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一级期刊有哪些

官治其职
感兴
国家一级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62376663期刊目录财贸经济 半导体学报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材料研究学报(材料科学进展)地球科学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低温工程 低温物理学报 地质学报地球物理学报 地震学报 地质科学 电子科学学刊 电工技术学报电子学报 电信科学 动力工程 动物学报 法学研究 分析化学复合材料学报 钢铁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高分子学报(中英)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高等学校化工学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国际问题研究光电工程 工程热物理学报 固体力学学报 管理世界 国际贸易 光学学报光子学报 硅酸盐学报 航空学报 环境科学学报 海洋学报 海洋与湖沼化学学报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化工学报(中英) 化学物理学报 会计研究计量学报 经济研究 机械工程学报 计算力学学报(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报(英文版) 教育研究(中央教育研究所)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计算机学报计算数学 建筑结构学报 金属学报 近代史研究 金融研究建筑学报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科学学研究 科学通报 科研管理矿物学报 空气动力学学报 控制理论与应用 历史研究 力学学报马克思主义研究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煤炭学报 磨擦学学报内燃机学报 内燃机工程 汽车工程 情报学报 软件学报 热力发电燃料化学学报 日语学习与研究 社会学研究 社会科学战线 水力发电学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声学学报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生物工程学报实验生物学报 生物化学杂志 生物物理学报 生理学报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世界经济 世界历史 世界宗教研究 水利学报石油学报 数学年刊(A、B辑) 数学学报 数学进展 太阳能学报体育科学 天文学报 通信学报 土木工程学报 外国文学研究 外国语外语界 外国文学评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 文学评论 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研究 文艺遗产 物理学报 物理化学学报 微波学报 微生物学报无机化学学报 无机材料学报 现代外语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细胞生物学杂志 心理学报 学术月刊 应用数学学报 仪器仪表学报遗传学报 有机化学 岩土工程学报 哲学研究 自动化学报振动工程学报 植物学报 自然科学进展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 植物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报)新化文献收录主要内容的文章 中国高教研究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中国法学 中国翻译 中国机械工程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中国公路学报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激光中国科学(A~E辑) 中国劳动学 中国体育科技 中国社会科学中共党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中国图书馆学报政治学研究 中国音乐 中华医学杂志(中英) 中国语文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自然辩证法研究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仅供参考!!!

如果想考北京外国语大学,难吗??

救生艇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是目前我国外语类院校中历3332633032史最悠久、办学层次齐全、讲授语种最多的外国语大学。它的前身是1941年在抗大三分校俄文大队基础上创办的延安外国语学校。  学校现设英语学院、俄语学院、国际商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高级翻译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学院、培训学院8个学院和德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欧洲语、亚非语7个系和社会科学部、外国语言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和国际问题研究所等单位。此外,还有教育技术中心、图书馆等教学辅助单位。  学校现开设44个本科专业,讲授34种语言(其中18 种为全国唯一学科点),具有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学位授予权。学校现已具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涵盖33种外国语言),1个博士后流动站(外国语言文学),9个博士点(英语、俄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欧洲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外国语言文学专业),13个硕士点(涵盖了学校讲授的33种外语和对外汉语、外交学专业)。目前,学校拥有英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点和俄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言文学专业两个北京市重点学科点。现有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6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000多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的外语师资队伍。现有教师6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3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6人),讲师200余人,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28人。每年聘有110余位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从事教学工作。  学校一贯重视学生基本功的培养、训练和提高。毕业生语言基本功扎实、适应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受到各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为了适应我国“四化”事业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增强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我校加强了第二外语的教学。近年来,我校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步从单一外语型向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复语型转变。目前,学校已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会计学、新闻学、法学、外交学等复合型专业,所有外语专业增加了外交、经贸方面的专业倾向课程和教学内容;同时,我校对所有专业学生实行“辅修—双学位”制,目前开设的辅修专业有:英语、外交学、国际经贸、工商管理、金融学。  学校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设有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语言研究所和国际问题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出版核心刊物《外国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国际论坛》等杂志。近年来,学校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在多个学术领域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截至2003年8月,我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编写出版的各类工具书达140余种、专著290余部,其中英语、俄语、德语、法语、阿拉伯语、现代西班牙语等10余种语言的教材分别获得全国优秀教材奖和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优秀教材一等奖和二等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现代俄语修辞格学概论》、《西方古典文论选读》、《西方语言学流派》、《日本学系列教材》、《现代俄语口语学概论》等专著成为教育部指定的“研究生教学用书”。另外,我校编写的各类外语教材为国内众多高校采用。  学校拥有较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有专门的教育技术中心。多年来,该中心始终致力于研究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未来;以外语教学现代化为中心,服务为重点开展工作。现已初步建成一个以外语教学、科研和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的高科技的中心。中心拥有一座建筑面积7800余平方米的电化教育大楼。楼内装备有先进的多媒体语言实验室、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视听室、可视性录像、VCD、DVD观摩室、闭路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网络VOD实时点播系统、音像资料室、数字录音制作室、录像演播室、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国际会议厅、学术报告厅、电化教育礼堂等教学、科研和服务设施和设备。学校图书馆藏文献包括英、法、俄、德、西、日、阿等33个语种,文献总量约80万册,中外文期刊1200多种,各种音像资料4000多种,已初步形成了以语言、文学、文化为主要资料的馆藏特色。近年来,随着我校学科建设的发展,法律、外交、经济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也在稳步增加,为推动教学、科研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学校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先后已与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的172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学术合作和交流关系。  建校60多年以来,我校培养了大批外语人才,他们遍布世界各地,活跃在我国的外交、经贸、金融、新闻、宣传、文教、科研、国防、旅游等战线上,许多人成为所在部门的骨干,有的还担任了重要的领导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外交部工作的我校毕业生中曾任和现任我国驻外大使的就有350多人,担任部长、副部长的近百位。  1996年起,我校成为21世纪国家重点建设的100 所高校之一。我们的目标是: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10年,将我校建成一所多语种、多学科、多层次,培养复合型、复语型高质量外语专门人才,国内一流、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社会主义外国语大学。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6年版)分类表

