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如何做科研

时则不至
前期文献调研,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整理论文专利,写结题报告

怎么样才能搞科研呢?

是皇
后楼梯
谁都不是天生就会做科研的,曾经我也觉得自己不是做科研的料。记得上学时我的导师曾对我说,做科研要有一颗进取的心。进取的心,我的理解是做科研要保持“诚心”和“激情”。无论做任何坚持和梳理——做科研的有效方法作为在科研工作中刚入门的青年教师来说,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会出现做着做着就做不下去的情况,原因很多,或许是因为实验数据混乱、自相矛盾,或许是发现自己做的东西别人已经做过,甚至已经报道过,或许是自己研究计划过于分散。这时最重要是要坚持,要保持一种平衡的心态,静下心来,进行阶段性整理,坚持做下去。表达和合作——做科研的必要条件我觉得最高层次的能力是表达能力,科研表达能力体现为写和说的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素质。事实上,科研中的学问和经验不仅仅是精心做实验、认真计算结果、缜密推导公式,而的是思考、设计、总结,以及与合作者的相处和沟通表达。具体地说,如写论文、写项目申请书,作学术报告,交流想法和自己的结果,说服评委答辩成功等等。交流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好的表达能力,就无法很好地沟通和交流。我们常说,国外科研水平如何高,国内科研水平怎么低。但我们究竟低在哪里?难道仅仅是仪器设备不如外国先进?难道仅仅是我们起步晚、基础差吗?不完全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缺乏团队的协作精神,我们常常各自为阵,缺少合作,重复大量简单、低级的劳动,没有足够的力量和投入来提高科研水平,这才是最糟糕的。创新——科研的灵魂对多数青年教师来说,做科研普遍的问题是为写论文而写论文,没有对自己的科研方向有一个创新性思考和长远规划,往往论文数量不少,但大多是陈词滥调,缺乏创新性内容。如果说把科研工作看作骨架的话,事实上每一块骨头都可以深入探讨,都可以有所创新。什么是创新?有人说“太阳底下没有什么东西是新的。”对于科研工作来说,创造全新的理论或从未有过的发明其实并不多,我认为,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的,的创新应该是建立在现有学科交叉和融合的基础上。只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寻求交叉融合点,找准自己的课题生长点,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研究方向的创新点,找到自己科研工作的灵魂。以上是我对如何做好科研工作的一些想法,愿我们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立足教书育人的同时,能够不断培养自身的科研素质,提升科研水平,以一流的业绩为推动学校科研工作、为建设应用型工程大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何转行从事科研工作

其一命也
马莉
首先要看你多大吧。既然是科研工作 肯定是某个行业的最前沿,进行研发那么你首先有一种技术,并做到最好,最其码在本企业内做到最好。其中花多少工夫学习并进入企业工作, 做到什么程度,就看你的能力了。还要考虑一些自己现实的问题,收入等等,这也是很多人想去某件事,没有做成的原因吧。-------但说过来,既然想进,那么首先根据自己的情况 有个计划并为此努力吧。(有关系 有后门,有人带的 另说吧)

科学家都在哪里做科研?是怎么做科研的?

