(ind)预审,实现了中药的历史性突破〔5〕,随之而来将会有成熟的中药品种进入世界二、面向21世纪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思考 1.加强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研究,从中寻找一类新药 1805年从阿片中分离出吗啡标志着单体化合物作为新药来源时期开始。近年来,从天然产物中研究开发新药,最引人瞩目的成果当算紫杉醇,1992年批准上市,作为治疗卵巢癌的首选药物。近70年来,我国先后研制出70余种高特新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两个举世公认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麻黄素和青蒿素,都是从我国常用中药发掘出来的。对天然药物进行深入的化学与生理活性的研究,从而发现临床上有用的原型药物,存在着极大的机遇,发现具有开发前景的新类型结构化合物作为先导化合物,经结构修饰和改造,寻找疗效更高、结构更为简单,并且便于大生产的、安全有效的候选化合物,再经临床验证判断这个化合物是否能成为新药而上市。据报道,现在临床用药一半来自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如吗啡研究发展了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研究,导致了镇痛药杜冷丁的发现。我国学者从实践中总结了宝贵经验,归纳上升到理论(1)生物同型基取代说,(2)活性成分相结合,(3)受体假说,(4)药物潜伏化,(5)中草药有效化学成分配位化学学说,并获得一些成果。总之,从以上多种途径拓展了由中草药有效成分创新的广阔领域,成功率高。它是当今摆脱我国西药研究以仿制为主的被动局面的出路所在。此外,有关近代生物转化和生物合成理论和技术,也应认真汲取,以开阔新药研制思路〔6〕。 2.进行新药的二次开发 对过去研究方面得出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成果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总结,选择有潜力的苗头进行二次开发。从分离出混合组分作为药物的可以进一步把各个单体分开,分别检验其疗效,然后或者单用,或者用化学单体组方。如抗感染的双黄连和抗风湿性关节炎的白芍总甙〔1〕。又如最近报道的常用中药黄芪通过系统成分分析,从黄芪总皂甙分离出21种成分,其中黄芪皂甙ⅲ、ⅳ、ⅵ治疗心力衰竭有效,以黄芪皂甙ⅳ疗效最佳,可能成为新型的非洋地黄类强心药物。又据最近信息,美、韩从高丽参发现一种全新成分人参甙rf,可能作为新型非成瘾性高效止痛剂〔6〕。 3.从古方、验方研究开发中药新药 古方、验方通常是千百年来临床经验总结,许多方剂疗效确切,这是我国的优势,是新药研究的前提。从临床、药理证明青黛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当归芦荟丸"的有效单味药,从中分得有效成分靛玉红,再经结构改造合成了“异靛甲",其疗效更高,毒性更小。陈竺教授等对民间用于治疗淋巴结核、皮肤癌等有效的验方(含砒霜、轻粉、蟾酥)逐一筛选,从复方到单味中药砒霜,又到化学纯三氧化二砷,终于研制成功“以毒攻毒"的“癌灵一号"注射液,创造了白血病临床治疗的“人间奇迹"。 4.加强中药有效部位研究,提高中药新药研制水平 中药有效部位研究,可为相关学科的融合渗透提供新的增长点和新领域,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 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中药复方,它是中医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体现了中医治疗重视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等整体观、系统论和辨证施治的法则,是多系统、多靶点和多层次发挥全方位药效作用的治疗方法,所有这些都非单一成分所能概括达到的。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开发中药复方的有效部位能较好地显示这种优势和特色〔4〕。 乔延江等从化学的角度对有效中药复方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探讨〔7〕。因为复方药效不仅与药效物质或药效物质群有关,而且与辅助成分也有关。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所谓的多模式、多指标控制体系的研究工作。化学模式识别被认为是较理想的方法之一,用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关联化学数据阵与药效数据阵,确定可用于复方质量控制的模式,并对未知样本进行识别。直接试验方法应用于中药复方全方筛选、优化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结果;直接试验设计运用蒙托卡洛方法,在规定的实验域内随机模拟取点,结合药效实验,经分析、整和、比较、评价等操作,最终确定“最优"复方。 确定复方有效部位,探讨有效部位的主次(即有效部位的君、臣、佐、使),建立复方量效关系,对有效部位中主要药效物质基础或者主要药效物质群的研究是中药复方化学研究的重点,也是探明中药复方配伍规律、药效作用机制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出组方合理、工艺先进、高效安全、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中药新药,推动中药走向世界。 5.将生物技术应用于中药新药的研究 应用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对于开发新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药化学成分代谢关键酶的基因调控、发酵培养条件的调控,可以大大增加有效成分的含量,在研制开发中药新药的过程中,对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构效关系的研究,定向诱导有效活性成分的生成,新剂型、新工艺的研制等都可应用生物技术〔8〕。 