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水产养殖研究课题

且然无间
您好,是需要课题吗,可以安排国家级“十三五”规划课题挂名,专门用于评职称,提升资质,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望采纳!!!

水产养殖的现状的前景

周勃
陈确
  核心提示:“四好”养殖模式,简言之就是——好的品种搭配、好的苗种、好的管理、好的饲料。也就是说:选择优质苗种,配套科学水质和投喂管理,提供优质的饲料,合理的放养、轮养和起捕等模式。  广东地区的许多养殖区域,水源条件不是很好,采用换水来改善养殖水体已经越来越困难了,特别是山塘养殖,主要依靠降水补给,水源污染加重,而高密度、高投喂量的形式下,水质恶化比较严重,导致存在一系列突出的问题:  1、水体恶化严重  随着污染越来越多,水体富营养化非常严重,水质恶化问题突出,黑水、红水、蓝藻水等水体并不少见,浮头现象普遍,尤其在冬春季节更加严重,为了缓解浮头现象,不少养殖户晚上增氧机从来不敢停开,但治标不治本,泛塘死鱼情况仍经常出现。  2、鱼病多治疗困难  在水质较差的池塘中,发病也较严重,如草鱼出血病、车轮虫病、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在局部区域的疾病“重灾区”,不少养殖户为了控制疾病,也是拼了命的往水里倒药,结果是越治越难治,甚至药物无效。  3、产量高、而效益差  养殖户整体计算产量和效益时发现,往往发现饲料系数偏高,养殖成本高,产量倒是上去了,而效益却没有增加多少,甚至下降,收效甚微。近几年来,鱼价低迷,而塘租、饲料、人工、水电等成本逐年增加,许多的养殖户面临着上述养殖户同样的困惑和窘境,养殖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已经成为较多养殖户关注的热点。  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味依靠养殖新品种来增加效益的办法已经不再奏效了,而常规鱼类养殖,如草鱼、罗非鱼、大头鱼、扁鱼、鲫鱼等,也不一定无利可图,主要是看日常管理技术能否跟上,那么对于常规鱼类养殖的养殖户,怎么才能获得的收益呢?“四好”养殖模式是根本的出路。  苗种  苗种繁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养殖工程,由于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目前种苗生产有利可图,且利润相对较高,特别是名特优品种的苗种,效益更加可观。因此,大大小小的苗种场都挤了进来,也都打着优质种苗的旗号。  苗种质量差异大,导致养殖效果不佳的例子比比皆是,如黄颡鱼、罗非鱼等单性化程度低,养殖过程个体差异大,产量不高,严重影响了养殖效益的表达。例如,在苏北主养鲫鱼的地区,近年来孢子虫病爆发严重,从09年初调查情况看,当地苗种中80%的客户池塘感染了孢子虫,死亡率在60-80%,损失严重。广东顺德、南海也有不少养殖户的黄颡鱼年底干塘时,出现规格达到半斤和不到一两个体差别悬殊的情况,此外,在中山、顺德等地,草鱼爆发白鳃病、出血病等问题已近似常态。  好的苗种一般要求要有:摄食能力强,消化生理机能好,生长速度快;苗种不携带任何病原体,抗病力强;种质纯正,抗逆性好;规格整齐,成活率高等优点,且要求成鱼在外观形态上,还具有体色近野生,体长背宽个体大等商品性状。  管理  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内的饲料投喂量也不断增加,饲料残饵和鱼类粪便大量积累。