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匈奴族是怎样一个民族

远哉
古人有之
匈奴是中国北方的一支古老民族,繁衍在河套地带,游牧于大漠南北。相传匈奴人是夏人的后代。商代甲骨文称其为"鬼 方",同代的诗集中又称其为 "熏粥。、"猃允",春秋战国时则称其为"狄"、"戎"或"胡人"。匈奴之名始见于秦汉。 匈奴在我国北方活跃了几百年,同中原王朝连年争战,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公元1世纪后,匈奴分为南北两支,南匈奴人居内地,后来逐渐和汉民族融合。北匈奴在汉武帝大规模进击之下,兵败西遁,但他们究竟逃往何处,是个长期不为人知的问题。 大约过了近三百年,欧洲东部突然出现了一文强大的骑兵队伍,自称匈人。6世纪,匈人在匈牙利平原上建立了匈牙利国。 这支震撼欧洲的匈人骑兵,与中国西逃的北匈奴有无渊源关系?这是中外学者都感兴趣的问题。 史学界不少学者认为欧洲匈人即匈奴。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法国学者德搂尼。后来,英国历史学家吉本、学者伯克、德国学者夏德都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了这一观点。中国许多著名学者也赞同这一观点。章太炎认为,"今之匈牙利即匈奴音转"。学者何震亚认为,匈牙利的"匈"为种族名,"牙利"为地名,匈牙利即"匈人住地"。 人们还从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 进行了考察·发现欧洲匈人在祭祖天地鬼神、崇拜日月、献血为盟、脱帽致谢等方面与匈奴人非常相似。1907年。匈牙利探险家斯坦因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以东50公里处 发现了一处古墓群。最近,匈牙利的考古学家在重新分析研究这处古墓群的墓内陪葬品时,意外地发现这些陪葬品与9世纪、10 世纪的匈牙利国内墓群的陪葬品十分相似。 此外,他们还在古墓群附近碰到一个少数民族群体乌戈尔人。乌戈尔人与当地的维吾尔人截然不同,人数仅9000人,能歌善舞,他们的民歌中有73首与匈牙利的五声音阶完全合拍。我国音乐学院的一位教师还发现匈牙利民歌中,有不少曲调和我国西北少数民族裕固族民歌极为相似,像是一首歌曲的不同变奏。其中裕固族的《催眠曲》和匈牙利的《摇篮曲》不仅曲调一致,而且专用衬?quot;坝哩"的发音也一模一样。西汉时裕固族曾在匈奴长期统治之下,因此裕固族民歌保留匈奴民歌的风格是很自然的。遥远的匈牙利也有和裕固族一样风格的民歌,说明北匈奴西迁到匈牙利后把他们的音乐也带到了那里。匈牙利文学家基 塞里·伊什特万曾多次来中国,他也发现了这一情况。他还发现裕固族对有些名称的叫法和匈牙利人完全相同,如苹果都叫"奥尔莫",绿色都叫"凯克",妈妈都叫"奥尼奥"。他说匈牙利人和裕固人有"亲戚关系"。 越来越多的发现证明,今日欧洲的匈牙利人很可能与中国古代的匈奴人存在渊源关系。 http://www.zh5000.com/ZHJW/qsjs/200403/0004.htm匈奴是中国北方的一支古老民族,繁衍在河套地带,游牧于大漠南北。相传匈奴人是夏人的后代。商代甲骨文称其为"鬼 方",同代的诗集中又称其为 "熏粥。、"猃允",春秋战国时则称其为"狄"、"戎"或"胡人"。匈奴之名始见于秦汉。 匈奴在我国北方活跃了几百年,同中原王朝连年争战,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公元1世纪后,匈奴分为南北两支,南匈奴人居内地,后来逐渐和汉民族融合。北匈奴在汉武帝大规模进击之下,兵败西遁,但他们究竟逃往何处,是个长期不为人知的问题。 大约过了近三百年,欧洲东部突然出现了一文强大的骑兵队伍,自称匈人。6世纪,匈人在匈牙利平原上建立了匈牙利国。 这支震撼欧洲的匈人骑兵,与中国西逃的北匈奴有无渊源关系?这是中外学者都感兴趣的问题。 史学界不少学者认为欧洲匈人即匈奴。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法国学者德搂尼。后来,英国历史学家吉本、学者伯克、德国学者夏德都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了这一观点。中国许多著名学者也赞同这一观点。章太炎认为,"今之匈牙利即匈奴音转"。学者何震亚认为,匈牙利的"匈"为种族名,"牙利"为地名,匈牙利即"匈人住地"。 人们还从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 进行了考察·发现欧洲匈人在祭祖天地鬼神、崇拜日月、献血为盟、脱帽致谢等方面与匈奴人非常相似。1907年。匈牙利探险家斯坦因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以东50公里处 发现了一处古墓群。最近,匈牙利的考古学家在重新分析研究这处古墓群的墓内陪葬品时,意外地发现这些陪葬品与9世纪、10 世纪的匈牙利国内墓群的陪葬品十分相似。 此外,他们还在古墓群附近碰到一个少数民族群体乌戈尔人。乌戈尔人与当地的维吾尔人截然不同,人数仅9000人,能歌善舞,他们的民歌中有73首与匈牙利的五声音阶完全合拍。我国音乐学院的一位教师还发现匈牙利民歌中,有不少曲调和我国西北少数民族裕固族民歌极为相似,像是一首歌曲的不同变奏。其中裕固族的《催眠曲》和匈牙利的《摇篮曲》不仅曲调一致,而且专用衬?quot;坝哩"的发音也一模一样。西汉时裕固族曾在匈奴长期统治之下,因此裕固族民歌保留匈奴民歌的风格是很自然的。遥远的匈牙利也有和裕固族一样风格的民歌,说明北匈奴西迁到匈牙利后把他们的音乐也带到了那里。匈牙利文学家基 塞里·伊什特万曾多次来中国,他也发现了这一情况。他还发现裕固族对有些名称的叫法和匈牙利人完全相同,如苹果都叫"奥尔莫",绿色都叫"凯克",妈妈都叫"奥尼奥"。他说匈牙利人和裕固人有"亲戚关系"。 越来越多的发现证明,今日欧洲的匈牙利人很可能与中国古代的匈奴人存在渊源关系。 http://www.zh5000.com/ZHJW/qsjs/200403/0004.htm 背景链接:匈奴哪里去了 (2004-03-26 13:47:20) 来源:新华网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西安3月26日电(记者李勇 冯国 雷鸣)位于陕西省靖边县毛乌素沙漠南缘的统万城,是世界上发现的惟一的匈奴都城遗址。随着它在沉睡千年之后浮出沙海,中国文物部门已经开始对这一遗址进行恢复性修缮工作。站在这个巍峨的城墩之下,手抚如石头一般坚固的城墙,人们不禁会问:这沙漫墙头的古城难道就是匈奴的遗响,在中国北方驰骋了十个世纪又消失了十多个世纪的匈奴哪里去了?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历史上一度十分强盛的匈奴,在中国北方、中亚乃至欧洲各地不断地进行争战、迁居、再争战、再迁居,经过几个世纪与当地居民的混杂、通婚和民族融合,作为民族的匈奴在公元6世纪后基本消失,渐渐同化到其他民族肌体之中,或者说其所经地区其他民族或多或少都带上了匈奴"因素"。 匈奴是约公元前3世纪时兴起的一个游牧部族,在不断吸纳或吞并周围部族的基础上迅速壮大,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游牧部族之一,建立了游牧民族的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并在秦汉之际使西域诸国多臣服于己。但随后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分裂,使匈奴内部分化愈来愈复杂,便如"溢堤的洪水"影响着欧亚大草原的历史进程,而其西迁更是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影响了世界历史。 著名民族史专家、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周伟洲教授说:"历史很巧合,匈奴建立起草原奴隶制帝国之时,中原则建立了以农耕为基础的封建制帝国。随着两大政治、经济集团以及匈奴跟其他游牧民族间关系的发展,匈奴与中原王朝或战或和了三四百年。终在内外交困等诸多因素之下,许多匈奴人或南迁,或西迁(近则中亚远至欧洲),或滞留草原,通过婚姻、吞并、臣服、迁居等形式最后渐渐融合到了其他民族之中。作为匈奴后裔之一的统万城建造人--赫连勃勃,其部名铁弗匈奴,就是匈奴人与鲜卑族通婚的后代。" 关于匈奴族的迁徙,中国史书除其内迁和滞留草原有较详记载外,对匈奴的西迁语焉不详,多为"向西方跑了",而欧洲学者的笔触则多有涉猎。匈奴史专家、内蒙古大学教授林干说:"公元前一世纪时汉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创,部分匈奴或内服或西迁西域,并终使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纷纷乘机而起,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东与伏尔加河等地。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约五六十余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都成了鲜卑人。一个民族融入其他民族的进程是很快的。" 写有十余部匈奴研究著作的林干告诉记者,欧洲史学家中最早记载匈奴人活动的是罗马帝国后期的历史学家阿密阿那斯·玛西里那斯(Ammianus Marcellinus,330-390年),其后关于匈奴的事便在欧洲史中骤然多了起来。他说:"西迁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击灭位于顿河以东的阿兰国后,便开始扮演着推动欧洲民族大迁徙的主要角色,同时也揭开了入侵欧洲的序幕。匈奴人不仅压迫着哥特人避入罗马帝国,甚至兵临罗马城下。此时,匈奴人不仅越过了多瑙河和莱茵河势力直达西欧,还在5世纪时在多瑙河畔建立了匈奴帝国--'阿提拉王国',对欧洲历史产生了很大影响。" "虽然如昙花般的匈奴王国在欧洲消失了,但是许多匈奴人很可能留了下来。许多学者认为匈牙利人就是其后裔。"著名隋唐史专家、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王世平说。北京大学教授齐思和、原匈牙利驻华大使优山度也认同此观点。王世平认为,匈牙利人与欧洲其它地方人的长相有明显区别,匈牙利民歌很多与陕北、内蒙古的民歌在调上是一样的。匈牙利人虽然信仰东正教,又有萨满教的习俗;匈牙利人赶车的"驾"在欧洲其它国家没有,而与中国北方的一样。陕北民歌如信天游产生远比蒙古人早,很可能与匈奴有关。 王世平指出,建立大夏国的赫连勃勃,父亲姓刘,其子孙也姓刘,只有赫连勃勃自号"赫连"。现在陕北姓刘的很多,或许是匈奴的后裔,如刘志丹。匈奴的部族很多,进入中原后多以部落或氏族为姓,如姓呼延的、姓独孤的等,但不能说姓这几个姓的一定是匈奴后裔。 自号"长安匈奴"并以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蜚声文坛的作家高建群说:"公元5世纪时北匈奴阿提拉在欧洲建立起匈奴帝国,南匈奴几乎同时在中国建起帝国,二者在东西方同时向定居文明发起了最后一次进攻。在战败后匈奴人便融入到其它民族之中了。可以说,这个伟大的民族至今也没有消失,它的血液还在当代其他民族的身上澎湃着。" 高建群说:"匈牙利人吹唢呐和剪纸的情形和中国陕北的一样,他们说话的尾音也与陕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一首诗中曾经这样写道:我们那遥远的祖先,你们是怎么从亚洲走过漫长的道路,来到多瑙河边建立起国家的?!很多匈牙利学者都认为这个国家与匈奴后裔有着密切的关系。" 秦汉史学会副秘书长、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张铭洽认为,汉代初期进行过一系列文化整合,对形成汉族的文化心理具有重要作用,至汉武帝时这一整合完成。正是这种基于"孝"的"和合"文化使包括匈奴在内的众多游牧民族被吸纳进汉族之内,同时也丰富了汉族。" 他认为,虽然匈奴作为一个民族消失了,但其文化习俗仍部分保留下来了。以现在主要流行于蒙古国、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内蒙古与新疆的"胡笳"为例,胡笳虽为匈奴乐器,但其传播、继承却早已超出了匈奴。 民歌是民族的心声,游牧民歌更是研究游牧民族和游牧文明盛衰兴替的历史和心灵的天窗。史载匈奴民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为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就是在汉代大将霍去病率大军击败匈奴后,匈奴对失去阴山的无限爱恋。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的吉尔格勒博士认为,"这一古老的民歌曲式、主题、情节和结构至今遗留在蒙古民族丰富的民歌曲式当中。"(完)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3/26/content_1386441.htm 上帝之鞭——匈奴欧洲篇 Beckham -------------------------------------------------------------------------------- 公元91年匈奴在和汉民族的长年战争中承认了失败,开始了始无前例的民族大迁移…… 南匈奴附汉,北匈奴远飙。北匈奴西迁的第一站是乌孙的地盘,既现在的伊犁和上游一带,第二站是康居,也就是锡尔河上游东部。第三站为阿兰聊这已经到了欧洲边缘。在91年到290年长达两百年的历程中,这个上天的骄子好象消失了一样。北方的苍狼为了梦中的家园,在雪地中,沙漠里艰难的跋涉。中外的史书中都找不到这个骄傲民族的记载。当《波斯史》中提到三世纪末匈奴出先在阿兰聊时,这头饥渴太旧的苍狼已经对它面前弱小的西方民族露出了爪牙……公元四世纪中叶,阿兰聊灭国,西方震动。从此,匈奴在西方的活动遂史不绝书。 阿兰聊灭国后没多久,西方诸国还来不及为其哀悼,就将面临着一场巨大的浩劫。公元374年,巴兰勃率领匈奴铁骑入侵东哥特,来时排山倒海,去时十室九空,而且匈奴在三百年来对中国作战以来不知道学到了多少中国的战争艺术和谋略,这岂是西方诸蛮所能相抗的。匈奴以战养战的方式沉重打击了东哥特人,当年迈的东哥特国王赫曼立克(Hermanrik)的军队被匈奴全歼后,他便自杀了,继位的维席密尔(Vithmir)也兵败身亡。赫曼立克之子呼哪蒙特率部投降,而其余的部众在阿拉修斯和萨弗莱克斯的带领下逃到西哥特。也有人逃向巴尔干。 西哥特国王阿撒那立克(Athenarie)得知东哥特灭国后立刻在德聂斯德河布阵,意图阻止匈奴人渡河,不料匈奴人在远处上游偷渡后夜袭敌营,重创西板哥特军。 西哥特人在惊悖之余,一部大约二十余万众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国境,由于罗马帝国官吏的残酷压迫,哥特人纷纷起义。 罗马皇帝法伦斯(Valens)调集大军于公元378年8月9日在阿德里雅堡与哥特人会战,在哥特的重装骑兵面前曾经纵横欧亚的罗马方阵步兵毫无地位。下午,法伦斯和四万禁卫军全数战死。方阵步兵的时代过去了。这一战,动摇了罗马的根基,罗马再也无法控制辖下的诸族和领土。而此时,匈奴人回到喀尔巴阡山以东,进行休整。 公元400年,匈奴人乌尔丁带领大军攻入匈牙利追击哥特人,并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了意大利,这支可怜的哥特队伍在法洛伦斯被西罗马军队消灭以报阿德里雅堡之仇。匈奴人只是来意大利转了一下,不过又带来了相当大的后果。匈牙利原住民凡达尔人,瑞维人,和最先被匈奴人灭国的阿兰聊人开始了大跑路。这三族人进入高卢,与当地人战斗后于409年越过比利牛斯山,进入伊比利亚半岛,并建立了三个国家。与此同时,阿勒立克带领的哥特人也南下逃避匈奴的大军,不过他们比几年前的同胞拽多了,在408年,409年,410年三次围攻罗马,而在410年攻入城中,这是历史上罗马城的第二次沦陷。 在这次战争中,西方诸族在匈奴军势的压力下为生存互相火并。而匈奴人则占据了巴诺尼亚(今匈牙利)把当地的哥特人列入统治之下后又开始无忧无虑的放牧生活了。 乌尔丁死后,路加既位,路加死后他的两个侄儿白里达(Bleda)阿提拉(Attild)共同治国。在这段时间里西欧相当平静,而北欧,东欧战火纷飞,盎格鲁撒克逊人不堪匈奴压力,渡海流亡到英伦三岛,在俄罗斯南部草原的匈奴人也归与阿提拉旗下,俄罗斯森林民族——斯拉夫人,芬人也告屈服,斯拉夫人可能就是在此时以“匈奴仆人”的身份第一次进入西欧的。 公元445年白里达死后,阿提拉独领匈奴,成为欧洲最有权势之人!王庭设于多瑙河以东的大草原上。 此时的东西罗马都要向阿提拉进贡。匈奴在东方失去的荣光在西方找了回来。 由于对西罗马提出的政治联姻和领土要求遭到拒绝,阿提拉决定开战。451年,阿提拉统领五十万大军进入高卢,这也许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见到如此规模的军队吧。罗马大将阿契斯北上抵挡,并联合了所有受匈奴压迫的蛮族王国。双方在加泰隆尼亚平原上会战,此战空前惨烈一日之间占死者有十五万之众……阿提拉见双方陷入了毫无意义的消耗战,于是领军回国。 次年,阿提拉率军突然越过阿尔卑斯山直攻意大利并摧毁意大利北部所有城市,压迫罗马。446年,军中大疫,阿提拉见西罗马已求和,东罗马援军已至于是回国,并与同年病死。次二役过后,西方人畏惧地称其为——上帝之鞭。 阿提拉死后,强大的匈奴人内部又出现内讧,诸子争立为王,贵族之间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匈奴瓦解.日耳曼人乘时而起,把匈奴人赶回喀尔巴阡山以东。461年,阿提拉幼子邓直昔克企图重建霸权,不幸在于东罗马交战时战败身亡。这是西方史书上对匈奴人活动的最后记载。 在中国,此时正是北魏中期,南匈奴和其各分支在中国建立的“汉——前赵”“北凉”“大夏”等均在公元460年相继覆灭。 在亚洲和欧洲的匈奴人则分别与当地各民族混合了起来,一个彪悍而勇敢的民族从此消失了.奴在世界范围内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天之骄子的传说结束了。 