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社科院的博士好考吗?

处势不便
神狱
去年社科copy的博士简章是8月份出来的,今年的简章是11月份出来的。原因就在于,前几年报考社科的博士都很少,招不了生,所以今年故意拖慢了信息发布的速度,根据其他某些学校的考博时间最后定下了自己的考博时间,这样可以接收到一些质量好些的生源。比如拿民族学人类学所来说,往年要找人类学和民族学两个专业,但是基本很少人报考,所以今年连人类学专业都不招了。这个消息是社会学所的一位老师亲口说的。当然社科的英语是比较难的,中国所有学校院所中英语最难的就是北大、社科院和中科院。但是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出题规律。社科的题型不偏不怪,但是生词量,特别是专业术语词汇量很大。比如在翻译题里面,有时候遇到一个句子里一半的单词都不认识。但是不管英语有多难,认真准备的人和没认真准备的人在最终的分数上时很明显就区别出来了的。虽然难,但是分数线并不高。再提醒一下,社科院考博的关系户比其他学校更严重。

非211的社科院在高校中处在怎样的水平?

书也
太和
答主是社科院研究生院一年级硕士生,想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现在大家评价高3431353334校水平貌似都习惯了采用985、211、双一流等,仿佛不是211,这个学校水平就不够行。首先一定要说一下,我本人是不赞成这样的粗暴判断的。985、211的评选,要考虑学校综合实力、地域、学术力量等各方面,不是211并不意味着这个学校一定比所有211都差。另外,有的学校属于有专项特长,比如燕山大学的机械专业,堪比北大,比如北京语言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胜过北大、人大、北师大等一众高校,但他们并不是985或者211。但我们能因为他们不是211而否定他们的学科力量吗?不可能的。当然社科院并不属于上面所述情况。社科院不属于211的原因其实是,社科院研究生院隶属于社科院,社科院与教育部平级,也就是说社科院大学不在教育部可评价高校范围内。但现在社科院大学已经成立,可以预测的是,社科院大学未来一定是中国人文社科方面的佼佼者,一定会是双一流高校。至于社科院是什么水平。其实只要看一看社科院的毕业生就可以了。那一大堆政界商界学界名人,我想不必赘言。我自己本专业的学长学姐就业是非常好的,有一部分继续升学读博之外,基本上都考公,或者在排位领先的大企业之类工作,前景非常OK。在这里学习,你根本不用操心别的,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就可以了。希望对你有用呀。

在社科院就读金融博士的学生层次都是什么样的,都是金融行业吗

可矣
斑马线
很多都是银行证券方面的学生,还有有一些是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金融行业的要多一些,来社科院学习的一般层次应该说基本都是管理层在就读。大部分都是金融行业,层次都是挺高的,像企事业的中高管理层,你可以跟社科院的招生老师联系一下

考研考中科院,社科院这样的研究所,以后还能考博士吗?这样的研究所有没有公费的

贵贱有仪
極真拳
不清楚的就不要乱说好不就我所知,中科院的硕士生很多都是硕博连读的,而内且全公费(非工程硕士容和在职),此外免住宿费。硕士毕业如果想读博士的话,老师都很欢迎 ~~ 事实上中科院的很多工科专业的学生根本不想读博,因为硕士出来就业已经很不错的说不过中科院好的研究所保送生比例都在70%以上,统考的名额比较少至于中科院好不好,就拿我熟悉的计算机专业来说吧,中科院软件所和计算所每年都有很多中科大少年班,浙大,南大,清华,哈工大,北航的很牛的学生保送过来,这么多牛人的选择错不了~~ 当然,中科院的一些京外所比如沈阳计算所之类的实力和就业啥的比京区的软件所和计算所差多了能考博,和其他大学的硕士学位是一样的。。研究机构的优点是实践性强,而且内和老师接触的机会也可容能多些(也要分老师),但一般校友都比较少,出来以后社会关系比较单纯。至于公费出国这方面要看造化了,尽量跟个大佬吧。。

中国社会科学院,到底是什么样的位置啊,就业情况呢?怎么会不是211和985呢。

冯夷得之
赵朔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共中央直3433646432接领导、国务院直属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其前身是1955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社科院在一些需要打分(比如上海落户)的时候是等同211的。据2016年12月社科院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社会科学院拥有6大学部,近40个研究院所,10个职能部门,8个直属机构,2个直属公司,180余个非实体研究中心,主管全国性学术社团104个,并代管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扩展资料:国际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对外学术交流与课题研究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对外学术交流,促进重点科研项目和学科发展。在交流规模上,从1978年10多批数十人次发展到1995年1398批、 4100多人次。在地区分布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交流已遍及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国外约200多个社科研究机构、学术团体、高等院校、基金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交流关系,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交流协议。交流对象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广大发展中国家。许多国家的元首、政府总理、内阁长官及政界、学界著名人士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访问、讲演,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对外交流,有互派学者考察访问、开展合作研究、互派长期留学进修生、举办双边或多边学术研讨会、互邀学者讲学等多种形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社会科学院

