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现代药物与实践是不是统计源医学期刊

其觉于于
炼形
2015年版医学统计源期刊目录2015年版医学统计源期刊目录加入时间:2016-2-14 9:25:15  来源:晏斌   访问量:190 A癌变·畸变·突变癌症进展安徽医学安徽医药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B北京医学北京中医药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北京口腔医学北京生物医学工程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病毒学报C传染病信息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成都医学院学报磁共振成像 创伤外科杂志重庆医学重庆医科大学学报肠外与肠内营养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川北医学学报 D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东南国防医药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E儿科药学杂志F腹部外科腹腔镜外科杂志复旦学报医学版福建医科大学学报放射学实践法医学杂志G肝胆胰外科杂志肝胆外科杂志广东药学院学报广东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骨科国际妇产科学杂志国际外科学杂志国际骨科学杂志国际泌尿系统杂志国际神经病与神经外科杂志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国际精神病学杂志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国际皮肤性病杂志国际病毒学杂志国际老年医学杂志(新增刊)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国际遗传学杂志国际眼科杂志国际耳鼻咽喉颈外科杂志国际口腔医学杂志国际免疫学杂志国际儿科学杂志国际呼吸杂志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国际肿瘤病杂志国际脑血管病杂志国际心血管病杂志国际消化病杂志国际中医中药杂志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国际药学研究杂志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广西医学广西医科大学学报贵阳医学院学报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肝脏贵州医药H河北医学河北医药河北中医药学报河北医科大学学报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新增刊)环境与健康杂志环境与职业医学护理学报护理学杂志护士进修杂志护理管理杂志护理研究华南国防医学杂志华南预防医学海军医学杂志海南医学海南医学院学报环球中医药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华西药学杂志华西医学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J 基础医学与临床疾病监测结直肠肛门外科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吉林中医药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江苏医药江苏中医药军事医学介入放射学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解放军护理杂志解放军药学学报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解放军医药杂志解放军医学院学报解剖学报解剖科学进展解剖学杂志解剖学研究(新增刊)检验医学检验医学与临床颈腰痛杂志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脊柱外科杂志精神医学杂志 K口腔医学研究口腔材料器械杂志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口腔医学口腔生物医学(新增刊)昆明医科大学学报空军医学杂志 L临床超声医学杂志临床儿科杂志临床耳鼻咽喉颈外科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临床肺科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临床骨科杂志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临床精神医学杂志临床急诊杂志临床军医杂志临床检验杂志临床口腔医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临床泌尿外科杂志临床内科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临床输血与检验临床神经病学杂志临床肾脏病杂志 临床误诊误治临床外科杂志临床消化病杂志临床心血管病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临床眼科杂志临床肿瘤学杂志临床药物治疗杂志临床血液学杂志(新增刊)临床与病理杂志(新增刊)老年医学与保健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辽宁中医杂志岭南心血管病杂志(新增刊)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新增刊)M 免疫学杂志N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内科急危重症杂志内科理论与实践脑与神经疾病杂志宁夏医科大学学报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新增刊) Q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器官移植 齐鲁医学杂志 R 热带医学杂志人民军医 S四川医学四川中医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山东医药 山东中医杂志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上海口腔医学上海护理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上海精神医学上海医学上海中医药杂志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神经解剖学杂志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世界临床药物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世界中医药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山西医药杂志 陕西医学杂志陕西中医沈阳药科大学学报实用医学杂志实用肝脏病杂志实用皮肤病学杂志实用药物与临床实用医院临床杂志实用肿瘤杂志实用肿瘤学杂志(新增刊)实用妇产科杂志实用口腔医学杂志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实用预防医学实用放射学杂志实用骨科杂志实用老年医学实用癌症杂志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生殖医学杂志生殖与避孕生理科学进展生理学报生命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新增刊)生物医学工程杂志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T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天津医药天津中医药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新增刊) W胃肠病学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微循环学杂志微创泌尿外科杂志 微生物与感染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杂志微生物通报(新增刊)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新增刊)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外科理论与实践皖南医学院学报卫生研究武警医学温州医学院学报 X血栓与止血学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西部医学 西部中医药西北药学杂志西北国防医学杂志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新增刊)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现代泌尿外科杂志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现代口腔医学杂志现代临床护理 现代免疫学现代医学现代预防医学现代肿瘤医学现代药物与临床现代消化及介入治疗现代妇产科进展现代生物医学进展现代中医临床 现代仪器与医疗(新增刊)心肺血管病杂志心血管病学进展心脏杂志心理科学进展 心理学报心理科学(新增刊)心脑血管康复医学杂志心脑血管病防治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西南国防医药新乡医学院学报新医学徐州医学院学报循证医学 Y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遗传预防医学情报杂志医疗卫生装备眼科眼科新进展疑难病杂志药物不良反应杂志药物流行病学杂志药学与临床研究药物分析杂志药物生物技术药物评价研究 药学实践杂志药学服务与研究药学学报医学临床研究 