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上海市粮食科学研究所怎么样?

其于宗也
欺骗我
上海市粮食科学研究所是1992-09-15在上海市普陀区注册成立的全民所有制,注册地址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府村路445号1幢2楼。上海市粮食科学研究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101071329051860,企业法人姚剑军,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上海市粮食科学研究所的经营范围是:粮油、食品、机械、化工、食品添加剂、饲料专业的“四技”服务;粮油食品的质量检测;承办《粮食与油脂》杂志国内杂志广告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上海市,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525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1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4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优秀。上海市粮食科学研究所对外投资1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上海市粮食科学研究所信息和资讯。

青岛市粮食科学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怎么样?

不能说
蹲循勿争
青岛市粮食科学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是2002-10-24在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青岛市市北区松山路14号。青岛市粮食科学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702037439630518,企业法人刘新钲,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青岛市粮食科学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粮油食品的检验、检测,粮食机械工程、灭菌、虫害防治、熏蒸、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开发及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各类培训(未经许可不得办理),木材测量技术咨询服务,自有房屋及设备租赁,【旅馆业(限办分支经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山东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069023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65家。通过爱企查查看青岛市粮食科学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信息和资讯。

沈阳市粮油食品科学研究所怎么样?

海棠红
无毁无誉
沈阳市粮油食品科学研究所是1992-05-04在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注册成立的全民所有制,注册地址位于铁西区北四东路21号甲。沈阳市粮油食品科学研究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210106MA0UTLFF81,企业法人齐森,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沈阳市粮油食品科学研究所的经营范围是:粮油食品饲料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丰产剂开发、研制,成果转让;粮油食品机械、检测仪器设计研制,销售研制开发产品;通用零部件加工。在辽宁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66508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0-5000万 和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69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沈阳市粮油食品科学研究所对外投资1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沈阳市粮油食品科学研究所信息和资讯。

急求急求!!!!!!

