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什么专业的研究生跨专业好考,而且毕业就业好

刘巧儿
大磨坊
以下建议仅供大家参考:第一,报考一个你可以考上的专业考研谁都希望自己最终考上,因为考研毕竟还是要花费很多时间和金钱的,而且一次考研其实也是一家人在考研,考研比之高考要难多了。所以如果你的外语、数学不好,那很多热门的专业你是不适合报的。第二,考研选择专业时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1、国内社会经济形势对于这一点,许多考生常常认识不足,他们仅把考研当成自己的事情,却忽略了国内大背景对未来个人就业及前途的的重要作用。若你留心两会的报告及代表的发言,你可能就会对这个词印象深刻--生态文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环境问题越发突出,对于这个日益严峻的问题,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必然会需要相关专业的人才,虽然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等相关专业并不是特别热门,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不一定就比不过所谓的热门专业--金融等,一方面热门专业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另一方面,热门专业的"海归"人员相对较多,相比之下,竞争压力自然不小。2、就业形势虽然近年报考研究生的人越来越多,但仍有一些专业报考量不足,个别甚至出现招不满或无人报的现象。在个别学校的热门专业,即便是总分超过350分,也未必能保证被录取为计划内公费生。因此,一些热门专业或热门学校中那些相对冷门方向及专业,同学不妨有选择地报考,比如石油、地质、环保、文物、珠宝鉴定等社会需求和人才供应目前不成正比。而且,眼前的“热”专业,并不代表以后的就业形势一定会好,可能研究生毕业时所谓以往“热门”专业已经成为当时的冷门了。所以,考生要把握社会宏观走势,判断社会各行业需求。要了解行业特点,分析需求总量。3、个人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本科所学专业并不是很喜欢的同学,考研给了大家重新选择自己人生的机会,若是你真的明白了自己的兴趣,并且愿意冲破一切阻力,为了自己的兴趣全力以赴,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也是可以的。当然,这个选择是有风险的,毕竟这是跨专业考研,如果你本身基础比较弱,为了成功踏入目标院校,只能比别人付出更大的努力。4、历年复试分数线和录取比例复试分数线的高低、录取比例的大小意味着竞争力的强弱。考生在选定某些专业时可根据往年的这些实录来定夺专业的取向。5、学校的研究生培养年限目前,大多数学校研究生培养年限为3年或2.5年,少数学校学制为2年,并且考生要掌握准确信息,结合切身实际再做选择。据200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首场大型现场咨询会上的消息,2008年研究生招生政策将做调整。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不作硬性规定,由学校根据专业和质量要求来决定弹性学制。这就更需要学生事先要了解自己所报考学校、专业的学制,根据自己的财力、精力、进行选择。6、国际经济形势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虽然相比过去,中国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许多方面我们都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先进之处。对于某些行业,可能在国内并不是发展的特别好,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却是前景明朗,那我们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客观分析这种专业是否在未来会更受欢迎。7、本科专业的限制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可是在考研这个窄小的道路上,考察的并不是谁更有潜力,而是有限的时间内,你能比别人发挥出多少来。所以,我们不能忽略本科所学专业对考研专业的限制作用。若是你本科学的是法学,但是你考研想考数学专业,那毫无疑问,考研的难度会非常大,毕竟文科与理科的学习还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但是若你是法学,你想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那这个难度就会相对小很多,付出相同的努力,你成功的机会自然就大得多。8、个人实际情况目前国内有两种研究生培养方式:一种是学术取向的,一种是职业取向的,比如MBA、MPA和法律硕士等。这样可以大致将考生的学业发展取向分成两大块。一般情况下,读职业取向的研究生学位比读学术性取向的学位花费要多,但未来的职业回报预期要大。由于各学科和专业之间就业率的差距很大,考生在选择时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兴趣,还要考虑家庭和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如果负担很重,要求你要尽快取得一份薪水可观的工作,那么即使考生对天文学达到痴迷的程度,恐怕也不得不暂时委屈一下自己的兴趣。毕竟人生除了自由发展外,还有许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2020考研的同学,在五一小长假可以了解下启航考研的五一体验营,关于的考研规划都可以直接面对面咨询相关老师。

适合跨专业的考研的专业有哪些?