6.测试分析方法的现代化是提高中药新药研制水平的保证 长期以来检测中药及其制剂是以tlc、hplc等为主,这些手段所提供的参数,如rf值、tr值等都不是绝对的,而是仪器设备依存的;作为标准参数,尚存在一定困难。从分析仪器发展的趋势来看,联用技术将会逐渐替代独立的分离和分析仪器。气质联用(gc/mc)或气相色谱参考资料:http://www.zhzyw.net/hybz.asp?ID=881.在原药基础上改进剂型加强疗效 降低不良反应2.在原药基础的化学结构式上衍生 目的还是降低不良反应 增大疗效3.中药不同药材配方 4.生物制剂的应用 还有就是把原来的不良反应作为治疗作用研发我知道的就这些了

有关青藏高原的资料

徒友益散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接,介于北纬26°00′~39°47′,东经73°19′~104°47′之间。青藏高原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地形上可分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峡谷区等6个部分,包括中国西藏全部和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扩展资料:青藏高原的主要自然资源:1、水资源青藏高原的水资源以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多种水体形式存在,并以河川径流为主体。外流水系流域面积占高原总面积的53.56%。青藏高原南部和东南部河网密集,为亚洲许多著名大河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等。青藏高原地表水以河川径流为代表,年均总资源量为6383亿立方米。2、土地资源青藏高原土地资源地域分布明显,数量构成极不平衡。宜牧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53.9%,宜林土地占10.7%,宜农土地占0.9%,暂不宜利用的土地面积占34.5%。宜农土地资源主要集中于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支流谷地,东南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干支流谷地,东北部黄河及湟水谷地,北部柴达木盆地周围。3、动物资源低等动物方面,仅西藏有水生原生动物458种,轮虫208种,甲壳动物的鳃足类59种;昆虫20目、173科、1160属、2340种。脊椎动物方面,在整个青藏高原有鱼类3目、5科、45属、152种;陆栖脊椎动物共有3生3属、1047种,占中国该类动物总数的43.7%。4、矿产资源青藏高原地域广阔,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历史,有形成于各种环境下的丰富物质。已发现的100多种矿产资源中,已探明部分储量的有近70种,其中铬、铜、铅、锌、水晶、石棉、盐湖、水热矿产储量较大;银、金、锡、铂族元素、稀土元素矿产储量也比较可观。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藏高原

生药的研究进展

笨小孩
不亦甚乎
我国生药学的研究进展我国古代在本草学方面有着光辉的成就,到16世纪末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问世,本草学的发展达到极盛时期。以后发展比较缓慢。本世纪初期,开始结合分类学的知识对《本草纲目》等书中的动植物进行学名考订。我国生药学的教学和研究到30年代由赵燏黄(1883~1960)开始。赵氏于1934年与徐伯鋆合编了《现代本草学——生药学》上卷,1937年叶三多编写了《生药学》下册。这两本书是当时介绍近代生药学的中文著作,也是生药学课程的教材。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中医中药政策指引下,中医中药事业得到发展,药学院系的生药学课程得到加强,各省市先后设立了中医学院中药系和中医药研究机构,并在药品检验所内成立中药室,加强了教学、研究和质量检验工作。50余年来,我国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对中草药开展了多学科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资源调查及整理1949~1979年间,我国的生药学研究比较集中于中草药资源和经验鉴别的调查整理和研究,陆续编写出版了《中药鉴定参考资料》第一集(1958)、《中药材手册》(1959)、《中药志》(1959~1961)、《药材学》(1960)等书籍。其后于1970~1975年间掀起了群众性的中草药运动,各地医药卫生人员上山下乡,调查采集中草药,为农民防治疾病。在此过程中,编写了数以百计的地方性中草药手册;并经整理研究,为农民防治疾病。在此过程中,编写了数以百计的地方性中草药手册;并经整理研究,编写出版了《全国中草药汇编》及彩色图谱(1975~1977)、《中药大辞典》(1977)、《中草药学》中、下、上册(1976、1980、1986)、《中药志》第二版Ⅰ~Ⅵ册(1979、1982、1984、1988、1994、1998)。这一时期调查总结的对象由常用中药扩大到民间药,中草药数量有很大增加,内容也较前丰富。此后又相继出版了《新华本草纲要》(1988、1990、1991)、《中国本草图录》(1988、1990)、《中国民族药志》、《中药资源学》(1993)等。