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文化经典书香儒家研学可选地点?

鬼见愁
居敬
儒家思想发源于曲阜孔子故里,所以我觉得曲阜应该是可以的。

中国传统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究竟都经历了哪些过程?

假大侠
断肠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长久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与风格,而香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支,在历史的长流中形成了它独有的特点和魅力。虽然在历史的记载中,香文化最开始的状态是香料,而香料在古代中国是非常稀少的,且大多数香料只生长在南方地区。但是由于其独特的作用,使其逐渐走进了大家的视野中。中国香文化是在隋唐时期逐渐完善,在宋代和明清时期处于鼎盛,虽然后来由于战争而受到影响逐渐衰落,但是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香文化将再一次成为世界文化中的新秀。香文化起源于古老的荆楚大地,随着社会的发展,香文化逐渐形成,人们也发现了香的多种用处在大家的意识中,香一般只用于祭祀和驱除蚊虫,在每年过春节的时候,家里的老人在吃饭前总要给祖先上香,让祖先保佑来年家人的顺畅。其实在史料记载中,用香祭祀在新时期晚期就已经开始了,只是那个时候的人还没有意识到香的概念。在距今有3000多年的殷商甲骨文上就有关于香的记载,甲骨上刻写着一个“紫(柴)”字,根据多方资料的综合研究,将这一字翻译为:手持燃木的祭礼。在《尚书.舜典》中对于祭祀用香也有明确的记载,在舜接受尧的禅位时,在祭祀中燃烧火把,让上天知晓君王已经更替。“正月上日,受始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裎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在这些祭祀中,只是对于天地诸神的崇拜,对于香本身是没有充分认识的,而在这个时期,祭祀的人群也非常的有限,只有各个部落的首领和一国的君主才有资格祭祀天神,普通人是没有资格走上祭祀台的。南方因为气候的原因,人们是在温湿的环境下生活的,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合蚊虫的生长,因此在此地以楚国为首的民族为了驱除蚊虫寻找了不少的办法,有人发现在燃烧带有香味的植物时,被蚊虫叮咬的地方大大的减少了。因此人们开始使用香草,在随身携带的香包中装入香草或者是制作好的香料。在史料的记载中,南方民族不管是贵族还是贫民都有用香料熏衣的习俗。用香料熏衣不仅可以让衣服沾染上香味,还可以防止蚊虫的叮咬。《吕氏春秋》中记载:“荆人畏鬼。”楚国人崇尚巫术,从史书上记载的祭祀典礼上就可以看出来,而且在最早时期,只有楚国人会在特殊的节日中燃放爆竹。而从这两点中可以看出来在古代香还会用来辟邪、驱鬼。香文化最早是在楚国盛行,是楚文化的代表,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香文化并没有随着楚国的灭亡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发展了起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人自古用香草驱虫辟邪的大背景下,随着丝绸之路香料的引入,道教与佛教的盛行,香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最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关于香的记载了,而历史上关于香料记载最多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有很多“采艾”的诗文,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的文化环境,在南方生活的楚人对于香又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尚书》中记载:“至沿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性馨。”而在《礼记》中更有关于见长辈的礼仪记载,小辈在面见长辈时必须要佩戴香包,以避免自己身上的污浊之气冲撞了长辈。作为儿媳在受到白芷、佩兰等香草的恩赐时,必须要将香草奉献给家里的长辈。在荆楚一带还有将香草用于沐浴的习俗,在楚人中的习俗以及日常的生活习惯中可以看出,楚人已经将种类繁多的香草类植物充分的利用了,不仅发掘出了香草的实用价值,还发掘出了香草的美学价值。可见此时的香文化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了。楚人关于香草的诗文非常多,但是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应该就是屈原在《离骚》和《九歌》中的记载了,屈原作为当时极负盛名和极具才华的诗人,香草在他的诗文中逐渐鲜活了起来,屈原用比喻的手法将香草比喻为品德高尚的人,香草也因此而具有了代表意义。在屈原的诗文中,香草不仅可以用来沐浴还可以用来作为房屋的装饰,用香草装饰房屋可以起到驱虫辟邪的作用。秦汉时期的到来让香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虽然中国本土盛产的香料非常多,但是对于香料依旧有所欠缺。随着张骞出使西域的成功,古丝绸之路开通,古代中国开始和西方各国进行贸易往来,中国的香料走出国门,成为西方众国的追捧之物,而西方的香料也走进了中国市场,让中国的香料种类丰富了起来。香文化的发展还依托于国家政策的实施,由于汉代初期,汉朝统治者推行道家学说,引导普通民众开始信奉道教的神仙,用香来祭拜,导致烧香祭祀开始大肆的发展起来。在道教发展的同时,佛教也逐渐传入了中国,烧香所形成的烟雾缭绕和传说中所记载的仙气非常相似,人从烧香所形成的烟雾中出来就像仙人在仙雾中出来一样,和天上神仙所处的氛围非常契合。因此,焚香由此便成为了人与神佛交流的媒介,人的愿望可以通过燃烧的香烟而传达到神仙的面前。在科学知识匮乏的古代,当遇到灾荒和奇异的事件时,人们通常会希望通过向神佛祷告而祈求平安,因此每当遇到了灾荒或者是王朝的更替时,当时的统治者都会举行祭天仪式,以祈求上天的庇佑。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香文化不仅没有因为社会的发展而落后,反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香文化的内涵也逐渐丰富,但是这一切的发展依据都是楚文化的精髓所进行的。香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史籍和文物的出土也从侧面见证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从现存的史料中可以知道,香料的使用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熟。而关于香料种植的记载却非常稀少,那是香料的主要来源是依靠人们在野外采植,并没有专门的土地来种植香料。在史书记载中最常见的香草是泽兰、惠草、椒、桂、芷等。关于香料的用法在《尚书》、《礼记》等书籍中都有所记载。在香草的逐渐使用过程中,人们还发现龙脑、沉香、皂荚、杜若等植物都可以用来作为香料使用,这些植物在采摘下来后并不能直接使用,还要进一步炮制才会成为上好的香料。从香料的产地和香料植被的生长地区来看,在我国主要生长于长江流域一带,这些植被喜湿,在干燥的环境中无法生长,这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在北方地区关于香料的记载如此稀少。古代中国还进口了很多得香料,不同历史时期进口香料的国家也不同,但是这些国家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这些国家主要的分布区域是北纬20°-40°之间,和我国长江流域的纬度非常接近。历史的记载是人为编写的,总会有不足的地方,有时候历史的事实还要有出土文物的进一步证明才能判断出史书上记载的是否正确。在长沙马王堆墓的出土中,其中一具尸体的手中就握有香囊,陪葬品中也有香料的存在。陪葬品一般都是死者身前最喜爱之物,以及一些贵重物品。而香料可以作为陪葬品出现,就证明香料确实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甚至是贵族的生活必需品。香文化中不仅蕴含着香料还有器具。燃香和盛放香料的器具都是香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出土的文物中,香炉的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每一个都做工精巧,对于我们研究历史有着独特的意义。香文化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还让我们对于传统的香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随着现在的社会是科技的社会,但是必要的人文素养是每个人都必须要拥有的,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由来和它的历史,而香文化在侧面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进步。结语不管是从香文化的起源还是香文化的特点来看,香文化都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它不仅对于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有着直接的引导意义,还对于我国传统的美学研究有着借鉴意义。随着香文化的发展延伸出来了各种独特的物品,例如香包、香炉等,这些物品在现如今都继续流传着。香文化的发源地荆楚大地至今都有香文化的影子,他们依旧遵循祖宗留下的习俗,在重大节日进行祭祀,在面见父母时沐浴,在过端午时在门上插茱萸,用粽叶包裹粽子,使食物有着香草独特的香味,这些习俗正是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什么是中国的香文化?

