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气功研究所是什么?针推考它的研怎么样?

丹麦版
大勇不歧
上海研究所是属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科委共同管理和运行的!中药学院完全属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都很好的!!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学术研究

雌节
万物皆化
截止2013年11月,学校建有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7个中管局重点研究室,2个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2个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中药标准化、肝肾疾病病证、筋骨理论与治法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中药现代制剂技术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2个):复方中药、中医临床 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疾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7个):中医医疗服务评估、传统医药法律保护、慢性肝病虚损、脊柱退变肾骨相关、中药新资源与品质评价、针灸免疫效应、中医传染病学 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2个):中药创新药物研发、针灸推拿诊疗技术 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医学科技史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E-研究院(3个):中医内科学E-研究院、氧化氮及炎症医学E-研究院、中药药效物质E-研究院 其他校级科研机构: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中医文献研究所、中药研究所中医脊柱病研究所、中医外科研究所、中医肿瘤研究所中医骨伤科研究所、中医肾病研究所、中医肝病研究所中医推拿研究所、中医药发展研究所、中医脾胃病研究所独立法人机构:上海市气功研究所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 市中医老年医学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博物馆 馆藏资源根据学校官网2014年6月显示,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100万余册,阅览座位952座。设有专用古籍书库2个,面积逾170平方米。其中收藏古籍36663册件,包括特藏善本1110部6196册。藏书主要为与中医药有关的元、明、清各时代的刻本、抄本,包括同时期内日本、朝鲜的各类版本,及民国时期中医药书籍和各中医院校的教材。藏品中有诸如元代刻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赵开美校刻本《仲景全书》,明嘉靖汪济川刻本《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清顺治六年(1599)白鹿山房木活字本《李士材先生伤寒括要》,民国时期《章太炎先生手写古医方》等珍品。其中《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明嘉靖汪济川刻本)等10部古籍,被选入2008年、2009年、2010年文化部公布的3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09年6月被评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上海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学术期刊《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创办于1960年3月,原名《上海中医学院学报》,其后曾停刊;1987年复刊改名为《上海中医学院、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学报》;1999年经国家科技发展部批准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获正式刊号,公开向国内外发行。被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荣获“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Science Evaluation,RCCSE)”,并被国际著名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设有名家薪传、百家评述、灵兰探幽、临床百科、学苑春秋、实验中医、中药制剂、管理科学、专题综述等栏目。

上海中医药大学有几个校区及校区地址 哪个校区最好

论则贱之
梦宝谷
有两个校区,一个在浦东新区,一个在徐汇区,徐汇区的是老校,现在一般是成人教育,地方比较小。浦东校区相比徐汇校区比较大,现在学生一般都在这里学习上海中医药大学现在有2个校区,分别为:浦东新区和徐汇区上海中医药大学校区地址及简介1.上海中医药大学浦东新区地址:蔡伦路1200号中医药大学内(近华佗路)。创立于1956年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是新中国诞生后国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也是上海市属高校中唯一的一所医科类重点特色院校。1985年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成立,目前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管理机构,学校校级领导兼任研究院院级领导的管理体制。学校位于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科研教育区内,占地500余亩,教学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在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战略布局中,已成为“张江药谷”的重要组成部分。2.上海中医药大学徐汇区地址:零陵路530号15号楼5层。建校60年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各级各类中医药专门人才,校友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校拥有700多名专家和教授,3名两院院士,76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64名上海市名中医。1999年,我校首批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的评估,并于2007年再次被评为“优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中医院校前列。

上海市中医老年医学研究所怎么样?