1982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对全国中药资源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的决定,全国于1983~1987年间组织专业队伍,开展了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1994年编写出版了《中国中药资源丛书》,它包括《中国中药资源》、《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中药区划》、《中国常用中药材》、《中国药材地图集》和《中国民间单验方》,是一套系统的中药资源专著,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通过资源普查和专题研究,基本摸清了天然药物的种类、分布和民间应用情况,已知种类12807种,其中植物11146种,动物1581种,矿物80种,植物来源的占87%,药用植物较集中、种类超过100种的科有毛茛科、大戟科、蔷薇科、豆科、伞形科、萝藦科、茜草科、玄参科、菊科、百合科和兰科。在调查研究工作中,各地相继发现了许多丰富的新药源。如新疆的紫草、甘草、贝母、阿魏、蛔蒿,青海的枸杞、党参,西藏的胡黄连、大黄,青海和西藏的东莨菪属植物,云南的砂仁、诃子、马钱子、儿茶、芦荟,广西的安息香,广东和广西的降香、苏木、土沉香、萝芙木、羊角拗,东北地区的缬草、鼠李皮、野生麦角等,其中不少品种过去是依靠进口的。此外,对作为甾体激素类和避孕药物合成原料的薯蓣属植物,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为制药工业提供了可靠的资料。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收载药材的数量续有增加。中国药典1953年版收载药材78种,1963年版增至446种,1977年版收载中草药(包括少数民族药)、中草药提取物、植物油脂及一些单味药制剂共882种,1985年版收载713种,1990年版收载784种,1995年版收载920种。1993年起相继出版《中国药典》英文版。栽培与饲养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人员对一些重要中药材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药用植物引种、野生变家栽的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全国重要的植物园和药用植物园,已引种药用植物4000余种;目前我国家种的大宗中药材达150余种。已运用杂交、诱变、多倍体、试管受精、原生质融合、花药培养等生物学技术,获得浙贝、元胡、地黄、吴茱萸、薄菏、枸杞、乌头、薏苡仁、百合、猪苓、虫草等高产优质的新品种。许多重要的进口药材也引种载培成功,例如西洋参、白豆蔻、丁香、番红花、胖大海、非洲萝芙木等,不少已经达到了大面积生产的规模。1993年我国第一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也在浙江省中药研究所建成。一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主编的有关栽培方面的大型科学著作:《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已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1991年)。一些珍贵的动物性药材,已研究了它们的饲养方法:例如麝、熊、蝎子、蛤蚧、中华鳖等。已成功地进行了饲鹿锯茸、养麝取香、活熊引胆、河蚌育珠等工作。一些近代的生物技术方法也开始使用,例如人参、西洋参、三七、紫草、延胡索、甘草及山莨菪等的组织培养技术。对一些菌类来源的中药,如冬虫夏草、灵芝及蜜环菌等,研究了它们发酵培养技术并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商品生产。近年来,开展中药材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研究,生产绿色中药材已在山楂、金银花等中药材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中药鉴定和质量研究中药品种繁多,产地广阔。由于历代本草记载、地区用药名称和使用习惯的不同,类同品、代用品和民间用药的不断出现,中药材的同名异物、品种混乱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到药材质量。所以对来源复杂的常用中药材进行系统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是保证和提高药材质量,促进中药标准化,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对多来源药材的比较研究,也可为开发利用新药源提高科学依据。六·五期间(1980~1985年),国家医药管理局将中药材同名异物品种的系统研究列为局级课题,其中贝母、金银花、大黄、石斛类的研究取得可喜成果。在此基础上,增加研究种类,扩展研究深度、广度和提高研究水平,经论证将常用中药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列入七·五(1986~1990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本课题分南、北两个协作组,共研究常用中药材123类(专题)。各类专题统一按共同制定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方案为目标,运用多学科手段对多来源中药材进行系统研究,即在查阅国内外文献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药源调查,采集原植物标本,作分类学鉴定;收集对口药材和商品,作性状、显微和理化分析;并进行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全面的做出品质评价。