功夫爹
三空
科学家在哪里工作?有科学发明的地方就有科学家。科学家不仅在大学,在科研院所,任何有需要有可能产生新的想法提高生产力的地方都会成为科学家工作的地方。比方,“巨磁阻效应”就是在企业发现的。-----------------如何做科研(施一公)(一)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大约10年前,著名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邮件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邮件是蒲先生语重心长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 其中的观点我完全赞同。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我都把这封邮件转发给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一段是这样说的:“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中……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投入紧张的实验操作,并且用两小时以上的时间从事与科研直接相关的阅读等工作。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则应主要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有些学生读完邮件后告诉我:“看来我不是做学术的料,因为我真的吃不起这份苦。”我常常回复道:“我在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会觉得长期这样工作不可思议。但在不知不觉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而骄傲,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这样的回答,其实源自我自己的经历与体会。我从小就特别贪玩,并不喜欢学习,但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与压力迫使我尽量刻苦读书。我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凭借着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努力,综合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8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我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大学阶段,我保持了刻苦的传统,综合成绩全班第一并提前一年毕业。然而事实上,我很少真正独立思考,对所学专业也不感兴趣。大学毕业时,我本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经商,结果阴差阳错间踏 上了赴美留学之路。可想而知,留学的第一年,我情绪波动很大,内心浮躁而迷茫,根本无心念书、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第二年,我开始逐渐适应科研的“枯燥”,并开始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有时领会了一些精妙之处后不免 “洋洋得意”,也会产生“原来不过如此”的想法,逐渐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点自信。这期间,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全部修完,我每周5天、每天从上午9点做实 验到晚上七八点,周末也会去两个半天。到了第三年,我已经开始领会到科研的逻辑,有点儿跃跃欲试的感觉,在组会上常常提问,而这种“入门”的感觉又让我对研究增加了很多兴趣,晚上常常干到11点多,赶最后一班校车从霍普金斯医学院回到住处附近的霍姆伍德校区。1993年,我曾经在实验记录本的日期旁标注 “这是我连续第21天在实验室工作”,以此激励自己。其实,这多少有作秀之嫌,因为其中的一个周末我一共只做了五六个小时的实验。到第四年以后,我完全适应了实验室的科研环境,也不会再感到枯燥或时间上的压力了。时间安排完全服从实验的需要,尽量往前赶。其实,这段时期的实验时间远多于刚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但感觉上好多了。研究生阶段后期,我的刻苦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则是我这辈子最苦的两年,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3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时常常已是4点以后;但每天早晨8点都会被窗外纽约第一大道上的汽车喧闹声吵醒,9点左右又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实验室,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和晚上九十点。这样的生活节奏持续11天,从周一到第二个星期的周五,周五晚上坐灰狗长途汽车回到巴尔地摩的家里。周末两天每天睡上近 10个小时,弥补过去11天严重缺失的睡眠,周一早晨再开始下一个11天的奋斗。虽然体力上很累,但我心里很满足、很骄傲,我知道自己在用行动打造未来、 在创业,有时也会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我住在纽约市曼哈顿区65街与第一大道路口附近,离纽约著名的中央公园很近,那里时有文化娱乐活动,但在纽约工作整整两年,我从未迈进中央公园一步。我一定会把自己的这段经历讲给我的每一个学生听,新生常常问我:“老师,您觉得自己苦吗?”我通常回答:“只有做自己没兴趣的事情时觉得很 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不觉得苦。”