研究表明,投喂的饲料中约有80%的含氮有机物没有被利用,以有机碎屑和粪便的形式残留在底泥或水体中,而这些有机物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生成小分子肽类、氨基酸,以及无机盐如氨氮、亚硝酸盐等,分解过程需要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  为了提高单位产量,饲料投喂量不断增加,残饵、粪便的量也增加明显,如果没有采取合理的措施及时分解有机物,必然导致塘底长期处于缺氧的环境,对于鱼类生长极为不利,但这将滋生大量的病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诱发疾病的发生。因此,高密度高投喂量的情况下,需要人为的改变池塘的环境——科学的水质底质管理,如在养殖水体中人为投入增氧剂辅助增氧,或添加分解有机物的细菌,加速水体和塘底中有机物质分解,及时分解产生的小分子有机物,通过藻类的光合作用及时吸收利用,保持池塘营养物质的良性循环。  养殖过程中,饲料的过量投喂或投喂不合理,导致饲料没有充分利用直接排泄出体外,造成浪费;而投喂量过少,鱼摄食不饱,没有足够的营养来满足生长,生长速度将减慢,饲料系数升高。因此,科学的水质调控和合理的投喂方式非常重要。  1、好的水质管理  好水的理化指标:生物量指标:浮游植物生物量20-120毫克/升,浮游动物生物量超过5毫克/升;营养指标:有效氮为1-2mg/L,有效磷为0.1-0.5mg/L,氮磷比5-12∶1;透明度指标:池塘为20-40cm;水色:色泽鲜亮,有光泽,以茶色、茶褐色、草绿色、亮绿色为宜。浮游植物以硅藻门、隐藻门、甲藻门、金藻门、团藻目种类为优势种;浮游动物以轮虫为主、存在一定量枝角类。  水质管理要点:以预防式管理为主,防止水质恶化,及时处理异常水质发生;坚持长期调水,以海联科101+102搭配使用的方式,每月调水2次,高温或高密度下,可适当减少每次的用量,而增加使用频率;坚持底质改良,避免有机质在塘底积累耗氧,保证水体溶解氧充足;坚持晴天中午增氧机的使用,减少肥料使用;选择高档优质饲料,减少饲料残饵浪费破坏水体,提高饲料的利用率;控制放苗的密度,避免密度过大,投料过多;及时起捕,减少鱼类的压塘情况(顶塘),降低池塘溶解氧负荷;减少杀虫杀菌次数,每月使用不超过一次,避免药物对水体的破坏;严禁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  2、好的投喂管理  饲料档次选择:选择优质饲料,保证鱼类的营养需求;  投喂原则:看鱼投喂,有鱼多投,没鱼少投,保证七八成鱼吃饱吃好,避免饲料浪费;根据季节天气投喂,冬春季节天气多变,晚上投喂宜早不宜晚,宜少不宜多;夏秋季节温度高,鱼类对饲料消化吸收速度加快,生长速度快,可通过增加投喂次数来增加投喂量,不宜一次投喂过饱;  投喂节奏:开始慢投,抢料凶猛时适当加快,鱼群开始离去时,投喂放缓;  投喂频率:视天气情况而定,一般天气好时,投喂次数保持在2次以上;  品种搭配  在养殖生产中,有些人采用单养精养的形式,有些人采用粗放养殖,也有部分采用鱼虾混养、鸭鱼混养、猪鱼混养等的形式;投放的规格、密度也不完全一致,如草鱼成鱼养殖而言,在单养精养的情况下,草鱼种的放养密度从800-1500尾/亩不等,起捕的形式也各不相同,有一次投放一次起捕,一次投放分批起捕,轮捕轮放等多种形式。在盈利水平上,更是千差万别,因此,需要一个较为合理的放养、投喂、过程管理和起捕相结合的养殖模式。  一般而言,放养模式是根据当地养殖水平和市场来决定的。