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路径分析

鲸鱼座
双瞳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聚考拉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路径分析  摘要: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而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兴阶段。这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它通过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使农业生产能够达到最佳经济收益。使农业劳动力能够获得最大化收入。形成多元化的农业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农业经营形式。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一、对现代农业的内涵的理解  1.建设现代化农业,实际上就是改造传统农业,在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同时,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以期达到科学运用现代物质条件和科学技术装备达到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提升并推进的农业的目的。  2.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各行业的一体化生产,转变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现状。党的十七大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专门就发展现代农业做出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方针,围绕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理论及其实践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发展现代农业角度分析,该农场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解析

草木怒生
六美
  一、选择符合国情或区情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有三种主要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规模化、机械化、高技术化模式,以日本、以色列等国为代表的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型模式,以及以法国、荷兰为代表的生产集约加机械技术的复合型模式。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主要由该国的土地、劳动力和工业水平决定。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拉坦用实证资料证明了这条规律,世界上劳均土地在30hm2以上的国家,基本上走的是机械技术型道路;劳均土地在3~30hm2之间的国家,走的是生物技术―机械技术交错型道路;而劳均土地不足3hm2的国家,多数走的是生物技术型道路。  由于国家之间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等存在差异,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和特点各不相同,不能照搬套用。针对中国农业区域广阔、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差异巨大、农业技术应用不充分、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而素质低下和农业投入不足等客观现实,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的选择,既不能走美国大规模土地经营的道路,也不具备日本高额补贴的条件,但我们可充分利用当前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造传统农业,避免发达国家早期忽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所走的弯路,通过推广先进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现代农业。也可借鉴荷兰和以色列等国人均农业资源很少但农业效益很高的国家的经验,把技术和劳动力的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  因此,在能实行规模经营的地方,可以通过有效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来集中土地,推行机械化生产,实现规模经营;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形较复杂的地方,可以采取集约经营的方式,通过拓宽农业发展的深度、广度,实行产业化生产来发展农业。就地形复杂、经济发展落后的贵州等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应当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采取集约经营的方式,走劳动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农业道路,在引进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和加快农民技能培训上下工夫。总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顺应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高度重视政府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纵观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发展,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  美国政府颁布法律、制定政策,全方位地规范和引导农业健康发展。美国政府的农业政策主要是为了减少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以弥补市场调节功能的不足。政府还通过休耕计划、农作物保障计划等来稳定和保护农业;通过建立健全法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指导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法律体系,保护农民的正当利益,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公平交易,政府每隔5年就出台一个“农业法案”计划,该法案用做今后5年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应财政预算的依据;另外,美国农业科技研究局根据美国农业发展的情况,制定6年农业科技发展计划,与农业法案相衔接;通过国家税收、补贴、价格干预、信贷管理以及产量定额分配等手段,对农产品市场与农业内部资源配置保持有效调节。  日本分散的小农经济能迅速纳入现代化的轨道,主要是依靠日本政府的全面干预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日本在迅速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过由于过分剥夺而导致农业萎缩的情况,但均在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分别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实行了对农业的反哺政策(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初级阶段以硬件哺育为主,重点是提高农业固定资产装备水平、加速农村建设等,政策导向是为扩大再生产,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高级阶段则采取硬、软件相结合,以软件为主的方针,政策导向放在结构调整、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村组织水平和农民素质等方面),从而使农业迅速强大起来。  以色列政府以大量投资支持农业发展,通过全国垦荒和兴修水利,提高机械化程度,实现了农业大起步。  法国的土地政策有利于土地集中,促成了法国农场的规模化经营,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机械化政策激发农户使用先进农机具的热情,使得农田耕作效率和土地产出率在较短时期内取得巨大提高;专业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劳动的分工协作,既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又便于管理和机械化的推广;财政、金融和外贸政策的倾向性,极大地鼓励了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诱导了社会资金向农业投资;健全的农业科技和推广体系的建立,为法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也给法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荷兰政府为使有限的土地得到高效的利用,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国情和气候特点的农业发展战略及政策,避开需要大量光照和生产销售价位低的禾谷类作物的生产,充分利用地势平坦、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奶业和附加值高的园艺作物,通过信贷政策和补贴政策,鼓励重点发展的领域和产业“快步增长”,出口创汇;积极参加欧盟事务,使整个欧洲成了荷兰的农产品市场;加强水利工程和环境保护的建设,使荷兰农业能够高效持续发展。  