医学影像学杂志医学研究生学报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医用生物力学医学研究杂志(新增刊)医学综述医学与哲学(新增刊)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医药导报营养学报 Z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浙江预防医学浙江中医学院学报浙江医学针刺研究针灸临床杂志诊断病理学杂志诊断学理论与实践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职业与健康中草药中成药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中国癌症杂志中国CT与MRI杂志中国艾滋病性病中国比较医学杂志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新增刊)中国病毒病杂志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中国病案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中国辐射卫生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中国动脉硬化杂志中国儿童保健杂志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新增刊)中国防痨杂志中国肺癌杂志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中国妇幼保健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中国法医学杂志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中国公共卫生中国工业医学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中国骨伤中国骨质疏松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杂志中国护理管理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中国骨与关节外科中国激光医学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国急救医学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中国海洋药物(新增刊)中国健康教育中国康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中国抗生素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国临床保健杂志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中国临床神经科学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中国临床研究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中国临床医学中国临床医生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中国免疫学杂志中国男科学杂志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中国内镜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中国普通外科杂志中国全科医学 中国热带医学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中国社会医学杂志中国生育健康杂志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新增刊)中国实验诊断学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中国输血杂志中国食品卫生杂志(新增刊)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新增刊)中国体外循环杂志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微创外科杂志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新增刊)中国卫生统计中国卫生检验杂志中国卫生经济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中国卫生质量管理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中国现代应用药学中国现代中药 中国消毒学杂志中国小儿急救医学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中国心血管杂志中国心血管病研究中国新生儿科杂志中国新药杂志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中国性科学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中国学校卫生中国循环杂志中国循证医学杂志中国循证儿科杂志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中国血液净化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国医刊中国医科大学学报中国医疗器械杂志中国医疗设备中国医师进修杂志中国医师杂志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装备中国医药导刊中国医药导报中国医药中国药房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师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中国药物警戒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中国药物与临床 中国药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国医药生物技术中国医药工业杂志中国医院管理中国医院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疫苗和免疫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中国预防医学杂志中国针灸中国真菌学杂志中国职业医学(新增刊)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国中医急症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国中医眼科杂志中国肿瘤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中国肿瘤临床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中国综合临床中国卒中杂志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华保健医学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中华地方病学杂志(新增刊)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华耳科学杂志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物盐疾病杂志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中华护理杂志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华精神科杂志中华疾病控制杂志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中华临床营养杂志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麻醉学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中华耳科学杂志中华男科学杂志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华全科医学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中华烧伤杂志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新增刊)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中华实验眼科杂志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中华手外科杂志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华危重医学杂志电子版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新增刊)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中华现代护理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教育杂志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中华医院管理杂志中华胰腺病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华中医药学刊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华整形外科杂志中华肿瘤杂志中华肿瘤防治杂志中南药学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中南医学科学杂志(新增刊)肿瘤防治研究肿瘤肿瘤研究与临床肿瘤预防与治疗肿瘤学杂志中日友好医院学报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医杂志中医学报中医药导报中医药学报中医药信息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药材

