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40岁博士毕业还能找工作吗?

活三更
回忆录
40岁博士毕业还能找工作,很多地方对博士学历的年龄要求都是放宽的。在国外特内指获得过博士学容位的人,把博士生也称为某某博士。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三级学位中,博士学位是最高的一级。1983年5月27日,我国首批18位博士诞生。1983年10月19日,我国首次培养出了第一批文科博士。至此,我国的学位制度全面趋于完善、成熟。博士是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的学位,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拥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同等学历,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由学习阶段进入学术阶段。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是博士学位的核心内涵,也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最本质特征。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同样也可用来称呼已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主要通过拥有博士点的普通高等学校和拥有博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相关科研机构举办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来进行招生。

四十岁毕业的国内生物学博士有前途吗

若物之外
大房子
还年轻,搏一搏,做自己喜欢的。一、优秀的英语语言成绩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5643662 必须具有优秀的托福成绩。想要申请美国奖学金的学生,新托福要至少100分左右,最好达到105分以上。对于想申请美国本科院校奖学金的学生,最好还要参加美国的SAT考试,尤其是那些既想申请美国前50名本科院校,又想申请奖学金的高中生。穆老师建议:想要申请美国前100名院校奖学金的学生,SAT最好能考到1800分;想要申请前50名院校的考生,最好考到2000分;想要申请前20名院校的考生,成绩应该最好不低于2200分。想要申请去美国读研究生及博士生的学生,还需要GRE及GMAT成绩。要想拿到奖学金,理科学生GRE的成绩,最好能考过1400分,文科学生GMAT应该拿到700分以上的成绩. 二、良好的GPA成绩 无论是高中生还是本科生,要想获得奖学金,GPA的成绩都应不低于3.0或平均成绩80分。建议学生最好从高一或大一就开始准备,不要偏科,要全面突破。当然有的专业难度系数比较高,很难达到这个标准,但考生要尽力而为。 三、班级及学年排名 如果想申请高额奖学金,学生还要注重班级及学年排名。美国大学比较看重学生的班级排名,而且是高中或大学整个阶段的班级排名,他们考察的是学生整个学习阶段,而不是一时的表现。 四、课外实践活动 美国院校的奖学金申请,还会参考申请者在本国读书期间是否参与了学校的课外活动,例如:义工工作、学生团体俱乐部等课外活动。所以建议申请者应该了解所申请大学,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你是否真正属于所申请大学所需要的类型。 五、工作经验 对于那些申请研究生及博士生的学生,如果有一个很好的社区活动、社会调研经验或者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以增加竞争奖学金的优势。 六、重视签证环节 就算你申请到再多的奖学金,如果签证不过,也只能望洋兴叹,所以一定要重视签证这最后一关。在面对签证官时,一定要实话实说,因为签证官每天都要面对很多签证的学生,如果你套用别人的模版,往往很难通过。每个人的申请院校不同、专业不同、个人资料不同,所以答案没有完全的相同,没有任何标准的答案。所以学生需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由专业人士制定适合你本人的方案。 美国学校可申请的奖学金主要有以下五种:(1)研究奖学金:以研究人员或成绩优异的研究生为主要对象的奖学金,其中包括家人津贴。是一种对在进行研究工作的人员给予的较高额奖学金。(2)奖学金:有全额和部分两种,也是给予成绩优秀的学生。部分奖学金只减免学费和生活费的一部分。他(她)们都没有服务义务,也不必纳税。(3)助学金: 助学金通常分两种:助研金和助教金。(4)补助金:补助金依据学生的经济状况和学习成绩颁发。获得补助金者可得到一笔可以支付研究费用的经费。(5)学费全免或部分减免. 此外,还可以申请的经济资助还有以下六种:(1)宿舍助理。从事这项工作可以得到免费住宿。(2)研究生助理。从事零碎的行政辅助和文书工作。(3)成绩评改员。主要帮助教授审阅考卷及评分。(4)勤工俭学。主要在校内图书馆、电脑中心、校内餐厅做小时工,从中得到一定收入。(5)暑期临时工。(6)外籍学生意外事件或医疗补助。 医学国内学医学的学生很幸运,美国没有本科学医学的,国内的医学本科他们承认为医学博士。而中国临床医学学生多数来美国读生物科学,边读博士边考美国的医学从业考试,考过了就可以从实习医生做起,最终如果能成功,医生的收入是非常高的。顶级的外科医生年薪可达50万至80万美元, 普通的内科医生约15万美元。 生物科学出国容易,但是就业机会水深火热。首先是研究手段原始,体力成分多,其次是功课非常繁重,每周几乎要工作70个小时才能出成果。生物硕士很难找工作,博士都要先做工资低并且没有保障的博士后(年薪3.6万至4.8万美元)之后才可能去公司或者做教授。多数中国学生都缺乏对生物学的了解才走上这条路的,即使是美国优秀学生,从博士毕业到教授一般都要努力很多年。有些顶级生物专业的博士毕业后,能进知名咨询公司,如麦肯锡,BCG,但是这绝对只限于麻省理工,哈佛等少数几所大学。

