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
全国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 该学科点近20年来稳步发展,2001年,被定为校重点发展学科,与外国哲学共建的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又被评为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目前在编人员19名,其中教授11名、博士生导师9名。教授中绝大多数为中青年学者,理论基础扎实,外语好、思想活跃,并能把握正确的学术研究方向。学科点在坚持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在四个方向上同时扩展:向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最前沿的理论问题研究扩展、向与其它学科特别是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扩展、向现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扩展、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社会转型重大问题研究扩展,都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学科点具有服务于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大都市的目标的强烈意识,每年组织的上海重大热点问题大型社会调查为各方面所关注,成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外国哲学 该学科点"九五"期间被列入"211"建设重点学科,并设有教育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目前学科点在梯队建设、教学、科研、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居国内前列。有一支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研究面涵盖较广、水平较高的学术梯队。9名博导中7名为中青年。大多数教师具有在欧美学习、研究、讲学的经历,专业基础扎实,通晓多种西语,对中哲和马哲也都有一定的造诣,能从事较高的前沿性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在教学上已转向以研究生培养为主,2001年在读博士生达41名,博士后人员8名。学科点正逐步推广外语授课。《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等教材已经或即将出版,是体现最新研究水平的新编本。 科研成果突出,仅2001年1-10月,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两种权威刊物以及由《新华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的论文就有15篇,在国内同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承担着多项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国家社科、教育部重点基地等研究项目。 学科点自觉地使学科研究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文化建设服务,有突出成果,而且大多在国内领先。 每年都主办或主持国际学术会议,就各方面的问题与西方学者交流对话,主编了多部学术论著用英语在美国出版。政治经济学 该学科点自1988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重点学科以来,学科建设进展较快,目前已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近期又成立了"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和"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教研队伍稳定,第二代、第三代学术骨干已成为中坚力量。其中,陆德明的"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与新价值论"是上海市社科2001年唯一的重大课题,张军和袁志刚被评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石磊和张军的两个教育部重大课题也是学科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代人共同构成的有实力、有层次、有合作精神的科研教学队伍,是该学科作为重点学科的人力资源基础。 在科研和教学中始终注重突出"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复旦特点",已形成了以此为主要风格的教学、教材和科研体系。最近出版的由蒋学模教授主编的《高级政治经济学》、前不久出版的由复旦政治经济学专业10位学者撰写的"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十卷本丛书、洪远朋教授主编的《经济利益理论与实践》系列丛书,等等,都反映了这一特点。根据学校"十五"规划,学科将在保持和发扬传统优势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领域、新思潮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以此形成新优势。 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的前沿,该学科有条件而且应该成为这个前沿上的一个阵地。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研究所和世界经济系是国内最早建立的世界经济研究和教学的系所之一,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较大的影响。重新组合的世界经济研究所又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已形成基础理论研究扎实、综合研究能力较强的优势,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近年来共计出版专著与教材近10部,在国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超过10篇,完成了省部级以上课题11项,正在承担的17项,共计有15部论文著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目前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世界经济理论、国际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大国经济、区域经济等五个方面世界经济中的重大问题。每一个方向都有博士生导师作为学科带头人进行研究。 学术队伍整齐,梯队合理,整体水平较高。目前有正教授8人,其中46岁至55岁6人,超过55岁的2人;副教授7人,其中大部分具有博士学位;讲师7人,基本上都是近年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毕业生。金融学 我校在50年代初就开设了金融类课程,在国内较早就获得了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授予权。目前,主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均从美英获得博士学位,并取得了先进的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分别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人事部(中组部、教育部)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入选者、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 近几年,国际金融、数学金融为代表的金融学科连续获得多项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的学术成果,在SCI文章发表量上位居全国第一,在省部级(指国家四大奖及教学成果奖)以上科研成果奖的数量上位居全国第一,培养了获得国际证书的我国第一位保险精算师和第一位金融分析师。专业特色鲜明,取得了一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 金融学科于2000年春就被列为校"985工程"的"重中之重"学科。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原名工业经济学)于1988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全国重点学科,是全国同类两个原国家重点学科之一。 该学科已形成三个主要研究方向:产业发展与东方管理、产业组织与管理心理、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已培养了博士生百余名、硕士生200名、博士后20多名,其中已有20名晋升为博导或教授,不少人提升为市长、厅局长、部长。 该学科点已承担国家级、省市级重大科研项目40多项,出版著作近200部,论文近1000篇,获国家级国家教委、上海市各级奖项达46项,其中特等奖、一等奖15项。