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怎样在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上发表论文

刘天华
哓哓不休
医学发展就是神明 药物 手术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活着 现代人生活节奏影响认识到负面情绪也是不健康的所以有了心理治疗 现代化医院就成了集治疗 预防 科研和教学四项任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务单位 这种有分有合 分而再合的变化正反映了医学发展的辩证法

简析健康概念的提出以及与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关系

大巧
入先
  医学模式是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哲学概括,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时期和医学科学发展阶段,认识和解决医学遇见看问题的思考。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医学观,主要研究医学的属性、职能、结构和发展规律。古代主要是神明模式和自然哲学模式,建立了中国阴阳五行学病理学说,到后来依次经历机械唯物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以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起源于生物医学模式,从纯生物学角度研究宿主、环境和病因三大因素的动态平衡。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有医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现代医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拓展了医学的境界。强调关心病人,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传统医学有趋于一致之处。提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  医学的进展越来越快,在职医生也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因而医院不仅要承担医学院校学生的临床培训任务,还要组织医生的继续教育。于是现代化医院就成了集治疗、预防、科研和教学四项任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务单位。这种有分有合、分而再合的变化正反映了医学发展的辩证法。

现代医学对延缓衰老在哪些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花烛泪
性分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衰老的本质是干细胞的衰退、免疫力的下降、组织器官功能的退化、抗衰老基因的衰退;因此,科学家认为要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最根本的办法是延缓人体的衰老过程。追求长生不老,延缓生命,是人类几千年来的梦想,人类科学家仍长期不懈地研究有关人类长寿的课题。随着现代基因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仿佛揭开了人类衰老之谜,种种抗衰老药物层出不穷花样繁多,其作用可见一斑。它虽不能让人类长生不老,却能使人健康长寿,也算是让神话变为现实。事实上,随着近十年来人类抗衰老医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已经揭示出这样一个全新的观念:人类的衰老并非不可抗拒,人体的衰老本身是一种疾病。进而科学家也找到了预防和治疗人类衰老的药物。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也表明,通过治疗,人体的衰老过程不仅可以延缓而且可以逆转!细胞对人来讲就意味着生命,细胞的生老病死也是人体渐衰的一个过程。细胞的生长靠得是分裂,一旦细胞的分裂速度减缓就预示着新生细胞的减少,那就是人人都害怕的衰老的开始,所以防止衰老的根本最终归结到细胞。今天,人们利用羊胚胎素内的活性细胞帮助老化的细胞恢复活性,加快人体细胞的分裂,从而使新生细胞数目增加。   据生物科学家考证,生物细胞分裂的次数与寿命是成正比的,比如,海豚的细胞分裂次数是80次,它的平均寿命则可达150岁。而人体衰老的原因正是肌体生命最基本的组成单位--细胞出现了衰变。随着年龄的增大,细胞再生的分裂越来越慢,积聚的老化细胞使器官的机能不断下降,发生老化甚至病变,人也随之日益衰老。上世纪30年代,“细胞疗法之父”保罗·尼翰医学博士在一次手术中为了补救同事的手术意外,将动物新鲜细胞注射到病人的相应器官上,发现不仅不会引起免疫反应,而且疗效持久,比任何一种人工合成激素、任何一种外科手术移植物疗效都要长久。“活细胞疗法”正式诞生,并将医学发展导向生物性的自然医学。哪些方面。。。这个只是细胞一方面吧现代一位对衰老的研究就是一张白纸,答卷只能的零分。

简述现代健康观念的恢复与发展

鬼媾人
  现代的健康观   一、健康(Health)的概念   自古至今,健康成为各朝各代人们谈论的永久话题,并被视为人生的第一需要。然而什么是健康?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健康的确切内涵?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在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上所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且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该宣言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事隔多年后,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physicalhysi。alhealtl)、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 health)、社会ychological。alth)、社会适应良好(good social adaptation)和道德健康(ethical health)。这种新的健康观念使医学模式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_社会医学模式。这个现代健康概念中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健康是对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健康的有力补充和发展,它既考虑到人的自然属性,又考虑到人的社会属性,从而摆脱了人们对健康的片面认识。   1.躯体健康(生理健康) 躯体健康是指身体结构和功能正常,具有生活的自理能力。   2.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心理处于良好状态以适应外界的变化。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无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的状态;广义的心理健康还包括心理调节能力,发展心理效能能力。   3.社会适应良好 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能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于社会现状有清晰、正确的认识。既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注重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对于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怨天尤人,用切实有效的办法去解决。当发觉自己的理想与愿望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时,能够迅速地进行自我调节,以求与社会发展一致,而不是逃避现实,更不妄自尊大和一意孤行。   4.