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以学位论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

安用礼乐
裸尸痕
威廉·康拉德·伦琴,1901年,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lhelm Konrad Ro tgen, 1845---1923),以表彰他在1895年发现的X射线。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实验物理学家,1845年3月27日生于莱因兰州的伦内普镇。3岁时全家迁居荷兰并入荷兰籍。1865年进入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1868年毕业。1869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并担任了声学家A.孔脱(A.Kundt)的助手。伦琴一生在物理学许多领域中进行过实验研究工作,如对电介质在充电的电容器中运动时的磁效应、气体的比热容、晶体的导热性、热电和压电现象、光的偏振面在气体中的旋转、光与电的关系、物质的弹性、毛细现象等。

从哪里可以找到诺贝尔奖得主所写的论文???

乐生活
放手爱
GOOGLE上面找`NOBEL PRIZE WINNER

爱因斯坦得了几次诺贝尔奖,分别,因为研究了什么?

红毛衣
蛇杀手
只有一次,1921年,因为光电效应,至于为什么没有颁发给相对论,因为相对论刚问世时诺奖评委都不能理解,而等到实验证实后,委员们觉得再把奖颁发给相对论会置诺贝尔奖于尴尬境地,于是颁奖时特意不提相对论。不过光电效应也够资格拿诺奖。爱因斯坦虽然只拿过一次诺贝尔奖,但至少有十多位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工作与其相关,所以说爱因斯坦作为20世纪最伟大大的科学家是当之无愧的二次后一次跟光学有关的

霍金公开博士论文 为什么没拿诺贝尔奖

笛吹川
铁观音
看物理学的观点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验或者可以公认的事实来验证,而未严谨证明的理论即使现在看来再靠谱将来也可能被推翻的。所以霍金并不是没有拿诺贝尔奖的实力或者成绩,只不过可能得等若干年后人们证明他的理论是客观可靠的时候才能颁给他

为什么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都不是获奖成果(论文)的

聋哑剑
常卒乎乱
氟利昂光照下产生F·自由基,与O3反应生成O2和O·自由基。整个过程氟利昂相当于催化剂答案:反应过程中氯原子没有损耗,而是在循环消耗臭氧,导致少量的氯原子能对臭氧层产生巨大影响

诺贝尔奖论文可以在哪里找到?