人之所引
何如
  CSSCI来源期刊(2006-2007)  (共3231623466493种)  管理学  管理世界  科研管理  管理科学学报  外国经济与管理  中国软科学  科学学研究  南开管理评论  中国管理科学  管理工程学报  预测  中国科技论坛  经济管理(新管理)  研究与发展管理  科学管理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管理现代化  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行政管理  商业经济与管理  软科学  科技管理研究  管理科学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未来与发展  科技进步与对策  宏观经济管理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教学与研究  国外理论动态  马克思主义研究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社会主义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高校理论战线  科学社会主义  毛泽东思想研究  哲 学  哲学研究  世界哲学  自然辩证法研究  自然辩证法通讯  哲学动态  中国哲学史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孔子研究  道德与文明  现代哲学  周易研究  管子学刊  宗教学  世界宗教研究  宗教学研究  中国宗教  世界宗教文化  语言学  当代语言学  外语教学与研究  现代外语  外国语  中国语文  方言  语言研究  外语界  世界汉语教学  语言文字应用  语言教学与研究  中国翻译  外语与外语教学  国外外语教学  民族语文  语文研究  外语教学  汉语学习  外语研究  外语学刊  中国俄语教学  古汉语研究  中国文学  文学评论  文学遗产  文艺理论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文艺争鸣  当代作家评论  中国比较文学  南方文坛  中国文学研究  明清小说研究  鲁迅研究月刊  红楼梦学刊  新文学史料  当代文坛  民族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评论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研究  国外文学  当代外国文学  俄罗斯文艺  艺术学  中国音乐学  文艺研究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音乐研究  音乐艺术  当代电影  电影艺术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新美术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民族艺术  电视研究  中国音乐  戏剧艺术  人民音乐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中国书法  历史学  历史研究  近代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清史研究  史学理论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抗日战争研究  史林  史学史研究  史学月刊  世界历史  安徽史学  西域研究  史学集刊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当代中国史研究  历史档案  民国档案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敦煌学辑刊  中国史研究动态  历史教学  文献  历史教学问题  中国地方志  考古学  考古学报  文物  考古  考古与文物  华夏考古  敦煌研究  江汉考古  经济学  经济研究  中国工业经济  金融研究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世界经济  会计研究  中国农村经济  国际经济评论  经济科学  改革  经济学动态  中国农村观察  财贸经济  农业经济问题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国际金融研究  经济学家  财经研究  南开经济研究  国际贸易  经济评论  中国经济问题  上海经济研究  宏观经济研究  国际贸易问题  当代经济科学  世界经济研究  证券市场导报  中国经济史研究  财经科学  投资研究  中国土地科学  财政研究  财经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城市问题  城市发展研究  当代财经  经济与管理研究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经济导刊  当代经济研究  税务研究  财经理论与实践  农业技术经济  审计研究  经济问题  经济纵横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国际经济合作  金融论坛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中国农史  国际经贸探索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消费经济  中国流通经济  涉外税务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现代日本经济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亚太经济  经济经纬  保险研究  上海金融  中国国情国力  生态经济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林业经济  生产力研究  开发研究  政治学  世界经济与政治  政治学研究  美国研究  太平洋学报  现代国际关系  国际问题研究  欧洲研究  和平与发展  国际论坛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台湾研究  当代亚太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当代青年研究  南洋问题研究  台湾研究集刊  日本学刊  国际观察  中共党史研究  青年研究  求是  党的文献  俄罗斯研究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妇女研究论丛  国际政治研究  新视野  南亚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  东南亚研究  理论前沿  东北亚论坛  理论探讨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西亚非洲  拉丁美洲研究  法 学  法学研究  中国法学  中外法学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法商研究  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法学评论  知识产权  法学  比较法研究  现代法学  法制与社会发展  中国版权  行政法学研究  法学家  政治与法律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中国刑事法杂志  电子知识产权  河北法学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  中国人口科学  人口研究  人口与经济  人口学刊  市场与人口分析  南方人口  社会:社会学丛刊  民俗研究  民族学  民族研究  世界民族  中国藏学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北民族研究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西民族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黑龙江民族丛刊  回族研究  新闻学与传播学  编辑学报  新闻与传播研究  国际新闻界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编辑之友  科技与出版  新闻大学  新闻记者  中国出版  出版发行研究  编辑学刊  新闻界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中国图书评论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中国图书馆学报  情报学报  大学图书馆学报  图书情报工作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情报资料工作  情报理论与实践  图书馆  图书情报知识  图书馆杂志  图书与情报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情报科学  图书馆论坛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情报杂志  档案学研究  档案学通讯  教育学  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全球教育展望  比较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与实验  教育发展研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教师教育研究  教育与经济  外国教育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  教育理论与实践  课程·教材·教法  中国高等教育  中国教育学刊  开放教育研究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中国电化教育  教育科学  外语电化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  中国远程教育 (上)  高教探索  江苏高教  现代大学教育  现代远距离教育  中国大学教学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外国中小学教育  上海教育科研  中国特殊教育  教育评论  教育信息化(学术版)  体育学  体育科学  中国体育科技  体育与科学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体育学刊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统计学  统计研究  数理统计与管理  中国统计  统计与决策(理论版)  心理学  心理学报  心理科学进展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科学  心理学探新  应用心理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综合性社科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  国外社会科学  天津社会科学  读书  学术月刊  江苏社会科学  浙江社会科学  江海学刊  学习与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文史哲  开放时代  社会科学研究  学术界  学术研究  浙江学刊  东南学术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  南京社会科学  人文杂志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云南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辑刊  中国文化研究  社会科学家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河北学刊  宁夏社会科学  江汉论坛  北京社会科学  内蒙古社会科学  中州学刊  广东社会科学  学海  求索  甘肃社会科学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江淮论坛  科学·经济·社会  西藏研究  贵州社会科学  江西社会科学  青海社会科学  新疆社会科学  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求是学刊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思想战线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齐鲁学刊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人文、经济地理  旅游学刊  城市规划学刊  城市规划  经济地理  人文地理  地域研究与开发  旅游科学: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环境科学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资源科学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环境保护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备注】各学科期刊以期刊五年年均他引影响因子的高低横向顺序排序。  一刊两版期刊选用的版本  期刊名称  CSSCI选用版本  非选用版本  经济管理  经济管理(新管理)  经济管理  汉语学习  汉语学习  汉语学习(普及版)  当代青年研究  当代青年研究  当代青年研究(学生卷)  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 (学术版)  教育信息化(资讯版)  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理论与实践 (学科版)  统计与决策 统计与决策 (理论版) 统计与决策  中国远程教育  中国远程教育 (上)  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参考资料:http://cssci.nju.e.cn/documents/CSSCIlyqk2006.htm