如草鱼养殖,水面积在10-20亩,可在上一年12月至年初3月,投放足量的小规格草鱼种(8-10尾/斤),一般达到了1200-1500尾/亩,在当年7月份左右起捕达到上市规格的草鱼(一次起捕量约占总投放数量的20%),同时回补相等数量的小规格草鱼种;对于投放规格较大(2-3尾/斤),可适当降低密度(800-1000尾/亩),每次起捕总数量的30%,同时回补相同数量;均采用轮捕轮放的模式,充分发挥头鱼的生长速度优势,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饲料系数,提高产量的同时,利用卖鱼后的间歇期,加强对塘底的处理,减少长期存塘带来的风险。  不同品种的鱼类生活的水层不同,如鳙鱼和白鲢主要生活在中上层水体中,以摄食水体中的浮游动植物为主,此外,鳙鱼还能摄食部分有机碎屑,如投料台周边的粉料,对改善水体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鲫鱼生活在底层中,以摄食底层中的有机碎屑为主,可以较好的利用塘底的有机物;在草鱼养殖中,搭配混养这些品种一方面能够调节水体,保持水体处于稳定,减少塘底淤泥沉积。搭配混养不仅不会增加草鱼的饲料系数,在坚持调水的基础上,轮捕轮放,大头的产量可达到250-400斤/亩,白鲢产量300-400斤/亩,鲫鱼产量也可以达到250-300斤/亩,对增加单产效益效果明显。  此外,根据市场不同,可适当投放适量的黄颡鱼,而鲤鱼由于其摄食量大,饲料系数高,单价低,经济效益差,且在养殖中喜欢搅动塘底,引起水体浑浊,不利藻类生长,且其在池塘中能够自繁,一般不搭配投放。  饲料  每种鱼类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会出现差异,如畜禽动物对蛋白质的需求相对水产动物需求较低,而对糖类的利用相对较高,饲料配比多采用高能量而低蛋白,而鱼类作为变温动物,优先利用蛋白质作为能源物质,对蛋白质需求较好,对糖类利用较差,尤其是肉食性鱼类对糖类的利用率更低,因此,鱼类饲料的蛋白含量较高,糖类的比例相对较少。  如果在生产中采用畜禽饲料如鸭料、猪料喂鱼,而鱼类对蛋白质的需求量是一定的,摄入低蛋白质的饲料用于满足生长需求,必然需要摄食消耗的饲料才能够保证生长的需要,而在饲料的消化吸收整个代谢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畜禽动物以消耗糖原的形式来满足能量供给,而鱼类则以消耗蛋白质作为代价,相比之下,摄食低蛋白质饲料虽然一次性让鱼类饱食的成本减少了,但生长速度减慢了,为了达到与投喂高档料一般生长速度,需要增加饲料投喂量,而造成的饲料浪费量较多,且蛋白质的利用率并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势必增加饲料成本,长期使用对水质的影响也较大,增加发生疾病的风险。  饲料在水体当中,必然发生一定的溶失,导致部分易容的营养成分的流失,故而饲料在水体当中存在的时间越长,溶解的成分就可能越多,因此,选择的饲料在粒径的大小和适口性等方面很重要。饲料粒径过大,鱼摄食不了,需要泡软了才能摄食,就会流失部分的营养物质;而饲料过小,相对表面积越大,在水体中溶解就越快,同样不利于鱼类的摄食,而饲料的档次低,适口性差,鱼类不喜欢摄食,那造成的损失就更严重了。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养殖阶段来选择饲料,不能一包料到底。此外,在投喂速度上,需要尽可能放慢投喂速度,减少浪费。  总而言之,常规鱼类养殖也好,名贵鱼类养殖也罢,在养殖技术上需要综合的管理——即“四好”养殖模式:从苗种和饲料选择、水质和投喂管理、合理搭配、及时放苗并起捕轮捕轮放的养殖模式。参考资料:http://www.chinabreed.com

