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怎样研究历史

屈原
核桃树
学习历史是为了牢记过去,研究历史是为了珍惜现在和展望未来。 唐太宗李世民说的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泱泱浩大的五千年文明史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华民族的永续,祖先用丹青墨笔记载下了宝贵的信史资源,这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深刻体会中华民族是如何从黄河岸边的一个部落历经沧桑,饱经磨难,坚韧不拔,风雨兼程一路走来的艰辛和不易。 会增强自己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一份情感。 学习历史会在心底记录下曾经发生在中国大地的重要往事,因为历史会带我们走进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体会发展与进步的艰难,感受文明与野蛮的抗争,回味辉煌与落后的反差,见证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结出的文明硕果。 学习历史会让我们懂得辨别人的忠与奸,正与邪,善与恶,善政与恶政,轻轻触摸古人的精神世界,与古人进行对话,遥想远去的风烟往事。 学习历史会让我们从沉痛中得到坚强,让中华民族懂得如何更好的保卫自己,在历史的‘凤凰涅槃’后得到发展,在灿烂的辉煌中增强民族自豪,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翻阅历史的演进过程会让目光变得深邃,远大,思维变得跳跃而丰富,个人的品味和修养得到提升,这都是学习历史带给个人的好处。 如何研究历史: 一;首先必须尊重历史; 这是研究历史最最基本的要求;中国历史是国家圣器,是中华民族的人生历程,是中国的国家尊严,是民族的体面,以崇敬的心情看待中国历史,像安抚和关心亲人一般地爱护她是对喜爱中国历史者的最基本要求。 但网络现实却很遗憾,总有那么一些人夹带着浓厚的偏见,情绪和性格化来’咒骂研究’历史,并且‘振振有‘义正词严’,只要他们一开口侮辱,谩骂,抨击,羞辱,诋毁中国历史,王朝,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言语就源源不绝而来,比如有人辱骂宋朝是‘怂朝’,清朝是‘螨清’,汉族是’绵羊,软蛋,怂汉‘,更甚者辱骂‘靖康之耻’时期宋朝受害的皇室女性是‘鸡’,听到这样残忍无情的言语,血都要喷出来。在中国古代皇权和皇族就是国家的象征,就是华夏民族的象征。我们的祖先都曾经无怨无悔地为王朝,为国家流尽自己最后一滴血,抛下一颗头颅,祖先用生命捍卫国家尊严,守护民族自尊。这些辱骂中国王朝,侮辱皇室的人,民族情感何在?国家情感何在?对得起那些流血牺牲的祖先吗? 中国王朝政权在后人眼里永远是一个静态存在,因为他们所有的一切功过是非,大恶大善都融化进了中国历史,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份,成为中华民族人生的一部份。没有尊重的心态就不要说研究什么历史,最好的选择是连历史都不要去看,徒留下不健康的心理,反而得不偿失。 二;客观,公正的立场研究历史;在用心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是研究历史问题的最佳利器,因为历史是过往,曾经的事件,人物,政策,作为等一切都是过往,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功过善恶都成过去,所以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重点必须放置在历史的天平,重点考察对历史的影响,其次是把研究对象放置在他们对当时的时代影响,以历史影响高于当时影响为决定标准。 而研究对象往往又具有复杂的两面性,一正一反,一荣一辱,一功一过,一善一恶,因此不能用简单,粗暴的’一刀切’不是好,就是歹来判定,而是结合历史行为综合比较,权衡之后,最后得出结论,是功大于过,或是过大于功。 比如对秦始皇的历史评价,应该是功在千秋,罪在当代。 功在千秋;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基中国本部版图,统一文字,度量衡,建立中央集权,完善郡县制,为中国的大一统做出巨大贡献。 罪在当代;‘焚书坑儒’毁灭先秦时期留下的大量文化典籍[同时也是罪在千秋],严刑酷法,耗尽国力民力修建阿房宫和秦始皇陵,不重视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安定民心,给当时的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站在后人角度和立场一比较,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秦始皇功大于过。 三;用串联的思维研究历史; 研究历史非常忌讳那种仅以一点,一事,一言,一行确定历史某人,某事不是好就是歹的‘一根筋思维’。