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社会学论文

天网恢恢
盖被子
大学生社会化……社会化大一应该有接触吧

社会学论文的研究方法

灵明
科学研究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思辨研究(可以是文化的、政治经济学的、历史的等等),目的是获得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结论;另一类是实证研究,目的是获得事物属性的认识。实证研究又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两种方式。定性研究以观察、访谈为主,通过归纳分析、从资料中发现、体验式访谈和观察得出关于事物属性的结论。定量研究通过人工控制的环境,以假设演绎的题目,代表性的统计和实验,得出关于事物属性的结论。如果选题属于实证性质,一般最好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某一种方法为主,另一种方法为辅。不论任何研究方法,没有高低之分,要根据自己的选题决定采用哪一种。哲学、史学理论、文论方面的论文,采用思辨研究方法较为适合;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民族学、国际关系方面的论文,多数是实证研究。较为宏观的数据,可以采用专业机构的调查材料。

《社会学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哪本更权威?学术性的侧重点区别?

功用
启示录
一个是社会学类的A刊,一个是社科综合类的A刊,不好说哪个更权威,因为都很权威。总之只要发到两个任意一个上面,就属于牛人了。学术侧重点也只是体现在学科上,《社会学研究》只发社会学类的论文,包括社会学、人类学(不多)、社会工作(极少)、人口学(极少)等,《中国社会科学》全面一些,一般社会科学和文史类每期都有一两篇文章

《社会学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哪本更权威?学术性的侧重点区别?

骆驼客
莫德拉
一个是社会学类的A刊,一个是社科综合类的A刊,不好说哪个更权威,因为都很权威。总之只要发到两个任意一个上面,就属于牛人了。学术侧重点也只是体现在学科上,《社会学研究》只发社会学类的论文,包括社会学、人类学(不多)、社会工作(极少)、人口学(极少)等,《中国社会科学》全面一些,一般社会科学和文史类每期都有一两篇文章

社会学论文的介绍

搭车人
常卒乎乱
社会学论文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涉及人口学、人类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统计学等领域,以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政策、社会制度的发展与沿革、人类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影响等为研究对象,是人们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精髓。社会学论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阐释社会学的范畴、基本理论体系,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分析社会关系的各个层面、各种表征及其发展的规律。同时它也是研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合理规划的主要手段,为社会决策、社会规划和社会管理提供科学的基础和依据。社会学论文的理论成果将直接效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为提高社会运作效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以及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关于社会学论文的一个问题

好妻子
大恐缦缦
研究中国人互动的社会学研究很多啊 经典的是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认为中国社会是一个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差序格局的社会.中国社会是一个扎根土地的"家天下"的社会.中国人之间的互动,无不围绕着为己(或为家)与为公两方面展开.中国社会关系的特点也正是一个以最亲密的家族关系为核心,逐渐向外拓展的同心圆.作为圆心的是个人,处在最内圈的是家庭,然后依次向外,亲密度逐渐下降,最外面的就是陌生人了.这就是经典的差序格局理论.<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理论从传统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社会结构及社会关系的特点,说明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社会交往是如何实现的,社会继替是如何进行的.是一部不朽的作品.另外,近几年非常火的关于中国社会关系及互动的研究,是边燕杰的"强关系假设".所谓强关系,是指在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相对较窄,同质性强,关系亲密,有感情维系.反之,若社会网络范围广,异质性强,且关系并不亲密,没有特殊感情维系,则为弱关系.边燕杰认为中国社会是一个强关系社会.不仅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类型多为强关系,而且在中国,强关系更能够办成事.我们常说的找关系,开后门,就是这个意思.(相反,美国社会则是个若关系社会,一个人认识的人越多,获得的信息也就越丰富,也就越能办成事).边的强关系假设,是将格兰诺维特的网络理论应用到中国社会的一次实践,结合了中国社会的特点和传统的交往方式提出的与美国社会不同的中国社会交往法则的论断,很有现实意义和启发性.又比如关于中国单位制的研究.单位制可以说是中国社会非常特殊的一种组织形式.在单位制里人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互动都带有十分强的结构性与政治性.相关的研究可参考李强,孙立平等的研究.单位制是新中国成立后多年以来形成的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对单位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建国以来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的特点与变化有很好的把握,并对当前的国企改制,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人的问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以上,希望对你有帮助!

怎么写英国留学社会学论文?