美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相似点

朗读者
天演
  中663663美文学研究比较  中美的文学与文化研究有如下的一些相似之处:  (1)我参加的学术会议与我授课的课堂极像美国的情况。学术会议的安排是一样的,各种论文分小组讨论,然后是茶歇和集体用餐。几乎看不出有任何的思想控制迹象,看不出这些教师与学生都是严格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者。唯一的一次圆桌会议的自由讨论,令我惊讶的是,我听到中国同事就中国是否存在言论自由发生了尖锐的争论。年龄稍大的学者说,“存在,当然存在。”而几个年轻人反驳说,“没有!”这是极其少有的情形,也不具有典型性。  我住的宾馆与美国宾馆也非常相像。中国的大学课堂,与美国的一样,讲完之后有问问题与讨论的时间。教室与学生也与美国一样。我几乎感受不到神秘的、或异域的东方,尽管人们用筷子吃饭,饭菜有些不同。中国学者发表的文章,如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的《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与欧美同类杂志或论文集的文章一样。如2006年12月第28卷第6期,如“对莎士比亚戏剧中‘梦’的解读”、“双峰并峙继往开来——普鲁斯特与巴尔扎克”、“福楼拜的‘游戏’:《包法利夫人》的叙事分析”,还有一些明显理论性的文章,如“庞德是新历史主义者吗?全球化时代的诗歌与诗学”,听起来都是很熟悉的内容。  (2)从我第一次来中国到最近的访问,我对中国教授与学生对知识的热情印象深刻。中国学术界与学生都非常令人惊异。教授与学生流露出惊人的自信:他们所做的事情很重要,他们有能力做好它。这背后隐含的就是设想中国人是最好的。我隐约感觉到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少数”地方之一,每个人都很友好、尊重人、礼貌。我第一次来中国,是1987年,受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派遣,我与来自历史、工商、哲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一道,来与北京著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同行讨论我们各自学科的未来。  他们希望我讲西方文学理论。说实话,当时参加研讨会的那些外国文学研究所的人并没给我留下多少印象。大多数年龄都很老了,除了俄语显然也不懂其他西方语言,都是受过去苏联遗留给中国的影响。现在,这一切早都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有才华的年轻学者,通常都在像哈佛大学等地受过培训。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变化,同样也在整个中国的政治、学术机构中发生了类似的惊人的转变。  强调了中美高等教育的相似性,在中国的大学与学术会议中我没有感觉到有任何不适应的地方。我现在来谈谈中美文学研究的差异。  两国的大学都根植于单一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之中。目前,美国的大学正面临一些问题。美国的经济正在衰退,这必然也影响到美国的大学。美国的大学在过去20年越来越多地依赖公司的资助。政府机构,如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卫生研究院、国家人文基金会等所拨付的经费越来越少。美国大学的研究经费来自大的制药公司、大的石油公司、电信公司等。大学越来越像公司一样运作,校长获得惊人的高薪,一切按照问责制来办,即根据赢利的幅度(来支付薪水)。很多教学工作都是由兼职教员来承担的,他们只能获得最低的生活工资,没有机会获得终身职位,只有极少的、甚至没有福利。学费迅速攀升,很多本科、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就欠下了从银行借的几十万美元的债务。由于学科变化迅速,文学系的课程相当混乱,大学之间没有任何一致,应该教什么,各种课程如何连贯地组合,没有任何共识。我过去老在想,要是加利福尼亚州的立法者来参观欧文分校英语系或比较文学系,看到所提供的课程,要求我们解释各种课程混合的原因,我认为我们是无法解释清楚的。讲授你喜欢的课程的自由,这是无上的特权,我过去从中受益良多,但要是有些同事讲授与你相关的课程,并就这个学科的教学目标达到大体一致的意见,这样可能更好。  中国大学的情况很不同。