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是指能够按照社会规范的细则和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能为人们的幸福做贡献,表现为思想高尚,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   二、健康的标准(health standards)   健康的标准包括:①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各种变化;⑤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⑥体重适当,身材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⑧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⑩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   按照以上的健康标准,只有15%的人能达到该标准,而15%的人有病。大部分人都处于中间状态,即没有疾病又不完全健康的状态,也就是说处于机体无明显疾病状态,但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出现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如乏力、头昏、头痛、耳鸣、气短、心悸、烦躁等。这种中间状态即为“亚健康”(subhealth)状态(第三状态)。   人人都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但怎样才算健康呢?很多人对此不太清楚,包括大学莘莘学子.过去人们都认为身体没有生病就是健康,这种认识是非常肤浅的.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科学的进步发展,现代人对健康有了更科学更全面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新确定的定义是:‘人的身体、精神与社会的最佳状态,而不是单纯的没有生病”。   新的健康观认为,没有生病只是健康的一个基本方面,主要是机体的正常状态,同时还包括心理健康和对社会、自然环境适应上的合谐.也就是说人的机体、心理与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均处于协调和平衡的状态.这就是新的健康的完整而全面的观念.   那么,如何恒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其共同标准是什么呢?世界卫生组织为此对健康定了10条准则:   一、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且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二、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   三、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四、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五、能抵制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六、体重适当,身材发育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七、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睛不易发炎。   八、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九、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十、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这10条准则亦即健康的标准,是就一般情况和普遍情况而言的,但对不同年龄的人还有不同的标准.   新的健康观的核心思想是“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任何集体的、个人的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及不道德、不讲卫生的行为,不但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危及他人的健康.这种健康观是“机体一心理一社会一自然一生态一健康’的一种整体观,是一种社会协调发展型的健康观.   我国传统医学中,也有一套健康的标准。   这一整套健康标准主要是针对中年人而盲,因此也可以视为中年人的10大健康标准.这]0大标准是:   一、眼有神:目光炯炯,无呆滞的感觉,说明精气旺盛,脏器功能良好,思想活跃.   二、声息和:声如洪钟,呼吸从容不迫,心平气和,反映出肺脏功能良好,抵抗力强.   三、前门松:指小便通畅,说明泌尿,生殖系统大体无恙.   四、后门紧:大便每日一次,有规律,无腹痛、腹泻之虑,说明消化功能健旺.   五、形不丰:保持体型匀称,注意不宜过胖,标准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5(女性减l00)。   六、牙齿坚:注意口腔卫生,基本上无龋齿,反映肾精充足。   七、腰腿灵:表现肌肉、骨骼和四肢关节有力或灵活,中年知识分子因工作性质尤其要保持腰腿灵。   八、脉形小:指每分钟心跳次数保持在正常范围(60-80次/分),说明心脏和循环功能良好.   九、饮食稳:饮食坚持定时定量,不挑食和偏食,不饱食滥饮,无烟酒嗜好,注意饮食养身法。   十、起居准:能按时起床和入睡,睡眠质量好。   ??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健康是人类生命存在的正常状态,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民族兴旺的保证。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维护全体公民的健康和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健康教育则是一项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大的保健措施,其作为卫生保健的战略措施已得到全世界的公认,并被列为初级卫生保健八大要素之首。   ??(一)健康概念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及生活水平的进步,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对健康内涵的全面理解有助于指导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实践。   ? (二)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即是使教育对象知识、观念、行为改变的统一。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知是基础,信是动力,行是目标。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根据1988年第13届世界健康大会提出的新概念: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以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它重点研究知识传播和行为改变的理论、规律和方法,以及社区教育的组织、规划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通过传播和教育手段,向社会、家庭和个人传授卫生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养成健康行为,纠正不良习惯,消除危险因素,防止疾病发生,促进人类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三)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控制影响健康因素,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能力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所负的责任。是指以健康教育、组织、立法、政策和经济等综合手段对健康有害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生态环境,以促进人类的健康。??   ??健康促进模式(略)   ??我国的健康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三个阶段。三者的关系是后者包容前者,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其不同点在于:   ??卫生宣传=知识普及+宣传鼓动   ??健康教育=知+信+行   ??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社会支持   ? (四)健康促进的领域   ??健康促进涉及的5个主要活动领域:   ??1、制定能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促进的含义已超出卫生保健的范畴,把健康问题提到各个部门,各级政府和组织的决策者的议事日程上。