40岁去读博,合适吗

艾曼纽
判教
“经受不起时间及强度方面十分紧张的工作”凭这一点,你读个圣斗士出来也没有用!

几乎所有的招聘都要45岁以下的人员,那45岁以上的群体怎么办?

七面人
进城记
在我366237们中国人口众多,虽然每天都有着各种各样的上班人员,但是每年的下岗人员或者是待业人员也是比较多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招聘启事上写着,对于人员年龄的要求是在45岁以下,于是很多人都想了,那么对于这45岁以上的群体又该怎么讨生活呢?其实现如今主要还是一个看能力的年代,不管任何公司对专业人才的重视程度也是越来越高了,如果自己的技术够硬,又或者说是对于这些群体他们有难以代替的核心技术,那么对于年龄这个问题也就不必担心了。其实现在有很多公司,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都是技术的核心。有一些人积累了20多年的工作经验,不愿意在帮助别人去打工,或者是看别人的脸色去生活,那么就可以利用这20多年的学习和经验为自己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事业。其实对于那些有专业技术的人员创业往往变得会更加容易,因为身边认识的人是比较广的,而且认识的也都是一些比较有能力的人。其实对于那些45岁以上的群体,也可以开拓几份副业,让自己不惧怕任何的职场危机。或许前面两种出路对自己来说比较有难度一些,但是这第三种出路却是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的,就是在当自己职业生涯进入稳定期之后,就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开拓几份副业。比如可以跟自己主业息息相关的一些都可以去做,因为自己这样比较擅长,当然也可以做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事情。当自己的副业一旦产生稳定收入之后,那么对于啊事业上带来的危机自然几当然也就不用害怕了。所以对于那些45岁以上的群体,只要是自己本事过硬,在任何时候都不用惧怕事业上带来的困难。而对于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人也只能选择自谋出路了,比如做一些小生意之类的。