1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如哭其母
第三部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carmen_memo第一章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第一节中药药效学意义中药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ofChinese material medical)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理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一.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医药发展有重要意义1.中药功效是几千年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2.我国传统医药学和当代高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医药学水平3.沟通中西医间的学术思想4.阐明中医药理论5.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二.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中医药的发展不但要促进中医药的自身发展,我们还应当站在科学的前沿,以现代医药学的发展为发展方向,以中医药的发展去促进现代医药学的发展,如:SARS病人的中西药合用。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三.中药药效学是中药新药的重要研究内容研究开发尚未用于临床的新药,必须进行药效学试验,其理由是:(一)现代科学最基本的方法是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将自然现象的某一过程表现出来,便于人们反复观察,揭示事物的规律。药效学试验研究,可严格控制试验条件,排除各种干扰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获得详细准确的结果,发现某些内在的规律。如:肿节风抗紫癜

科学化,中药现代化不是缘木求鱼吗

红海盗
烤肉点
中药和中药现代化的内涵、现状和发展(张守元 山西太原 山西医科大学)摘要: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中国传统医药的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 继承传统,走出传统,走向现代。我国的中药现代化虽然发展的比较快,优势比较明显,但同时存在很多问题,如中药新药病证选择存在的问题,中药新药处方来源存在的问题, 中药小复方精选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当今中药现代化基本可以凝练为以下四个方向:现代中药的开发,传统中药的开发,经典名方二次开发,老中医的验方开发。关键词:中药;中药现代化 ;现状;方向引 言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代发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中药现代化是指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代发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中药现代化是一件功在民族,利在国家,造福人类,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对中药产业发展有着的巨大推动力。1.中药现代化的含义中药现代化长期以来是中医药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数十年来,无数专家、学者孜孜以求探索着中药的现代化之路。近年来国家发布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更加掀起了中医药学者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的热情。然而何为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观点。不少人认为中药现代化就是要弄清中药的有效成分,搞植物提取物,进入世界主流医药市场,与国际接轨。甚至于认为,中药现代化就是要开发结构清楚、药理药效明确的I类中药。这在近年已形成了些“共识”,因而国家有关政策提出“中药现代化就是要研究开发象青蒿素这样的I类新中药”,“十五期问重点支持三、五个结构清楚、药理药效明确的I类中药创新药物的临床研究”等。另有一些人认为,在这样的观点指导下,中药将逐渐演变成脱离中医药理论指导的“现代天然药物”。如果这就是中药的现代化,那在今后的发展中究竟需不需要中医?这实在是中医药存亡的大事!这实际上是中药西化,使中医药的发展走人误区,正在把中医药逼进死胡同。所谓中药,是指纳人中医药理论体系、能够按中医理论使用的药品。我们认为,中药现代化就是把当代最新科技、手段、方法、设备融人中药研究、生产、应用,从而发展完善中医药的一个过程,其目的不是要把中药西化为“西药”。中药配方颗粒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现代技术与设备,将传统饮片的剂型进行改良,以充分保留原饮片的性味与功效为前提,既保留了传统中药饮片的精华,又对之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与补充,充分体现了“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的学术思想,适应了当今社会发展与医疗发展的需求。虽然现在仍有不少反对的意见,阻力还很大,但我们坚信中药配方颗粒的出现为中药的现代化带来了曙光,应该成为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各为两大医疗保健体系。两者理论与实践完全不同,不能相互作为证伪的标准,更不能拿西医药当作中医药的历史评判标准。我们希望改变长期以来对中医药的政策歧视,从政策、经费投入等诸多方面真正让中医药与西医药同步。为使中药更好地走向国际化,在中药质量标准与规范上,我们必须制定适合于中药,而又明确区别于西药的标准。积极探索制定既符合中药特点,又能为国际普遍认可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中药现代化与现代中药科技产业化,不仅是一场传统中药的新技术革命,更是一次现代中药的新文化运动。中药的现代化必须在遵循中医药传统理论精髓和继承中医药临床实践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生命科学发展的成果和现代高科技手段,多学科融合、多技术结合,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为中药研究开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促进传统中医药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的同时,突出体现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独特文化内涵。[[1] 焦广明 .中药现代化的含义探析[J].2008,3(6): 342.][1]2.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我国的中药现代化虽然发展的比较快,优势比较明显,但同时存在很多问题,现总结如下。2.1 中药新药病证选择存在的问题适应病证的选择是中药新药研制决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药新药病证选择存在的问题主要是:① 西医疾病辩证规范前后结果的差异性:② 相关西医疾病辩证规范的关系问题:③ 西医疾病辩证规范依据的症状体征存在的问题。无论早期围绕中医疾病所做的辩证规范,还是近年来基于西医疾病建立的辩证标准,客观上均存在严重的逻辑和科学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冲击了中医辩证论治体系,而且制约了中药干预的疗效。[3]2.2 中药新药处方来源存在的问题处方从哪里来,一直是中药新药研制早期涉及的受持方人知识结构和学术背景制约的重要学术问题。中药新药处方的来源主要有4种:① 临床经验方:② 基于中医药理论、通过实验确认的科研方;③ 在中成药基础上的二次开发;④ 依据有效成分、组分的生物活性组成的处方。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的基本现状是:中药单体或组分类新药研究虽然药昧少,制备工艺和剂型的科技含量较高,但适应病证选择比较困难,也不够准确,疗效并不理想,且整个研究过程基本脱离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而中药6类新药研究虽然大体坚持了中医药理论指导,但普遍存在处方大而杂、选药不精的问题,因而制备工艺和剂型的选择难以采用先进技术,质量标准的建立也比较困难,服药量通常较大,整个研制过程的科技含量较低。目前学术界旨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不断推出高效、速效、长效中药新品种的努力正面临两难的选择。面对处方来源的4种渠道 人们似乎别无选择,可供选择的新药处方主要来源为① 古代方剂数据库管理系统研究;② 古代方剂数字化、智能化知识挖掘系统研究。而少数有识之士已开始探索新的处方来源方式。2.3 中药小复方精选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中药小复方体现了中医药特色的选药组方方法,在初步选定后,后续的筛选评价包括制备工艺考查、剂量配比优选、方剂结构优化等。在这些环节中,制备工艺的选择尤为重要,现已成为影响中药疗效充分发挥、制约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技术问题。近年来,人们开始重视中药剂量配比的比较研究,出现了不同的剂量配比设计方法,这是学术进步的具体体现。中药小复方最佳药物剂量配比的比较研究,亟待解决的是方法学问题。2.4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中药对照药的选择一般应坚持四项原则。