一方面,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接连获得成功,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都在高速增长。这意味着国家显然有大量的钱可用来资助、扩张老的大学,建立新的大学。尽管要进入最好的大学,在中国竞争异常激烈,也与美国一样,但我推断,一旦进入大学,其花费还是相当低的,从我所看到的来说,中国学生还是很简朴的。几乎所有的教员都是终身职位。有人告诉我,每个班被分派一个“班长”,中国大学的一个年轻老师向我肯定,在规定的课程内,教学中有相当大的自由,教师鼓励来自学生的创新观念。他是这样说的,“为便于教学,老师通常遵循某一本文学史书,但其目标不是达成集体共识。教师鼓励、高度评价创新性的、原创性的解读,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在我的文学课中,我告诉学生,对文学文本的解读就是要有不同意见,而不是大家要有相同的看法,不同的看法才真正有助于丰富文学文本。学术杂志仅接受有新观点的文章。”  大多数的大学课程,比如英语文学,是由国家委员会设定的,即教育部的外语指导委员会。同时,它也希望教授能够按照该清单所列出的书目来讲授,而英语系总的安排,在我看来,是希望涵盖一个连贯的、并明显保守的经典作品与话题,必修课包括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语音学、听力、阅读、英语写作、英语语法、口译与笔译,也有把英语语言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学术写作等列入必修课;选修课包括英语散文、英语戏剧、英语诗歌、英语小说、教学法、修辞学等。我在脚注里列出了教育部的课外阅读清单。熟知详情的人告诉我,并非清单上的所有作家都要讲到,每所大学的英语系选取的作家都不同,他说,“外国文学课程通常涵盖重要的文学流派或文学时代的代表性作家的名著。我认为大学之间没有严格统一要选取哪些作品,那些标为红色的很可能是各个大学的老师都要选取的,老师也可选取当代作家,如约翰·巴斯、多利斯·莱辛等。课堂上要求阅读并讨论的仅是某小说的几个章节,并非整个作品。但学生在细读所选取章节之前,应该了解这本小说的整体轮廓。提供澳大利亚、加拿大文学的高校并不多。我们开的澳大利亚文学课程有‘澳大利亚文学史’、‘澳大利亚当代小说研究’、‘帕特里克·怀特研究’等。”  有6个方面的差异,并把这些差异看作描述美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的便利之策。  (1)相对来说,中国学者明显对提出新的看法缺乏兴趣。总体上而言,他们更关注达成共识,或提出已经存在的看法。而在西方,与之完全相反,我们被教导,必须要提出些新的看法,提出一些以前没有人说过的,才可能正当地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佛克马是这一期中唯一的西方学者,在他的长篇论文“中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一开始就提出,“中国的后现代主义与美国和欧洲的后现代主义不同。”这意味着,在他之前,就没有人把中国的现代与后现代的关系弄明白。在美国教学的顾明栋可能会挪用我们的一些设想,在讨论鲁迅时,会提出一些与以前的评论不同的看法。西方人认为,文学研究中,以前已经说过的,就不存在重复说它的理由。中国人,至少是这一期《现代语言季刊》中的中国学者,认为如果它是真的,就应该反复说,从一代传到另一代,从学者传到学生。就像我所有的对比一样,这些仅是一些趋势,并非绝对的差异,你们如何看待这一期的论文,我对此非常感兴趣。不知我所掌握的情况是否属实?还是这一期的论文不具有典型性?  (2)这一期论文的中国学者非常关注文学分期或文学阶段的正确与否,命名是否正确,特征概括是否正确。这可能是王宁给他们的重要指示的一部分。我们,中国人和西方人,非常自信地说,“我正在读一个后现代作品”、“现代主义作品”或其他什么的,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适。分期,不论有多大的问题,是给读者一种安全感。然而,它只是满足一个分类的作用,代替实际所读的作品。比如说,“啊哈!那是一种后现代特征”,它的作用只是以防读者某一段的意义,它有什么特别之处,这种简单分类是经不起检验的。分期是中西方文学研究中很大的一部分。对西方人而言,现在它相对来说不再重要了,也都认可它,即使怀疑分期的过度归纳,分期会消除某一时期或地方的作家间的重要差异。我们,至少我是这样,更感兴趣的是某一作家作品的特殊性,他/她适合或不适合分期名称的方式。