见分
泛然而辞
乳制品--冰火两重天 中国乳业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和锤炼,中国乳业已由一个“弱质产业”发展成为“朝阳产业”,中国也由一个“贫奶”国家进入了世界乳业大国行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人们对营养和健康的关注程度也随这加深。当我们走进超市,乳制品的货柜琳琅满目,花色品种齐全。乳制品已成为继粮食、肉类、水产之后的人民生活必须的食品。13亿人口庞大的消费基数,为中国乳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应邀出席中国乳品工业协会成立十周年大会的法国参赞多美尼克·吉岗称赞说:“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乳业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已进入世界‘乳业大国俱乐部’,并正在吸引世界的目光。”一、行业综述1.行业概况2003~2004年全国的整体销售额是呈继续增长趋势(图1),非食品的销售额与2002~2003年度相比增长速度减缓,食品/饮料是大幅增长,由4%上升到了11%。 图1 全国食品和非食品销售额增长率随着奶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奶牛产奶量也有所增长。2005年一季度,中国牛奶产量同比增幅超过25%;但是,与此相比牛奶的价格增幅不大,仅为3.3%。由图2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奶类消费与世界的差距。亚洲人均年消费乳制品40公斤,世界人均100公斤,发展中国家人均牛奶消费也达30公斤,发达国家人均200公斤,而中国只有19公斤左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约为中国台湾及日本的五分之一,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明显差距。这与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饮食习惯以及对牛奶的认识有关。不过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乳制品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图2 乳制品年消费量的比较近几年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在过去的十年间是中国乳制品工业新建、扩建、技术改造项目最多的十年,大中型企业的装备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代表着中国乳制品工业主流力量的大型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98~2004年的增长率均超过20%。2004年乳制品的产量为2368万吨,其增长率为25%,比十年前增长了2.5倍,人均奶类占有量达18.2公斤,乳制品产量达949万吨,比十年前增长了8.0倍,其中液态奶产量增长了14.4倍;乳制品工业总产值达663亿元,比十年前增长了7.5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乳制品消费支出达124.7元,比十年前增长了3.0倍。2005年全年人均消费液态奶制品18.79公斤,奶粉0.51公斤,酸奶2.90公斤。奶粉消费量比去年下降7.8%,液态奶和酸奶均比去年有小幅增长,其中液态奶制品增长1.2%,酸奶消费增长12.7%。可以预测今后5-10年内,中国乳及乳制品的发展速度将在10%以上。预测2015年,中国人均奶类产量将由2000年的8.5公斤发展到30公斤,增长2.5倍。表1中列出了2002~2004年间乳制品行业发展的情况。表1 2002-2004年乳制品行业发展情况2002 2003 同比增长 2004 同比增长 销售收入(亿元) 355 478 34.8% 663 38.6% 液态奶制品产量(万吨) 364 583 60.0% 806 38.3% 干乳制品产量(万吨) 106 141 33.3% 142 1.0% 利润总额(亿元) 24 30 27.5% 34 12.3% 利润率 6.66% 6.29% -5.6% 5.10% -18.9% 2005年,中国乳业市场整体上虽然能够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和价格战烽火连绵的双重夹击之下,乳业板块的多家上市公司毛利率均呈不同程度的下滑,其盈利水平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图3反映了2002~2004年全国食品品类平均价格走势,全国食品一半的品类价格都出现不同程度地下跌之势,所有品类内只有婴儿奶粉的价格明显大幅上扬,酸奶产品的价格近两年来的价格是持续下跌,2003~2004间在所有品类中跌幅最大。乳制品工业在食品行业中所占的比重,法国为21.9%,德国为19.1%,美国为12.4%。中国乳业发展的起步比较晚,例如2003年乳制品工业总产值为521.8亿元(当年价),约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4%,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发展潜力很大。按照近年来的发展态势,中国乳制品工业正如旭日东升,只要政策措施得当,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与之相关的产业,如包装业、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业、零售商业及科学技术等社会化服务业都将随之兴旺发达起来,从而为城乡人民增加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这对于提高民族健康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将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005年乳制品行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同比增长25%,但利润增长幅度落后于收入增长。一是反映出由于供求增速不平衡、市场竞争加剧、行业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大企业的规模效益、品牌效益没有发挥。二是中小城市消费市场并未完全启动。如今最大的液态奶生产工厂的日加工液态奶的能力是1500吨,技术装备是国际先进水平。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略有增长,消费增长幅度远低于生产增长。2005年,京津沪渝等大城市居民奶类消费量已超过30公斤以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目前的数据看,占人口比例21%的省会以上的大城市占乳品消费量的54%,因此占人口比例79%的地级城市及乡镇、农村市场乳品需求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一、二级市场的挖潜及向三、四级城市及乡镇和农村市场的拓展将成为乳制品企业的重要增长点。2.中国乳制品行业特征(1)北奶南调由于中国传统上奶源带局限于北部的内蒙和黑龙江等农牧大省,因此在乳制品工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南方地区饮奶量大幅度上升时,整体上看属于北奶南调,北方的乳制品源源不断输入南方市场。伊利蒙牛正是利用北方的资源和价格优势开拓了全国的市场。南方的产奶高峰期在冬季,夏季的销售高峰生奶短缺,而且北部的产奶高峰期在夏季正好与牛奶的销售高峰季节吻合。(2)城乡乳制品消费差距大2000年以来,城市乳品消费量一直占据着国内乳品市场80%以上的份额,农村消费的绝对数量仍然很低,2004年人均乳品消费量仅为3.62 公斤,仅为同期城市居民的14%,但随着城市化的继续推进超高温无菌包装牛奶的迅速发展,以及农民人均乳品消费的缓慢提升,我们预计这一比例将继续攀升。(3)中小企业多乳业虽然经过了激烈的竞争,各大乳业伊利、蒙牛、光明跑马圈地的结果是大幅压缩了各地乳制品公司的利润,但市场仍然没有充分整合,三家公司的液态奶市场占有率总和已经接近50%。中国乳品企业仍然有1500多家,其中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有359家,上亿元的企业仅有12家,绝大多数是中小乳品企业,他们的生产规模较小,日处理液态奶量在50吨以下。很多地方中小企业依靠新鲜类产品和控制奶源与外来的乳业巨头顽强对抗,这种情况与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的保护也有部分关系。3.行业发展瓶颈从1998年开始到2004年,奶牛存栏每年以16.4%的速度增长,奶类总产量每年以超过20%的增长速度增长,在国民经济产业里头算是发展速度比较快的一个产业。但应该说虽然在近几年发展速度很快,由于产业本身积累一些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新的时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问题也很突出,特别是在当前奶业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情况下。(1)消费增长放缓,利润水平降低尽管产量始终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但乳制行业的瓶颈已日趋显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级城市消费需求日趋饱和,由于渠道建设、消费理念等原因,乡镇和农村市场尚未真正启动,从而形成了供求比例失调的局面。另外,随着近年来原材料及运输成本的不断上升,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各企业利润率已下探至2%~5%区间,行业内部分企业出现亏损。龙头乳品企业在消费终端仍将实行价格战,利润空间压缩将促使企业经营两极分化,从而导致并购现象增加,生产集中度提高。产品向多元化发展,如利润丰厚的酸乳、果乳、功能性乳品将成为未来市场上的热点。二、三级城市将成为乳品企业拓展的重点;与此同时,拥有70%人口的乡镇和农村市场将成为企业实现飞跃的重要台阶。(2)干乳制品的进口量大2000~2004年干乳制品进口量每年以14.3%的速度增长。2004干乳制品的进口量达到34.3万吨,其中奶粉从2000年以来到2004年以18.8%的年递增率增长,去年奶粉的进口量绝对数已经达到14.5万吨。奶油年递增率41.5%,奶酪年增长率38.5%,炼乳年增长率14.7%,干乳制品进口量已经占国内生产总量四分之一,奶粉进口量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量五分之一。在发达国家,牛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中国奶类产值仅占畜牧业产值的10%左右,约为农业产值的3%。奶业是比较保守的,也是比较封闭的产业。全世界都靠关税保护自己国家的民族奶业,美国和加拿大为150%,欧盟达到200%,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奶制品才10%到15%,而且现在中国正在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谈判双边自由贸易区,这两个国家是奶粉和干乳制品出口量比较大的国家,如果双边自由贸易区实施以后,关税还有可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现在一些农牧区出现了一些卖牛、卖奶难、甚至杀牛的现象,有各种因素,但是乳制品进口量的快速递增不能说不对我们国家的民族奶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今年出台了国办24号文件“禁鲜令”,以保护奶牛养殖业的利益,保护农牧民养奶牛的积极性。(3)奶源不足中国很多地区,特别是一些奶牛饲养量比较低的地区,盲目发展奶牛的现象比较严重。由于资源、技术和市场加工等等方面的条件不具备、不配套,农户养了奶牛、产了牛奶卖不出去,企业收购液态奶后又出现产品卖不掉,牛奶腐败、变质等问题时有发生。只有大中型企业由机械集中挤奶和饲养小区生产的能够控制原料乳质量。在乳业生产上,中国良种奶牛严重不足。2004年中国存栏奶牛总数993万头,其中真正的良种荷斯坦奶牛大概是450万头,剩下都是改良牛。荷斯坦牛的单头年产奶量约为5万吨,改良牛的单头年产奶量只有荷斯坦牛的一半,约为2~3万吨。表2 2005年1~8月进出口种牛产销国(地区)量值表商品名称 进口累计量 出口累计量 产销国 数量(头) 金额(美元) 数量(头) 金额(美元) 朝鲜 - - 40 3,850 澳大利亚 30,355 47,305,369 - - 新西兰 14,069 19,505,845 - - 总计 44,424 66,811,214 40 3,850 表2的数据显示在2005前8个月内进口的奶牛数量为四万多头,而进口的只有三千多头。奶牛资源不足,单产水平低长期以来是制约中国奶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此,业内专家纷纷指出,中国奶业发展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中国奶牛业若要达到快速发展,应在加快良种奶牛群的遗传改良速度的同时,必须打破常规,尽快应用国内外近几年取得的奶牛胚胎生物工程技术和良种公牛精子分离的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成果,以期达到奶牛群从数量和质量上同时提高的目的。(3)乳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中国乳品加工企业的规模比较小,加工能力低。一半以上的乳品加工企业日处理液态奶能力都在20吨以下。国外的乳品企业是高度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从奶牛的饲养到乳品的加工,市场的营销等等全部是采取一体化,大部分企业都是股份制。中国目前奶源基地和乳品加工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共担风险,利益均分的产业化的链条。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程度低是中国乳品企业发展一个很致命的问题。(4)中国乳制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国家第三方的质量监测基本上没有开展起来。现在制定原料奶的标准非常低,目前中国的一级奶标准,在多数国家都判定为不能作为液态奶的原料。为此,2005年中国先后出台了“禁鲜令”以及要求在标签上标注复原奶的命令,为中国乳制品质量和竞争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乳制品市场1.细分行业状况乳制品主要分为液态奶、酸奶、奶粉、冰淇淋、干酪、黄油等品类。