一是法定中药品种;二是功能主治相同品种:三是给药途径相同;四是择优遴选。对于中药新药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有以下七方面认识问题首先需要澄清。① 中医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研究与辩证规范研究的关系:② 中、西医疗效评价指标和两者之间的关系;③ 把中医的证作为所有疾病疗效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问题;④ 证的诊断指标与证的疗效判断指标之问的关系;⑤ 证与量表在疗效评价方面的关系:⑥ 证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客观存在的问题:⑦ 建立中医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体系与提高中医药疗效的关系。由于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方式不同,研究的思路方法不同,选择的切入点不同,至今未能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针对提高中药疗效的某一环节单独调整研究思路,无助于全面解决问题,而要进行整体调整,必须理清各个环节的启承关系和因果关系。孤立地讨论中药现代化问题,将其与中医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割裂开来,不可能找到科学合理的一揽子解决办法。中药现代化需要一系列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的创新,尽快理清研究思路,建立相关的方法学创新平台是比较理性的选择。[[4]3.实现中药现代化的战略措施3.1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1)加强多学科交叉配合,深入进行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理、方剂配伍规律等研究,积极开展中药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研究。(2)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创新,特别是与中药现代化发展密切相关的理论研究,如证候理论、组方理论、药性理论,探索其科学内涵,为中药现代化提供发展源泉。3.2 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1)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建立野生资源濒危预警机制;保护中药种质和遗传资源,加强优选优育和中药种源研究,防止品种退化,解决品种源头混乱的问题。(2)建立中药数据库和种质资源库,收集中药品种、产地、药效等相关数据,保存中药材种质资源。(3)加强中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研究,加强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实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加强植保技术研究,发展绿色药材。(4)加强中药材新品种培育,开展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替代品研究,确保中药可持续发展。3.3 加快构建中药农业技术体系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绿色无公害技术、中药材质量系统评价、珍稀濒危品种保护、繁育和替代品等研究。在进行中药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中药材种质库、基因库、化学样品库等。按照中药材生产的特点,借鉴现代农业和生物技术,完善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技术,使中药农业向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3.4 加强中药工业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开展中药饮片传统炮制经验继承及炮制工艺与设备现代化研究;中药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剂、辅料生产技术集成创新的研究;借鉴现代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加强符合中成药生产特点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研究开发,提高中药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3.5 开展以中药为基础的相关产品的研发重点开展疗效确切的传统中药的“二次开发”和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相对明确的现代中药研发,包括用于生育调节和生殖保健产品的开发研究;以中药为基础的保健品、日用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和以中医诊疗技术为基础的医疗保健器械、以及中药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绿色产品的开发研究。3.6 构建体现中药特点的研发技术平台充分吸纳各方面力量,建立和完善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平台。加强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药国家工程和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强中药研究开发支撑条件平台建设。3.7 中药标准规范研究(1)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研究,建立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及有害物质限量标准。(2)加强符合中药特点的科学、量化的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提高中成药、中药饮片(包括配方颗粒)、中药新药等的质量控制水平。以中药注射剂为重点,逐步扩大指纹图谱等多种方法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3.8 中药产品创新研究选择经过长期中医临床应用证明疗效确切、用药安全,具有特色的经方、验方,开发中药现代制剂产品;改进中药传统制剂,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发展疗效确切、质量可控、使用安全的中药新产品;根据国际市场需求,按照有关国家药品注册要求,进行针对性新药研究开发,实现在发达国家进行药品注册,促进我国中药进入发达国家药品主流市场。3.9 优势产业培育加强中药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中药大品种、大市场、大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一批产品新颖、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管理有素、具有开拓精神的中药核心企业。3.10 建立中药信息系统建立中药市场信息系统和中药研究开发信息系统。3.11 培养复合新型中医药人才拓展中医药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渠道培养多学科结合的学术带头人、跨领域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精通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熟悉国内外专利及药品注册法规的专门人才,逐步在国外建立或合作建立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机构;在主要国家联合开办中医医院,以医带药;与主要国家联合办学,开设中医药专业课程;编写中医药外语教材和制订译释规范。3.12 强化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内容,强化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研究出口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5]4.中药现代化的方向当今中药现代化基本可以凝练为以下四个方向:4.1现代中药的开发。以西方天然药物开发模式为主体,结合中药临床实践经验,加强中药的物质基础研究,重视有效部位,有效成分,推行西药新药的研究方式和评价方法开发新药。如:青蒿素的研制。4.2 传统中药的开发。以中医药理论体系为主体,与时俱进,结合社会、自然环境的变化,发展中医药理论.完善中医药防治体系,优化经方、验方.创立新方。如王永炎院十“毒损脑络”理论的创立。4.3 经典名方二次开发。随着科技的发展,不管从制造技术、物质基础研究、药理药效研究等各方面都不能同日而语,因此,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对经典名方进行二次开发。将在安全性、疗效、稳定性上取得质的飞越。如: 白云山和记黄埔的复方丹参片。4.4 名老中医的验方开发。随着邓铁涛等名老中医的年事己高.将其积累多年的临床经验和中医理论进行有效的传承已经迫在眉睫:随着第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名中医(60年代出生)的崛起,他们的验方开发显得非常有意义。[[6]综上所述,中医药现代化不仅仅是自身发展的问题,更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国际社会和人类健康的需要。为实现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这一目标,我们要走的路很长,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和国际间的相互支持与协作,最终达到全人类的资源共享、文化共享。