发展中国现代农业,政府必须对农业进行必要的保护,地方政府也应积极配合中央政府从以下五方面着手推动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一是完善政府支持农业的制度安排、组织管理和支持政策体系。为了提高农业竞争力,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借鉴农业发达国家建立的合理的制度安排,建立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农业管理体系;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科技教育支持体系、财政金融支持体系、中介服务支持体系的建设;确定适宜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提供便利的金融信贷服务以及信息和技术服务,增强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等。  二是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不断得到加强,但农业支持保护水平还很低,支持保护机制还很不完善。目前,中国每年对农业实际补贴率为财政支出的2%~3%,大大低于对世界贸易组织8%的承诺。为此,必须按照“形成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目标要求,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和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继续实行并加大对农民的各种直接补贴,向农民提供、更实惠、更直接的现金转移支付,并使之制度化。  三是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资金投入上要根据项目不同的性质,采用政府直接补助和信贷投入相结合的办法,加大投资整合力度,下大力气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大中型渠系配套等农田水利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加快提高耕地质量,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上下畅通、灵敏快捷的信息网络体系,让农民充分利用社会信息资源,解决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大力推动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形成城乡衔接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广播电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网络。  四是加快农业立法进程,保障农业发展。把农业国内支持纳入法制化轨道,是保持农业国内支持政策连续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政策目标、预算额度、操作程序、部门分工、法律责任等,并尽量公开化,接受社会监督,有利于提高政府支农投资的效率,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同时,要从中国农业小规模经营的实际情况出发,尽量采取简便易行的方法,充分利用各种组织资源,降低管理成本,建立可操作性的农业支持体系。  五是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风险防范与保险机制。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减少农民突遇自然灾害的损失。为此,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灾害救济制度。对于非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政府应给予农民往年平均收成一定比例的补贴,以维持农民的正常生活及来年对生产的再投入。同时,结合农业保险的特殊性,积极推行多种灾害保险制度,实施有别于一般商业保险的政策性保险,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民投资风险。  三、努力发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作用  综观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高度重视民间组织的力量,许多国家都鼓励农民组织起来,提高自我服务水平,以期能够节约交易费用,降低成本和市场竞争的风险,增加获利的机会。  美国农业合作社在其整个农业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内为其社员提供物资与资金、组织经营管理等,对外输出劳务和销售农副产品等。因此,农业合作社不仅直接成为土地和市场联系的纽带,而且成为一种能够避免市场风险、保护农民利益的有效的合作经济组织,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美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合作社完全由农民自发联办,不依托政府,没有任何官方色彩,主要活跃在流通及农产品初加工、储运和销售环节,把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联结起来,增强了农业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日本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是采用了全盘合作化的土地节约模式,由农业协同组织联合分散农户形成劳动集约经营,其农协的作用闻名世界。农协在日本政府财力物力支持下,通过其遍及全国的机构和广泛的业务活动,同农户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经济联系,起到在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上使小农户同大市场对接的作用,在有效阻止商业资本对农民的盘剥、保护农民利益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的农协并非是一个纯粹的经济组织,它除了完成经济职能外,还兼有帮助政府贯彻农业政策、代表农民向政府施加压力的双重职责,在日本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农业生产组织方面,以色列至今有并驾齐驱的三种形式:公有制集体农庄、合作社、个体农户,他们分别创造着以色列农业总产值的32%、46%和22%,共同创造了以色列的高效农业,政府对他们一视同仁。农户们根据所签订的产销合同安排种植计划,负责种植。种植之外的加工、采购、储藏、购销等繁琐的农业服务由区域合作组织承担。  法国的合作社产生于19世纪中叶,随后迅速发展起来。到20世纪60年代末,法国建立了3 100个农业信贷合作社,7200个供应和销售合作社,1400个服务合作社。合作社一般按行业划分,农户可根据经营情况,同时加入几个合作社。双方每年签订一次合约,农民只要专心生产,其他的事项全交给合作社去办理。年终结算时,扣除风险基金和发展储备金,其余的按入社资金和按农产品收购量分给社员。如果发生亏损,社员也要按对应的份额承担风险。为了鼓励合作社的发展,国家出台了有关政策,合作社可免交33.3%的公司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法国农户基本上都成了合作社社员,农业合作社占据了农产品市场绝大多数的份额,生产资料和饲料基本上由供销合作社销售,90%以上的农业贷款业务,由信贷合作社提供。  中国实行的是家庭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但事实上在很多地方双层经营目前只剩下家庭分散经营这一个层次,村集体组织农民进行统一经营的能力和意识严重不足。近年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较大的发展,农产品购销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发展中国的现代农业,应积极探索适合农业和农村发展特点的农民合作组织形式,大力支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在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有效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四、以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的政策目标  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配置统筹协调,是以色列一个成功的战略性举措。以色列在发展农业中处处注意维护生态平衡、维护生物链的自然连接;有计划地开发荒地、坡地和沼泽、滩涂,以改善自然环境;通过增加植被种植,绿化沙漠,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等改善土质土层结构;通过“三污”回收与治理,以改善空气、环境和海水的质量;通过北水南调工程,改善全国的水资源配置等。