1996年开始的乳业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城镇市场高速增长所带动,目前在城镇消费市场增长缓慢的环境下,在农村消费市场有效启动之前,中国乳品行业,将在阵痛中艰难转型,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将加大,第一梯队乳品企业在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地区和产品上巩固成绩,第二梯队品牌扩大战绩成为全国性品牌很难,中小型企业继续深化差异化经营。表3 2003~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各种乳及乳制品人均消费量和消费金额人均消费 乳及乳制品 液态奶 奶粉 酸奶 其他乳制品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2003年 25.0 124.7 18.57 79.4 0.55 18.4 2.57 14.9 2.80 12.1 2004年 25.3 132.4 18.79 83.0 0.51 19.0 2.9 17.4 3.1 13.0 同比增长 1.2% 6.1% 1.2% 4.6% -7.8% 3.2% 12.7% 16.9% 10.7% 7.8% 从表3可知,城镇的乳制品消费已经趋稳,液态奶制品的消费占主导地位高达75%,但酸奶制品仍在增长,可能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而奶粉的消费量在下降。表4 2003~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各种乳及乳制品消费价格额(元/公斤) 乳及乳制品 液态奶 奶粉 酸奶 其他乳制品 2003年 4.99 4.27 33.21 5.79 4.31 2004年 5.23 4.42 37.18 6.00 4.20 同比增长(%) 4.9% 3.3% 11.9% 3.7% -2.6% 图3反映了全国食品品类的价格走势,表4的数据说明了城镇的乳制品消费每公斤的单价在上升,说明乳制品消费的层次在提高,而奶粉的价格增长达到11.9%,说明高档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普通奶粉将难以找到市场,今后的奶粉市场将以婴儿粉和高附加值产品为主。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乳制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2001年为6.3%,2002年为6.8%,2003年为6.1%,2004年为5.4%,2004年销售收入前十位的企业销售收入利润率仅为4.9%。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图4)。图4.2001~2004年的销售利润率2.品类发展(1)液态奶1995年,干乳制品产量同液态奶产量的比例为1:1;到2004年已接近1:5.6的比例。从销售额的角度分析,液态奶占到乳制品消费的63%左右,是乳制品工业的绝对主力。液态奶的结构自1995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超高温灭菌乳逐渐成为了竞争的热点。1998年以前中国的液态奶基本上是巴氏杀菌乳的天下,由于巴氏杀菌乳的保质期短(2~10天)并且对冷链要求高的因素,其运输半径不超过300公里,从客观条件上限制了乳业的大规模发展。而超高温灭菌乳具有在常温环境下长达半年的保质期。十年前,液态奶生产主要是在大中城市,以巴氏杀菌乳为主。自80年代开始引进超高温灭菌乳(UHT乳)生产技术,1997年后,灭菌乳得到了快速发展。1998年伊利开始利用内蒙的丰厚资源和低廉的价格通过利乐枕产品开始了迈向乳业第一品牌的征程,而蒙牛则使用保质期为45天的利乐枕对大中城市的冷藏巴氏杀菌乳产品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以1999年和2004年为例,1999年,超高温灭菌乳与巴氏杀菌乳占液态奶的比例分别为21.1%和59.9%,到2004年已变成66.7%和18.1%(图7)。在这6年间,灭菌乳和杀菌乳的比重发生了转换,现在超高温灭菌乳在乳制品生产中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超高温灭菌乳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乳制品结构调整的步伐,为推动中国乳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扩大了液态奶消费区域,使没有冷链条件的城镇农村能够喝上低成本的液态奶。图7 液态奶品类的变化(2)酸奶从销售额的角度分析酸奶占到乳制品消费的13%左右,是乳制品工业的增长新秀,2004年酸奶产品以38%的增长速度在所有快速消费品中拿下了增长速度第一的桂冠,酸奶2003年上半年到2005年上半年的平均增长率在40%以上,风味奶为14%,白奶为24%,总体来看,酸奶的发展速度高于液态奶奶,这反映了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企业应以消费者需求为驱动力,确立明确的市场和产品线战略。而且由于UHT酸奶饮品领域的激烈竞争利润下滑,导致原本地域性很强的保鲜酸奶逐渐成本竞争热点。(3)奶粉从销售额的角度分析,奶粉占到乳制品消费的14%左右,在过去的十年当中,以加糖奶粉为主的奶粉产品结构已得到了彻底改变。2004年,全国奶粉产量约142万吨,其比例(图8)约为全脂奶粉20.7%;加糖奶粉13.6%;脱脂奶粉3.0%;婴幼儿奶粉37.7%;其它奶粉25.2%(中老年奶粉、孕产妇奶粉、降糖奶粉、各种强化奶粉等)。可以看出,中国奶粉类产品的结构己发生了很大变化,全脂加糖奶粉当家的现象已得到了改变,适合不同人群营养需要的配方奶粉已超过总产量的60%。其它包括:中老年奶粉、孕产妇奶粉、降糖奶粉、各种强化奶粉等图82004年奶粉产量分布(4)冰冰淇淋2005年中低端市场的争夺战尤为激烈。伊利和蒙牛分别以市场占有率15%和13%名列去年冷饮市场的冠亚军。 在市场领先地位不断变化的背后,是整个冷饮行业的不断壮大和重新洗牌。2005年中国的冰淇淋年销售额已达到260亿元左右,而在十年间,国内冷饮也从零散经营的3000多个小品牌的纷争变为十余家冷饮巨头间的实力抗衡。以往中低端市场主要是国内品牌之间的竞争,而今年像和路雪、雀巢等以往走高端路线的外资品牌也改变产品策略,大举进军“一元市场”。价格策略也由零售价2—3元向1—1.5元转变。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和路雪与雀巢、伊利与蒙牛已经形成了品牌产品的第一阵营,其它品牌企业和中小规模冰淇淋企业在经历贴牌检验后将进一步拉开与第一阵营的差距,但这四家巨头谁将坐稳中国冰淇淋市场的第一把交椅还有待一段时间的市场考验。3.行业龙头企业1995年,全国十大企业乳制品产量5.6万吨,占全国的总产量的10.6%;产值仅10,4亿元,占全国乳制品工业总产值的13.3%。到2004年,乳业前十大企业产量469.5万吨,占全国的总产量的49.5%;乳制品工业总产值376.8亿元,占全国的56.8%。2004年乳业的液态奶销售的排行中,十大品牌依次为:伊利、蒙牛、光明、三鹿、扬子江、三元、完达山、均瑶、娃哈哈、旺仔,合计市场份额为74.62%,伊利、蒙牛、光明三大巨头就已经占却近60%的市场份额。目前中国乳制品行业已经形成三大阵营,并将通过激烈的竞争进行洗牌。伊利、蒙牛、光明三大巨头形成第一阵营,占却近60%的市场份额,伊利则以22.05%占去全盘五分之一强的销售额高居榜首。三鹿、扬子江、三元、完达山等企业形成第二阵营,正在迅速向全国发展,但短期内难以形成对第一阵营的有力挑战。其余1000多家中小企业形成第三阵营,正在面临着前两大阵营的强力冲击。l 伊利1993年伊利股份建立伊利冷冻食品公司,冰淇淋产品连续九年全国销量第一。1999年开始开发超高温液态奶产品,2003年全国销量第一,奶粉市场份额排名第四。2004年伊利销售额达到87.35亿元,通过利乐砖的推广获取了22.05%的液态奶市场份额,占去全盘五分之一强的销售额高居榜首。伊利股份的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和品牌经营战略取得巨大成功。在全国拥有20多家工厂,通过深度分销扎扎实实地销售模式,在全国建立起牢不可撼的领先模式,即使04年底的高管事件也未能影响其业绩的高速成长。l 蒙牛蒙牛集团创立1999年,作为乳业的后起之秀,“蒙牛”以出色的营销手段与伊利在全国全产品全渠道展开了全面竞争实现了快速增长,以利乐枕和冰激淋产品为主。利乐枕产品销售全国排名第一。六年中,蒙牛销售收入从1999年的0.37亿元飙升至2004年的72.14亿元,连续四年增长率超过100%!冰淇淋产品和液态奶销售均为全国第2位,综合实力排名第二。l 光明前身是上海市牛奶公司,以生产保鲜产品为主巴氏杀菌乳和酸奶的销售均排名第一,2004年销售额达到67.86亿元,综合实力排名第三。在全国各地有二十多家工厂,产品销售以华东为主,构建了强大的生产、储运和销售网络,送奶上门超过100万户。目前乳制品市场竞争的趋势是:由产品竞争扩展到资源的竞争、从产品经营转向资本运营、宏观联合,微观竞争。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乳制品行业竞争格局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分化发展。三、发展趋势中国乳业历经了十五年的高速增长,已经从区域竞争走到全国竞争,从保液态奶的竞争走到超高温灭菌乳的竞争,从液态奶的竞争走向酸奶的竞争,各种竞争交织在一起为中国乳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5年是乳制品行业竞争更加激烈的一年,乳品企业通过价格竞争来争夺市场,在奶源建设和消费者终端服务上纷纷加大力度。2005年,中国奶业生产形势良好,产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但乳制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逐年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大型企业的盈利水平同小企业并没有明显差距,2005年8月份起中国乳业挑起了新的一轮价格大战,中国乳业将由于连续激烈的竞争利润持续下降,中小企业的出局的速度势必将加快,全国乳业通过整合兼并已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乳品企业集团,行业的集中度逐年提高。 乳品加工业大企业少,中小企业多是当前中国乳业发展的一大特点,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乳品厂大约有1500多家。1.乳品消费量持续高速增长1997年以来,中国居民乳品消费量迅速增长,增长率逐年提高,2003年达到了30%以上的历史高点后,2004年的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下降,但仍处于23%左右的较高水平。2005年预计增长率为25%。从消费量的构成来看,虽然1995年以来净进口的平均增速为21.27%,超过了国内原奶产量平均16%的增长速度,但其波动较大,且在消费总量中占比变化不大,1995年以来提高了3个百分点,2004年达到10.11%。国内原奶产量在乳品表观消费总量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二者历年的增速几乎一致。中国的液体奶、乳饮料、发酵乳人均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奶油、干酪的人均水平更低。地区分布不平衡以及城乡消费水平差异巨大等因素使中国乳品消费市场蕴涵广阔增长空间。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收入缩小将促进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同时消费习惯转变、企业销售策略改变将有效地刺激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市场乳品消费增长。下一轮的增长来自三个方面:对其他饮料的替代。根据AC尼尔森零售研究资料,当前中国消费者在碳酸饮料上的消费最大,牛奶和酸奶上的消费增长迅速,从营养和健康的角度看,其替代碳酸饮料的空间较大。我们用居民对乳品需求的增长来预测乳制品行业的成长性,2005年到2020年中国乳品市场平均成长性为12.23%,如果分段考虑,2005-2010 成长性为16.19%,2010-2020 年为9.92%。在乳品支出的内部结构中,城镇居民支出仍占据绝对优势,即使比例逐年下滑,到2020年,所占比例仍将超过73%。2.巴氏杀菌乳和酸奶类产品将继续高速发展,并展开全面竞争过去10年中,资源型乳业主要以超高温灭菌乳为主要竞争武器在全国分疆裂土,但全国的乳业价格大战使得超高温产品的毛利率越来越低,甚至有的地方已经达到奶比水贱的境地,超高温纯奶类产品已经无利可图,超高温酸奶饮品也已经风行全国。为了进一步扩张伊利和蒙牛在北京已经建立了保鲜液态奶的工厂,蒙牛已经在北京市场上获取了保鲜酸奶的高额占有率。鉴于保鲜酸奶连年25%以上的高增长率、高毛利率以及华东市场光明的垄断地位,2006年伊利和蒙牛都将开始在华东建厂,试图撼动光明乳业在华东地区冷藏霸主的地位。预计在华东的合肥及苏州等地,伊利股份将兴建液态奶、冰淇淋及酸奶项目,投资金额总共超过了3.2亿元。蒙牛乳业将投资2.5亿元兴建一个现代化的万头奶牛养殖牧场,形成和蒙牛液态奶生产线相配套的奶牛养殖规模。两大巨头在华南占领市场在华东试探和营销多年以后,终于在光明的利润区--华东开始砸下重拳,一场乳业巨头在华东的对决将拉开序幕。3.跨国乳业巨头欲卷土重来鉴于中国的庞大的人口和巨大的市场,外资从90年代就开始了对中国乳业的投资,雀巢、卡夫、优诺、达能、帕玛拉特、惠氏都在中国建厂并建立销售网络,但只有在奶粉行业雀巢拿下了行业龙头的桂冠,多美兹在婴儿奶粉上一枝独秀,在液态奶的市场上外资在中国的投资由于人员和生产成本高,对中国的中低端市场的营销模式适应力较差,无法打开销路,基本上以失败告终,最后选择了退出或与当地乳业合作。虽然前十年外资在第一轮的乳业大战上并不顺利,但采取了更为本地化的策略,由直接参与竞争转为与国内品牌合资,试图在中国乳业竞争格局基本成形后抓住机会东山再起。目前外资在乳业上主要合作对象为:时间 外资来源 发生事项 2003年 法国达能 持有光明5%的股权,持有娃哈哈50%的股权 摩根士丹利等三家外外资机构 注资蒙牛2.9亿元 2004年 国际资本 蒙牛在香港上市,募集13.74亿港元,约折人民币14.56亿元 新西兰恒天然集团 持有河北三鹿集团39%的股份 2005 台湾统一 以10亿元投资,并认购50%的股权,进入东北完达山 阿拉福兹 持有蒙牛奶粉业务的49%股份,合资的奶粉公司总投资达5.4亿人民币,注册资本为1.8亿元 达能 增持光明乳业股份达到9.7%的股权 在全国乳业巨头中,只有伊利公司对外资的引入量不大,仅是2005年与世界最大食品企业之一的芬兰维利奥(Valio)公司签约,买断其5年内全球著名益生菌LGG中国独家使用权。四、热点话题—乳品行业的诚信危机2004年6月阜阳的小企业牛奶喝出“大头娃”;5月底开始雀巢婴儿奶粉接连被国家质检单位查出碘超标;2005年6月5日,河南电视台播出了光明乳业郑州子公司将过期奶回炉并用于销售的消息。6月7日,光明对媒体否认加工过期奶。尽管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尚未发现郑州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从市场上回收牛奶再利用生产”的现象,但却存在“用库存产品在保质乳制品--冰火两重天 中国乳业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和锤炼,中国乳业已由一个“弱质产业”发展成为“朝阳产业”,中国也由一个“贫奶”国家进入了世界乳业大国行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人们对营养和健康的关注程度也随这加深。