第七阶
猎鲨者
  07年11期的《发现》上有一篇题为“3篇地球人都知道的论文”的文章,原载《大学生》。文中提到的3篇论文,有一篇地球人是都知道的,就是爱因斯坦有关狭义相对论论文,但地球人不一定都知道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什么。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的这篇论文是当年发表的五篇论文之一,题目叫“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而另外二篇就相对就要生疏多了。但作为物理教学工作者,一般可能都会听说过这“一页多的诺贝尔奖论文”。源于《发现》的这一篇“3篇地球人都知道的论文”,我想在此特意介绍一下这“一页多的诺贝尔奖论文”。  一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法国巴黎。  一样的延续着千百年的灯红酒绿,香榭丽舍大道上散发着繁华和暧昧,红磨坊里弥漫着躁动与彷徨。  而在此时的巴黎,有一个年轻人,名字叫做德布罗意(De Broglie),从他的名字当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贵族,De 是法国贵族的标志,像德国贵族的“冯(von)”一样。事实上德布罗意的父亲正是法国的一个伯爵,并且是正是一位当权的内阁部长。这样一个不愁吃不愁穿只是成天愁着如何打发时光的花花公子自然要找一个能消耗精 力的东西来磨蹭掉那些无聊的日子(其实象他这样的花花公子大约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德布罗意则找到了一个很酷的“事业”——研究中世纪史。据说是因为中世纪史中有着很多神秘的东西吸引着这位年轻人。  时间一转就到了1919,这是一个科学界急剧动荡动着的年代。就在这一年,德布罗意突然移情别恋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尤其是感兴趣于当时正流行的量子论。具体来说就是感兴趣于一个在当时很酷的观点:光具有粒子性。  这一观点早在十几年前由普朗克提出,而后被爱因斯坦用来解释了光电效应,但即便如此,也非常不见容于物理学界各大门派。  德布罗意倒并不见得对这一观点的物理思想有多了解,也许他的理解也仅仅就是理解到这个观点是在说“波就是粒子”。或许是一时冲动,或许是因为年轻而摆酷,德布罗意来到了一派宗师朗之万门下读研究生。  从此,德布罗意走出了一道足以让让任何传奇都黯然失色的人生轨迹。  二  历史上德布罗意到底花了多少精力去读他的研究生也许已经很难说清,事实上德布罗意在他的5年研究生生涯中几乎是一事无成。事实上也 可以想象,一个此前对物理一窍不通的中世纪史爱好者很难真正的在物理上去做些什么。  白驹过隙般的五年转眼就过去了,德布罗意开始要为他的博士论文发愁了。  其实德布罗意大约只是明白普朗克爱因斯坦那帮家伙一直在说什么波就是粒子,(事实上对于普朗克大约不能用“一直”二字,此时的普朗克已经完全抛弃自己当初的量子假设,又回到了经典的就框架。)而真正其中包含的物理,他能理解多少大约只有上帝清楚。  五年的尽头,也就是在1924,德布罗意终于提交了自己的博士论文  他的博士论文只有一页纸多一点,不过可以猜想这一页多一点的一份论文大约已经让德布罗意很头疼了,只可惜当时没有枪手可以雇来帮忙写博士论文。  他的博士论文只是说了一个猜想,既然波可以是粒子,那么反过来粒子也可以是波。而进一步德布罗意提出波的波矢和角频率与粒子动量和能量的关系是:  动量=普朗克常数/波矢  能量=普朗克常数*角频率  这就是他的论文里提出的两个公式  而这两个公式的提出也完全是因为在爱因斯坦解释光电效应的时候提出光子的动量和能量与光的参数满足这一关系。  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博士论文会得到怎样的回应。 在对论文是否通过的投票之前,德布罗意的老板朗之万就事先得知论文评审委员会  的六位教授中有三位已明确表态会投反对票。本来在欧洲,一个学生苦读数年都拿不到学位是件很正常的事情,时至今日的欧洲也依然如此。