太一
诗片
写社会学论文,大家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写作:(一)主题的写法 社会学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要具体到问题的基层,而不是问题所属的领域,更不是问题所在的学科,换言之,研究的主题切忌过大。(二)题目的写法 社会学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切忌笼统。由于别人要通过你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来检索你的论文,所以用语精确是非常重要的。论文题目应该是对研究对象的精确具体的描述,这种描述一般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结论,因此,我们的论文题目不仅应告诉读者这本论文研究了什么问题,更要告诉读者这个研究得出的结论。(三)摘要的写法 社会学论文的摘要,是对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其他人会根据摘要检索一篇学位论文,因此摘要应包括:对问题及研究目的的描述、对使用的方法和研究过程进行的简要介绍、对研究结论的简要概括等内容。摘要应具有独立性、自明性,应是一篇完整的论文。 通过阅读论文摘要,读者应该能够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及结论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因此摘要的写法应力求精确简明。(四)引言的写法 一篇学位论文的引言,大致包含如下几个部分:1、问题的提出;2、选题背景及意义;3、文献综述;4、研究方法;5、论文结构安排。(五)结论的写法 结论是对论文主要研究结果、论点的提炼与概括,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使人看后就能全面了解论文的意义、目的和工作内容。主要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学术领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同时,要严格区分自己取得的成果与导师及他人的科研工作成果。对于英国社会学论文的写作,平时同学们除了在课堂上应该认真的听讲之外,还需要在课余时间多多了解一些社会动态的新闻,因为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往往很多都没有具体的一些论证,只有不断地向前去开展发掘,所以留学社会学的同学们在平时可要多多留心社会新闻了。以上资料由51 e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定性研究方法 社会学 课题

冬则炀之
说而不休
我也要写定性研究的论文,因为我是工科学院的文科学生,所以我的定性研究的课题就是研究的在工科院校中体育专业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个人感觉还是从自己身边找课题的好,而且我也不知道我的这算不算定性研究呢。O(∩_∩)O~

肖瑛的论文

级大片
金画眉
26.《不断演变的“中产阶级”概念》(独著),《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7日第11版。25.《复调社会及其生产——以civil society的三种汉译法为基础》(独著),《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3期,第1-28页。24.《作为风险的认同与作为认同的风险——认同视角下的风险社会生产机制研究》(独著),《社会理论论丛》(北京大学出版社)第4辑(2009年),第1-46页。23.《法人团体:一种“总体的社会组织”的想象——涂尔干的社会团结思想研究》(独著),《社会》2008年第2期,第39-76页。22.《社区建设研究综述》(独著),载《中国社会学年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9-47页。21.《构建总体性的友好社会——涂尔干的社会团结思想研究》(独著),上海社联第五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载《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共识·共生·共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165页。20.《风险社会及其超越——“反身性”与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之建构》(独著),《社会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3辑(2007年6月),第125-155页。19.《不要相信我太多!》(独著),《社会学家茶座》2007年第2期,第105-110页。18.《中国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挑战、危机以及超越的寻求》(二人合著,第一作者),《社会》2007年第2期,第1-25页,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7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14期编目辑览。17.《社会学告诉我们无法选择》(独著),《社会学家茶座》2007年第1期,第107-112页。16.《社会理论学科发展报告(初稿)》(独著),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社会学研究与调查内部文稿》(2004年10月)、《人文社会科学100学科发展报告》(黄浩涛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其中第二、三部分以《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社会理论研究篇》为题(约1.0万字)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2月9日第2版(署名:社会学所社会理论重点学科组),《新华文摘》2005年第4期(第16-20页)以《社会理论研究的问题、范式和趋势》为题全文转载(署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课题组)。15.《2005年中国社会学研究综述》(独著),《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汝信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285-295页。14.《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科学学科构成——兼论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困境》(独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125-130页,转载于《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7》(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6-186页。13.《回到“社会的”社会学》(独著),《社会》2006年第5期,第1-56页,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006-2007)“网络宣传优秀成果奖”。12.《社会理论学科发展报告(修改稿)》(独著),《社会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第2辑(2006年7月),第100-136页。11.《偶像是如何炼成的——“超级女声”的社会学分析》(独著),《社会学家茶座》2005年第4期(第136-141页)、2006年第1期(第138-145页),收入《社会学家精华本,卷二》。10.《从“理性VS非(反)理性”到“反思VS自反”——社会理论中现代性诊断范式的流变》(独著),《社会》2005年第2期,第1-24页。9.《“反身性”研究的若干问题辨析》(独著),《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10-17页。8.《反身性:一种新的现代性诊断视角》(独著),《社会学家茶座》2004年第3期,第122-124页。7.《社会学的“帝国主义”情结》(独著),《社会》2004年第8期,第32-36页。6.《“反身性”多元内涵的哲学发生及其内在张力》(独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78-83页。5.《反身性与“曼海姆悖论”——兼论相对主义社会学的可能性》(独著),《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4年第8期,第47-57页。4.《马克思与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比较研究》(二人合著,第二作者),《广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28-32页。3.《涂尔干的人类学研究及其社会学旨趣》(二人合著,第一作者),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10-13页。2.《理性的两难与现代性的诊断》(独著),《国外社会学》2003年第4-5期,第125、126-129页。1.《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结构与中国历史之进路——关于“韦伯难题”的另类思考》(独著),《唐都学刊》2003年第2期,第87-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