要展示后现代风格的特征,就像影响最大的理论家詹姆逊一样,一项一项地列出来是很容易的。比如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塞万提斯,佛克马在这一期所列出来的那些特征,在西方小说(也包括这一期论文中提到的中国小说)一开始就有了,比如,塞万提斯的《狗的对话》(The Dog’s Colloquy,1613),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也就有了。顾明栋在《中国小说理论》中的《红楼梦》一章中,提到这部伟大的作品有很多后现代特征。这一期中顾明栋的权威论文“鲁迅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揭示了鲁迅的创作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主题与风格特征结合了起来,尽管鲁迅在他创作小说、散文诗、杂文的时候,没有接触过西方现代主义作品,更不用说后现代主义作品(那时根本就不存在)。他的结论是,鲁迅一方面是看到了传统中国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另一方面也陷入到自己实验性的新形式创作的困境。  尽管顾明栋的论文接受既定的分期,其目标也是来划分鲁迅作品的分期,但他的论文无意中为分期施加了很多张力。要是后现代主义风格特征能够在数个世纪的中外作品中找到,似乎意味着:1)时期的分类极端不可信;2)我们用来命名“后现代主义”的风格特征、概念特征、叙事特征等,实际上可能与文学所使用的语言的历史无关。  这一期中佛克马的文章,关注的是区分开在文化上三种不同的后现代主义形式,提出这三种后现代主义中的任何一种都假定,“所指与能指的传统关系不再适用。”佛克马所用的分期与中国学者不同,分期的特征更加复杂,并引用大量的实例来论证他的观点。  (3)中国学者认为历史语境几乎完全决定了一个作家的创作。这可能是一种残存的马克思主义的观念,但很多欧美文化研究也有相同的设想。陈永国的论文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他的历史决定论模式很复杂也很精细,不过却坚信这种预设。读者会注意到陈永国调用了一个含糊的有机体或自然主义的隐喻(“现代主义诗歌作为新诗的一种形式,不会凭空而生。”),他详细说明了现代主义诗歌产生的两个不同的原因:一是中国的社会与历史条件,一是西方知识流入的影响。这些原因的影响是双重的,不容易预测,但是,这两个原因在任何个案中混合到一起,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佛克马对后现代主义作家与历史、社会语境的关系的看法很不同,这出乎我的意料。我说“出乎意料”,是因为当今西方大多数的文化研究者(与文学研究者)的看法不同,与陈永国的立场很接近。作为文学风格的后现代主义,与作为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后现代性,佛克马要比詹姆逊、利奥塔德可能的区分更加明确。佛克马说,“我把后现代主义看作一种文学思潮,一种由作家、评论家与广大读者所使用的文学社会方言,把它与作为当代社会、政治条件的后现代性区分开来,英格尔哈特(Ronald Inglehart)对后现代性进行了广泛的实证研究,利奥塔德, 哈维(David Harvey), 贝尔滕斯(Hans Bertens)等人做过具体的分析。”佛克马认识到历史条件会起一定的作用,“我们必须考虑地理的、文化的、历史的差异。”但他认为,从现代主义转到后现代主义(与其他任何风格的转变一样),仅仅是因为作家厌倦了一种风格,现在想转变一下,“任何风格或文学社会方言,包括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将被消耗殆尽,因此,人们想听到不同的东西…… 新一代认为既有的社会生活观念与经济条件不适合了、过时了,应该为新的社会解读所代替。”叶芝(W. B. Yeats)用不同的音调说,“人类景仰的一切事情/都能撑过片刻,或一天/爱恋的欢愉,赶走他的爱恋/画家的笔,消蚀了他的梦境。(《一出剧里的两首歌》佛克马用生理学来解释风格的改变,“相同的神经元连续不断地重复刺激会导致结果逐渐减少”,他的这个简洁陈述有点类似于布鲁姆(Harold Bloom)《影响的焦虑》。在佛克马看来,风格惯例的改变,是受内在逻辑控制的,与历史几乎没有关系。新一代渴望并需要不同的风格,一种社会方言受神经元的重复而耗尽了自身。在某种意义来说这不错,尽管有些夸张,新的文学社会方言的确是“凭空而生”的。佛克马那些比较适中的陈述也有惊人之语,“人们想听到不同的东西”。无论如何,他的看法又让我想起这一期的杂志。  (4)第四个特点就是他们极像美国人,至少像我一样,描述一个作家或学派(如九叶派)的论述高度抽象。当然,佛克马在表现中国后现代主义特征时也使用了抽象的表达,如“华而不实的虚构”、“元语言批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并存等。与大多数的西方文学研究一样,佛克马感到必须要例证这些抽象的用法,从而证明它们是正确的。他详细地讨论了具体的作品,也有很多的引用,比如讨论王朔的《千万别把我当人》(Please Don’t Call Me Human, 1989),以及对其他几个作品的分析。陈永国的文章,尽管讨论的是整个20世纪中国诗歌,但仅有两处很短的引用。  中国学者的论文,通常依赖三重抽象。第一重抽象:单个作品,除了用作品名来标识外,偶尔在其他论文中讨论中国小说外,使用最容易翻译的内容,如情节综述与人物描写。第二重抽象:几乎都不强调单个作品的特征。某一个学派或小组(如九叶派)的所有作品的讨论似乎它们都是一样的,似乎最重要的是他们相互之间或与同一时期作家之间的共有特征。第三重抽象:使用概念性的陈述来定义这些共有特征,如陈永国提到的朦胧诗人,我上面提到的两处引用(一个是北岛,另一个是舒婷),“拥挤在强烈的欲望与无用的形式之间,这些年轻诗人一方面要拼命表达自己,另一方面又要隐藏自己。因此,使用非传统的意象来表达朦胧的艺术策略,直接的言说与本能的表达强化了其情感。此外,那些碎片式的、非传统的、不完整的意象,这些自我与社会、历史与现在、现实与幻想、理智与荒谬、短暂与永恒等二元对立,在放肆地宣泄诗人的激情中实现了统一。”我不怀疑陈永国所说的真实性,他的论文让我急于想了解他提到的那些诗歌,即使是通过英语翻译来了解。我想看看他们是如何例证他所陈述的“现实与幻想、理智与荒谬、短暂与永恒”等,他们使用“非传统意象”到底是如何朦胧的。这一期论文的最大优点之一就是使读者急于想读文章中所提到的作品。我非常高兴地在互联网上发现了很多中国现代文学的英语翻译,比如鲁迅的很多作品的翻译(http://www.marxists.org/archive/lu-xun/index.htm)。  (5)来自中国学者的论文由于缺少引用,伴随而来的就是几乎没有风格或形式分析,也不关注西方人所称的“修辞”或“叙事学特征”。近来,美国的文化研究也越来越多这样的例子。佛克马有一些形式分析,比如,他说,“王朔没有使用的风格手法几乎没有。他试过重复,没有标点的长句,荒谬的推理,把政治行话放大到可笑的比例,从而产生出一种欢闹的故事,即他所指的文化大革命。‘胖子’成为了笑料,至少在更宽容的时代不犯政治错误。”要是能够给这些风格手法举一些例证就更好了。不过,佛克马暗自认识到“风格手法”在意义上的重要性。然而,中国文学学者尽管崇拜巴特(Roland Barthes)、德里达等人,至少这一期的论文中,他们几乎没有风格分析。我所了解的其他中国学者的著作,如申丹,她的叙事学个案中就有风格分析。对我们而言,新批评与随后的“解构”,即使是对那些文化批评者而言,也是起决定作用的,尽管他们对此怀有敌意。不断有人宣布“解构的死亡”,但不知何故,它拒绝死亡。它可能会死,但它会像幽灵一样在光天化日之下出没于我们的文化批评。顾明栋作为一个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学者,倒是注意到了细微的语言手段的作用,如他在《中国小说理论》中谈到的两部伟大的传统中国小说《金瓶梅》与《红楼梦》,就以相当长的篇幅讨论了人物姓名的隐喻意义。  (6)最后一点差异,这一期文章的中国学者都很关注西方作品翻译成中文在现代中国文学发展中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他们很少关注汉语与西方语言的差异,也可能对某一语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而限制了翻译。他们似乎假设中国文学可以翻译成英语,西方文学可以翻译为汉语,没有重大的遗失。他们毫不怀疑汉语、中国文化与西方语言、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情况是否如此,我对此很怀疑。我对汉语一无所知,早就有人告诉我,汉语的文学形式、书写的意义,与英语、德语、法语的书写不同。这就需要把“同一个文本”的汉语、西方语言的各种译本并排来比较,来具体讨论它们在语义、语法、句法、修辞、以及文类假设等方面的差异。顾明栋的《中国小说理论》中有这样的讨论。我对此缺乏了解,但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瞥见译入与译出时的遗失。美国的中国文学学者,如苏源熙(Haun Saussy),对汉语口语与书面语的特征对意义的影响更感兴趣。有没有简练一些的,最好是英文版的对不起,找不到啊都有标点符号,你可以从标点符号入手。