应该把某人,某事用历史串联起来进行比较,区分和判断。 比如网友攻击汉武帝的‘罢黩百家独尊儒术’是错误的决策,而应该延续‘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国策,这就是典型的孤立看待历史问题,缺乏对历史的综合考量。 思考视角要放置到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和各家核心理念的比较。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大战乱时代的独特历史产物,是百家各展所长,激烈角逐政治统治思想的产物,从百家争鸣到汉武帝时代已经相距300-200多年,假若百家争鸣的状态依然继续延续,历史上就不会出现秦始皇统一了,也不会有汉朝的诞生了,汉族也不会出现了。自秦孝公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变法’开始,法家成为秦国的绝对主导政治思想,随着商鞅变法的成功,秦国率先走上封建社会制度的国家体制,实现富国强兵,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国家大一统后,社会本应由大乱走向大治,与民修养,爱惜民力,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建立社会秩序,建立人文伦理观念的最好时机,但法家却反其道而行,逆社会需要安定的潮流而动。 法家首开中国历史文字狱,‘焚书坑儒’,毁灭先秦以来大量中华文化典籍,一味以‘性恶论’和‘法,权,术,势’作为治国理念,而严刑酷法,徭役深重给百姓和国家带来巨大灾难,导致农民起义,秦国经历30年就灭亡。 法家岂能赢得当时民心? 岂能在当时社会潮流前站稳统治脚跟? 法家自此成为辅助儒家,区居第二的统治理念,也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其次;在考察道家 汉初70多年一直执行‘黄老之学’的观念治理国家,道家清静无为,讲究无为而治,重视休养生息,爱惜民离,恢复生产,增加人口,这是道家治国思想的优点。 但道家的短板也是根深蒂固,[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老子描述的理想国境界。 道家之长在哲学,而不在政治观念,‘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超脱境界是和‘大一统’理念背道而驰的。汉初政治面临重大问题,国家统一和行政管理面对破坏,郡县制面临严峻挑战,国家面临再次分裂的危险。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和武帝时期的淮南国之乱就是明证,刘嚊和刘安就是‘黄老之学’的忠实信徒。再次;墨家后人看来,最吸引人的是科技,的确如此。但墨家的核心理念却问题多多,兼爱,非攻,选君,选贤。什么意思?兼爱,就是无条件的爱,非攻,就是不打战,反对战争,这和不拘手段的统一主张也是背道而弛的,墨家的‘鬼神观’,假如墨家成为治国理念,中国可能就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了,墨家主张‘天选君’,即天子通过天选举确立,这种主张是直接和皇权对立的。所以墨家是四大家里最早消亡的。 最后研究儒家,汉武帝时代董仲舒向武帝建言推行‘罢黩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纲领,而儒家的核心政治观念‘天人合一’‘仁政’‘仁德‘人本思想’,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修身观,教育人的最高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契合了当时社会需要安定和统治者治国的实际需要,由春秋战国经秦,汉初延续几百年大乱的彻底结束,大乱走向大治儒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政治思想的确立给完成文化,疆域,社会,民族等大一统创造了条件,在大一统理念的指导下汉族诞生了。汉族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从学习历史到研究历史的过程可以看出,历史带来的最大作用; 一;中国历史具有不可割裂的延续性,任何历史事件,政策或人物都不能用孤立,静态的眼光去看待,认为是想当然的结果,事实并非如此,而是经过漫长的不断演变,运动,角逐和转化最后才成为必然的结果。 二;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文,影响一直延续至现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国情’,即使在西方价值观念不断充斥下的今天,任何外来事物,无论是先进或落后,首先都必须面临是否符合‘中国国情’的考验。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展望未来。

