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人大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的难度是不是很大?

人惑则死
成人礼
我只知道好大学的专业课是十分重要的,而且你说的这个专业不光英语要过线,最好能到70分,要不容易被人拉分。祝你成功!是的 很难考 其实分数不是关键 关键是报的人多 你要和一两千人争名额

国际关系考研问题

儿子们
伊尹
国际关系属自主命题学科,不同学校所考科目略有不同,这就需要你查一下想报考学校的考试范围整体上看,需要复习的科目有:1、国际关系史(部分学校只考“战后国际关系史”,一定注意区分)2、政治学理论(北大、人大等学校重点考查这门,但复旦等学校就不考)3、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只考这门加国关史,其他学校或多或少也会考到这门)在确定报考学校之前,先看必考的书,也就是国际关系史,版本很多,高等教育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都可以。难度没发比较,这个与你所报考的学校有关。但国际关系属于自主命题科目,不同学校考试范围差异很大,而历史学全国的考试范围基本一样,所以无形中增加了备考压力,需要好好准备。

关于人大外交学考研

若天幸然
预言者
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考研参考书目清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李景治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际政治学概论》 宋新宁、陈岳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政治学导论》杨光斌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国际关系史》(17世纪中叶――1945年) 王绳祖主编 法律出版社;《2014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精编》(含真题与答案);《2014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冲刺宝典》;《2014人大政治学原理考研模拟五套卷与答案解析》;资料参考:博优人大考研网。

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

陈骈
圣人尊之
推荐你考国际关系学院的国际关系专业。比较好考。国际关系学院的国际关系专业有着三个方向的设置,包括国际政治方向、国际文化传播方向和国际法方向,如果是你学英语的话,推荐你考国际文化传播方向的研究生。国际文化传播方向设置课程有国际关系史研究、公共关系研究、跨文化研究、新闻媒体研究等等课程。毕业去向多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出国深造等等。截取部分招生简章如下:国际关系专业(专业代码:030207)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和政治敏锐性,系统掌握国际关系基础理论、国际关系历史与现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中文素养和外语实际运用能力。本专业设有国际政治、国际文化与传播、国际法三个研究方向。毕业生可在国家政府机关、涉外企事业单位,以及科研教学机构等从事相关的研究、教学或实际工作。学制二年,授予法学硕士学位。1、初试需要考哪些科目030207国际关系01 综合政治研究方向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或111单独考试思想政治理论②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单考英语或241单考俄语或242单考日语③ 711国际关系史④ 811国际关系专业综合 本方向由我院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联合培养学制二年 02 国际文化与传播研究方向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或111单独考试思想政治理论② 201英语一或203日语240单考英语或241单考俄语或242单考日语③ 711国际关系史④ 819文化与传播专业综合 学制二年 03 国际法研究方向①101思想政治理论或111单独考试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40单考英语或241单考俄语或242单考日语③711国际关系史④823国际法 学制二年2、复试的考试流程英语听力翻译考试、导师面试,复试先不要多想了好好复习初试3、需要哪些参考书籍《国际关系史》上册 法律出版社 王绳祖主编 《战后国际关系》(1945-2003) 时事出版社 顾关福编著 《战后国际关系史》上、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方连庆等主编 《国际政治学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宋新宁、陈岳著 《国际政治学概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少军著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倪世雄 等 《冷战后的国际关系》 世界知识出版社 宫少朋、朱立群、周启朋 《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 中国青年出版社 谢益显主编 《世界知识》半月刊 世界知识出版社 《世界经济与政治》月刊 社科院编辑出版 《现代国际关系》月刊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编辑出版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郭庆光 著 《当代国际公共关系》 复旦大学出版社 郭惠民主编 《软力量与全球传播》 清华大学出版社 李希光、周庆安主编 《中国文化概论》 岳麓书社 韦政通著 《国际法》(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邵津主编 《国际私法》(第二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章尚锦主编 《国际经济法》(第二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郭寿康、赵秀文等主编 目前有哪些较好的学校开设了这一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北大清华人大国际关系学院等等准备的时候多看看书吧,这门课程需要有非常灵活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我想考中国人大国际关系专业的研究生,专业课需要考哪几门?专业课要看哪几本书啊?