国内及国外对海明威作品研究的书目

蹉跎行
海明威研究第一辑1.《海明威研究在中国/The Study Of E·hemingway In China 》作者:邱平壤编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34323636著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ISBN:9787531610335 / 7531610337出版时间:1990.5 丛编项:开放丛书 思想文化系列简介:本书包括对海明威四大小说、短篇小说,思想以及艺术成就,艺术风格之研究。主题项:海明威-E.-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海明威,E.同类图书:文学艺术?文学?作品集?外国文学作品集2.《迷惘者的一生——海明威传》[M]. 著名海明威研究专家卡洛斯 贝克,林基海译.湖南人民出版社3.董衡巽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人,1934年1月生。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发表作品有:《美国文学简史》(负责人)、《美国现代小说论》(主编)、《海明威研究》、《海明威谈创作》、《海明威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0。4. 杨仁敬教授《海明威在中国》一书的增订本(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5.《海明威死亡意识的宗教意识》[J].曹明伦.《国外文学》,2004 (3). 第二辑[1]裴立鹏 张敏.《自卑与超越——海明威“硬汉性格”的心理成因》.《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5月. [2]徐乐怡. 《论海明威小说的悲剧美》. 《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3]刘久明. 《“重压下的优雅风度” 与海明威的“准则英雄” 》.北京:《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 [4]苏顺强. 《论海明威的虚无思想》.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1期. [5]罗明洲. 《论海明威的死亡情结》.北京:《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2期. [6]曾塞男.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死亡意识》. 北京 :《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3期. [7]刘久明. 《海明威文化心理结构浅析》. 北京:《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4期. [8]刘铁.《给人类增添信心与力量的文学形象——论海明威的“生命英雄” 》.北京:《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 第三辑1.浅析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艺术风格及其硬汉性格 The Artistic Writing Style and Hemingway's Unyielding Character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青海民族研究 Nationalities Research in Qinghai] 罗雪娟 , LUO Xue-juan 2.海明威的文艺思想探析 Brief Analysis of Hemingway's Literary Thought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stry Management(Social Science Edition)] 王爱玲 , WANG Ai-Ling 3.海明威的"青丝情结"——试论海明威的妇女观 Hemingway's "Hair Complex"——Hemingway's Idea on Women [哈尔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孙玉琢 4.海明威小说的对话性 The Convers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Hemingway's Novels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nan Vocational College] 赵若纯 , Zhao Ruochun 5.海明威与他的硬汉英雄 Hemingway and His Unyielding Hero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田耀 , 蒋瑜 6.并存于海明威作品中的双重意识 On Double Consciousness Existing in the Works by Earnest Hemingway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Journal of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张巧毅 7.海明威小说的情绪线索 The Emotional Plot of Hemingway's Novels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郑孝萍 , ZHENG Xiao-ping 8.存在?生存?人生--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解读 Existence, Living and Life--the Interpretation of Hemingway's Novel "Farewell to Arms"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李晓珍 9.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自然生态意识 Hemingway' 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Reflected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i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王育烽 , WANG Yu-feng 10.