在以色列的农业结构中,基本形成了粮食、经济作物、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协调发展的良性态势,这与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配置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改变长期以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农业发展模式,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换言之,要在继续抓好生态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大力推广循环经济模式的同时,研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生态保护补贴政策,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等。  五、促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  美国农业专业化程度很高,形成了著名的生产带,如玉米带、小麦带、棉花带等。这种区域分工使美国各个地区能充分地发挥各自的优势,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通畅的水陆运输网的建立,更进一步促进了区域化分工、专业化生产,而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也有力地推动了附近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美国农业生产不仅在地域上专业化,而且农民按照批发商的订购合同,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商根据批发商对农产品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对生产者提供的产品进行加工,然后交由批发市场组织销售,从而实现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联系。  法国政府在推行农场经营规模化、生产方式机械化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引导本国农业走上了专业化和一体化道路。其农业专业化有三种类型:区域专业化、农场专业化和作业专业化。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传统习俗和技术水平,对全国农业分布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到20世纪70年代,法国半数以上农场搞起了专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提高了农业效益,使法国农民人均收入达到城市中等工资水平。  荷兰耕地不足,农业企业大多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荷兰温室农业无论是蔬菜还是花卉,一般都是专业化生产、多品种经营。这种专业生产有利于设施专业化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并形成规模效益。同时,专业化生产促进了专业领域的研究,使企业有长足的发展后劲,也为企业赢得了良好的市场份额。  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各地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总体上主要农产品生产要由生产环节机械化向全过程机械化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同时,发挥比较优势,结合各地优势农产品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区域,满足农民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及机具的多样化和增加收入的需求,促进地区农业机械化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此外,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种植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形成与支柱产业或龙头企业相适应的、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促进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农业和商业的有机衔接与结合,形成多产业环环相扣、互相依存的一体化产业链,从而推进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管农业的地位多么特殊,它总是一个产业,应该按照产业的特性来发展它,即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基础,这是各国农业现代化最基本的经验之一。  六、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美国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的“三位一体”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这个体系有三个特点:一是由州农学院同时承担教育、研究和推广三项任务,使三者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并切实为农业生产服务;二是每年的研究推广计划由基层向上申请,推广站提供的服务应尽量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三是推广经费由联邦、州和县共同负担。美国农业科学研究的经费充足,它主要采自公共和私人(公司)两大系统,二者互相补充,前者侧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后者侧重于新产品开发和应用研究。  日本确定了优先水利化、化学化而后机械化的方针,并把生物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施肥方法的改进、土壤的改良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推进日本农业的技术改造上,采取了适应小规模经营的小型化、灵巧化的发展方针,先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机械,经过研究、改进,制成适合本国使用的农业机械。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达到了农业全面现代化的水平。  以色列农业的迅速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分不开的。除节水灌溉技术在世界领先外,以色列农业的良种化、机械化、化学化、电子化水平都比较高。近年来,以色列科研人员以高新技术发展农用机械,使拖拉机、摘棉机、地温测量器、病虫害预警机、挤奶机等主要农用机械都实现了更新与普及。以色列将先进的电子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发明安有计算机和自动装置的拖拉机,能完成从犁地、种植到收割的全套田间作业,并以最经济的办法保证燃料低消耗和作业速度,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积极采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在良种、农机、施肥等农业技术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法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农业行业组织和工业企业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共同参与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在全国形成了农机、农药、化肥、良种和先进农艺的立体推广网络。1949-1968年间,法国农民自发组织了1300多个“农业技术研究中心”,学习新的农业技术。此外,国家还设立了“全国农业进步基金”,成立了“全国农业推广和进步理事会”及各省的委员会,1959年还颁布了《农业推广宪章》。  为适应21世纪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步伐,改革目前农业科研与推广相脱节的体制和机制,使农科教紧密结合。加大对农业基础科研的投资,有重点地完善一批农业基础科研设施建设,保证农业有充足的技术储备。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现代农民的素质。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加快培育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进一步改善农民外出务工环境,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三黜
电车狂