堀司
彼其外与
哪些专业适合跨专业:新闻硕士新闻传播学类包括四个专业: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近年来,这些专业被考生称为文科录取中最热门的专业。这专业培养具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网络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在意与自己相关专业和行业报道的专业水准了,新闻行业需要各种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的毕业生,着力培养型的记者。传统新闻学专业学生虽然新闻功底扎实,但缺乏跨行业的专业知识,因此,新闻专业也是在众多专业中,为数不多的跨专业考生比科班考生更有优势的专业。翻译硕士翻译硕士除了需要语言和翻译两方面的技能,还需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国家鼓励非外语专业学生报考也是出于这个考虑。翻译硕士注重实践,如果具有复合专业背景,在遇到相关行业翻译时就具备外语专业学生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翻译工作绝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要注重各个领域翻译的专业性。这就给复合专业背景的译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会计硕士自2012年会计硕士改革试行以来,其热度保持稳中有增的态势。虽然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开设的课程专业性也较强,但相比类似的金融学专业,它更偏向于一种“工具”,涉及分析层面的内容没有金融那么深,因此对数学的要求没那么高,对于经管类专业考生,抑或是本科阶段开设高数课程的考生来说,跨专业考研还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专业主要培养城市规划、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城市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区域规划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城市规划设计等基本训练,掌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培养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城市规划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后工作岗位在各级规划管理部门、各级规划设计院、在建筑规划设计公司、房地产企业、规划开发咨询机构,从事项目规划设计、房地产筹划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咨询和研究工作。法律硕士研究生只招收非法律专业本科生,因此法律硕士可谓是纯粹的跨专业考研军团。对于本科阶段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的理工类和经济类等专业的学生以及专业培养课程中没有包括数学课程的学生来说,法律硕士是不错的跨专业考研选择。同时,法律硕士是全国统考,所以无论考哪个学校,复习方法以及参考书都一样,直接打消了跨专业考生的大顾虑。行政管理几乎每个企业都需要行政管理人才,跨专业考研这个专业的理由很简单:社会需求大,报考门槛不高。无论政府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都需要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这无形之中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创造了就业机会。另外,企业等单位增设行政管理人员职位是大势所趋,这从量上增加了本专业人才的就业机会。虽说考研难度因人而异,但行政管理不考数学,客观上降低了跨专业考研的难度。市场营销在各大招聘会上,市场营销人才始终是紧缺的,但它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却达不到全国所有专业平均水准。市场营销是个多学科交叉的学科类别,除了营销类的专业知识需要掌握,还需要对相关的学科有所涉猎,金融、会计、政治、法律、军事、历史、地理、人文等。市场越来越专业化、细分化,需要更专业的人。社会工作专业适合想进入行政系统的考生,社会工作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以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为学科基础,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理念,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为直接工作方法为案主提供专业服务,帮助案主解决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帮助案主重塑自信,走向社会正轨。这专业培养具有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能在民政、劳动、社会和卫生部门,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对文科生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其实包含三个专业: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对于不想考数学的考生,这三个专业都是不错的选择,图书馆学和档案学其实很偏重记忆,情报学目前有些院校要求数学三,这三个专业跨专业生比例比较大,而且很多老师本身也不是本专业出身,所以他们对跨专业生比较宽容。选择专业时注意事项:文科转理工科要慎行:理工科一般都要考数学,另外相对来说理工科对于知识的积累有一定的要求;选择包容性较强的专业:例如法律硕士;避免鼠目寸光、人云亦云:判断专业如何,就业前景好坏,是否有市场,不要只看眼前,要大概地看到研究生毕业时专业的发展趋势。扬长避短:首先,在优势科目选择上,必须以自己现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选择一些可以通过突击的形式迅速接受和提高的专业;其次,要避开弱势科目,数学是考研公共课中最难且最容易拉分的科目,数学不甚得心应手的同学可以选择避开数学而跨专业不考数学的专业。加群交流群内答疑更及时点击入群关注有礼关注提问专人解答点击关注线上学习免费公开课等你来点击听课在线题库各类考试模拟练习点击做题查看更多官方电话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跨专业考研如何选择跨哪个专业比较容易?

