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孙子兵法的研究历史

物指
彼何人哉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史大致可分成7个时期。(一)孕育产生时期——远古至春秋学界一般认为,《孙子兵法》产生于我国春秋末期;亦有认为成书于战国或更后者。关于此书的作者,多认为系孙武亲著,又经后人校理。对于孙武的生活时代,学术界也有不同观点,一般认其为春秋末期人,大约与孔子同时。《孙子兵法》在产生以前,应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孕育过程。其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应有以下几点:中国远古以来,特别是春秋时期频繁、激烈、多样的战争是《孙子兵法》产生的源泉;此前已有的兵学理论成果,如《军志》、《军政》、古《司马法》、令典等,是《孙子兵法》跃上兵学峰颠的阶石;春秋时期的社会思潮,特别是关于“道”、“仁”、“阴阳”、“保民”等的理论,是《孙子兵法》形成的文化因素;崇武尚智的齐文化是培育《孙子兵法》这朵军事理论奇葩的沃土。孙武个人的天赋与努力,则是《孙子兵法》产生的主观因素。另外,汉族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的统体思维、辩证思维、象类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孙子兵法》理论体系的构筑起了指导性作用。这是《孙子兵法》之所以产生于中国而不产生于外国,之所以产生于春秋而不产生于其他时期的主要原因。(二)增益和早期校理时期——战国至秦汉《孙子兵法》十三篇于公元前512年在吴国问世后,并未迅速广泛传播开来,究其原因,大致有吴国王廷对“十三篇”秘而不宣,当时传播媒介落后,社会上重礼轻诈观会对此书的贬斥,其价值未被时人所发现等几个方面。至战国时,此书才开始广泛传播,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孙子热”,所谓“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孙子兵法》自身以“出奇设伏”、“变诈”取胜为主要内容的军事理论适应了当时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的需要,是其基本原因;而其后世子孙孙膑对《孙子兵法》卓有成效的宣传和运用,则是其直接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孙武后学在这一时期对“十三篇”做了大量解释、阐发、增益的工作,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吴问》、《四变》、《黄帝伐赤帝》、《地形二》、《见吴王》等,均应是他们解释、阐发、增益“十三篇”之作,而在被《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之内。总之,在这一时期,《孙子兵法》在“十三篇”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扩增。1996年西安“发现”的伪书《孙武兵法八十二篇》说,孙武先写成“八十二篇”,后因其“天机阴杀”,就接受其儿子的建议,缩编成“十三篇”,乃是向壁虚构,是违反历史事实的。到了汉代,官方组织人力,对《孙子兵法》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整理。一次是在汉高帝时,时间大致在高帝六年(前201年)至高帝十一年之间,由张良、韩信“序次”。第二次是在武帝时,由军政扬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第三次是在孝成帝时,由任宏“论次兵书”,将其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种,《孙子兵法》位在“兵权谋”之首。这三次整理对《孙子兵法》的定位、定型和流传都具有重要意义。(三)削繁和注释时期——魏晋至隋唐曹操《孙子略解序》中所批评的关于《孙子兵法》的“训说况文烦富”,应包括《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中“十三篇”之外的各篇在内。杜牧《注孙子序》中说:“武所著书,凡数十万言,曹魏武帝削其繁剩,笔其精切,凡十三篇,成为一编,曹自为序,因注解之。”这里的“削”(删除)其“繁剩”,应包括“十三篇”之外的六十九篇,“笔(校、注)其精切”,则是指的“十三篇”。曹操只注“十三篇”,称《孙子略解》,因而使其得以广泛流传,甚余则因其“烦富”且“未得旨要”而陆续散佚。曹操《孙子略解》的问世,标志着《孙子兵法》真正进入了注解的时期。曹注重文字训解,但他本人又是军事家,更重实际运用,因此,其注理论性、实践性兼备,对后世有重大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曹注孙子之外,还有东吴沈友撰《孙子兵法》、贾诩《钞孙子兵法》,曹操、王凌集注《孙子兵法》、张子尚《孙武兵经》、《孟氏解说》等。其注文大都比较简略,偏重文字训诂,表现了《孙子兵法》早期注解时期的特点。隋唐五代是《孙子兵法》注释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注解《孙子兵法》之书主要有:隋代的《萧吉注孙子》、唐代的《李筌注孙子》、《贾林注孙子》、杜佑《通典》中的训解《孙子》、《杜牧注孙子》、《陈暤注孙子》、《孙镐注孙子》、《孙燮集注孙子》、五代的《张昭制旨兵法》等。宋人辑的《十一家注孙子》中,唐人就占了五家。除注家多外,这一时期的注孙子还具有另辟蹊径、纠谬补缺、义详例丰、整体把握等特点。较魏晋南北朝时已有较大进步。如李筌已注意从整体上把握孙子的思想,他依《遁甲》注《孙子》,成一家言;杜牧“其学能道春秋战国时事,甚博而详”,其注纵谈横论,广征博引,多有新见。这一时期在运用《孙子兵法》指导实践方面也卓有成效,人们注意总结新的经验教训,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孙子兵法》在唐朝时传入了日本,开始了在国外的传播。(本文源自《孙子兵法研究史》)(四)武经首位确立时期——宋代宋朝自仁宗起,官方就重视兵学研究和整理,至神宗,诏令司业朱服、武学教授何去非校定《孙子兵法》等七书,号“武经七书”,以官方名义颁行,同时,重办武学,以“七书”试士。至此,以《孙子兵法》为首的七部兵书,在一定意义上说,取得了与儒家经典同等重要的地位。此后各代率相尊奉,其武经之首的地位一直得到了官方的肯定,《武经》本《孙子兵法》成为后世流传的最主要的版本。宋朝前期的《孙子兵法》研究以官方组织为主。到了后期(北宋末至南宋亡),则以私人著述为主,反映了战乱年代整个社会对《孙子兵法》研究的重视。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大约成书于两宋期间的《十家孙子会注》,学界一般认为,此书就是存世的《十一家注孙子》。由于辑者将各家之说辑在了一起,具有重要的军事和史料价值,因而成为后来研究《孙子兵法》者的必读之书。