体认
老友纪
简介:上海市中医老年医学研究所的前身为上海中医药大学老年医学研究所,1990年成立,2003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公益型科研机构,隶属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下设临床研究室、基础实验室、新药研发实验室等部门。现有人员16名,其中正高2名、副高3名,博硕士研究生导师3名,博士学位人员3名、硕士学位人员3名。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详情官方电话官方服务官方网站天眼服务

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导师哪个好

蔡李佛
过桥
创立于1956年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是新中国诞生后国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也是上海市属高校中唯一的一所医科类重点特色院校。1985年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成立,目前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管理机构,学校校级领导兼任研究院院级领导的管理体制。学校位于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科研教育区内,占地500余亩,教学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在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战略布局中,已成为“张江药谷”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各级各类中医药专门人才,校友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校拥有600多名专家和教授,3名两院院士,76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60名上海市名中医。1999年,学校首批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的评估,并于2007年再次被评为“优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中医院校前列。截止2015年10月,学生规模为全日制在校生7322人,其中博士生550人、硕士生1840人,本科生3657人,专科生249人,留学生1026人;全日制在校生中港、澳、台地区学生174人。此外,成人教育学生3846人。每年有来自日、韩、俄、法、英、美、德、意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短期留学生1200余人次。上海中医药大学坚持“不重其大,重其优;不重其全,重其特;不重其名,重其实”的办学理念,坚持“研究教学型、特色型、外向型”的办学定位,是一所专业特色鲜明、全国一流、世界闻名的中医药高等学府。

我想考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了解情况的前辈能给介绍一下吗??