三年不出
李尚
一、法律硕士法律硕士(非法学)只招收专业非法学的本科生,因而法学硕士是一个完全由“跨专业生”组成的专业。近年来,法学硕士的报考人数越来越多,一方面是因为对于在职的同学来说,法硕相比其他专业更容易考,而且法律硕士就业面相对比较广,尤其是银行系统,比较喜欢招法律硕士。另一方面,法硕不需要考数学,这是很多数学“学渣”最理想的考研专业,同时法律硕士是全国统考,公平性可以保证。不过随着报考法律硕士的人员越多,法硕的跨专业难度也在逐步增加,不过只要考上了,毕业就是金饭碗!二、会计硕士会计硕士是“跨专业”人数多的专业,一方面是会计本身就是一个“前途无量”的专业,尤其是考下注会后,收入一般不会低,而且会计考研相比经济、金融更加容易一点,很多本科被调剂到其他专业的同学,考研大多都会选择会计。另一方面会计硕士也不用考数学,不用考专业课,任何专业都可报考,因而会计硕士报考人数很多,竞争越加激烈。三、金融硕士金融行业是一个高薪的行业,金融硕士因而也成了很多“跨专业”考研同学的好选择,尤其是具有数学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同学,转到金融非常吃香,因而有很大一部分“跨专业”考金融的同学都具有理工科背景,同时金融专业的导师也比较喜欢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同学,毕竟理工科同学的思维方式在金融行业很吃香。不过学校实力、导师实力对于金融硕士的就业、前途的影响比较大,考上名校的金融,很容易一飞冲天,如果学校普通、导师一般,那就另说了。

跨专业考研最容易考的三大专业是什么?

闯江湖
交叉点
考研最容易跨专业成功的专业

跨专业考研容易吗

何哉
吴澄
考研可以跨专业,很多同学在本科阶段所选的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而通过跨专业考研可以去读自己理想的专业。

跨专业考研考什么容易些

夺彼与此
千年狐
  经管类考生拥有较强的案例分析和语言逻辑能力,拥有一定的数理统计知识储备,相比较文史类考生跨考有一定的优势。  考生可以在经管专业大类中跨考,如会计跨考财务管理、工商管理跨考管理科学与工程、经济学跨考金融学等。相近专业间的跨考成功率高。  同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专业彼此之间跨考难度较低,同属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金融学、国际金融、保险学等专业跨考成功率较高。如果在数学方面不擅长,又对文史方向感兴趣,跨考文史类专业也有一定优势。因为经管类专业的许多延伸读物涉及文史哲的内容,考生在大学学习中多少都会有所涉及。此外,专业硕士中的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等由于没有数学,且部分专业课经济管理类考生有所涉及,会降低备考难度。而对于理工类专业,除非有特殊的兴趣和特长,否则很少会有经管类考生涉及。  理工类考生往往拥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其选择范围相对较宽,可以在理工大类中跨考,也可以跨考经管类专业。  在理工大类中,理学和工学可以互相跨考,如数学专业与计算机专业互相跨考,生物学与生物医学工程互相跨考等,彼此都有相同的专业基础课程,知识储备相近,思维习惯相近,成功率较高。此外,理工类考生跨考经济管理类专业也同样具有非常大的优势。目前,经济管理类的诸多前沿性问题都需要借助数学、逻辑等理工科思维,需要考生有非常强的数理推算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致使诸多科班毕业生都无法满足学科要求,面临严峻的挑战。而理工类考生在这方面拥有巨大的优势,逐渐开始抢占科班生的读研机会。可以考不考数学的一些科目,比如管理类的旅游管理,行政管理,或者考专业硕士,但是这个要求有工作经验。选择没数学的科目就是考两门专业课,这样难度就在专业课上,书多看看一般文科都比较好过的。给个最佳吧,任务差一个……