http://air2004.51.net/shaoshumingzu/ouzhouxiongnu.htm 匈奴人的西迁和匈奴帝国的欧洲战记zt http://www.liego.com/bbs/dispbbs.asp?boardID=35&ID=1091&page=1 匈奴的英文名是hun,也是破坏者和野蛮人的代名词,从中可以看出欧洲人对匈奴的恐怖记忆。公元1世纪,在东方已成为丧家之犬的北匈奴,逐渐向西逃亡,最后深入到欧洲腹地,不仅找回了昔日的荣耀,还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大变动,从而改变了欧洲历史。 一、北匈奴退出蒙古高原 汉武帝对匈奴的猛烈反击,大伤了匈奴的元气。到西汉晚期,匈奴发生了分裂,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顺汉朝,而流窜到中亚与汉朝为敌的郅支单于也被汉将陈汤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为理由消灭掉了,汉匈关系从此走向和解。东汉初年,在匈奴贵族中反汉的势力重新抬头,导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归顺汉朝,而北匈奴则坚持与汉为敌,经常发动对南匈奴和汉人的掠夺。而当时东汉刚刚建立,国力还属于恢复期,因此,直到汉明帝时,才发动了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73 年,汉军四路出击北匈奴,窦固、耿忠的汉军一直追击到天山一带,并夺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汉和帝时,又发动了针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89年,窦宪、耿秉率领汉军大败北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公元91年,汉军再次出击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北单于只得向西逃窜。至此,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而与汉为敌的北匈奴,则受到汉与南匈奴的合击,已无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窜。 二、北匈奴西迁的第一站:伊犁河流域 与其说是西迁,还不如西逃贴切一些。在公元91年北单于战败后,率残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在其立足后,仍然出没于天山南北,实施掠夺。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杀死了汉将索班。为了对付西域的北匈奴,东汉朝廷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班勇于公元124年、126年两次击败北匈奴,西域的局势开始稳定。在班勇离职后,北匈奴势力又重新抬头,汉将斐岑于137年率军击毙北匈奴呼衍王于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汉将司马达率汉军出击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击败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开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三、北匈奴西迁的第二站:锡尔河流域 锡尔河是中亚的内陆河,流经今天的乌兹别克、哈萨克等国,注入咸海。在汉时,这里是康居国。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汉朝的反击,已无法立足,大约在 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开始了西迁,来到了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至于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动,因为缺乏史料记载,就不得而知了。 四、北匈奴西迁的第三站:顿河以东、里海以北 大约在公元290年左右,北匈奴出现在顿河以东的阿兰国,这段历史在我国《北史.西域传》和罗马帝国的《历史》中,都有过记载。北匈奴杀死了阿兰国国王,彻底征服了阿兰国。 五、北匈奴西迁的第四站:顿河以西、多瑙河以东 凭借着在阿兰国的休整和补给,北匈奴彻底恢复了元气,掠夺、贪婪的本性让他们对顿河以西的草原垂涎不已。公元374年,匈奴在大单于巴兰姆伯尔的率领下,渡过了顿河,向东哥特人发动了进攻,东哥特人哪里是匈奴人的对手,经过奋战,依然惨败,一部分东哥特人只得向西逃窜,逃到了西哥特人那里,匈奴尾随其后,追击到西哥特人居住地。西哥特人在德涅斯特河(流经今天的乌克兰和摩尔多瓦)摆下军阵,准备迎击匈奴,而匈奴人则趁夜晚偷偷从德涅斯特河上游渡河,然后抄袭西哥特人军阵背后,西哥特人惨败,只得向西逃窜至多瑙河。后经罗马帝国皇帝的批准,东、西哥特人得以渡过多瑙河,进入到罗马帝国避难。此后,由于罗马帝国对哥特人残酷的压榨,逼迫哥特人又起兵反叛,公元378年,罗马帝国皇帝瓦连斯亲征哥特人,结果被哥特人杀死,帝国遭受到沉重打击。而此时的匈奴,由于占据了南俄罗斯大草原,暂时稳定了下来。 六、占据南俄罗斯草原后,匈奴人的活动 在打败哥特人,占据南俄罗斯草原后,匈奴人得以休整,人口开始急剧增加,同时,小部分的匈奴骑兵仍然在骚扰临国:一股匈奴骑兵渡过了多瑙河,与哥特人一起骚扰罗马帝国;另一股匈奴人,于公元384年进攻美索不达米亚,攻占了爱德沙城;还有一股匈奴人于396年,侵入了萨珊波斯帝国。整体而言,匈奴人这段时期,基本是以在南俄罗斯草原休整为主,为下一步的大规模入侵积蓄力量。 七、匈奴乌尔丁大单于的活动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而此时的匈奴正处于乌尔丁大单于的统治。乌尔丁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他曾对东罗马帝国色雷斯省总督说过,凡是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只要他愿意,他都能征服。公元400年,匈奴在乌尔丁大单于领导下,又开始向西大规模入侵,一举夺得了整个多瑙河盆地,并一度攻入了意大利,这一事件的连锁反应就是逼迫多瑙河流域的各部族为躲避匈奴人,只得向西罗马腹地进军,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陷了西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西罗马帝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乌尔丁大单于的宏图大志还未实现就一命呜呼了,公元408年,乌尔丁率军骚扰东罗马帝国,在抢得大量财物准备撤退时,遭罗马人的袭击,乌尔丁大单于就这样战死在沙场。 八、匈奴帝国的建立 在疆土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以匈牙利平原为统治中心的匈奴帝国,在奥克塔尔大单于时已基本建立起来,单于王庭稳定在今天匈牙利的布达佩斯附近,这个军事帝国成为东、西两个罗马帝国最严重的威胁。乌尔丁大单于死后,匈奴帝国沉寂了一段时间,而在奥克塔尔大单于率领下,匈奴帝国又开始兴盛起来,奥克塔尔死后,他的兄弟卢加继承了王位。卢加大单于在公元422年和426年两次蹂躏东罗马帝国的色雷斯和马其顿,逼迫东罗马帝国皇帝向匈奴帝国年贡350磅黄金,此后,东罗马帝国又被迫在边境向匈奴帝国开放互市,来确保边境的安宁,匈奴人的荣耀终于在西方找了回来。 九、阿提拉大单于统治的确立 434年,卢加单于去世,他的两个侄儿阿提拉和布列达共同继承王位,各掌管一部分领土。两位单于即位不久,便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的战争,要求东罗马皇帝交出匈奴的叛逆,还要年贡翻番,由350磅黄金上涨到700磅黄金,东罗马皇帝受武力胁迫,只得答应。445年,布列达单于神秘的遇刺身亡,阿提拉成为匈奴帝国唯一的大单于。阿提拉更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家伙,在他的率领下,整个欧洲都沉浸在对匈奴的恐惧之中,匈奴帝国的鼎盛时期来到了。 十、鼎盛时期的匈奴帝国 阿提拉大单于独自掌权后,马上就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不过战争的矛头却指向了北欧和东欧。在北欧和东欧,盎格鲁撒克逊人为躲避匈奴人,逃亡到英伦三岛,而许多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族战败,纷纷向匈奴投降。在巩固了东方和北方后,阿提拉大单于在447年大举进犯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军队接连战败,匈奴的骑兵一直深入到达达尼尔海峡和希腊的温泉关,严重威胁到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安全,东罗马帝国皇帝被迫求和,双方在448年签定和约,东罗马除了马上向匈奴支付赔款6000镑黄金,年贡也由700磅黄金涨到2100磅黄金。至此,匈奴帝国的疆域东到里海,北到北海,西到莱茵河,南到阿尔卑斯山,盛极一时。而东罗马帝国经过匈奴的长期劫掠和年贡的沉重负担,财富已基本耗尽,于是,阿提拉大单于又将目光投向了西罗马帝国。 十一、阿提拉的高卢战记 450年,阿提拉大单于在完成了对东、北、南的征服后,将矛头指向了西罗马帝国。该年,阿提拉派使者来到罗马,要求娶西罗马皇帝的妹妹荷诺利亚公主为妻,并要求西罗马帝国拿一半的国土作为嫁妆。如此过分和羞辱的要求,自然遭到西罗马皇帝的拒绝,于是阿提拉大单于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西罗马的战争。当年,阿提拉集结了大批匈奴战士以及被征服民族的仆从军,号称50万,渡过莱茵河,向西罗马的高卢(今法国)发动进攻。高卢的城市就如同草原上猎物一样,被匈奴人一个接一个地摧毁,最终匈奴军主力又围攻高卢重镇奥尔良。此时,面对共同的敌人,西罗马人和西哥特人暂时放下他们的争斗,组成联军来救援奥尔良。面对联军,阿提拉放弃了对奥尔良的围攻,开始机动迂回,寻机与敌决战。公元451年6月20日,阿提拉的匈奴大军与西罗马、西哥特联军,在今天的巴黎市郊展开了大决战。战斗打得非常惨烈,仅过了一天,双方战死者就达15万人,最终,西哥特国王战死,余部也撤离战场,而匈奴也损失惨重,无力再进攻,只得退回莱茵河,重新积聚力量。 十二、上帝之鞭对西罗马的惩罚 452年,得到休整的匈奴帝国再次发动了对西罗马的战争,被称做“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开始了对西罗马的惩罚。阿提拉率领的匈奴军队翻过了阿尔卑斯山,攻入了意大利。意大利北部地区遭到了匈奴人疯狂的攻击,北部所有的城市都被匈奴人摧毁。此后,匈奴人攻占了重镇阿奎莱亚,挥师直捣帝国的首都罗马城。西罗马皇帝万分惊恐,只得派罗马教皇利奥一世与匈奴人议和。此时,匈奴军中突发瘟疫,而东罗马帝国的援军也快到达罗马城,因此,阿提拉便答应议和,但在撤军前仍扬言,如果西罗马皇帝不把他的妹妹荷诺利亚公主送到匈奴,他还会来攻打西罗马。就这样,罗马人眼睁睁地看着匈奴人满载着抢夺来的财物扬长而去,只留下意大利北部的一片废墟。 十三、阿提拉神秘的死亡与匈奴帝国的瓦解 453年,阿提拉大单于又娶了一名少女为妃,然而在新婚之夜,阿提拉却神秘地死在了婚床上。阿提拉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大单于之位,打起了内战,匈奴帝国在瞬间瓦解崩溃了。匈奴帝国的内战,给了被奴役民族以机会,454年,东哥特、吉皮底人组成联军,在匈牙利打败了匈奴,从此,匈奴人被迫又退回了南俄罗斯草原。在461年,阿提拉的一个儿子妄图重建匈奴帝国,发动? 回答者:阿波罗之光 - 魔法师 五级 11-29 04:43 修改答复: 阿波罗之光,您要修改的答复如下: 积分规则 关闭 古代匈奴今何在 匈奴是中国北方的一支古老民族,繁衍在河套地带,游牧于大漠南北。相传匈奴人是夏人的后代。商代甲骨文称其为"鬼 方",同代的诗集中又称其为 "熏粥。、"猃允",春秋战国时则称其为"狄"、"戎"或"胡人"。匈奴之名始见于秦汉。 匈奴在我国北方活跃了几百年,同中原王朝连年争战,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公元1世纪后,匈奴分为南北两支,南匈奴人居内地,后来逐渐和汉民族融合。北匈奴在汉武帝大规模进击之下,兵败西遁,但他们究竟逃往何处,是个长期不为人知的问题。 大约过了近三百年,欧洲东部突然出现了一文强大的骑兵队伍,自称匈人。6世纪,匈人在匈牙利平原上建立了匈牙利国。 这支震撼欧洲的匈人骑兵,与中国西逃的北匈奴有无渊源关系?这是中外学者都感兴趣的问题。 史学界不少学者认为欧洲匈人即匈奴。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法国学者德搂尼。后来,英国历史学家吉本、学者伯克、德国学者夏德都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了这一观点。中国许多著名学者也赞同这一观点。章太炎认为,"今之匈牙利即匈奴音转"。学者何震亚认为,匈牙利的"匈"为种族名,"牙利"为地名,匈牙利即"匈人住地"。 人们还从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 进行了考察·发现欧洲匈人在祭祖天地鬼神、崇拜日月、献血为盟、脱帽致谢等方面与匈奴人非常相似。1907年。匈牙利探险家斯坦因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以东50公里处 发现了一处古墓群。最近,匈牙利的考古学家在重新分?/ca>

安德明的主要学术著作

分享爱
卜商
1、Handbook of Chinese Mythology (与杨利慧合著,第二作者,英文校订:Jessica Anderson Turner),Santa Barbara, Denver, and Oxford: ABC-CLIO, 2005年8月;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年2月再版。2、《重返故园--一个民俗学者的家乡历程》,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3、《飞鸿遗影--钟敬文传》,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4、《天人之际的非常对话--甘肃天水地区的农事禳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5、《金猴献瑞》(十二生肖文化研究丛书之一,与杨利慧合著,第一作者),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修订本。 1、《民间文学研究三十年--成就与困境》(《中国社科学院院报·理论月刊o专论》2008年6月26日)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14-20页);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8年第5期全文转载(第58-65页)3、《古村落保护的目的、对象和策略--来自街亭村的例子》(王恬主编:《古村落的沉思--中国古村落保护(西塘)国际高峰论坛论文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6月,第252-265页)4、《神奇传闻:事件与功能》(简要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8月25日)5、《神奇传闻:事件与功能》(《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5月夏季卷,第130-139页;收入吕微、安德明主编《民间叙事的多样性》,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3月,第129-144页)6、《美国当代民俗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第二作者,周星主编:《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06年3月,第595-638页)7、《民俗学家乡研究的理论反思》(《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4期,第8-11页)8、《美国公众民俗学的兴起、发展与实践》(《民间文化论坛》,总第127期,2004年6月,第91-96页)9、《家乡--中国现代民俗学的一个起点和支点》(《民族艺术》2004年第2期,第25~31页);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4年11期全文转载(第73~78页)。