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向都有哪些

马可
施雠
经济学研究生对数学要求都比较高。因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往往是定性+定量,定性这种需要有一定水平了才做的出,研究生一般就做做定量研究,一般涉及到统计、计量、建模。三高是为了训练你的经济学思维,是方法论的训练。区域经济学有很偏文科么?没有,绝对没有,你可以看看一些C刊的区域经济学的文章,里面用的模型、。怎么学好,这个太难回答了。学好一门经济学学科无非三方面,理论、方法、历史。对这三方面有一个系统把握,我觉得对这个学科就学的很不错了。你的理工科背景对跨考经济学还是有一定帮助的,研究生导师都比较喜欢有数理背景的学生。不知道你选好导师了没有,选好的话,你就把你导师的文章看看好了。尤其是近三年的文章,更是要好好拜读下。建议的话,不大好给。若你要考博的话,研一扎实基本功,三高好好学,多看看好期刊的文章,如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等。研二开始跟随导师的方向,做一些研究,努力发几篇论文出来。研三的话联系博导,准备下英语。若是要就业,一般银行随便去去没问题。想要档次高一点,比如去地方发改革委、金融、中国人民银行或是其他研究院所的话,那你也是需要几篇论文傍身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若还有问题请。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就业方向是什么

芸芸众生
百分比
就业方向:当前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很需要搞区域平衡。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这三个经济极有望发展成为世界级的经济带城市群。可中国太大人太多,而这三个又集中在东部沿海,造成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很不平衡。中西部落后太多。全中国有13亿人口,东部沿海4个亿(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港澳台)东北1个亿,中部4个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西部4个亿(西北部分: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新疆、西藏、青海,西南部分: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东部比较发达,转入重工化阶段,需要做的是产业升级和城乡统筹);东北是老工业基地,需要的是提升技术,重焕活力。对比之下中西部(除西藏、青海限制开发外)需要要做不仅是提高工业化程度,还有城乡统筹解决二元问题,重工化也得齐头并进。按照工业发展规律,那就得按照规模经济来抓,产业集群,抓优势产业,突出特色,区域内配套,区域外比较优势分工。因为中西部没有面向海外的地理优势(除广西外),不能以外贸为动力,但是可以承接东部沿海中间产品的产业分工,也就是给沿海出口做配套,不过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产业估计不太合适。中西部虽然基础还是有,但是不可能只靠本区域的力量,必须引进外部资金技术才能跨越发展,那就有对待国内资本和外资的问题了,得由国家层面干预,不然地方政府会比较短视。除要服从全国的布局外,一些产业还是以满足本区域为主。因为产业布局地域分散,但可以资本集中也不会造成太盲目的竞争。特别是一些需要高度集中的产业,但是生产是可以分散的,用于满足本地市场。研究内容研究的主要范畴包括:区域经济理论、生产力布局理论、生产力布局的经济调节机制、新地域的经济开发战略和经济规划等。区域经济学是20世纪50年代在宏观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科。扩展资料研究观点关于区域经济的研究对象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围的经济学,它与一般经济学并无什么差别,只是其研究范围是区域而不是国家,持此种观点的多为初学者。2、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规律,所以又将其称为空间经济学,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诺斯、里查森、胡佛等。3、研究区域的主要问题,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诺斯、里查森、胡佛、艾萨德(被誉为西方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周起业和刘再兴等。4、研究区际差异和联系,持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杜贝。5、研究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和相互关系,持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张敦富。6、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关关系的决策性科学,持此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栋生、李京文、郝寿义和安虎森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区域经济学