什么是跨专业考研

而况人乎
傻月亮
跨专业考研的初衷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形:一、进入大学时成绩不理想,被调剂到非己初衷的专业,几年的本科学习下来,依然不甘心;二、当初年少无知,随便填的一个专业,以为自己会喜欢,却发现全然不是自己所想像的那样,至少不是最爱;三、几年下来(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已工作若干年),仔细思考,觉得自己若坚持本专业或现工作定然无前途无钱途,需要投身到人们公认的热门专业中去,才觉得踏实、前路光明;四、并非不喜欢本专业,而是求知欲强烈,真正希望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不管初衷究竟如何,想要跨专业的考研人绝对都是不失梦想,充满挑战意识的人们。 然而,跨专业,并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做出的选择,它可能让你浪费很多的时间和金钱,而最后只能证明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也有可能让你振翅一飞,从此找到正确的方向,扶摇直上快意翱翔。所以,从一开始,这就必须是一个认真而严谨的决定。也惟有如此,无论最终是成是败,才能无怨无悔。 一、慎重选择:不要轻易下决定 不断地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是所有有求知欲的人们的美好愿望,然而,这同样会成为朝三暮四的借口。 其实,很多考研人本来就存有逃避现实社会的压力,而选择继续呆在学校的心理;而在跨专业考研的人中,更有许多人根本就没有好好学过原来的专业,甚至从没认真考虑过是否自己适合它,只为了逃避,才选个看起来容易的专业去考。 如果是这样,请先停下来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再说。因为一颗对待生活从不认真的心,是不会因为换了个专业就能有起色的。 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也请三思。就因为一直认真,这次更要谨慎。 首先,考研复习将是艰巨的历程。隔行如隔山——这句古谚将贯穿之后的整个求学过程。 自己原来的专业,再不济也学了三四年,耳濡目染,基础知识一定比没学过的扎实,细节也许没钻研,但大的格局和概念、思维方式是存在于脑海中的,即使是每次考前一个月的突击,突击了四年,也不是没有用的。这就是本专业对于外专业的一大优势。反过来,即是跨专业者相对于本专业者的劣势。 复习的时候,要花更多的时间在专业课上,使得基础课很容易就被搁置了,而任何一科的掉队,都会影响整个复习过程的心态和考试结果。 其次,备考中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 不熟悉专业试题的答题惯例,会莫名其妙丢掉不该丢的分。而且,笔试通过了,复试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使跨专业者总是难以拥有“尽在掌握”的自信,而它确实也是难以“尽在掌握”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考上之后三年的研究生生活。 不管是面对基本功扎实的同学们,还是面对有一定要求和标准的导师,还是面对也许让自己一时找不到坐标点的新求学生涯——如何给自己定位,如何重拾自信,如何建立对新专业的“新感情”,如何规划以后的职业和人生,这都是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心力去克服的问题。 所以,是否要转变方向,换一个专业,需要尖锐严格地审视自身,而不是盲目跟风,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是否真正热爱将要为之付出心血的新专业? 长远来看,这个新领域是否有自己的天赋和性格发挥的空间? 是否可以肯定学习三年之后真能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不是剃头担子两头塌? 最后也是最基本最当前的问题:基础课是否有自身优势?没有优势怎么拨得出更多的时间给专业课的复习? 二、审时度势:了解自己,踏实去做 经过了自我的拷问,还坚定地要跨专业考研的朋友——相信你一定是个头脑清醒、梦想坚定的人。 在此,我们不得不再次强调跨专业考研的理由和标准:第一,热爱;第二,基于对自身才智和优势短处进行全面评估而做出的决定;第三,要自信,更要不怕苦不怕累。 