10、《民俗学与音乐文化学系的学生培训与课程设置》(第二作者,《民俗研究》2001年第3期)11、《万物有灵与人兽分开--猿猴抢婚故事的文化史意义》(《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第1期,第26-32页)12、《从农事禳灾看民间信仰中的地方神》(《中国民俗学年刊》1999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70~281页)13、《变异与永恒--民间文学的现状与未来》(《文汇报》1999年6月5日之文艺百家)14、《街子乡的社火》(第二作者,台北《民俗曲艺》第115期,1998年,第189-210页)15、《天水北部地区的闸山习俗》(台北《民俗曲艺》第112期,1998年,第1-22页)16、《天水的求雨:非常事件的象征处理》(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社会学人类学论丛第五卷:《象征与社会:中国民间文化的探讨》,王明铭、潘忠党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4-146页)17、《1988~1989年民间故事、传说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1988~1989年版,1997年4月,第507-512页)18、《农事禳灾:一种特殊的农事信仰》(《民俗研究》1997年第1期,第61-65页)19、《集体力量与阴阳先生》,(《广东民俗》1996年第4期,第21-23页)20、《田野调查中民俗学者的主观因素》(《中国民俗学研究》第2辑,中国民俗学会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38-43页)21、《天水求雨习俗》(《民俗研究》1996年第4期,第76-79页)22、《街子乡迷信习俗的调查与分析》(《民俗研究》1992年第2期,第51-57页) 1、《民间谚语的形成与发展》(祁连休、程蔷主编《中华民间文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641-661页)2、《谚语编》(对于《民间谚语的形成与发展》的修订和补充。祁连休、程蔷、吕微主编《中国民间文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第581-608页) 1、《人文精神与严谨治学的结合--评欧达伟〈中国民众思想史论〉》(《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第9期,第40-42页)2、《民俗学研究新探索--评高丙中〈民俗生活与民俗文化〉》(《民俗研究》1995年第1期,第100-101页) (一)专著:1、《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理查德·鲍曼原著,与杨利慧合译,第二译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二)文章:1、《民俗界定与研究中的传统观》(译文,与杨利慧合译,第二译者,《民族艺术》2006年第2期,第20-25页)2、《多尔逊对现代中国民俗学史的论述》(编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6期,第66-71页) 1、《走向自觉的家乡民俗学》(与廖明君合著,第一作者,《民族艺术》2005年第4期)2、《一套普及中国民间文化的优秀读本--《中国结丛书》读后》,(《河北日报》之《文化周刊·读书》2005年5月27日,《文艺报》2005年6月16日第3版摘要转载)3、《诗人钟敬文--纪念钟敬文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群言》2003年第11期)4、《阿兰·邓迪斯:精神分析学说的执着追随者和民俗学领地的坚定捍卫者》(第二作者,《民俗研究》2003年第3期)5、《理查德·鲍曼及其表演理论--当代美国民俗学者系列访谈之一》(第二作者,《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6、《年味儿永在心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1月30日)7、《印第安纳大学访学札记》(与杨利慧合著,第一作者,《民俗研究》2001年第2期)8、《为何鞭炮难觅替代物》(《光明日报》,2000年2月12日)9、《政治运动中的半个政治家钟敬文》(《中华儿女》1996年第4期,32-38页;1996年第5期,91-96页,连载)

滕星的教育经历

光头佬
孟婆汤
1996.5-1996.6:国家新闻出版署“总编业务培训班”,进修1994-1995:美国加州伯克力大学人类学系,进修教育人类学博士课程1993-1998: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教育人类学在职博士候选人,博士1993-1994: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学院国家教委出国人员培训部,英语培训1988-1989:中央民族大学外语系托福英语班,结业1991-1992:美国夏威夷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访问学者1985-1987: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硕士研究生,教育学硕士1983-1984:中央民族学院高级英语培训班学习,结业1978-1982: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学士 中央民族大学1999至今: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开设课程:西方教育人类学理论与实践、教育人类学田野工作与研究方法、国外多元文化教育、教育社会学、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双语教育、社会科学与教育人类学理论、文化人类学、民族教育学、专业外语等1992-1999: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开设课程:西方教育人类学理论与实践、国外多元文化教育、教育社会学、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双语教育、中外教育史、民族教育学研究方法、专业外语等培训班授课:共四届中央民族大学青年教师岗前教育学、心理学培训班;中央民族大学、国家民委处级干部硕士研究生课程班1987-1992: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教研室,讲师开设课程:教育原理、教学论、教育管理学、德育原理、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评价学、教育哲学、终身教育、民族教育学、双语教育等培训班授课:共三届全国教育局长、学校校长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1982-1987: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教研室,助教开设课程:教育学原理、教学论、教育管理学、心理学、德育原理、普通心理学、教育评价等培训班授课:新疆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贵州省黔东南、黔西南地区、市、县、民委教育系统干部、民委干部参加的研究班 33.《乡土知识与文化传承——中国乡土知识传承与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论文集》,主编,民族出版社,2013年版32. Special Issue: Ecation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 China’s Society, Frontiers of Ecation in China, Guest Editor: Teng Xing with Rebecca CLOTHEY, Volume 7-2, 2012.31.《经济文化类型与校本课程建构》,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30.《人类学视野中的教育研究》,主编,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29.《中国乡土教材应用调查研究》,主编,民族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28.《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应用研究———在学校教育和扫盲教育中使用情况的调查》,主编,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27.《书斋与田野:滕星教育人类学访谈录》,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26.《多元文化教育:全球多元文化社会的政策与实践》,主编,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25.《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研究》,主编,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24.《教育的人类学视野——中国民族教育的田野个案研究》,主编,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23.《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本土经验与学科建构》,著,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22.《多元文化社会的女童教育——中国少数民族女童教育导论》,主编,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21.《民族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主编,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20.《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主编,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19.《族群、文化与教育》,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18.《西部开发与教育博士论坛》,主编,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17.《民族教育学通论》,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16.《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15.《中国民族教育50年》,执行主编,红旗出版社1999年版14.《文化变迁中的中国凉山彝族双语社会与双语教育》,著,亚洲开发银行技术援助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实地考察报告1998年3月13.《学校教育评价》(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合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版12.《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论》,合著,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11.《民族社会学》,合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0.《民族教育经济学》,主编,《当代中国经济大辞库·民族经济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9.《教育大辞典·民族教育分册》,编委,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8.《21世纪中国与世界丛书》,编委,中信出版社1991年版7.《世界教育史大事记》国家教委审定高校文科教学参考书,主编,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6.《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副主编,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年版5.《社会科学大辞典》,教育学科编委,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版4.《中外教育名人辞典》,主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3.《文化学辞典》,编委,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2.《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手册》,合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1.《20世纪文库》,教育学科编委,华夏出版社,1985年-1991年版 99.白英/问,滕星/答:《 民族文化传承与双语教育发展》,思想战线,2015年第2期。 98.虎技能,滕星:《 G州民族类中学藏汉双语“一类模式”教师队伍结构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15年第1期。 97.周兰芳,滕星:《英国牛津民族志会议的历史演进与经验总结》,民族教育研究,2015年第1期。 96.彭亚华、滕星:《美国教育人类学研究主题的重心变化与发展》,民族教育研究,2014年第4期。 95.巴战龙、海路、陈学金/问,滕星/答:《中国教育人类学新进展——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六十九》,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94. 《全球化时代“三种认同”与中国民族教育的使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与陈学金合撰)93. 《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几个根本问题》,《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与陈学金合撰)92. 《语言规划与双语教育》,《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与海路合撰)91.《壮汉双语教育的问题及转向》,《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90.Cultural Diversity and Integrated Multicultural Ecation, Teng xing, P163-168, Special Issue: Ecation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 China’s Society, Frontiers of Ecation in China, Guest Editor: Teng Xing with Rebecca CLOTHEY, Volume 7-2, 2012.89.《新疆喀什、和田地区双语教育的实地考察与对策研究》,《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与陈学金合撰)88.《墨西哥印第安人的多元文化教育发展》,《中国民族教育》,2011年 第09期87.《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新疆双语教育》,《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 第01期.86.《教师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绩的一项个案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 第06期85.《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百年发展历史与文化功能述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05期84.《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和学科建设》,《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年 第04期83.《田野工作与教育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04期82.《“静寂的课堂”——一项民族志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04期81.《“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 第01期80.《乡土知识:收藏、研究与开发》,《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79.《法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中国民族教育》,2009年第6期78.《“好学”与“难用”——对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扫盲教育的回顾与反思》,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2009年05月77.