明确要求非卫生部门实行健康促进政策,其目的就是要使人们更容易作出更有利于健康的选择。   ??2、创造支持的环境   ??健康促进必须创造安全的、满意的和愉快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系统地评估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以保证社会和自然环境有利于健康的发展。   ??3、加强社区的行动   提高社区人们生活质量的真正力量是他们自己。充分发动社区力量,积极有效地参与卫生保健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挖掘社区资源,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健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发展个人技能   通过提供健康信息,教育并帮助人们提高作出健康选择的技能来支持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学校、家庭、工作单位和社区都要帮助人们做到这一点。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健康促进中的卫生服务的责任由个人、社会团体、卫生专业人员、卫生部门、工商机构和政府共同分担。他们必须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有助于健康的卫生保健系统。   ??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任务   ??1、主动争取和有效促进领导和决策层转变观念,从政策上、资源上对健康需求和有利于健康的活动给予支持,并制定各项促进健康的政策。健康教育作为全民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已经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以政府行为和行政干预来支持和推动健康教育工作,是健康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对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责任感。使人们在面临个人或群体健康相关的问题时,能明智、有效地作出抉择。通过提高社区自助能力,实现社区资源(人、财、物等)的开发。   ??3、创造有益于健康的外部环境。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必须以广泛的联盟和支持系统为基础,与相关部门协作,共同努力逐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把社区、学校、企业等建成“健康促进社区”、“健康促进学校”、“ 健康促进工厂”等。   ??4、积极推动医疗卫生部门观念与职能的转变,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其作用向着提供健康服务的方向发展。   ??5、在全民中开展健康教育。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破除迷信,摒弃陋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主要相关学科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理论依据和专业技术,主要来源于医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传播学、科普学、统计学、美学等学科。在诸多相关学科中以预防医学、社会医学、教育学、传播学、健康心理学、健康行为学等关系最为密切。   ??1、预防医学:预防医学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基础医学、环境医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流行病学、统计学、毒理学等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及作用的规律,采用卫生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的科学。   ??2、社会医学:社会医学是一门医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它主要研究社会因素和健康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以制定社会保障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借鉴社会医学研究医学问题时所侧重的战略性、理论性、方向性和思维观念,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和分析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制定宏观与微观结合的不同层次的干预措施,提高人群的生活质量。   ??3、教育学:健康教育是健康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人群从接受健康信息到行为改变,就是一个教育过程。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熟悉教育对象的需求,熟练掌握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文化,设计教育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的技术,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因材施教,并进行效果评价。   ??4、健康传播学:主要研究健康信息传播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传播策略的选择与拓展。   ??5、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是在行为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心理学分支,健康心理学要在研究心理和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提供心理保健的理论、策略、具体措施和方法学方面发挥其特殊的功能。   ??6、健康行为学:健康行为学是近年来随着健康教育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新学科,也可以说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着眼于个人、群体乃至组织行为的改变。因此,健康行为学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基础学科。   ??四、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1、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   ⑴知信行模式(KABP) “知信行”模式是行为改变的较为成熟的模式:   ?? 信 息?→? 知? →??信??→??行??→? 增进健康   ???????????????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图   ??知(知识和学习)是基础,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促进健康行为)是目标。以吸烟有害为例,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把吸烟有害健康、吸烟引发的疾病以及与吸烟有关的死亡数字等知识传授给群众;群众接受知识,通过思考,加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形成信念;在信念支配下,逐步建立起不吸烟的健康行为模式。   ? (2)健康信念模式?健康信念模式是用社会心理学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它以心理学为基础,由刺激理论和认知理论综合而成。健康信念模式在产生促进健康行为的实践中遵循以下步骤:首先,充分让人们对他们目前的行为方式感到害怕(知觉到威胁和严重性);其次,让人们坚信一旦改变不良行为会得到非常有价值的后果(知觉到效益);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行为改变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知觉到障碍);最后,使人们感到有信心、有能力通过努力改变不良行为。   ??2、健康传播技巧   ??健康传播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和策略。