可以举个例子。一个在学校并非不认真对待自己学业的考研人,在经过四年的学习之后,发现仍然不喜欢自己所学的数学专业,而爱好文史哲。如果基础课英语政治还不错,那么他就具备了考虑跨专业考研的最低要求。那么,接下来怎么确定专业呢?首先,看爱好。对新闻传播、考古、文学皆有兴趣,怎么办?一个一个排除。对于新闻,多搜集资料,看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比如,敏锐的新闻感、强烈的争取和参与意识、健康的身体。直面自己的优缺点,如果有敏锐的新闻感,却没有强烈的争取和参与意识,甚至都无法面对需要长时间的工作强度,那么放弃。对于考古,作同样评估;另外,如果这时你的父母亲反对你的考古梦想,请把他们的忧虑考虑进去,一意孤行并不可取,要考虑到家庭的实际情况;并且,父母也是了解你的人,他们对你的性格、天分其实很了解。那么如果你认为父母意见的可接受性大过你对于考古的热忱,考古这一项,也被划去。最后剩下文学,如果经过一系列评估,觉得可行,那么它之下还有很多专业细分,是中国文学还是世界、比较文学,是古代文学还是现当代文学?要根据自己平时看书的偏好、积累的多少、考试试题能否应付等等内在和外在的因素来决定。这些将和下一部分联系起来谈。 这只是一个例子,跨专业的方向转变五花八门,几页纸不可能描述详尽,我们只能通过这个例子,了解一下需要考虑和平衡的各方面因素。 当然,请牢记,内心的热爱和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在选择中最为重要。有了这两点,相信你的选择会是对你而言最好的选择。这将是一个美丽的决定,决定之后,一定有云开见日的感觉。方向确定了,就朝着那儿毫不回头地走吧。 三、报考准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让我们直接进入主题。 第一,细分专业和学校,确定报考目标。一定要看自己喜欢哪个城市,既然想借助这次的考研改变现状开始一段新的求学历程,一直想去哪个(或哪些)城市念书就不要将就。圈出大致范围,再找到那里学校的招生简章、专业招生表——网上查找或动用一切关系。特别要注意的是,你有意向的专业是否拒绝跨专业考生。在进行认真细致的对比之下确定两到三个你想去的名校和你喜欢的专业。这一步可以和前面确定城市同时进行,每个人情况不同,自行制定每一步适合自己的计划是必要的,而且能从中得到极大的充实感,总之,它让我们感到:一切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 然后,尽可能地多找一些这几个可选学校可选专业的历年试题,仔细研究,看看哪一类的试题自己更有把握。这一步至关重要,这一步不可省略也不可推后,它将直接影响到以后的考试发挥。经过这一步,学校和细分专业几乎都能定下来了。 这一阶段什么时候进行呢?越早越好。我们不提倡把战线拉得太长,真正有效的复习从4月到次年1月足矣;然而跨专业不同,需要“酝酿”。可以不用过早开始真正的复习,但至少要比别人早两个月到半年开始寻找学校、涉猎与新专业相关的期刊、书籍、寻找对于新专业的亲近感和对于新学校新未来的向往感——这是真正复习开始的前站,用这段时间弥补跨专业的不足,在真正的战役打响时,我们将更加坚定更有信心。 第二,专业课教材到位。前面把工作真正做到细致,4月份到5月份一定要定下最终要考的学校和专业。定下之后,就要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要犹疑,快去买专业课教材!按照学校列出的书目买全专业课教材,还要找出一两个能帮上忙师兄师姐、找同学、找亲戚,甚至找网友去打听没有列出的那些。 这里有两个问题:买书和找师兄师姐——自己能买到的书,尽量自己去买,有学校可以邮购,有书店可以搜寻,再不行,去图书馆系统或网上找出这本书的出版社,找到出版社电话,打电话、汇款去邮购。不要一开始就事事麻烦别人,自己能解决的自己找渠道解决。后面有更重要的事去麻烦他们。实在不行了,去找师兄师姐,最重要的是问题要明确。随便说:“我要考你们学校某专业,请帮助我”是没用的。要明确说出你的具体问题,要考哪些书,重点看哪些泛读看哪些,打听到哪里能买到自己却没办法,请他们帮忙——听到这么明确的问题,人人都会乐意帮忙。6月底之前,主要的专业课教材一定要到位。 第三,复习时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基础课不能偏废。前面说了,基础课要有一定把握,才可能跨专业考研,否则到关键时刻就会感到分身乏术。在主攻专业课时,基础课一天都不能停。可以用早晨、吃午饭前、吃晚饭前以及睡觉前的时间去复习英语:阅读、单词、听力,一个都不能少。如果每天坚持,就是这些边边角角的时间都足够英语的复习准备。