何况德布罗意本来就是这么一个来混日子的的花花公子。  然而这次偏偏又有些不一样——德布罗意的父亲又是一位权高望众的内阁部长,而德布罗意在此厮混五年最后连一个Ph.D都没拿到,双方面子上自然也有些挂不住。  情急之中,朗之万往他的一个好朋友那里寄了一封信。  当初的朗之万是不是碍于情面想帮德布罗意混得一个PhD已不得而知,然而事实上,这一封信却改变了科学发展的轨迹。  三  这封信的收信人是爱因斯坦。  信的内容大致如下:  尊敬的爱因斯坦阁下:  在我这里有一位研究生,已经攻读了五年的博士学位,如今即将毕业,在他提交的毕业论文中有一些新的想法………………  请对他的论文作出您的评价。  另外顺便向您提及,该研究生的父亲是弊国的一位伯爵,内阁的**部长,若您能……,将来您来法国定会受到隆重的接待  朗之万  在信中,大约朗之万的潜台词似乎就是如果您不肯给个面子,呵呵,以后就甭来法国了。  不知是出于知趣呢,还是出于当年自己的离经叛道而产生的惺惺相惜,爱因斯坦很客气回了一封信,大意是该论文里有一些很新很有趣的思想云云。  此时的爱因斯坦虽不属于任何名门望派,却已独步于江湖,颇有威望。有了爱因斯坦的这一封信,评审委员会的几位教授也不好再多说些什么了。  于是,皆大欢喜。  浪荡子弟德布罗意就这样“攻读”下了他的PhD(博士)。  而按照当时欧洲的学术传统,朗之万则将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印成若干份分寄到了欧洲各大学的物理系。  大约所有人都以为事情会就此了结,多少年以后德布罗意那篇“很新很有趣”博士论文也就被埋藏到了档案堆里了。德布罗意大约也就从此以一个PhD的身份继续自己的浪荡生活。  但历史总是喜欢用偶然来开一些玩笑,而这种玩笑中往往也就顺带着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在朗之万寄出的博士论文中,有一份来到了维也纳大学。  四  1926年初。  维也纳。  当时在维也纳大学主持物理学术活动的教授是德拜,他收到这份博士论文后,将它交给了他的组里面一位已经年届中年的讲师。  这位讲师接到的任务是在两周后的seminar(学术例会)上将该博士论讲一下。  这位“老”讲师大约早已适应了他现在这种不知算是平庸还是算是平静的生活,可以想象,一个已到不惑之年而仍然只在讲师的位置上晃荡的人,其学术前途自然是朦胧而晦暗。 而大约也正因为这位讲师的这种地位才使得它可以获得这个任务,因为德拜将任务交给这位讲师时的理 由正是“你现在研究的问题不很重要,不如给我们讲讲德布罗意的论文吧”。  这位讲师的名字叫做——薛定谔(Schrodinger)  在接下来的两周里,薛定谔仔细的读了一下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其实从内容上来讲也许根本就用不上“仔细”二字,德布罗意的这篇论文只不过一页纸多一点,通篇提出的式子也不过就两个而已,并且其原型是已经在爱因斯坦发表的论文中出现过的。  然而论文里说的话却让薛定谔一头雾水,薛定谔只知道德布罗意大讲了一通“波即粒子,粒子即波”,除此之外则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  两周之后,薛定谔硬着头皮把这篇论文的内容在seminar上讲了一下,讲者不懂,听者自然也是云里雾里,而老板德拜则做了一个客气的评价:  “这个年轻人的观点还是有些新颖的东西的,虽然显得很孩子气,当然也许他需要更深入一步,比如既然提到波的概念,那么总该有一个波动方程吧”  多年以后有人问德拜是否后悔自己当初作出的这一个评论,德拜自我解嘲的说“你不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评论吗?”  并且,德拜建议薛定谔做一做这个工作,在两周以后的seminar上再讲一下。  两周以后。  薛定谔再次在seminar上讲解德布罗意的论文,并且为德布罗意的“波”找了一个波动方程。  这个方程就是“薛定谔方程”!  当然,一开始德布罗意的那篇论文就已经认为是垃圾,而从垃圾产生出来的自然也不会离垃圾太远,于是没人真正把这个硬生生给德布罗 意的“波”套上的方程当一回事,甚至还有人顺口编了一首打油诗讽刺薛定谔的方程:  欧文用他的psi,计算起来真灵通;  但psi真正代表什么,没人能够说得清。  (欧文就是薛定谔,psi是薛定谔波动方程中的一个变量)  故事的情节好像又一次的要归于平庸了,然而平庸偏偏有时候就成了奇迹的理由。  大约正是薛定谔的“平庸”使得它对自己的这个波动方程的平庸有些心有不甘,他决定再在这个方程中撞一撞运气。  五  上面讲到的情节放到当时的大环境中来看就好像是湖水下的一场大地震——从湖面上看来却是风平浪静。  下面请允许我暂时停止对“老”讲师薛定谔的追踪,而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两年发生物理学界这个大湖表面的风浪。  此前,玻尔由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的理论的启发提出了著名的“三部曲”,解释了氢光谱,在这十几年的发展当中,由玻尔掌门的哥本哈根学派已然是量子理论界的“少林武当”。  1925,玻尔的得意弟子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矩阵力学,进一步抛弃经典概念,揭示量子图像,精确的解释了许多现象,已经成为哥本哈根学派的镇门之宝——量子界的“屠龙宝刀”。不过在当时懂矩阵的物理学家没有几个,所以矩阵力学的影响力仍然有限。事实上就是海森堡本人也并不懂“矩阵”,而只是在他的理论出炉之后哥本哈根学派的另一位弟子玻恩告诉海森堡他用的东西在数学中就是矩阵。  再回过头来再关注一下我们那个生活风平浪静的老讲师薛定谔在干些什么——我指的是在薛定谔讲解他的波动方程之后的两个星期里。  事实上此时的他正浸在温柔乡中——带着他的情妇在维也纳的某个滑雪场滑雪。  不知道是宜人的风景还是身边的温香软玉,总之是冥冥之中有某种东西,给了薛定谔一个灵感,而就是这一个灵感,改变了物理学发展的轨迹。  薛定谔从他的方程中得出了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六  倚天一出,天下大惊。  从此谁也不敢再把薛定谔的波动方程当成nonsense(扯淡)了。  哥本哈根学派的掌门人玻尔更是大为惊诧,于是将薛定谔请到哥本哈根,详细切磋量子之精妙。  然而让玻尔遗憾的是,在十天的漫长“切磋”中,两个人根本都不懂对方在说些什么。在一场让两个人都疲惫不堪却又毫无结果的“哥本哈 根论剑”之后,薛定谔回到了维也纳。  薛定谔回到了维也纳之后仍然继续做了一工作,他证明了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和他的波动方程表述的量子论其实只是不同的描述方式。  从此“倚天”“屠龙”合而为一。  此后,薛定谔虽也试图从更基本的假设出发导出更基本的方程,但终究没有成功,而不久,他也对这个失去了兴趣,转而去研究“生命是什么”。  历史则继续着演义他的历史喜剧。  德布罗意,薛定谔都在这场喜剧中成为诺奖得主而名垂青史。  尾声  其实在这一段让人啼笑皆非的历史当中,上帝还是保留了某种公正的。薛定谔得出它的波动方程仅在海森堡的矩阵力学的的诞生一年之后,倘若上帝把这个玩笑开得更大一点,让薛定谔在1925年之前就导出薛定谔方程,那恐怕矩阵力学就根本不可能诞生了(波动方程也就是偏微分方程的理论是为大多数物理学家所熟悉的,而矩阵在当时则没有多少人懂)。如此则此前在量子领域已辛苦奋斗了十几年的哥本哈根学派就真要吐血了!  薛定谔方程虽然搞出了这么一个波动方程,却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方程精髓之处,而对它的方程给出了一个错误的解释——也许命中注定不该属于他的东西终究就不会让他得到。对薛定谔方程的正确解释是有哥本哈根学派的玻恩作出的。(当然玻恩的解释也让物理界另一位大师—— 爱因斯坦极为震怒,至死也念念不忘“上帝不会用掷色子来决定这个世界的”,此为后话)。  更基本的量子力学方程,也就是薛定谔试图获得但终究无力企及的的基本理论,则是由根本哈根学派的另一位少壮派弟子——狄拉克导出的,而狄拉克则最终领袖群伦,建起了了量子力学的神殿。  仅供参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诺贝尔奖获得者论文数量