当我们走进超市,乳制品的货柜琳琅满目,花色品种齐全。乳制品已成为继粮食、肉类、水产之后的人民生活必须的食品。13亿人口庞大的消费基数,为中国乳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应邀出席中国乳品工业协会成立十周年大会的法国参赞多美尼克·吉岗称赞说:“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乳业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已进入世界‘乳业大国俱乐部’,并正在吸引世界的目光。” 一、行业综述 1.行业概况 2003~2004年全国的整体销售额是呈继续增长趋势(图1),非食品的销售额与2002~2003年度相比增长速度减缓,食品/饮料是大幅增长,由4%上升到了11%。 图1 全国食品和非食品销售额增长率 随着奶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奶牛产奶量也有所增长。2005年一季度,中国牛奶产量同比增幅超过25%;但是,与此相比牛奶的价格增幅不大,仅为3.3%。 由图2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奶类消费与世界的差距。亚洲人均年消费乳制品40公斤,世界人均100公斤,发展中国家人均牛奶消费也达30公斤,发达国家人均200公斤,而中国只有19公斤左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约为中国台湾及日本的五分之一,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明显差距。这与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饮食习惯以及对牛奶的认识有关。不过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乳制品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图2 乳制品年消费量的比较 近几年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在过去的十年间是中国乳制品工业新建、扩建、技术改造项目最多的十年,大中型企业的装备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代表着中国乳制品工业主流力量的大型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98~2004年的增长率均超过20%。 2004年乳制品的产量为2368万吨,其增长率为25%,比十年前增长了2.5倍,人均奶类占有量达18.2公斤,乳制品产量达949万吨,比十年前增长了8.0倍,其中液态奶产量增长了14.4倍;乳制品工业总产值达663亿元,比十年前增长了7.5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乳制品消费支出达124.7元,比十年前增长了3.0倍。2005年全年人均消费液态奶制品18.79公斤,奶粉0.51公斤,酸奶2.90公斤。奶粉消费量比去年下降7.8%,液态奶和酸奶均比去年有小幅增长,其中液态奶制品增长1.2%,酸奶消费增长12.7%。可以预测今后5-10年内,中国乳及乳制品的发展速度将在10%以上。预测2015年,中国人均奶类产量将由2000年的8.5公斤发展到30公斤,增长2.5倍。表1中列出了2002~2004年间乳制品行业发展的情况。 表1 2002-2004年乳制品行业发展情况 2002 2003 同比增长 2004 同比增长 销售收入(亿元) 355 478 34.8% 663 38.6% 液态奶制品产量(万吨) 364 583 60.0% 806 38.3% 干乳制品产量(万吨) 106 141 33.3% 142 1.0% 利润总额(亿元) 24 30 27.5% 34 12.3% 利润率 6.66% 6.29% -5.6% 5.10% -18.9% 2005年,中国乳业市场整体上虽然能够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和价格战烽火连绵的双重夹击之下,乳业板块的多家上市公司毛利率均呈不同程度的下滑,其盈利水平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图3反映了2002~2004年全国食品品类平均价格走势,全国食品一半的品类价格都出现不同程度地下跌之势,所有品类内只有婴儿奶粉的价格明显大幅上扬,酸奶产品的价格近两年来的价格是持续下跌,2003~2004间在所有品类中跌幅最大。 乳制品工业在食品行业中所占的比重,法国为21.9%,德国为19.1%,美国为12.4%。中国乳业发展的起步比较晚,例如2003年乳制品工业总产值为521.8亿元(当年价),约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4%,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发展潜力很大。按照近年来的发展态势,中国乳制品工业正如旭日东升,只要政策措施得当,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与之相关的产业,如包装业、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业、零售商业及科学技术等社会化服务业都将随之兴旺发达起来,从而为城乡人民增加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这对于提高民族健康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将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5年乳制品行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同比增长25%,但利润增长幅度落后于收入增长。一是反映出由于供求增速不平衡、市场竞争加剧、行业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大企业的规模效益、品牌效益没有发挥。二是中小城市消费市场并未完全启动。如今最大的液态奶生产工厂的日加工液态奶的能力是1500吨,技术装备是国际先进水平。 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略有增长,消费增长幅度远低于生产增长。2005年,京津沪渝等大城市居民奶类消费量已超过30公斤以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目前的数据看,占人口比例21%的省会以上的大城市占乳品消费量的54%,因此占人口比例79%的地级城市及乡镇、农村市场乳品需求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一、二级市场的挖潜及向三、四级城市及乡镇和农村市场的拓展将成为乳制品企业的重要增长点。 2.中国乳制品行业特征 (1)北奶南调 由于中国传统上奶源带局限于北部的内蒙和黑龙江等农牧大省,因此在乳制品工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南方地区饮奶量大幅度上升时,整体上看属于北奶南调,北方的乳制品源源不断输入南方市场。伊利蒙牛正是利用北方的资源和价格优势开拓了全国的市场。南方的产奶高峰期在冬季,夏季的销售高峰生奶短缺,而且北部的产奶高峰期在夏季正好与牛奶的销售高峰季节吻合。 (2)城乡乳制品消费差距大 2000年以来,城市乳品消费量一直占据着国内乳品市场80%以上的份额,农村消费的绝对数量仍然很低,2004年人均乳品消费量仅为3.62 公斤,仅为同期城市居民的14%,但随着城市化的继续推进超高温无菌包装牛奶的迅速发展,以及农民人均乳品消费的缓慢提升,我们预计这一比例将继续攀升。 (3)中小企业多 乳业虽然经过了激烈的竞争,各大乳业伊利、蒙牛、光明跑马圈地的结果是大幅压缩了各地乳制品公司的利润,但市场仍然没有充分整合,三家公司的液态奶市场占有率总和已经接近50%。中国乳品企业仍然有1500多家,其中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有359家,上亿元的企业仅有12家,绝大多数是中小乳品企业,他们的生产规模较小,日处理液态奶量在50吨以下。很多地方中小企业依靠新鲜类产品和控制奶源与外来的乳业巨头顽强对抗,这种情况与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的保护也有部分关系。 3.行业发展瓶颈 从1998年开始到2004年,奶牛存栏每年以16.4%的速度增长,奶类总产量每年以超过20%的增长速度增长,在国民经济产业里头算是发展速度比较快的一个产业。但应该说虽然在近几年发展速度很快,由于产业本身积累一些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新的时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问题也很突出,特别是在当前奶业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情况下。 (1)消费增长放缓,利润水平降低 尽管产量始终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但乳制行业的瓶颈已日趋显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级城市消费需求日趋饱和,由于渠道建设、消费理念等原因,乡镇和农村市场尚未真正启动,从而形成了供求比例失调的局面。另外,随着近年来原材料及运输成本的不断上升,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各企业利润率已下探至2%~5%区间,行业内部分企业出现亏损。 龙头乳品企业在消费终端仍将实行价格战,利润空间压缩将促使企业经营两极分化,从而导致并购现象增加,生产集中度提高。产品向多元化发展,如利润丰厚的酸乳、果乳、功能性乳品将成为未来市场上的热点。二、三级城市将成为乳品企业拓展的重点;与此同时,拥有70%人口的乡镇和农村市场将成为企业实现飞跃的重要台阶。 (2)干乳制品的进口量大 2000~2004年干乳制品进口量每年以14.3%的速度增长。2004干乳制品的进口量达到34.3万吨,其中奶粉从2000年以来到2004年以18.8%的年递增率增长,去年奶粉的进口量绝对数已经达到14.5万吨。奶油年递增率41.5%,奶酪年增长率38.5%,炼乳年增长率14.7%,干乳制品进口量已经占国内生产总量四分之一,奶粉进口量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量五分之一。 在发达国家,牛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中国奶类产值仅占畜牧业产值的10%左右,约为农业产值的3%。奶业是比较保守的,也是比较封闭的产业。全世界都靠关税保护自己国家的民族奶业,美国和加拿大为150%,欧盟达到200%,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奶制品才10%到15%,而且现在中国正在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谈判双边自由贸易区,这两个国家是奶粉和干乳制品出口量比较大的国家,如果双边自由贸易区实施以后,关税还有可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现在一些农牧区出现了一些卖牛、卖奶难、甚至杀牛的现象,有各种因素,但是乳制品进口量的快速递增不能说不对我们国家的民族奶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今年出台了国办24号文件“禁鲜令”,以保护奶牛养殖业的利益,保护农牧民养奶牛的积极性。 (3)奶源不足 中国很多地区,特别是一些奶牛饲养量比较低的地区,盲目发展奶牛的现象比较严重。由于资源、技术和市场加工等等方面的条件不具备、不配套,农户养了奶牛、产了牛奶卖不出去,企业收购液态奶后又出现产品卖不掉,牛奶腐败、变质等问题时有发生。只有大中型企业由机械集中挤奶和饲养小区生产的能够控制原料乳质量。在乳业生产上,中国良种奶牛严重不足。2004年中国存栏奶牛总数993万头,其中真正的良种荷斯坦奶牛大概是450万头,剩下都是改良牛。荷斯坦牛的单头年产奶量约为5万吨,改良牛的单头年产奶量只有荷斯坦牛的一半,约为2~3万吨。 表2 2005年1~8月进出口种牛产销国(地区)量值表 商品名称 进口累计量 出口累计量 产销国 数量(头) 金额(美元) 数量(头) 金额(美元) 朝鲜 - - 40 3,850 澳大利亚 30,355 47,305,369 - - 新西兰 14,069 19,505,845 - - 总计 44,424 66,811,214 40 3,850 表2的数据显示在2005前8个月内进口的奶牛数量为四万多头,而进口的只有三千多头。奶牛资源不足,单产水平低长期以来是制约中国奶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此,业内专家纷纷指出,中国奶业发展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中国奶牛业若要达到快速发展,应在加快良种奶牛群的遗传改良速度的同时,必须打破常规,尽快应用国内外近几年取得的奶牛胚胎生物工程技术和良种公牛精子分离的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成果,以期达到奶牛群从数量和质量上同时提高的目的。 (3)乳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 中国乳品加工企业的规模比较小,加工能力低。一半以上的乳品加工企业日处理液态奶能力都在20吨以下。国外的乳品企业是高度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从奶牛的饲养到乳品的加工,市场的营销等等全部是采取一体化,大部分企业都是股份制。中国目前奶源基地和乳品加工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共担风险,利益均分的产业化的链条。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程度低是中国乳品企业发展一个很致命的问题。 (4)中国乳制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国家第三方的质量监测基本上没有开展起来。 现在制定原料奶的标准非常低,目前中国的一级奶标准,在多数国家都判定为不能作为液态奶的原料。为此,2005年中国先后出台了“禁鲜令”以及要求在标签上标注复原奶的命令,为中国乳制品质量和竞争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乳制品市场 1.细分行业状况 乳制品主要分为液态奶、酸奶、奶粉、冰淇淋、干酪、黄油等品类。