是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渠道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制作、传递、分散、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健康传播是一般传播行为在医学、卫生学领域的具体和深化,并有其独自的特点和规律。   人类的传播活动多种多样。但按传播的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不同及其特征,大致可分为“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自我传播”四种基本类型。健康传播也离不开这几种传播方法。   ? (1)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是指人与人之间一种直接的信息沟通的交流活动。人际传播可以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由于人际传播具有针对性强、交流充分、反馈及时等优点,这种传播方式在社区健康教育中尤为常用和有效,社区全科医生、卫生工作人员应该是该社区健康问题的权威和 健康传播者,可以应用在诊病时、病人咨询时、出诊家访时——“个人与个人”;组织专题讲座、授课、演讲——“个人与群体”;座谈、讨论——“群体与群体”这几方面进行人际健康传播。   ??人际传播要获得好的效果,传播技巧是十分重要的。人际传播要成为互动式的而不是单向的说教的。首先,人际间要沟通、理解、信任和尊重、保护对方的隐私;第二,对社区内人群的健康情况应有所了解,回答咨询、专题讲座、授课、座谈等都应针对性强,有的放矢,使对方产生兴趣、共鸣;第三,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如果对不懂医学的人使用了很多医学术语,对方理解不了医学术语的含义,也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最后要有科学性。   ? (2)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期刊、书籍、标语、板报、宣传单张、互联网等大众媒介向社会人群传播信息的过程。大众传播的特点是要借助一定的媒体;其信息是公开的、面向全社会人群;信息传播距离远、覆盖面广、速度快;大众传播是单向的,双方信息反馈不足。   ? (3)组织传播?是指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有组织有领导而进行的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传播。即发展为公共关系学。   ? (4)自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界信息后,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这是人类进行一切信息交流的必要的生物学基础。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3、健康相关行为干预模式   健康相关行为是指个体或团体的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   促进健康行为是个人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利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   ??⑴日常健康行为,如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睡眠适量、积极锻炼、有规律作息等。   ??⑵保健行为,如定期体检、预防接种等合理应用医疗保健服务。   ??⑶避免有害环境行为,“环境”既指自然环境(环境污染),也指紧张的生活环境。   ??⑷戒除不良嗜好,戒烟、不酗酒、不滥用药物。   ??⑸求医行为,觉察自己有某种病患时寻求科学可靠的医疗帮助的行为。如主动求医、真实提供病史和症状、积极配合医疗护理、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⑹遵医行为,发生在已知自己确有病患后,积极配合医生、服从治疗的行为。   ??健康相关行为干预的方法有很多种,如信息传播、组织与法规、环境改变、培训与指导、咨询以及从行为医学移植过来的行为矫正等。这些方法与策略分别作用于影响行为的产生、保持与发展的各个环节,是健康教育方法学的重要内容。行为干预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改变已养成的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自觉采纳促进健康的行为,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行为矫正技术是本世纪5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用于矫正各种危害健康的行为,指导建立各种促进健康的行为的系列性技术,在健康教育领域内广泛运用的矫正技术主要有脱敏法、示范法、厌恶法、强化法和消除法。   ??五、常用的健康测量及指标   健康测量是将健康概念及与健康有关的事物或现象进行量化的过程,即依据一定的规则,根据被测对象的性质或特征,用数字来反映健康概念及健康有关的事物或现象。健康测量从对死亡和疾病的负向测量逐步扩大到以健康为中心的正向测量;从对生物学因素的测量扩大到对心理、行为因素和生活因素的综合测量。   ??1、健康测量指标:   为适应现代健康的需要,一方面引入了很多新的指标,如心理指标、行为指标;另一方面也不放弃原有的死亡指标和疾病指标,对他们进行改进和发展,如利用死亡资料和疾病、残疾资料计算减寿年数(YDLL)、无残疾期望寿命和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旨在反映死亡的不合理性和人们的生存质量。   ??单一指标:群体健康测量指标(如死亡率、发病率、患病率、死因构成比等);个体健康测量指标(如心率、血压、肺活量等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在这些健康测量指标基础上演变的指标(如期望寿命)。   ??综合指标:是通过某种方法或法则将多个单一指标结合起来所产生的一个新指标。其特点是将反映健康状况的多方面资料概括起来,用一个数值来表示,以提供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的多维测量和简单评价。如生存质量指数、无残疾期望寿命、伤残调整生命年、心理量表评分等。   ??2、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常用的健康指标   ??⑴死亡指标:包括总死亡率、性别年龄死亡率、死因构成比、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期望寿命;   ??⑵残疾指标:残疾率、残疾原因构成;   ??⑶疾病指标:发病率、病死率、生存率;   ??⑷营养状况指标:日摄入某营养成分总量;   ??⑸生长发育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血压、肺活量、月经初潮的平均年龄、首次遗精的平均年龄等,可计算这些生长发育指标的年增长值和增长率,或进行相关分析;   ??⑹心理指标:包括对人格、智力、情绪、情感测量,如MMPI量表、艾森克个性量表、Beck抑郁问卷(BDI)、焦虑自评量表(SAS)、UCLA孤独量表、个人评价问卷等;   ??⑺行为指标:行为模式(A型行为与B型行为的测量、得克萨斯社交行为问卷)、生活方式(生活丰度、生活频度、活动谱、生活满意程度等得测量)、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指数)、个人地位和个人经历的测量指标;   ??⑻人口指标:人口数、人口的性别与年龄构成、人口的文化构成、文盲率或识字率、人口的职业构成;   ??⑼综合指标:   ??症状和功能指标:常用症状和功能调查量表包括CMI、GHQ、MMPI和SRQ。   ??生活质量指标:包括生存质量指数、功能状态量表和生存质量量表;   ??其他:减寿年数(YDLL)、无残疾期望寿命、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等。

现代医学能否确认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

灯塔情
敢问何故
现代医学对人类疾病的研究只是皮毛而已,健康包括身体的健康,心里的健康和社会交际的健康!所以说真正的健康不是与医院可以检查出来的,在这个利欲熏心的社会,保持一份快乐的心灵才是最健康的!平时咱自己多学学养生的知识,其实本人个人认为,医院知识有病治病,至于能不能治疗就另讲了。得了病能检查出来的算幸运,检查不出来的就到晚期。。。。。。其实医生并不管预防的,所以我们要学预防,很多疾病都是由饮食不合理,日常行为所导致的。所以我们不妨学习一些健康的饮食,保证营养充足;调节好精神状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运动。争取不去医院。祝天下人都健康!