陈垣的学术成就

是谓无方
主要参加完成“陇中半干旱区旱地农业生态技术系统综合研究”、“中药材引种与开发”、“黄土高原西部少免耕技术研究”、“半干旱地区覆盖条件下施肥与水肥互作机理研究”、“甘肃省高产农田土壤肥力可持续性研究”、“半干旱偏旱区农田水肥耦合正向互馈作用研究”、“党参保质贮藏技术研究”、“ 甘肃地道药材 ‘ 当归、大黄 ' 规范化种植研究 ”、 “甘肃省中部旱农区降雨集聚与节水农业技术研究”、“ 甘肃省生态示范区建设技术规范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 15 项科学研究项目,获奖 10 余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 8-28 ), 省高校科技进步和 省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 2 项( 2-8 , 6-8 ),“环境杯”科技三等奖 1 项( 2-3 )。主持完成甘肃省科技攻关项目“蔵茵陈、手掌参、翼首草、独一味、湿生扁蕾质量标准及规范化栽培( GAP )研究” (2GS042-A43-013-06) ,国内领先水平( 1-25 );主持完成甘肃省扶贫项目“临潭县野生道地药材秦艽、羌活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国内领先水平( 1-25 ),其中“秦艽温室育苗及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2006 年获国家专利( 1-15 )。主持《苦参质量标准和规范化作品( GAP )研究》《甘肃贝母组培快繁与脱毒研究》等科研项目。参编专著有《新型多熟种植研究》《 青藏高原甘南藏药植物志 》(副主编)、《 中国绿洲农业学》。参编高校统编教材有《旱农学》和《 中药资源学 》(副主编)。在《中国 农学通报》、《干旱地区农业研究》《耕作与栽培》《中药研究与信息》《 Cryobiology 》《 Australi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griculture 》《中国蔬菜》、《 高等农业教育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西北园艺》《甘肃农业大学学报》《甘肃农业科技》《甘肃科技》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 2 篇《 Sci 》收录, 4 篇国家级),其中独作、一作和通讯作者 30 余篇( 1 篇《 Sci 》收录, 2 篇国家级)。

李端的发表论文专著

智茂
暴脾气
(一)论文1、李端、潘国石、张叶等 电化学方法检测盐酸布比卡因原料药中盐酸布比卡因的含量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0,30(13)2、李端、张叶、吴建 非水溶液中方波伏安法快速检测尼群地平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30(7)3、李端 、吴秋燕、陈新建等 氧化血红素-环糊精的包合性能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4、李端、吴剑、张叶 杞菊地黄丸中丹皮酚含量的电化学检测 广州化工2010,38(1)5、李端 、李辛鸥 丹皮酚注射液稳定性试验 基层中药杂志 2002,16(3)6、王晔、吴剑、李端等 丹皮酚的电化学氧化及其反应机理研究 分析化学 2006,34(9)7、吴剑、李端、王晔等 硝苯地平的非水溶液中方波伏安法快速测定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8,39(7)8、吴剑、李端、张叶等 非水溶液中方波伏安法快速检测尼莫地平 中国药事2009,23(9)9、吴剑、李端、王晔等 六味地黄丸中丹皮酚的电化学检测 安徽医药,2006,10(6)10、张叶、吴剑、李端 尼莫地平的电化学性质研究及其应用中国药业 2009,18(20)11、吴剑、李端、王晔等 丹皮酚的电化学性质的研究及其应用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6,20(2)(二)专著、教材1、《中药化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2、《药物化学》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3、《中药化学技术》2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4、《医用化学》副主编(陕西科技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5、《天然药物化学》编委(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6、《制药工业三废处理技术》编委(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