经过5年的研究,已经完成,大多数专题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该项研究规模之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及所取得的成果均是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对澄清混乱品种,提高鉴定技术水平,保证药材质量,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修订、制定药品标准,开发利用新药源,均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该项成果已以《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专著陆续出版发行。在七·五攻关课题工作的基础上,经论证将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继续列入八·五(1991~1995)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对另外100种类(专题)常用中药材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也已经完成,专著即将出版发行。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中药材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研究(1996~2000年),最终建立80种常用中药材国际参照执行的标准。2000年1月又开始启动后期70种。提倡生产和使用到地药材是历代中医药学家用以控制药材质量、保证临床疗效的行之有效的方法。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中药材道地性的系统研究列为重点课题,选择赤芍、金银花等7种公认具有道地性的药材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多指标、客观化的手段,对同一物种道地及非道地产区的药材,在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上的识别特征以及药效与质量关系进行研究,揭示生物多样性、药用部位变异性、DNA多态性以及生态环境之间内在联系的自然规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综合研究道地药材的道地性,为确定道地药材基地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该项目将于2002年完成。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种植资源在优良中药材生产中的调控机理研究列为重点课题。在国家重点课题进行的同时,各地有大量的研究论文发表,对多种中药进行了资源调查、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等研究(详见徐国钧院士的系列综述-我国近年来生药学研究进展)中草药活性成分研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4年,大约已对200种中草药进行了较详细的化学与药理学方面的研究,并鉴定了600余种药理活性成分。近年还从常用生药和民间药中分离到多个治疗老年期痴呆、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艾滋病毒、抗肝炎、抗过敏、抗脂质过氧化、降血糖、止血、抗菌、消炎和免疫促进等活性成分。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对于阐明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中药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以及新药开发均有重大意义。中药炮制研究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去除或减少药的毒性或副作用,以及增加药物的疗效。大约有70多种中药的炮制技术已经研究,揭示了许多加工炮制的原理。例如,乌头炮制减毒是由于双酯型生物碱水解为相应的单酯型生物碱及胺醇。乌头子根经过加工便是常用中药附子,它的毒性已经大大的降低,而且它所含有对心血管系统起作用的有效成分便能发挥效能。又如许多含有生物碱的中药常常采用醋制的炮制法,是由于碱与酸中和形成了生物碱的盐,其能增加水溶性并增加煎剂的疗效。目前已对500余种中药的传统炮制方法进行了整理和总结,编写出版了:《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和《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等专著。近年来,采用化学、药理学等方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药炮制的原理,对比中药炮制前后药效成分和药理作用的改变,不但对改革炮制工艺、制定中药炮制品的质量标准有意义,而且将通过此种研究,逐步建立起临床炮制学、炮制工艺学、炮制化学、炮制药理学等中药炮制学的新型分支学科,促进中药炮制学的发展与提高。现代生物技术在生药研究中的应用DNA分子标记技术用于中药质量研究只是近四、五年的事。1994年香港中文大学邵鹏柱实验室首次报告利用AP-PCR技术对人参及西洋参的鉴定,次年他们又报道利用RAPD技术对人参及伪品的鉴定。随后中国香港、大陆、台湾以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人员相继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DNA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进化、分类、鉴定中的应用,研究的品种有:4种甘草(RAPD)、铁线莲属7种植物(RAPD)、木蓝属8种植物(RAPD)、淫羊藿属8种植物(RAPD及PCR-RFLP)、黄芪属14种植物(PCR-RFLP)、人参属12种植物(PCR-RFLP、测序)、橘属9种植物(测序、探针)。