经济学博士就业前景好吗

祢然疲役
逆其俗者
1.高校这里的高校指的是有本3365663432科的高校,进高校应该是经济学博士生比较理想的选择之一,但部分博士生懒散和混日子的心态已经决定了其没有资格或者没有能力进入高校。不同的高校要求不同,本文只考虑国内高校,不考虑去国外学校就业这种小样本。能进国内顶级经济学名校的优秀博士生国内顶级经济学名校包括北大、清华、人大、 复旦等知名综合性大学和几所著名的财经院校,想进这些学校的经济学博士生,一般应该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出身好,第二具备在顶尖期刊连续发表文章的能力,当两者选其一的时候,科研成果决定一切。只要你巳经证明你有在顶尖期刊连续发表文章的能力,比如你读博期间就已经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社会科学》这样的刊物发表了三四篇文章,国内很少有高校你进不去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具备这种能力的学生而言,留在高校简直太舒服了,这样的人一般在三十多岁或四十岁出头就能评上教授,以后想继续做学术就继续做学术,不想做也衣食无忧,但是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进不了顶尖高校的普通博士生除了上述博士生外,其余的经济学博士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的经济学博士生因缘际会在《经济研究》等期刊上发了一篇文章,但是以后没能力接着发;第二类经济学博士生没有在顶级期刊发文,但是能发一般的CSSCI,这应该是经济学博士生里面的多数了;第三类经济学博士生连发一般c刊都觉得很难。对于前两种博士生而言,也是可以进高校的,只要好好钻研,日后也可以获得不错的回报,如果学问做得扎实,未来未必比那些进顶尖高校的博士生差。而对于第三种博士生而言,进高校最好别想,否则很有可能悲剧一生。2.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研究部门一般情况下,博士生无论去哪里都应该是做研究的,因此研究机构也是吸纳博士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政府相关型的研究机构这种机构主要包括三类:党校和社科院类、发改委和研究室类、国企研究部类。这些机构尤其是发改委和国企研究部对于经济学博士生的吸引力是比较大的。党校和社科院包括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以及各省市分校(分院)每年也招聘大量 的经济学博士生,这些机构教学对象主要是官员,所以对于上课要求是比较高的,科研相对而言要求低一点,不过近几年也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一般工资待遇比高校青年教师要好。发改委、国家发展研究中心类型的研究机构由于权力较大,直接参与政策决策和制定过程,很受经济学博士生的追捧,但是就业难度较大,一般除了公务员招考外,通过其他方式进去的不多,很多时候可能需要导师或其他关系的推荐,待遇较第一种类似或更好。国企研究部是这三种类型研究结构里面待遇最好的,年薪数十万的很正常,目前国企研究部招人多以博士后的形式招聘,也有很多公开招聘的。世界知名的外资咨询企业咨询服务类的企业也是经济学博士生就业的渠道之一,而进入麦肯锡、贝恩等咨询公司也是很吸引人的, 这类公司待遇较高,年薪几十万甚至过百万都有。不过这类公司公开招聘次数没有私人研究机构频繁,而且这些公司相对而言更喜欢本科生和硕士生。国内私人研究机构或企业的研究部门这种研究机构就很多了,而且以后还会越来越多。这种机构良莠不齐,待遇好的不比上面几种机构差,但是待遇不好的机构可能会让你极为难受,白白浪费时间,因此在选择时一定要问清楚各种待遇,别不好意思。3.从政从政也是很多经济学博士生理想的选择之一。经济学博士生从政有两种途径。第一种就是考公务员,每年国考和省考都会有一些主任科员的职位招聘经济学博士生,数量较少,竞争较大,不过如果能考上,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都应该是不错的结果。另外一种从政的方法就是通过人才引进或选调生,目前一般给副处或正科待遇,如果自己对从政比较感兴趣或者刚好是回家乡,那这种途径还是可以考虑的。不过得提醒一句,通过这两种方式就业的博士生所做的工作多是为领导写报告,所以真打算走这条路的,要早点学会如何当一名合格的秘书。4.博士后读博士后似乎不是就业,但是除了继续深造这种情况以外,对于如下两种情况,读博士后也可以考虑。第一种情况是指导你的人是大牛,这种大牛不一定是学术大牛,社会关系牛也行甚至更好。大家有心的话可以仔细在网上挖掘下很多知名人物甚至部级高官都是带博士或博士后的,如果你能跟着他们读博士后,不仅博士后期间的年收入不菲,博士后出站后工作也能够解决得很好。第二种情况是需要时间缓冲的,比如没找到合适工作或者生孩子什么的,可以选择读个博士后,用两年缓冲一下,现在很多学校都能临时解决博士后配偶的工作和住处。当然,依靠别人来就业是有风险的,作为博士生而言,还是必须具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前提下,得到外部的帮助才可能事半功倍。5.创业创业不是一条正常的渠道,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博士生选择创业。据我所观察,经济学博士生选择的创业一般以教育咨询服务业为主,比如规划咨询、中小学教育、公务员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等,这种创业一旦成功,经济效益是最好的,但成功很困难,不建议博士生选择这一条路。还有很多就业渠道可能被遗漏掉了,但是绝大部分博士生应该会在这五大就业渠道中实现就业。实际上,对于在读的经济学博士生而言,只要有论文写作能力的,哪怕只有一丁点能力,还是应该好好钻研学术,争取多发几篇c刊,没有质量就用数量来抵。对于那些对做研究完全没兴趣的博士生而言,你读博也许是个错误,但是为了就业你还是得锻炼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表达能力、外语能力、做课题能力等。