微量元素与健康的研究还存在哪些关键问题亟待解决?

弟子记之
微量元素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之一,缺乏它们有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生成。如缺铁可以导致铁贫血症;缺碘有可能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等。而适量摄取微量元素可预防癌症、心脏病、骨质疏松症、龋齿等。  目前被确定对人体有益且必需摄取的微量元素有14种,包括:铁、铜、锌、锰、铬、钴、钒、锡、镍、钼、碘、氟、锡、硅。当体内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或者人们参加外界运动时,它们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并且对维护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1.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  微量元素通过参与人体内的新陈代谢、各种生物和化学反应等,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例如促进多种酶的合成,并且增强酶的活性,而酶是机体进行各种活动、维持生命运动的基础。此外它们还具有抑制自由基、抵抗氧化、参与激素合成、进行信息传递、维持细胞生命力以及人体感官功能的正常发挥等作用。  2.微量元素与健康的关系  微量元素对维护人体的健康很重要,如果摄取不当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生成,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例如铁具有造血功能,严重缺乏就有可能患有各种贫血症;锌能够促进酶的合成,并且参与多种生理活动等,儿童缺乏它会严重阻碍生长发育,孕妇缺乏它会导致流产、胎儿畸形等;碘能够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严重缺乏时会导致甲状腺肿大疾病的生成……  3.微量元素的食物来源  微量元素的存在范围十分广泛,动物性食品和植物性食品中都含有微量元素。如大米、小米、小麦、玉米等天然谷物;菠菜、萝卜、生菜、黄瓜、芹菜等蔬菜;苹果、甜橙、哈密瓜、西瓜等水果;杏仁、榛子、核桃、松子等坚果;鱼类、虾、蟹等水产品;还有动物肝脏和肉类等食物。只是它们的微量元素含量和种类有所区别罢了。因此,人们在日常饮食中应学会合理、均衡搭配食物,获取充足的微量元素,以保障身体健康。  由于微量元素与人体关系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生命科学有了长足的进展。以前原因不明的不治之症,通过微量元素的研究找出了病因。四大地方病--甲状腺肿大、克山病、大骨节病、氟骨病,均与微量元素的短缺或过量有关。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三大病种--心脏病、脑血管意外、癌症也与微量元素有关。此外,食管癌、鼻咽癌、肝癌高发区具有明显地理分布的特点,也与当地的土壤、水中缺少某种微量元素有关。  人的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是胚胎期、婴幼儿时期以及青春期,这时微量元素锌的需要量最大。据1986年公布的数字,我国学龄前儿童2/3缺锌。由于微量元素的不平衡,代谢失调,自由基与过氧化物不能及时清除,使细胞、组织及机体衰老,可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从而诱发各种疾病。此外,微量元素与遗传基因有关。提高人口素质要从遗传基因、胚胎发育抓起。  要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者的工作效率,提高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也要求从食物中的微量元素摄入量达到最佳值,而且各种微量元素之间还要有一个最适宜的比例关系。人体的能量转化是需要催化剂--酶来完成的,酶是生命现象的基础,而酶的活性中心正是微量元素锌在起作用。  总之,一个人的一生,从生命形成到终结,每一年龄段的健康状况都与微量元素有关,都需要微量元素的调控。人体的内环境只有保持平衡,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  许多地区都开展了中草药的微量元素测试分析工作。中药的机理和疗效都可以从微量元素中找到根据。中医滋阴壮阳等理论很可能就是微量元素在起调控作用。微量元素的研究可以使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用现代医学的理论加以说明。  围绕微量元素与健康这个主题,将微量元素应用于种植业和养殖业也有了一些进展。微量元素作为肥料施用于蔬菜、水果,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禽畜的饲养,均可以取得增产、减少病害并提高其微量元素的含量的效果。从生物链的观点出发,把无机的微量元素转化为有机的微量元素,更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这是一条补给微量元素的最好的途径。大规模地开展这一领域的工作,还需要各有关学科的共同努力。谢谢了,不过,我关键要问的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医学发展史的现代医学

减担
白樱桃
