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史学和是学文学的区别是什么

孰恶孰美
确定客观实在的研究对象,是一门科学得以建立的前提和基础。[1]欲建立史学评论学科,亦必先从本体论的角度确定史学评论定义的内涵。而要确定史学评论的定义,必先确定史学(亦称“历史学”)的定义。史学究竟是什么?这是史学史、史学理论研究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史学评论理论研究亦不例外。因为,它虽然归属于史学本体论范畴,而非史学评论本体论要回答的问题,但是,不先确定史学的定义,史学评论实践的对象和史学评论理论的研究对象等基本问题就都无法说清楚。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我是学世界史专业的,想订一本关于历史学界学术动态,研究成果的杂志,求专业人士推荐~非常感谢~

鸨羽
廉士重名
《历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史学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史学史研究 》北师大史学所《世界历史》北京·世界历史杂志社《文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历史档案》北京·历史档案杂志社《史学集刊 》长春·吉林大学该刊编委会 《史林》上海·该刊编辑部《中国地方志》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中国史研究动态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经济史研究》北京·经济研究杂志《中国历史地理论丛》陕西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科学出版社

论科学史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老牛仔
毕业夜
史学理论是关于历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理论概括以历史学自身的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如关于历史学的特点,历史学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科学功能、教育功能),史学工作者的历史认识的特点,史学发展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历史文献和史学方法问题,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历史研究成果的社会表现形式问题,史学家的素养与时代使命问题等等,均为史学理论研究的范围!历史理论是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哲学认识

我想问问东北师大历史学方面考研哪个导师和专业比较好

世间
我孔
东北师大历史学研究生导师名单: 姓名 性别 职称 职务 系别 于群 男 教授 校图书馆馆长兼网络信息中心主任 世界史系 王晋新 男 教授 历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委员会成员等职 世界史系 邓峰 男 副教授 世界史系 孙群郎 男 教授 教师 世界史系 李晔 女 教授 世界史系 周巩固 男 教授 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史学理论研究所所长 世界史系 周颂伦 男 教授 世界史系 宫秀华 女 教授 世界史系 徐家玲 女 教授 院部门工会主席 世界史系 高嵩 女 副教授 世界史系 梁茂信 男 教授 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美国研究所所长 世界史系 董小川 男 教授 东北师范大学工会副主席,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系系主任,党支部书记 世界史系 王德忠 男 教授 中国契丹女真及辽金史研究会和吉林省历史学会理事 中国史系 旅游管理系 王彦辉 男 教授 中国史系 吕永华 男 副教授 中国史系 孙力楠 女 副教授 中国史系 刘厚生 男 教授 中国史系 刘晓东 男 教授 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 中国史系 刘景岚 女 副教授 中国史系 曲晓范 男 教授 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系主任 权赫秀 男 教授 中国史系 武少民 男 副教授 中国史系 罗冬阳 男 教授 中国史系 赵玉田 男 副教授 教法函授部主任 中国史系 胡赤军 男 副教授 世界史系 高乐才 男 教授 中国史系 韩东育 男 教授 东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院长 其他 韩宾娜 女 教授 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系系主任 中国史系 旅游管理系 程舒伟 男 教授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党总支书记 中国史系 詹子庆 男 教授 中国史系 张晓华 女 教授 世界中古史研究所 旅游管理系 李小白 女 副教授 世界中古史研究所 王恒伟 男 副教授 世界中古史研究所 朱寰 男 教授 世界中古史研究所 吴宇虹 男 教授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所长,历史文化学院古典文明系系主任 古典文明系 张强 男 教授 古典学教研室主任 古典文明系 郭丹彤 女 教授 古典文明系 李晓东 男 副教授 古典文明系 赵轶峰 男 教授 中国史系 谢乃和 男 副教授 中国史系 赵克生 男 教授 中国史系 刁书仁 男 教授 中国史系 傅佳欣 男 教授 民族民俗博物馆副馆长 中国史系

史学理论是什么东西?

回东之齐
是一本机器枯燥乏味的史学理论著作。以历史学自身的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如关于历史学的特点,历史学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科学功能、教育功能),史学工作者的历史认识的特点,史学发展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历史文献和史学方法问题,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历史研究成果的社会表现形式问题,史学家的素养与时代使命问题等等,均为史学理论研究的范围。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世界历史,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等刊物如何订阅?

不离不劳
日新
邮局应该可以订阅的吧!一般在高校里都有这样免费的期刊,不需要另外花钱去订阅的。而且中国期刊网上可以查阅到电子版的你到报亭。或邮局问问吧

史学理论如何看待历史标志性事件的确立

大美
刚柔
史学理论 以历史学自身的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如关于历史学的特点,历史学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科学功能、教育功能),史学工作者的历史认识的特点,史学发展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历史文献和史学方法问题,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历史研究成果的社会表现形式问题,史学家的素养与时代使命问题等等,均为史学理论研究的范围。