此书的校定刊行,是宋人对孙子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此后的孙子书,以《武经》本《孙子兵法》和《十一家注孙子》这两个版本为底本不断繁衍,形成了传世版本的两大基本系统。《梅圣俞注孙子》、《张预注孙子》、郑友贤《孙子十注遗说》、施子美《七书讲义》等,代表了这一时期《孙子兵法》注解的新水平,对后世影响较大。尤其是张预注,集诸家之长,成一家之言,博而切要,多有发明,文字亦好,有杜牧之风。另外,此时还出现了西夏文《孙子兵法》,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国内少数民族文字译本。总之,宋代在孙子文献研究方面有突出成就,在版本较勘、注解讲义、专题研讨、兵书合刻、集注汇解、分类辑编、少数民族文字翻译等方面,均有成果传世。特别是《武经》本《孙子》和《十一家注孙子》的编定刊行,深益后世,功不可没。但宋人对《孙子兵法》军事理论体系的系统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进展不大,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实际运用是其薄弱环节。其成就和教训对后世均有深刻影响。(五)阐发和考据时期——明清如果说宋代施子美的《七书讲义》开疏解阐发《孙子兵法》之先的话,那么,明清就是《孙子兵法》疏解、阐发和考据的大丰收时期。刘寅的《孙子直解》、赵本学的《孙子书校解引类》、李贽的《孙子参同》、黄献臣的《武经开宗》、朱墉《孙子汇解》、顾福棠《孙子集解》、黄巩《孙子集注》等,都注意在理论阐发上下功夫,而不仅仅是注字训词,其讲解多有新见,且更注意了系统性,指导性,体例也更趋完备。李贽主张“以《七书》与《六经》合而为一,以教天下万世”(《孙子参同序》),王阳明合心学、兵学于一体,戚继光融兵、儒于一炉,并注重应用理论研究,将《孙子兵法》高深的理论具体化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清代的顾福棠、黄巩等开始将《孙子兵法》和西方的军事理论相结合,在《孙子兵法》研究史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明、清两代的许多将领和学者将《孙子兵法》的理论用之于海防建设、火器战法等,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在《孙子兵法》研究史上闪耀着特有的光辉。另外,这一时期以服务于武科应试为目的的武闱孙子研究,重视对《孙子兵法》的义理阐发,具有积极和消极(充当考生进入仕途的敲门砖)的双重作用。与偏重讲解《孙子兵法》义理研究相对应的,是清代中期有关孙子的考据研究。其代表人物有孙星衍,毕以珣,章学诚等。他们在关于孙子事迹、《孙子兵法》成书时间、篇数和内容、文字校订和注释等方面作了深入考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特别是孙星衍据华阴《道藏·孙子》为底本、参《通典》、《太平御览》等书校订而成的《孙子十家注》,纠正了原书的不少错误,刊行后,广泛流传,成为《孙子兵法》流传的最主要的版本之一,改变了自宋以来主要靠《武经》本《孙子兵法》流传的单一格局。但他的这一版本因所见资料不全也出现了新的错误。这一时期的《孙子兵法》研究在方法上仍主要承袭前朝,在内容上创新不足,特别是在清朝时期,西方军事理论已有长足发展,清人却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研究气氛沉闷,成果内容呆滞,表现出中国古代孙子研究即将终结的征兆。(六)近代中西军事融合时期——民国民国时期的孙子研究和古代孙子研究相比,有了重大变化。一是《孙子兵法》与火器条件下的战争实践结合紧密,在战役战术乃至战略思想上均有新的重大发展,和冷兵器时代诸注家阐发的理论相比,已有了质的飞跃;二是《孙子兵法》的理论与西方军事理论在碰撞中相融合,已不单是闭关锁国的近亲繁衍,使孙子研究因获得新生而表现出某种生机勃勃的气象;三是注重对《孙子兵法》的军事理论进行系统阐发,而不只是训字、注词、解句、讲章,已初步将《孙子兵法》的军事理论概括为战争问题、战争指导、战略战术、治军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论述,为现代人更科学地概括《孙子兵法》的军事理论框架打下了基础。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著作有:蒋方震、刘邦骥《孙子浅说》、李浴日《孙子兵法之综合研究》、钱基博《孙子章句训义》、陈启天《孙子兵法校释》等。近代虽然时间短暂,但却是《孙子兵法》研究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孙子学的终结,孙子研究新时代的开始。(七)孙子学确立与大发展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的《孙子兵法》研究,在继承近代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毛泽东、刘伯承、郭化若等老一辈革命家首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孙子兵法》之端,其后遂成一代新风,出现了一批批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光辉的研究《孙子兵法》的力作。郭化若《孙子译注》、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孙子兵法》、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说》、杨丙安《孙子会笺》、陶汉章《孙子兵法概论》、吴九龙《孙子校释》、李零《〈孙子〉古本研究》等,或译注信达公允,或版本弥足珍贵,或笺注广征精取,或解说深入浅出,或论述多有新义,或校释集粹于一,或在古文献研究上独辟蹊径:各以其特有的光彩流传于世。尤其是汉简本《孙子兵法》版本系统的出现,打破了《武经》本和十一家注本《孙子兵法》两大基本版本系统流传的格局,影响重大,意义深远。这一时期的论文更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这些论文大多不拘成说,不但在《孙子兵法》版本流传、文字校勘、注释训解、军事思想阐发、哲学思想研究等方面颇多建树,而且开辟了多学科、多领域研究的新局面。有的从系统论入手,有的从决策学着眼,有的从管理学探讨,还有的从经济学、预测学、谈判学、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地理学、数学、医学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孙子兵法》的非军事运用研究逐步成为《孙子兵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而使孙子研究逐步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这就是“孙子学”。孙子学的确立,进一步促进并规范了《孙子兵法》的研究,使之更加繁荣而有序地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美国人有研究《孙子兵法》吗?