高洁的发表论文

奎蹄曲隈
迹越
1、攀枝花干热河谷14个树种的耐旱性研究.西南林学院学报.1996,16(3):135~139.第一作者. 2、元谋干热河谷主要造林植物耐旱性评估.西南林学院学.1997,17(2):19~24.第一作者.3、干热河谷主要造林树种水分生理生态特点.西南林学院学报.1997,17(2):1 9~24.第一作者.4、干热河谷主要造林树种旱性结构的初步研究.西南林学院学报.1997,17(2):59~63.第一作者.5、影响元谋植被恢复与造林成败的主要气象条件及其对策.西南林学院学报. 1997,17(2):36-42.第二作者.6、金沙江干热河谷恢复植被与造林技术研究.西南林学院学报.1997,17(2):1~7.第二作者.7、元谋县长防林不同林分结构小气候效应的初步研究.西南林学院学报.1997,17(2):43~48.第二作者.8、元谋干热河谷植被恢复造林树种的引种试验研究初报.西南林学院学报.1997,17(2):25~29.第三作者.9、山羊肝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的立体学定量分析.黑龙江畜牧兽医.2000,(1):16~17.第二作者.10、内毒素诱导的一氧化氮作用机制.黑龙江畜牧兽医.2000,(6):35~36.第二作者.11、654-2对山羊内毒素性病理损害的保护效应.动物医学进展.2000,21(2):51~53.第二作者.12、内毒素介导的肾脏病变及654-2的保护效应.辽宁畜牧兽医.2000,(1):1-2.第二作者.13、大叶相思茎段腋芽组织培养技术初探.西南林学院学报.2003,23(2):16~18.第一作者.14、干热河谷九种造林树种在旱季的水分关系和气孔导度.植物生态学报.2004,28(2):189~190.第一作者.15、干热河谷主要造林树种光合作用光抑制的防御.2004,10(3):270~275.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第一作者.16、根系分泌物的分泌机理及研究方法.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67~72.通讯作者。17、影响何首乌嫩枝扦插生根的因素[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8,12(22): 14-17.通讯作者。18、建水县石漠化地段9个造林树种耐寒性主成分分析.宁夏大学学报,2008,29:154~156.第一作者。19、不同干旱条件对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142~146.通讯作者。20、低pH与酸铝对甜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34(3):146~150.通讯作者21、北京市污水厂污泥中的内分泌干扰效应物质[J].生态毒理学报, 2010,5(2):215~221.通讯作者。22、铬诱导下薄荷的氧化胁迫响应和铬分布.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2):64~69.通讯作者。23、铬胁迫对薄荷生理特性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2011,27(4):115~220.通讯作者。24、扁穗牛鞭草对铬的吸收积累特征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12):83~87.通讯作者。25、何首乌水培繁殖及生根相关生理生化特征的动态变化.中国中药杂志,2011,36(3):375~378..第一作者.26、滇杠柳扦插繁殖及生根相关理化特性的动态分析.中药材,2011,34(6):841~845.第一作者.27、滇杠柳茎段和顶芽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中药材,2011,34,(11):1656~1659.通讯作者.28、电镀污染区植物对复合重金属的富集、转移和对污染土壤修复潜力.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2,28(4):468~472。第一作者29、基于能值生态足迹对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比较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11):1656~1659.通讯作者.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的专业特色

皇矣
人鱼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已成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具有良好办学效益、特色与优势明显,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院。在中药种质资源研究、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及药效评价研究、临床中药学基础研究、中药新药研发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1、中药特色明显,教学科研体系完整中药学院始终坚持以中药学为主体、多学科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积极探索和构建多模式、多层次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坚持教学科研并举,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教学,构成了科研教学互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各层面教育与研究的平台;针对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中药学各二级学科优势已基本形成。中药制药围绕中药制药技术、药物剂型选择、药物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环节及中药研究、生产的科学化、规范化、产业化、现代化、经济化等核心问题,结合中药制药的学科特点,形成了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和技术平台;中药生药在传统形态、理化鉴定与质量评价的基础上开展了中药材GAP种植、中药材质量与遗传、生物效应评价与DNA分类等方面的研究,已建成了中药质量研究平台、药用植物生理生态研究平台、中药生物技术应用研究平台、中药材显微鉴定研究平台;中药药理在传统的心血管药理、消化药理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中药防治缺血性中风、血管性痴呆、消化性溃疡、肝硬化、肝纤维化、抑郁症评价方法,完善了相关的中药药效和毒理研究的评价体系,在中药,特别是复方安全性评价研究、中药药效成分体外筛选研究等领域都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中药化学作为专业基础学科,将新技术应用于有效成分的分离和复方化学研究领域,已取得了多项成果;临床中药学以中药安全性评价及合理用药为切入点,以中药药性理论和中药复方配伍规律为研究载体,结合中药信息学研究,采用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合理应用的科学内涵,探讨构建现代中药学理论,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2、学科交叉突出,继承创新成绩显著中药学院将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应用于中药学研究领域,推动了中药学同相关学科的交叉,发展了新的学科方向,在理论和技术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绩。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挖掘中药海量数据库内所含的科学内涵,指导现代中药理论的构建和临床实践;运用复杂系统理论与计算机技术,从临床病症的特点与需求出发,开展中药复方再优化研究,为进一步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奠定基础,为解释中药组方的理、法、方、药和君、臣、佐、使等配伍原则,为科学的组方提供理论依据。应用生物技术系统研究中药材的地道性和有效性,为中药材质量的安全可控提供指导,现已在贵州、河北、内蒙、新疆等基地建立技术研究中心。采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结合中药生产的特点,改造传统的中药生产工艺,研究中药产品生产过程的在线检测技术和装置,推进典型中药产品生产过程在线检测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已成为办学方向明确,学科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中药教学、科研与新药新技术研发基地,是国内外高层次中药人才培养的摇篮,将为中医药学科发展、中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发挥重要作用。