一、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也要看到,相对于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相对于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要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实现农业现代化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从国内看,我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不高,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不断加快的现代化进程,在给现代农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1、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十八大提出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在这四化发展中,农业是短腿。改革开放35年,我们的工业化走过了发达国家两百年的历史。全世界最重要的500种工业产品,中国有220多种在世界位居第一,2012年世界粗钢产量不到14亿吨,中国生产了7.2亿吨,铝合金、水泥等产品的产量也占到世界产量的50%以上。从城镇化来看,我们的城市建设特别是硬件建设方面不输于发达国家,信息化方面基本和发达国家同时起步,但农业现代化,我们不仅没有用三十多年时间走过发达国家两百年的历史,甚至与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相对于二三产业,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2012年,一个劳动力创造的农业增加值大约是2万元,工业是10万元,第三产业是8.4万元,也就是说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工业的1/5、第三产业的1/4。因此,十八大报告对四化提出的要求是不同的,到2020年工业化是目标实现,城镇化是质量提升,信息化水平是大幅提高,农业现代化是成效显著。这也就意味着农业现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要跟上其他三化的发展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对这个形势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2、如何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在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迈进的过程中,13多亿人的吃饭问题怎么解决?这是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围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有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区域平衡、进出口平衡等多个平衡问题,其中最关键的仍然是总量平衡。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既面临人口增长带来的绝对需求,也同时面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带来的成长性需求。1978年,我国人均GDP是190美元,2012年是6195美元,在190美元的阶段,大家的要求是吃饱,在6195美元的阶段,我们不仅要求吃饱,还要求吃好,吃的安全,这对农产品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2.6亿农民工由农产品的生产者变为消费者,这个转变性需求也是巨大的。此外,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等间接需求也在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保障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必须要有战略考虑。3、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保护农民权益。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之中,如何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如何让农民平等地参与现代化的进程,这是三中全会的明确要求。全会《决定》提出要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具有丰富的政策内涵,提出了很多突破性、开创性的改革意见。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要给予农民更加充分而合理的保障,要赋予的财产权利,比如土地权利,过去主要是占有、使用、收益和流转的权益,可不可以进一步丰富处分权,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深化。从国际看,全球一体化发展使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当前,全球农业产业分工深入发展,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给我国农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1、如何提升农业的绝对竞争力和相对竞争力。国内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生产成本的持续上升,使农产品进口规模增加、品种增多,农业产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农业竞争力有绝对竞争力和相对竞争力之分,从资源的层面讲,我们的大豆、棉花等农产品缺乏像美国这样的绝对竞争力,但是我们的畜产品、水产品仍然具有相对竞争力,特别是和日本、韩国等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相比,我们的回旋余地还很大。新阶段,需要地从全球范围思考我国农业的竞争优势和战略定位。2、如何有效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为了解决农产品供给问题,适度进口是有必要的,关键是把握一个度,哪些是必须确保自给的,哪些可以通过适度进口来缓解供给不足压力。目前,我国大豆进口已经达到5838万吨,棉花540万吨,大约占国内需求的80%和50%,在进口的问题上,我们要坚持三大主粮的基本自给,大豆、棉花可以适当进口一些。3、不仅要关注农产品进口,还要关注农业怎么“走出去”,要研究农业“走出去”的政策定位问题。比如,对南美国家,可能考虑的是重点农产品的进口保障问题,对东盟国家主要是农产品的互利互惠,对非洲国家可能主要是技术援助和扶持,帮助非洲国家提高粮食生产水平,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是消除中国粮食威胁论的必然选择。对日韩等国家,可能的是农产品出口创汇的问题。二、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任务。我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竞争力不足的现实背景,要求我们“做大”、“做强”和“做长”我国现代农业。“做大”即是针对我国农产品总量失衡、结构性短缺的状况,要求我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产品供给总量,解决好农产品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问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强”即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市场,发挥农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提升不同区域农业的相对竞争力和绝对竞争力;“做长”即农业重要产业、重要产品,特别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产品如何生命力长久、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是必须坚持的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标准化、品牌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围绕这三个目标,现代农业有三大任务:1、确保13亿人的吃饭问题,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2、增加农民的收入。2012年,农民收入四大来源中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到44.6%,农业仍然是农民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在吉林等粮食主产区,家庭经营性收入可能占到农民收入的60%以上,在陕西苹果产区、新疆棉花产区可能要占到60-80%。只有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推动农民持续快速增收,才能调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3、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过去发展现代农业,主要是关注供给和增收,现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中去考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对生态文明应该做正面贡献而不是负面贡献,这应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第三大任务。

关于现代农业创业的几点思考

若夫人者