莫若以明
创造者
有研究的。《孙子兵法》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宫本武藏的《五轮书》并称世界三大兵书。而又出现较早,意义之深重是世界级的。不用说美国人,美国人的祖宗欧洲人都是读着孙子兵法长大的。记得有文记载,拿破仑就十分推崇孙子。所以记载拿破仑战史以及谋略的《战争论》也不过是在《孙子兵法》的影响下所著,而且还逊色许多。而日本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武田信玄更是将孙子统兵的几句谏言提取风林火山四要,作为军旗铭记于军心之中。

为什么我男朋友,总喜欢研究孙子兵法?

大围捕
衣冠楚楚
这个可能是你男朋友的一个兴趣爱好把,或者是他想弄明白那个孙子兵法呢,这个也很正常啊,就跟你喜欢某样东西是一样的道理的,你遇到一个困难肯定也不是会一样那个去把研究弄明白那种,就是有种不放弃那种精神,就是想要把这件事情给搞清楚,想要搞明白那种,这样也挺好的,每个人都有自已喜欢的事情也有自已喜欢看得数,这个很正常的,也别想太多了,他有喜欢的东西,也是挺好的。

《孙子兵法》战略思维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断肠草
隐面人
中国的兵学宝典《孙子兵法》成为当代战略理论研究的热点,这在当今东西方思想文化还很难融合的世界里,堪称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但是,由于文化传统和战略思维的不同,中外学者在研究《孙子兵法》的基点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别.中国学者研究《孙子兵法》 的基点主要立足于学术问题研究,目的是为了弘扬孙子兵学思想,着重于从宏观上把握《孙子兵法》的兵学思想,突出构建孙子的兵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国外学者研究孙子兵法的基点是始终把《孙子兵法》作为战争和战略问题来研究,主要把握孙子兵法的一些观点和原则,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思想和理论体系.分析比较中外孙子兵法研究的基点,是我们认识当代《孙子兵法》研究热的起点,也是认识现代军事理论发展的起点. 《孙子兵法》诞生2000多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积极防御理论以及我国现行的战略方针、作战条令,都无不留有孙子思想的烙印.但是,当代中国《孙子兵法》研究是作为学科领域研究而发展起来.在中国军内外,孙子兵法研究归属于古代兵略研究范畴,治学的基点主要立足于学术问题研究,目的是宏扬中国兵学文化. 中国当代研究孙子兵法热是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术思想得到解放,出版了郭化若《孙子译注》、陶汉章《孙子兵法概论》、吴九龙等《孙子校释》、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说》、杨炳安《孙子会笺》等大量著作.由于1978年以前,《孙子兵法》的版本很少,关于孙子研究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员来做,因此,时代要求中国学者的研究基点首先定位在学术上.这一阶段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整理孙子的兵学思想、孙子版本的考证、孙子的校勘、孙子的哲学思想、孙子的故里考证等等,学术性很强. 第二届国际孙子兵法研讨会以后,中国学者研究领域开阔起来,关注现实问题的文章逐渐增多.如吴如嵩、陈维民的《孙子思想与多极竞争》,陶汉章的《孙子思想对当代战略的影响》,刘永新、张秦洞的《〈孙子兵法〉与现代局部战争》,刘鲁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应用孙子战略思想的成败》等,直接对当前最前沿的战略理论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第四届国际孙子兵法研讨会的主题是“孙子兵法与世纪之交的国际安全”,中国学者提交的论文大多数联系现实问题,但仅止于赋予孙子兵法在现代条件下的新的内涵,并没有对现阶段各国政府特别是对我国政府的战略决策直接进行分析评估,更谈不上参与与影响战略方针的讨论和制定了. 西方孙子兵法研究热源于西方现代战略理论,从克劳塞维茨“绝对战争”模式的直接路线战略理论向利德尔·哈特的“有限战争”模式的间接路线战略理论的转变,以英国的利德尔·哈特、美国的柯林斯等为代表的西方战略理论家对孙子兵法的推崇直接推动了西方对孙子兵法研究热的兴起.英国的利德尔·哈特在为格里菲斯的孙子兵法英译本的序言中写到“人们早感到需要有一种《孙子兵法》的新译本,更完整、更准确地解释孙子的思想.在可能导致人类自相残杀和种族灭绝的核武器研制成功以后,这种需要更为迫切.”冷战期间,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相互推行核威慑战略,使得孙子兵法关于“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的战略思想成为其核威慑战略的总方针,《孙子兵法》思想开始登上当代西方大国战略决策的“庙堂”. 在当代世界军事领域里西方战略理论仍处于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对于西方来说,研究孙子兵法的意义并不在于改变了什么,而在于帮助他们走出一条摆脱困境的路子.20世纪的战争几乎都是西方大国挑起的,战争的经验和教训使其不得不审视自己的战略理论.特别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后,布热津斯基、尼克松、威斯特摩兰等人直接从孙子的思想中探寻美国失败的原因.在越南战争中,美国是严格按照西方军事理论来打的,而且几乎打赢了每一场战斗,然而却输掉了整个战争.众所周知,美国等西方国家,由于经济技术发达和战略思想的不同,对于作战问题,总是强调注重依靠作战的物质力量因素.兰德公司政治学研究部主任乔·波拉克说过:“当美国军事计划人员认为可能有必要用兵时,他们地是注重敌方的能力,而很少考虑敌方的战略和意图.”美军从独立战争到越南战争,基本奉行的就是这种“以力量取胜”的战略战术思想. 越南战争之后,美军经历了一个重新估价和重建军事思想的过程.企图把孙子的智慧与克劳塞维茨的见解熔为一炉,从单纯的重力向重谋转化.当然,美军重技术的军事文化传统并没放弃,只是又吸纳了东方军事文化重权谋的一面. 70年代末,美军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专门考察了第四次中东战争,集中研究了克劳塞维茨、若米尼、格兰特、富勒、利德尔哈特、隆美尔、成吉思汗、孙子和其他名家的著作,目的是创造一种在决战中以少胜多的新理论,结果出现了“空地一体战”理论.这一理论的特点是:在火力和机动之间,在直接与间接手段之间,以及在控制管理和掌握主动之间,取得较好的均衡.这里所说的机动,不单是机动力,更主要的是避敌强点,击敌弱点的非对称作战的相关行动. 在西方大国的带动下,当今世界军事领域里正进行着一场适应信息时代、以高技术战争为核心的军事革命和军备竞赛.为了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西方大国在军事理论方面改变了单纯依靠技术优势的指导思想,开始学习东方的“以谋取胜”的战略理论.中国的兵学宝典《孙子兵法》正满足了他们的时代要求. 中国兵学自古倡导宏观整体思维,《孙子兵法》就是其杰出代表.所以中国学者在研究孙子兵学思想时,就十分注重从宏观上把握孙子的思想.吴如嵩的《试论孙子的战略指导思想》、谢国良的《论孙子的“善战”思想》、于汝波的《孙子势论探析》等论文都是从宏观上把握孙子的兵学思想.特别是1989年6月出版的吴如嵩著《孙子兵法新论》,该书运用历史的、系统的方法,突破以往单纯平面图解的思维模式,运用宏观整体思维方法,对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归纳总结,研究提出孙子兵法“十六论”.这些理论思维为构建孙子兵学体系打下了基础. 刘庆的《<孙子>兵学体系初探》一文中提出“循着古代兵家的思路去摸索其构筑的思想体系结构,便会发现,《孙子》大体上可分为战争准备理论和战争实施理论两部分”、“从更深层次的思维形式研究《孙子》,《孙子》一书包括战争问题、作战指导和军队建设三个基本范畴”.此外,许保林的《建立“孙子学”刍议》,杨丙安、陈彭的《孙子兵学的东流和西渐》,刘庆的《<孙子>兵学范畴的历史考察》,黄朴民的《孙子兵学与春秋哲学政治思潮》,于汝波的《宋代孙子学述论》,吴如嵩的《孙子兵学讲义》,季德源的《明代孙子学述要》,皮明勇的《清代孙子学初探》,杨炳安的《孙老兵学异同论》等,直接从孙子兵法的体系以及中国古代兵学、哲学等比较研究上,进行引经据典、细致入微的阐述,已基本确立了孙子兵学思想和理论体系.赵海军的博士论文《孙子学通论》,就是通过讨论孙子学的历史渊源、兵学体系、发展历程、与传统兵学和传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构建起一个孙子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目前,对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研究,成为中外学者研究孙子思想的热点.中国学者就有吴如嵩的《析“不战而屈人之兵”》,高锐的《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论新探》,文荣任的《从国家利益出发试谈“不战而屈人之兵”》,施芝华的《论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战略思想》,黄朴民的《对“不战而屈人之兵”评价要实事求是》,黄加林的《孙子的“全胜”战略及其国际关系理论》,任力的《春秋争霸与“不战而屈人之兵”》等,可以说对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进行了充分深刻的研究.论文的角度和内容各异,但基本上都是反映孙子的思想,目的显然是在为了丰富孙子的兵学体系,给其“不战而屈人之兵”以现代诠释.