水产养殖经营性的可行性报告怎么写

三者若得
郑风
我前两天好像还在普思策划上看到水产养殖的可行性报告,你可以看看,还有其他的案例

水产行业将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百花香
天网
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国内水产品消费量大幅增长,市场需求持续提升,给水产品加工行业带来广阔前景。我国水产品加工企业也在不断提高技术,显示出了空前活力和巨大发展潜力。据发布的《中国水产品加工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分析,水产品加工行业将呈现以下趋势。其一,水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日益严格,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食品安全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对水产品加工行业同样如此,部分质量控制不严的企业或逐步淘汰。其二,水产品精深加工潜力得以释放,副产品开发利用逐渐发展。推出高附加值产品,通过对水产品的精深加工,进一步开发副产品,是提升盈利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我国水产品加工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其三,持续提升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包括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相结合的新技术,以及超高压技术、栅栏技术等,来研制新产品,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

水产养殖(渔业)未来几年前景如何?

坏品位
弟子志之
水产养殖行业形势近几年一直不太好,谁有行情好的时段,但和饲料成本的涨价因素及水产行业的高风险相比,也不能太乐观;加上前几年国内上水产养殖项目太多,其实低端市场已趋于饱和。 我是河南省郑州市的,我们这边到处都是前几年开发我鱼塘,大多数村子就是一水产养殖为主业,基本上脱离了农业生产,但是真正能挣到钱的不是太多,基本上和中的持平,还有因鱼病和泛池配的一塌糊涂的。 所以建议你慎重投资,真是想上水产养殖项目,就好搞特色水产养殖,另外就是要上规模,散户养殖基本上没什么前途。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水产养殖市场利润

甘棠
见辜人焉
这么说吧,水产养殖的利润是整个农业体系中收益最高的项目之一,但风险也是非常之大。如果没有养殖经验,建议先小打小闹做一下,或者是到一些养殖场里做帮工,熟悉一下操作及流程。另外,水产养殖的品种非常多,且效益差异巨大。例如草鱼养殖,操作比较辛苦,不过技术已经相对成熟,风险较低,但利润也很低,华中地区年收益约1000-2000/亩,广东地区约3000-5000/亩。对虾或其他特种养殖风险很高,即使技术很好的人也可能血本无归,但其利润非常高,养殖成功年效益大约为2-3万元/亩。还有一点,没有养殖经验的人,前两年养殖通常都是不赚钱的(能确保不亏本就已经很不错了),这是个技术活,一定要谨慎。

水产养殖 项目申报书范文

过之
崔寔
冬季水温度在5℃以上时,四大家鱼仍然摄食和增重。草鱼种在越冬期补充投喂精饲料,不仅鱼体丰满程度,身体组织和血液主要生理指标能保持越冬前的正常水平,而且平均生长率达12%~14%。翌年养殖成活率和单位面积利润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4%和27%。鲢鳙鱼在冬季投喂的养殖条件下,其效益将更高。例如某水产养殖场250亩成鱼养殖水面,主要养殖四大家鱼和合理搭配其他优良品种,坚持冬季施放有机肥料和投喂适量饲料(花生麸、玉米粉、麦皮之类),坚持常年投喂,延长鱼类生长期,使越冬期尾重150克的鱼种,到第二年5月绝大部分达到上市要求,既增加了养殖产量,又缩短了养殖时间,抢在淡季上市,提高了销售价格,其效益比同类型水面高出2倍~3倍。  因冬季水温低,鱼类消化酶的活性较弱,所以对饲料质量要求较高。一般以投喂粉状花生麸、豆饼或配合饲料为好,蛋白质要求含量达到28%~30%。投喂量根据水温情况而定,水温在8℃以上时,2天~3天投喂一次,投喂量占鱼体总重量的1%~2%;连续晴天水温上升到10℃以上时,鱼类活动增强,应适当增加投饲量。可将饲料集中投放到渔池中部或水深处,投喂率根据渔池大小及鱼群密度综合考虑,每天要求在2%以上。同时还要增施发过酵的有机肥料,每亩为200公斤~300公斤,10天一次,保持水质最佳肥度,为鱼类越冬提供充足的饵料生物和提高光合作用,使水体保持较高的溶氧量,以促进鱼类生长,实现增产增收。 \

急需有关水产养殖的毕业论文一篇

阮修
穿越侠
水产养殖中使用微生态制剂的报告 近年来, 在水产养殖业中, 微生态制剂作为绿色饲料添加剂、水质改良剂以及对鱼类健康、预防疾病、 促进生长和品质改善所起的显著作用, 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并以其无毒副作用, 无耐药性, 无残留污染, 效果显著等特点逐渐得到广大水产养殖者的认可。近年来, 微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利用微生物制剂进行水产健康养殖, 实现无公害养殖, 已成为发展趋势。 具体来源: http://www.59ke.com/index.php?doc-view-1400

养殖业的规模类型的变化趋势怎么写?