疏瀹而心
海岸線
初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德语或241法语 604-政治学原理 809-国际类综合 复试备注: 复试笔试科目 外语笔试、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外语 国际类综合含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当代中国外交

国际关系考研考哪些公共科目

东方作矣
皆弃而走
所有专业考研的公共课考试科目为政治和英语。考研科目共四门:两门公共课、一门基础课(数学或专业基础)、一门专业课。两门公共课:政治、英语。一门基础课:数学或专业基础。一门专业课(分为13大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等。其中:法硕、西医综合、教育学、历史学、心理学、计算机、农学等属统考专业课;其他非统考专业课都是各高校自主命题。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大学数学等公共科目由全国统一命题,专业课主要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加入全国统考的学校全国统一命题)。扩展资料考研报考方式:硕士研究生根据考试方式主要包括全国统考、单独考试、法律硕士联考、MBA联考等。报名参加全国统考的条件基本与往年相同,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要求。而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除了要达到学历及年龄的要求外,还要求大学本科毕业后连续工作4年或4年以上,业务优秀,已发表过研究论文(技术报告)或已经成为业务骨干,经本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推荐,为本单位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的在职人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

关于人大外交学考研

非不应我
做自己
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考研参考书目清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李景治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际政治学概论》 宋新宁、陈岳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政治学导论》杨光斌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国际关系史》(17世纪中叶――1945年) 王绳祖主编 法律出版社;《2014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精编》(含真题与答案);《2014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冲刺宝典》;《2014人大政治学原理考研模拟五套卷与答案解析》;资料参考:博优人大考研网。

中国人大为什么招生科目里只有国际政治没有国际关系?

尝试凿之
惮我
招生高校多数为国家部委直属或省属的重点院校,其中“211工程”院校有近70所。招生专业以理工类为主,涉及哲学、法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专业108个。个别院校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有国防生的文科招生计划。女生数量受到严格限制,一般不超过年度招收总数的10%。这里简单列举两个军区招生情况:沈阳军区今年共与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沈阳理工大学等六所高校签约,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北、山西、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等10个省招收国防生695名,专业遍及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机械、外语等十几个文理科专业类别。南京军区与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学院、安徽大学、安徽理工大学、集美大学、华东交通大学10所高校签约,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南、湖北等省?市?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1060名国防生,专业有武器类、电气信息类、机械类、交通运输类等33个与部队武器装备结合紧密的理工科专业。了解详情可看填报志愿前的各军区、各军种及省市招生办最新政策。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参考书目