是啊,一个精彩的实验带给我的享受比看一部美国大片强多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刻苦,感觉仍然很骄傲、很振奋!有时我想: 如果自己在博士生、博士后阶段的那7年半不努力进取,而是不加节制地看电影、读小说、找娱乐(当时的互联网远没有现在这么内容丰富),现在该是什么状况?做一个优秀的博士生,付出时间是必要条件。(二)要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和成功,仅仅刻苦地付出时间是不够的,批判性分析(criticalanalysis)是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博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区别是:本科生以学习吸取人类积累的知识为主,兼顾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而博士生的本质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掘创造新知识,当前和以往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在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本科生阶段,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答案往往已经存在,所以问题是否具有批判性没有那么关键。博士生阶段则完全不同,必须具备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否则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这一点,我称之为方法论的转变。其实,整个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批判性分析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能够进行创新科研的方法论。这里的例子非常多,覆盖的范围也非常广,在此择要举例说明。正确分析负面结果(negativeresults)是成功的关键。作为生命学科的一名博士生,如果每一个实验都很顺利、能得到预料中的正 面结果 (positiveresults),除个别研究领域外,一般只需要6~24个月就应该可以获得博士学位所需要的所有结果了。然而实际上,在美国,生命学科的博士生平均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得到博士学位。这一数字本身就说明:绝大多数实验结果会与预料不符,或者是负面结果。大多数低年级博士生对负面结果 的看法很消极,直接影响了他们批判性分析能力的培养。其实,只要有适当的对照实验,判断无误的负面实验结果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探索型课题的每一步进展都有几种、甚至 十几种可能的途径,取得进展的过程基本就是排除不正确路径、找到正确方向的过程,很多情况下也就是将这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一一予以尝试、排除,直 到找到一条可行之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可信的(conclusive)负面结果往往可以让我们信心饱满地放弃目前这一途径。如果运用得当,这种排除法会确保我们最终走上正确的实验途径。从这个角度讲,负面的实验结果不仅很正常,也很有益于课题的最终成功。我告诫并鼓励我所有的学生:只要你不断取得可信的负面结果,你的课题就会很快走上正路;而在不断分析负面结果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也会使你很快成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我对一帆风顺、很少取得负面结果的学生总是很担心,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经历过科研上批判性分析的训练。我的实验室里偶尔会有这样的学生,只用很短的时间(两年左右,有时甚至一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所需要的结果。对这些学生,我一定会让他们继续承担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让他们经受负面结果的磨练。没有这些磨练,他们很难真正具备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将来也很难成为可以独立领导一个实验室的优秀科学家。所以,不要害怕负面结果,关键是如何从分析负面结果的过程中获取正确的信息。(三)“一个人必须对他要做的事情作出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无论阅读科研文献还是聆听学术讲座,目的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课题。”切忌一味追求完美。耗费时间的完美主义阻碍创新进取。尼古拉·帕瓦拉蒂奇是我的博士后导师,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有极强的实验判断力和思维能力, 做出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研究工作,享誉世界结构生物学界,31岁时即升任正教授。1996年4月,我刚到尼古拉实验室不久,纯化一个表达量相当高的蛋白 Smad4。两天下来,蛋白虽然纯化了,但结果很不理想:得到的产量可能只有应该得到的20%左右。见到尼古拉,我不好意思地说:“产率很低,我计划继续优化蛋白的纯化方法,提高产率。”他反问我:“你为什么想提高产率?已有的蛋白不够你做初步的结晶实验吗?”我“回敬”道:“我有足够的蛋白做结晶筛选, 但我需要优化产率以得到的蛋白。”他不客气地打断我:“不对。产率够高了,你的时间比产率重要。请尽快开始结晶。”实践证明了尼古拉建议的价值。我用仅有的几毫克蛋白进行结晶试验,很快意识到这个蛋白长度并不理想,需要通过蛋白质工程除去其N-端较柔性的几十个氨基酸。事实上,除去N-端几十个氨基酸的蛋白不仅表达量高,而且生化性质稳定,纯化起来非常容易,根本不用担心产率的问题。