现代的医学现代科学技术,不是单单研究一个个事物,一个个现象,而是研究事物、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研究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由“整理材料”的科学,发展成为严密综合起来的体系。近代医学经历了16~17世纪的奠基,18世纪的系统分类,19世纪的大发展,到20世纪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发展为现代医学。20世纪医学的特点是一方面向微观发展,如分子生物学;一方面又向宏观发展。在向宏观发展方面,又可分为两种:一是人们认识到人本身是一个整体;二是把人作为一个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互作用的整体来研究。20世纪以来,基础医学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基本理论的发展,它有力地推进了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在20世纪才开始出现。20世纪医学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科学的进步。各学科专业间交叉融合,这形成现代医学的特点之一。 20世纪以来医学主要成就如下:内科治疗方面的进步。19世纪后半期,由于药理学的进步,在治疗上虽有了一些改进,但对多数疾病仍无能为力,尤其对一些已知道病源的传染性疾病。20世纪化学治疗和抗生素的发明,才改变了这种局面。1908年德国P.埃尔利希 (1854~1915)和日本秦佐八郎(1873~1938)发现606能治疗螺旋体疾病,开创了化学疗法的先声。1935年G.J.P.多马克(1895~1964)研制成磺胺药,能治多种细菌所致疾病。1928年英国的A.弗莱明 (1881~1955) 发现青霉素有杀菌能力,1941年后H.W.弗洛里(1898~1968)和E.B.钱恩(1906~1979)将青霉素用于临床。1944年美国S.A.瓦克斯曼(1888~1973)发现链霉素能治疗结核病。其后新抗生素相继出现。这些特效疗法是治疗史上划时代的进步。1922年F.G.班廷(1891~1941)提取胰岛素成功,可用以治疗糖尿病。20世纪后半期新药物,包括新抗生素的不断出现,使某些疾病的疗效明显改善。与此同时,治疗方法也有明显进步,例如联合化学治疗的应用从对白血病的治疗到对其他某些肿瘤治疗的发展;要素饮食、静脉高营养疗法在重症衰弱病人的应用;免疫疗法等。这些药物和疗法使得一些慢性病、难治之症改变了预后,提高了疗效。电除颤人工心脏起搏器、人工呼吸器等医疗仪器不断改进,使一些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②诊断技术的发展。W.C.伦琴1895年发现X射线,到20世纪初 X射线诊断便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手段。最初用于观察骨骼状态,1906年借助铋糊检查胃肠运动,以后又改用钡餐、碘油等进行 X射线造影。此后重要的诊断技术进展有:心电图(1903)、梅毒血清反应(1906)、脑血管造影(1911)、心脏导管术(1929)和脑电图(1929)。50年代初超声波技术应用于医学,60年代日本采用光导纤维制成胃镜,现在临床已有多种纤维光学内窥镜得到应用。70年代后,电子计算机 X射线断层成像(CT)以及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后,微小的病灶都能发现。化验诊断方法也得到发展,如敏感的放射免疫测定法,可测定微微克水平的体内成分含量。其他各种电子仪器在临床各科室也应为应用,如心肺监视器、γ-照相术、电子计算机也应用于诊断系统。1960年可借助羊水检查诊断胎儿血友病,1967年已能进行产前的遗传病染色体检查,1968年发现测定羊水中酶活性的方法,可用以诊断先天性代谢缺陷。70年代可测定羊水中甲胎蛋白以诊断胎儿畸形,产前诊断达到新水平。③内分泌学。1901年高峰让吉分离出肾上腺素,不久,促胰液素也被提取出来,人类开始认识体液调节的功能。以后甲状腺素、胰岛素、各种性激素等相继分离提纯,40年代提取出了肾上腺皮质激素,50~60年代分离出了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60年代提出第二信使学说,阐明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推动内分泌学向分子领域发展。④营养学。20世纪以前,营养作为一个学科名词还很少出现在文献中。进入20世纪后,营养学得到很大发展。首先蛋白质在营养上的重要性越来越清楚。英国生物化学家F.G.霍普金斯(1861~1947)和E.威尔科克1906年在剑桥大学、美国生物化学家T.奥斯本和L.B.门德尔1916年在耶鲁大学的研究,证明蛋白质有的营养价值高,有的则营养价值不完全。30年代,美国的W.罗斯等花了五、六年时间搞清了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差别,1938年证明了人类需要 8种必需氨基酸。第二是维生素的接连发现,如维生素B1(C.芬克,1913);维生素A(E.麦科勒姆和M.戴维斯,1913);维生素D(O.罗森海姆,和T.韦伯斯特等,1926);维生素C(A.圣捷尔吉,1928);维生素B2(R.库恩等,1933);维生素E(H.埃文斯等,1936);维生素B6(S.莱普科夫斯基等,1938);维生素K(P.H.达姆和D.福克斯,1948)等。第三是20世纪后半叶认识到锌、铜、锰、钴、钼、碘等微量元素的重要作用。由于营养学知识的进步,人类搞清了各种营养素缺乏病的病因,便有可能采取“强化食物”等措施来加以防治;使也“完全胃肠外营养法”成为可能。1968年S.杜德里克等首先报道的这一治疗方法,可有效地挽救由于消化道功能障碍等原因而发生严重营养不良的患者的生命。⑤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是通过研究生物大分子(蛋白质、酶、核酸等)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来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促进了分子医学的发展及人类对“分子病”的认识。