《孙子兵法》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

尚玄
程颐
孙武的一生,除了其赫赫战功以外,更主要的是他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论兵、论政的篇章,其中尤以流传下来的《孙子兵法》最著名。《孙子兵法》十三篇,集中、完整地体现了孙武的军事谋略思想。孙武的军事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孙子兵法》的非军事运用研究逐步成为《孙子兵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而使孙子研究逐步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这就是“孙子学”。孙子学的确立,进一步促进并规范了《孙子兵法》的研究,使之更加繁荣而有序地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孙子兵法》不仅在中国影响巨大,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比欧洲克劳塞维茨写的《战争论》还早2300年。它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孙子兵法》也在越南、朝鲜、日本、以色列乃至英、德、俄等国广泛流传。据粗略统计,迄今为止,《孙子兵法》在世界上已有汉、日、英、俄、朝、意、德、捷、罗、希伯来、丹麦、希腊、西班牙、阿拉伯、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19种语言的近800种版本。《孙子兵法》荣膺“世界第一兵书”“兵学圣典”的美誉,孙武本人也被世界各国的兵家学者公认为“东方兵学鼻祖”。不少国家的军校把《孙子兵法》列为教材。据报道,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曾研究《孙子兵法》,借鉴其军事思想以指导战争。

美国国防部为何要研究孙子兵法?

汪中
商君
中国和美国的军事战略有区别。美国是以力取胜的战略,就是依靠武装力量的强大,军事力量的先进,来获得胜利。而中国的战略是以谋略取胜,就是在军事力量不是很先进,不是很强大的情况下,来通过运用谋略,扬长避短,弥补军事力量的不足,来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这是与我们的谋略文化传统和军事实力现状相匹配的。以后美国已经觉得由于中国的崛起,下一步中国就是美国的潜在对手,所以他们要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谋略。这方面的最重要的谋略文化体现在《孙子兵法》上,它代表了中国谋略文化思想的精华。所以美国国防部就要研究孙子兵法,来达到他们了解中国谋略思想的目的。孙子兵法是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孙子兵法》竹简版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宫本武藏)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美国人还研究孔子思想、马克思的资本论。这些都是人类的文明成果。对当今仍有借鉴意义。

孙子兵法的精髓?

善端
孙子兵法 (谋攻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额 就是这个啊。

孙子兵法的具体内容是怎么样的?