在大刀阔斧进行创新实验的初期阶段,对每一步实验的设计当然要尽量仔细。但一旦按计划开始后,对其中间步骤的实验结果则不必追求完美,而是 应该义无反顾地把实验一步步推到终点,看看可否得到大致与假设相符的总体结果。如果大体上相符,你才应该回过头去仔细改进每一步的实验设计。如果大体不 符,而总体实验设计和操作都没有错误,那你的假设(或总体方向)很可能是有大问题的。这个方法论在每一天的实验中都会用到。从1998年开始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到现在,我一直告诫所有学生:切忌一味追求完美。科研文献与学术讲座的取舍再来谈谈科研文献(literature)与学术讲座(seminar) 的取舍。尼古拉·帕瓦拉蒂奇博学多才,在我们许多博士后的心目中,他一定读很多文章、常常去听学术讲座。没想到,事实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在我的博士生阶段,我的导师杰里米·伯格非常重视相关科研文献的阅读,每周召开组内文献讨论会,讨论重要的科研进展。刚到尼古拉实验室时, 我曾试图表现一下自己读文献的功底,也想同时与尼古拉讨论以得到他的“真传”。1996年春季的一天,我精读了一篇《自然》杂志的文章,午饭前遇到尼古拉 时,我向他描述了这篇文章的精妙,同时期待着他的评述。尼古拉面色有点尴尬:“对不起,我还没看过这篇文章。”当时我想,噢,也许这篇文章太新,他还没有 来得及读。过了几天,我阅读了一篇几个月前在《科学》上发表的研究文章,又去找尼古拉讨论,没想到他又说没看过。几次碰壁之后,我不解地问他:“你知识如 此渊博,一定是广泛阅读了大量文献,为什么恰好没有读我提到的这几篇论文呢?”尼古拉看着我说:“我的阅读并不广泛。”我反问:“如果你不广泛阅读,你的 科研成果怎么会这么好?你怎么能在自己的论文里引用这么多文献?”尼古拉的回答让我非常意外:“我只读与我的研究兴趣有直接关系的论文,并且只有在写论文 时我才会大量阅读。”我做博士后的单位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有很好的系列学术讲座,常常会请来自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大牛”演讲。有一次,一位诺贝尔奖得主 来作讲座,并且点名要与尼克拉交谈。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尼古拉却告诉他的秘书:“请你替我转达我的歉意,讲座那天我恰好不 在。”我们也为尼古拉感到遗憾。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诺贝尔奖得主演讲的那天,尼古拉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从早晨到傍晚一直没有出门,自然也没有去听讲 座。当然,这也许是巧合——尼古拉取消了他的出行计划。但以我们对他的了解,他十有八九是在写论文。后来,我们也意识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尼古拉身上已经 见怪不怪了。离开尼古拉实验室前,我向他抛出了这个始终没有完全解开的谜:“如果你不怎么读文献,又不怎么去听讲座,你怎么还能做一个如此出色的科学 家?”他回答说,他的时间有限,每天只有10小时左右在实验室。权衡利弊之后,他只能把有限的时间用在他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例如解析结构、与学生讨论课 题或写文章。尼古拉的回答表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必须对他要做的事情作出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无论阅读科研文献还是聆听学术讲座,目的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课题。(四)在博士生阶段,尤其是前两年,我认为必须花足够的时间去听各相关领域的学术讲座并进行科研文献的广泛阅读,打好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但随着科研课题的深入,选择文献阅读和学术讲座就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要开始权衡时间的分配了。挑战传统思维。从我懂事开始,就受到这样的教育:凡事失败都有其道理,应该找到失败的原因后再重新开始尝试。直到1996年,我在实验上也遵循这一原则。但在尼古拉的实验室,这一“基本原则”受到了有理有据的挑战。有一次,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验失败了。我很沮丧,准备花几天时间多做一些对照实验找到问题所在。没想到尼古拉阻止了我,他皱着眉头问我,为什么要搞明白实验为何失败?我觉得这个问题太没道理,理直气壮地回答:“我得知道哪里错了才能保证下一次可以成功。”尼古拉马上评论说:“不需要。你真正要做的是把实验重复一遍,也许下次就可以做成。与其花大 把时间搞清楚一个实验为何失败,不如先重复一遍。面对一个失败了的复杂的一次性实验,最好的办法就是认认真真重新做一次。”后来,尼古拉又把他的这一观点 作了升华:“是否要弄清楚一个实验为何失败,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厘清每一个小差错的习惯性思维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仔细想想,这些话很有道理。并不是 所有失败的实验都一定要找到原因,尤其是生命科学的实验。因为实验过程繁琐复杂,大部分失败是由简单的操作错误引起的,可以仔细重新做一遍,这样往往可以 解决问题。只有那些关键的、不找到失败原因就无法前行的实验才需要刨根究源。我选择的这些例子多少有点 “极端”,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震荡大家思维的作用。其实,在我自己的实验室里,这几个例子早已经给所有学生反复讲过多次了,而且每次讲完之后,我都 会告诉大家要打破迷信、怀疑成规,关键的关键是:跟着逻辑走!跟着逻辑走,这是我在实验室里注定会重复强调的一句话,每天至少要对不同的学生讲5遍以上。 我自己每次与博士生讨论课题也总是遵循严密的逻辑,用推理、排除法找到实验的下一步解决方案。严密的逻辑,是批判性分析的根本。