为什么读博往往是浪费时间

唐鉴
岛谷
1517年10月31日,也就是万圣节前夜,马丁·路德把《九十五条论点》贴在了维斯登教堂的门上。在那个时代,这3363373137一举动仅仅意味着他想要引发一场争论。这位新教创始人路德在文中论证了基督教通往天国的道路,其实不是由金钱铺筑而成。而今天,学术论文不仅仅阐述作者观点,同时还代表作者的一段时期内的研究成果。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学生们想要拿到博士学位,前赴后继辛苦劳累,就是为了完成这样一篇博士论文。在大多数国家,博士学位是进入学术界的门槛,进入独立研究某个领域的敲门砖,也是与导师合作的研究成果。各个国家,不同大学,不同专业,要求也有所不同。有些学生不得不先花费两年时间考取博士学位,有的学生会得到一些补助,而有些完全是自费。获得博士学位只需要完成研究论文,而有些还需要参加一些必修课或选修课或是助教工作。一篇学术论文有几十页(例如数学),甚至是几百页(例如历史)。这些博士有的还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儿,有些已经是知天命的四十岁中年人了。许多读博的学生们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对现状不满。有的把自己的工作描述为打工仔,每周七天无休息,每天工作十小时,薪酬很少,前途渺茫。这种情况很普遍。作为一个研究生,你可能会觉得讽刺,你的办公室装饰得比你家还好,而你却经常吃方便面。一位求学者说,并非研究本身让我感到枯燥。他很坦诚地说他不是为了免费馅饼而读博的,“终点是遥不可及的,这让人感到沮丧。”在读博士抱怨满腹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在于培养博士体系本身。应用性博士,比如法学博士、商学博士和药学博士,实际上含金量很高。而博士泛滥成灾供过于求,尽管博士学位的设置是为进入学术界而考虑,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授予博士学位的数量和现有的研究岗位数量差距拉大。博士供过于求,而很多企业领导又说他们找不到所需的高级技术人才。从一方面也表明博士们并没有学到企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一些人甚至把研究型博士的培养体系与庞氏骗局甚至是传销相较。数量的增长从历史上看有相当一段时间,进入一流大学读书还是少数富人才能得到的特权,甚至很多大学教师都没有博士学位。而二战后,高校不断扩招,与此同时大学讲师也需要有较高学历。到1970年,美国的大学就是如此,美国大学数量不到全球三分之一,颁发的自然科学和工科博士学位证书却占到全球的一半。在这段时期,美国人口仅占全世界人口的6%,从此之后,美国每年生产的博士数量已经翻倍,达到每年6.4万人。其他国家也纷纷赶上。在1998年至2006年,经合组织国家颁发的博士学位数量增长了40%,同时美国增长了22%。在墨西哥、葡萄牙、意大利、斯洛伐克等国家博士产出也增长很快。甚至在年轻人口减少的日本,博士的培养数量也增长了46%。这些增长也看出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在迅猛发展。哈佛大学劳动经济学家理查德·费里曼说,到2006年,美国高校招生数量仅占世界的12%。同时,许多大学也发现,在读博士积极性很高,因而是可以任意指使的廉价劳动力。招收博士有助于学校开展研究项目,这些博士生还可用来发展教育,而且成本少。一位耶鲁大学研究生助教九个月的收入为2万美元,2009年全美在职教授平均年薪为10.9万美元,后者的收入高于法官和地方官员。博士年产量远远高出了大学对讲师的需求,最新出版一本书显示,美国在2005年至2009年一共培养了10万名博士,与此同时,大学教师职位需求仅仅为1.6万人,这本书两位作者是一位学者和一名记者。