颜铭
秋本
中科院上海分院中 倒是没有药物研究所进行招收研究生。只有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你应该想报考的是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涉及药物,在上海招收的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很遗憾,帮你查询了下,中科院所有的上海分院都没有药化专业方向的学科,唯一靠近的是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材料化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佞也
建院初期一批享誉海内外的中医名家,如内科黄文东教授、丁济民教授,外科顾伯华教授,妇科陈大年教授,儿科徐仲才教授,骨伤科石筱山教授,针灸科陆瘦燕教授等。他们独树一帜的学术造诣和大家风范为医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些著名中医大家的垂范下,医院新一代名医辈出,目前,医院拥有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11名,上海市名中医16名,在上海市医院中占有绝对的优势。 医院医疗技术力量雄厚,共有卫技人员992人,占职工总数的80.38%;医师313人、护理人员399人,其中高级职称179人,中级职称278人,硕博士占医师总数35.01%。医院拥有螺旋 CT、DSA、DR、系列电子内窥镜、腹腔镜、超声刀、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血浆置换仪、流式细胞仪等先进的医疗设备,医疗设备的质和量均走在同类医院的前列。 医院的中医特色鲜明,冬令进补膏方门诊、冬病夏治门诊、中医专家门诊等,每年都吸引了大批患者前来就诊。目前医院年门诊量达110万人次,医院年膏方门诊量12000料,中药饮片年使用量达到2630吨,年饮片配方逾700万帖,均位居全市医疗机构之首。 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中医学科建设,医院已建立起了雄厚的中医临床学科优势。目前医院拥有上海市中医外科和中医肿瘤临床医学中心,是上海市唯一拥有2个临床医学中心的中医医院。医院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重点专科3个,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科9个,特色专科床位数占全院床位的70.93%。 经过多年的建设,医院已在全国中医界建立了优势的学术地位,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目前医院有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个、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1个、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1个;医院还有全国专业学会主任、副主任委员16名,上海市专业学会主任、副主任委员37名。 在学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医院积极探索中医继承工作的新思路,在国内首先开创了名中医工作室这一中医传承的崭新模式,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市有关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同时医院还成为“抢救性继承老中医专家经验”国家科技攻关的组长单位。名中医工作室这一中医传承新模式,为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证,目前医院进入上海市各类人才培养计划的中青年医学专家有35名。 近年来医院共获得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在研局级以上课题166项,共获得科研经费资助2479万元,在研科研项目及科研经费在全市同类医院中均名列第一。近3年来,医院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各级各类奖项2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公示6项。医院在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上同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共获得国家新药证书2项,新药临床研究批件4项,签订成果转化合同10项,合同总额达2240万元。 在医疗、科研获得丰收的同时,医院在教书育人领域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共主编全国规划教材3部、主审全国规划教材2部;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临床医学院,医院有临床医学教研室17个,教师107名,硕导54名,博导23名;“十五”期间共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5名,硕、博士研究生654名,本科生401名;培养海外留学生50名,进修医生310人次。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是于1960年由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和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合并而成。她的前身是建院于1906年的上海四明医院,是一所沪上的百年老院,位列上海十大综合医院之一。医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认定为三级甲等中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1984—2006年十二次蝉联“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 1998年荣获上海市卫生系统规范服务、行风建设“红旗单位”称号;1999年荣获卫生部“全国百佳医院”称号;2004年第三次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荣誉;2005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医院通过2000版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全国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中医医院。医院拥有东西二部,核定床位1000张,开放床位1320张。西部位于普安路185号,毗邻淮海公园,占地28亩。东部于2005年4月23日正式启用,位于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张衡路528号,投资6亿元,占地160亩,是融现代建筑与传统特色为一体的园林式医院。2006年全院门急诊人次为123万左右,出院病人数为2.1万左右,平均住院天数16天,病床使用率95%以上。成立于2001年的曙光医院集团已实现核心医院与集团成员医院之间的双赢发展局面,曙光的品牌不断提升。集团目前有9个成员单位,包括中医、中西医结合和西医医疗机构。性质覆盖盈利性与非盈利性、治疗型与康复型,区域涉及上海市郊、浙江等地。海外市场也在近年得到了拓展。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医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时俱进,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实现“建设亚洲中医临床医、教、研中心”的战略目标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医院医疗设施齐全,配备有1.5T双梯度核磁共振、16排螺旋CT、全数字X光摄片机、数字血管造影机、基因芯片扫描仪、发光免疫分析仪、全自动模块式生化仪、荧光定量PCR检测仪、数字化电子胃肠镜、血液透析仪、高压氧舱等大型医疗设备。医院设有属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的研究所3个、临床研究室14个,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3个、二 级和一级实验室8个。自1995年以来,承担各级科研课题1107项,其中部级、国家级课题270项。医院从“六·五”起连续承担了国家科委攻关项目的研究,其中“十·五”攻关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0项,医院获得科技成果奖150项,其中部级、国家级科技进步奖58项,专利3项。 作为全国中医院校中最先成立的临床医学院、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的临床基地,曙光临床医学院先后承担了中医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中医七年制临床专业硕士生,硕博士研究生,外国留学生及短期研修生、中医护理本专科生、夜大学等的课程教学、临床见习和实习任务。现有教研室16个,博士学位点5个,硕士学位点10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每年承担1000人次以上的各类研究生、留学生和其他学生的临床带教工作,接受300多位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医师和学生的进修、培训。医院现有职工总数1500余人,具有正高级职称84名,博士生导师26名。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11名,担任全国和上海市专业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以上的专家109名。医院在人力资源的优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医院拥有7名上海市名中医、23名曙光名中医、18名曙光高级中医师,在充分发挥传统医学优势方面,形成了“名中医挂帅、高级中医师当家”的曙光特色。

> 上海医药临床研究中心

靠背石
天与地
上海医药临床研究中心:“面向国际标准,全面提升本土水平;面向国家战略,积极参与自主创新;面向市场需求,大力推进产业发展。”上海医药临床研究中心是在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部市会商”框架下,上海市科委与徐汇区联合共建的非营利性研究服务机构。中心位于上海枫林生命科学园区,该园区是“上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扩展区,以原创研究和药物临床研究见长,是上海重要的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密集区。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建设面积65000平方米。中心将立足上海,面向全国,服务世界,致力成为链接制药企业与临床医院之间的第三方的服务与评价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医药临床研究中心立志成为:中国药物研发国际化的先行者,从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成长为国际多中心试验的组织者;临床研究国家战略的实践者,积极争取承担并实施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中的相关内容;生命健康服务产业的推进者,催生围绕药物临床研发的高端服务产业形成。上海医药临床研究中心主建单位: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委参建单位:(排名不分先后)国家科技部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科学与技术委员会、同济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上海市卫生局、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食药监局、中科院上海分院复旦大学、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医药临床研究中心以新药临床研究国际规范为标准建设“一基地、六中心”功能。