大学生如何开始做科研

东游记
孰能脱焉
韩金林 2009.7.1 大学生在学完高中的物理、化学后,进一步学习了高等数学、微积分、物理等有关 的专业知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但大学生还从未进行过真正的科研工 作,下面我们讨论一下大学生做科研要注意的一些基本问题。 一、 转变思路 过去所有的学习,都是老师教 学生做作业 然后考试这样的过程。这是学习、练 习的过程,其目的是掌握知识,但这些知识不是科学,科学是探索未知。在掌握知 识的过程中,练习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这个能力才能做科学研究。 做科研不同于过去的做作业,它是针对一个全世界都不知道答案的研究题目,通过 努力,利用过去学习的知识,包括英文、计算机等,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总的 来说,大学生过去的学习只是积累已知的知识,而科研是利用已知的知识和掌握的 能力去探索一个人类未知的问题。因此,思维方式必须经过大的转变。 二、 选题不宜太难 大学生做科研的题目不宜太难。如果太难,会占用学生过多时间,而影响他们学习 正常课程、掌握更多知识的机会。学习做科研在我国是研究生的任务,如果提前到 大学阶段进行实践,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不宜花过多的精力。因为到研究生 阶段,系统学习知识的机会很少。在我看来,大学阶段最好多选课,自己能用得上 的、感兴趣的课都尽量学,越多越好。有的学生基础学得不够,到研究生甚至是博 士生阶段再自学,效果就会差一些。考虑到大学生学习应该非常忙,大学生的科研 课题不宜太难。我个人鼓励大学生多掌握知识,掌握技能,这样更有利于将来的科研。 三、 掌握科研的基本步骤 1) 提出问题 实际上只要问一个“为什么”,都可能提出一个科学问题,只不过有些问题太难,也 有些问题不值得做。学会提出问题是科研中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步骤。只要有心, 多问一个为什么,然后进行适当的筛选,一个好的科研课题就会产生出来了。因此 科研课题是通过问为什么建立起来的,这是最基本的步骤。 2) 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又分成两个步骤,首先是通过查找资料来了解是否有人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做 科学是探索人类都不知道答案的问题,不是做家庭作业。别人都知道答案的问题, 我们把答案找出来,这不是科学研究,而是学习。所以当一个问题提出来后,一定 要先通过各种手段去了解是否已经有答案。我们现在的学生都会用 Google或百度 来解决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做科研也一样,只不过要查找的是更专业的资料。现在 Google也有一些科学的资料,比如课件、演讲、甚至是科学前沿的会议文集。查找 资料的过程保证提出来的问题是科学的。当确定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之后,就可以进 一步和专业的老师讨论,寻求一些帮助。因此科研往往需要一个指导老师。有的学 生,没有自己问为什么,直接请老师出课题做,这样就两步并成一步,因为老师基 本上知道这个问题的情况。即便如此,查资料的过程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缺 少的过程。查完后发现这个问题确实很多人不知道,但他人已用了什么方法去尝 试,有什么结果,都要了解清楚,然后才进一步去研究。 研究分成几种类型,第一种是把规律从文献资料中总结出来。第二种是把前人做的 事情都好好看看,自己是不是能想出更好更巧妙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推进 一步。