持以春夏
九罭
中国的香文化肇始于神农尝百草,“神农尝百草,辨识百草香;先民驱虫疫,屡屡起烟霞。”随着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香文化在不同场合起到了不同的作用。“燃我一生之忧伤,换你一丝之感悟”。香,既可颐养身心,亦可祛秽疗疾,自古道人敬神、养生都离不开香道。通过眼观、手触、鼻嗅、冥神,对香料进行全身心的欣赏和感悟,在简朴传统的仪式中感悟今生,与天地融于玄妙的清静之中~

中国三大香文化老师是谁

好经大事
寒风镇
中国香文化是世界香文化四大典型代表之一,但没听说中国香文化有三大老师。

唐代香文化普及吗?

膏药章
羁绊
隋唐之前,虽然上层社会对香推崇备至,但很多适宜熏烧的香料特别是高级香料不产于内地,而是来自边疆或域外,所以可用的香料总量较少,即使对上层社会来说也是稀有之物,甚至级别稍低的官吏也难以享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香文化的发展。而唐代之后,局面就完全不同了。随着唐王朝成为一个空前富强的大帝国,其对外贸易及国内贸易都空前繁荣起来。西域的大批香料通过横跨亚洲腹地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运抵中国。虽然安史之乱后,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被阻塞,但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唐中期以后,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盛起来,从而又有大量的香料经两广、福建进入北方。香料贸易的繁荣,使唐朝还出现了许多专门经营香材香料的商家。社会的富庶和香料总量的增长,为香文化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唐代,大批文人、药师、医师及佛家、道家人士的参与,使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对各种香料的产地、性能、炮制、作用、配伍等都有了专门的研究,制作合香的配方更是层出不穷。在这个时期,对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会客用的香,卧室用的香,修炼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不同的修炼法门又有不同的香……可以说在唐代已是专香专用了。