孙有中的学术成果

四封之内
车邻
英语专业人文思辨系列教材(16册),总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即将出版。Reading Cultural Studies Series(《读解文化研究丛书》),总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跨文化传播丛书》,总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英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论丛》,总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跨文化研究前沿》,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全球传播前沿对话》,主编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Intercultural Mass Communication: Approaches to Key Texts in Cultural Theory, ed., Universitǎtsdrucke Gǒttingen, 2009.《解码中国形象:〈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中国报道比较1993-2002》,独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跨文化交际研究》(第一辑),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跨文化视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西方思想经典导读》,主编,外研社,2008年版。《英语教育与人文教育》,主编,外研社2008年版。《美国文化产业》,合编,第一署名,外研社,2007年版。《美国精神的象征:杜威社会思想研究》,独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现代美国大众文化》(合著,第二署名),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细说美利坚》(合著,第一署名),文汇出版社,1997年版。《新思路单项技能教材英语写作第五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杜威全集·晚期著作·第五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即将出版。《媒介伦理》,克里斯琴斯著,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实用主义哲学研究译丛》(8卷),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选》(合译,第一署名),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7年版。 “到群众中寻找决策伟力,”《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8日评论版。“区域品牌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新闻爱好者》,第2作者,2013年第3期。“Intercultural Mass Communication: A New Frontier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贾玉新主编,《跨文化交际理论探讨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美国文化产业:营利交与市场,政府扶持公益,”《人民日报》,2012年3月22日。“杜威与现代中国,”与Roger T. Ames教授对话,《中华读书报》,2011年8月3日,第17版。“CBI和ESP与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外语研究》,2011年第5期。“突出思辨能力培养,把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中国外语》,2011年第3期。“全球化时代中国新闻人才的知识结构,”李希光主编,《新闻教育未来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版。“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Global Democracy: A Deweyan Perspectiv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Volume XIX:2, 2010.“英语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初探”,与金利民合撰,第一署名,《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以推进改革提升软实力:中国国家品牌的政治内涵,”《民主与科学》,2009年第6期。“Intercultural Mass Communication: A New Frontier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跨文化交际研究》第一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9·11’事件后俄罗斯媒体中的美国形象”,与张阳合撰,第一署名,载于梅仁毅、付美榕主编《变化与延续:“9·11”后的美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Globalizing Democracy: A Deweyan Critique of Bush’s Second-Ter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in Sor-hoon Tan and John Whalen-Bridge, ed.,Democracy as Culture(Albany NY: SUNY Press, 2008).“论文化交流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The Trans-Pacific Experience of John Dewey in Japan and China,”The Japanese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 Spring, 2007.“中国国际形象定位”,《北外英文学刊》,2007。“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胡文仲教授合撰,第二署名,《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美国的美国研究”,《美国研究》,2006年第1期。“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对我们的启示”,《北外英文学刊》,2006。“冷眼看待西方媒体的‘中国热’”,《新京报》,2005年7月3日。“Review ofConfucian Democracyby Sor-Hoon Tan,”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A Quarterly Journal in American Philosophy(USA), Summer, 2005. [A&HCI期刊]“思维陷阱与新闻偏见”,《新闻与写作》,2004年第5期。“国外学术界的国际新闻研究:方法与现状”,《国际论坛》,2004年第3期。“西方媒体如何面对利益冲突(下)”,《新闻与写作》,2004年第2期。“西方媒体如何面对利益冲突(上)”,《新闻与写作》,2004年第1期。“媒体自律与社会监督:英、美新闻界的经验”,《新闻大学》,2004年第1期。“从公共利益角度审视媒介同质化问题”,《新闻实践》,2004年第1期。“From American Media Imperialism to the New Worl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der.” In Huang Zongying, ed.,Reading for the New Millennium: Selected Essays from PKU-SUNY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Beijing: Petroleum Instry Press, 2003.“布什访华:新华社新华网与美联社新闻网的比较分析”,《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2期。“西方精神史研究的现状”,《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国际论坛》,2002年第2期。“从改良主义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早期思想的演变”,《探索》,2002年第2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与文化的转型”,《北京外国语大学60周年校庆论文集》,外研社,2001年版。“实用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话”,《美国研究》,2001年第3期。“Review of Democracy of the Dead,”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A Quarterly Journal in American Philosophy(USA), Summer, 2000. [A&HCI期刊]“Dewey in China: Yesterday and Today,”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A Quarterly Journal in American Philosophy (USA), Winter, 1999. [A&HCI期刊]“杜威对美国资本主义出路的探索”,《美国研究》,1999年第4期。“开放的历史与历史的开放--读冯天瑜等著《中华开放史》”,《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9期。“殊途同归:‘启蒙’与‘大觉醒’--美国文化探源”,《美国研究》,1997年第4期。“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自由”,《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中国可以说‘不’,也可以说‘是”’《探索与争鸣》,1997第1期。“科学的眼光,求真的精神--读张广智等著《现代西方史学》”,《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10期。“文化生态·文化元典”,《今日中国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版。“走出‘泡沫文化’的误区--庄锡昌教授访谈”,《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1 期。“浅析90年代美国经济不平等”,《面向太平洋》,1996年第1期。“可持续发展应以人为导向”,《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12期。“平等观念:中澳比较研究”,《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9期。“大学英语第二课堂设计”,《教育科学研究》,1995年第9期。“中国文化转型要旨: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冯天瑜教授访谈”,《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9期。“超越传统研究之传统”,《江汉论坛》,1995年第2期。“民族文化素质的构成与判断”,《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孝’的扬弃”,《道德与文明》,1995年第1期。“民族凝聚力界定”,《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比较莎士比亚的与中国古代的生育观”,《莎士比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大学英语专业四六级口试宜早试行”,《外语界》,1993年第3期。“大文化视野下邓小平的开放模式”,《湖北社会科学》,1992年第9期。“克服‘文化冷淡症’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先决条件”,《社会科学报》,1991年12月14日。“试重新认识艾略特传统”,《湖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文化可有优劣之分?”,《社会科学报》,1991年4年18日。 “西方文化经典译丛”,《英语学习》杂志,2002-2005年。“美国哲学导读”,梅仁毅主编《美国读本》,第10单元,外研社,2002年版。《世界演讲名篇鉴赏辞典》,参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历史类的杂志有哪些

奚益
功能
《历史研究》、《世界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文史》、《中国史研究》、《史学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专一点看《唐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国学研究》、《燕京学报》等等<新周报>里边记载的历史事件都比较有代表性,并且还有评价...希望对您能有素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