政治也一样,最好报一个秋季班,几个月上下来,有老师领着复习,比自己摸索更有效率,大致的知识脉络也会清晰起来了。请相信自己,从初中就开始学的这门课,不会差到哪里去,但也要在心里培养对它的兴趣,一讨厌它、搁置一段日子,一切都晚了;反过来,每天花两个小时,只要坚持,就会既轻松又有成就感。 跨专业考生往往把一腔热情放在专业课上,有意无意地就偏废了基础课,等发觉时间紧迫的时候,回头一看基础课落下一大截,这会大大影响后面冲刺和考试的信心。 其次,专业课复习。11月份报名之前一定要把专业书踏踏实实至少细读一遍。这一遍不要欺骗自己,质量至上,一定要全部弄通弄懂。这样在后面的两个月才会更有底。 笔记一定要做。当11月报名时间来临时,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们讨论起复习进度。那时候本专业考生和别的跨专业考生所做的准备和进度会让你大惊失色——有那么多人准备得那么好!本来就对不熟悉的专业容易产生的“心虚”这个时候会更加强烈,那么回过头总结一下自己的成果,只有实实在在密密麻麻的几本笔记会成为自己的强心剂,数数看,几本笔记,七八万字是少不了的。加上政治英语,你会为自己所做的上10万字的笔记而惊讶的。这是积聚信心、抬头挺胸的重要来源。 四、全力复习:坚持到底,毫不畏惧 首先,研究历年试题,自己划重点。历年试题非常非常重要,报名之前即11月初,一定要把学校相关专业的历年试题弄到手。这需要积极调动网络资源,自己能下载的下载,能买到的去买,最后一招:求助师兄师姐。这时提出的请求也一样要尽可能明确。有一个女生,考某大学某专业,通过同学的同学的姐姐,找到一位师姐,打电话给她:“我知道你们学校图书馆五楼的阅览室有历年试题的专柜,可以借出来复印。请帮忙复印某年到某年某专业的……”该师姐大惊:“我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你怎么知道的?”这个女生慢慢说来,怎么从网上找到该学校专栏讨论、怎么了解到的,师姐大开眼界,兴趣高涨,帮她把相关专业能找到的试题全都复印一通寄去。 接下来就是更仔细地研究试题。只需要一个晚上时间,把历年试题全都摆在桌面,总结规律和重点难点,老师出题的习惯等等。借此可以划出下一步复习的重点(甚至是考试的重点),不再一律通读,而是有头脑的、有目标的复习。不要怕系内老师改朝换代,再改也有一脉相承的科研风格,掌握了大体,以不变应万变。 划完重点,一股“运筹帷幄”的气势油然而生,趁着这股气势,投入到更深入的复习中去,一定事半功倍。 其次,为考试做准备,掌握专业答题习惯。在剩下的两个月当中,一定要找点时间去学校的自己要考的专业宿舍混混,目的是了解专业答题有什么惯例、有什么特殊要求和需要注意的地方。随便哪个学校都行,自己方便找的、正规的大学就可以;当然,方便的话,最佳选择就是所考学校研一同专业学生宿舍,这样就不仅了解试题情况,还可以挖掘更多这两个月应该注意的问题。 考试的时候,和复习中所强调的一样——一定要自信。要相信自己经过了周密的计划、万全的准备。拿到试卷的时候,要像热爱专业书籍一样热爱它们,冷静的头脑,热情的心灵,一定战无不胜。 最后,就是复试了。关于导师是否要找,各有各的说法,能找到最好,没找过的也不用惴惴不安。相信自己最重要。 其实接到复试通知书的时候,一般都没有更多时间去扩展知识面了,这些是最初就应该做的。这时候跨专业考生常常担心自己的基础不够,再次心虚。那么与其瞎抓一把,不如把以前看过的书拿出来再翻一遍,总有用得上的,做生不如做熟。对于某些领域的熟悉或精通,比泛泛而谈更能显出自己的特色。用真诚的微笑和哪怕是使劲鼓才能鼓起的信心和勇气,去直面导师。好歹经过这一年的学习,我们也算复合型人才了,怕什么! 说到这里,整个过程看起来完了——其实没有!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是一个开始。 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一个更自主、更专业的学习过程,跨专业学生一踏入这片天地,肯定会受到冲击。不熟悉的领域,老师觉得应该是常识自己却闻所未闻的知识,难以找到的新生活定位……这些都要有心理准备。建议在5月到8月这段天堂般的生活中也不要忘记看看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并非专业课本),继续打基础,进入研究生生活根本没有时间给你去打基础。 总之,对于勇敢的跨专业考研人,继续用韧性和信心,在开学前调养好身心,并不放弃不断学习的好习惯,为进入一个新的求学生涯做好准备,都是必要的。相信这样贯穿始终的准备,一定会迎来新的局面,实现挑战人生充实自己的梦想。对生活认真,生活也会认真地回报你。要相信,要坚持。