总的来说,分子生物学兴起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它的影响已渐渗透到生物学和医学各个领域,产生了一些新兴学科,如分子遗传学、分子细胞学、分子药理学、分子病理学、分子免疫学等。这将对医学的发展起推动作用。⑥医学遗传学。经典遗传学在20世纪初取得很大进展,通过家系调查已搞清许多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但只有在分子生物学兴起后,人们才逐渐能够在基因层次上探讨遗传病的发病机理。以后陆续明确了许多疾病是由于基因缺陷导致产生缺陷的功能蛋白(如血红蛋白及各种酶),最后产生各种相应的症状(如贫血及各种代谢障碍)。目前已能利用分子遗传学的技巧在产前诊断胎儿是否患有遗传病。分子遗传学家还在研究将正常基因引入遗传病患者的可能性及途径。⑦免疫学。20世纪后,一系列的预防疫苗相继研制成功,对控制许多传染病效果显著。20世纪初便已发现人体内可有抗自身组织的抗体。1942年发明免疫荧光技术后更得以确证自身抗体的广泛存在。20世纪中叶人们发现免疫耐受现象并在实验动物中成功地诱发了耐受状态,这导致细胞系选择学说的出现。这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免疫的作用不限于抗感染,它能识别“己”与“非己”从而维持机体稳定性。此后免疫学的进展层出不穷。50年代发现胸腺与免疫有关,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也得到阐明;60年代 T细胞、B 细胞作用的发现,70年代中叶单克隆抗体技术的诞生。1974年N.K.耶纳提出免疫网络学说。在临床应用方面,免疫学技术作为诊断方法可说始自世纪之初,但最突出的贡献应说是组织和器官移植。免疫学现已成为影响生物学和医学最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1971年世界免疫学会上一致认为免疫学应从微生物学中分出成为一独立学科。它包括:免疫化学、免疫生物学、免疫遗传学、免疫病理学、临床免疫学、肿瘤免疫学和移植免疫等。⑧手术学科的发展。20世纪初,K.兰德施泰纳发现血型,通过配血使输血得以安全进行。这时也开始应用局部麻醉法,40年代肌肉松弛药在临床应用,其后抗菌药应用于外科。这些解决了外科治疗的基本问题。此后外科领域内各专业相继独立。如脑外科、心血管外科、矫形外科、消化外科及整形外科等等。现代神经外科是从20世纪才开始,60年代以来进展很快。电子计算机 X射线成像检查是70年代诊断技术的一项重大进展,提高许多颅内疾病,特别脑出血、颅内肿瘤的诊断率。在一些神经外科中心,CT及磁共振已取代其他造影检查。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扩大了手术领域,提高了难度较大的颅内复杂病变手术的成功率,并使某些过去不能手术的疾病得到治疗的机会。脑血管疾病手术治疗进展比较突出。脑动脉瘤的手术死亡率由50~80%降低到 3%左右。颅外-颅内动脉吻合术的成功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开展了新的途径。脑胶质瘤特别是恶性胶质瘤的治疗和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也有一些进展。显微外科技术发展很快,用得最普遍的是周围神经修复。显微血管吻合技术的发展,使移植及再植外科达到新的水平。还使活骨游离移植成为现实。显微外科技术还把断肢再植,特别是断指再植推向新的水平。⑨器官移植和人造器官。1913年A.卡雷尔就提出把器官取下、培养、移植的观点。1933年异体角膜移植成功,1954年孪生兄弟间肾移植首获成功。其后,随着免疫学的进步,肝移植(T.E.施塔茨尔,1963)、肺移植(J.D.哈代,1963)、胰腺移植(C.W.利勒海,1966)先后完成,1967年南非外科医生C.巴纳德进行首例心脏移植。骨髓移植也取得很大成就。牙科医师也正试验将儿童的牙齿胚粒移植到成人牙床内使生新牙。40年代以来,现代科学技术更直接进入医学领域,医学与生物学、化学、电子学、数学、力学、高分子化学、工程学等融为一体,出现了生物医学工程学,各种人造器官是其成就之一。1945年荷兰人W.J.科尔夫经二年研究和应用,将人工肾用于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首获成功;以后他又开始在美国研制人工心脏;1962年斯塔尔采用人造球形瓣膜更换二尖瓣成功;50年代人工心肺机、人工低温术在临床的应用,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得以进行。1982年美国医生给一位61岁的心脏病患者植入“贾维克-7”型人工心脏,使这一领域进入一新阶段。50年代后期,生物医学工程学成为独立学科,除人工脏器外,尚研究人工关节、假肢,人工感官等。60年代激光应用于临床。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首先用于眼科。⑩精神病学。20世纪初德国的E.克雷佩林 (1856~1926)曾用著作和讲演等方式介绍精神病的分类方法,并阐明早发性痴呆等的意义,使精神病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一。维也纳的S.弗洛伊德(1856~1939)创“精神分析”学说,认为精神作用影响潜在意识,性的本能与这种作用有重要关系。1930年之前,很少有效的精神病疗法。如1918年曾用疟原虫接种治疗麻痹性痴呆。30年代,胰岛素治疗休克和电休克疗法先后应用于临床,这成为化学治疗应用之前精神病的两大治疗方法。1950年氯丙嗪合成,1952年P.迪莱将其用于精神病人获得成功。后又发现利血平的疗效,于是精神病治疗进入化学治疗的阶段。20世纪后半叶讨论心理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如心身医学以及行为医学等相继出现。

医学与生活健康之问题

亡之
米兰