1996年开始的乳业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城镇市场高速增长所带动,目前在城镇消费市场增长缓慢的环境下,在农村消费市场有效启动之前,中国乳品行业,将在阵痛中艰难转型,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将加大,第一梯队乳品企业在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地区和产品上巩固成绩,第二梯队品牌扩大战绩成为全国性品牌很难,中小型企业继续深化差异化经营。 表3 2003~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各种乳及乳制品人均消费量和消费金额 人均消费 乳及乳制品 液态奶 奶粉 酸奶 其他乳制品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2003年 25.0 124.7 18.57 79.4 0.55 18.4 2.57 14.9 2.80 12.1 2004年 25.3 132.4 18.79 83.0 0.51 19.0 2.9 17.4 3.1 13.0 同比增长 1.2% 6.1% 1.2% 4.6% -7.8% 3.2% 12.7% 16.9% 10.7% 7.8% 从表3可知,城镇的乳制品消费已经趋稳,液态奶制品的消费占主导地位高达75%,但酸奶制品仍在增长,可能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而奶粉的消费量在下降。 表4 2003~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各种乳及乳制品消费 价格额(元/公斤) 乳及乳制品 液态奶 奶粉 酸奶 其他乳制品 2003年 4.99 4.27 33.21 5.79 4.31 2004年 5.23 4.42 37.18 6.00 4.20 同比增长(%) 4.9% 3.3% 11.9% 3.7% -2.6% 图3反映了全国食品品类的价格走势,表4的数据说明了城镇的乳制品消费每公斤的单价在上升,说明乳制品消费的层次在提高,而奶粉的价格增长达到11.9%,说明高档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普通奶粉将难以找到市场,今后的奶粉市场将以婴儿粉和高附加值产品为主。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乳制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2001年为6.3%,2002年为6.8%,2003年为6.1%,2004年为5.4%,2004年销售收入前十位的企业销售收入利润率仅为4.9%。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图4)。 图4.2001~2004年的销售利润率 2.品类发展 (1)液态奶 1995年,干乳制品产量同液态奶产量的比例为1:1;到2004年已接近1:5.6的比例。从销售额的角度分析,液态奶占到乳制品消费的63%左右,是乳制品工业的绝对主力。液态奶的结构自1995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超高温灭菌乳逐渐成为了竞争的热点。1998年以前中国的液态奶基本上是巴氏杀菌乳的天下,由于巴氏杀菌乳的保质期短(2~10天)并且对冷链要求高的因素,其运输半径不超过300公里,从客观条件上限制了乳业的大规模发展。而超高温灭菌乳具有在常温环境下长达半年的保质期。 十年前,液态奶生产主要是在大中城市,以巴氏杀菌乳为主。自80年代开始引进超高温灭菌乳(UHT乳)生产技术,1997年后,灭菌乳得到了快速发展。1998年伊利开始利用内蒙的丰厚资源和低廉的价格通过利乐枕产品开始了迈向乳业第一品牌的征程,而蒙牛则使用保质期为45天的利乐枕对大中城市的冷藏巴氏杀菌乳产品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以1999年和2004年为例,1999年,超高温灭菌乳与巴氏杀菌乳占液态奶的比例分别为21.1%和59.9%,到2004年已变成66.7%和18.1%(图7)。在这6年间,灭菌乳和杀菌乳的比重发生了转换,现在超高温灭菌乳在乳制品生产中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超高温灭菌乳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乳制品结构调整的步伐,为推动中国乳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扩大了液态奶消费区域,使更多没有冷链条件的城镇农村能够喝上低成本的液态奶。 图7 液态奶品类的变化 (2)酸奶 从销售额的角度分析酸奶占到乳制品消费的13%左右,是乳制品工业的增长新秀,2004年酸奶产品以38%的增长速度在所有快速消费品中拿下了增长速度第一的桂冠,酸奶2003年上半年到2005年上半年的平均增长率在40%以上,风味奶为14%,白奶为24%,总体来看,酸奶的发展速度高于液态奶奶,这反映了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企业应以消费者需求为驱动力,确立明确的市场和产品线战略。而且由于UHT酸奶饮品领域的激烈竞争利润下滑,导致原本地域性很强的保鲜酸奶逐渐成本竞争热点。 (3)奶粉 从销售额的角度分析,奶粉占到乳制品消费的14%左右,在过去的十年当中,以加糖奶粉为主的奶粉产品结构已得到了彻底改变。2004年,全国奶粉产量约142万吨,其比例(图8)约为全脂奶粉20.7%;加糖奶粉13.6%;脱脂奶粉3.0%;婴幼儿奶粉37.7%;其它奶粉25.2%(中老年奶粉、孕产妇奶粉、降糖奶粉、各种强化奶粉等)。可以看出,中国奶粉类产品的结构己发生了很大变化,全脂加糖奶粉当家的现象已得到了改变,适合不同人群营养需要的配方奶粉已超过总产量的60%。 其它包括:中老年奶粉、孕产妇奶粉、降糖奶粉、各种强化奶粉等 图82004年奶粉产量分布 (4)冰冰淇淋 2005年中低端市场的争夺战尤为激烈。伊利和蒙牛分别以市场占有率15%和13%名列去年冷饮市场的冠亚军。 在市场领先地位不断变化的背后,是整个冷饮行业的不断壮大和重新洗牌。2005年中国的冰淇淋年销售额已达到260亿元左右,而在十年间,国内冷饮也从零散经营的3000多个小品牌的纷争变为十余家冷饮巨头间的实力抗衡。以往中低端市场主要是国内品牌之间的竞争,而今年像和路雪、雀巢等以往走高端路线的外资品牌也改变产品策略,大举进军“一元市场”。价格策略也由零售价2—3元向1—1.5元转变。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和路雪与雀巢、伊利与蒙牛已经形成了品牌产品的第一阵营,其它品牌企业和中小规模冰淇淋企业在经历贴牌检验后将进一步拉开与第一阵营的差距,但这四家巨头谁将坐稳中国冰淇淋市场的第一把交椅还有待一段时间的市场考验。 3.行业龙头企业 1995年,全国十大企业乳制品产量5.6万吨,占全国的总产量的10.6%;产值仅10,4亿元,占全国乳制品工业总产值的13.3%。到2004年,乳业前十大企业产量469.5万吨,占全国的总产量的49.5%;乳制品工业总产值376.8亿元,占全国的56.8%。2004年乳业的液态奶销售的排行中,十大品牌依次为:伊利、蒙牛、光明、三鹿、扬子江、三元、完达山、均瑶、娃哈哈、旺仔,合计市场份额为74.62%,伊利、蒙牛、光明三大巨头就已经占却近60%的市场份额。 目前中国乳制品行业已经形成三大阵营,并将通过激烈的竞争进行洗牌。伊利、蒙牛、光明三大巨头形成第一阵营,占却近60%的市场份额,伊利则以22.05%占去全盘五分之一强的销售额高居榜首。三鹿、扬子江、三元、完达山等企业形成第二阵营,正在迅速向全国发展,但短期内难以形成对第一阵营的有力挑战。其余1000多家中小企业形成第三阵营,正在面临着前两大阵营的强力冲击。 l 伊利 1993年伊利股份建立伊利冷冻食品公司,冰淇淋产品连续九年全国销量第一。1999年开始开发超高温液态奶产品,2003年全国销量第一,奶粉市场份额排名第四。2004年伊利销售额达到87.35亿元,通过利乐砖的推广获取了22.05%的液态奶市场份额,占去全盘五分之一强的销售额高居榜首。伊利股份的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和品牌经营战略取得巨大成功。在全国拥有20多家工厂,通过深度分销扎扎实实地销售模式,在全国建立起牢不可撼的领先模式,即使04年底的高管事件也未能影响其业绩的高速成长。 l 蒙牛 蒙牛集团创立1999年,作为乳业的后起之秀,“蒙牛”以出色的营销手段与伊利在全国全产品全渠道展开了全面竞争实现了快速增长,以利乐枕和冰激淋产品为主。利乐枕产品销售全国排名第一。六年中,蒙牛销售收入从1999年的0.37亿元飙升至2004年的72.14亿元,连续四年增长率超过100%!冰淇淋产品和液态奶销售均为全国第2位,综合实力排名第二。 l 光明 前身是上海市牛奶公司,以生产保鲜产品为主巴氏杀菌乳和酸奶的销售均排名第一,2004年销售额达到67.86亿元,综合实力排名第三。在全国各地有二十多家工厂,产品销售以华东为主,构建了强大的生产、储运和销售网络,送奶上门超过100万户。 目前乳制品市场竞争的趋势是:由产品竞争扩展到资源的竞争、从产品经营转向资本运营、宏观联合,微观竞争。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乳制品行业竞争格局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分化发展。 三、发展趋势 中国乳业历经了十五年的高速增长,已经从区域竞争走到全国竞争,从保液态奶的竞争走到超高温灭菌乳的竞争,从液态奶的竞争走向酸奶的竞争,各种竞争交织在一起为中国乳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5年是乳制品行业竞争更加激烈的一年,乳品企业通过价格竞争来争夺市场,在奶源建设和消费者终端服务上纷纷加大力度。2005年,中国奶业生产形势良好,产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但乳制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逐年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大型企业的盈利水平同小企业并没有明显差距,2005年8月份起中国乳业挑起了新的一轮价格大战,中国乳业将由于连续激烈的竞争利润持续下降,中小企业的出局的速度势必将加快,全国乳业通过整合兼并已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乳品企业集团,行业的集中度逐年提高。 乳品加工业大企业少,中小企业多是当前中国乳业发展的一大特点,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乳品厂大约有1500多家。 1.乳品消费量持续高速增长 1997年以来,中国居民乳品消费量迅速增长,增长率逐年提高,2003年达到了30%以上的历史高点后,2004年的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下降,但仍处于23%左右的较高水平。2005年预计增长率为25%。从消费量的构成来看,虽然1995年以来净进口的平均增速为21.27%,超过了国内原奶产量平均16%的增长速度,但其波动较大,且在消费总量中占比变化不大,1995年以来提高了3个百分点,2004年达到10.11%。国内原奶产量在乳品表观消费总量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二者历年的增速几乎一致。 中国的液体奶、乳饮料、发酵乳人均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奶油、干酪的人均水平更低。地区分布不平衡以及城乡消费水平差异巨大等因素使中国乳品消费市场蕴涵广阔增长空间。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收入缩小将促进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同时消费习惯转变、企业销售策略改变将有效地刺激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市场乳品消费增长。下一轮的增长来自三个方面:对其他饮料的替代。根据AC尼尔森零售研究资料,当前中国消费者在碳酸饮料上的消费最大,牛奶和酸奶上的消费增长迅速,从营养和健康的角度看,其替代碳酸饮料的空间较大。我们用居民对乳品需求的增长来预测乳制品行业的成长性,2005年到2020年中国乳品市场平均成长性为12.23%,如果分段考虑,2005-2010 成长性为16.19%,2010-2020 年为9.92%。在乳品支出的内部结构中,城镇居民支出仍占据绝对优势,即使比例逐年下滑,到2020年,所占比例仍将超过73%。 2.巴氏杀菌乳和酸奶类产品将继续高速发展,并展开全面竞争 过去10年中,资源型乳业主要以超高温灭菌乳为主要竞争武器在全国分疆裂土,但全国的乳业价格大战使得超高温产品的毛利率越来越低,甚至有的地方已经达到奶比水贱的境地,超高温纯奶类产品已经无利可图,超高温酸奶饮品也已经风行全国。为了进一步扩张伊利和蒙牛在北京已经建立了保鲜液态奶的工厂,蒙牛已经在北京市场上获取了保鲜酸奶的高额占有率。鉴于保鲜酸奶连年25%以上的高增长率、高毛利率以及华东市场光明的垄断地位,2006年伊利和蒙牛都将开始在华东建厂,试图撼动光明乳业在华东地区冷藏霸主的地位。预计在华东的合肥及苏州等地,伊利股份将兴建液态奶、冰淇淋及酸奶项目,投资金额总共超过了3.2亿元。蒙牛乳业将投资2.5亿元兴建一个现代化的万头奶牛养殖牧场,形成和蒙牛液态奶生产线相配套的奶牛养殖规模。两大巨头在华南占领市场在华东试探和营销多年以后,终于在光明的利润区--华东开始砸下重拳,一场乳业巨头在华东的对决将拉开序幕。 3.跨国乳业巨头欲卷土重来 鉴于中国的庞大的人口和巨大的市场,外资从90年代就开始了对中国乳业的投资,雀巢、卡夫、优诺、达能、帕玛拉特、惠氏都在中国建厂并建立销售网络,但只有在奶粉行业雀巢拿下了行业龙头的桂冠,多美兹在婴儿奶粉上一枝独秀,在液态奶的市场上外资在中国的投资由于人员和生产成本高,对中国的中低端市场的营销模式适应力较差,无法打开销路,基本上以失败告终,最后选择了退出或与当地乳业合作。虽然前十年外资在第一轮的乳业大战上并不顺利,但采取了更为本地化的策略,由直接参与竞争转为与国内品牌合资,试图在中国乳业竞争格局基本成形后抓住机会东山再起。目前外资在乳业上主要合作对象为: 时间 外资来源 发生事项 2003年 法国达能 持有光明5%的股权,持有娃哈哈50%的股权 摩根士丹利等三家外外资机构 注资蒙牛2.9亿元 2004年 国际资本 蒙牛在香港上市,募集13.74亿港元,约折人民币14.56亿元 新西兰恒天然集团 持有河北三鹿集团39%的股份 2005 台湾统一 以10亿元投资,并认购50%的股权,进入东北完达山 阿拉福兹 持有蒙牛奶粉业务的49%股份,合资的奶粉公司总投资达5.4亿人民币,注册资本为1.8亿元 达能 增持光明乳业股份达到9.7%的股权 在全国乳业巨头中,只有伊利公司对外资的引入量不大,仅是2005年与世界最大食品企业之一的芬兰维利奥(Valio)公司签约,买断其5年内全球著名益生菌LGG中国独家使用权。 四、热点话题—乳品行业的诚信危机 2004年6月阜阳的小企业牛奶喝出“大头娃”;5月底开始雀巢婴儿奶粉接连被国家质检单位查出碘超标;2005年6月5日,河南电视台播出了光明乳业郑州子公司将过期奶回炉并用于销售的消息。6月7日,光明对媒体否认加工过期奶。尽管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尚未发现郑州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从市场上回收牛奶再利用生产”的现象,但却存在“用库存产品在保质?