《产业经济学》被教育部选定为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重点教材。 开办的"产业经济学高级研讨班",已经举办5期,培养了产业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学科带头人多名。 该学科涌现了一批学术造诣颇深的著名学者,形成了由一批博士生导师为主的、老中青结合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队伍。 该学科于1997年起,连年主办"世界管理大会"、"现代国际经济管理高级研讨班"、"产业经济与东方管理论坛"等国际学术性会议,共有30多个国家的近千名代表参加,参加组织国际会议60余次。政治学理论 该学科点20多年来,在政治学理论、中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政治制度等学科领域确立了优势,建立了一支年轻化的学科建设队伍,保证了学科建设持续发展的潜力。 已形成从本科到博士的培养体系,经过上海市5年重点学科项目的资助和学校"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学科的项目建设,在学科建设的硬件、软件和人才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共培养政治学博士学位获得者48人。 已出版论著近百部(包括在内地和香港出版了两套有影响的政治学丛书),形成了重理论、重学术、重前沿的研究风格,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中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政治制度方面形成了较强的学术优势。90年代以来,在基层民主政治、发展政治学、中国公民文化以及电子政府等新领域获得新的发展成果,进一步充实了学科发展的基础。 研究和教学密切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尤其是地方实际,在理论创新、人才培训和政策设计等方面与地方党委、政府形成密切的关系,使学科点成为直接服务于地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区域优势。国际关系 该学科点是1988年首批全国高等院校重点学科;1997年,学科点"国际关系与全球问题"项目被列入"九五"期间"211"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1年初,属于学科点的美国研究中心正式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具有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理论、大国对外战略、国际安全和军备控制、美国国会和中美关系5个重点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史和国际关系理论是该学科点的传统强项,基础扎实,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大国对外战略方向的研究起步早,具有整体性,其若干成果获得广泛重视。国际安全和军控方向80年代中期即已形成,在国内明显处于领先地位,并具有相当的国际影响。美国国会和中美关系为近年来着重发展的新领域,已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拥有一支业务水平高、结构比较合理的学术梯队,实力和发展潜力都比较强。同时,学科点与美、欧、日、俄等国外教育科研机构以及国内各兄弟单位保持着密切联系,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汉语言文字学 该学科点历史悠久,具有坚实的学术基础和宽广的研究领域,是国家批准的首批博士点之一(汉语史方向)。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取得了大量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如三十年代的《修辞学发凡》,五十年代的"广义形态"理论,六十年代的《现代汉语》教材,八十年代的"三个平面"学说、《上海市区方言志》,九十年代的汉语动词研究、吴语方言、修辞学史研究等,整体研究实力和理论水平明显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学术力量雄厚,学术思想活跃,不断创新,进行符合汉语实际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学科点在保持原来学术优势和特色的同时,加强应用研究,将语言理论的研究成果逐步运用到现代科技、对外汉语教学等领域。 近年来,学科点的成果获得了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十余个重要奖项。目前,5个主要研究方向分别承担了国家和地方的重要课题。中国古代文学 该学科点历史悠久,实力雄厚,50年代就形成了国内一流的阵容。1981年,该学科点曾包含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各体文学均列入全国首批博士点(现合并)。教学科研队伍结构合理,潜力厚实,仅1996年来获国家和省部级奖21项,而且形成多个新的学科增长点,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目前,该学科点为教育部所设国内唯一的中国古代文学重点研究基地,同时为校"985工程""重中之重"建设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中国文学古今演变,涵盖了古代文学研究的主要方面,且各方向配置有相当充分的研究力量。总体研究特色鲜明,能做到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研究相结合、通史与断代史研究相结合、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不断开辟新的学科增长点,成为国内少数占领先地位的单位之一;因学科本身的特殊性,该学科在国际上也具有相当明显的优势。传播学 传播学是21世纪的"朝阳学科"。传播学涵盖了信息、新闻、宣传、娱乐、广告、公共关系等各种传播现象,契合了当今全球信息化时代(包括知识经济和网络媒介兴起)的迫切需求,对于促进我国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科点在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先位置。起步最早,所在的新闻学院1929年建系,在中国及亚洲同行中历史最为悠久。1956年即开始译介国外传播学成果;1978年又率先恢复传播学的引进与深入研究,最早开设传播学课程,并设立国内首批传播学博士点、硕士点。1984年建立的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2000年扩建为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传播学重点研究基地。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历年来承担各类项目80余个,完成了一大批质量较高的学术成果,并拥有国内一流的图书资料室、实验室。历史地理学 该学科点1982年由教育部批准建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是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培养了我国首批文科博士;1988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1996年列"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9年组建为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同年被批准为教育部首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0年学科点列入校"985工程""重中之重"建设单位;是国内专职人员最多、门类最全、总体水平最高、实力最强的历史地理专门研究机构;拥有一批国内公认的学科带头人,梯队结构比较合理。近年来承担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的重点课题,完成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获得多项省部级及以上奖项;正在进行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项目实行广泛国际合作,以一流学术与世界先进技术结合,有望取得世界第一的成果;培养了一批优秀博士、硕士,2篇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向高层领导提供了咨询报告;国际交流频繁,召开过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在国际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基础数学 1981年该学科点被评为首批博士点,1988年被评为重点学科。1989年批准建立国家教委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1994年批准成立"非线性数学模型与方法"国家教委所属部门开放实验室(现改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211工程"重点学科和校"985工程""重中之重"学科。