二是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在中药材鉴别中的应用,研究的品种有:人参、西洋参及伪品(RAPD、测序、探针)、地胆草及混淆品(RAPD)、蛇类(RAPD)、海马类(测序)、龟板、鳖甲(测序)、甘草(RAPD)、鸡内金类(测序)、紫河车(测序)、鹿鞭及伪品(测序)、贝母类(测序、PCR-RFLP、探针)。三是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研究种内变异中的应用,研究的品种有:冬虫夏草(RAPD)、苍术、白术(RAPD)、当归(测序)等。新药开发近年来,大约有200多种新药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药开发而来。其中有近半数是单个中药或从其有效成分,有效成分的衍生物或中药的有效成分部位,或甚至中药的全提取物;另有超过半数是从中药复方中开发出的新药。海洋药物研究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物种复杂多样,约有50万种动物,13000多种植物,约占地球资源的80%,是有待开发的宝藏。例如从10种珊瑚中发现43种新化合物,10种海绵中发现39种新化合物。海洋生物所含的化学成分结构新颖、复杂,常具有较强的特殊生物活性,是人类未来开发新药的原料基地。此外,对民族药研究开发利用,也取得不少成绩。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已悠久的历史,对人类的医药事业都作出了自已的特殊贡献(详见教科书第十一章)。如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10余年来,我国生药科学的发展较快,成绩是显著的。但是,中药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领域广泛,涉及学科多,难度大,周期长,需要多部门、多行业、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互相配合,分工协作,共同努力。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在突出与发扬中医药传统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进行系统化研究,在不久的将来开发更多的中药合法进入欧美国际市场,为人类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引种驯化的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其有私焉
圣人不谋
(一)引种驯化的步骤1.准备阶段调查引种的种类。药用植物种类繁多,据目前所知,我国药用植物有5000种左右,居世界首位。其中苔藓植物近50种,蕨类植物约400种,裸子植物约有60种,双子叶植物3500多种,单子叶植物约700多种。这些药用植物广泛地在我国各地分布,为此各地区的名称很不统一,常有“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混乱情况。“同名异物”是指某一种药的来源不止一个物种,甚至多达二、三十种的不同植物,不包括近似种,如各种大黄、甘草等。再如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又名榄核莲,是一种清热解毒药,临床用以治疗扁桃体炎、肺炎、肠胃炎等,属爵床科植物,但四川有一种剧毒的植物,是一种乌头属(Aconitum)植物,也叫榄核莲。浙江种成功的人参,是属于马齿苋科的土人参,有些地区叫高丽参。“同物异名”是指同一物种在不同的地区被当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材使用,如玄参科阴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本身是一种中药材作阴行草药材使用,但在不少地区又作为刘寄奴药材使用。这类例子很多,就以较常用的四五百种中药而言,存在着品种问题的就有200种左右。因此,在引种前必须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并加以准确的鉴定。同时,同一种植物,对野生植物仍应进行种内的划分(表2—2),和考察它们的特征和特性;栽培植物则要注意考察各种农家品种(如地黄品种、小黑英、金状元等)和无性系的特征和特性,这样才能使引种工作做到有目的和事半功倍的效果。表2—2 植物种内各等级的划分2.掌握引种所必需的资料(1)掌握和了解药用植物的生长地区的自然条件引种某种药用植物时,首先要了解其原产地和引种地区的气候、土壤、地形等条件,进行比较,以便采取措施。其中特别要注意气候条件。我国地跨热带、亚热带、温带(暖温带、寒温带),各气候带之间的气候差别,主要是温度,其次是湿度条件。热带地区,由于温度高,湿度大,一年四季均生长着药用植物(表2—3)。表2—3 热带地区四季温、湿度变化表2—4 亚热带四季温、湿度变化表2—5 暖温带四季温、湿度变化暖温带≥10℃的活动积温在3200—4500℃之间,是温带与亚热带的一个过渡带,夏季温度很高(30—40℃),与亚热带几乎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一年生热带或亚热带药用植物,如澳洲茄、蓖麻、罗勒、决明、望江南等都可以生长很好。但冬季寒冷,最冷月温度在-14—0℃之间,无霜期5.5—8.5个月,≥10℃持续期为5—7个月,有季节性冻土,但冻土的时间不长,厚度在1m左右。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不仅要考虑温度条件,同时也应该考虑到湿度条件(包括降雨量等)以及湿度条件在四季中的分布状况。湿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距海洋的远近。