其静也地
大之殷也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孙武的祖先叫妫满,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完。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才干,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诸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式“食邑”),并赐姓孙氏。困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 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后来,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亦葬在吴国,因此《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就把孙武称为“吴人”。 孙武来到吴国后,便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 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这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两人便避隐深居,待机而发。 公元前515 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客,袭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阖闾即位后,就礼贤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淫乐,不也女色,注意发展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时而向长江中游发展,灭楚称雄。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隐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并请伍子胥引荐自己。终于,孙武写好了13篇兵法。这13篇兵法,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全书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 第一《计篇》,论述怎样在开战之前和战争中时行谋划的问题,并论述谋划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孙武认为,在开战之前,必须对敌我双方的基本条件作周密的研究和比较,认真地时行谋划,以便制订正确的作战计划。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有五项,就是“道”(道义)、“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制)。对这些条件比较清楚了,就可以判断战争的胜负。在战争时行过程中,也必须根据利害关系和不断变化的形势来时行研究和谋划,采取机动灵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孙武认为,谋划周密就可能在战争中获胜,谋划不周难于获胜,根本不进行谋划是肯定要失败的。 第二《作战篇》,论述速战速胜的重要性。因为出兵打仗要耗损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拖久了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财货枯竭,别的诸侯国会乘机进行进攻。从速胜的思想出发,孙武反对以当时简陋的作战武器去攻克坚固的城寨,也反对在国内一再征集兵员和调运军用物资,而主张在敌国就地解决粮草,主张用财货厚赏士兵,主张优待俘虏,主张用缴获来补充壮大自己。他认为这样做,才能迅速战胜敌人。 第三《谋攻篇》,论述用计谋征服敌人的问题。孙武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善中之善者”,“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地强迫敌人屈服投降是最理想的作战方案,“破国”、“破军”、“破旅”、“破卒”、“破伍”地用武力击破敌人则次一等,“非善之善者”。 怎样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呢?孙武认为上策是“伐谋”,其次是“伐交”,再次是“伐兵”,即主张通过政治攻势、外交手段和武装力量来征服敌人。在和敌人斗争时,如果敌强我弱,应该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敌人,做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即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和敌人的兵力相等就要善于战胜敌人,比敌人的兵力少就要善于退却,战斗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与敌人作战,不能强拚硬打。孙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光辉思想,认为谋略必须建立在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的基础上。 第四《形篇》,论述用兵作战要先为自己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以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时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武认为:战争的胜负决定于敌我双方力量的大小,要想战胜敌人,就必须在力量的对比上使自己处于绝对优势,造成一种迅猛不可抵挡之势。除此之外,还要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有利时机,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这样,就能轻而易举地战胜敌人。孙武认为,要在作战中取胜,必须善于对待攻和守的问题。兵力不足就防守,兵力有余就进攻。防守时要十分严密地隐蔽自己,进攻时要打得敌人措手不及。这样,就能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 第五《势篇》,论述用兵作战要造成一种可以压倒敌人的迅猛之势,并要善于利用这种迅猛之势。 势是什么呢?孙子说,这种势就像可以漂起石头的激流,就像一触即发的拉满的弓弩,就像圆石从千仞高山上滚下,有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用这种力量打击敌人,就能够以一当十,所向无敌。 怎样造成这种势呢?首先,要给自己创造条件,使本身具有战胜敌人的强大力量。其次,要“择人而任势”。选择熟知军事、知人善任的将帅,指挥士兵作战灵活自如,并且善于用假象迷惑敌人,用小利调动敌人,引诱敌人陷入圈套,然后用伏兵狠狠地打击敌人。 第六《虚实篇》,论述用兵作战须采用“避实而击虚”的方针。 怎样才能做到避实击虚呢?第一,要使我方处于主动地位,使敌方处于被动地位,把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善于用兵作战的人,能够设法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第二,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击敌人兵力空虚之处。第三,要集中自己的兵力,并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造成战术上的我众敌寡。 孙武指出,运用避实击虚的作战方针,要从分析敌情出发,要随着形势的变化,因为战争过程中的众寡、强弱、攻守、进退等等关系处在急剧变化之中,“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第七《军争篇》,论述如何争夺制胜的有利条件,使自己掌握作战主动权的问题。孙武认为:首先,必须了解各诸侯国的政治动向,必须熟悉地形,必须使用向导,做到情况明。其次,必须行动统一,步调一致,做到“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第三,要求指挥正确,机动灵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第八《九变篇》,论述将帅指挥作战应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处置问题,不要机械死板而招致失败,并对将帅提出了要求。 孙武强调,将帅处置问题时必须做到:首先,考虑问题要兼顾有利和有害两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要想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况下要想到有利的因素。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斗争目标,采取不同的斗争手段。第三,要立足在充分准备、使敌人不可攻破的基础上,不能存侥幸心理。