《文化多样性与现代教育——答中央电视台记者白英问》,《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第2期76.《文化差异与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一种教育人类学的视角》,《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7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高师院校角色定位的思考》,《教育导刊》,2008年第5期74.《奥格布(Ogbu)对教育人类学的贡献及影响——教育人类学学者访谈录》,《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第3期73.《对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扫盲教育的思考》,《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72.《中国百年乡土教材演变述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71.《教育人类学研究丛书第二辑·序言》《多元文化与现代性教育之关系研究——教育人类学的视野与田野工作》(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70.《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进展与问题》《深入推进教育公平:2008年中国教育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69.《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回顾与思考——教育人类学学者访谈录》,《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7期68.《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自主选择——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问题访谈》,《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67.《教育领域中的国家整合与地方性知识》,《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66.《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及启示》,《中国民族教育》,2007年第5期65.《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民族教育研究发展综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64.《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兼谈与教育社会学的比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第5期63.《民族教育: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第一作者,与关凯合作),《中国民族报》2006年11月17日62.《民族地区教育要让学生“学得好”“用得上”》,第一作者,《中国民族报》,2006年3月24日61.《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优惠政策新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60.《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第一作者,与马效义合作),《民族研究》,2005年第5期59.《从书斋到田野——谈教育研究的人类学范式》(第一作者,与巴战龙合作),《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58.《西方低学业成就归因理论的本土化阐释》,第一作者,《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57.《小康社会与西部偏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56.《在田野中追寻教育的文化性格》(第一作者,与徐杰舜合作),《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55.《人类学·田野工作·教育研究》(第一作者,与巴战龙合作)《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54.《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一个教育人类学家的关怀、经验和信念》,《明日教育论坛》(总第十八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53.《社区变迁与双语、双文化教育 ———台湾地区少数民族社区变迁及学校双语、双文化教育的人类学田野工作综述》,《民族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52.《西方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理论综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51.《族群、文化差异与学校课程多样化》,《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50.《全球化与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战略》,徐杰舜、周建新主编: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243页49.Bilingual society and bilingual ecation of the Yi ethnic minority of the Liangshan Yi ethnic minority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China amid cultural change—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analysis, May—June,2002Vol.35,No.3 ,Chinese Ecation and Society48.《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应成为中国的当务之急》,滕星著:《族群、文化与教育》,第349—351页,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47.《21世纪我国民族学院(校)的办学模式应作重大调整》,滕星著:《族群、文化与教育》,第352—356页,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46.《全球化与高等教育理念的更新》,滕星著:《族群、文化与教育》,第568—572页,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45.《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与大学外事工作改革刍议》,滕星著:《族群、文化与教育》,第573—577页,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44.《西部开发与民族地区教育若干关系思考》,滕星著:《族群、文化与教育》,第343—348页,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43.《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召开的“种族.文化.国家认同对教育的影响”大会论文集,2001年版42.Objects, Characteristics, Content, and Method of research in Ethnic Minority Bilingual Ecation in China. March-April, 2001Vol.34, No.2, Chinese Ecation and Society41.The Idea of Plurality and Unity in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ity and China’s Bilingual Ecation for Its Ethnic Minorities, March-Apral,2001Vol.34,No2 ,Chinese Ecation and Society40.《影响与制约凉山彝族社区学校两类模式双语教育的因素与条件》,《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39.《凉山彝族社区学校实施彝汉双语教育的必要性》,《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38.《国外教育人类学学科历史与现状》,《民族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37.《中国民族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民族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36.《文化变迁的中国凉山彝族双语社会与双语教育──历史.现状.问题与思考》,《第二语言(汉语)教学论集》,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35.《中国新疆和田维吾尔族维汉双语教育考察报告》,《民族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34.《跨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少数民族儿童人格研究》《海峡两岸儿童人格教育研讨会论文集》,《民族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33.《民族教育概念新析》,《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32.《面向21世纪的市场经济与少数民族教育》(与苏红合作),《教育科学》1998年第1期31.《民族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体系》,《民族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30.《试论民族学校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与张俊豪合作),《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4期29.《试论民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第一作者,与张俊豪合作),《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28.《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一体化教育》(与苏红合作),《民族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27.《“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与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民族教育研究》1996年第4期26.《少数民族教育学学科体系与历史沿革》(与哈经雄合作),《民族教育研究》1996年第4期25.《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对象.特点.内容与方法》,《民族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24.《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与辍学问题》(与美籍学者香港大学白杰瑞教授合作),《民族教育研究》,1996年第1期23.《论教学评价的规律和原则》,张健主编:《中国教育科研成果概览》,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年版,第859页22.《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现象与双语教育》,《中国边政》,118期(1992年),台湾21.《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文化素质与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国边政》,116期(1992年),台湾20.《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综述》,《民族教育研究》,1990年第4期19.《我国原始公社制民族与教育》,《教育史研究》,1990年第2期18.《教育评价的规律与原则》,《教育科学》,1989年第1期17.《将民族教育导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求是》,1989年第1期16.《对中央民族学院教学改革的调查与建议》,耿金声、王锡宏主编:《民族教育改革与探索》,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84页15.《现代人类应付挑战的必由之路——终生教育》,《外国教育研究》,1988年第1期14.《试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教育》,《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13.《中学应开设公民教育课》,《光明日报》,1988年5月14日12.《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整体改革初步探讨》,《中国农村地区教育整体改革》,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11.《文化背景与教育》,《教育简讯》,1987年第4期10.《对社会主义教育职能的再认识—兼谈教育培养目标》,《天津教育学院院刊》,1987年第2期9.《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价学》,《未来与发展》,1987年第1期8.《民族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教育科学研究》,1987年第1期7.《教育评价的历史与发展》,《教育简讯》,1987年第1期6.《对我院教学改革的调查与建议》,《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5.《试论我国民族教育》(与张养吾合作),《民族教育》,1986年创刊号4.《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探索》《第一届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会论文集》,1985年第3期3.《教育哲学概说》,《百科知识》1984年第12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2期全文转载)2.《高师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初步设想》,《课程.教材.教法》,1984年第1期1.《青少年犯罪心理调查与分析》合作,《东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论文集》1982年版 5.《文化、教育与发展——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白杰瑞主编,滕星、马效义等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4.《理解人类差异——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科普曼、歌德哈特著,滕星、朱姝等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3.《全球视野:教育领域中的族群、种族与民族性》(西马哈偌等主编,滕星、马效义等译),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2.《国际教学、教师教育百科全书》(米查尔·J·丹金著),合译,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1.《终身教育导论》(保罗·朗格让著),主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求新疆大学黄达远教授简历?