社科院博士 专业课未过 可以交钱读吗

断肠花
成绩单
你好!社科院金融学博士,入学考试通过金融所的考试,相对比较简单,通过之后参加上课,课后修够学分,符合申请博士学位的条件即可申请博士学位。如了解请电话:武器零散八六另一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社科院金融博士只有在职的吗

鬼畜
故曰不同
你好,很抄高兴帮助到你。社科院也袭有招全日制的博士。不过全日制博士相对在职博士,考试难度比较大。同时需要先确定有博导接收之后,才能报考。一般情况下,每个博导老师只能带3个左右的学生。国内部分好的院校,一年博士只招10多人,学生竞争特别激烈。如果你已经有博导接收,并且学习能力比较好的话,可以考虑全日制博士。希望可以帮助到你。中国社科院课程更注重于银行,投资,风险管理。您可以考虑。

社科院在职读博的最长期限是多久

此神龟也
爆脾气
一般的话是2年左右,目前我登录中国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貌似社科院怎么没有了在职博的招生了吗 你自己去看看,或者去咨询一下在线的老师大部分专业都是2.5年。

官场博士扎堆,正常吗

瑛太
欣欣向荣
观点一:  “三次博士”令人反感,践踏了学术尊严  曾长3339656363秋(中南大学博导,政治学院副院长):有不少干部的博士学位不是在参加工作以前获得的,而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取得的,这些人拿一个博士学位无非是用来“撑门面”、提高对外交流平台,赢得被提拔的“资本”。作家阎真在《沧浪之水》中讲了一个“三次博士”的故事,说某些官员读博士是“第一次来报到;第二次,中间来送一次礼;第三次,来拿文凭的时候请吃一次饭”。这种在职博士是极不正常的,我反对这种在职博士。  快雪时晴(网友):拥有货真价实的博士学位的人要想在官场谋一个职位很困难;但是,一些人拥有了官位,要得到博士学位却轻而易举,我为此抱不平。我认为,这是对学术独立、学术尊严的侮辱。  米莉(博士,中南大学教师):“官场博士扎堆”我觉得是不正常的。应该说,按照正常状态,博士群体并不在官场,而多在科学界、学术界。但在中国,大学老师的经济状况并不好,这是与西方形成鲜明对比的。官员读博是追逐利益的一个结果。  黄勇军(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教师):中国和西方对博士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在西方,博士学位的获取绝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西方的博士是对学问和学术真理的追求,他们在博士培养方面有自己的整体规范,他们固然培育官员,但地是培育医生、培育教育家。而少数中国官员读博,追求的不是知识、真理,而是权力、利益。  杨欣(中南大学硕士):官员这个群体,掌握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我们现在的学术权存在政治化、行政化的倾向,这些都导致了不良现象的发生。  杨孟著(“经济学茶坊”学术网站站长):我从三个方面来讲:官员读博,从他们的学费和包括滥用权力的角度来说,是对国家的资源侵害。第二,少数官员获得博士学位之后,通过学位证书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是对国家公权的一种侵害。第三,是对走正常程序毕业学生的一种权益侵害。我个人认为,不能把有否博士学位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条件。  袁礼成(媒体从业人员):我认为,博士当官是人才浪费。而那些靠买、靠秘书代做论文、请“枪手”代考外语的现象,对我们学术的权威是一种挑战。对于学术的发展,我寄希望于那些通过努力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希望他们坚守学术理想,不要一味地涌向官场。另一方面,高校要严把博士学位的关卡,杜绝不正之风的侵蚀。  薛瑞众(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生):一些官员通过各种“手段”得来的博士帽,往往是用作晋升的“资本”、装潢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学习型社会,官员通过正常的学习渠道,通过严格的考评,获得高学历,得到博士学位,这应该是值得鼓励和学习的。但如果靠钻营得来一顶虚假的博士帽,这不光是在欺骗自己,也是在欺骗舆论、欺骗人民。我们需要的不是清一色地戴着博士帽的官员,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  刘冬娅(湖南广电主任编辑):“官场博士扎堆”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不少官员读博就是为了给自己的脸上贴金,以博得的利益,为自己的仕途铺上“黄金”的台阶,这种现象损害了官员形象、败坏了社会风气。第一,它损害了社会公平的法则,有些官员读博并不是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具备了相当的知识,而是采取了一种非正常的手段获得了博士文凭。第二点,助长了高校的腐败。高校与官场达到了“互赢互利”,一方是玩权术,一方是玩钱数,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现象。