香文化的香文化发展史

废一于室
候诊室
西汉骑兽人物博山炉春秋至汉魏:香文化的初步发展人类使用天然香料的历史久远。从现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战国时,中国对香料植物已经有了广泛的利用。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繁多。多用的有泽兰(非春兰)、蕙草(蕙兰)、椒(椒树)、桂(桂树)、萧(艾蒿)、郁(郁金)、芷(白芷)、茅(香茅)等。那时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丰富,已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 《诗经》、 《尚书》、 《礼记》 、 《周礼》、 《左传》及《山海经》等典籍都有很多相关记述。人们对香木香草不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如屈原《离骚》中就有很多精彩的咏叹:“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佞以慢稻兮,木杀又欲充夫佩帏”。秦汉时,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南方湿热地区出产的香料逐渐进入中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沉香、苏合香、鸡舌香等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炉中佳品。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及佛教的传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西汉初期,在汉武帝之前,熏香就已在贵族阶层流行开来。长沙马王堆汉墓就出土了陶制的熏炉和熏烧的香草。熏香在南方两广地区尤为盛行。汉代的熏炉甚至还传入了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博山炉”在西汉至魏晋南北朝的七百年间一直广为流行。伴随香炉的广泛使用,熏香风习更为普遍。向皇帝奏事的官员也要先薰香(烧香薰衣),奏事时还要口含“鸡舌香”(南洋出产的丁子香树的花蕾,用于香口)。汉代还出现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笼”,以及能盖在被子里的“被中香炉”,即“熏球”。(由两个半球形的镂空的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个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即使把香球拿在手里摇摆晃动,容器内的香品也不会倾洒出来。)熏炉(包括博山炉)、薰笼等香具也是汉代王墓中常见的随葬品。香文化在汉代的快速发展,汉武帝有很大贡献。他在位期间大规模开边,通西域,统南越,开海路,在促进东西方交流的同时也便利了南部湿热地区及海外香料的传入。汉武帝本人有很精美的鎏金银制薰炉,或许他也喜爱薰香。魏晋南北朝时,虽战乱不断,但香文化仍获得了较大发展。薰香在上层社会更为普遍。同时,道教佛教兴盛,两家都提倡用香。这一时期,人们对各种香料的作用和特点有了较深的研究,并广泛利用多种香料的配伍调合制造出特有的香气,出现了“香方”的概念。配方的种类丰富,并且出现了许多专用于治病的药香。“香”的含义也发生了衍变,不再仅指“单一香料”,而是也常指“由多种香料依香方调和而成的香品”,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合香”。从单品香料演进到多种香料的复合使用,这是香品的一个重要发展。西汉骑兽人物博山炉隋唐时期:香文化的成熟与完备隋唐之前,虽然上层社会对香推崇备至,但很多适宜熏烧的香料特别是高级香料不产于内地,而是来自边疆或域外,所以可用的香料总量较少,即使对上层社会来说也是稀有之物,甚至级别稍低的官吏也难以享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香文化的发展。而唐代之后,局面就完全不同了。随着唐王朝成为一个空前富强的大帝国,其对外贸易及国内贸易都空前繁荣起来。西域的大批香料通过横跨亚洲腹地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运抵中国。虽然安史之乱后,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被阻塞,但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唐中期以后,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盛起来,从而又有大量的香料经两广、福建进入北方。香料贸易的繁荣,使唐朝还出现了许多专门经营香材香料的商家。社会的富庶和香料总量的增长,为香文化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唐代,大批文人、药师、医师及佛家、道家人士的参与,使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对各种香料的产地、性能、炮制、作用、配伍等都有了专门的研究,制作合香的配方更是层出不穷。在这个时期,对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会客用的香,卧室用的香,修炼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不同的修炼法门又有不同的香……可以说在唐代已是专香专用了。