美人关
有天
黄达远,男,汉族,1973年6月生。籍贯:浙江省嵊州市。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边疆问题(侧重新疆)研究。1995年新疆师范大学俄语专业毕业、2003年新疆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毕业、2006年获得四川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四川大学哲学(宗教学)博士后流动站少数民族宗教方向博士后出站。2003-2011年曾在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调入陕西师范大学后作为首席专家申报成功2011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边疆热点地区城市民族关系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另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和省部级课题3项。出版专著2部《多重视角下的边疆研究》(民族出版社,第一作者,2009年7月);《隔离下的融合:清代新疆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巴蜀书社,独著,2012年3月),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宗教学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简历黄达远,男,汉族,1973年6月生。籍贯:浙江省嵊州市。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边疆问题(侧重新疆)研究。1995年新疆师范大学俄语专业毕业、2003年新疆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毕业、2006年获得四川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四川大学哲学(宗教学)博士后流动站少数民族宗教方向博士后出站。2003-2011年曾在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马建春的研究方向

满苟得曰
剪贴簿
民族史,中外关系史主要著作:《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11月《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裕固族土族的贡献》,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8月主要论文:《元代西域散曲家辑述》,《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2期《蒙元时期回回炮的东传及其作用》,《西北民族研究》1996年1期《元代回回教育特征述论》,《民族研究》2002年1期《元代东迁中土的康里人》,《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1期《明代陶瓷与伊斯兰文化》,《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1期《土木之变与回回人》,《西北民族研究》1995年2期承担课题:《中国与阿拉伯关系史》,1995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甘肃穆斯林民俗文化研究》,1994年甘肃省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所授课程:元史,明史,北方民族史,中国边疆民族史,中国文化史,中国伊斯兰传教史,宗教社会学,中国社会发展史社会职务:广州回族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吴玉贵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三清
千岁厌世
专著:《资治通鉴疑年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西域通史》(合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西域文化史》(合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6年。《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007年第2次印刷)。《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唐代文化》(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中国服饰通史》(合著),宁波出版社,2002年。《唐书辑校》(二十四史校订研究丛刊),中华书局,2008年12月;《突厥第二汗国汉文史料编年辑考》(北大民族史文库),中华书局,2009年12月。译著:[美国]汉布里主编《中亚史纲要》,商务印书馆,1994年。[美国]谢弗著《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2005年陕西师范大学插图版)[德国]傅海波 [美国]崔瑞德主编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合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论文:“唐代第一任安西都护究竟是谁”,《文史》第24辑(1985年)。“唐代西域羁縻府州的建置年代及其与唐朝的关系”,《新疆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安西都护府史略”,《中亚学刊》第2辑(1987年)。“阿史那弥射考”,《民族研究》1988年第3期。“唐代西域‘火烧城’辨误”,《文史》第31辑(1988年)。“西突厥新考”,《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1期。“阿史那贺鲁降唐诸说考异”,《新疆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关于李轨河西政权的若干问题”,《敦煌学辑刊》1990年第1期。“试论两件高昌供食文书”,《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1期。“高昌供食文书中的突厥”,《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第1期。“《资治通鉴》记事时间失误略析”,《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2期。“谢弗与《撒马尔罕的金桃》”,《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1期。“贞观年间西突厥历史述考”,《中亚学刊》第4辑(1995年)。“《唐代墓志汇编》重收墓志举证”,《原学》第5辑,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河西凉州安氏家族研究”,《唐研究》第3辑(1997年)。“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壁画墓‘颂经图’略考”,《文物》1999年第2期。“白居易‘毡帐诗’所见唐代胡风”,《唐研究》第5辑(1999年)。“唐初与东突厥关系史考证”,《中亚学刊》第5辑(2000年)。“唐朝初年安置东突厥降众考”, 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北京大学考古系编《7·8世纪の东アジア》,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出版部,2000年。“隋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中亚学刊》第6辑(2001年)。“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墓壁画‘寄锦图’考”,《文物》2001年第3期。“《旧唐书》拾误”,《周秦汉唐研究》第一辑,2002年。“《通典》‘?焚传’识误”,《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2期。“《旧唐书》斠补举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二集,2003年。“《旧唐书》勘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三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唐会要》‘四夷传’证误”,《文史》第68集(中华书局,2004年)。“《通典》‘边防典’证误”,《文史》第70集(中华书局,2005年)。“《旧唐书》勘误续”,《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四集(商务印书馆,2007年)。“《旧唐书》‘四夷传’证误”,《文史》第81集(中华书局,2007年)。“《新唐书》‘四夷传’证误”,《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一集(科学出版社,2007年)。“《旧唐书》勘误之三”,《暨南大学学报》第五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资治通鉴》纪事失误举隅——以突厥史料为例,《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译文[匈牙利]乌瑞“公元九世纪前半叶吐蕃之‘千户’考释”,《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2辑(1987年)西藏人民出版社。[美国]李方桂“唐蕃会盟碑考释”,《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7辑(1992年)。

西北少数民簇音乐

俟命
臣工
〔1〕转引自:中国民歌集成 .青海卷 .北京 :中国 ISBN中心出版, 2000.673.〔2〕土族简史 [M].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2. 5. 袁炳昌,冯光钰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上)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255.〔3〕李克郁 .土族(蒙古儿)源流考 [M].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3.9. 田联韬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上)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333.〔4〕[6]朱世奎 .青海风俗简志 [M].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4.284.324.〔5〕范玉梅 . 土族宗教信仰述略 [J].世界宗教研究, 1997(1): 63.〔7〕民族音乐论文集 [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 1993.215.〔8〕苏珊·朗格 .艺术问题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75.〔9〕[10]赵维峰 .土族民歌的种类及其音乐特征研究 [J].中国音乐学, 1994( 3): 114.〔11〕郭璟.土族 [M].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0.47.〔12〕李向德 .明清时期土族地区的宗教僧纲制度 [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1996( 1): 62- 65.〔13〕西宁府新志 .祠祀志(卷十五) [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8.〔14〕席元麟 .土族的伦理道德文化 [J].青海民族研究, 1994( 4): 37- 43. 何吉芳 .土族禁忌文化浅析 [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2.29( 1): 46- 48.〔15〕贾儒 .土族语和蒙古语白色词的文化内涵 [J]. 西北民族研究, 1996.19( 2): 68- 76.〔16〕李景隆 .西北少数民族婚俗文化审美漫谈 [J].青海民族研究, 1995( 4): 14- 15.〔17〕与蒙古族的对称中,土族自称为"察罕蒙古尔" (Qaghaan mongghul),称蒙古族为"哈拉蒙古尔" (Hara mongghul).土族语汇中将近一半与现代蒙古语相同.〔18〕HOR,是藏文古籍中对北方胡系统民族的一种泛称.详见:努木 .