在读博士去做助教更减少了对全职教师的需求。甚至在加拿大,博士毕业生增长较为合理的国家,2007年授予了4800人博士学位,同时增加了2616个全职教师职位,而一些增长较快的国家,比如巴西和中国,博士数量似乎还不足。供需的情况研究领域情况类似,在读博士学习期间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学生们称为“软肋”,现在博士后也是供过于求,付瑞曼博士的结论是:数据表明,2000年美国生命科学领域教工需求每年增长5%,这些博士和博士后学生里面,仅仅有五分之一能找到工作。在加拿大,80%的博士后每年收入是3.86万美元甚至更少,而这是建筑工人的平均薪资,博士后数量增加成了博士们通往学术道路的一种阻碍,在有些国家,五年博士后才是获得一份全职工作的敲门砖。这些如蚂蚁般不断增长的博士和博士后大军使得大学的研究事业蒸蒸日上,同时也增加了一个国家科研能力,但这并不能单纯看成是一件好事。在某些情况下,这是受到良好培训教育的高学历者自身才能极大的浪费。美国在研究定点地球卫星时,物理学博士数量激增,而过后数量急剧下降,越南战争削减了科研计划。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史沃兹说,20世纪70年代,大约有5000位物理学家不得不改行另谋出路。在美国,博士教师的工会也随之兴起,以解决博士生教师与学校之间的一些矛盾。大学给他们画了一张大饼,即用今天的廉价劳动来换取未来的一份稳定学术工作。像威斯康星麦迪逊这样的大学,工会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960年。而真正的工会兴起还是近几年的事。如今,工会也深入到私立大学。在耶鲁和康奈尔大学,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说博士不能算是正式员工,只能是学徒而已。这些话受到了来自工会的压力。2002年,纽约城市大学成了第一个承认博士教师工会存在的私立大学,但三年之后,这所学校不再与工会谈判。在美国和英国,很多博士都忍受着低收入低报酬的职业并且看不到前景。在1966年,仅仅23%的自然科学和工科博士文凭颁发给了外国学生。到2006年,这个比例增加到48%,与本土学生相比,国外学生更能忍受艰苦的研究工作环境,与此同时,他们也使得薪酬大大降低。支持读博士的人也许会说,即使不能得到一份稳定的研究工作,读博也是值得的。并非每一位读博士的人都想进入大学,也有很多在私营企业,或是企业研部发等,而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的确是事实,但是凡事都有两面,看看事实,博士生退学者增多,很多在读博士很郁闷。在美国,仅仅57%的博士在十年以后继续攻读博士,也就是说其他的都退学了。在人文社会学科领域,自费读博士的学生退学比例是49%。更糟糕的是,其他在读博士,在博士一年级就在不同专业跳来跳去,很多人文学科在读博士坚守着自己的领域,最终很多人不得不放弃了。而辍学者往往成为了国家的学术精英。美国大学一个研究报告表明,按时完成博士学习的人,并不比辍学者睿智多少。缺少职业指导,前途渺茫,经济拮据成了他们最终放弃的原因。就算完成了学业,也并非前途光芒。由于博士专业太细,就业工作人员费尽心思帮助博士们求职,而企业老总们对这些想要离开学术的博士生们兴趣不大。经合组织一项研究表明,博士们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五年,很多还在做临时工作,这一比例在斯洛伐克超过了60%,比利时、捷克、德国和西班牙超过了45%。而大约三分之一的澳大利亚博士们从事与博士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作。