关于申请浸会大学中医学研究生

饥之渴之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硕士申请要求1、 基本入学要求1)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认可的中医学学士学位或中药学学士学位;2) 具备上述中医学学士学位或中药学学士学位同等学历者;3) 通过香港中医执业资格试,获得香港注册中医师资格者;4) 非通过香港中医执业资格试而获得资格的香港注册中医师,但持有相关中医药培训证书,并经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审评合格者2、 语文要求1) 香港高级补充程度会考中国语文及文化科达到E级或以上成绩;2) 以中文为第一教学语言之学士学位证书;3) 由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组织的中国语文水平考试。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硕士课程学费1、 一年全日制:1) 第一期学费:HK$57,000(于开学前指定日期内缴纳)2) 第二期学费:HK$57,000(于开学前指定日期内缴纳)备注: 以上学费不包括实践研习费用及食宿、旅费等费用。2、 折扣优惠及贷款:1) 学费优惠: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学士学位课程及香港浸会大学联办之RMIT健康科学(中医)学士学位课程毕业生可获八折学费优惠2) 贷款资助申请:有需要的同学可以进行申请。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硕士课程目的香港中医药产业要有良好的发展,业界在专业上的自我增值是一个重要部份。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开办中医学硕士学位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学员在中医药理论、临床及研究等各方面的专业能力。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硕士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香港的实际需要,通过中医药科目及专科的教学及专题研究,使学员能既博又专,在理论、临床及至科研等专业范畴得到全面提升。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硕士课程合办机构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硕士课程的合办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是国内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学府之一,该校具备优秀的师资队伍、严谨的治学作风及浓厚的学术气氛,以名家云集、人才辈出而闻名。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硕士课程结构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硕士课程由公共科目和专业方向分化科目两部分组成。课程设置3个专业方向,分别为中医内科研究与应用、针灸研究与应用、骨伤与推拿研究与应用。公共科目是为所有学员而设,专业方向分化科目则为修读该专业方向学员而设。另有1门选修科目供学员自由选读。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硕士课程科目和教学安排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硕士课程科目设置:1、 第一学期(17学分):1) 通修科目a) MCM7010中医各家学说与临床应用(3学分)b) MCM7030中医学思维与方法论(3学分)c) MCM7040中医药科研方法与实践(3学分)2) 专业方向(中医内科研究与应用)a) MCM7100内伤杂病的理论研究与治疗研习(4学分)b) MCM7110仲景学说研究与应用(4学分)3) 专业方向(针灸研究与应用)a) MCM7130临床针灸学进阶(4学分)b) MCM7140针灸的生理基础与实验研究(4学分)4) 专业方向(骨伤与推拿研究与应用)a) MCM7160中医推拿治疗学(4学分)b) MCM7170中医骨伤与骨病治疗学(4学分)2、 第二学期(17学分):1) 通修科目a) MCM7060方剂配伍理论与实践(3学分)2) 专业方向(中医内科研究与应用)a) MCM7070温病学说研究与应用(3学分)b) MCM7120实践研习——中医内科研究与应用(5学分)c) MCM7260专题论文(6学分)或两门授课科目:MPS7030中药作用机理与安全用药(3学分)和MPS7070 现代中药研究进展(3学分)3) 专业方向(针灸研究与应用)a) MCM7080肌肉骨骼疾患的检查与诊断(3学分)b) MCM7150实践研习 - 针灸研究与应用(5学分)c) MCM7260专题论文(6学分)或两门授课科目:MPS7030中药作用机理与安全用药(3学分)和MPS7070现代中药研究进展(3学分)4) 专业方向(骨伤与推拿研究与应用)a) MCM7080肌肉骨骼疾患的检查与诊断(3学分)b) MCM7180实践研习——骨伤与推拿研究与应用(5学分)c) MCM7260专题论文(6学分)或两门授课科目:MPS7030中药作用机理与安全用药(3学分)和MPS7070现代中药研究进展(3学分)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硕士课程修读年限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硕士学制和修读年限:1、 一年全日制:学期为一年,最长可延长至两年。2、 两年兼读制:学期为两年,最长可延长至三年。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硕士课程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硕士课程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为主,以课堂讲授、小型学术研讨会、自学、导师组指导等形式进行教学。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硕士课程实践研习基地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硕士课程的学生可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附属中医药诊所及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硕士课程授课语言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硕士课程授课主要以中文(普通话)为主,辅以少量英文。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硕士课程教学师资师资主要来源于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教学科研部、临床部、技术开发部的教学人员及访问教授,部分科目邀请合作办学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副教授或具有相当资历的人员前来授课。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硕士课程科目豁免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硕士课程设科目豁免机制,所申请的豁免必修科目必须达该科目的相当学术程度,并且申请豁免之科目学分需少于整个课程总学分之1/6(即不得超过2门,并等同或少于5学分)。不包括选修科目、实践研习及专题论文/两门选修科目。学员必须于取录后至开学前填写有关表格并连同学历佐证提出所有豁免申请,以供审批。提交佐证不足,将影响豁免审批结果。