上海市应届毕业生的落户政策是怎样规定的

卡莲
白桑
上海市应届毕业生的落户的条件如下:1、持《上海市居住证》满7年。2、持证期间按规定参加上海市城镇社会保险满7年。3、持证期间依法在上海市缴纳所得税。4、在上海市被聘任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技师(国家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5、无违反国家及上海市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行为、治安管理处罚以上违法犯罪记录及其他方面的不良行为记录。扩展资料: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最新发布了《2018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2018年进沪落户标准分仍为72分,办法明确,最高学历在上海高校就读,可另加2分在沪学习分。上海高校毕业生可到所在学校申领《高等学校毕业生进沪就业通知单》,外地高校毕业生可到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申领《通知单》,受理截止时间为2018年12月31日。《通知单》的第一联用于毕业生去用人单位报到,第二联用于办理《上海市居住证》积分对应材料。非上海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可根据《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上海市居住证申办实施细则》和《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管理办法》的要求,申办《上海市居住证》和申请《上海市居住证》积分。非上海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进沪直接落户标准分仍为72分,。凡录用非上海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向相关受理机构递交申请材料。评分指标包括:最高学位和学历、毕业学校、学习成绩、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用人单位要素分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户籍制度改革的若干

中国油脂类期刊杂志

拆房工
旧电视
刊名: 中国油脂 China Oils and Fats主办: 国家粮食储备局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周期: 月刊出版地:陕西省西安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3-7969CN: 61-1099/TS邮发代号: 52-129刊名: 粮食与油脂 Cereals & Oils主办: 上海市粮食科学研究所周期: 月刊出版地:上海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8-9578CN: 31-1235/TS邮发代号: 4-675学术资讯网中有相关资料介绍。要检索完整的期刊信息,你可以到佰腾科研导航站上去找,里面详细列出了国内外的正规期刊,可以按照学科类别来找。希望能帮到你。