试释"霍尔"一词 [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1997( 1): 69.〔19〕土语把哭嫁歌叫"阿姑吾拉".哭嫁歌不论在女家还是男家都有,但哭嫁的内容有别.另外,新娘上马前有母女哭别;送亲的喜客告别时有伴娘与新娘的哭别.〔20〕纳信,指娶亲者,一般为两人.由新郎姐夫承担,也可特邀善歌舞、有经验的两人分别担任主配角.纳信穿白褐衫,不扣纽扣,不系腰带,敞着衣襟.从到达女家门口直到新娘上马、告别父老乡亲,纳信始终以歌舞应对每个仪式场面.〔21〕"央立",是一只白色母羊.象征纯洁、财富,亦有为新娘赎身之意.详见:李景隆 .西北少数民族婚俗文化审美漫谈 [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 1995( 4): 11.〔22〕拉隆洛,曲调名,意为娶亲人拿着礼物来.这是土族婚礼仪式中的第一支歌.本文所列婚礼歌,除笔者在 2000年 10月的一次互助土族婚礼上采集到的 12首外,其余均出自:中国民歌集成 .青海卷 [M].北京 :中国 ISBN中心出版, 2000.3.〔23〕唐德格玛,曲调名,即唱一支土族人的歌.属问答歌,此歌的应用范围很广.〔24〕嘲弄纳信的歌.这种嬉戏歌共有三支.〔25〕安昭,是互助土族民间广为流行的主要舞蹈.安昭舞土语称为"千佼日",意为弯曲转圈.因歌词衬句是"安昭索罗罗-卓玛阿吉索罗罗"、"安昭-昭应昭呀-什则扬什则",故称为安昭或安昭舞.〔26〕依姐,曲调名.改发,土族叫"苏瓦日"或"苏忽拉",是土族婚礼的主要仪式.《依姐--改发》是叙述改发仪式的过程.在这个场合唱每一支歌都须严肃认真,不能出现差错.歌词多用土语演唱,有时也夹杂一些古藏语,更增添了仪式的肃穆气氛.〔27〕父母一方面祝愿女儿出嫁后万事如意,同时又希望女儿不要带走娘家的吉祥财气.〔28〕兴玛洛,曲调名.因曲调中有"拉日拉莫兴玛洛拉热列哪"一句开场,故以此得名.〔29〕迪尕迪,鸡蛋酒.因酒里掺了少量蛋花而得名.〔30〕根据土族音乐家马占山先生介绍,敬完"迪尕迪"后还有吃其子(面条)的仪式及相关歌曲.参考资料: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yyts/yyts2004/0404/040403.htm

某个国家的民族的文化、风俗情况

静居则溺
桑户
  新华网西安3月26日电(记者李勇 冯国 雷鸣)位于陕西省靖边县毛乌素沙漠南缘的统万城,是世界上发现的惟一的匈奴都城遗址。随着它在沉睡千年之后浮出沙海,中国文物部门已经开始对这一遗址进行恢复性修缮工作。站在这个巍峨的城墩之下,手抚如石头一般坚固的城墙,人们不禁会问:这沙漫墙头的古城难道就是匈奴的遗响,在中国北方驰骋了十个世纪又消失了十多个世纪的匈奴哪里去了?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历史上一度十分强盛的匈奴,在中国北方、中亚乃至欧洲各地不断地进行争战、迁居、再争战、再迁居,经过几个世纪与当地居民的混杂、通婚和民族融合,作为民族的匈奴在公元6世纪后基本消失,渐渐同化到其他民族肌体之中,或者说其所经地区其他民族或多或少都带上了匈奴"因素"。  匈奴是约公元前3世纪时兴起的一个游牧部族,在不断吸纳或吞并周围部族的基础上迅速壮大,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游牧部族之一,建立了游牧民族的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并在秦汉之际使西域诸国多臣服于己。但随后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分裂,使匈奴内部分化愈来愈复杂,便如"溢堤的洪水"影响着欧亚大草原的历史进程,而其西迁更是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影响了世界历史。  著名民族史专家、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周伟洲教授说:"历史很巧合,匈奴建立起草原奴隶制帝国之时,中原则建立了以农耕为基础的封建制帝国。随着两大政治、经济集团以及匈奴跟其他游牧民族间关系的发展,匈奴与中原王朝或战或和了三四百年。终在内外交困等诸多因素之下,许多匈奴人或南迁,或西迁(近则中亚远至欧洲),或滞留草原,通过婚姻、吞并、臣服、迁居等形式最后渐渐融合到了其他民族之中。作为匈奴后裔之一的统万城建造人--赫连勃勃,其部名铁弗匈奴,就是匈奴人与鲜卑族通婚的后代。"  关于匈奴族的迁徙,中国史书除其内迁和滞留草原有较详记载外,对匈奴的西迁语焉不详,多为"向西方跑了",而欧洲学者的笔触则多有涉猎。匈奴史专家、内蒙古大学教授林干说:"公元前一世纪时汉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创,部分匈奴或内服或西迁西域,并终使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纷纷乘机而起,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东与伏尔加河等地。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约五六十余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都成了鲜卑人。一个民族融入其他民族的进程是很快的。"  写有十余部匈奴研究著作的林干告诉记者,欧洲史学家中最早记载匈奴人活动的是罗马帝国后期的历史学家阿密阿那斯·玛西里那斯(Ammianus Marcellinus,330-390年),其后关于匈奴的事便在欧洲史中骤然多了起来。他说:"西迁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击灭位于顿河以东的阿兰国后,便开始扮演着推动欧洲民族大迁徙的主要角色,同时也揭开了入侵欧洲的序幕。匈奴人不仅压迫着哥特人避入罗马帝国,甚至兵临罗马城下。此时,匈奴人不仅越过了多瑙河和莱茵河势力直达西欧,还在5世纪时在多瑙河畔建立了匈奴帝国--'阿提拉王国',对欧洲历史产生了很大影响。"  "虽然如昙花般的匈奴王国在欧洲消失了,但是许多匈奴人很可能留了下来。许多学者认为匈牙利人就是其后裔。"著名隋唐史专家、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王世平说。北京大学教授齐思和、原匈牙利驻华大使优山度也认同此观点。王世平认为,匈牙利人与欧洲其它地方人的长相有明显区别,匈牙利民歌很多与陕北、内蒙古的民歌在调上是一样的。匈牙利人虽然信仰东正教,又有萨满教的习俗;匈牙利人赶车的"驾"在欧洲其它国家没有,而与中国北方的一样。陕北民歌如信天游产生远比蒙古人早,很可能与匈奴有关。  王世平指出,建立大夏国的赫连勃勃,父亲姓刘,其子孙也姓刘,只有赫连勃勃自号"赫连"。现在陕北姓刘的很多,或许是匈奴的后裔,如刘志丹。匈奴的部族很多,进入中原后多以部落或氏族为姓,如姓呼延的、姓独孤的等,但不能说姓这几个姓的一定是匈奴后裔。  自号"长安匈奴"并以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蜚声文坛的作家高建群说:"公元5世纪时北匈奴阿提拉在欧洲建立起匈奴帝国,南匈奴几乎同时在中国建起帝国,二者在东西方同时向定居文明发起了最后一次进攻。在战败后匈奴人便融入到其它民族之中了。可以说,这个伟大的民族至今也没有消失,它的血液还在当代其他民族的身上澎湃着。"  高建群说:"匈牙利人吹唢呐和剪纸的情形和中国陕北的一样,他们说话的尾音也与陕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一首诗中曾经这样写道:我们那遥远的祖先,你们是怎么从亚洲走过漫长的道路,来到多瑙河边建立起国家的?!很多匈牙利学者都认为这个国家与匈奴后裔有着密切的关系。"  秦汉史学会副秘书长、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张铭洽认为,汉代初期进行过一系列文化整合,对形成汉族的文化心理具有重要作用,至汉武帝时这一整合完成。正是这种基于"孝"的"和合"文化使包括匈奴在内的众多游牧民族被吸纳进汉族之内,同时也丰富了汉族。" 他认为,虽然匈奴作为一个民族消失了,但其文化习俗仍部分保留下来了。以现在主要流行于蒙古国、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内蒙古与新疆的"胡笳"为例,胡笳虽为匈奴乐器,但其传播、继承却早已超出了匈奴。  民歌是民族的心声,游牧民歌更是研究游牧民族和游牧文明盛衰兴替的历史和心灵的天窗。史载匈奴民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为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就是在汉代大将霍去病率大军击败匈奴后,匈奴对失去阴山的无限爱恋。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的吉尔格勒博士认为,"这一古老的民歌曲式、主题、情节和结构至今遗留在蒙古民族丰富的民歌曲式当中。"(完)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3/26/content_1386441.htm  上帝之鞭——匈奴欧洲篇  Beckham  --------------------------------------------------------------------------------  公元91年匈奴在和汉民族的长年战争中承认了失败,开始了始无前例的民族大迁移……  南匈奴附汉,北匈奴远飙。北匈奴西迁的第一站是乌孙的地盘,既现在的伊犁和上游一带,第二站是康居,也就是锡尔河上游东部。第三站为阿兰聊这已经到了欧洲边缘。在91年到290年长达两百年的历程中,这个上天的骄子好象消失了一样。北方的苍狼为了梦中的家园,在雪地中,沙漠里艰难的跋涉。中外的史书中都找不到这个骄傲民族的记载。当《波斯史》中提到三世纪末匈奴出先在阿兰聊时,这头饥渴太旧的苍狼已经对它面前弱小的西方民族露出了爪牙……公元四世纪中叶,阿兰聊灭国,西方震动。从此,匈奴在西方的活动遂史不绝书。  阿兰聊灭国后没多久,西方诸国还来不及为其哀悼,就将面临着一场巨大的浩劫。公元374年,巴兰勃率领匈奴铁骑入侵东哥特,来时排山倒海,去时十室九空,而且匈奴在三百年来对中国作战以来不知道学到了多少中国的战争艺术和谋略,这岂是西方诸蛮所能相抗的。匈奴以战养战的方式沉重打击了东哥特人,当年迈的东哥特国王赫曼立克(Hermanrik)的军队被匈奴全歼后,他便自杀了,继位的维席密尔(Vithmir)也兵败身亡。赫曼立克之子呼哪蒙特率部投降,而其余的部众在阿拉修斯和萨弗莱克斯的带领下逃到西哥特。也有人逃向巴尔干。  西哥特国王阿撒那立克(Athenarie)得知东哥特灭国后立刻在德聂斯德河布阵,意图阻止匈奴人渡河,不料匈奴人在远处上游偷渡后夜袭敌营,重创西板哥特军。 西哥特人在惊悖之余,一部大约二十余万众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国境,由于罗马帝国官吏的残酷压迫,哥特人纷纷起义。  罗马皇帝法伦斯(Valens)调集大军于公元378年8月9日在阿德里雅堡与哥特人会战,在哥特的重装骑兵面前曾经纵横欧亚的罗马方阵步兵毫无地位。下午,法伦斯和四万禁卫军全数战死。方阵步兵的时代过去了。这一战,动摇了罗马的根基,罗马再也无法控制辖下的诸族和领土。而此时,匈奴人回到喀尔巴阡山以东,进行休整。  公元400年,匈奴人乌尔丁带领大军攻入匈牙利追击哥特人,并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了意大利,这支可怜的哥特队伍在法洛伦斯被西罗马军队消灭以报阿德里雅堡之仇。匈奴人只是来意大利转了一下,不过又带来了相当大的后果。匈牙利原住民凡达尔人,瑞维人,和最先被匈奴人灭国的阿兰聊人开始了大跑路。这三族人进入高卢,与当地人战斗后于409年越过比利牛斯山,进入伊比利亚半岛,并建立了三个国家。与此同时,阿勒立克带领的哥特人也南下逃避匈奴的大军,不过他们比几年前的同胞拽多了,在408年,409年,410年三次围攻罗马,而在410年攻入城中,这是历史上罗马城的第二次沦陷。  在这次战争中,西方诸族在匈奴军势的压力下为生存互相火并。而匈奴人则占据了巴诺尼亚(今匈牙利)把当地的哥特人列入统治之下后又开始无忧无虑的放牧生活了。  乌尔丁死后,路加既位,路加死后他的两个侄儿白里达(Bleda)阿提拉(Attild)共同治国。在这段时间里西欧相当平静,而北欧,东欧战火纷飞,盎格鲁撒克逊人不堪匈奴压力,渡海流亡到英伦三岛,在俄罗斯南部草原的匈奴人也归与阿提拉旗下,俄罗斯森林民族——斯拉夫人,芬人也告屈服,斯拉夫人可能就是在此时以“匈奴仆人”的身份第一次进入西欧的。  公元445年白里达死后,阿提拉独领匈奴,成为欧洲最有权势之人!王庭设于多瑙河以东的大草原上。  此时的东西罗马都要向阿提拉进贡。匈奴在东方失去的荣光在西方找了回来。  由于对西罗马提出的政治联姻和领土要求遭到拒绝,阿提拉决定开战。451年,阿提拉统领五十万大军进入高卢,这也许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见到如此规模的军队吧。罗马大将阿契斯北上抵挡,并联合了所有受匈奴压迫的蛮族王国。双方在加泰隆尼亚平原上会战,此战空前惨烈一日之间占死者有十五万之众……阿提拉见双方陷入了毫无意义的消耗战,于是领军回国。  次年,阿提拉率军突然越过阿尔卑斯山直攻意大利并摧毁意大利北部所有城市,压迫罗马。446年,军中大疫,阿提拉见西罗马已求和,东罗马援军已至于是回国,并与同年病死。次二役过后,西方人畏惧地称其为——上帝之鞭。  阿提拉死后,强大的匈奴人内部又出现内讧,诸子争立为王,贵族之间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匈奴瓦解.