见体
可谓多乎
1981- 2000 年这20 年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其年均发表SCI 论文数分别为3.749 篇、9.869 篇、9.095 篇。诺贝尔奖(瑞典语:Nobel priset,英语:Nobel Prize)是指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奖项,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旨在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银行1968年设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用于表彰在经济学领域杰出贡献的人

大中华诺贝尔奖获得者王振义得知自己获奖后有何表示?

日月
穷桎不行
王教授的回答让人感慨:“为什么这个奖给我一个这么大年纪的人呢?得知自己获奖后,心情有好有坏。”好的方面,王教授就说了一句:说明国家重视科学,这样对人民,对国家的发展有益,自己作为获奖人还是很开心。但是难过的一方面呢,自己也非常忧愁,为什么这个奖给我一个年纪这么大的人,我已经96岁了,很快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为什么这个奖不给到年轻人,难道他们没有创新吗?抽空看了2020未来科学大奖的颁奖典礼。张亭栋教授、王振义教授获得“生命科学奖”,以表彰他们对治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做出的决定性贡献,奖金约700万元人民币,其实是蛮大一笔奖励了。但是听完王院士所讲,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医者,侠之大者!主持问:“王教授,您获得这个奖项有什么感想?”,本来以为会是一些习以为常的感谢,结果王教授的回答却让人感慨:“为什么这个奖给我一个这么大年纪的人呢?得知自己获奖后,心情有好有坏。”好的方面,王教授就说了一句:说明国家重视科学,这样对人民,对国家的发展有益,自己作为获奖人还是很开心。但是难过的一方面呢,自己也非常忧愁,为什么这个奖给我一个年纪这么大的人,我已经96岁了,很快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为什么这个奖不给到年轻人,难道他们没有创新吗?8分钟左右采访的过程,王教授其实一直在强调创新,医学的创新,年轻人的创新。简单和大家总结一下:1、获奖了,又开心又难过;开心是感谢大家对我研究工作的认可,国家企业对科学的重视;2、不开心的是,这个奖,应该给的年轻人,年轻人的创新更重要,他们还能为国家工作,而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3、要更加重视工作的创新性,而不是一味地看着是否发表顶级论文。这次获奖成果,当初发表的文章也是中等水平的论文。4、艰苦奋斗才能创新,华为一个私人企业,也可以做到5g引领全球,离不开艰苦奋斗,医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有离不开坚持不懈。5、最后,还是鼓舞中国的年轻医学科学工作者。工作了一辈子,我们努力了几十年,也只是解决了一种白血病,而不是所有的白血病。每天仍然有很多急性白血病的病人死去,我非常难过。应该奖励的年轻人,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实现我们的理想。6、判断一个年轻人怎么样,就得看他的创新能力、钻研能力、持续能力,毕竟成功不是一两天的事。至于奖金如何分配,王教授直接委托医院捐赠给扶贫积基金会。听完王教授的电话连线,才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医者?至于王教授“一门四院士”,师徒接力攻克白血病的佳话也是流传下去当年,王振义没有为全反式维甲酸申请专利,而是朴实地希望全世界所有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都尽快用得起这种药。这种被患者称为“特效药”的口服黄色小药丸,即便是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一盒也只要几百元,还可纳入医保,而类似的肿瘤治疗药物价格高达2万元以上。此后,王振义和学生陈竺、陈赛娟等又一起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方法,使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五年生存率从10%提高到97%以上,成为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常说起王振义帮他修改硕士研究生论文的过程。王老师一遍遍修改,陈国强一遍遍整理抄写,王老师先后改了10遍,近二万字的毕业论文陈国强抄了10遍。正是导师的谆谆教诲和言传身教,激励着学生攀登医学高峰。王振义每次都坚持把自己的学生列为论文的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排在最后,甚至不参加署名,目的是让年轻的研究骨干承担更大责任。王先生获奖无数,是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如今,96岁高龄的他仍然坚持每周四的上午进行“开卷考试”。原来,每周学生们都会向王振义提供一个疑难病例,王振义就会用一周的时间搜索全球最新文献,并思考分析制作成PPT与大家一起探讨。“凡是做教育的人都有一个心愿——使年轻人能够成长,掌握现代科学。我想每个老师都是这样。我没有别的特别的地方,只是带着他们一起学习,让他们有正确的学习方向和方法,为他们多创造一些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王振义说。对年轻人的成长成才和评价体系,王振义院士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判断一个青年人怎么样,就看他有没有创新性、钻研性,有没有刻苦地做好工作,有没有耐得住寂寞的态度,因为成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对于“奖金您准备怎么分配”的提问,王振义说,“麻烦医院帮我全部捐给扶贫基金会”。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吾辈楷模!

领导寄语作家争拿诺奖有何意义

健忘症
杜十娘
有压力才有动力,但如果作家有压力往往写不出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