上海国医馆的服务特色

功美不有
天文
作为我们上海市第一家提供高端中医综合服务的人文中医馆,云集近百名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这些专家都是我们中医界各个领域的学术泰斗、名医大家。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精湛的医疗技术,上海国医馆才能确保让每一位客户,都能得到更高品质、更专业高效的高端中医健康管理综合服务。上海国医馆中医诊疗的科室很全面,涵盖了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儿科、针灸推拿等各个专业。 上海国医馆落址于全国首批“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上海市浦东新区,馆内可使用面积高达2500多平方米,配有完善的专属个人VIP候诊室、安静舒适的诊疗室、温馨私密的针灸推拿室、典雅的休闲茶水区、精品中药房,并可依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提供多样的个性化服务组合、以及高端增值服务,确保为客户提供最优质高效的人性化服务。去过的人都说,走进国医馆,与其说是一家高水准的中医院,更确切的说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中式会所。优雅的氛围加以全程导医服务,让人的心境更舒畅愉悦。 严世芸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副组长、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中医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名中医、全国名中医继承班指导老师、《辞海》中医学科主编、上海市中医学术发展专家组组长、香港大学中医学院名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名誉客座教授。获得上海市中医中西医结合科技成果二等奖2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2次等,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临床医药方面:擅长中医内科,对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疑难杂症,疗效显著。 邹菊生主任医师、教授,上海市名中医,全国第三届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任龙华医院眼科主任,上海中医眼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会顾问,曾任全国中医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中医及中西医眼科学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中医眼科临床医疗及教学、科研工作。运用五轮学说进行脏腑分属,创立分层辩证法治疗角膜病;建立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眼病的诊疗体系;对于老年性干眼病及颈眼综合征、老年性白内障、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疾病的治疗均有独到之处。擅长:中西结合治疗角膜炎、葡萄膜炎、慢性单纯性青光眼、老年性眼病、眼底病、颈眼综合症等。 赵国定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是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内科分会副主委、上海市防治冠心病协作中心副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 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诸如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高血压病等。1969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二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并研制了冠心灵等6种自制剂用于临床治疗。 倪菊秀师承中医儿科专家董廷瑶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学科医疗特色。对治疗小儿厌食症、疳积病和小儿腹泻有特效。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哮喘等疾患辩证施治,近、远期疗效显著。对小儿多动症运用儿童注意力缺陷测试仪进行测试,并辅以耳穴敷贴、针灸等手段,疗效颇佳。已发表医学论文20余篇,论著4篇,曾应邀赴美参加儿科学术经验。现任静安区中心医院中医科副主任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吴银根1964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 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被授予“上海市名中医”荣誉称号。 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呼吸分会荣誉主任。 特长:中医呼吸内科,研究哮喘与免疫,获200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擅长:支气管哮喘、肺炎(含间质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等各种肺炎)、慢性咯血、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以及虚人感冒、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肺结核及调理、肺炎后调理、肺部肿瘤及术后调理、肺肾虚证调理。 刘嘉湘上海市名中医,现任龙华医院肿瘤科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中医肿瘤专科医疗中心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全国理事兼传统医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医药肿瘤学会主任委员,《肿瘤杂志》等杂志编委。四十年来从事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临床与科研和内科疑难杂病治疗,临床经验丰富,有较高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对中医扶正法治疗癌症研究有较深造诣。上海市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发表论文92篇,主编《实用中医肿瘤手册》、《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肿瘤科分册》、《中国中医秘方大全·肿瘤科分卷》等。 徐敏华主任医师,教授,上海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内、妇科临床医疗工作40年。 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病毒性心肌炎、癫痫、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妇科疾病如月经病、更年期综合症,不孕不育等。 享受国务院特殊的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厥脱急症二级分组组长,上海市医学领先“脑卒中”特色专科学术带头人。中国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瘀证研究中心常务委员、心病脑病分会委员,《上海中医药杂志》编委。