堕尔形体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农业价值将日趋体现,随着大量农民转化为市民或者退休,农业中劳动力因素飞速减少,规模化公司化经营将成为不可扭转的历史趋势,现在进入农业行业,顺应这个趋势,竞争少,优势多,很有希望成为现代化农业的领跑者。前瞻产业研究院农业专家指出,现代化农业(尤其是在蔬菜种植领域),还不成规模和体系,人才实在太少太少,农业大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几乎都进入了工业产品生产和销售部门。几乎没有人能够心甘情愿的进入到一线农业生产领域,这个将近全新的领域,一切都成为为题,资金、市场、产业配套环境等,都得需要去开拓,但最成问题的还是人才,在这个领域,需要忍受寂寞和不理解,需要耐心、决心、勇气、创新、体力、脑力、管理、营销,真正艰难,所有这些品质和能力,也绝不是一个人可以具备的,需要精诚的合作,广泛的参与和整合资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农业发展方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不能过也
金丝笼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要从长计议,统筹划,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由于各地环境不同,地理因素差异,产业特色有别。因此,在编制规划时,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谐发展”和“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保护耕地”的要求,注重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避免雷同、重复建设,克服盲目追求高档,贪大求洋,甚至“毁农造景”的现象。做到有序发展,相对集中,规模开发。(2)注重特色,农旅结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必须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农业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项目建设要突出农味,在农字上做文章,力求贴近农家生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特别在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种养加一体化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的功能拓展,达到游客求变、求异、求新、求特、求美的消费心理。(3)加强管理,规范发展。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服务是核心,安全是保证,必须规范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游客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要制订行业管理标准和服务管理办法,做到有标可查、有章可循,有制度执行,构建完善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结合农村劳动素质培训,对从业人员加强农艺知识、菜肴烹饪、食品卫生、安全生产、诚信意识、森林防火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4)优化环境,联动协作。休闲观光农业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支持关心,联动协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财政部门要安排专项资金,列入年度预算,重点扶持特色明显,运行规范、前景广阔的休闲观光农业,同时要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开发,建立起“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金融部门要优化信贷结构,应把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纳入支农重点,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简化审批手续,并给予贷款利率和时间上的优惠。农业部门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采取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国土部门要鼓励通过废异园地、林地、荒山等进行开发,盘活存量土地、对休闲观光农业管理配套设施用地安排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实行用地倾斜,其他有关部门都要按照各自的职能,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保驾护航。(5)加强领导,强化宣传。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创业创新之路的有效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创新思路,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强对休闲观光农业的领导。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先进典型,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营造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氛围。通过举办或参与各种节庆,节会以及农博会、农展会等活动,搭建平台,设立窗口,展示休闲观光农业风采,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项目策划包装,打造精品亮点,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休闲观光农业有序、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如何发展现代农业

无羊
芒草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为此,要:(1)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3)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4)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推广节水灌溉,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5)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6)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7)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详情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浅谈如何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其在我乎
而生阳也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以实现农业科学技术化为核心内容,运用现代科技及先进装备发展农业,从而推动我国传统农业逐步过渡到现代农业,促使我国农业生产力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促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标准规范,营造良好市场环境。要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加快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化技术的新型农民。建立健全农业数据采集、分析、发布、服务机制,推动政府、企业信息服务资源的共享开放,消除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加强农业大数据的开发利用,努力缩小工农、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如何看待当前农业现代化现状和发展

目欲视色
不受于外
三农",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的路径,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进程,清楚认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以及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一方面承载着加快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使命需要进一步厘清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和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以有的放矢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正处于基本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因此,以充分掌握今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另一方面承担着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是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和发展目标;问题,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任务任重道远,不断探讨和跟踪研究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进程.所以.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经济发展中贯穿始终的战略性经济发展目标