中草药概念

媒媒晦晦
安乐街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任德权最近在广州医药集团主办的《2004广州中药产业现代化论坛》上,应邀作了主题报告,对中药现代化问题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中药为什么要现代化? 任德权说,中药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会不断发展和扬弃。从《内经》到《神农本草》,到张仲景的《伤寒论》等等,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进程。时至今日,社会已发生巨大变化,中药不能固步自封,现代化是必由之路。不搞现代化就无法融入当今社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药必须走出国门,走国际化之路。不搞现代化,连进入西方主流社会的入门资格都没有。中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应该由全人类共享。但是,如果连西方门槛都跨不进,何谈共享呢?再从经济角度来看,中药是我们的国宝,应努力扩大出口,多赚外汇。可惜目前出口情况并不理想。据资料显示,去年全国中药总产值约800亿元,再加上中药材有近1000亿元,但出口仅7亿美元,比例太小了。如果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形势也将会骤变。 任德权说,中药现代化30年前就开始提出。但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药现代化”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GMP、GAP、指纹图谱等一系列规范化的制度,中药现代化逐渐走上正轨。特别是中药指纹图谱技术推广得较快,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在这方面,广东走在了全国前列,已有6个名优中成药确定了指纹图谱,并在生产实践中用于控制产品质量。 中药现代化不是中药西制 有人提出,中药现代化实质是中药西制,任德权明确表示了否定的意见。他说,中西药的区别不在于制作方法,而在于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换言之,中药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研制和使用的,并非把膏、丹、丸、散改成片剂、胶囊就是中药现代化了。有人把传统中药膏、丹、丸、散的剂型变成片剂、胶囊等新剂型说成是中药西制,这完全是误解。片剂、胶囊只是制药技术和剂型发展的一种形式,与中药或西药的内涵无关。西药可以制成的剂型,中药同样可以做。 任德权指出,今后中药的发展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中药现代化,二是中药现代化开发。这两者是有微妙区别的。任德权解释说:“前者不仅以中药理论为基础,而且开发出来的成果还是以中药体系来表述,它还是一个中药。而后者则是将中药看做一个‘源头',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拘一格地开发出另类产品。最常见的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某个单体化学成分,例如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从麻黄中提取出麻黄素等等。总之,经过现代化开发之后,不管它变成的是中药还是西药,只要能治好病就是好药。 他认为,在当前推广的指纹图谱技术研究的作用和影响较大。过去中药不被国际接受,主要原因是成分不清、药效不明、质量不可控。引入了指纹图谱技术,使中药质量从不可控到可控,这是一个大突破。他透露,最近国内有家中药企业带着他们的品种前往美国叩响FDA的大门。他们之所以有这份胆量,是因为他们搞了中药现代化,进行了GMP改造,建立了GAP基地,开展了指纹图谱研究等等。因为有了很多硬指标,才有胆量和机会与FDA对话。 纠正一些误传 有人担心,当前国外一些财团、跨国公司纷纷投巨资于中药研发,很有超越甚至取代我国地位的趋势。任德权说,不必惊慌,不能看做“狼来了”,相反,应持欢迎态度。这么多国外公司热心搞中药,正好说明中药的地位在提高。外国人来研究中药,可以促进西方社会对中药重新认识。如果他们的研究有突破,我们也可借鉴。 任德权还纠正了媒体的一些误传,如“本土中药”敌不过“洋中药”、日本和韩国的“洋中药”几乎一统国际市场等。任德权说,这是误解。有人把日本的救心丸吹得神乎其神,说它一年出口1亿美元,其实是把币种搞错了,实际上是1亿日元,只相当于100万美元左右。日本汉方药出口西方的数量很少,整个行业年出口额也就几百万美元。韩国出口比日本多,每年约1亿美元,主要是高丽参。但绝大多数高丽参都是卖给港、澳、台和我国内地以及海外的一些华人。反观中国,中药出口一直稳定在每年6亿~7亿美元,虽然大部分是中药材,但我们仍是最大的中药出口国。中草药是指传统中医学上使用的医药,因为植物类站比例很大所以也称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