如何理解和认识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损矣
天明
  研究的主要范畴包括:区域经济理论、生产力布局理论、生产力布局的经济调节机制、新地域的经济开发战略和经济规划等。区域经济学是20世纪50年代在宏观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科。  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也称地区经济学)是经济学与地理学交叉而形成的应用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一词常作为区域经济学的同义词。当区域经济学的课题特别涉及到城镇时,则使用城市经济学一词。区域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关系协调的科学。 其与区位理论既有联系,也存在区别。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应用经济(二级学科)下的一个三级学科。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或设计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为之
爆脾气
  2008年以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一定成效。2009年,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在改革实验区的示范下,区域合作将继续推进。从四大区域板块看,在积极财政政策向基础设施领域倾斜的背景下,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经济增幅将可能继续超过东部地区。建议建立区域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双调控机制,重点解决地区公共服务差距,尽快细化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将城乡一体化与城市经济圈结合起来。  2008年以来,中央政府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制定和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6个中部老工业基地享受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243个东中部县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多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发布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等,通过政府的引导,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合作进程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区域经济相对差距有所缩小。  一、2008年区域发展出现的新特点  1.地区经济增长格局发生一定的变化  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均超过东部地区,改变了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增速一直居各大区域之首的局面。沿海地区增长放缓幅度大于其他地区,当然,其他地区经济增幅也大多出现不同程度回落,但相对回落幅度较小。  以在经济增长中处于重要地位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情况看,2008年1—11月与上年同期相比,除青海、天津、陕西、新疆4个地区增幅提高外,其他地区的增幅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回落,回落幅度最大的海南省达到了29.4个百分点。分大区域看,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广东、北京等回落幅度较大,与全国平均增幅差距进一步拉大。详见表1。  2.区域合作、布局向纵深推进  环渤海区域在交通物流、环保、人才等领域合作上实现了新突破,积极落实  “京津科技合作协议”、“京津城市流通领域框架协议”,共同打造以京津为核  心的环渤海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区域流通一体化体系。  9月7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明确提出,“积极推进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为未来长三角向中部、西部继续扩容提出了要求。在长三角城市中,  包括土地政策、户籍管理制度和法律体系、农村金融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在内的  各项城乡统筹管理的试验正在悄然进行。  9月27日,《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  验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该方案确定的总体目标是: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  全国宜居的生态城市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  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成为与沿海三大城市群  相呼应、与周边城市群相对接的充满活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  加上之前的几个特区或实验区,我国已在东中西、南北中形成了大的改革试  验区的布局。  二、地区差距特别是公共服务差距仍比较大  近年来,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十分突出。广大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市场化程度,特别是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的差距在拉大。针对各地统计数据分析,近年来人均GDP相对差距确实在逐步缩小,但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还在拉的。  三、影响2009年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两个基本因素  影响2009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等,不过从区域发展格局看,我们认为有两个因素影响比较大,一是区域政策,二是产业转移态势。  1.区域政策从围绕经济发展向更看重和谐社会建设转变  目前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包括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进中部地区崛起、以及鼓励东部率先发展战略。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细化和调整,从过去以行政区划分,改为功能协调发展,由此成立多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定不同的战略目标、功能和任务。目前已有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包括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成渝经济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这显示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正在由南向北、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从城乡开放向城乡结合,以及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变化。  