研究历史的主要是什么?

盗王坟
乃凝于神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经验是前人巨大代价才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包含着发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现实,理智地面对将来,就应当自觉地回顾历史。现代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感受历史启迪现实的无穷魅力。惟有从历史经验这里感知杂乱纷纭的现实,才能体会历史智慧的美感与简洁感。

研究历史的原因是什么?

正正之旗
在人类缓缓的历史进程中,人类辉煌的往昔,是祖先智慧的创造,更是永垂不朽的传奇。追寻世界历史,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同时也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高度关注。

研究历史有什么作用

能柔能刚
天野
历史学的社会作用长期以来是一个既有着共识同时又缺乏相当研究的一个领域。现今的史学史定义和实际研究状况其实并没有超出史学史学科最初形成时的范围多远,现今史学史的发展不能离开白寿彝先生所提出的研究史学的社会作用这个任务,相应地,史学史研究应该尝试转变过去“自上而下”的思维为“自下而上”,以便非学术史学进入史学史研究的视域。对历史学的社会作用的研究,一方面既要加强史学理论的探索,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史学史方面的实证研究。中国5000年文明并没有给我们“现代人”留下什么 可用、能用,的遗产。想我们现在的社会21世纪如果还去用那些所谓"高官文士"的思想和他们的前车之鉴去处理现代的问题。你觉的能行吗。“实古不化”永远是那些有着这些想法"现代人"的代名词,新世纪新想法、不正是现在所提倡的新概念吗?我们要把握的是自己的未来,但是经验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也要跟进时代的发展,总结现在经历结果,给自己树立一个实用于现代社会的“前车之鉴”才能让自己在商场上游刃有余,注:历史不要忘,那可是前人的心血所谱写的感人乐章.(我们要认识历史研究的目的:“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也就是说,研究历史,是为了了解过去,指导人类现在的活动,使之更为理性化。所以,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的沿革,认识变迁进化的因果关系的社科类基础学科。无论什么事情,都有个“因果关系”。明白了他的“原因”,就可以预测他的结果,而且可以谋“改良”、“补救”的方法。这是历史的目的。历史不但有指导人类活动戒鉴的意义,还有传承世界文化,教化世界民众的巨大作用。因为要明白事情的因果关系,所以要“经验”。一个人的经验有限,要借助于别时代、别地方、别人,就要有“纪载”(这里的纪载,涉及到史学研究的范围,在此不深究)。纪载就是“历史”。所以,历史是门很重要的学问,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历史智识,历史本无学科之别,凡事皆可成历史。但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产生过无数的历史,无数的史书,无数的史迹,这就决定了普通人无法有时间和精力去研读它,所以也就有了专门的人,运用专门的方法,去整理和研究历史,这是一种科学活动,所以谓之史学。史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求历史的真实,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以更好的服务于历史的目的。所以,讨论历史的真实性,不仅不是钻牛角尖,反而是一种积极的治学态度,不过,学术界讨论历史的真实,也会有个度,无关痛痒,对历史目的无有价值的问题不要研究(如皇帝的后宫生活、历史人物的婚外情、顺治出家、孝庄太后下嫁、杨贵妃身高体重乃至古人房事等等此类兴致低俗的问题)、太繁杂,无甚价值的考据不研究…总之,历史是丰富的和现实的,历史的各个部分,无不影响着人类现世,在历史目的指导下,不迎合低级趣味,有价值的研究,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研究历史和现状