在德国,13%的博士毕业生从事一些地位很低的职业,在荷兰,这一比例是21%。微薄的回报博士毕业生的确比本科生薪酬高,《高等教育政策管理》杂志刊登了卡塞的一项研究,在英国,大学毕业生比未上大学者收入高14%。身为博士,回报差只有26%。硕士学位回报同样比博士高,有的硕士学位一年就可拿到。有些领域博士学位没有任何优势。在数学、计算机、社会科学和语言等领域,博士收入与硕士差不多。在工程、工业技术、建筑和教育领域,博士和硕士收入也差不多。在制药、商学、金融等领域,博士的回报可以补偿他的付出。总体说来,博士学位仅仅比硕士学位收入高3%。纽约一位政治家史沃兹博士说,博士课程中有很多可以用更短的课程取代,他说,华尔街发现很多物理学家能够解出微分方程,于是聘请他们做定量分析。但是如今许多短期课程都会传授实用的金融高等数学,因此,一个会解微分方程的博士生不再具有竞争力。很多学生做研究是出于热情,现在的教育体系却终结了他们的热情。很少人知道路在何方,英国一项对博士毕业生研究数据表明,三分之一人读博只是为了继续做学生,或是延迟就业。大概一半学生说,科学家可以有很高的年薪,因此就随波逐流读博。但是呆在校园,喜忧参半。高学历者更容易不满足更容易跳槽。一些人开始怀疑读博是否值得,如同怀疑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艺术和文化。他们认为,知识会从大学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社会物质文明会变得更加发达。这话可能没错,但读博的确是一个很糟的选择。学术研究者、大学、博士生利益各不同。呆在大学的学生更聪明,对学术更有利。硕士研究生可以带来带来的财政经费,为导师的学术论文增加数量。这些孩子毕业走出校门,这些对他们来说毫无好处。一位女学生曾经被导师认为前途无量,但七年学术后,最后导师送她一句话,早点嫁人吧。然后导师把她请出了校门。肯塔基州大学心理学教授莫尼卡·哈里斯说,这样的教授是少数。她承认博士数量已经过多,而且现在也在试着减少这一数量。她也承认单方面想要控制博士数量的行为是罕见。一位常青藤学校校长被问到博士数量过多时,他回答,即便我们这些学校减少招生博士生,其他学校也会把我们减少的部分给增加上去的。高贵的追求读博士的种种弊端已经众所周知,本文的作者十年前就劝说一位理论生态学方向博士不要继续,当时欧洲也正在促使高等教育体系更完善,一些机构也大力推动。资助基金组织已经意识到,博士在劳动力市场中,技能难以发挥。他们会写实验研究报告,会做学术报告,做文献查阅等,但如今这个知识技术快速传播的时代,这些显得毫无用处。一些大学为博士生开设了其他课程,比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这些在求职时或许派上用。在英国有一种四年的博士,他们要为这种博士开设上述新课程。衡量和激励机制应该作出改变。一些大学和科研院所把培养博士数量作为一项成功指标,并争着培养博士。对学生来说,找到一份实际的固定工作,收入会有多少才更重要。而博士数量已经太多了,博士生不得不面对整体水平越来越下降的窘境。很多读博的人都是班上聪明的学生,他们可以把想做的事做到最好。在人生旅途上得到鲜花和奖赞。今年的新一茬博士新生也将开始他们的学业,他们中很少有人会愿意接受一套为别人牟利而设计的体系。仅仅有悬梁刺股的刻苦精神与自以为聪明过人不会取得人生的成功。如果把这些精力和时间用到别处或许会做得更好。应该有人为此写一篇文章。译者后记:花了一个下午时间做完了这篇翻译,作者写得很好。笔者认为,对于每一个年轻人,学会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生存生活比你拥有再高的学历更加重要,一方面一方面,不要完全否定了所有学历文凭,另一方面,学历不是生活的全部,学历不能表达一个真正幸福着的人的所有生活。祝朋友们工作顺利,生活幸福!