2.产业转移对中西部的作用不能寄希望过高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产业转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有效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将土地、资源、劳动力、运输等成本敏感的生产加工环节有选择地迁移到成本相对较低或靠近终端市场的地区,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过程。近年来,东部地区的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不断消失,加之节能减排和新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促进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政策出台, “成本倒逼”迫使东部地区实现产业升级,促进了东部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但是我们注意到,对于东南沿海企业来说,产业转移可以摆脱企业成本不断上升的“瓶颈”,集中资金进行产业升级,又可以享受到中西部正在蓬勃发展的市场,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但很多企业从沿海转移到内陆以后往往遭遇到产业链不配套的问题。无疑,虽然很多企业希望有优惠政策,但越来越多企业更看重当地是否有配套能力,而这种配套能力需要较长的发展过程逐步积累。一些东部沿海地区担心产业转移中发生“产业空洞化”现象,在普遍重视经济增长的背景下,“筑坝拦水”现象频繁发生,而且在经济景气不佳的情况下可能还会加剧。  四、2009年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判断  在国际环境不佳、国内经济调整的大背景下,2009年各地区经济增幅普遍下调。基于保增长、促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前提,考虑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我们对2009年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判断如下:  1.创意产业在各地经济发展中逐步扮演重要角色  创意产业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业,其核心生产要素是人、信息和知识,特别是文化和技术等无形资产。据资料显示,全世界的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近年来,创意产业在我国也获得了很快发展,形成了京津创意之都、成渝创意走廊、长三角创意产业群、珠江创意研发都市圈等一批创意产业聚集区,还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和增长点,如北京的798艺术区、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上海的“8号桥”创意产业集聚区,杭州的“西湖创意谷”,长沙的“蓝猫”动漫产业等,已经成为著名的文化和工业旅游的品牌、体现城市文化品位的名片,成为各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城市软实力、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鉴于发展创意产业,可以培植区域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更加鲜明的特色,可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各地对创意产业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2009年,在外部环境不景气、国内经济面临转型的情况下,创意产业在各地经济发展中将逐步扮演重要角色。  2.产业集群和城市集群互动态势更加明显  目前,我国已形成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的城市集群带。在这些产业高度集中的地区,企业产品生产成本低,新产品新技术研发速度快,使这些地区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这种经验正在被不同地区学习和借鉴,从而促进各地区城市群的发展。预计2009年产业集群和城市集群互动的态势将更加明显。  3.中西部地区经济增幅有望继续高于东部  从支出角度看,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更加依赖内需,而东部地区对外需依赖程度相对要大一些(见表4)。仅就外需的直接影响看,显然东部地区所受的影响比较大,中西部地区受到的是间接影响,相对要小一些。  从生产角度看,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将受到的政策支持,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发生,2009年我国第一产业发展前景比较乐观,由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第一产业占比相对较高(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东部为6.88%、中部为14.60%、西部15.97%、东北为12.12%),第一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作用更大。从第二产业的发展看,东部地区由于外向度更高,中小企业地位更加重要,在外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所受影响更大。由于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从产业转移的角度看,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会产生一定的吸引作用。目前,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工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型经济的发展。以东北为例,辽宁省生产与盈利对石油炼化行业依赖程度较大,黑龙江省则依赖石油、煤炭的发展。中西部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市场对资源的需求明显减少,会对中西部地区经济产生较大影响。从第三产业看,由于中西部地区基数较低,增长空间更大一些,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其增幅可能会更乐观一些。  总体上看,2009年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有望继续维持略高于东部地区的态势。  4.中西部投资增幅与东部地区差距会拉大  近年来,中西部、东北地区投资增幅基本保持领先东部的局面,预计2009年这一态势将继续,而且增幅差距有可能拉大。原因有三:  一是国家投资重点有利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将继续推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涉及交通、能源、水利、机场、油气管道等多个方面。特别是2009年国家支持投资的重点将是基础设施与民生方面,中西部地区这些方面的欠帐较多,投资空间更大。  二是政策导向与支持。相关部门正在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便吸引外资向中西部投资。相关措施包括: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在中西部地区设立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在长三角、珠三角设立产业转移促进中心,使中西部在沿海地区的招商推介更加正规化、常态化;鼓励有意投资中西部地区的外资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整合中西部股权结构分散、治理结构规范的企业,使真正依托中西部市场并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行业得到内外资共同的参与而受惠等。