有可能前人的一些工作缺少工具,比如数学,计算机,外语等,你掌握了某 种新的工具也许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很多情况下做研究不是一下子就把所问题完 全解决了,很可能只是探索这个难题中的一小部分。有时寻求一个问题的答案就像 建立一个学科一样难。例如多少年前问:“太阳为什么会发光”,要解答这个问题, 现在知道需要原子核的理论,太阳大气的模型等知识。几十年前没有这些知识基 础,回答起来就很难。 3) 做笔记 所有的探索过程都要做笔记。从问题的提出和资料查找开始就要记,还要完整地记 录资料的出处。笔记一方面能记录自己思考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从做好的笔记 里能找出前人的问题。很多人因为资料查找不全,或者查过忘了使得工作难以进 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笔记也十分重要,笔记可以验证你的结果。有时你自己搞错 了,看笔记也许就能发现问题所在。因此,做好每一步的笔记在科研中是十分重要的。 4) 写论文 问题都研究清楚有结论后,要把所有的调查研究,包括笔记进行仔细的总结和整 理,最后写成一篇论文。论文包括几个部分:摘要,引言,问题的解决,结论,致谢,参考文献等。 写论文思路一定要十分清晰。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首先要清楚你的论文题目是什 么。摘要是概括全文的一个东西;引言是阐述问题的提出,介绍前人对这个问题有 哪些思考,他们都做过什么样的工作,得出了什么结论,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我们这个工作要解决什么问题。论文的第二部分,交代我们用了什么样的资料或者 观测实验,怎样一步一步的往下做,得到一个新的结果,有的包括公式的详细推 导。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图、表、公式都要十分清晰,让人一看就懂。这部分实际上 是论文的主体。第三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讨 论这项工作和前人比较,有什么进步,有什么局限性,这个结果再往前推动有什么 意义。这里把你的结果跟前人甚至是将来问题的研究都有清晰的交待和比较,是一 个再思考的过程。有的论文还有一个总结,这个部分看上去和摘要很像,实际上是 更清晰地把论文怎么做,得到什么结论,写得更详细,和摘要不完全一样。最后是 致谢,例如有人帮你查找资料,或者有人和你讨论,使你受到启发,这个时候要充 满感恩心地写出来。有时候讨论给你提供了重要思想,这个时候就不只要感谢,而 是要请他合作。总之,一定要充分的理解和估计他人在你的研究中的作用,给他人 客观的评价。 最后特别再次强调,所有论文的写作当中,总体思路要清晰,章节段落要分明,每 句话都要有主谓宾。原则上讲,论文中的每一句话都要有出处,除非是你自己发现 的。即使是根据别人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东西,你也不能抄别人的原话,但可以把别 人的研究结果用自己的话做扼要总结,总结必须准确,而且必须给出参考文献。所 有参考文献要在文章的最后都列出来,包括作者、发表年份,期刊名称以及卷、 页,或者是谁写的书、哪个出版社,哪年出版的,第几页等等。只有这样,文章的 内容才有理有据,有非常清晰的出处。参考文献是论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 结语 能够提出问题,然后查找资料,再解决一些问题,最后把所有的工作总结成文,这 种研究能力的要求对大学生是有挑战性的。但这个过程能够真正锻炼一个人的思考 能力、探索能力、个人的综合表达能力,并且这个过程会利用到大学学到的外语、 计算机以及专业知识。