曾获卫生部科研成果二等奖,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奖三等奖,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成果三等奖。 李祥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至今已46年。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不孕与不育的中西医治疗》、《女性性器官出血》等五部著作。擅长治疗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输卵管梗阻不通、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妇科奇难杂症、身体虚弱及产后、各种手术后的调理,男性不育症、男女性功能障碍等,被病家誉为“送子公公”。多次被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曾到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多次出国讲学及学术交流。多次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并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展览会金杯奖等奖项。 秦亮甫主任医师、教授。从医六十多年,对疑难杂病治疗,强调辩证论治,针药结合,注重脏腑与经络、局部与整体得关系。对中医内科、针灸科、中医外科多种疑难疾病有独特得治疗手段,尤其擅长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胃肠炎、三叉神经痛、面瘫、多发性硬化、湿疹及肿瘤术后等病证。由其负责施行针刺麻醉的“针麻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集体奖,1989年该针麻手术获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著有《杂病医录》、法文《中国医学食物应用》,先后发表论文100余篇。 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1992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颁发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12月获得“上海市名中医”称号。曾任法国路易斯?巴斯德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澳洲全国中医药针灸联合会高级顾问等。 王文健主任医师,博士导师。1970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任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主任,教育部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带头人,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老年病和中医理论肾本质的研究。在老年病和代谢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曾先后承担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卫生部、国家教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市科委的研究课题十余项。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其各种慢性并发症,包括血管、神经、肾脏病变;肥胖、脂肪肝;其他中医杂症 夏翔上海市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学会常务顾问,上海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上海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主任委员,上海食疗研究会副理事长,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50年来长期从事中医内科老年病之临床诊疗、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专业特长为中医内科,心、脑血管病、消化、呼吸系统等疾病。主编、副主编《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内科)》、《中国中医独特疗法大全》、《中国食疗大全》、《中医内科学》、《自我保健医学》、《中华养生大全》、等学术著作10余部。 擅长于诊治心、脑血管、呼吸道、肾脏、免疫风湿、眩晕症等疑难杂症。 曹玲仙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上海市名中医。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50年。全国名老中医继承班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指导老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高级科研人才培训班指导老师。上海市西学中研究班指导老师。上海市海派传承班指导老师。 临床擅长诊治不孕症、不育症、反复自然流产(习惯性流产)、月经失调、闭经、卵巢功能低下、多囊卵巢综合征、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妇科炎症、盆腔炎、盆腔疼痛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经行前后综合征(经期头痛、呕吐、乳房胀痛等)、月经期、妊娠期、产后期抑郁症、产后症、妇科肿瘤术后、放化疗后等妇科疑难杂症。 王翘楚教授,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名老中医工作室主任、上海市中医失眠症特色专科主任、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睡眠疾病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王翘楚教授擅长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症、精神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衰弱、小儿夜啼以及相关的心脑血管病、脾胃病、更年期综合征等内科杂病和中医养生心理咨询。王翘楚教授对失眠症及其相关疑难病症、民间医药萱草花、花生叶治疗失眠症颇有研究,研究成果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局级奖项3项。著有《中医科技管理学》等5部专著,发表论文40余篇。 石印玉教授,主任医师,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院长;上海市名中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从事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颈腰椎病等骨与关节疾病和骨与关节损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先后负责各级科研项目10余项。 研究成果曾获2002年度上海市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度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一等奖。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中国骨伤科学辞典》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