从之游者
是物之居
北大国际关系、国际政治考研经验谈政治学概论 复习的时候,先把这几本书多看几遍,框架自然就有了。其实即便只翻翻目录,也能看出点门道:这些教材基本都是按系统分析的方法来介绍政治学的,结构大同小异。一般都分为政治学的学科概况与学科发展史;政治的本质——权力论;政治文化(政治体系的运行环境);政治体系的构成(或曰政治行为体)——国家(起源、本质、类型、结构、职能),政党(起源、本质、类型、特点、职能),利益团体,政治家与作为政治参与者的公民;政治制度(主要是国体、政体、国家结构或曰国家内部政府间关系、政党制度和选举制度);政治行为(国家治理、公民参与、改革与革命);政治发展理论这么几部分。建立这个框架,目的是帮助记忆和理解的政治学知识和理论,因为政治学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你已经知道了,各种概念无非是对这些问题的不同描述方法和最新观察结果;各种学说思想,无非是针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见解(比如西方近代以来的民主思想、洛克、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米歇尔斯的权力精英理论都是围绕权力的分配展开的;亚里士多德的三分六类、韦伯的统治三类型直到美国人提出的“失败国家”都在纠结政体分类的问题;而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古代的儒家政治思想和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关注的都是如何实现理想的政治)。总之这一轮学习后比较理想的效果应该是:你拿过一本书或者一篇论文,一读就能知道他想表达的是对哪个政治问题的关注,知道自己新获得的这些信息应该填充到政治学科体系的哪个部分。 政治学的复习其实还有一个思路,就是从政治思想史入手,通过总结和归纳各种政治思想的异同,把握政治学的基本关切、主要框架和演进过程。这方面唐士其老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是不错的教材,或者其他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教材也可以。事实上即使不打算从这条路入门,唐老师的教材也是必读书,因为北大的政治学概论每年都至少有一个思想史相关的名词,简答和论述题也必须有政治思想史作底子,否则拿到个稍微好看的分数都不容易。我是最近才注意到这一点,以前没有系统看思想史方面的东西,结果两年的政治学概论考试都吃亏了。 最后,如果有余力和时间,建议看一些中国史通论、中国思想史方面的著作或文章。因为今年和几位战友讨论试题时,发现北大的老师似乎不太喜欢考生堆砌过多的理论名词,而比较喜欢中西比较的思路。之所以用似乎,是因为这只是根据我们各自的答题思路和最终分数的猜测,并未求证。但不管怎样,对本国历史与现实的关注都是国际政治和比较政治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不少人会因为把重点放在西方理论上而忽视这一点,故此提醒一下。 国际政治概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推荐教材:个人感觉国际政治概论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教材,基本的分析方法和政治学差不多,也是体系分析法,我当时用的是人大版的国际政治概论和《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其他的像清华、复旦出的类似教材也可以用,掌握基本框架和一些关键概念即可(自己复习时的一个思路:国际政治体系的起源与发展;本质;格局;主要行为体;行为方式和行为规则;国际体系运行的环境〈自然环境、经济、文化和军事〉)。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面,孙学峰老师的国际关系理论讲义和某位网友整理的《演进中的国际关系理论》(其实是本论文集),这两份材料是最实用的。其次《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王逸舟、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也可以看。但我觉得这两本书都不如那两份讲义。可能是自己这一年对国际关系理论有些厌倦吧,总觉得形形色色的国关理论注水太多,其实要讲的问题不过那么几个(无非国际体系中的无政府状态能否克服、国际合作的动机与趋势、维持和平与发展的可能性与方法之类),论点也不过几句话,只是形式繁琐论据庞杂,看上去蔚为壮观而已,看看讲义掌握要领即可,不值得花大力气(理论方面的原著我只看过卡尔爱德华的20年危机、摩根索《国家间政治》的序言和第一章以及约瑟夫奈文集的一部分- -|||)。。。当然,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事实上国际关系理论对答政治学概论和国际关系史试题都有帮助,复试的时候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所以不要因为笔试时占的分量少就忽视这一块的学习。这方面的书倒是好找,王、倪二位老师的理论教材参考书目部分找来看就可以。感觉摩根索、沃尔兹、约瑟夫?奈和罗伯特?基欧汉的相关著作应当是重点吧。另推荐亨廷顿的著作,虽然他的书严格说来不属于理论的范畴~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这门专业课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说容易是因为以记忆为主;说难是因为要记的东西太多,重点不好找,而且现在出的题,比如名词解释,考的越来越细,看这两年的成绩,这门课的平均成绩估计要比政治学概论的平均成绩低不少。我第一年也是因为大意挂在了这科上。 觉得复习这门课时有个工作是必须的,就是找来北大出的那套国际关系史教材(方连庆主编,分近代、现代、战后三卷,一共五本),从头到尾捋一遍,边看边整理名词,整理的时候尽可能的完整些,包括背景、经过、最后的结果和历史影响。然后考试前就背你自己整理的这本名词吧,最好全背过。当然买国关论坛的红宝书也可以。这个方法笨了点,不过我也实在找不出更好的方法了。扎实的记忆也是为了保证答题速度,北大的专业课试题看上去就那么几道,但实际答起来三个小时的时间很紧张。如果你国关史该识记的内容记得不熟,在名词上耽误时间的话,最后的大题很可能答不完。 国关史也需要大量的阅读。复试前看论文看来一句好话,“重要的历史发展……是由连当代人都无法全面感知的复杂交错的原因,和后代人都无法完全发觉的结果所构成的”。争论某个历史事件原因和结果,是历史学家们的主要营生,也应该是阅读国际关系史著作的重点。在做好背诵基本功的情况下,这种阅读是多多益善,不少国际关系史教材都有注释引文或者参考书目,那就是最好的书目推荐~这里提一下基辛格的《大外交》和约瑟夫奈的《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有出售),还有北大出版社的《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都是比较实用的书~当然,还是那句话,读的时候要注意总结归纳,同一个历史事件的解读有很多种,有的不妨兼收并蓄(比如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或者影响),有的则需要要在广泛接触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取舍(比如某个重大历史转折是否必然发生,至少答题时要有个明确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