请问谁有上海的资料(包括交通、经济、发展等等)~~~~~~

跟著你
春风镇
  上海  “申”、“沪”的由来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大约在六千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之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  历史沿革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设会稽郡,治所在苏州。会稽郡辖缪县、由拳县和海盐县。缪县包括今嘉定、上海两县及青浦、松江两县大部和市区部分地区。今嘉定县境内还有一个以缪命名的缪城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了一条由咸阳经湖北、湖南而抵江苏、上海一带的宽阔驰道。据史载,驰道宽50步,每隔3丈植树一株。驰道通过今松江西北,“经青浦古塘桥,西通吴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将南下巡游,曾通过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横山、小昆山、三泖地带,看到当地物产丰富,人众熙攘,人们划船在水上交易。这说明上海那时还没有形成城市。  公元前207年的汉代,缪县政为娄县。今金山县境内的海盐县,汉时为刘濞的封国,此地煮海水以制盐。这种盐称散盐,质量好而量多,都被运往吴都(苏州)集散。和海盐县发展同时,由拳县也在发展之中。由于局部地体下沉现象存在,海盐部分沦为拓湖,由拳也陷入了谷水。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前后海盐县被迫向南迁移。  到了晋代上海地区主要依靠渔、盐之利,经济已相当发达。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盐县地域置青浦县和前京县。唐时将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建华亭县,县治设在今松江县境内,天宝五年(746年),在今青浦东北的吴淞江南岸设置了青龙镇,直属华亭县。青龙镇原是三国时吴孙权建造和停泊战舰的场所。青龙港是吴淞江下游的起点,是唐代对外贸易的新兴港口,航运船只不仅可抵沿海和内河重镇,而且可直达日本、朝鲜。  宋初,华亭县改属两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兴)。这时华亭县以东的海滩,已经成为重要盐场,“人烟浩穰,海舶辐揍”,商业日益发达。宋宣和元年(1119年),随着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龙镇更见发展。据宋诗人梅尧臣在《青龙杂志》中记载,青龙镇有二十二桥、三十六坊,还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烟火万家”,时人誉称“小杭州”。青龙镇虽如此繁华,但当年作为华亭一个海口的上海,仍然是个荒凉的渔村。后来因为吴淞江下游的淤浅,曾经繁华一时的青龙镇,就逐渐丧失了作为长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趋萧条冷落。  宋熙宁年间(l068一l077年),贸易中心转移到华亭东北地区,这里形成居民点,由渔村变成初具规模的小镇。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设立镇治,并派镇将驻守。因地处上海浦西侧,便称“上海镇”。元朝至元十四年(l277年),在上海镇设立市舶司,与广州、泉州、温州、杭州、庆元、澉浦合称全国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门设在后来的上海县署内,即今小东门方浜南路的光启路上。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县”,这是上海建城的开始。到了明代,上海地区商肆酒楼林立,这时,上海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东南名邑”。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区又进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规模。  近代上海  16世纪(明代中叶)上海成为全国棉纺织手工业的中心。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海关。19世纪中叶,上海已成为商贾云集的繁华港口。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开辟为“通商”口岸。在此后的一百年里,外国列强纷纷入侵上海,使上海成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主要据点。1949年5月27日,上海这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获得解放,开始新生。  历史性变革  上海的解放揭开了上海发展新的历史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人民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从根本上改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畸形发展起来的旧上海,使上海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1978年以来,上海的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上海人民以强烈的进取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符合上海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发展新路,使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变革,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正向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的目标迈进。  地理位置  上海位于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长江与东海在此连接。上海正当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  气候  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2004年,全年平均气温18.1℃,日照1929.6小时,降雨量1158.1毫米。全年5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汛期有春雨、梅雨、秋雨三个雨期。  土地面积  解放初期,上海的土地面积仅为636平方公里。1958年,江苏省的嘉定、宝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汇、奉贤、青浦、崇明10个县划归上海,使上海市的辖区范围扩大到5910平方公里,几乎是解放初期的10倍。2004年末,上海全市面积6340.5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06%,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100公里。其中区域面积5299.29平方公里,县域面积1041.21平方公里。境内辖有崇明、长兴、横沙三个岛屿,其中崇明岛面积1041.21平方公里,是我国的第三大岛。  水文  上海地区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境内水域面积697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市总面积的11%。上海河网大多属黄浦江水系,主要有黄浦江及其支流苏州河、川扬河、淀浦河等。黄浦江源自太湖,全长113公里,流经市区,江道宽度300~770米,平均360米。终年不冻,是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苏州河上海境内段长54公里,河道平均宽度45米。上海的湖泊集中在与江、浙交界的西部洼地,最大湖泊为淀山湖,面积为62平方公里。  地势  上海境内除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山脉外,全为坦荡低平的平原,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为4米左右。陆地地势总体呈现由东向西低微倾斜。大金山为上海境内最高点,海拔高度103.4米。  行政区划  解放初期,上海共划分为20个市区和10个郊区。后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和撤县建区,至2003年末,上海共有18个区、1个县,共118个镇,3个乡,100个街道办事处,3293个居民委员会和1991个村民委员会。  黄浦区 面积 12平方千米,人口 62万。邮政编码200001。区人民政府驻延安东路300号。  卢湾区 面积 8平方千米,人口 33万。邮政编码200020。区人民政府驻重庆南路139号。  徐汇区 面积 55平方千米,人口 89万。邮政编码200030。区人民政府驻漕溪北路336号。  长宁区 面积 38平方千米,人口 62万。邮政编码200050。区人民政府驻愚园路1320号。  静安区 面积 8平方千米,人口 32万。邮政编码200040。区人民政府驻常德路370号。  普陀区 面积 55平方千米,人口 85万。邮政编码200333。区人民政府驻大渡河路1668号。  闸北区 面积 29平方千米,人口 71万。邮政编码200070。区人民政府驻大统路480号。  虹口区 面积 23平方千米,人口 79万。邮政编码200080。区人民政府驻虹镇老街。  杨浦区 面积 61平方千米,人口108万。邮政编码200082。区人民政府驻江浦路549号。  闵行区 面积 372平方千米,人口 75万。邮政编码201100。区人民政府驻莘庄镇沪闵路6258号。  宝山区 面积 415平方千米,人口 85万。邮政编码201900。区人民政府驻密山路5号。  嘉定区 面积 459平方千米,人口 51万。邮政编码201800。区人民政府驻博乐南路111号。  浦东新区 面积 523平方千米,人口177万。邮政编码200135。区人民政府驻世纪大道2001号。  金山区 面积 586平方千米,人口 53万。邮政编码201540。区人民政府驻金山大道2000号。  松江区 面积 605平方千米,人口 51万。邮政编码201600。区人民政府驻园中路1号。  青浦区 面积 676平方千米,人口 46万。邮政编码201700。区人民政府驻公园路100号。  南汇区 面积 688平方千米,人口 70万。邮政编码201300。区人民政府驻惠南镇人民东路3252号。  奉贤区 面积 687平方千米,人口 51万。邮政编码201400。区人民政府驻南桥镇解放中路。  崇明县 面积1041平方千米,人口 64万。邮政编码202150。县人民政府驻城桥镇人民路68号。  人口  由于大量人口迁入和外来流动人口增长迅速,上海人口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上海开埠时人口不足10万,至1949年解放时,上海人口为520万,2005年11月1日零时,上海市常住人口为1778万人,与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137万人,增长8.35%;年平均增加27.4万人,年平均增长1.62%;其中,外来常住人口为438万人,占24.63%。。  人口自然变动  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出现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的省级行政区。1995年常住人口的出生数为12.39万人,出生率为7.04‰;死亡人口为10.7万人,死亡率为6.08‰;本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6‰。其中,本市户籍人口的出生率为6.08‰;死亡率为7.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6‰,连续第13年保持负增长。  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893万人,占总人口的50.22%;女性为885万人,占总人口的49.78%。性别比为100.90(以女性为100)。  人口文化程度  上海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在上海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所占比重达到18.1%,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提高6.7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24.8%,提高1个百分点;初中及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占51.6%,比重下降了6.3个百分点。  人才居住证  上海不断推进人才高地建设,吸引优秀人才集聚。至2004年末,全市已有6.27万名境内外人才获得上海市居住证。其中,境外人才0.4万名,境内人才5.87万名。在获得上海市居住证的人才中,本科以上学历占66.2%,硕士、博士以上占7.8%。  就业  上海不断优化创业环境,进一步促进就业。2004年末,上海共有从业人员836.49万人,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149.29万人,占17.8%;集体单位从业人员225.52万人,占27%;“三资”、私营等其他经济单位从业人员461.68万人,占55.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是近10年来的首次下降。  经济增长  进入新世纪,上海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着力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内外开放,加快科技和体制创新,使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增长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1992年以来,上海经济已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143.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75.3%,平均每年增长11.9%。  财政收入  在总体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上海完成财政收入4095.81亿元,比2000年增长1.3倍,平均每年增长18.5%。全年地方财政收入1433.9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增值税226.12亿元, 增长13.4%;营业税512.93亿元,增长15.9%;个人所得税111.92亿元,增长26.2%;房产税34.1亿元,增长25.9%。“十五”时期,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4726.5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3.6%,相当于建国至“九五”期末总和的69%。  上海地位  正在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上海,肩负着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联动长三角的重任,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个人口仅占全国1%、土地面积占全国0.06%的城市里,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产业结构  上海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2005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75.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87.8%,平均每年增长13.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88.38亿元,比2000年增长66.7%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由2000年的1.6∶46.3∶52.1调整为0.9∶48.9∶50.2。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上海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2004年,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六大行业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40%。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居第三产业之首,达到10%;上海保险网批发和零售业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2%。房地产业继续快速发展,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0.5%上升到8.4%。  就业结构  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上海的就业结构变化显著,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不断增加。2005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结构比例从2000年的10.8:44.3:44.9调整为7.1:37.5:55.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10.5个百分点,第一、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则分别下降3.7个和6.8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42.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246.86亿元,增长6.1%,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5.2%。投资结构发生新变化。从产业投向看,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454.87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增幅明显高于工业投资增长7.3%的水平。从经济类型看,非国有经济投资2302.28亿元,增长8.1%;国有经济投资1240.27亿元,增长29.9%。民间投资比重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民间投资完成942.1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6.6%,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所有制结构  上海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国资、外资、民资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2005年,在上海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9.6%下降为57.5%;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0.4%上升为42.5%。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5.7%上升为16.4%。  农业产值  上海郊区以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重点,不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2005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79.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下降9.1%,平均每年下降0.7%。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33.39亿元,比2000年下降7%。  农副产品生产  上海严格实行耕地保护,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6.61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105.36万吨。全年优质稻种植比例达到94%,优质油料作物种植比例达到70%。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继续提高。至2005年末,上海注册品牌的农产品139个,有149家企业的273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  农产品出口  上海农产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郊区初级农产品出口总额14.55亿元,比上年增长37.4%。农产品出口在原有畜禽、水产等品种的基础上,新增了花卉、蔬菜等深加工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为欧洲、中东、美国、南非、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现代农业园  农业生产的集中化和科技化水平稳步提高。至2005年末,上海有143个规模化、现代化蔬菜园艺场;12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投入各类建设资金54.82亿元,引入产业开发项目128个,有163项科研成果在园区推广应用。  农业规模化经营  上海农业规模化经营不断加快。至2005年末,全市有420家农业产业化企业,3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40多万户分散农户、10万公顷种养面积进入规模经营产业链。全市粮食规模经营面积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比重达到45.9%。  工业发展  上海依托大基地、大项目建设,促进工业生产持续增长。2005年,上海实现工业增加值4155.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94%,平均每年增长14.2%。其中,重工业增加值2912.93亿元;轻工业增加值1081.75亿元。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876.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1.4倍,平均每年增长19.2%。  重点发展行业  重点发展行业对上海工业生产的拉动作用明显。2005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六个重点发展行业完成总产值999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拉动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10.1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3.2%;其新增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新增产值的比重达到70.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85.2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63.5%。  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2005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826.67亿元,比上年增长22%,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6%。其中,电子及信息领域完成工业总产值3530.92亿元,增长29.3%;光机电一体化完成工业总产值468.9亿元,增长14.4%;生物、医药技术完成工业总产值233.69亿元,增长11.7%。  区县工业  区县工业增长加快。2005年,上海规模以上区县工业完成总产值917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8%,增幅高于全市工业4.1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8.1%,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3个百分点。全年“1+3+9”工业园区完成总产值7349.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9个市级工业园区完成总产值1399.77亿元,增长19.2%。  工业经济效益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总体良好。2005年,上海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2.3。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39.56亿元,实现税金605.59亿元。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47.95亿元,占工业利润总额的47.7%;实现税金242.44亿元,占工业税金总额的40%。  工业产品产量  适应市场需求的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6%。集成电路、微型电子计算机、民用钢质船舶、汽车、房间空气调节器、移动电话机、程控交换机等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上海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1097.91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年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653.75亿元,增长25.8%;信息产品销售业增加值21.66亿元,增长12.7%;信息服务业增加值422.5亿元,增长26.4%。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加快。2005年,上海用于信息化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308.87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8.7%。2005年末,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增加到30G;国际互联网用户803万户,宽带接入用户247.4万户,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70万户和88.58万户。全市有卫星站点915个。  信息化重大工程  2005年,集约化信息管线、超级计算中心、互联网络交换中心等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加快,加快了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信息技术应用  城市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至2005年末,社会保障卡累计发放963.67万张,公交“一卡通”销售量达到1974.02万张,数字证书发放56.1万张。社会诚信体系进一步完善。至2005年末,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共采集618万市民的信用记录,比上年末增加85万人;出具个人信用报告460万份,增加182万份;企业联合征信入库量达到60万户。  城市建设投资  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要突破。2001~2005年,全市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累计达到3257.2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2.6%,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4.6%。城市基础设施网络的不断完善,为进一步改善上海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创造了有利条件。  重大城市建设工程  上海的重大工程建设根据上海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目标,科学统筹,加快推进,相继建成了一批跨黄浦江的大桥、隧道、高架路、高速公路、地铁、磁浮线、浦东国际机场、洋山深水港等标志性工程。2005年,上海重大工程建设完成投资607.13亿元。年内洋山深水港一期、浦东铁路一期、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东海大桥等重大工程相继建成。A6新卫、A7亭枫等高速公路建成;轨道交通4号线投入运营;翔殷路隧道建成通车,使中心城区的越江车道数增至54条。  旧区改造  上海新一轮旧区改造突出重点,保持合理规模。2001~2005年,全市共拆除旧住宅建筑面积2431.5万平方米,动迁居民36.57万户。2005年,全市完成旧居住区综合整治1.31万幢,面积1550万平方米;“平改坡”1541幢,面积386万平方米;更新维修电梯360台。  环境保护和治理  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上海整体生态环境继续改善。2005年,全市用于环保的资金投入281亿元,相当于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07%。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整治中心城区河道76条(段)共60公里,中心城区河道水质明显改善。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基本完成。苏州河水系有594家单位的污染源被截流,苏州河干流基本消除黑臭,主要水质指标已稳定达到景观水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2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8.2%。全市区域月降尘平均值为8.8吨/平方公里,比上年下降11.8%。污染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71万吨/日,比上年增加28.4万吨/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2%。全年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5400吨/日。  城市绿化  城市绿化建设加快推进。至2005年末,上海城市园林绿地面积2.89万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1.2万公顷。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7%。近年来相继建成了延安中路绿地、太平桥绿地、黄兴公园、大宁绿地、徐家汇公园、广场公园三期、徐家汇公园三期、延虹绿地、世博林绿地、新江湾城绿地等200多块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开放式生态景观绿地,使市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科研力量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至2005年末,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工程技术人员17.77万人,科技活动人员7.52万人。企业办科技机构479家。至2005年末,上海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9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7人。  科研投入  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5年,全市用于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214亿元,比上年增长25.5%,相当于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34%,比2000年提高0.6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  上海中长期发展目标  面对充满机遇而又富有挑战的21世纪,上海已经确定了新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把上海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