因此,从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图来看,从东向西湿度逐渐变小,根据湿度条件,在同一气候带内,又划分为区,即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因此,引种工作者应该了解和掌握我国的综合自然区划中各自然区的气候与土壤的特征。譬如根据综合自然区划,北京以北地区的药用植物(温带、寒温带),一般说来引种到北京都能生长良好,因为北京地区的温度比原产地要高一些。北京以西地区的药用植物,引种到北京后,一般也容易成活。因西部气候的温、湿度条件都不如北京地区优越,但北京有一个特点,雨水集中在7—8月,因此要注意排水。在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以北的药用植物,在北京地区都可以引种。而在此分界线以南地区的药用植物,则不一定完全适合在北京地区引种,其中一些喜温性不强及某些一年生种类,和一些深根性(块茎、根茎)的药用植物,也可以在北京地区引种,如薯蓣深埋,冬季处在冻层的下面,可以越冬。以上可以看出,引种工作者要熟悉植物生长地区和拟引种地区的自然条件是十分必要的。(2)了解和熟悉药用植物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每一种药用植物,都具有它一定的特性,也就是说都有它一定的生长发育的规律和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条件的不同要求。因此,了解和熟悉各种药用植物的特性和所需求的环境条件,是保证引种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去有的地区引种时,由于对药用植物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不够熟悉,曾有过不少的经验教训,如引种天麻过去不了解其与蜜环菌共生的关系,多年没有引种成功;穿心莲解决了光周期问题,北方引种获得成功;又如上海从四川引种冬花(Tussilago farfara L.)由于不了解冬花喜阴湿的特点,在上海奉贤、浦东露天栽培,结果冬花全部枯死,而陕西华阴县由于给植物以适当荫蔽,结果引种成活;辽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开始在露天直播,大多不出苗或出苗后死亡,以后掌握了五味子喜阴湿、小苗需要荫蔽的生态特点和种子发芽的特性,改进了育苗方法,而得到了成功。还有些高山上生长的种类,如云木香,在原产地可以露天生长,但由于植物长期在高山地区的冷凉、多雾、空气湿润环境中生活,引种在北方较干燥炎热的地方,露天栽培多不能成活,需要给以荫蔽的条件。其它如白藓皮、升麻、铃兰等亦如此。(3)了解药用植物的分布情况自然分布区较广的药用植物适应性较强,如我国南沙参(Adenophora tetraphylla)、桔梗、薄荷、穿山龙、紫菀、旱莲草、地锦等,从我国南部到北部有些种类甚至在非洲均有分布,这些植物在相互引种时或野生变家栽都比较容易。自然分布区范围较窄的药用植物特别是热带性强的植物,要求温度条件比较严格,如非洲没药,需要干热的条件,我国大多不具备这种自然条件,引种较难成功。即使能够成活,产生树脂也比较困难。番泻叶需要干热的(非洲40—48℃)沙漠气候,引种到我国缺乏高温干热的地区,容易发生病害,死亡非常严重。热带湿润地区的药用植物,如丁香、肉豆蔻、胡黄连等也较难引种成功。还有些药用植物,平面分布的范围虽然较广,而在垂直分布就有明显的界线。如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在长江中下游有分布,对海拔高度非常敏感,江西庐山马尾松的生长不超过600m海拔高度,这类药用植物从平地向高山引种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进行引种技术的研究。总之,在引种驯化过程中,有的种类适应性较强,引种比较容易成功,有的种类适应性比较差。因此,必须通过调查访问,查阅有关资料,根据它的主要生物学特点,采取必要的措施,才能达到引种驯化的预期目的。3.制定引种计划根据调查所掌握的材料和引种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南药北移的越冬问题,北部高山植物的越夏问题,当归的抽薹问题,以及有关繁殖上的问题等,制定引种计划,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具体步骤和途径。(二)引种驯化的基本方法将一种植物,使它在自然分布区范围内,即在相同的气候环境下生长、繁殖,这种情况一般称之为归化。如果使一种植物生长在完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通过人为的方法,使它逐渐地适应于这一新的气候条件,并在这新的地区生长繁殖下去,这种情况称为气候驯化。气候驯化的正确理解,应该是植物对新的生存条件的积极适应,也就是说植物在一种新的环境中,被迫地同化于新的生存条件而生存下去,这新的生存条件就变成了该植物后代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条件。因此,辩证地理解植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我们就可以无穷尽地利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外界环境条件对植物体的生活活动、植物有效物质代谢过程的影响等,从而就能达到使植物驯化和提高产量、质量的目的。引种驯化的方法,主要分为简单引种法和复杂引种法两种:1.简单引种法在相同的气候带(如温带、亚热带、热带)内,或差异不大的条件下,进行相互引种,这种方法称简单引种法或直接引种法。例如新疆和北京,两地从地理位置来看,一东一西相距很远,但从气候带来看都属温带,前者属暖温带干旱地区,后者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两地温度条件相差不大,只是湿度条件不同,如把北京生长的药用植物引种到新疆伊犁地区,只要满足它的湿度条件就可以生长;从新疆向北京地区引种,可采用直接引种法,如蛔蒿、甘草、伊贝等。又如从越南、印度尼西亚、加纳等热带地区向我国海南岛、台湾地区引种南药,也可以通过简单引种方法,如引种丁香、古柯、胖大海等。