明乎坦途
生猪规模养殖加速,需求从“量”到“质”生猪规模养殖加速,生猪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十三五”期间随着南方水网地区实施生猪污染治理,合理划定限养和禁养区域,引导生猪养殖向玉米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生猪规模养殖将加速发展,华南和西南地区猪肉产量比重下降,东北和华北地区将稳步上升,“十四五”期间,中国生猪产业结构将继续深度调整,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生产方式进一步转变。猪肉消费稳中有增。未来10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消费市场需求的优化,城镇居民猪肉消费稳中有增,农村居民未来消费增长空间较大,精深加工猪肉产品消费将明显上升,肉类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猪肉消费需求将进一步从“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高。禽肉产业转型升级,消费结构提升禽肉产业转型升级,产量缓慢增长。预计2016年中国禽肉产量同比小幅增加,主要是由于2015年黄羽肉鸡养殖效益较好、消费需求增加以及价格上涨预期等的刺激。随着消费结构升级,禽肉消费量将稳步增加。随着居民健康消费理念的不断增强,预计禽肉消费结构将发生改变,冰鲜取代活禽的趋势不可逆转,分割产品、多功能产品、熟制产品和低温加工产品的市场份额将逐步增加。此外,鸭肉、鹅肉、鸽肉等其他禽肉的市场需求可能扩大,鸡肉在禽肉消费中的比重略有下降。牛羊肉供需仍将偏紧,消费品质需求提升中国是牛羊肉生产大国,牛肉和羊肉产量分别居世界第三位和第一位。考虑经济增速放缓、消费需求增长、发展方式转变、生产成本上升和灾害疫病等因素,牛羊肉供给偏紧局面仍未改变,价格继续高位运行。规模化程度提高,产量稳步增加。随着生产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十三五”期间,中国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形成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牛羊肉科技支撑力度不断加大,产量有望稳步增长。消费继续增加,品质需求提升。受人口增长和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结构及消费偏好变化的影响,随着生产方式转变,产业升级加快,高品质的牛羊肉产品的供应将逐渐满足居民需求的升级。禽蛋产量增速放缓,价格温和上涨未来10年,中国禽蛋生产结构将继续优化,小规模养殖户加速退出,禽蛋产量增速将放缓。禽蛋消费稳定增长,加工消费增速较快。受人口增加、收入增长、城镇化率提高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等有利因素驱动,禽蛋消费将继续保持增长。禽蛋价格温和上涨,季节性特征依旧明显。随着重要农产品价格市场化深入实施、人力成本不断走高、畜禽养殖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禽蛋生产成本不断走高,中国禽蛋价格在成本的推动下将呈现温和上涨的态势;同时,在禽蛋消费的节日效应影响下,禽蛋价格仍将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水产品消费持续增长 生产增速放缓未来10年,水产品生产将加快转型升级,产量增速将有所放缓;消费需求将继续增长,市场供需结构将持续优化;进出口量将先减后增,净进口量不断增加。产量增速有所放缓。未来我国将持续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随着资源约束趋紧,水产品产量增长空间将受到限制,加之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生产比较收益下降,调结构、转方式、提质增效已成为水产品生产关注的重点。在“以养为主、养捕结合”方针的指导下,水产养殖仍将是中国渔业生产增长的主要动力,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比重将持续增加。消费持续增长。从各类消费看,直接食用消费和加工消费均持续增长。与此同时,水产品加工消费也将持续增长。进出口量先减后增,净进口量不断增加。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外水产品进口需求持续不振,加之国内加工成本不断上升,部分加工企业向周边国家转移,给我国水产品进出口带来了巨大的下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