政策导向的变化,加上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环境的逐步改善以及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增强,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增幅创造了条件。  三是企业构成不同对投资的影响不一。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较看,中西部、东北地区的大企业比重相对大一些,中小企业比重小一些。由于企业效益增幅的下降和市场前景的不明朗,企业自筹投资能力普遍会出现一定的下降,但总体上看大企业融资还是更受金融机构的青睐,其投资会得到的金融支持。同时,大企业投资受周期性因素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市场占有、长期战略、竞争力等因素考虑一些,而中小企业对短期市场变动更为敏感。两相比较,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的资金条件会好于东部地区。  5.消费品需求各区域可能会出现共振局面  消费需求的增长与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热点转换密切相关。从收入水平及其增长看,各地区居民收入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相对较小,因而消费差距很难进一步拉大。特别是由于国家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加速,中央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为追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使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严重不足的贫困地区所获得的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不断扩大。中央财政支出方向的这种调整,相对降低了不同地区城乡居民在人均享受公共福利水平上的差距,促使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相对增长,获益最大的是中西部地区。从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角度分析,各地区消费增长差距趋于减小就成为必然。从消费结构升级看,东部地区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大消费升级速度将放慢,欠发达地区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对消费升级的影响也要小一些。  近些年,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市场总需求中有一种消费共振现象,即这两类收入差距悬殊的地区消费出现同升同降的现象。这是由于发达地区企业有大量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员工,这些劳动力输出地的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输出的劳动力,当劳动力输入地经济减慢工资下降时,不仅影响当地的消费,也影响到劳动力输出地的消费。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除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建立明确的地区财政支出平衡机制外,我们建议:  1.建立与功能区相匹配的地区发展评价体系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按照要求,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在2008年编制完成。当前,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盲目攀比、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等状况,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不利于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不利于地方和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体功能区的推进,有利于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明确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和发展方向,促进区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协调发展。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是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保障。只有按照不同主体功能区发展的要求,制定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才能使功能区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2.建立区域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双调控机制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方面要求提高国家竞争力,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要求国内区域间协调发展,缩小国内地区之间发展上的差距。实践证明,要同时缩小这两个差距,唯一的办法就是按照健全市场机制和合作机制的要求,建立区域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双调控机制,同时调节“分子”和“分母”,允许包括人口在内的经济要素在空间上完全自由流动,做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集聚经济资源的同时,也能吸收的劳动力和人口,这样才能既提高区域竞争力,又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两个差距”同时兼顾的目的。  3.差别化的区域政策要尽快细化  总体上看,我国区域划分仍比较粗糙,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内部的差异问题,而且容易造成区域之间的政策攀比,最终导致区域政策缺乏差别性,容易趋同化。从趋势上看,区域的划分和区域政策的制定都是朝着细化的方向发展的,主体功能区的加快推进,就是为解决区域政策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为此,需要切实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政策,抓紧调整和完善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政策、环境政策,尤其要抓紧研究加大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政策措施,进而明确主体功能区与四大板块发展战略的相互作用机制。  4.产业转移谨防走“弯路”  目前中西部地区的资源、成本优势十分明显。但同时中西部生态脆弱、经济基础薄弱、配套设施不足,面临很大的发展压力。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西部的城镇建设、产业布局、生态风险、生态安全问题都需要认真考虑。产业转移必须要有长远眼光,在承接转移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要根据产业的运行规律和产业发展的规律来选择,主动科学地承接。中西部地区如果不顾土地、资源、生态以及劳动力等等方面的承载能力,过分夸大在这方面的优势,可能会使中西部在承接转移的过程中盲目乐观