青年教师如何做科研

辩护人
犹来
青年教师如何做科研1.多读书。注重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自己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起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观念;有计划地阅读这些高品位的书,增强了文化底蕴,提高自我理论修养,强化了人格魅力。2.善积累。积累资料本身就是在做学问。能够坚持积累资料,善于积累资料的人,有利于开展教科研活动,就是在朝着专家的道路上走。3.勤实践。青年教师的成长,主要靠自己在实践中学习、探索、总结、提高。我们要学会“在游泳中学会游泳”。通过认真实践,走出一条符合教科研特点与规律的路来。4.重合作。首先,要加强与同事间的交流合作,营造出一个相互激励、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相互交流的科研氛围,学会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教学教研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学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要加强与县教研室、县教科室、镇教研会和学校的学习交流,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通过他们的精心指导和帮助,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教研方向,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研究问题的能力。5.写好教育反思记录。日月积累地进行教育反思,记录自己的平日所做、所思,这样做最有实用价值,也是最简朴、最有效的继续教育、自我教育、自律教育。

博士怎样做科研(小结)

尝言移是
刘立武
当然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做科研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被完全听老板或者其他人的,因为课题的事情自己最清楚,自己在研究中最难的时候可以听取一下导师的宏观性的指导,至于细节的东西,只有靠自己了。另外就是不要光做实验,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乱撞,一定要想明白了,自己的这个实验目的是什么,再去做,会节省很多时间。看论文与做实验时间一定要平分,再忙也要看论文和基础知识,那么在一半的实验时间中,分析又要占去一半时间,所以说,试验只是一种验证手段,和语言都是一样的,不能作为主餐的,利用课余时间做好就行了,大部分时间应该来看书和论文来储备知识体系才是根本,只有理论知识体系完整了才能支撑整个博士的体系,才能做到触类旁通。这一点很重要。(站在巨人肩上) 关于跟导师的关系,冯长根总结出了跟导师相处的“六条准则”;谈到如何充分利用时间方面,冯长根表示,“要有主动精神”,学会“如何管理时间”;关于如何“驾驭文献世界”,冯长根又插入了一个关于“鸡和鹰”的经典小故事,提醒现场学子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份,明确“是鹰就要去翱翔天空!”但是“鹰击长空”却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巨人的肩膀”就是浩瀚的文献世界。随后,冯长根介绍了博士生如何撰写论文和报告,以及如何进行口头报告和论文答辩等一系列博士生在“表达自己”时候需要面对的具体问题。冯长根特别提醒现场学子:“世界上唯一能限制你发展的人就是你自己!”鼓励大家夯实基础、充满自信地进行科学研究。(查文献) 文献检索和阅读是一项重要的学术技能,不仅在选题时十分重要和必要,在整个论文工作期间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方法上,老师要求我们不要停留在仅通过关键词检索相关文献,而是要逐步确定本领域的核心期刊,特别是高水平国际期刊,通刊阅读,熟悉期刊的要求和文章发表水平、某个问题的发展历史脉络以及一些研究类文章的研读,从而为博士生具体课题的确定、具体实验的设计、文章写作和投稿等方面逐步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开题前的文献查阅效率很低,甚至花费一周时间都不能精读完一篇经典外文文献,或者一篇研究报告阅读多遍都抓不住重点。而且,经常感觉阅读过的文献内容都忘记了,似乎没有读过。这时候沮丧的情绪不期而至。一方面,老师鼓励我们这是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不要心急,只要开始了阅读,坚持下来,不断思考,就可以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查阅文献的方法。另一方面,导师在如何具体阅读文献上提出了方法,比如看引言体会文章创新处,阅读文献后,用几分钟时间进行英语复述等方法来掌握文章的内容。在这个阶段我发现,我所研究的领域已经发表了大量文献,认为自己要做的内容他人都做过了,似乎不能创新,向老师表达出这种担心。而这种对于难以创新的忧虑,在博士生当中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情绪。王老师多次十分耐心地解释博士生创新问题,说,科研是逐步积累的过程,不经过任何训练就具有科研创新能力,那就不需要攻读博士学位了。在攻读博士学位3~5年中,经过各种阶段的学习培养和训练过程,最终可以逐步培养起博士生独立科研工作的能力。创新不是空中楼阁,需要积累——文献的积累、实验的积累。早期对文献的把握还比较肤浅,还没有开始具体的实验,因此不要太早下判断自己的研究课题难以创新,打击做研究的信心,令自己裹足不前,什么都做不了。 (写综述) 在课题准备阶段,查阅文献易进入的另一个误区是:只查找不阅读或阅读得很少,逐渐使自己成为文献资料的搜集者而非使用者。还有的同学陷入到文献的海洋中,觉得自己不查阅完本领域的文献,不了解他人已经完成的工作,又怎么能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呢?针对这一点,我的导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明确的要求,使我受益良多。这个建议就是,在查阅文献阶段,要能写出本领域的一篇英文综述,作为这个阶段的总结。初接到这个要求,我感觉自己无论从语言的把握上还是对本领域发展状况的全面了解上,都没有信心。但是我阅读文献达半年之久,导师鼓励我,坚持要我写出综述,无论质量好坏。在这种情况下,我尝试写出一篇关于利用微生物酿酒酵母吸附重金属离子研究进展方面的综述,得到导师认可,并进行了修改和投稿,最终被一家高水平国际期刊Biotechnology Advances接受并发表。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从事相关研究的信心也大大加强。 (多总结) 关于如何写文章,老师也谈论过很多。文章关键是讨论部分。要能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深入地分析,而不仅仅罗列结果,这依赖于精读过的文献,从这些文献中进行学习。对实验工作进行总结后,才能更好地设计下一步的实验,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因为各种原因,我们总是拖延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我个人感觉老师在这方面对于学生的要求和指导十分关键有效。清华博士生压力都很大,包括发表文章的硬性要求。对于文章写作和发表,老师认为是实验后的很自然的阶段和产品。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满足学校发表文章基本要求则似乎成为一件轻松的事情。老师当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在本领域高水平期刊上发表文章。而每次发表文章,都在增强我们做科研的信心和兴趣,形成了科研的良性循环(明确目标) 做科研不能死脑筋,重复来重复去,拿到自己的课题,首先明确自己做什么?