逆也
祖辛
1)小秦岭金矿的成矿时代长期以来一直沿用20世纪70年代末由河南地质局地调一队刘俊成和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姜信顺(1979)测试的数据,这批数据后来被王亨治等和黎世美等(1993)引用和介绍,不少人又从他们的文章中转引。当时刘俊成等工作的结果是:在杨砦峪矿区,SN向辉绿岩脉的时代为148 Ma(全岩K-Ar),NE向辉绿岩年代为182Ma(全岩,K-Ar),SN向岩脉穿插NE向岩脉。EW向的巨大辉绿岩脉为4亿~5亿年(全岩,K-Ar),云煌岩脉为75.9Ma(全岩,K-Ar),后来不少引用者改为76Ma。小秦岭金矿田中文峪花岗岩的年龄为108Ma(黑云母,K-Ar,河南区调队,1968),由于当时主要认为金矿是岩浆期后的产物,成矿与文峪花岗岩有关,含金石英脉又被76Ma之云煌岩脉所穿切,这样就把金矿的时代定为108~76Ma之间(晁援,1989)。这便是小秦岭金矿原始的并广为流传的金矿成矿时代数据。表2-2 小秦岭金矿几组特殊年龄值2)姜信顺还观察到小秦岭148 Ma(K-Ar)(有人写成147 Ma)的云煌岩脉被含金石英脉穿插,这样就把成矿时代限定在148~76 Ma之间。王秀璋等(1983)测得3个矿石的年龄值为:微斜长石66.5 Ma(K-Ar),208.2 Ma(Rb-Sr),蚀变岩为77 Ma(K-Ar),还测得石英脉中微斜长石的年龄为53~68 Ma(K-Ar),矿脉穿插的煌斑岩年龄为166 Ma(K-Ar),穿过矿脉的煌斑岩年龄为147 Ma(K-Ar)。在东桐峪的Q8号脉曾获得差别很大的年龄值,闫竹斌等(1982)获得(881±17.4)Ma和(343±34)Ma的Rb-Sr等时年龄(9个点不同组合处理而得)。对石英脉外侧绢云母片岩的K-Ar法测定,则有66 Ma(晁援,1989)、77.2 Ma(闫竹斌,1977)及(237.54±4.8)Ma(胡正国等,1994)等多组数据。王秀璋等(1983)测得被金矿穿过的伟晶岩中长石的年龄为67.7 Ma(K-Ar),在同一地区晁援(1989)则报道了切穿金矿构造带的伟晶岩时代为250~439 Ma(K-Ar)。不难看出,这是一组十分混乱的K-Ar全岩年龄。3)刘长命等(1992)获得小秦岭505号脉粗粒方铅矿的40Ar/39Ar全熔年龄为85 Ma,60号脉第Ⅱ成矿阶段黄铁矿的40Ar/39Ar全熔年龄为673 Ma,认为成矿时期为新元古代及喜马拉雅期两个阶段。由于该分析结果含有过剩Ar,同时年龄谱呈马鞍形,其可信度尚需检验。4)薛良伟等(1996,1990)在研究小秦岭桐沟303号石英脉时,获得石英包裹体的Rb-Sr等时年龄为(2382±336)Ma,11个样品点分散在拟合的等时线两旁,无一在等时线上,相关系数为0.91;选取其中5个样品拟合得到了另外一个等时线年龄:(2234±47)Ma,相关系数为0.9993。用40Ar/39Ar方法测得等时年龄为(2005.88±40.12)Ma,年龄谱为先高后低的半个马鞍形,含有过剩氩。305号石英脉40Ar/39Ar坪年龄为(1887.44±37.75)Ma,等时年龄为(1909.89±38.20)Ma,年龄谱形与前者相同,但薛良伟认为该测试结果并不合理,使用应慎重(谈话,2001)。5)陆松年等(1997)发表了小秦岭含金石英脉及辉长辉绿岩脉中的第一批锆石U-Pb年龄数据。基性岩脉两粒锆石获得两个数据,均落在谐和线上,无色透明的短柱锆石206Pb-238U表面年龄值为(498.71±7.5)Ma,比前人获得的(418±12.4)Ma(K-Ar)数据稍大,认为属于岩石生成年龄。紫红色短柱状锆石207Pb/206Pb表面年龄为(1732±51)Ma,代表了先前的地质事件,不是岩石生成年龄,并认为小秦岭95%热液石英脉金矿的生成年代应新于498.7 Ma。而所测9号含金石英脉三颗锆石的U-Pb年龄(表2-1)均不能反映成矿时代,(1812±8)Ma的锆石与区内伟晶岩的时代一致,不排除是捕获晶的可能。(661±17)Ma的锆石是先存锆石熔蚀圆化的结果,(511.1±1.2)Ma柱状锆石与辉长辉绿岩中的锆石时代相近。因此,作者认为对小秦岭含金石英脉中单颗粒锆石U-Pb年龄进行地质解释时要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因为它给出的可能不是金矿的成矿时代(陆松年等,1997)。6)李华芹(1993)测得小秦岭金矿床黄铁矿-石英成矿阶段(Ⅰ)中石英流体包裹体的Rb-Sr等时年龄为(278±19)Ma(金硐岔9号脉与杨砦峪的60号脉混合采样,共8个点);60号脉Ⅱ—Ⅲ成矿阶段即石英-黄铁矿和石英-多金属成矿阶段为(161.5±17.9)Ma,故认定小秦岭金矿的主成矿期为160~170 Ma之间。7)1996~1997年不少研究者对小秦岭熊耳山地区许多大型矿床用40Ar/39Ar及液态包体Rb-Sr等方法进行了测试,获得了不少208~245Ma的同位素年龄,如上宫(222.83±24.91)Ma,(40Ar/39Ar),北岭216.04 Ma(40Ar/39Ar等时线年龄,转引自任富根等,1998),庙岭245Ma(40Ar/39Ar,任富根等,1996),东桐峪208.2Ma(Rb-Sr,王秀璋等,1992),15号脉237.54Ma(K-Ar,胡正国等,1994),张家坪208Ma(湘子岔,40Ar/39Ar,严阵等,1990)、大赵峪243.65Ma(40Ar/39Ar)、桃园211Ma(K-Ar,任富根等,1996)以及毛堂222Ma(40Ar/39Ar)等。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研究历史有什么意义