如何跨专业考研

四婶
其德天杀
  对于跨专业考研,只要报考专业没有本科专业限制均可以报考。报考方法与常规考研的方法相同。  对于跨专业考研而言,考生应慎重选择,不要轻易下决定,因为跨专业考研更遇到比本专业考研的困难。  首先,考研复习将是艰巨的历程。  隔行如隔山——这句古谚将贯穿之后的整个求学过程。  自己原来的专业,再不济也学了三四年,耳濡目染,基础知识一定比没学过的扎实,细节也许没钻研,但大的格局和概念、思维方式是存在于脑海中的,即使是每次考前一个月的突击,突击了四年,也不是没有用的。这就是本专业对于外专业的一大优势。反过来,即是跨专业者相对于本专业者的劣势。  复习的时候,要花的时间在专业课上,使得基础课很容易就被搁置了,而任何一科的掉队,都会影响整个复习过程的心态和考试结果。  其次,备考中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  不熟悉专业试题的答题惯例,会莫名其妙丢掉不该丢的分。而且,笔试通过了,复试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使跨专业者总是难以拥有“尽在掌握”的自信,而它确实也是难以“尽在掌握”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考上之后三年的研究生生活。  不管是面对基本功扎实的同学们,还是面对有一定要求和标准的导师,还是面对也许让自己一时找不到坐标点的新求学生涯——如何给自己定位,如何重拾自信,如何建立对新专业的“新感情”,如何规划以后的职业和人生,这都是需要付出比别人心力去克服的问题。