第四,要克服偏激的性情,全面、慎重、冷静地考虑问题。只有做到了以上这些,方能“得地之利”、得人之用”。孙武认为,将帅要从实际出发处置问题才能战胜敌人,所以对于国君的违背实际的命令可以不执行,因此,他大胆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军事名言。 第九《行军篇》,论述行军作战中怎样安置军队和判断敌情问题,还论述了军队在山地、江河、盐碱沼泽地、平原等四种地形上的不同处置办法,还论述了军队遇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处置办法。孙武还提出了31种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把看到、听到和侦察到的各种现象加以分析,掌握真实的敌情,才能制订出正确的作战方案,才能获得胜利。孙武在本篇中还提出了“令之以文,齐这以武”的文武兼用的治军原则,即要用道义来教育士兵,用法纪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一定能取得胜利。 第十《地形篇》,论述用兵作战怎样利用地形的问题,着重论述深入敌国作战的好处。孙武分析了九种战地的特点和士兵处在这些地区的心理状态,相应地提出了在这些地区用兵的不同措施,认为深入敌国,等于把士兵投置在危地、陷入死地,他们会迫不得巳拚死作战,发挥更大的战斗力,而且,深入敌国,还可就地补充军粮 ,还可因离家太远而不会逃散,服从指挥,一心一意作战,夺得战争胜利。 第十二《火攻篇》,论述在战争中使用火攻的办法、条件和原则等问题。 孙武认为,火攻有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五种,即焚烧敌军的营寨、积聚、辎重、府库和运输设施这五种。着眼点在于摧毁敌人的人力、物力和运输线。这五种火攻方法必须变化运用,我军可以掌握,敌军也可以掌握,应该注意防备。 之攻必须具备条件。除了发火的器材必须平时有准备之外,纵火时还要选择天时,要在天气干燥和刮风的日子放火。实施火攻也必须和士兵的进攻互相配合,这样才能发挥火攻的作用,达到夺取胜利的目的。 第十三《间篇》,论述使用间谍侦察敌情在作战中的重要意义,并论述了间谍的种类和使用间谍的方法。孙武十分重视间谍的作用,认为它是作战取胜的一个关键,军队依靠间谍提供的情报而采取行动。孙武把间谍分为五种: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所谓因间,就是利用敌国乡里的普通人为间谍。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国的官吏为间谍 。所谓反间,就是利用敌方的间谍来为我所用。所谓死间,就是故意对外散布虚假的情况,让我方间谍知道,然后传给敌方。所谓生间,就是派往敌方侦察敌情以后能亲自回来报告的问谍。这五种间谍,前三种是利用敌方人员,后两种是我方潜入敌人内部的。这五种间谍都使用起来,情报的来源就十分广泛,打起仗来使敌人茫茫然不知怎样应付,确实是神妙莫测。从反间得来的情报最重要。因此,要特别重视反间,对待反间的待遇应该特别优厚。 孙武的兵法13篇,各有侧重,波澜起伏,分析透彻,见解精到,实用性强。为了使吴王能够任用他,他在兵法开头就说:“吴王听我所陈之计而用兵则必胜,我就留在这儿,如不听我计而用兵则必败,我也就要再到别的国家去。”为了使吴王读兵法感到亲切,他在兵法中经常运用当时吴、越两国冲突的战例,有针对性地阐述。他在兵法中自比商朝开国大臣伊尹和周朝开国大臣姜太公,希望辅佐吴王统一王朝。 试兵任将 西征南伐 阖闾即位三年,即公元前512年,吴国国内稳定,仓廪充足,军队精悍,向西进兵征伐楚国的准备工作巳经基本就绪。伍子胥向阖闾提出,这样的长途远征,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韬略的军事家筹划指挥,方能取胜。他向吴王阖闾推荐了正在隐居的孙武,向吴王介绍孙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干,称赞孙武是个方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可是,孙武自从来到吴国后一直隐居著书,吴王连孙武这个名字都不曾听说,认为一介农夫不会有大本事。伍子胥便反复推荐,仅一个早上就推荐了7次,吴王才答应接见孙武。 孙武带着他刚写就的兵法进见吴王。吴王将兵法一篇一篇看罢,啧啧称好,但忽然产生一个念头,兵法头头是道,是否真适合于战争的实用呢?孙武能写兵法,又怎样才能证明他不只是一位纸上谈兵的人呢?吴王便对孙武说:“你的兵法十三篇,我巳经逐篇拜读,实是耳目一新,受益不浅,但不知实行起来如何,可否用它小规模地演练一下,让我们见识见识?” 孙武回答说:“可以”。吴王又问道:“先生打算用什么样的人去演练?”孙武答:“随君王的 意愿,用什么样的人都可以。不管是高贵的还是低贱的,也不论是男的还是女的,都可以。”吴王想给孙武出个难题,便要求用宫女来演练。 于是,吴王下令将宫中美女180 名召到宫后的练兵场,交给孙武去演练。孙武把180 名宫女分为左右两队,指定吴王最为宠爱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让他们带领宫女进行操练,同时指派自己的驾车人和陪乘担任军吏,负责执行军法。 分派巳定,孙武站在指挥台上,认真宣讲操练要领。他问道:“你们都知道自己的前心、后背和左右手吧?向前,就是目视前方;向左,视左手;向右,视右手;向后,视后背。一切行动,都以鼓声为准。你们都听明白了吗?”宫女们回答:“听明白了。”安排就绪,孙武便击鼓发令,然而尽管孙武三令五申,宫女们口中应答,内心却感到新奇、好玩,她们不听号令,捧腹大笑,队形大乱。孙武便召集军吏,根据兵法,斩两位队长。吴王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姬,马上派人传命说:寡人巳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美人侍候,寡人吃饭也没有味道。请阍军赦免她们。”孙武毫不留情地说:“臣既然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孙武执意杀掉了两位队长,任命两队的排头充当队长,继续练兵。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齐整。孙武传人请阖闾检阅,阖闾因为失去爱姬,心中不快,便托辞不来,孙武便亲见阖闾。他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是兵家的常法,为将治军的通则。对士卒一定要威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听从号令,打仗才能克敌制胜。”听了孙武的一番解释,吴王阖闾怒气消散,便拜孙武为将军。 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吴军的军事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就在公元前512 年,阖闾、伍了胥和孙武,指挥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这时阖闾头脑发热,想要长驱直入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孙武认为这样做不妥,便进言道:“楚军是天下的一支劲旅,非舒国和钟吾国可比。我军巳连灭二国,人疲马乏,军资消耗,不如暂且收兵,蓄精养锐,再等良机。”吴王听从了孙武的劝告,下令班师。 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孙武的主张,并向吴王献策说:人马疲劳,不宜远征。不过,我们也可以设法使楚人疲困。”于是伍子胥说孙武共同商订了一套扰楚 、疲楚的计策,即组成三支劲旅,轮番袭扰楚国。当吴国的第一支部队袭击楚境的时候,楚国见来势不小,便全力以赴,派兵迎击。待楚军出动,吴军便往回撤。而楚军返回驻地时,吴国的第二支部队又攻入了楚境,如此轮番袭击,弄得楚国连年应付吴军,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费,国内十分空虚,属国纷纷叛离,吴国却从轮番时攻中抢掠不少,在与楚对峙中完全占据上风。 公元前506年,楚国攻打巳经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给了吴军伐楚的借口。阖闾和伍子胥、孙武指挥训练有素的3万精兵,乘坐战船,溯淮而上,直趋蔡国与楚国的交战。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收缩部队,调集主力,以汉水为界,加紧设防,抗击吴军的进攻。不料孙武突然改变了沿淮河进军的路线,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直插楚国纵深。 伍子胥问孙武:“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 孙武告诉他说:“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别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说得伍子胥点头称是。 就这样,孙武在3万精兵中选择了强壮敏捷的3500人为前阵,身穿坚甲,手执利器,连连大败楚军。旧历11月28日攻入楚国的国都郢,楚昭王带着妹妹仓皇出逃。孙武以3万军队攻击楚国的20万大军,获得全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然而,这时越国乘吴军伐楚之机进攻吴国,秦国又出兵帮助楚国对付吴军,这样,阖闾不得不引兵返吴。此后,吴又继续伐楚,楚为免亡国,将国都由郢迁到都(今湖北宜城县东南)。 孙武在帮助阖闾西破强楚的同时,计划征服越国。