自1982年以来,该学科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四等奖2项,省部级奖多项,其中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此外,还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项,华罗庚数学奖1项、陈省身数学奖2项。其中1996年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1998年以来,有3位博士的论文分别入选1998年度和1999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学术交流渠道畅通,研究领域覆盖面广,有一支包括3名中科院院士、2名"长江计划"特聘教授、14名博导的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应用数学 是原有的国家重点学科,我国首批博士点、"211工程"重点学科及校"985工程""重中之重"学科。在应用数学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两方面均取得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的重要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及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项,并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项。一直重视模型、加强基础、关注应用,坚持教学改革,注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数学人才,在人才培养、课程及教材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近五年来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2项等奖励。先后建立了"上海应用数学咨询开发中心"、"友邦-复旦保险精算中心"及"中法应用数学研究所"等学术组织机构。运筹学与控制论 该学科点于1985年被批准为博士点,1988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全国重点学科,1999年教育部批准设立"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在科研、教学和与应用领域结合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相当的影响,尤其在控制理论方面。学科的工作被国际同行称为"复旦学派"的工作。2001年,1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曾由高教出版社出版国内有权威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将有新的系列教材出版(部分已经完成,等候出版)。近年来,开展了数学金融学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有些方面在国外也属领先。理论物理 该学科点是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和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教育委员会理论物理三个重点学科点之一。同时,也是"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学科("光物理与离子束物理"之理论物理部分)和校"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研究工作曾获国家和省部级各种奖励,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承担国家重大、重点、"863"、"973"等项目多项。目前正承担国家级研究课题20多项。自60年代开始培养研究生,到目前为止已授博士学位42人。于志刚博士的论文入选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现有教授11名(其中博士生导师9名)、副教授5名,年龄结构合理,既有知名的资深教授,又有40岁以下教授6名,其中3名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是一支可持续发展的科研队伍。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凝聚态理论、纳米磁学和软凝聚态理论、材料计算物理、粒子、核和场的理论、量子统计和介观物理。重点建设的"物理计算和模拟实验室",现初步具备了并行运算的能力,开拓了研究课题。凝聚态物理 该学科1981年批准为国家首批博士点,1988年批准为国家首批重点学科,1990年批准在该学科点内建设"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1996年列入"211工程"建设项目,2000年列入校"985工程""重中之重"建设项目。现已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在国内同行中公认的我国凝聚态物理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现有教授14名、副教授8名、讲师6名。分别在表面物理、低维半导体物理、计算凝聚态物理、磁学与强关联电子体系、软凝聚态物理等5个研究方向上开展工作。这些研究领域皆属目前国际凝聚态物理研究的主流,而且还与新型微电子、光电子及磁电子学器件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光学 该学科点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光学学科之一,1988年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并拥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历次由国家组织的学科点和博士点评估中,均位于全国光学专业的前列。近几年来获得国家"211工程"和校"985工程"的重点投资建设。 长期从事光学以及相关交叉领域的科学研究,有很好的研究积累,1978年以来,已完成和正在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共15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包括国家级)各类奖项17项。属国家物理学理科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自1981年以来为我国培养了许多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研究人员。 今后发展的两个主攻方向(飞秒光科学、先进光子学材料和器件物理)均属21世纪国际前沿科学和技术发展领域,研究成果不仅将显著提高我国在光科学领域的学术水平,并将适应我国21世纪信息技术领域及其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物理化学 该学科点是原全国重点学科和"211工程"一期建设的重点学科,是校"985工程""重中之重"学科。该学科点一直处于国内最强的物理化学学科之列,是国内极少数研究方向比较齐全的物理化学学科之一。研究方向包括多相催化和表面化学、纳米多孔材料物理化学、量子化学和理论催化、激光化学和分子反应动态学及电化学,基本覆盖了物理化学的主要研究领域。近年来在非晶态合金材料催化、功能分子筛材料的合成和开发、多相催化反应和机理研究及小分子反应动态学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先进行列或国内领先水平。1996年以来共承担国家基础研究项目50余项,多次承担了"973"等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发表SCI收录的论文近400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授权专利10项。同时注意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在开发银催化剂系列、功能分子筛和锂电池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00年发表SCI论文近100篇,四分之三发表在国外刊物上。科研力量雄厚,既有院士,又有一批年青的骨干,其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和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2名。36名教师中,5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45岁以下的占60%以上。电路与系统 该学科点1990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1999年获得"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是ASIC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来,得到"211工程"和校"985工程"的重点投资,承担科研项目95项,总经费1600万,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图书一等奖等在内的各级奖励16项,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250多篇。