采蘑菇
冬歇期
很多人认为:历史研究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但《历史也疯狂》一书会告诉你不一样的观点。 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狭隘浅见,这种排斥甚至否定基础学科的看法是非常荒谬的”,“在今天的态势看,知识学科体系正呈现出一种多学科高度交叉的趋势,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可能在一处不经意的地方被另一学科借鉴,排斥任何的知识学科都是浅薄的。任何知识都有‘用’,只要别太实用主义,那样会把社会弄得很没趣。 我个人认为:历史,它肯定不如研究现代科学技术那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那样对人类的社会进步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但再想想,音乐,体育,美术,这些的现实意义其实也不大,就拿F1赛车来说,我觉得那完全是在浪费石油,可依然有许许多多的人为此孜孜以求。为什么?因为人们追求的不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而且还要精神方面的满足。历史,是一种艺术,是人们精神文明生活的一种追求,就像音乐体育美术给人带来美感与乐趣一样,只要历史能给人带来乐趣,那就足够了。

论文的研究历史背景取个什么标题

爱之则亲
东道主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鼓荚播精
吉宗
楼主您好,大体讲有以下几种:1.最基本的方法:搜集与考订材料的方法,即考据。2.历史比较法。3.统计方法。4.计量方法。5.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

如何研究历史?