甲鱼肉中含有一种抵抗人体血管衰老的重要物质,常食可以降低血胆固醇,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有益。甲鱼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A、B1、B2等,具有鸡、鹿、牛、猪、鱼5种肉的美味,素有“美食五味肉”之称。甲鱼的药效作用鳖甲、鳖头、鳖肉、鳖胆、鳖脂、鳖甲胶等所有部位都有药用价值。其主要作用有:滋阴,对肝炎和异常功能亢进有控制作用;滋补,提高血浆蛋白含量,促进造血功能,增强体力;清热,降低异常体温升高,可消散体内肿块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甲鱼肉中含有一种抵抗人体血管衰老的重要物质,常食可以降低血胆固醇,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有益。吃适量甲鱼有利于产妇身体恢复及提高母乳质量。日本科学家实验还证实,甲鱼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和提高机体免疫的功能。甲鱼中含铁质、叶酸等,能旺盛造血功能,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耐力和恢复疲劳。食用甲鱼应注意祖国医学中有记载,食用甲鱼时不能与鸡蛋、兔、猪、鸡、鸭肉以及苋菜等同食,否则无益。还应注意的是,吃甲鱼一定要宰食活的,不能吃死的,因为甲鱼体内含较多的组胺酸,死后极易腐败变质,组胺酸可分解产生有毒的组胺物质,食后会引起中毒。http://www.szkp.org.cn/display.asp?id=68767食用价值在我国很早以前的记载中就有“鳖可补痨伤,壮阳气,大补阴之不足”,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滋补的营养保健品。鳖的营养价值受到世人公认,是水产品之珍品,高档酒宴之佳肴,是深受人们欢迎和喜爱的食品,它不但味道鲜美、高蛋白、低脂肪,而且是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滋补珍品。因鳖的种类和生活地区的不同,其营养成分不尽完全一致。据分析,每百克鲜鳖肉含:水分73-83克,蛋白质15.3-17.3克,脂肪0.1-3.5克,碳水化合物1.6-1.49克,灰分0.9-1克,镁3.9毫克,钙1-107毫克,铁1.4-4.3毫克,磷0.54-430毫克,维生素A13-20国际单位,维生素B10.02毫克,维生素B20.037-0.047毫克,尼克酸3.7-7毫克,硫胺素0.62毫克,核黄素0.37毫克,热量288-744千焦耳。鳖的脂肪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占75.43%,其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占32.4%,是牛肉的6.54倍,罗非鱼的2.54倍,铁等微量元素是其他食品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药用价值:鳖浑身都是宝,鳖的头、甲、骨、肉、卵、胆、脂肪均可入药。《名医别录》中称鳖肉有补中益气之功效。据《本草纲目》记载,鳖肉有滋阴补肾,清热消淤,健脾健胃等多种功效,可治虚劳盗汗,阴虚阳亢,腰酸腿疼,久病泄泻,小儿惊痫,妇女闭经、难产等症。《日用本草》认为,鳖血外敷能治面神经,可除中风口渴,虚劳潮热,并可治疗骨结核。鳖血含有动物胶、角蛋白、碘和维生素D等成份,可滋补潜阳、补血、消肿、平肝火,能治疗肝硬化和肝脾肿大,治疗闭经、经漏和小儿尺癫等症。鳖胆可治痔漏。鳖卵可治久痢。鳖头焙干研末,黄酒冲服,可治脱肛。鳖的脂肪可滋阴养阳,治疗白发。现代科学认为,鳖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E、胶原蛋白和多种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有养颜美容和延缓衰老的作用。以下人群不宜食用甲鱼:肝炎患者由于胃黏膜水肿,小肠绒毛变粗变短,胆汁分泌失调等因素,消化吸收机能大大减弱。而甲鱼含有很丰富的蛋白质,病人食后不仅难以吸收,反而会加重肝脏负担,严重时肝细胞还会大量坏死,血清胆红素剧增,血浆浓度升高,诱发肝昏迷。肠胃功能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应慎吃。尤其是患有肠胃炎、胃溃疡、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不宜食用。失眠、孕妇及产后泄泻也不宜食用。最好不要吃,肝功不好时消化能力下降,甲鱼是高蛋白,会加大肝的负担。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句赘指天
希崎
生理与心理,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同一事物的两面。现代医学的观念由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重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与人的健康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从心身关系出发,着重研究各种疾病的心理病因问题,强调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精神与躯体的活动共同主宰着人的生命过程。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人类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今世界,人们处在一个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知识不断更新,和竞争不断加强的紧张社会生活情境之中,自然环境也遭到严重污染。然而,这些又常常被人们忽视。所以,我们定下了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这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