现在社会物质丰富了,但是这个精神层面的建设,还有些滞后,这种现象,到了该“动手术”的时候了!  105长沙新闻广播《你说话吧》栏目主持人兰风(右)代表栏目组向阳光100·西街阳光咖啡馆经理陈泉龙(左)赠送《你说话吧》一书,以表对提供场地支持的谢意。观点二:官员读博是好事,学者型官员强过“大老粗”  阳信生(博士,湖南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我认为,在官场有很多博士是一件好事,值得提倡。在中国古代,“学而优则仕”,古代要当官,一般来说要举人以上级别咧。古代中高级官员,水平都是很高的,那些贪官污吏有70%是没有受过严格教育的。我个人认为,官员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的一个问题是“中国是先当官后读书,西方是先读书后做官”。  熊晓菲(雨花区税务局科员):我认为“官员读博”是正常的。以前中国人受教育水平普遍比较低,包括政府官员,有不少的“大老粗”。现在有条件让政府官员去读书,谁不愿意继续深造呢?当然,我们不能把获得文凭当成最终目标,滥竽充数。我们可以学一学欧洲一些高校“宽进严出”的做法,你进得来,但你不一定出得去,考试没通过,文凭就不发给你。如果这样,那么“三次博士”就不会得逞。相信我国也会朝这方面改进的,所以对未来发展,我持乐观态度。  颜关明:(《中南大学学报》编审):这个问题要从历史的、开放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大家都希望自己有知识、有文化,出于这样的一个心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工农兵都来读大学。一个硬币总有两面性,在对知识追求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以权力去谋求学位的不良现象。但我想,随着历史的前进,现在出现的“官场博士扎堆”之类的现象,会慢慢退出舞台。另外,以开放性的眼光看,博士可以分为理论型的博士和实践型的博士,如果这样理解的话,优秀的官员也能算是实践博士,那么“官场博士扎堆”的现象,又有何不能接受的呢?  肖建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教授):谁都有继续深造的自由。所以我对官员读博,关注的是他学的究竟是什么?他学的这个知识,对他提高工作水平是否有用?比如有一些官员,他对这个研究感兴趣,他又有社会经验,在他的思想世界里,能把社会经验和理论结合起来,岂不更好。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只要是真正地去做学问,也并不是一件坏事。  话友思考  官员读博为何风行?  陈文胜(省社科院研究员):第一,市场经济时代,各行各业都在追逐利益,这是不争的现实。官员读博也有追逐利益的成分。第二,我们处于一个追赶时代。我们国家在追赶西方,追赶需要速度,当有一个捷径的时候,谁都想尽快达到目的。第三,我们处于新一轮文明的时代。我们现在的文凭制度,是计划经济培养劳动力的结果。所以,博士的含金量很难说。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任毅飞(尼采科技经理):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产物。种种因素所制约的教育体系,为权力和学术之间进行交易埋下了“伏笔”。  吴涛(湖南读书会会长):30年前,中央就明确提出了干部队伍要“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在那个时候,选拔干部,知识是排在第一位的。随着我们国家越来越进步,对官员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但是,在制度尚未完善之前,在利益面前,有的高校和官员就开始了互相利用,并成为某种“潜规则”。  马箭(中南大学硕士):为什么学校愿意提供这么多的机会给官员?因为官员掌握了权力,可以用权力来影响政策实施。高校则不惜用派发最高的学位证,来换取某些官员手中的社会资源。  观点纵深  陈赫:鼓励干部学习,而非搞文凭  陈赫(中南大学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所长、教授):我认为:第一,官场里面博士越多越好,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要看博士的来路、途径;第二,官场不能变成商场;第三,“凡是存在的未必都是合理的,凡是拥有的未必都是道德的,凡是流行的未必都是可取的。”我非常佩服朱镕基总理,他在当副总理的时候讲过一句话,“进入干部队伍以前,你是什么职称,就是什么职称”,所以,我延伸一下,“进入干部队伍以前,你是什么学历,就应该是什么学历”。人们的攀比心理,助长了“官员读博”的风气。我们要警惕“全体干部搞文凭”的现象。要鼓励他们学习、更新知识,但是不能鼓励他们群体拿文凭。我的建议是推行“三脱钩”政策:博士学位与升迁脱钩;学位与权力膨胀脱钩;学位与利益放大脱钩。  陈潭:“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都是悲哀  陈潭(中南大学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学而优则仕”里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国家培养的优秀博士都挤入官场,这是一种悲哀。