公元前496年,阖闾听说越王允常去世,新即位的越王勾践年轻稚弱,越国国内不大稳定,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便不听孙武等人的劝告,不等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就仓猝出兵,想要击败越国。不料,勾践整顿队伍,主动迎战,两军相遇于吴越边境的 李(今浙江嘉兴县西南)。勾践施展巧计,他派死刑犯首先出阵,排成三行,把剑放在脖子上,一个个陈述表演后,自刭于阵前。吴国士兵不知那是一个个罪犯,居然看得忘了神,傻了眼,越军乘机发动冲锋,吴军仓皇败退,阖闾也伤重身亡。 阖闾去世后,由太子夫差继承王位,孙武和伍子胥整顿军备,以辅佐夫差完成报仇雪耻大业。公元前494年春天,勾践调集军队从水上向吴国进发,夫差率10万精兵迎战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边),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吴军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高举火把,只见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连成一片,迅速向越军阵地移动,杀声震天,越军惊恐万状,军心动摇,吴军乘势总攻,大败越军,勾践在吴军的追击下带着5000名甲士跑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上的一个小城中凭险抵抗,由于吴军团团包围,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夫差不听伍子胥劝阻,同意了勾践的求和要求。 吴国的争霸活动在南方地区取得胜利后,便向北方中原地区进逼,公元前485年,夫差联合鲁国,大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夫差又率领着数万精兵,由水路北上,到达黄池(今河南封丘县南),与晋、鲁等诸侯国君会盟。吴王夫差在这次盟会上,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争得霸主的地位。孙武虽没有直接参加攻齐取胜、与晋争霸两事,但在此前孙武精心训练军队和制定军事谋略,对夫差建立霸业有不可抹煞的巨大贡献。 悄然归隐留《孙子》 思想影响2500年 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夫差渐渐自以为是,不纳忠言。伍子胥认为:勾践被迫求和,一定还会想办法到以后报复,故必须彻底灭掉越国,绝不能姑息奸,留下后患。但夫差听了奸臣的挑拔,不仅不理睬伍子胥的苦谏,反而制造借口,逼其自尽,甚至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一只皮袋里,扔到江中,不给安葬。孙武深知“飞鸟绝,良弓藏;狐兔尽,走狗烹”的道理,对伍子胥惨死的一幕十分寒心,于是便悄然归隐,息影深山,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修订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 事情不出伍子胥所料,越王勾践屈辱求和后,卧薪尝胆,立志报复,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国富足,越军精悍。公元前482 年,越军乘吴军主力聚集黄池与中原诸侯盟会、吴国国内兵力空虚之际,发兵袭击吴国,攻入吴国国都,吴国遭此动难,便一蹶不振,由盛转衰,延至公元前473 年,正式被越国灭亡,夫差愧恨交加,自刎而死。孙武所梦想的由吴王统一华夏,也就成为泡影 。 孙武的一生,除了其赫赫战功以外,更主要的是他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论兵、论政的篇章,其中尤以流传下来的《孙子兵法》最著名。这短短的13篇5000字,体现了孙武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 孙武的军事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他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以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系,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这就体现了他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孙武不仅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强调在战争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对立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表明孙武掌握了生动活泼的辩证法。正是因为孙武在军事科学这门具体科学中概括和总结出了异常丰富、多方面的哲学道理,确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与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被并称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颗明亮的星体。 孙武的军事理论并非没有缺点、错误的东西,但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见识深深影响了后世,受到古今中外军事家的广泛推崇。例如:孙武主张“慎战”。在《孙子兵法》中开宗明义便指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慎重研究悉心考虑的”。 孙武又警告国君不可因愤怒而兴兵,将帅也不可因恼火而交战,一定要瞻前顾后,以国家利益为尺度作出决策。例如,孙武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个著名论断,认为一定要对自己的实力和对方的情况了如指掌,随时随地掌握对方的动态变化,采取相应的应变措施,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例如,孙武又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主张,认为不管敌我总体力量对比的强弱如何,一定要创造机会,造成我在局部兵力上的优势,以十攻一,以众击寡,全歼敌方。……这些光辉的军事思想和军事论断都倍受军事家们的推崇,孙武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一致尊崇为“兵家之祖”。战国时代的吴起、孙膑、尉缭等众多的军事家推崇孙武的军事艺术首屈一指。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盛赞《孙子兵法》,他亲自整理前人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作成简明的“略解”,为后人学习运用《孙子兵法》提供方便。宁代,《孙子兵法》作为《武经七书》的第一部,成为科举中武科考试的理论科目,《孙子兵法》从此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流传。同时,《孙子兵法》也向越南、朝鲜、日本、以色列乃至英、德、俄等国流传。 近现代的战争使用许多新式武器,与古代战争的条件大不相同,但《孙子兵法》所论述的战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都没有因战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仍然受到军事家们的普遍推崇。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在1990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将军斯瓦茨科夫使用最古老的《孙子兵法》中“重将治兵”的原则及名种谋略思想来驱动装备着最现代化的战争武器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斯瓦茨科夫也由此被誉为“将星奇才”。英国著名战略家利德尔.哈特在《孙子兵法》英译本序言中说:“2500多年前中国这位古代兵法家的思想、对于研究核时代的战争是很有帮助的。” 《孙子兵法》不仅运用于军事领域,还被推广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孙武的军事理论与企业管理虽然活动的领域不同,但它们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市埸,竞争即战争。日本企业家大桥武夫所著《兵法经营全书》指出:“采用中国的兵法思想指导企业经营管埋,比美国的企业管理方式更合理、更有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吉兹在《企业管理》一书中指出:《孙子兵法》一书中“揭示的许多原理原则,迄今犹属颠扑不破,仍有其运用价值”。古老的兵法在现代社会中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孙武虽非出生吴地,但一生活动是在吴地。他不仅战功卓著,还留下了《孙子兵法》,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杰出的地位。去学