孤寂的心灵 自尊的生活——论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主题 A Desolate Soul Lives a Dignified Life: The Theme of Hemingway's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毛坚舫 11.海明威、古巴渔夫与《老人与海》的经典硬汉形象 Ernest Hemingway. Cuban Fisherman. and the Classical Heroic Character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yang Teacher's College] 杨植 , YANG Zhi 12.看海明威如何"表现"《十个印第安人》的故事 How Hemingway Shows the Story of Ten Indians [台州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nzhou University] 毛华奋《永别了,武器》(又译《战地春梦》)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为主题,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现的历史原因,控诉了战争毁灭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们的心灵,并使千百万无辜生因此涂炭。这篇作品显露了海明威散文风格的基本特色和“现代叙事艺术”。作品故事情节简单而意境纯一,语言朴实无华,句子短小凝练,环境描写达到情景交融。 40年代,他根据在非洲的见闻和印象写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还发表了《法兰西斯·玛贝康短暂的幸福》。1932年发表了《午后之死》, 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 1939年,海明威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这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它写了国际纵队的志愿人员罗伯特·乔丹为配合一支游击队的一次炸桥行动而牺牲的感人故事,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创作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和摆脱了孤独、迷惘与悲泣的情绪,把个人融入到社会中,表现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二战后,海明威创作进入晚期,其代表作为《老人与海》,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一生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以自己的经历披露了当权者的伪善和现实的残酷,刻画了美国年轻一代的迷惘情绪,作品中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在探索艺术创作的途径中使现实主义在开放性的兼容并蓄中获得了新的光采!

李健吾简介

是国马也
戒律
李健吾6137简介  李健吾(1906.8.17-1982.11.24),中国作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法国文学研究专家。山西运城人。1906年8月17日生。父李鸣风参加辛亥革命,1919年被北洋军阀暗害。李健吾自幼随母漂泊异乡。10岁起在北京求学。1921年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翌年与同学蹇先艾、朱大柟等组织文学团体曦社,创办文学刊物《国风日报》副刊《爝火》,开始发表小说、剧本。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先在中文系,后转入西洋文学系。同年由王统照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1931年赴法国留学研究福楼拜等现实主义作家和作品,1933年回国,在中华教育基金会编辑委员会任职。1935年任暨南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从事进步戏剧运动,是上海剧艺社以及苦干剧团的中坚。抗战胜利后,应郑振铎之约,与郑振铎合编《文艺复兴》杂志,并参与筹建上海实验戏剧学校(后改名上海戏剧专科学校),任戏剧文学系主任。1954年起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还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法国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市政协委员。

求推荐英语专业的语言学,翻译和文学这三类的权威核心期刊,感激不尽!!!

笛吹川
忍冬
语言学类核心期刊:修辞学习,语言科学,当代语言学。翻译类核心期刊:上海翻译,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文学类核心期刊:外国文学研究,世界文学,。外国文学评论能不能各推荐出一本最好的呢?非常感谢!语言学类:当代语言学翻译类:中国翻译文学类我问过别人也分不出来。

关于外国文学的论文在那些杂志上可以发表

其实堇也
陌生人
《杂志网》以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为基础,整合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及其他相关数据库中的期刊条目部分内容,基本包括了我国文献计量单位中自然科学类统计源刊和社会科学类核心源期刊。不仅是我国首家网上期刊的出版联盟,而且是核心期刊测评和论文统计分析的数据源基础。多达1647万条的海量数据库资源;先进、高效的检索引擎将为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极大的方便。1.外国文学评论 2.外国文学研究 3.外国文学 4.国外文学 5.当代外国文学 6.俄罗斯文艺 7.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8.译林

英美文学 sci期刊 都有哪些

惠子吊之
还乡而立
英美文学类CSSCI期刊有以下几家: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国外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