面对面
朝阳沟
我也在疑惑科技的好处。 科学技术确实可以帮人类解决很多问题。但是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又会出现一个新问题;解决了的旧问题,就出现了的新问题,好像永远都无法彻底的实现“没问题”。。。 记得一个不知哪国的学者说过,大意就是科学技术并不能让人类过上更好的生活。 解决了一个旧问题,接着就产生了一个新问题。。。 问题数并没有减少。。。

求!编者的话!

功用
  成长册 一、二年级学生要不懂就问,三至五年级学生要学会思考,六、七年级学生要勤于思考,八、九年级的学生要善于思考,高中阶段的学生要乐于探究……从本学期开始,2007版的中小学生成长手册将陆续发到本市各所中小学校。专家介绍,修改后的成长记录册更注重可操作性。  勤俭节约成为评价要素  以前,评价学生的德育一般是老师说了算,也没有严格的评价标准,部分教师平时对学生不注意观察,年终“算总帐”时,对所有的学生都评价为“优秀”;有时,一些表现良好的学生因为自己没有被评为“优秀”而困惑,不知道如何纠正自己的不足之处。针对上述情况,市教委、市科教党委对学生的成长记录册进行修改,并将热爱祖国、勤奋自强、诚信守法、文明礼貌、团结合作五个方面德育细化为8至10个小细节进行评价。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热爱祖国,尊敬国旗  就要考查:学生升国旗时有没有立正,学生的站姿是否端正,如果学生在升旗仪式时能立正,就可以评为“优秀”。  就“热爱祖国”,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要尊敬国旗,会唱国歌;三至五年级的学生要尊敬国旗,敬礼规范;中学生则要热爱祖国,关心时政。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谢教授介绍,随着学生年龄、认识的增加,对学生的评价程度也越来越深。就“学习”而言,一、二年级的学生要认真学习,不懂就问;三至五年级的学生要认真学习,学会思考;六、七年级的学生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八、九年级的学生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高中生则要刻苦学习,乐于探究。修改的学生成长手册还设置了保护环境、勤俭节约的评价要素,小学生要学会勤俭节约,爱惜粮食;初中生要学会勤俭节约,珍惜能源;高中生则要勤俭节约,保护环境。  小学生每天做10分钟家务  小学生每天干10分钟家务,中学生每天干20分钟家务……修改后的成长记录册将学生在校内、校外的劳动也列入社会实践的考核内容之一。谢教授介绍,让学生每天坚持做家务,日积月累,这对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有很大的帮助。  修改后的学生成长册的社会实践范围扩大,并首次将学生在校内、校外劳动归纳到其中。以前,社会实践主要指学生的学农、学军、军训、参观、考察等活动,修改后的成长记录册将学生在校内做值日生、校内岗位服务、校外的家务劳动等纳入其中。就“家务劳动”而言,小学生每天要做10分钟家务,中学生每天要做20分钟家务。此外,新成长记录册还鼓励高中生参加志愿者服务,并设立“自愿参加社会上志愿者服务”一栏,只要学生有这样的经历,这位学生的评价等第将自动上升一级。此外,新成长记录册还要求六七年级的学生每学年参加的社会考察、参观基地不得低于10天,每学年参加国防教育和农村体验时间不得低于10天。  成长记录册分为五个学段  每本成长记录册上,第一页是记录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前的“检测指标”修改为现在的“检查要素”,主要对学生的热爱祖国、勤奋自强、诚信守法、文明礼貌、团结合作五个方面做评价,修改后的记录册更具有可操作性,尽可能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直接作为评价的依据,避免以前评价学生德育的空泛化。  谢教授介绍,在德育方面,对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的检测要素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分为5个学段:小学1—2年级,小学3—5年级,初中6—7年级,初中8—9年级,高中年级,规定了更科学合理的检测要素;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进行进一步扩充,不仅包括学农学军、实践活动(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社区服务或公益劳动等),还包括劳动表现(值日生工作或校内岗位劳动、家务劳动等)。在学业评价方面,力图提高学业评价的统一性、规范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统一设置“学习成绩”、“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教师、同学、本人、家长互动留言”等栏目;同时,有些学科根据自身的学校需要适当增设了自己的独特栏目,如劳动技术、科学与技术学科增设了“我最满意的作品展示或记录”栏目等。在体育、美育等方面,增加健身锻炼情况、艺术活动情况等记录表,强化对学生体、美等方面的发展。  校长观点  杨明华(大同中学校长)  作为此次综合素质评价的试点学校之一,杨校长认为,综合测评打破了过去比较单一的、用学生的学科成绩加上品德评语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模式,试图构建比较全面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四方面发展情况的一种评价方式,对素质教育的推进能够积极作用,同时对学生发展产生激励作用。  当然学校和老师在具体操作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有重新学习的过程。除了技术层面外,给老师带来的挑战。过去老师给卷子打分很简单,现在评价类别多了,评价指标多了,需要操作的内容也多了,操作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而且对老师评价的观念、方法和策略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除了运用日常学生评价指标手段,还要增加新的评价指标。对这样一个方案,老师需要一个认真学习综合素质测评方案的要求,在实践中一点点摸索和理解方案,达到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期望目标和要求。另外,各个学校在评价学生的时候标准不是很一致,对学生进行评价后,可能会有一些不平衡。  对于此次综合素质测评,作为学校首先我们要支持,第二要学习,第三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摸索。同时行政部门要加强与试点学校情况的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在操作中存在问题,以期在总结以后更好地推广。因此,杨校长认为此次综合测评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工作量会增加不少,对推进素质教育的评价和改革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至于要和升学挂钩,愿望是好的,但在操作中要加强研究,怎样让它成为正导向,不要起到负面影响.目前在一些运作成熟的猎头公司,员工综合素质也一样看的很重要。例如著名猎头烽火猎头公司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成长册。  韩新文(卢湾区师专附小校长)  在学业评价方面,师专附小一直都倡导不做结论性的评价,而做即时性的评价。以前,我们学校都送给每个孩子一个讲义夹,做成一本“我最得意的作品”,这里面有家长、学校和老师的评价。后来,作品越积越多,我们就将它放在网上,这样学生、学校、家长都可以看到。客观、全面的评价让我们的学生更加自信。而学生成长手册的新变化,可以省去我们制作“作品集”的时间,大大方便我们的保存。  学生成长手册将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扩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平时,学校里也经常组织各种社会实践,这类活动融汇了很多对学生有益的知识,对学生的素养提高,对学生成长都很有帮助。例如,我们平常教育孩子要节约纸张,简单说教对孩子的教育比较模糊,那我们就带领孩子去造纸厂参观,这样给他们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通过社会实践,每个人的收获都不同,尤其需要一个共同分享、交流的平台,而成长手册就为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将社会实践和探究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摘录)  综合素质评价在《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试行)》(以下简称《成长记录册》)的日常性记录基础上进行。每学年对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综合的评价,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学年评价。在小学、初中、高中毕业时,以各学年评价为基础,再做出学段评价。  评价指标  1.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按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的方法逐步细化。一级指标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  2.“德”的二级指标包括思想品德、社会实践、德育学科学习三个方面。其中,思想品德的三级指标包括热爱祖国、勤奋自强、诚信守法、文明礼貌、团结合作五个方面;社会实践的三级指标包括学农学军、实践活动、劳动表现三个方面;德育学科学习的三级指标包括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