论述现代农业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问题

人谓之樗
恭江
30年来,我国农村的改革经历了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规模经营现代农业三个阶段,从形式上完成了哲学意义上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毫无疑问,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驱动农村改革的两大轮子即体制变革和技术进步又构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两个关键。  一、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一轮承包,是我党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改革开放后的重大决策。这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改变了人民公社僵化的官僚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得到空前发展,贫困人口大量减少,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从实践来看,15年的农村第一轮承包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劳动人口和生产条件相适应的。  跨入新世纪后,为期30年的第二轮承包又开始了。而这时的农业面临的内外环境与以前有所不同,有的甚至表现得尤为严峻。一方面,国内农业要面临“入世”后剧烈的国际竞争,要迎接发达国家的挑战;另一方面,还要面临国内二、三产业的强力竞争,尤其是人才和劳动力资源的竞争。  面对日益严峻的农业工作,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五个“一号文件”。陆续把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作为突出工作来抓。尤其是2007年,中央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但是据我们调查,目前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一些制约问题。  (一)发展现代农业主体缺位  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它不仅包括传统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还包括产前的农业机械、农药、化肥、水利和地膜,产后的加工、储藏、运输、营销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实际上贯穿了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庞大产业群体。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可谓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但现在很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不仅素质不合要求,而且数量严重不够。  清溪场镇百花村四社,地属浅丘,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的社会意识、文化程度以及水源等自然条件都具有一般性。这里的农民很勤奋,热爱农业,经商意识淡薄,近年通过大力发展黄花产业,人均收入高于其它一般村社,这里的劳动力分布情况见下表  表一:百花村四社人口分布结构状况  可以看出农村主要劳动力占总人口的52.3%已外出。留在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和儿童,占总人口的41.6%,在18岁——54岁的16人中,占6.1%,智力、视力残疾各1人,担任支书1人,厨师2人,其余11人,均因家中上有老,下有小,不得已,只好留在农村务农,没有一个人出于自愿留在农村务农。  百花村四社的人口状况具有代表性,以下是我们随机选择的巨光乡、望江乡、定远乡的三个社的人口结构状况。  表二:农村人口分布结构状况(三个社,总人口551人)  从表中可看出,外出人口,主要是劳动力,占人口总数的一半,留下人口虽然也近一半,但主要是老人和孩子,年龄段在18岁——54岁的占6.3%,其中还包括残疾人,劳动力所占比例更低。  农村劳动力状况堪忧,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人口占70%,城市人口占30%;农村人口多,劳动力也多。现在农村的主要劳动力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他们勤劳,大多是生命不息,劳作不止,晚年生活过得充实而不温馨,是凄凉。他们是当前农业的基本劳动力,他们中大多数人文化低,思想保守,不善于学习,缺少市场经济意识,不懂经营,生产方面能不投入尽量不投入,其产出不计多少,收一点是一点;耕作方式很难更新,多凭习惯生产;很难掌握新技术,劳动技能原始,劳动的体力也逐年递减。  探究农村劳动力缺失的主要原因,除了乡镇企业就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外,最主要的就是沿海城市工业引发的“民工潮”。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留于形式的集体劳动浪费了大量的劳动力。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村出现了剩余农产品,也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沿海城市工业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民意愿来看,进城当工人是许多年轻人的理想追求,且在城市就业的收入远远高于农村。1992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了体制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高潮。截止现在,按我们调研的数据算,全国有不少于3亿农民工活跃在工矿企业、商贸服务的各个领域。  “民工潮”的出现被称为中国农民的第二次伟大创举。农民工的形成,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顺应潮流、符合民心的好事。问题在于传统农业尽管产出低,但也需要大量劳动力。在传统的耕作和经营方式下,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但仍然难以扭转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人才缺乏劳动力缺乏的局面。  因此,现代农业在与第二、三产业争夺人才和劳动力的市场竞争中落败。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即使农村缺乏劳动力,农村长大的孩子,接受完义务教育后,若不能继续升学,仍选择进城当农民工,没有年轻人自愿选择务农,农业生产已是后继无人,随着现在农村五、六十岁的老人劳动能力逐年下降,传统农业想维持下去也没有可能,所以,发展现代农业面对的首要课题是如何建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二)农业的科技服务不到位  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农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靠程度越来越高。现在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已普遍认识,他们自觉运用已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在采用良种,使用化肥、农药方面,已明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在防病虫害,更新种植技术,改变耕作方式,发展新的产品时,他们渴望获得具体的指导,具体服务农业生产是很不够,总的来看是有组织、有经费、缺服务。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与农民的要求相差太远。  涉农的科技人员并不少,农业、农机、林业、水利、畜牧在县有局机构,在乡镇有相关专业站所,有部门,有人员。农业局下设14个部门:农能办、土肥站、植保站、经作站、 蚕种站、蚕桑站、农技中心,种子站、良种站、茶果站、农技站、农业执法大队等部门,在编财政供养人员479人。农机局下设2个部门:管理站、推广站;在编168人,水利局下设10个部门:水政大队、防洪办、水保办、设计大队、水产站、鱼种站、冷水河管理所、柏林水库管理所、龙潭管理所、乡政供水公司,在编270人。林业局下设 5个部门:森林公安分局、农乐林场、龙潭林场、林业工作站、林业技术推广站 ;在编363人。畜牧局下设6个部门:动物防疫监督站、动物疫病监测中心、畜牧技术推广站、饲料监测站、畜禽良种站;在编财政供养人员312人。从数量看,农业科学技术人员远远高于西欧发达国家,可是开展的科技服务与其庞大的机构和队伍极不相称,不少人员不干本行,分片乡管人员主要在乡政府当听用,这部份人在岗工作,只是使用方式不对,是管理不当造成。业务部门主管,派驻乡镇这部份人,一年之中能开展几次培训,下乡指导几个地方农村工作就是最称职的了,许多人,许多时候并不在岗,农业科技服务不到位就不难理解了。  农业科技服务不到位的形成,其主要原因有:  从组织结构看,机构设置不科学,分工过细,又分头管理缺乏统一领导,很难发挥统筹协调、综合服务的功能。  