有谁可以给我讲讲他看过《孙子兵法》后的体会.

工作室
一生一世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子在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受军事学家所推崇,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人生追求甚至家庭  关系等方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初读《孙子兵法》,只觉得晦涩;再读《孙子兵法》,脑袋会思考了,好象是有那么回事。如今,又捧起《孙子兵法》,想写点感悟,谈谈它在商业与  人生上的应用及它与它的影响力相关的东西。  一、《孙子兵法》与人生  世上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人生道路,但是人生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人生旅途中,既有坎坷,也有坦途;即有荆棘,也有鲜花;既有眼泪,也有歌声;既有痛苦,也有幸福;即有陷阱,也有成功……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道路上的种种不测,是摆在每个人面前严峻的人生课题。  孙子曰:"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军争篇》)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九地篇》)这两句话意思是说,军队争取先机之利最困难的地方,是要把迂回的弯路变为直路,要把不利变成有利。把士卒投入危地,才能转危为安;陷士卒于死地,才能转死为生。军队陷入危境,然后才能夺取胜利。历史上不少名君良将正是运用孙子这一用兵思想,导演了一幕幕转败为胜,转死为生,转患为利的活剧。我国古代著名战将韩信井陉背水之战,就是"以患为利"的著名战例。人生竞争如同战场军争。在人生的旅途中,不但常有失意、挫折和失败,有时还会遇到突如其来的厄运。明智的人,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挫败和一个个逆境中,逐渐变得坚强起来,成熟起来,从中获取了一次次胜利和成功。生活的辩证法告诉我们,逆境固然是人生道路上的不利条件,但当这种不利因素转化为催人发奋,战胜厄运的强大动力时,它又变成了好事。逆境可以激励弱者,造就强者;逆境可以磨炼意志,笑对人生。  孙子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地形篇》)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了解对方,了解自己,争取胜利就不会有危险;懂得天时,懂得地利,胜利就可保万全。所以懂得用兵的人,他行动起来决不会迷惑,他的战术变化不致困窘。孙子在讨论"知胜之道"时,认为贤能的将帅,必须做到"知彼知己", "知天知地",不仅要了解敌人,还要了解自己;不仅要懂得天时,还要懂得地利。也就是说,必须把敌我双方的情况搞得非常清楚,才能下定战役决心,选择好战役的突击方向,这样的"知兵者"才能"动而不迷,举而不穷"。他打起仗来绝不会感到迷惑,他采取的作战措施一定会变化无穷而不困窘。借用孙子这一用兵思想,我们可以说,真正懂得人生的人,也绝不会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总是有一定的目的性。而人生的目的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归宿和生命的价值,对人生的根本方向、根本态度起着决定的作用。人生目的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以认识为基础形成的一种行为指向和结果。在纷纭的大千世界里,丧失人生目的,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徘徊県徨,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地虚度年华。  人们对每一个目标的追求都是人生目的中的一个阶段,这种追求既是崇高的也是没有止境的。所以,应当把某种追求的实现看作是向更高一级追求或者另一种追求的开端。有一位年逾花甲的科学家,他掌握了六种外语,然而依然锲而不舍地学习第七种外语。有人问他究竟为什么,他笑笑回答:为了不懈地追求,为了不断扩大生存空间,为了不断地开拓有助于发现新的追求目标的窗口。这种人在人生的旅途中会始终不渝地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永远不会迷失目标,永远对自己的人生有新的安排,这种人实际上就是孙子所说的那种"动而不迷,举  而不穷",能打善战的"知兵者".  二、《孙子兵法》的影响力  《孙子兵法》诞生2000多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积极防御理论以及我国现行的战略方针、作战条令,都无不留有孙子思想的烙印。但是,当代中国《孙子兵法》研究是作为学科领域研究而发展起来。在中国军内外,孙子兵法研究归属于古代兵略研究范畴,治学的基点主  要立足于学术问题研究,目的是宏扬中国兵学文化。  西方孙子兵法研究热源于西方现代战略理论,从克劳塞维茨“绝对战争”模式的直接路线战略理论向利德尔•哈特的“有限战争”模式的间接路线战略理论的转变,以英国的利德尔•哈特、美国的柯林斯等为代表的西方战略理论家对孙子兵法的推崇直接推动了西方对孙子兵法研究热的兴起。英国的利德尔•哈特在为格里菲斯的孙子兵法英译本的序言中写到“人们早感到需要有一种《孙子兵法》的新译本,更完整、更准确地解释孙子的思想。在可能导致人类自相残杀和种族灭绝的核武器研制成功以后,这种需要更为迫切。”冷战期间,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相互推行核威慑战略,使得孙子兵法关于“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的战略思想成为其核威慑战略的总方针,《孙子兵法》思想开始登上当代西方大国  战略决策的“庙堂”。  在当代世界军事领域里西方战略理论仍处于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对于西方来说,研究孙子兵法的意义并不在于改变了什么,而在于帮助他们走出一条摆脱困境的路子。20世纪的战争几乎都是西方大国挑起的,战争的经验和教训使其不得不审视自己的战略理论。特别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后,布热津斯基、尼克松、威斯特摩兰等人直接从孙子的思想中探寻美国失败的原因。在越南战争中,美国是严格按照西方军事理论来打的,而且几乎打赢了每一场战斗,然而却输掉了整个战争。众所周知,美国等西方国家,由于经济技术发达和战略思想的不同,对于作战问题,总是强调注重依靠作战的物质力量因素。兰德公司政治学研究部主任乔•波拉克说过:“当美国军事计划人员认为可能有必要用兵时,他们地是注重敌方的能力,而很少考虑敌方的战略和意图。”美军从独立战争到越南  战争,基本奉行的就是这种“以力量取胜”的战略战术思想。  在西方大国的带动下,当今世界军事领域里正进行着一场适应信息时代、以高技术战争为核心的军事革命和军备竞赛。为了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西方大国在军事理论方面改变了单纯依靠技术优势的指导思想,开始学习东方的“以谋  胜”的战略理论。中国的兵学宝典《孙子兵法》正满足了他们的时代要求。  《孙子兵法》的魅力在于他是中华5000文明的结晶,他蕴涵了普遍的、朴素的、辨证的真理。在这里我们不能把其视为万古不易的真理,也不能把他捧上高高的神坛。但是,我们现在又必须把他捧上神坛,这不仅是因为数千年来《孙子兵法》和孙子在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成为百战百胜、决战决胜的钢铁统帅的代名词及其圣经,更重要的是,其文笔简约,正因为简约,可以引申出无限的联想和解释,言简意赅,内涵深厚,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就像“三个代表”。其道理尚存,“法无万古不便之法。”古时的圣经,现在很多以丧失其曾存的魅力,如“唯女子与小人者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如“男女授受不亲,嫂溺,叔援以手,权也。”如“蛮夷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也。”《四书》《五经》“六艺”,多以不用,就正如列宁所说:“历史是客观事物的排列,逻辑是主观对历史的排列。”,或如郭沫若所提出的:“为革命而研究历史。”旧瓶装新酒,使古老的东西披上新的外衣,外延其适用,内涵其道理;“新的实践产生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使新的理论有古老的外壳,让其与中华文明完美的结合。正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现代,与古老,完美的结合,这也就是其真谛之所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个道理。用古文阐释现代,用现代充实古文。《孙子兵法》有其长久适用的道  理,因此,我们可以用它来解释、指导现代的实践,获得成就。  学习“孙子兵法”,真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与精髓,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我们的老祖宗原来在数千年前就已认知和分析得如此确切与深透,使我们不得不深深感叹前人的伟大和华夏文明的精深,相信一部孙子兵法,只要认真领  会其神髓并不断实践,必将对我们的自身素质的提高助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