日耳曼人乘时而起,把匈奴人赶回喀尔巴阡山以东。461年,阿提拉幼子邓直昔克企图重建霸权,不幸在于东罗马交战时战败身亡。这是西方史书上对匈奴人活动的最后记载。  在中国,此时正是北魏中期,南匈奴和其各分支在中国建立的“汉——前赵”“北凉”“大夏”等均在公元460年相继覆灭。  在亚洲和欧洲的匈奴人则分别与当地各民族混合了起来,一个彪悍而勇敢的民族从此消失了.奴在世界范围内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天之骄子的传说结束了。  http://air2004.51.net/shaoshumingzu/ouzhouxiongnu.htm  匈奴人的西迁和匈奴帝国的欧洲战记zt  http://www.liego.com/bbs/dispbbs.asp?boardID=35&ID=1091&page=1  匈奴的英文名是hun,也是破坏者和野蛮人的代名词,从中可以看出欧洲人对匈奴的恐怖记忆。公元1世纪,在东方已成为丧家之犬的北匈奴,逐渐向西逃亡,最后深入到欧洲腹地,不仅找回了昔日的荣耀,还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大变动,从而改变了欧洲历史。  一、北匈奴退出蒙古高原  汉武帝对匈奴的猛烈反击,大伤了匈奴的元气。到西汉晚期,匈奴发生了分裂,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顺汉朝,而流窜到中亚与汉朝为敌的郅支单于也被汉将陈汤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为理由消灭掉了,汉匈关系从此走向和解。东汉初年,在匈奴贵族中反汉的势力重新抬头,导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归顺汉朝,而北匈奴则坚持与汉为敌,经常发动对南匈奴和汉人的掠夺。而当时东汉刚刚建立,国力还属于恢复期,因此,直到汉明帝时,才发动了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73 年,汉军四路出击北匈奴,窦固、耿忠的汉军一直追击到天山一带,并夺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汉和帝时,又发动了针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89年,窦宪、耿秉率领汉军大败北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公元91年,汉军再次出击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北单于只得向西逃窜。至此,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而与汉为敌的北匈奴,则受到汉与南匈奴的合击,已无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窜。  二、北匈奴西迁的第一站:伊犁河流域  与其说是西迁,还不如西逃贴切一些。在公元91年北单于战败后,率残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在其立足后,仍然出没于天山南北,实施掠夺。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杀死了汉将索班。为了对付西域的北匈奴,东汉朝廷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班勇于公元124年、126年两次击败北匈奴,西域的局势开始稳定。在班勇离职后,北匈奴势力又重新抬头,汉将斐岑于137年率军击毙北匈奴呼衍王于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汉将司马达率汉军出击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击败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开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三、北匈奴西迁的第二站:锡尔河流域  锡尔河是中亚的内陆河,流经今天的乌兹别克、哈萨克等国,注入咸海。在汉时,这里是康居国。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汉朝的反击,已无法立足,大约在 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开始了西迁,来到了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至于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动,因为缺乏史料记载,就不得而知了。  四、北匈奴西迁的第三站:顿河以东、里海以北  大约在公元290年左右,北匈奴出现在顿河以东的阿兰国,这段历史在我国《北史.西域传》和罗马帝国的《历史》中,都有过记载。北匈奴杀死了阿兰国国王,彻底征服了阿兰国。  五、北匈奴西迁的第四站:顿河以西、多瑙河以东  凭借着在阿兰国的休整和补给,北匈奴彻底恢复了元气,掠夺、贪婪的本性让他们对顿河以西的草原垂涎不已。公元374年,匈奴在大单于巴兰姆伯尔的率领下,渡过了顿河,向东哥特人发动了进攻,东哥特人哪里是匈奴人的对手,经过奋战,依然惨败,一部分东哥特人只得向西逃窜,逃到了西哥特人那里,匈奴尾随其后,追击到西哥特人居住地。西哥特人在德涅斯特河(流经今天的乌克兰和摩尔多瓦)摆下军阵,准备迎击匈奴,而匈奴人则趁夜晚偷偷从德涅斯特河上游渡河,然后抄袭西哥特人军阵背后,西哥特人惨败,只得向西逃窜至多瑙河。后经罗马帝国皇帝的批准,东、西哥特人得以渡过多瑙河,进入到罗马帝国避难。此后,由于罗马帝国对哥特人残酷的压榨,逼迫哥特人又起兵反叛,公元378年,罗马帝国皇帝瓦连斯亲征哥特人,结果被哥特人杀死,帝国遭受到沉重打击。而此时的匈奴,由于占据了南俄罗斯大草原,暂时稳定了下来。  六、占据南俄罗斯草原后,匈奴人的活动  在打败哥特人,占据南俄罗斯草原后,匈奴人得以休整,人口开始急剧增加,同时,小部分的匈奴骑兵仍然在骚扰临国:一股匈奴骑兵渡过了多瑙河,与哥特人一起骚扰罗马帝国;另一股匈奴人,于公元384年进攻美索不达米亚,攻占了爱德沙城;还有一股匈奴人于396年,侵入了萨珊波斯帝国。整体而言,匈奴人这段时期,基本是以在南俄罗斯草原休整为主,为下一步的大规模入侵积蓄力量。  七、匈奴乌尔丁大单于的活动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而此时的匈奴正处于乌尔丁大单于的统治。乌尔丁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他曾对东罗马帝国色雷斯省总督说过,凡是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只要他愿意,他都能征服。公元400年,匈奴在乌尔丁大单于领导下,又开始向西大规模入侵,一举夺得了整个多瑙河盆地,并一度攻入了意大利,这一事件的连锁反应就是逼迫多瑙河流域的各部族为躲避匈奴人,只得向西罗马腹地进军,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陷了西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西罗马帝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乌尔丁大单于的宏图大志还未实现就一命呜呼了,公元408年,乌尔丁率军骚扰东罗马帝国,在抢得大量财物准备撤退时,遭罗马人的袭击,乌尔丁大单于就这样战死在沙场。  八、匈奴帝国的建立  在疆土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以匈牙利平原为统治中心的匈奴帝国,在奥克塔尔大单于时已基本建立起来,单于王庭稳定在今天匈牙利的布达佩斯附近,这个军事帝国成为东、西两个罗马帝国最严重的威胁。乌尔丁大单于死后,匈奴帝国沉寂了一段时间,而在奥克塔尔大单于率领下,匈奴帝国又开始兴盛起来,奥克塔尔死后,他的兄弟卢加继承了王位。卢加大单于在公元422年和426年两次蹂躏东罗马帝国的色雷斯和马其顿,逼迫东罗马帝国皇帝向匈奴帝国年贡350磅黄金,此后,东罗马帝国又被迫在边境向匈奴帝国开放互市,来确保边境的安宁,匈奴人的荣耀终于在西方找了回来。  九、阿提拉大单于统治的确立  434年,卢加单于去世,他的两个侄儿阿提拉和布列达共同继承王位,各掌管一部分领土。两位单于即位不久,便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的战争,要求东罗马皇帝交出匈奴的叛逆,还要年贡翻番,由350磅黄金上涨到700磅黄金,东罗马皇帝受武力胁迫,只得答应。445年,布列达单于神秘的遇刺身亡,阿提拉成为匈奴帝国唯一的大单于。阿提拉更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家伙,在他的率领下,整个欧洲都沉浸在对匈奴的恐惧之中,匈奴帝国的鼎盛时期来到了。  十、鼎盛时期的匈奴帝国  阿提拉大单于独自掌权后,马上就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不过战争的矛头却指向了北欧和东欧。在北欧和东欧,盎格鲁撒克逊人为躲避匈奴人,逃亡到英伦三岛,而许多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族战败,纷纷向匈奴投降。在巩固了东方和北方后,阿提拉大单于在447年大举进犯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军队接连战败,匈奴的骑兵一直深入到达达尼尔海峡和希腊的温泉关,严重威胁到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安全,东罗马帝国皇帝被迫求和,双方在448年签定和约,东罗马除了马上向匈奴支付赔款6000镑黄金,年贡也由700磅黄金涨到2100磅黄金。至此,匈奴帝国的疆域东到里海,北到北海,西到莱茵河,南到阿尔卑斯山,盛极一时。而东罗马帝国经过匈奴的长期劫掠和年贡的沉重负担,财富已基本耗尽,于是,阿提拉大单于又将目光投向了西罗马帝国。  十一、阿提拉的高卢战记  450年,阿提拉大单于在完成了对东、北、南的征服后,将矛头指向了西罗马帝国。该年,阿提拉派使者来到罗马,要求娶西罗马皇帝的妹妹荷诺利亚公主为妻,并要求西罗马帝国拿一半的国土作为嫁妆。如此过分和羞辱的要求,自然遭到西罗马皇帝的拒绝,于是阿提拉大单于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西罗马的战争。当年,阿提拉集结了大批匈奴战士以及被征服民族的仆从军,号称50万,渡过莱茵河,向西罗马的高卢(今法国)发动进攻。高卢的城市就如同草原上猎物一样,被匈奴人一个接一个地摧毁,最终匈奴军主力又围攻高卢重镇奥尔良。此时,面对共同的敌人,西罗马人和西哥特人暂时放下他们的争斗,组成联军来救援奥尔良。面对联军,阿提拉放弃了对奥尔良的围攻,开始机动迂回,寻机与敌决战。公元451年6月20日,阿提拉的匈奴大军与西罗马、西哥特联军,在今天的巴黎市郊展开了大决战。战斗打得非常惨烈,仅过了一天,双方战死者就达15万人,最终,西哥特国王战死,余部也撤离战场,而匈奴也损失惨重,无力再进攻,只得退回莱茵河,重新积聚力量。  十二、上帝之鞭对西罗马的惩罚  452年,得到休整的匈奴帝国再次发动了对西罗马的战争,被称做“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开始了对西罗马的惩罚。阿提拉率领的匈奴军队翻过了阿尔卑斯山,攻入了意大利。意大利北部地区遭到了匈奴人疯狂的攻击,北部所有的城市都被匈奴人摧毁。此后,匈奴人攻占了重镇阿奎莱亚,挥师直捣帝国的首都罗马城。西罗马皇帝万分惊恐,只得派罗马教皇利奥一世与匈奴人议和。此时,匈奴军中突发瘟疫,而东罗马帝国的援军也快到达罗马城,因此,阿提拉便答应议和,但在撤军前仍扬言,如果西罗马皇帝不把他的妹妹荷诺利亚公主送到匈奴,他还会来攻打西罗马。就这样,罗马人眼睁睁地看着匈奴人满载着抢夺来的财物扬长而去,只留下意大利北部的一片废墟。  十三、阿提拉神秘的死亡与匈奴帝国的瓦解  453年,阿提拉大单于又娶了一名少女为妃,然而在新婚之夜,阿提拉却神秘地死在了婚床上。阿提拉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大单于之位,打起了内战,匈奴帝国在瞬间瓦解崩溃了。匈奴帝国的内战,给了被奴役民族以机会,454年,东哥特、吉皮底人组成联军,在匈牙利打败了匈奴,从此,匈奴人被迫又退回了南俄罗斯草原。在461年,阿提拉的一个儿子妄图重建匈奴帝国,发动?历史源流“蒙古”是蒙古族的自称。原为蒙古诸部落中一个部落的名称,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 据载,蒙古族属于东胡系,是由室韦部落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到12世纪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塔塔尔、翁吉剌、蔑儿乞、斡亦剌、克烈、乃蛮等许多部落,直到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后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一个部落的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在汉文史籍中就统称他们为“蒙古”。 