孙叔敖曰
安琪儿
近代的中国人,只因我们一时科学落后,遂误认为中国以往历史上一切文物制度全都落后了。此实是一种可笑的推断。最低限度讲来,中国人所一向重视不断讲究的修齐治平之道,较之并世各民族,断不能说是落后。此一分辨,近代惟孙中山先生最先提出。而且据孙先生意见,中国人所讲治平之道,实在比之并世诸民族远为先进。惟孙先生亦只是粗枝大叶地有此看法而已。若要来仔细发挥阐述,自然应该是有志研究史学者的责任。 今天我们要研究中国制度史,必须注意两点: (一)研究制度,不该专从制度本身看,而该会通着与此制度相关之一切史实来研究。这有两点原因,一因制度必针对当时实际政治而设立而运用。单研究制度本身而不贯通之于当时之史事,便看不出该项制度在当时之实际影响。一因每一制度自其开始到其终了,在其过程中也不断有变动,有修改。历史上记载制度,往往只举此一制度之标准的一段落来作主,其实每一制度永远在变动中,不配合当时的史事,便易于将每一制度之变动性忽略了,而误认为每一制度常是凝滞僵化,一成不变地存在。 (二)研究制度,必须明白在此制度之背后实有一套思想与一套理论之存在。在西方历史上,所谓政治思想家,他们未必亲身参预实际政治,往往只凭著书立说来发挥其对于政治上之理想与抱负。如古代希腊之柏拉图,如近代欧洲之卢骚、孟德斯鸠等人皆是。但中国自秦以下即为一种士人政府,许多学者极少著书纯讲政治理论。这并非中国人没有政治理想,乃因他们早多亲身参预了实际政治,他们所抱负的多少可在实际政治上舒展。当知中国历代所制定所实行的一切制度,其背后都隐伏着一套思想理论之存在。既已见之行事,即不再托之空言。中国自秦以下历代伟大学人,多半是亲身登上了政治舞台,表现为一个实践的政治家。因此其思想与理论,多已见诸其当时的实际行动措施中,自不必把他们的理论来另自写作一书。因此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乃似没有专门性的有关政治思想的著作,乃似没有专门的政论家。但我们的一部政治制度史,却是极好的一部政治思想史的具体材料,此事值得我们注意。 我根据上述,敢于说,中国人自古代历史开始,实已表现有一种极大的民族性的天赋能力,即是政治的能力。就空间讲,能完成而统治此广大的国土。以时间言,能绵延此一大一统规模达于几千年之久而不坠。此何以故?一言蔽之,因其能有一种良好的政治故。何以能有此良好政治?则因中国民族天赋有此能创立优良政治制度之能力故。故我说创制立法,是中国人天赋上一种优异表现。试举一简单易明之例,如中国的赋税制度,全国各地租税全是一律。而且能轻徭薄赋,主张藏富于民。只要此制度一订立,便易获得全国人民心悦诚服。社会便可藉此安定几百年。综有变坏,经一番乱事之后,此项制度又复活了。此事似极寻常,不值得我们来夸大宣扬。但以此和西方历史比观,我们的赋税正为没有制度,遂致引起革命,产生近代的民主政治,一切预算决算都要由民选议会来通过。现在我们偏爱说中国人无法制,无定宪,永远在帝王专制下过活,那岂非冤枉了中国历史。这因我们自己不了解自己以往的历史,遂误认为自己以往一切完全要不得,于是只想抄袭别人。即就家庭作比,各国家庭,各有贫富职业种种不同,哪有能全部抄袭别人家的一套规模,来应用于自己家庭,而可以获得理想安乐的?何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而立国规模却要完全向外国去学习模仿,那实在是近代中国一悲剧。 近代的中国人,每每夸耀西方,如电灯,如无线电,如原子弹和火箭等,莫不是别人家在发明。一切近代科学确是如此。但我要试问,如中国历史上一切传统政制,如上述宰相制度、选举制度、考试制度和赋税制度等,这不是一种发明吗?这究是谁在发明的呢?我们历史上的古人,他们究自何处抄袭这一套,而把来传入中国的呢?我之钦佩孙中山先生,正因他不但能采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亦能不将自己的优良历史文化传统一笔抹杀。他的伟大处,在能确见中国人在政治方面之高明处,实早已凌驾在西方之上。孙先生此说绝非无据。孙先生固不是一位史学家,但他对中国传统政治之优点,已能洞若观火。在这一点上,他确是近代一位先知先觉者。 国家之存在,民族之绵延,历史之持续,自当有随时革新改进之处。但从没有半身腰斩,把以往一刀切断,而可获得新生的。我们要重新创建新历史、新文化,也决不能遽尔推翻一切原有的旧历史、旧传统,只盲目全部学习他人,便可重新创造自己。这并不是说西方民主制度有什么不好,但西方有西方的传统来历。即如英国和美国,他们的民主制度即已各有不同。中国有中国自己的国家、民族与历史传统,几千年来的国情民风,有些处迥异于他邦。若中国人不能自己创制立法,中国今天将永远无望。我们若只知向外抄袭,不论是民主抑是极权,终究是一种行不通的一面倒主义! 我们今天来研究中国政治制度,一面固当比较参考西方的,固当要能追上世界潮流,但亦不可数典忘祖,我们实无此能力来把自己腰斩了而还能生存。我们若从头再来研究中国传统政治,第一步不妨先加以分门别类。如政府组织、地方自治等项目,一一弄清楚了,然后再汇在一起。须能看其乃是一整体。又须能配合现实,坐而言,能起而行。当知政治理论并不是纸上谈兵。在中国古人中任意举出一两位,如董仲舒、司马光,他们都绝不单是一书生。他们之作为中国的政治家,都是有抱负而又能见诸实施的。又如唐初名相房玄龄、杜如晦等,他们创立出一套制度来,垂之几百年,即朝代换了,亦并不能完全盖过他们,超越他们。这是中国政治家之伟大处。我们今天如能有人来写一本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史,或中国历史上的大政治家这一类书,必可对此下国人发生大影响。 (摘自钱穆先生著《中国历史研究法》,标题为编者所加。钱穆(1895~199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由钱穆先生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讲汇集而成,从通史和文化史的总题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6个分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大意与方法。为作者此后30年史学见解之本源所在,亦可视为钱穆先生对中国史学大纲要义的简要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