关于跨专业考研的问题

伏尔加
了解爱
是否跨校?是否跨专业?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和专业?如何选择?这是众多考生感到十分困惑、棘手和特别需要咨询的事情,事实上,这也确实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选择一个合适的学校和专业,关系着每个考生未来几年甚至一生的发展方向和人生轨迹。下面是我们对当前各个科研学校和专业的实力、社会需求以及最近几年的报考形势的分析和总结,希望能为所有正在准备考研的朋友提供一点帮助。一、思索一旦决定了考研,那么选择报考志愿,这是所有人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我们不应该打无准备之仗。在考研之前做充分的准备,研究自己的选择是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总的说来,志愿分为两种,专业和学校。而专业和学校的选择永远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有时候,说得很直接和现实一点,这是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选择,热门的专业,名牌的高校,无论何时都是大众的情人,时代的宠儿,永远是会受到众多考生的青睐,因此有时候大家的选择往往会进退两难,犹豫不决,想报更好的,担心考不上,选择有把握的,却又对它不够好而遗憾,有时候由于自己一时选择的失误,或者与自己的理想失之交臂,或者本应该能够上一所比较好的学校比较好的专业,结果上了一个不怎么样的学校,不怎样的专业。很显然,不同的专业,不同考研经历的人其看法各有不同,那么究竟应该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报考志愿呢?首先,在报考之前,你要先想好这样几个问题:3.你觉得你的实力能使自己在许可的年限(如三年)内考上吗?如果你对自己没有信心,还是理性一点,报考一个相对容易的院校,或者干脆就不要考好了,要知道考研的成本是非常大的,与其高估自己,鸡蛋碰石头,倒不如静下心来找个好工作。在这些问题上对于自己有了清晰的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真正地开始选择自己的志愿了。目前,我们国家共有各类高校1000多所,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开办研究生院(包括由科技部主管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学校不过100所的样子。无疑这些具有研究生院资格的学校是大家重点关注的对象,它们的科研实力、校园环境、师资力量、学校声誉、专业设置等在全国来说都是排在前面的,将来毕业所拥有的校友资源也最为丰富(这里想提醒各位的是千万不要忽视校友资源的作用,它将来会给你很大的帮助),每年报考的学生也多,将来从这些学校出来前途也相对比较不错。而在这些学校里面,又大概分为几个档次:第一类,就是所谓的名校,即国家教育部钦定的“2+7”:定位为世界一流的清华和北大,定位为国际知名高水平的复旦、南大、浙大、中科大、上交、西交和哈工大。它们是国家大力扶持的重点,是重中之重,能到这些学校深造是很不错的选择。另外,中科院的实力也是相当不错,毕竟它代表了中国科技界的最高水平,也和以上9所高校一样,代表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最高水平,而且其研究生院下属的大部分研究所待遇都很不错,不仅可以不用交昂贵的培养费,而且每个月给学生补贴的生活补助也较其他普通高校为高,对于那些家庭不是很富裕,而且喜欢踏踏实实地做些学问的同学来说,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第二类,就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自主定线的除了以上10个科研院校(“9+1”)的学校,即所谓的重点,也是很不错,这些学校的名字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像北京的人大、北航、北师大、北理工,天津的天大、南开,上海的同济、华师,南京的东南、南航,武汉的华工、武大,成都的川大、成电,西安的西工大、西电,广州的中山、华工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第三类,就是“211工程”和教育部直属的一些高校(除去上面所提到的学校)。有关名单,大家可以从相关网站上查到。考生如果报考的话,建议尽量选择这些学校。一来它们的专业实力较强,名气比较大,学术氛围和学习环境都不错,社会认可度比较高,发展潜力较大;二来它们是自主招生,有些东西比较标准化一些,而且它们往往在其他院校之前招生,实在不行可以调剂,同等条件下一般较普通学校考生优先考虑。二、注意问题选择学校的时候,必须关注各个学校各个专业的历年招生情况(包括报考和录取的人数),必须看清楚目前的考研形势。从90年代初开始,考研年年升温,考录比例一年一年拉大,尤其一些名校的热门专业。也就是说,竞争是相当激烈的,可有些朋友就是不顾这样严峻的事实,盲目报考名校,结果呢?十之八九分数低到羞于告人的地步,而且从此一蹶不振,再也不去想考研的事了!这样的心态可算是极端,我们大家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情况,量力而行。一般说来,我们在报考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情况:(1)历年推免生所占的比例:推免生比例过高的学校,由于可供考取的名额过少,无形中提高了考取难度,一般不应选报。(2)历年招生人数和报考人数的比率:应尽量选择比率大的学校报考,考取率较高。(3)招生人数:招生人数过少的高校,考取率较低,一般不应选报。近年来,由于受社会供求的影响,文科类的法律、工商管理、金融经济、MBA、会计,理工科类的医学、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社会需求量比较大,找工作普遍比较容易,待遇薪水也比较高,属于当前比较热门的专业。通过最近几年的报考情况分析,可以看到这些专业报考的考生往往很多,竞争十分激烈。对于考生来说,显然不能以专业的报考集中程度的高低来决定自己的取舍,集中度高低并不简单地代表竞争的激烈程度。因为专业报考人数的多少,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设置这些专业的学校的数量;二是专业是否是各个学校的大专业,如果本科生多,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多,那么报考的考生当然也多。我们知道往往报考考生最多的专业都是绝大数学校都设置的专业,而且是属于大专业范畴,因此虽然部分专业总体的报考人数很多,但并非所有学校的竞争都很激烈,考生应该全面分析,不宜仅以报考人数来判断专业的冷热程度和竞争激烈程度。而且我们不应该盲目地跟从大众的潮流,报考所谓的热门专业,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量体裁衣,准确地为自己定位。三、建议首先,建议选择喜欢的专业。绝大部分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将决定一生所从事的职业,从这个方面说应尽量选报自己喜欢的专业。如果不喜欢,即使考取了研究生,学习也很无味,毕业后从事这方面工作,也很难有所成就。同时,如果报考自己喜欢的专业,往往在复习时能够得心应手,比较容易培养自己的兴趣,发掘自己的潜质和特长,再者,建议选择与大学阶段所学专业相关的专业。这种情况下,由于大学四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本专业基本情况和发展前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了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复习起来往往会顺利一些,比较得心应手。将来从事进一步的研究通常也会上手更快一些。最后,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实力。只有既认清形势,又认识自身实力,才能做出理性的选择,使自己的成功概率最大化。这里需要说明一下,自身实力并非指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这是两码事。一个基础较差的人只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意志足够坚强,加上一定的客观条件,总是可以成功的。很多考上的朋友在本科时成绩都不是太好。这里的实力是指由你的意志力、智力、复习时间、试卷难度等决定的你大概能达到的一个水平。如果自我感觉实力较弱,那最好选报本专业,专业知识有基础,可以节约时间弥补弱势学科。如果不喜欢本专业且感觉实力不强,那最好选报自己喜欢且竞争力小的专业。如果感觉自己的基础很扎实,而且很早就有换专业的打算和准备,可以考虑换一个相对不错的专业。但是一般来说,跨专业考研的同学应更早作准备,以保证必要的学习时间。因为,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各个专业有自己的学科范畴,因此不同专业之间的学生在知识体系和结构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为跨专业报考增加了难度。因此需要在专业课上面投入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弥补自己同本专业考生竞争的劣势,从而取得最后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