表三:巨光乡农业服务中心在编干部情况一览表  从在职人员结构看,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少,不少人员是为了就业,找饭碗,通过各个途经进入这些部门,这些人不论用什么办法,最大限度只能让他们工作时在岗,但他们不具备从事本职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很难开展业务工作。  如表三所示:该乡农业服务中心共有7人,虽然全部具有农学中专学历,但只有最年轻的2人才是正规中专学校毕业的,并且都在乡政府办公室听用;其它年纪较大的5人都属农村招聘干部,通过在职短期培训获得文凭的,所以实际的专业人员只占28.6%。并且这支队伍也不稳定,由于文笔较好,有1人已有跳槽意向。7人当中,只有1人在就读党校函授本科,但与农学无关,其他6人均无进一步“充电”打算。  从管理方式看,这些部门是财政供养单位,吃大锅饭,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不与农业收成发生直接联系。改革的春风不渡“玉门关”,不能从事专业工作者理所当然不工作,能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者又何苦要工作,没有激励机制,其工作效能也就可想而知了。  从社会发展看,农业在这之前,在家庭承包体制下,年老的农业劳动者重复昨天的故事,对科技要求并不主动,为这部份人的休闲提供了可能。  (三)政府的财政投资不到位  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从近几年的连续五个“中央1号”文件可以看出,在加大投入解决“三农”问题上,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总的体现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当代农民从财政获益是前所未有。我县2007年,就农口发给的各种补助、补贴就是十分惊人的一大笔资金:种粮直补6300多万,玉米种植补贴1200多万,油菜种植补贴185万,小麦种植补贴300多万,生态林建设补贴1000多万,建设标准粮田和相关项目1200多万,建设村级公路投资3100万元。其支出总额已相当我县全年的财政收入。农业方面的支出主要体现为政策性支出,已不是哪一个或几个部门能改变。从社会的角度看,这种方式的财政支出在全国是普遍存在,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可探讨:  一是补贴分散激励作用消减。在农业方面大量发放各种补贴、补助,出于粮食供给的安全保障,各国如此。从量上看,由于我们的经济实力不如发达国家,我们所发补助金额数量也少些,因此,加大补助的呼吁不少。就我们在农村调查的情况,农民获取的补助,田地较多的地方补助也多一些,最多也只有不到300元,田地少些的地方补助更少。就一般家庭来说,一年多几百元,少几百元,对生活无实质性影响,发补助款既不能让农民富裕,不发补助费农民也不因此就贫穷,即农业补助费发放对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大。我们把相当全县全年的财政收入投向了农业,分散到千家万户,只是非常有限地改善了农民眼前的生活,而无法集中资金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只是促使农民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低效农业的生产。  二是补贴错位积极性下降。发种粮补贴,免征农业税,十分明显,是出于粮食安全的需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在发放补贴的操作中,出于防范腐败,机械地按1984年前后承包地发放到人头,现在农村实际耕作田地与当初承包关系已有很大变化。这就意味着,有承包地的农村人就有补贴,现在种地的人可能并无补贴,即所发放的种植补助并没有起到调动劳动生产者积极性的作用,这样发放的补贴,起的只是社会福利的作用。  三是投入太少基础改善乏力。国家下拨的资金有限,投入种植补贴后,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就必然少了,根据我县2007年的财政投资分析,在1亿元的投入中,用于基础建设的只有3000万元,只占30%。农业基础设施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以后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它不但决定现在农民的生活,也决定未来农业的发展。就一个农业大县来讲,一年3000万元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并不多,更何况很多时候这种投入和使用并不科学。从基层干部和群众对财政投资的评价看,财政投资管理混乱,人情项目、关系项目随处可见,确立项目不论证、审批项目不公开、投资运用不监督、结项之后不评估的现象依然存在,整个财政投资还缺乏管理程序。  (四)发展需要的体制不到位  现在农村,统一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即土地承包到家庭,生产自主,收益自己得。这是农村改革最先建立起来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经过了第一轮承包十五年期限后,现在进入第二轮为期30年的承包期限中,在我县农村考察承包责任制执行情况,有以下问题值得深思和重视:  一是安于现状的思想惰性。这种体制深受当前务农的农民喜欢,在200多村民中问卷调查,100%认为现在的承包责任制好,在30多个乡村干部中调查,绝大多数也赞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这是因为:第一,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对社会管理水平要求最低。与我们现在的管理现状相适宜,农民自己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乡村干部多管少管、不管均可以,农民自由,乡村干部自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不认为这种制度有何不妥。第二、家庭自主种植、养殖,调整方便灵活,容易适应市场变化,经过近30年的运作,农民已基本适应了这种经营模式。第三、生产分散,品种多样,有利于充实市场,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的要求,全社会对承包责任制认同者居多。新一轮深化农村改革还缺乏广泛社会基础。要建立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宜的体制还要做大量的社会宣传。尤其是要教育广大农民和乡村基层干部,为建立现代农业做思想准备。  二是应对市场的被动性。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农业参与国际竞争是不可避免。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到2006年,已经渡过了五年的保护期,农业将要面对来自发达国家先进的农业挑战,当前的农村,全国是同一种体制,家庭承包、分散经营,没有规模效应,缺乏竞争力。从我县县城菜市场的变化,足以说明现在的农业经营是多么不能与规模经营竞争。供给我县居民生活所需蔬菜原来主要由本地菜农提供,近年来全部靠外地输入供应,本地菜农业迫于成本压力,不得不放弃蔬菜生产。现代农业要建立有规模的经济实体,降低生产成本,发展有竞争能力的农业企业,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制度是不能承载现代农业的。  三是生产方式的落后性。当前的农村,社会管理是乡政府的事,农业的生产劳动则是管理的盲区。考察现在农村的劳动手段,基本停滞在30年前,手工工具,一个农业劳动力最多的种了10亩田地,一般种几亩田地。少则种几分地的蔬菜,劳动效率低下,农民的收入怎么能不低?现代农业要求运用新的农业技术,要求扩大经营规模,要求科学严格的管理,要求提高生产效率。现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一户分散生产,既不利于科技的推广,也不利于规模化的经营。因此这种旧的生产方式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生产手段和方法。  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近30年。在这种分散的生产经营模式下,30年里,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停滞不前,没有新修一口塘堰。在农村随处可见淤塞的水塘,病险的水库。在我们走访中,不论是农民,还是乡村干部,都认为:农业的基础设施在这30年中没变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适应农民小生产者心理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私有观念,乡村干部都说现在农村公益事业很难开展,现在要希望农民出钱出力修农田水利基本不现实,没有基础设施做保障,现代农业不可能建立。  农民已习惯和接受了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不相适应,低下的劳动生产率,简陋的农业设施都决定了改革这种体制的必然性。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社会已建立的市场经济理念经营农业,用当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大力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当前在我国农村普遍还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体制,这种体制在建立之初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30年过去了,到今天,它已面对难以逾越的障碍。