老师说女生学高精尖的学科,到三四十岁,学博士的时候就会有畏难情绪(相对男生而言),是这样吗?

是何言也
北极光
因人而异,我个人觉得,让自己越厉害越好,最起码让自己满意了啊,一辈子没白活。

公孙弘四十岁才搞学术,屡败屡战,七十岁时终于被刘彻任命为博士吗?

呱呱呱
砂月
公孙弘,字季,齐淄川国 (郡治今山东寿光南3433653966)薛人。公孙弘初出道,谋到了一份狱吏工作,不料因为办事不牢,被公家免去了公差。公孙弘丢了工作后,就在一富人那里找到了一份放猪的工作。公孙弘放猪的地点就在海边。日起而作,日落而息。日子,一天天被打发;一批批的猪仔在海边快乐地长大,然后又痛苦地被人抬去屠宰场。公孙弘面对着茫茫大海心里有过诸多痛苦的挣扎,难道我这一辈子,就跟这些蠢猪混在一起一直混到老吗?孔子说,四十不惑。公孙弘四十岁这年,如有神助,突然顿悟开窍,开始了新的梦想。他找到当时一个热门专业,研究经学。董仲舒三十出头,已经是名震天下,桃李遍地。四十岁的公孙弘却还从零开始,这真是个天下奇闻。决定已下,公孙弘就去拜师。他找到一个以研究《春秋》闻名的老博士,此博士姓胡,胡博士将公孙弘收下,愿传他平生之学。董仲舒闭关三年,写出了一部《春秋繁露》。公孙弘知道自己不能和董仲舒比,他必须努力,努力,再努力。这一努力,二十年就过去了。公孙弘赌运好转,出现在他六十二岁这年。那时,刘彻刚刚上台,向天下发出了招贤良人士的公告。于不服老的公孙弘决定出山,去长安碰碰运气。结果,应征中榜了。一般来说,被刘彻看中的多数让他们先从郎中干起。可是,六十岁的老家伙叫他去当个郎中,实在有些委屈老人家了,想来想去决定拜公孙弘为博士。这是一个闲职,出差机会少,比较适合老年人。出差机会少,不等于没机会。很快地,刘彻将一个出使匈奴的机会给了他。这次,公孙弘领旨跑了一趟匈奴。回来后,跑坏了身体不说,反而又将好端端的一个官儿丢了。公孙弘之所以丢官,是因为刘彻对他的工作不满意,刘彻听了公孙弘汇报工作后,当场就怒了,立即叫他滚蛋。于是,公孙弘只好夹着尾巴,灰溜溜地回齐国去了。可是,事隔七年,他的赌运突然又好起来了。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刘彻又向天下征召文学人才。此次,刘彻将指标分配到地方,让地方推荐人到长安参加面试。公孙弘的故乡淄川国,竟然又将公孙弘名字报到中央。上一次受辱,此次又将他送去见刘彻,这不是自找羞辱吗?公孙弘谢过大家好意,说:“我已经见过皇帝一次了。因为出使匈奴,没有替皇帝挣到面子,所以才被赶回老家来的。我老了,再也丢不起这个脸了,你们还是推荐别人去吧。”但是,淄川国人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公孙弘合适。他们硬是将公孙弘的名字报到长安。公孙弘只好装出不要脸的老家伙,再上征程,西入长安。这年,公孙弘恰好七十岁。公孙弘入长安后,照例是参加对策考试。他的对策居别人之下,但是一送到刘彻那里,竟然被点了第一名。刘彻再次见到公孙弘时,又惊又喜,拜他为博士。人生如戏,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公孙弘再次被拜为博士后,刘彻给他一次出差表现的机会。这次,不是出使匈奴,而是西南夷。唐蒙开辟西南夷,置郡后惹得巴蜀百姓怨声载道,于是刘彻便派公孙弘出去看看情况。老人家山高水远地跑了一趟,回来上了一奏,极力否定唐蒙修道。反对的理由前面是讲过的,浪费国家钱财不说,还调用了民夫和军队,搞得当地人鸡犬不宁。

经济学博士就业前景

光荣日
冲绳岛
对于硕士生而言,不一定非要喜欢学术才能读博,只要不讨厌学术就可以内读,因为很多人在读容研期间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做科研的能力,在读博的时候才发挥出自己的天分。总之,经济学博士生就业没你想象的那么差,也没你想象的那么好,一切都取决于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