象前朝的帝王一样,唐代的许多皇帝,如高宗、玄宗、武后等都对香料十分钟爱,而且依仗国力之雄厚,在用香的品级和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代的帝王。皇帝经行之处,甚至以龙脑、郁金铺地。佛教在唐代的兴盛也对香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佛家的教理经书对香大加推崇,几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动中都要用香。不仅敬佛供佛时要上香,而且在高僧登台说法之前也要焚香;在当时广为流行的浴佛法会上,要以上等香汤浴佛;在佛殿、法坛等场所还常要泼洒香水。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佛事活动频繁,其用香数量之大便可想而知了。在唐代的香具中,出现了大量的金器,银器,玉器,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炉的样式,外观也更加华美。熏球(汉代已经出现)、香斗等香具开始广泛使用。(熏球由两个半球形镂空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杯形容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即使摇摆晃动,香品也不会倾洒出来。香斗是带有长柄的小香炉,可以握在手上,清 掐丝珐琅香插主要用于供佛。)在敦煌壁画里就常能见到香斗、博山炉等丰富多彩的唐代香具。宋元明清:香文化的繁盛与普及宋代之后,不仅佛家、道家、儒家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在居室厅堂里有熏香,各式宴会庆典场和也要焚香助兴,而且还有专人负责焚香的事务;不仅有熏烧的香,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佩挂,制作点心、茶汤、墨锭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集市上有专门供香的店铺,人们不仅可以买香,还可以请人上门作香;富贵之家的妇人出行,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不仅用香,还亲手制香,并呼朋唤友,鉴赏品评。从宋代的史书到明清小说的描述都可看到,宋之后的香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已十分密切。这一时期,合香的配方种类不断增加,制作工艺更加精良,而且在香品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多彩。除了香饼、香丸、线香等,还已广泛使用“印香”(也称“篆香”,用模具把调配好的香粉压成回环往复的图案或文字),既便于用香,又增添了很多情趣。在很多地方,印香还被用作计时的工具。与“焚”香不同的“隔火熏香”的方法也较为流行:不直接点燃香品,而是先点燃一块木炭(或合制的炭团),把它大半埋入香灰中,再在炭上隔上一层传热的薄片(如云母片),最后在薄片上面放上香品(单一的香料或调制的香丸),如此慢慢“熏”烤,既可消除烟气,又能使香味散发更加舒缓。到明朝时,线香已有广泛使用,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技术。各类典籍都有很多关于香的记载,周嘉胄所撰《香乘》尤为丰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有很多关于薰香与香料的内容,例如:香附子,“煎汤浴风疹,可治风寒风湿”;“乳香、安息香、樟木并烧烟薰之,可治卒厥”;“沉香、蜜香、檀香、降真香、苏合香、安息香、樟脑、皂荚等并烧之可辟瘟疫”。《本草纲目》还记载了制作线香的技术(挤压成条):用白芷、甘松、独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黄、黄芩、柏木等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剂,可以做香“成条如线”。香具方面,宋代最值得关注的自然是瓷器。宋代烧瓷技术高超,瓷窑遍及各地,瓷香具(主要是香炉)的产量甚大。在造型上或是模仿已有的铜器,或是另有创新。由于瓷炉比铜炉价格底,所以很适宜民间使用。宋代最著名的官、哥、定、汝、柴五大官窑都制作过大量的香炉。瓷炉虽然不能象铜炉那样精雕细琢,但宋代瓷炉却自成朴实简洁的风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到明朝宣德年间,宣宗帝曾亲自督办,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腊(今柬埔寨)进贡的几万斤黄铜,另加入国库的大量金银珠宝一并精工冶炼,制造了一批盖世绝伦的铜制香炉,这就是成为后世传奇的“宣德炉”。“宣德炉”所具有的种种奇美特质,即使以如今的冶炼技术也难以复现。对宋元明清的文人来说,香已成为生活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从苏轼出神入化的咏叹,到《红楼梦》丰富细致的描述,这一时期文艺作品对香的描写可谓俯仰皆是。而且从苏轼、曾巩、黄庭坚、陈去非、邵康节、朱熹、丁渭等人写香的诗文中可以看出,香不仅渗入了文人的生活,而且已有相当高的品位。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香也不单单是芳香之物,而已成为怡情的,审美的,启迪性灵。化学香精是化妆品的主要原料之一的妙物。如苏轼的《和鲁直韵》 、 朱熹的《香界》。现当代时期的香文化古代的香,所用都是天然香料,而现当代以来,化学香精已成为制香的主要原料。