新疆的蒙古族是我国蒙古族的一个支系,是蒙古族的组成部分。根据文字记载,其先祖可追溯到十二世纪以前的“斡亦剌惕”。“斡亦剌惕”蒙语为“近亲、亲近的人、邻居、同盟者”之意,另一种解释为“森林中的百姓”,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新疆蒙古族服饰饮食 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由于这种生产和生活环境,他们创造了随时都可以拆搭、轻便、保暖,适合于游牧生活的具有民族风格的住宅,俗称之为“蒙古勒格尔”,满语习称“蒙古包”,其“包”为“家”、“屋”的意思。蒙古包内一般铺毡毯、兽皮。包顶和毡盖及门帘上嵌有美丽的图案。 新疆的蒙古族的传统食品主要以奶食品、肉食为主。蒙古族称奶食品为“查干伊德”(白食),称肉食为“乌兰伊德”(红食)。蒙古族视奶食品为珍品,每逢拜年、祝寿、招待宾客首先以品尝奶食、敬献奶酒为最美好的祝愿。奶食品味美香甜,富有营养。奶食品的原料主要是鲜牛奶,其次是山羊奶。 新疆蒙古族的奶食品主要有以下几种:奶皮、奶油、黄油、奶疙瘩、奶酪、酪酥。 蒙古族牧民还用奶制成多种饮料,主要有奶茶、酸奶、酸乳、奶酒、酸马奶等,不仅充饥解渴而且常饮能使人强体祛病、延年益寿。 新疆蒙古族的肉食品主要为绵羊肉,其次是山羊、牛肉。忌食马和鱼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又渐渐开始吃马、鱼肉了。忌食狗肉。食肉方式以“煮”为主。 新疆蒙古族的日常面食主要有小麦、小米、青稞。面食种类有:烤饼、汤面条、饺子、油饼、炒面、炒米乌。 蒙古民族的传统服装为袍子,俗称“蒙古袍”其样式为右开襟,不开衩,袖长而窄,高领,宽下摆,适合于牧区生活。未婚妇女及男子袍子上都扎腰带男子习惯在腰带左右两侧佩挂一把别致的蒙古小刀和烟荷包。戴的帽子有“托尔齐克”,其式样为圆型,似同瓜皮帽、尖顶;顶上结有朱英,妇女们戴的一种凉圆帽。夏季则分别戴礼帽和头巾。妇女们喜佩戴首饰。男子在左耳戴一只耳环。婚姻与家庭 新疆蒙古族实行氏族外婚制,严禁氏族通婚。而且严禁族外婚,实行本民族通婚。聘婚是新疆蒙古族的主要形式,它有一套特有的习俗,其过程主要有:提亲、定亲、送聘礼、搭新房及姑娘宴、婚礼、接围帐、回门等7项。在婚礼进行当中多次有祝词人为新郎、新娘致祝婚礼词,以表示对一对新人的祝福。 蒙古族的家庭,一般以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家庭成员一般包括父母、子女、祖父母和孙辈。儿女万家后要另立门户;每个家庭基本上是以一个蒙古包为单位。他们十分重视文明家风的培养。宗教信仰 蒙古族所信仰的教派有萨满教、黄教。 古代的蒙古人最早信仰萨满教。萨满教崇拜神灵,把世界分为三种:天堂在上,诸神居之;地为之中,人类居之;地狱在下,恶魔居之。掌教的巫师则宣称自己集万能于一身,除了能役使鬼魅为人祛除灾难外,还能占卜吉凶,预言祸福。萨满教的祭祀有:祭天、祭地、祭敖包、祭火、鲊答等活动。黄教,又称喇嘛教,因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而得名。文化艺术我国的蒙古族现使用着两种文字,一种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等地的蒙古族所使用的“胡德木文”,另一种是居住在新疆的蒙古族所使用的“托忒文”,“托忒”是“清楚、明了”之意。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和巴尔虎不里亚特三种方言。 新疆蒙古族民间文学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主要为流传的各种口头创作和局面文学,包括众多的英雄史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儿童民间文学、谚语、格言、祝词赞词、谜语和长短调的民歌等各种形式的民间文学,是我们祖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绚丽的瑰宝。英雄史诗《江格尔》产生于卫拉特蒙古人民中间,被誉为民办蒙古族古典文学三大高峰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格萨尔传》、《祖乐阿拉达尔罕传》、《其尔根茶干汗的故事》;神话传说中以《天女之惠》最为出名。 新疆蒙古族的音乐主要是指歌谣曲和器乐两种。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特别是演唱民歌,几乎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器乐有筝、胡琴、二弦、提琴、口琴、筲。其中二弦和筲是新疆蒙古族所特有的乐器。 新疆蒙古族有一个传统的独具特色的“沙吾尔登”乐舞。它是在“二弦”乐器的弹奏下,随着不同节奏的乐曲,变换其舞姿的乐舞。 新疆蒙古族在史学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主要著作有《咱雅班第达传》、《四卫拉特史》、《土尔扈特诸汗史》、《蒙古溯源史》等等。而举世闻名的《雷纳特1号地图》就是卫拉特蒙古人绘制的;该地图对我国西北及中亚广大地区的山川、湖沼、森林、民族待作了较详尽的绘制。 新疆蒙古族在法学方面也有重要建树。主要有《蒙古—卫拉特法典》同后来的《喀尔喀法典》、《理藩院则例》被誉为蒙古法三大文献。风俗习惯 蒙古人所主要崇尚的人生礼仪有:诞生礼、摇篮礼、剪发礼、葬礼。新疆蒙古族的传统葬式有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法葬。金葬,将尸体置于山中;木葬,尸体悬于树上;火葬,用火焚之;水葬,将尸体沉于河中;土葬,将尸体埋于地下。 新疆蒙古族的最盛大的节日是春节,其次是麦德尔节、塔克恩节、点灯节。①“春节”,蒙古族称为“查干”即“白节”之意,认为白色是某事物的开端和源泉,自古崇敬白色,把它作为美好和吉祥的象征;②“麦德尔节”,麦德尔即弥勒佛,此节日最初是祭弥勒佛,后来逐渐演变为节日。具有很强的宗教色彩;③“塔克恩”节,是祭敖包的意思。这个节日是蒙古人祭祀天地日月大自然的节日。由于“塔克恩”节的性质有了改变,现在被称为“那达慕”大会,“那达慕”即“娱乐”之意。④祖乐那依尔,即“点灯节”之意,节期在农历10月25日。是一种小型的宗教节日。娱乐活动 新疆蒙古族的娱乐活动有摔跤、赛马、射箭、唱歌跳舞等,其次还拉羊皮、打火镰等。“赛马、摔跤、射箭”这三项活动不仅是娱乐活动,也是“男儿三艺”是蒙古族衡量男子有无本领的标志。

王川的科研成果

牡丹
毛毛熊
(一)专著:1、《西藏昌都——历史·传统·现代化》(合著,格勒主编,王川系该书编委会、执行编委会的编委),重庆出版社2000年9月;2、《清实录西藏昌都地区史料选》,独著,20万字,西藏昌都地区方志委员会刊行,2001年1月;3、《拉萨河畔六十日——拉萨河流域的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独著,23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4、《西藏和其他藏区特殊开发途径》,合著,副主编,20万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5、《西藏昌都近代社会研究》,独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版。6、《学界泰斗——陈寅恪》,独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二)论文(凡未注明者均为独著)1、《清代昌都三岩地区政事拾遗》,《西藏研究》2000年4期,第55—61页。全文收入:①西藏昌都地区地方志总编室主编《昌都地区论文选》,2001年4月,第93—108页;②“中国西藏信息网”和“西藏网”两个中文简体网站均全文转载2、《西洋望远镜与阮元望月歌》,《学术研究》2000年4期,第82—90页(全文收入:①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明清史》2000年第4期第74—82页全文转载;②中国“新青年”网全文转载;- 2003-12-17);3、《史学家陈寅恪在康乐园的生活情趣》,《岭南学报》(香港岭南大学学报)新第2期,2000年10月,第297—313页(刘克敌:《二十年来之陈寅恪研究述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5期评价了该文的观点,刘文又4、《民国时期西藏昌都地区的国民政府工作人员及其活动》,《西藏研究》2001年1期,第85—90页;5、《陈寅恪与陈述的学术交往》,《史学史研究》2003年1期,第23—31页;6、《陈寅恪、冼玉清的纯阳观之游》,《岭南文史》2003年1期;7、《陈寅恪与蜀中诸儒的交往》,《文史杂志》2003年3期;8、《陈寅恪与岭南花木》,《中山大学校报》2000年6月15日51K 2005-1-18 及“国学网”等数个网站全文转载);9、《“稳藏必先安康”的历史新启示——关于甘孜州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对策建议》(合作撰写),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委托课题,2002年4月;10、《刘文典与陈寅恪学术交往述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1期,第198—118页;11、《“茶马古道”旅游品牌打造的思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2期,第27—32页;12、《清及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的丹达神崇拜》,《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1期,第76—84页(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中国近代史》2003年第7期第43—51页全文转载);13、《晚清民国时期藏政要员的洋务背景》,《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13—19页(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中国近代史》2003年第8期第43—49页全文转载);14、《近百年来中国对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保护》,《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64—69页;15、《历史学者陈寅恪姓名“恪”之读音》,《东方文化》2003年第6期,第146—148页;16、《研究中华传统政治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北京)2004年第1期第63页;17、《民国时期“西康农事试验场”的设置及其实际成效》,《西藏大学学报》(拉萨)2004年第1期第44—48、60页(①人大复印资料F7《经济史》2004年第3期第67—71页全文转载;②中国西藏信息中心全文转载见18、《西藏民俗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评<西藏民俗文化>》,《中国藏学》(北京)2004年第2期第113—114页(中国藏学网全文转载,见19、《藏区城市昌都在近代的变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106—114页;20、《民国三十六年西康省的植树节及其造林评价》,《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咸阳)2004年第3期第23—27页;21、《陈寅恪与伯希和学术交往述略》,《中山大学学报》(广州)2004年第5期第80—84页(教育部主办《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6期摘录主要观点);22、《谈蕃说胡 更上一层: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评议》,《西北民族研究》(兰州)2004年第3期第115—119页;23、《陈寅恪与伯希和》,载《文汇报》(香港)2004年6月8日(京港学术交流中心简报有报道,24、《略论汉藏教理院在促进汉藏文化交流中的贡献》,《西藏大学学报》(合著,第二作者)2004年第4期第51—59页。25、《清末、民国时期西康地区的农业改进及其实际成效》,《民国档案》(南京)2004年2004年,第4期,第54—59页26、《陈寅恪与四川学者的交往述论》,《中山大学学报》(广州)2004年第5期,第107—113页;27、《民国后期“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设立始末及其历史意义——四川藏区农业近代化起源研究之一》,《西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28、《陈寅恪与藏学研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咸阳)2005年第1期第18—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