按照教育规律培养的博士,应该是在科研机构、在高等教育领域,这才是正常的。因为我们培养的博士是要搞创造教育,博士进官场,那是对科研人才的浪费。“仕而优则学”也是悲哀的。一些人当官以后,利用自己的权力、资源来交换文凭,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扭曲了教育。今天的博士教育,应该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一种创造性教育。大家之所以痛恨权学交易,就是痛恨资源占有的不平等和机会的不平等,如果把机会平等的问题解决了,那么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所以第一,当前要杜绝用公款来读书;第二,要设立一个杜绝走后门的部门;第三,要提高公务员读博的门槛。  话友建议  建议一 提高博士进出门槛,做到公平、透明  王翔(博士,中南大学副教授):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学位平等,行业平等。我们应该给那些官员一个很高的门槛,排除一切利益干扰,“金钱在这其中必须要让位于真理”。所有的博士都是高水平的。然后是行业的平等,环境、待遇、福利等都处在一个合理的层次内。解决官场博士扎堆,我们要努力地向外国学习。我们处在一个精英化时代,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也处在一个转型的时代,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要有思想的转型、制度的创新、文化的转型。  郑石明(博士,湖南省人大代表,广东天君集团总裁):关键问题是要把握好四个字,“公平”、“标准”。如果说博士的进入机制是公平的,出来的时候拿的文凭是标准的,你管他是处级还是局级,反正达到标准就可以了。这个时候官场博士扎堆是好现象,但如果他拿的学位是假的,或者说他是特批进来的,更或者他的论文是别人代写的,那就不一样了。这样有失公平,更会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  张闻骥(湖南女子大学教师):在博士培养指标一定的前提下,非官员与官员同时竞争博士指标,官员明显要占优势。为避免教育资源集中化,除了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还应做到培养非官员博士指标数和官员博士指标数互不牵涉,以保证竞争者处于同一平台。  建议二 让学术回归学术,让行政回归行政  马田(中南大学硕士):我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应该让“学术回归学术,让行政回归行政”,这两个方面应该是互不联系的,共同为社会作贡献的,而不是扯不清。  如梦(网友):著名教育家、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先生认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乱”,如何治乱?他提了10条建议,其中包括:要取消不合格的在职研究生学位;砍掉一半大学的博士授予资格;大学必须与所谓的“独立学院”脱离关系;实行教授定编制,不允许无限量地晋升教授;砍掉三分之二的大学出版社和学报,剽窃抄袭见光死,对学术不端零容忍……  肖铁肩(中南大学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全国范围对这个体制进行改革。我认为可以采取这样两个办法:一是官员要继续求学深造的必须经上级部门批准;若自愿来读的,必须辞职做全日制学生;二是禁止处级以上干部读在职学位。  建议三 捍卫学术尊严,净化社会风气  任拓(中南大学硕士):博士硕士都当了官,谁来进行学术研究?作为学术人,我要捍卫学术。博士为什么喜欢当官呢?现在学术内部竞争压力非常大,从政是他们迫不得已的选择,我想应该净化官场和学术界,捍卫我们的学术。要在社会上掀起一种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风气。  吴仁喜(中南大学硕士):我个人认为,解决方法可以有两个:第一,我们年轻人要努力去改变它,认真读书,把基础打牢,在深造期间就要有一个指向,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第二,要让博士“物尽其用”,为博士群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  建议四 干部升迁指标应是政绩而非文凭  薛瑞众:能否为人民服务、能否为人民作出贡献才是对官员的最佳考量,与是否有博士帽无关。  王翔:官员的准入和晋升必须以从政的绩效来考核。  黄勇军:官员为政,重在以民为本,办实事,得民心,而不是得博士学位。  热线观点  105长沙新闻广播《你说话吧》留言板  李先生:从政和求学,当官和读博,本就是两码事,不要混为一谈,要不就一定会乱套。  李小姐:我关注的是我们对官员的考核制度是不是要改良,文凭不该是考核他们的指标,政绩才是决定他们升迁的依据。  王先生:如果博士变成了一文不值的一纸文凭,那真是学术的悲哀;如果博士变成了官员升迁的筹码,那真是社会的悲哀。  邓先生:官员中多点博士本是件好事,但如果是权力换来的文凭那就适得其反了,中国有必要刹住这股歪风邪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