建立现代农业相适应的体制,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一)创新经营体制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占有、劳动产品的分配、在劳动生产中人的地位,农村30年的改革开放,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仅仅改革了劳动产品的分配一个方面,所以,农村的改革滞后于城市,农业的改革滞后于工业。建立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是深化农村的改革过程,建立新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重新确立在生产劳动中人的地位,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发展现代农业必然涉及的领域。  1、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我国关于农村土地的政策始终坚持集体所有,“我国农业必须坚持两个长期不变:社会主义集体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不变,集体经济要建立责任制不变。”(1982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长期以来,谁代表集体行使权力,是模糊的,土地都承包到户了,谁是发包主体,县、乡、村、社各说不一,有说是乡政府,也有说是村委会,还有说是社长,实际上在改革之初,农民自发地把当时的生产队的地按当时的人口平分承包了,后来有些做了调整。土地所有权长期模糊,没有法人行使保护权,但也没有人能够轻易处置农业用地,客观上也起到了保护农用地的作用。我们认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但要明确由哪一级组织代表集体行使用权力。为发展现代农业集中使用生产资料提供操作上的方便。  2、农民没有土地的所有权,仅靠承包土地获取了经营权和收益处置权。发展现代农业,投资主体,只有通过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取得经营的权利,才能建立起有一定规模的农场、农业特产公司、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组织。土地产权不确定不明晰,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作为农民唯一把持的实际权利,无法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转化为实际资本,无法转化为农民的巨大收益。因此,土地在发展新型农业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远没挖掘和发挥出来。  3、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过程,实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组织从农民手中收购农业经营权的过程,这是发展现代农业最为复杂的环节。如果让没有文化、没有技术,甚至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的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拥入城市,形成贫民窟,那这样的改革是失败的,反之,如果为了保证农民利益,无视开发农业者的收益,也没有法人去经营农业。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的实际情况为解决经营权顺利流转提供了可能性,根据农民的生活来源,分为四类,第一类,对土地高度依靠,即全家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农业收入,没有其它收入;第二类,对土地中度依靠,即农业收入养活了部分家庭成员;第三类,对土地低度依靠,即从农业生产获取一定的收入,但已不是生活的主要来源,失去农业不会影响基本生活,第四类,对土地不依靠,即全家从户口说是农村人,但早已脱离了农村,举家外迁,农村有空房子,有承包地。四类人情况不同,在收购经营权时也应分别对待。  表四:农村人对土地的依靠程度统计表(抽样127户)  对高度、中度依靠农业生存的家庭,要考虑以土地入股分红,有劳动能力的要吸收他们成为农业工人,保证有可靠的生活来源;对低度和不依靠农业生存的家庭,要考虑以城市户口和最低社会保障换出家中土地承包权,特别是那些在农村空户(在农村有房,有承包地,有农村户口,多年已无人在农村居住)只要在城市改革中,把农民工一同拿入,不再坚持城市、农村界线,就解决了28%的农村人转移,如果进一步做好低度依靠农业的24%的这部分人的工作,就解决了多数人的问题,其实,完全以农为生,只有20%左右的人。通过经营权流转,实现土地集中经营是完全有条件。  (二)创新组织管理方式  农村的改革,在30年前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在适应市场经济方面没有实质性的改革,现代农业是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的农业,建立现代农业,必然要求对农村进行适应市场经济的改革,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组织管理方式。  1、政府管理农业的机构设置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现政府管理农业、农村的机构太多,有农业局、农机局、林业局、畜牧局、水利局和相关的一些机构,共有十来个部门。在工作上分工不十分明确,又经常出台一些这样那样的规定,常有这样那样的检查,给乡村工作带来许多麻烦。从这些部门的工作可分为三类,一是服务农业;二是管理,包括执法;三是经营。从服务农业的政府部门看,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部门,把农业、农机、畜牧、水利合并为一个大农业局,下辖所有服务农业的机构;从部分管理职能看,可以交县乡政府,把部门执法归到统一的司法机构执行;从工作内容看,有经营性质的,回归市场如种子站、蚕种站、蚕桑站等。  2、成立农业行会组织,可以根据品种、特色产业,成立农民自己的行业协会。发挥中介组织作用,从事市场营销,宣传产品,采购生产的原材料,接纳新技术,推出新产品,成为农民联系市场的桥梁。政府要帮助组建,但不参与运作,当好监督人,若行业协会违背服务“三农”的宗旨,政府要依法处罚,甚至解散该协会。我县望江乡成立的富民黄花合作社,其成功运作,帮助了黄花产业发展。是发挥中介组织服务三农的成功范例。  3、成立各级农民协会,农民协会对农民、农业就相当工会对工人和工厂,主要代表农民,处理好社会、政府与农民的关系,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创新财政投入的方式  进入新世纪,中央确立“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免征农业税,废除各种不合理的费用,还发放一些补助,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很大,但对发展农业起到的作用又很小,这主要是财政投入的方式不科学造成。在发展现代农业时,必须创新财政投入的方式,实现发展农业的真实目的。  1、在清理农村承包地的基础上,保证财政发放的各种补贴落实到种地、造林、养殖禽畜的农民或经营农业的组织,取消那些虽有农民身份,但已脱离农业生产的人获取补助。按照袁隆平院士的建议,就是取消现有以耕地面积为准的补贴方式,改为以卖给国家商品粮为准的补贴办法。这种新办法,既可改变以前种地得不到补贴、得到补贴不种地的弊病,又可鼓励农民自觉运用科技,提高粮食产量。  2、鼓励多渠道投资发展现代农业组织,现在投资主体单一,要收购农民的经营权,建立农场、农业园区,仅有财政投入不够,要发挥社会团体,有实力的企业投入农业的积极性,从政策、税收、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  3、发展农业的项目投资要建立投资的程序和制度,减少随意性。现在农村基层对财政随意投资意见大,该投入的拿不到钱,一些地方钱又多得用不完,更有盲目投资,一些投资很大,收益又很小,花了国家冤枉钱,目前的财政投资混乱,项目缺少科学论证,实施过程无监督,验收不公开,事后无效益分析,发展现代农业不能离开资金的投入,这种投入不改变,现代农业难以建立。  (四)、创新农业科技服务的方式  现代农业要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没有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现代农业就很难形成。在现代农业的初创阶段,转变农业科技服务方式,是为了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1、在传统农业大量存在,现代农业实体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农业市场对农业科技的催化力量不够,政府要做好过渡时期的工作:广泛发动高校、农科所、实验场站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大力鼓励转化为实用技术,政府直截了当购买专利技术,服务农业。  2、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激励机制,调动众多涉农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变农民要我服务为我要为农业服务,主动工作。对不称职人员,要限时学习达到一定水平。对农科人员也要实行资格认证,不具备服务农业的科学知识者要及时淘汰。  3、拓展农业科技服务的范畴,不仅传导新技术,还要传导新的耕作方式,推广农业机械,宣传先进的管理理念。在农村劳动力缺少,既不可能出一道政策让农民工回到农村,也不可能要第二、三产业主动让出劳动力,现代农业要走出传统农业的困境,就必须依靠大量使用科学技术,广泛使用机械,改精耕细作为粗耕的新的耕作方式,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用较少的劳动力实现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