学科充分发挥我校文、理、医综合性大学的优势,适应信息技术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的发展趋势,注重与医学、生物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已形成多个特色鲜明、基础雄厚的学科方向。在医学超声信息处理、遥感系统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在人工神经网络、数字信息处理与系统设计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并与生命科学、医学结合逐步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目前承担着"973"、国家计委、航天部等多个重大项目。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该学科点创建于1958年,是国家首批硕士、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1993年成立高分子科学系和高分子科学研究所。1994年建立国家教委开放实验室,1999年被定为"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997年列为"211工程"学科建设项目。2000年被列为校"重中之重"建设学科点之一。 该学科点主持"973项目"1项,承担"973项目"(工程组织)子课题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项,"863项目"1项,"攀登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和重点项目2项及青年基金项目7项。在"九五"期间,已发表SCI论文220余篇,申请专利29项。举办国际学术会议3次。1996年以来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三等奖3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网址: http://www.meplab.fudan.e.cn生理学 该学科点为原国家重点学科,研究方向为当前的前沿领域且着眼于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主编全国规划教材《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著作。在研项目经费合计669万元,已取得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2000年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01年申请发明专利3项。 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如心肌重构机制的研究、天然植物有效成分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机制、血管新生的调控、膜蛋白相互作用机制等属于医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不但涉及到至今尚未解决的一系列基础理论问题,还与目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一些重大疾病密切相关。 人才梯队基本形成,现有8名教授,7名副教授,其中包括2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神经生物学 1982年,原上海医科大学成立了神经生物学教研室,1992年建立了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995年被评为博士点,1997年被定为"211工程"重点学科,1999年成为首批"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岗位的专业;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在国内主办和出版了《复旦神经生物学讲座》,至今已有17年的历史,1997年成立了跨多种学科的脑科学研究中心;2000年7月,成立了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现有的神经生物学学科。该学科被评为校"985工程""重中之重"学科。现有院士1名,"长江计划"特聘教授2名,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博士生导师10名。 近5年中,承担"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重大或重点基金6项,总研究经费达1555.9万。在SCI刊物上发表论文182篇。主编并出版研究生教学用《神经生物学》教材。遗传学 该学科点是于1961年在全国高校中建立的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发展而来。1988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列入"211工程"和校"985工程""重中之重"学科。学科建设涉及遗传学研究所、遗传和遗传工程系、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81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基因治疗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0年,人类新基因研究课题组被自然科学基金委选为首批"创新科研群体"。 承担了"863"和"973"子项目15项,国家攀登项目2项,杰出青年基金3项,国家重大自然科学基金子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8项以及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以基因工程技术产品为支撑组建了6个高科技公司,总资产达10亿元以上。 5年来共发表SCI论文145篇,申报中国专利280项,国际PCT专利79项;举办了2次国际学术会议。有院士1名、"长江计划"特聘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生态学 该学科点以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为主线;以生物多样性丧失与维持过程与机制、外来种入侵、基因多样性与转基因生物安全和城市生态等为重点;以长江河口湿地与相邻三角洲地区为主要研究区域。在SCI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被广泛引用;获两项国家级奖励,承担多项国际合作和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每年科研经费和论文大幅增加。学术带头人及骨干均担任学术机构或刊物重要职务。 有11位博士生导师。该学科点以"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学国家级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基础设施精良。被列为校"985工程"重点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该学科点源于1958年创立的半导体物理专业,是全国最早开始集成电路研究和教学的单位之一。1984年设立博士点,1988年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具有博士授予权及博士后流动站,并设"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建有"ASIC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自建重点学科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奖项25项,专利18项。1996年来承担"973"、"863"、省部级以上等科研项目100余项,发表SCI、EI论文近200篇,出版专著8本。一系列科研成果已向"复旦微电子公司"、"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等转移,产生了显著的效益。近年来,形成了"SOC设计方法和技术"和"超深亚微米/纳米薄膜与器件技术和微机电系统"研究方向。 被列为校"985工程""重中之重"学科;已被正式批准在浦东建立"复旦-张江微电子研究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该学科点成立于1927年,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94年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89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被列为"211工程"和校"985工程"扶植学科;目前在神经形态与神经再生、影像解剖与计算机三维重建、心血管形态与血流动力学、淋巴解剖与肿瘤淋巴转移、肝脏学与树突状细胞研究、视网膜发育等前沿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九五"期间承担科研项目24项,争取经费600万元,发表论文210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