化学香精是化妆品的主要原料之一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在19世纪后半期,欧洲就已出现了人工合成香料(即化学香精)。这些化学香精不仅能大致地模拟出绝大多数香料的味道,而且原料(如石油、煤焦油等)易得,成本价格极其低廉,并能轻易的产生非常浓郁的香味。所以它很快就取代了天然香料,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中的主要添香剂,在制香行业中同样如此。较之天然香料,采用化学香精制作的香品价格低廉,自然是厂家愿制,商家愿卖,香客愿买。以至于如今我们在市场上能见到的绝大多数香品都是这类化学香精香。名为檀香、沉香,其实只是使用了有“檀香味”或“沉香味”的化学香精。化学香精与天然香料相比,虽然香味相似,甚至香气更浓,但就香味品质及安神养生、启迪性灵的功能而言,两者却不可同日而语。很多天然香料被列为上品药材,而作为化学产品的合成香料虽初闻也芳香四溢,但多用却有害于健康。而且,即使单就气味而言,化学香精也只是接近而远远不能与天然香料相媲美。化学香精类香品之所以能畅行开来,也是由于大多数香客只是把烧香作为祭祀的仪式。既然不闻香,不品香,只是烧香、看香,也就自然忽视香的用料、配方与品质,而只关注香品外形的美观或香味的浓艳了。化学香精和化学加工技术的广泛使用也在实质上改变了现当代的制香工艺。虽有一些传统的方法和技术仍然得到了采用,但那只是一些外围的,形式上的保留,而香料的选择、炮制、配伍、火候等最核心的内容都被丢弃了。其后果之一就是制香工艺的中断与香谱配方的散失,以至当今真正精通传统制香技术的人少之又少。虽然化学香精类的香品已是当今的主力军,但仍然可以见到以天然香料制作的香品,这也为那些喜欢品香的人们留下了一方空间。当今的天然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使用单一香料的“单品香”(或是基本保持香料的原态,如块状、条状或粉末状;或是制成线香、盘香等形状)。其质量虽优于化学香,但直接使用单一香料,其味道与养生之功能都得不到最好的发挥,而且许多香料,如檀香,其实并不适于单独使用,古人已十分清楚的讲到“檀香单焚,裸烧易气浮上造,久之使神不能安。”这种单一香品只是汉代之前原始的用香方法。汉唐之后主要使用的是“合香”(调和多种香料而成)。第二类是调和多种香料制成的合香,形状上多为线香、盘香等。而传统合香的制造,不仅要有天然香料作原料,更要有合理的配方,严格的炮制方法和制作工艺。而当前市场上能见到的为数不多的天然香料的合香,据笔者所知,也大都是仅以天然香料为原料而已,而真正依古法制作的正宗合香,种类极少。今日人们对香之内在品质的忽视,以及化学香精和化学加工技术的采用等因素,都使得制香的技术门槛大为降低,以至于当前的制香商家大大小小,星罗棋布,香品质量也参差不齐。货架上的香品名称越来越花哨,造型越来越丰富,包装越来越华美,而“金玉”之内却少有“香珍”。低劣者点燃后只有烧草的味道,抑或虽有浓郁的香味却俗不可耐。这些所谓的香,可以说是徒有香的形状而败坏香的美名。面对这些赝品,也难怪如今的人们不愿意品香赏香了。不知道东坡临此是否还能忘情赋诗?而神仙佛祖、祖辈先人们若真能闻到此种烟气,又会做何感想啊?虽然当今世界的香与香文化还都逊于古代,但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近段时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香、用香,并对香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有爱香、懂香的人开始致力于对传统香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伴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昌盛,中国香文化也必将焕发蓬勃的生机,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展露出美妙夺人的千年神韵。近代香文化的发展状况 晚清以来,连绵不断的战争和政局的长期不安以及西方社会思潮的传人,使中国的传统社会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香文化也进入了一个较为艰难的发展时期。品香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奢侈品”,所以香文化的发展特别需要一个安定繁荣的“盛世”环境,而近现代社会的持续动荡,不仅极大地影响了香斗贸易和制香行业的发展,也使人们失去了熏香怡情的闲情逸致。另一方面,近现代中国在科技、军事上全盘落后于西方世界、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开始广泛接受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潮。而在民族危亡之际所开始的对传统文化的反思难免过于偏激,由此而来的矫枉过正的、运动式的批判,使得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华被混同于糟粕一并否定了,甚至像净心明志、修身养性这样的观念也被当作消极的态度受到了批判。在这种偏激的反思中,具有鲜明传统特征的香文化受到株连也是必然的事情。同时,随着文人阶层在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上的嬗变,自魏晋以来长期支持推动着中国香文化发展的文人阶层的力量越来越衰弱。在这种情势下,早已融入厂书斋琴房和日常起居生活的香文化也渐行渐远,失去了安神养生、美化生活、陶冶性灵的内涵,而主要是作为祭祀仪式被保留在庙宇祭祀之中。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如何?