沃尔特·艾萨德的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再接再厉
花灯记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1)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规律;(2)区际分工与联系;(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区域开发;(4)区域经济政策;(5)区域经济管理。

研究国际区域经济的目的

胎息
创圣
找出经济的互补性从而使自己受益

区域经济学的就业前景以及去向

东方作矣
宾于乡里
区域经济学在中国起步不早,所以目前发展速度很快,有的学校纷纷增加了区域经济学硕士点,但是硕士的就业情况目前还不能给出明确答案。从国家政策来看,区域经济学的作用在加强,比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东部等等,还有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天津滨海新区等等,都是十一五规划重点。 相关内容 区域就是一定的地理空间。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状况、交通状况、教育水平、技术水平、工农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对于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过程的影响极大。如何使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达到整体最优效果呢?区域经济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它一方面对区域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进行经济评价,对区域的经济、社会因素进行分析,更主要的是制定区域发展纲要提出科学的依据,并为区域经济建立起计量经济模型。 区域经济学是20世纪50年代在宏观区位论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起来的。最初兴起于西方国家,东欧和原苏联在60年也掀起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热潮。我国则直到80年代后才开始这方面的工作。

加急!!!!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影响

篮板球
基哥们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融入世界经济,经济联合与协作工作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1.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决定了经协工作的长期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强。社会化大生产实际上就是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最佳组合。这种有效配置和组合的过程就是形成新的生产力的过程。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小到一个企业的全部生产过程,都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和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要素和资源配置的结果,直接决定着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特别是我国资源分布落差大,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通过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实现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这个配置和组合的过程是靠人来实现的,而且是靠众多的人来实现的,这些人组成的组织称为合作组织或经协组织。因此,只要有人类存在,有生产过程,就会有要素和资源的配置和组合过程,这个过程的必要性和长期性,也就决定了经济协作机构存在的必要性和长期性。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经协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经济已打破了原有的国界,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我国经济将在更高程度和更大范围内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这必然使经济主体间的协作也超出国界,实现国内协作与国际合作的进一步融合与互补。同时,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些都为经协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着眼于国内外统一的大市场,按照“以内促外、以外促内”的原则,坚持对内经济协作与对外经济合作相结合,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和综合竞争力。 3.扩大内需的方针,为经协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将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也为扩大对内开放和开展经济联合与协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扩大内需与扩大对内开放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做的都是开拓国内市场这篇大文章。扩大内需是由国家注入资金,拉动需求,资金投入是纵向的,对内开放是省市间的联合与协作,是横向的,纵向投入越大,横向工作内容越多,扩大对内开放就会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4.经协工作自身的职能,决定了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经协机构作为综合职能部门,既没有项目审批权,也没有资金调拨权和行政执法权,要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发挥作用,主要应从四个方面搞好协调和服务:一是综合服务。以市场导率团出访为契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组织、引导有关部门和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搞好合作。二是协调服务。发挥经协职能,积极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帮助协调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三是信息服务。发挥经协网络作用,为党政领导机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天津经协办每年为市委、市政府提供信息5500多条,采纳1800多条。四是政策服务。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先后制定了《天津市鼓励外地在津投资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内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进一步优化对内开放环境为外地投资服务试行办法》等,经市政府批转全市执行。 上述四个方面充分说明了经协机构存在的必要性和长期性,那么,为什么理论上必要,干起来需要,而在机构改革中,经协部门总是作为最先考虑的精简对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部门设置上存在“唯上”思想,更多的是考虑有没有上级对口部门,而很少考虑客观实际需要。而天津是从客观实际需要出发的。二是经协部门作为协调服务的综合职能部门,是专业部门不能替代的,而当前往往存在着综合与专业混淆的误区,而这个“存在”恰恰是在部分领导决策层中。三是经协部门任务重、要求高,需要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但在人事安排上有时存在照顾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协职能和作用的发挥。 二、在机构改革中,拓展职能,强化作用 机构改革从1996年至今,经历了两次,改革的力度一次比一次大。天津市委、市政府明确经协办作为负责全市对内开放的综合职能部门,在机构改革中,职能不但没有削弱,而是得到了不断强化和拓展。按照2000年机构改革批准的三定方案,天津经协办共有12项职能,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9个方面:一是内联招商引资的规划制定、政策研究、计划下达、目标考核、整体推动;二是发展与全国的经济联合与合作;三是管理市政府驻外办事处;四是服务管理中央驻津单位和各省市地区以上的驻津办事处;五是承担环渤海市长联席会办公室工作;六是承担对口帮扶甘肃、对口支援三峡和西藏昌都地区办公室工作;七是承担服务参与西部大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八是负责跨省市综合性展销活动的牵头工作;九是负责粮、油、肉、煤四大基地建设。 上述9项职能,概括起来讲,主要有四个特点: 1.逐步拓展职能。天津经协办适应形势变化,不断拓宽工作的领域和范围,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为市领导分忧,为经济工作解难,为全市办实事上。