一般说来,相同气候带内相互引种,可以不通过植物的阶段驯化,所以又称为简单移植。(1)不需经过驯化阶段,但需给植物创造一定的条件,也可以采用直接引种法。如各地区引种牛膝、牡丹、商陆、洋地黄、玄参等。冬季经过简单包扎或用土覆盖防寒即可过冬;另一些药用植物如苦楝、泡桐等,第一、二年可于室内或地窖内假植防寒,第三、四年即可露地栽培。(2)控制植物生长、发育。穿心莲调整光照时数,使在北方结实,番红花控制芽的数目,使块茎增大等。(3)把南方高山和亚高山地区的药用植物,向北方低海拔地区引种;相反地,从北方低海拔地区向南方高山或亚高山地区引种,都可以采用直接引种法。例如云木香在云南维西3000m的高山地区栽培,直接引种到北京低海拔(50m)地区;三七从广西、云南海拔1500m引种到江西海拔500—600m地区;人参从吉林省海拔300—500m处,引种到四川金佛山(海拔1700—2100m)和江西庐山(海拔1300m)等地都获得成功。(4)对不同气候带(如亚热带、热带)某些药用植物向北方温带地区引种,采用变多年生植物为一年生栽培,也可以用直接引种法,如穿心莲、澳洲茄(Solanum aviculare Forst)、姜黄、肾茶、蓖麻等,已在我国温带广大地区普遍栽培。(5)对不同气候带(如亚热带、热带)某些根茎类的药用植物向北方温带地区引种,采用深种的办法,也可以引种成功。同样,热带向亚热带地区引种也可以采用此法。如引种三角薯蓣(Dioscorea deltoidea Wall.)、纤细薯蓣(Dioscorea gracillima Miq.)等,通过将根茎深栽于冻土层下面,使其在我国北方安全越冬。此外,黑龙江从甘肃引种当归,播种后,当年生长良好,但不能越冬,他们采用冬季窖藏的方法,第二年春季栽出,秋季可采挖入药。这也属于简单引种法。(6)采用栽培技术调整播种期以适应植物发育的需要。例如,1957年从国外引种黄草(Erysimum canescens)为一种强心药,作用与毒毛旋花类似,在北京春季播种,当年不能开花结果,冬季死亡,通过观察找出其原因是夏季高温不适植株生长,并发现黄草抽茎前需要一定的低温,后来采用了秋播使引种获得成功(图2—1、表2—6)。图2—1 春播黄草一年生中叶簇的增长动态从图2—1、表2—6中可以看出:3—5月份播种,虽能出苗生长,但夏季高温死亡严重,冬前不能开花,冬季亦全部死亡;9月以后播种,入冬幼苗尚小,多越冬不良;8月份播种,幼苗出土后,9—11月温度较低,适合植物生长,此时植株生长迅速,越冬良好,翌年春季开花结实正常,且全草产量和配糖体(erysimine)的含量均高(表2—7)。表2—6 播种期与黄草开花结实的关系表2—7 播种期对黄草产量及配糖体含量的影响(7)采用组织培养方法加速种苗繁殖,使野生变为家栽是药用植物引种工作野生变家栽的一个重要的新途径,如铁皮石斛采用组织培养方法,通过工厂化生产途径使野生变为人工栽培。(8)采用秋季遮蔽植物体的方法,使植株提早做好越冬准备。此外,还有秋季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植物抗寒能力的方法等。总之,上述的一些方法,都是属于简单引种法的范畴,不需要经过驯化阶段就可以引种成功。多年来,我国采用直接引种法曾进行大量引种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这并不是说植物本身不发生任何变异。事实上,在引种实践中,很多种药用植物,引种到一个新的地区,植物的变异不仅限于生理上,而在外部形态方面,也同样有显著的表现,特别是草本植物表现更为突出。例如东莨菪(Scopolia lurida)从青海高原或从西藏高山地区引种到河北,其地上部几乎变为匍匐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复杂引种法对气候差异较大的地区的药用植物0,在不同气候带之间进行相互引种,称复杂引种法,亦称地理阶段法。如把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的萝芙木通过海南、广东北部逐渐驯化移至浙江、福建安家落户;槟榔从热带气候逐渐引种驯化到广东大陆栽培等。(1)进行实生苗(由播种得到的苗木)多世代选择 在两地条件差别不大或差别稍稍超出植物适应范围的地区,多采用此法,即在引种地区进行连续播种,选出抗寒性强的植株进行引种繁殖。如洋地黄、苦楝等药用植物。(2)逐步驯化法 将所要引种的药用植物,分阶段的逐步移到所要引种的地区,称逐步驯化法,多在南药北移时采用。但是这个方法需时较长,一般较少采用(图2—2)。图2—2 逐步引种驯化示意图在引种某些重点南药时,可以开展大协作,利用相邻地区对该药用植物引种试种的成功经验和所得到的种子,进行引种,同样可以达到驯化北移的目的。而且通过群众性广泛引种和交流经验,可以达到多、快、好、省的目的。例如三七(Panax pseudo-ginseng Wall.),过去局限在广西、云南少数地区栽培(或野生)。在1958年国务院发出关于中药材生产指示后,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引种试种,江西、四川等地引种三七成功,使三七向北引种获得很大推进。目前,河北省南部已引种成功。此外,还可以通过杂交法,改变植物习性进行引种驯化。目前在药用植物方面还做的较少。(唐福圃、刘贤旺、朱兆仪)详情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关于高血脂的解决方法

痛痛快快
成人礼