仇恨罪
而民不争
中国人用香的历史可说是非常的早,中国用香的文明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战国,滋长于秦汉两朝,完备于隋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明清。  汉代之前用香以汤沐香、礼仪香为主,汉魏六朝则流行道家学说,博山式的熏香文化大行其道。  隋唐五代不仅用香风气大盛,又因为东西文明的融合,更丰富了各种形式的行香诸法。  宋元时,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 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 由于士大夫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追求,且着力从精神层面励励倡导与提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以及美食、酒、茶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现出博大雄浑的态势。熏香至此也成了一门艺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经常相聚品香,并制定了最初的仪式。专门研究香的来源、载体、工具和制香法的各式香书、香谱也在此时出现。  至明代,香学又与理学、佛学结合为‘坐香’与‘课香’,成为丛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佛门与文人营建香斋、静室与收藏宣德炉成为时尚。  清三代盛世,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案供以及香案、香几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参考资料:香道

中华香事文化 是什么文化内容?

居敬
物也
中国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 香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对香文化的研究也应从多方入手,涉及一系列的课题,如香文化的历史;香料的生产、炮制与配伍;香品的开发;香器(制香用的器物)与香具(用香时的工具)的制作与使用;香与宗教的关系;关于香的文化艺术作品等等。

文人对中国香文化的贡献有哪些?

卞随辞曰
马融
中国香文化第一次跃进性的发展出现在西汉时期。其中,以汉武帝为代表的上层统治者起了主导作用,王公贵族对香的大力推崇直接带动了对香的使用。但是,香之所以在后世能发展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艺术品质,则应归功于历代文人。文人对香文化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香文化尚在萌芽状态时,文人们就广泛介入并给予了多方面的推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志典籍中,有很多记载都反映了文人对香的推崇。如屈原在《离骚》中的精彩咏叹:“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佞以慢稻兮,木杀又欲充夫佩帏”。另据东汉蔡邕《琴操》所述,相传孔子在从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于幽谷之中见香兰独茂,不禁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遂停车抚琴,成《漪兰》之曲。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海的木本香料尚未大量传入北方,所用只是兰蕙椒桂等香草香木,但文人对香的情感态度已得到了清晰的展示。其二,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将焚香视为雅事。认为人们对香的喜爱是形而上的,是人本性的需求。朱熹有《香界》一诗: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泛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古代“学界”对香的这种高度的肯定态度既确定了香的文化品位,保证了它作为“雅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品质,同时也把香纳入了日常生活的范畴,而没有使它局限在祭祀、宗教之中,这对香文化的普及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其三,文人们广泛参与香品、香具的制作和焚香方法的改善。许多文人都是制香高手,如王维、李商隐、徐铉、黄庭坚、苏轼、陆游等。苏轼有文记:“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新和印香银篆盘”。仅文人们配制的“梅花香”配方,流传至今的就有数十种。文人们不仅烧香,还要烧出情趣来,烧出意境来,烧出学问来。从杨庭秀的《焚香诗》中可见其大观: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似纸;不文不武火力匀,闭阁下帘风不起。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今有香不见烟;素馨欲开茉莉折,底处龙涎示旃檀。平生饱食山林味,不柰此香殊妩媚;呼儿急取蒸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贵。其四,整个文人阶层都广泛用香,从而带动了全社会的用香风气。从魏晋时期流行熏衣开始,文人把用香视为风习,把爱香当作美名,唐宋以后风潮更胜。虽然不免附庸风雅之辈,但文人的这种积极态度确实影响带动了社会各阶层的人士,上至达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不仅是民间,官衙府第也处处用香,甚至接传圣旨和科举考试时也要专设香案。同时,随着香料贸易及制香业的发展,香文化渐渐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上是我转载的香至尊沉香的答案,想了解的话建议到香至尊沉香看看吧,能得到专业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