1995年,天津经协办负责的内联招商引资指标列入全市重点考核指标,在历年考核指标调整中,始终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予以保留至今。截止2001年底,累计吸引外地在津投资协议额520亿元,实际利用内资300亿元(不包括中央在津的大项目),分别以年均11.75%和15.8%的速度递增。1996年,明确了天津经协办由代市政府管理驻外办事处改为直接管理。同年,又把对口帮扶甘肃的任务交给经协办。按照“扎扎实实办实事”、“以支援换市场”的思路,实现了全市帮扶甘肃的13个贫困县基本整县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圆满完成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任务。1997年,天津市政府明确经协办牵头综合性的、跨省市的大型经济活动统筹组织及推动工作。截止2001年底,累计实现商贸成效额980亿元。1999年,在粮食体制改革中,市政府明确粮、油、肉、煤四大基地的建设由经协办负责,我们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定了方案,经市政府批准,现正组织实施。2001年,天津市服务参与西部大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天津经协办。两年来,市领导先后18次率团出访了西部12个省区市,分别签署了联手实施西部大开发,进一步加强全方位合作的会谈纪要,建立了全方位合作关系,累计与西部地区签定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000多项,合作金额386亿元。可以说,随着形势的变化,天津经协办的工作职能逐步拓展,工作任务不断加重,工作标准进一步提高。 2.强化服务意识。始终坚持经济中心就是服务中心,按照“服务全国、加强合作、共谋发展”的思路,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全面加强与兄弟省市区的联合与协作。对中央驻津单位、兄弟省市驻津办事处,天津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召开一次联谊会,听取他们的意见,改进我们的工作,并出台了《天津市外地驻津办事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为他们进一步发挥功能搞好服务。对他们提出的意见、问题,市委、市政府要求市经协办统一协调,限期解决,要视同人大、政协提案、议案对待,重大问题实行专报制度。下一步,还要从抓“内联百强企业”入手,创内联名牌企业和规模集团。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市内有关部门一周到经协办集中办公一次,联合审批外地在津投资企业,完善服务体系,为外地在津投资者创造良好的创业发展环境。 3.牢牢站稳脚跟。近年来,天津经协办着力解决了“位子、桌子和房子”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在两次机构改革中,天津市委、市政府都确定了经协办为市政府综合性直属机构,实行公务员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位子问题。二是解决桌子问题,对经协办进行了全面装修改造,进一步改善了办公条件,提升了服务手段。同时,加大了对市政府驻外办事处资金投入力度,用于解决办事处的基本建设和用车等问题,到目前市政府累计投入3000多万。三是基本缓解了机关干部和驻外办主任住房困难的实际问题。正是通过集中精力解决这些事关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使全办上下心齐,气顺,进一步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地推动了经协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4.不断扩大影响。多年来,天津经协办把握全国的宏观经济战略和全市的中心工作,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奋力拼搏,运作成了一批又一批,在全市有位置、有影响、有震动的大事。为了总结成绩,表彰先进,自1996年开始,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全市扩大对内开放工作会议,主管领导亲自到会讲话,并以市政府名义对在扩大对内开放,发展经济联合与协作方面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按照规定,对连续三年获得表彰的个人给予工资晋升一级的奖励,进一步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扩大了经协工作的影响。 三、在创新中,规范经协工作,锤炼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经协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要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规范经协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1.在工作思路上,坚持把握重点,为全市大局服务。要紧扣市委、市政府总体思路和要求,瞄准领导关心、事关全局的大事、难事,猛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点、焦点,全面发展与兄弟省市的经济联合与协作。 2.在把握工作角度上,坚持超前引路,讲究运筹帷幄。着力做好三点。一是眼界要宽。即要站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局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高度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二是认识要高。要从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三是位置要找准。经协机构多年来一直没有对口的主管部门。但天津经协办根据工作实际,立足天津,放眼全国,在工作中坚持“上无爹娘都是爹娘,下无领地都是领地”,“开拓创新,善抓机遇,运筹大事,一鸣惊人,跨越发展,贵在效益”,把发展天津与兄弟省市的区域经济合作,作为开展工作的广阔天地,把为各部门和企业服务作为自己的大舞台。 3.在工作作风上,坚持“四千”精神,锤炼一支过硬的队伍。适应新的形势,经协工作必须要善于开拓创新,进一步拓展工作新领域;必须要善于抢抓机遇,运作大事,干成大事,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为此,要求每一位干部在工作中都要发扬“四千”精神,即千方百计想主意,千言万语搞协调,千山万水寻伙伴,千辛万苦出成果,锤炼出了一支善于协调关系,熟悉经协业务,具备过硬作风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4.在工作标准上,坚持严格要求,争创一流水平。一是操作规范化。比如,承担市领导出访任务时,从前期衔接准备,到20多套文字材料的起草再到项目的落实,都是按照具体操作规程,严格要求,高标准地完成出访的各项工作。二是文字表达能力高,文稿格式统一。即要求机关干部文字材料要达到省际交流的水准,文稿中既要体现超前性的合作思路,又要有可操作的具体举措。 5.在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上,坚持友谊第一,团结形成合力。主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与兄弟省市协作部门的关系,坚持“是协皆友、鼎力相助、携手并进、共创辉煌、感动上帝”,发展与全国各省市区的联合协作。二是处理好与市内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做到“有人占位我铺位,无人占位我补位”,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和压力留给自己。三是处理好与基层企业的关系,坚持做到上门服务、传递信息、跟踪协调、排忧解难,已经成为企业离不开的部门。

什么是区域经济学

其德全矣
机器猫
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经济结构基本完整,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经济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是经济区域的实质性内容。 1、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区域经济学书籍2、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3、具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包括区域特征分析,目标系吮与政策、手段,产业结构演进,人口增长与移动,城市建设与布局,区域国土规划,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区域比例关系。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带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两岸物流业合作,就是从物流业市场供求运行的角度,从区域经济学需求观、交易费用、寻找费用等经济理论,分析两岸物流业合作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以区域经济学的财富观阐述推动两岸物流业合作的基本动力因素,进而探讨两岸物流业合作态势和物流业经营方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