如何申报科研课题

帆之曲
鬼仙沟
课题研究申报流程框架,依次是申报—立项—开题—研究—结题—评奖—网上查询,每一步骤都不是简简单单的就能完成,关于具体细节操作如下所述:第一步:课题申报在该步骤,需要课题申报人及时接收课题申报通知,按要求完成课题选题,网上填写课题申报书,并及时提交。课题申报是课题研究的基础,课题申报书的内容撰写十分重要,需要有足够的能力的人才能胜任。第二步:课题立项课题申报材料提交后,正式进入审核阶段,先由课题申报人所在单位形式审查,按择优限额申报的原则,向上级相关部门推荐选择,由上级审核审批后,确定课题立项名单,并颁发课题立项通知书。第三步:课题开题课题开题,是对课题研究进一步论证,其目的是完成课题研究,可以请专家提供建设性建议,并撰写开题报告。第四步: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课题实施,是课题研究成员在课题申报人带来下,按照分工和方案进行实践,并做材料积累、会议商讨、中期检查等等,以保证课题可以按时完成研究。第五步:课题结题课题结题是课题研究的结束,但这结束不是课题研究成员说了算,是必须向有关部门递交课题结题申请,要通过成果鉴定,并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的。第步:课题评奖课题研究成果之间会进行评选,谁的价值高,获奖名次越高。第七步:网上查询结题的课题会在相应网上更新记录,以便查询。想要更好的完成科研申报项目可以选择文华氏,有专业人士指导,囊括课题申请的整个过程,从专业方向评估、方案设计、标书撰写指导,再到最终课题成果展示,科学把控数据,让学者高效成功发表。

在日本做科研工作是怎样的体验

绞刑架
冒牌货
做科研最需要的是兴趣,之前的经历不是很重要,关键在读书期间要多学习多积累多思考。我来日本最大的感悟是不管你之前怎么样,只要认真努力,踏实做科研,都可以有一番成果。看看这几年拿诺奖的日本人:田中耕一,下村修,山中伸弥,中村修二,几乎个个都是屌丝逆袭的励志大戏。我决定从事科研除了兴趣和喜欢自由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很多事情没有对错,换个角度都可能对。但是科研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有凭有据,大家也很理性不会吵得老死不相往来的。博士看学校很外行,还是看导师更好点。同一个专业,每年进世界名校读博士的估计有上千人吧;本专业在名校任教的老师,一共可能也就千人左右;但是真正可以称为顶尖学者的,全世界可能也就百人左右,所以相比之下,大牛教授应该才是更稀缺的资源。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从大牛实验室毕业,就是学术界的学二代啊。同样牛津剑桥,东大京大,MIT,UC Berkeley毕业的,有牛逼到拿诺贝尔奖的,也有水到连国内好大学教职都找不到的,这样的例子我知道不少。清华和浙大的土博也有去Stanford、JHU、Penn state这种好学校当教授的。即便是同一个实验室的,毕业之后差异还很大,这里面个人的因素更重要,有兴趣的人会主动的去学很多东西,而不是被动的靠老师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