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而多发的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浆脂质中一种或多种成份的含量高于正常水平。多发于中老年人,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因而有效地控制高脂血症是防止老年心脑血管病的重要途径。 1 高脂血症的病因病理 高脂血症属于祖国医学“痰湿”、“浊阻”、“血瘀”范畴。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的发生与年龄、饮食、体质以及遗传等因素有关。其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其基本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即肾、肝、脾之虚损为本,痰瘀为标。 1.1 肾虚与高脂血症发病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年龄在40岁以上,肾气逐渐虚衰。中老年人中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的调查已初步证实,肾虚与年龄呈非常显著正相关关系。现代医学研究,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载脂蛋白aPOB-100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高密度脂蛋白(HDL)则随年龄增加而下降。许多研究还证明,肾气盛则HDL—ch含量高,而血脂不易升高,并且抗动脉粥样硬化(As)能力强;反之,肾气衰则HDL—ch含量低,而血脂易升高,抗AS能力弱。研究结果表明,TC增高与肾阳虚有关,TG增高与肾阴虚有关,且均呈正相关关系。 1.2 痰浊、血瘀与高脂血症的发病关系 现已证实,血脂增高和脂蛋白的异常与中医学的“痰”有关,而血脂和脂蛋白的异常又常并发血液流变学的异常。脾主运化,为生痰之源,脾虚失运,水谷肥甘之物无以化生气血糖微,则痰浊内生。在肾虚为主的多脏器虚损的衰老过程中,气化功能减退,气血失调,故血行不畅,易致血癖。肝肾同源,肾阳不足。肝失涵养,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直接影响脾之运化及血脉之畅达。痰瘀同病,是引起高脂血症的重要因素。 2 高脂血症的中医药治疗 2.1 中医的辨证论治 翁氏辨证分为6种治法: ① 清热利湿法:药用金银花、荷叶、菊花、连翘、玉米须、泽泻、草决明、茯苓、虎杖、忍冬藤等。 ② 祛痰除湿法:药用陈皮、半夏、竹茹、茯苓、枳壳、瓜萎、胆星、杏仁等。 ③ 清里通下法:药用川军、山檀、麦芽、茵陈、黄苓、枳壳、胡黄连、番泻叶、芒硝等。 ④ 滋阴补肾法:药用何首乌、拘杞、麦冬、生地、沙参、菟丝子、黑芝麻、桑寄生、黄精、杜仲等。 ⑤ 活血化瘀法:药用丹参、川芎、红花、降香、赤芍、生蒲黄、茺蔚子、姜黄、五灵脂、三七等。 ⑥ 清肝泻火法:药用钩藤、葛根、草决明、生地、龙胆草,泽泻、山扼子、黄苓、大黄等。 2.2 近年来,众多学者将具有降脂作用的中草药,按功效归纳为5类: ① 利湿化痰类:苗陈、泽泻、泽漆、车前草、石菖蒲、桔梗、瓜蒌、海藻、昆布等。 ② 行气消导类:郁金、陈皮、山楂、莱菔子、大黄等。 ③ 活血化瘀类:丹参、桃仁、红花、赤芍、水蛭等。 ④ 补益类:人参、冬虫夏草、香菇、甘草、当归、何首乌、灵芝、淫羊藿、杜仲、骨碎补、桑寄生、女贞子、黄精、玉竹等。 ⑤ 其他:桑叶、菊花、柴胡、葛根等。 2.3 按其不同的降血脂作用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 以降TC为主的药物有:何首乌、甘草、枸杞、杜仲、银香叶、没药、葛根、桑寄生等。 ② 以降TG为主的药物有:金银花、大黄、冬青子、大麦根须等。 ③对TC、TG均有效的药物:何首乌、决明子,蒲黄、灵芝、香菇、冬虫夏草、人参、女贞子,蜂乳.茵陈,虎枝、丹参、柴胡、茺蔚子、海藻、昆布、绞股蓝、山揸、泽泻、三七、姜黄、淫羊藿、黄精、绿豆、荷叶、花粉等。 2.4 降脂复方 现在临床上常用的有效降脂方有数十种,按其不同的作用可分为: ①降TC为主的代表方药,复方山楂片:山植30g、葛报15g、明矾1.2g、为1日量。制成片剂,分3次服,疗程4~6周;降脂汤:何首乌15g、枸杞子10g、草决明30g、水煎分2次服,疗程2个月;血通片:何首乌、茵陈、红花、川芎、赤芍,按2 :2 : 1 :1 :1比例制成片剂,每片0.35克(相当于生药1.8克)。每日3次,每次5片,治疗1~3个月。 ② 以降TG为主的代表方药,黄山合剂(黄精、山楂、五灵脂);玉楂冲剂(山楂、玉竹);复方灵芝汤(灵芝、桑寄生、香附)。 ③对TCT、G均有效的代表方药,三七复方:三七3g、山楂24g、泽泻l8g、草决明l5g、虎杖15g,每日1剂,疗程1个月;茵陈合剂:菌陈、泽泻、葛根各15g,水煎服,1个月为一疗程;天山丹(天竺黄、山楂、丹参、泽泻);血脂宁胶囊(山药、山楂、何首乌、决明子、胨皮、猪胆粉)。 2.5 分清标本轻重,主次兼顾 在治疗高脂血症常以标本兼顾,补虚泻实为原则,或益肾固本为主,或化痰祛瘀为主,或二者并举。 ① 益肾固本、佐以化痰祛瘀,方用神仙服饵何首乌丸合杞菊地黄丸加减:制何首乌30g、枸杞子15g、熟地黄20g、黄精30g、淫羊藿30g、泽泻40g、生山楂30g,水煎1日1剂,分2次服。 ② 化痰祛瘀,佐以益肾固本,可用泽泻汤、失笑散、神仙服饵何首乌丸加减:泽泻40g、生蒲黄12g、五灵脂12g、大黄10g(后下)、决明子30g、制首乌30g、郁金15g、生山楂30g、水煎1日1剂,分2次服。 3 问题与解决方法 近l0余年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证明,中医中药对高脂血症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药物副作用较少,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① 起效时间缓慢,大都需要1个月左右才有效果。 ② 大多采用中药复方治疗,给患者的饮用带来不便,汤水难以下咽,长期服用很是痛苦。 ③ 是药三分毒,复方饮用即便副作用很低,但长期服用,仍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④ 高脂血症是因为肝、肾、脾之虚损为其病之根本,在治疗的同时往往很难兼顾三者的调补,所以无法事半功倍。服用成都地奥生产的“脂必妥”片,中药制剂,可以控制高血脂。 平时生活中注意饮食清淡,少吃动物内脏等,少吃盐。加强运动。发病率在食盐摄入量高的地区也较高,爱吃下水(动物内脏)的人群中高,爱喝酒的人群中高。中老年人高。

肠益激综合症,吃过好多药了,现在越来越重了,有好药方子吗?

所行而善
带我飞
你查过没?还有别的毛病吗?要是只是这个毛病,去看中医调理肠胃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