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如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五路
砂月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生存、发展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是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当务之急。近年来,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迅速增强,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要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综合运用政策、投入、金融、服务等多元化的支持方式,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一是完善和落实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进一步落实《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其实施细则,特别是与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相关的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政策,加强政策的宣传和培训,使企业能真正享受到政策带来优惠,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好政策实施的评估督促,建立政策跟踪研究和不断完善的长效机制,在实践中健全和完善政策体系。二是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地承担国家及地方重大科技项目。鼓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面向企业开放共享科技资源。建设一批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创新管理和开拓市场,提升核心竞争力。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扶持和壮大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三是加强企业研发条件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在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基地,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各类研究开发机构,支持企业研发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各类人才的培训,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养技术人才。鼓励企业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和措施。四是组织和动员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开展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服务。利用科技中介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等搭建科技人员与企业双向选择的信息交流平台,形成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从科研院所和高校选派一批科技人员进入企业,研发技术、开发产品。特别是鼓励科技人员带技术、带产品进入企业推广应用。鼓励科技人员直接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科技创业。

网新创新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怎么样?

戴圣
俾鬼捉
简介:网新集团、公司、众合机电、孟山环境的出资比例分别为网新创新的50%、15%、15%、20%。法定代表人:潘丽春成立时间:2010-02-26注册资本:10000万人民币工商注册号:110000012665518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合资)公司地址:临安市青山湖街道鹤亭街6号详情官方电话官方服务官方网站天眼服务

技术创新理论要求企业把哪个部门看作是企业最重要部门

贵贱履位
朗读者
技术创新的核心部门是研究技术的部门(话糙理不糙)一般情况下都在技术服务部后者售后服务这两个部门因为技术需求性较高如果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者较为重视科技研发创新就会单独成立研究发展部或者科技发展这类的部门总体来说还是那句话哪个部门研究技术哪个部门就是技术创新的核心部门

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理势
见王不拜
科技体制创新在我国创新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对企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技术创 新的发展,只有通过科技体制的不断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两张皮”现象,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过程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障。 按照创新理论鼻祖熊彼特的观点,凡是引入新产品、引用新的生产 方法和工艺、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等都是创新。依此界定,企业的成本、质量、产品差异、品牌形象、组织形式的先进性都是以创新为前提的。创新一方面提高物质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减少投入;另一方面又通过引入先进设备和工艺,从而降低成本。由此可见,创新对提高产品的质量,实现产品多样化战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形成企业独特的品牌优势。创新还可促进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使企业不断提高效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只有依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技术水平,推陈出新,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是企业生命力的不竭源泉。 自《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不少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与知识经济的要求相比,仍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政府与企业角色的错位并未得到根本纠正,仍沿袭着计划经济时代以国家为主的投资体制,各级政府投入的开发经费占总投入额的70%强,企业投入只占30%弱,而在美欧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企业的研发投资要占全部研发投资的70%左右。第二,技术创新主体错位仍然存在。目前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仍然是科研所和高等院校,这种主体的错位,使科技成果供需产出的结构性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更使成果转让成本大大增加。同时,由于科研经费和科研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所和高等院校,它们不直接面向市场,不甚关心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生产力,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市场开拓能力将技术创新成果推向市场,因而很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鉴于科技体制上还存在着这些弊端,因而重新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的规律,富有成效地推动科技体制创新,就成为推进现代企业发展的一个迫切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人们对技术创新经济学的研究得出的最基本的一条规律是,企业必须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种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投资的主体;二是企业要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三是企业要成为利益分配的主体。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就意味着可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宏观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市场竞争格局,自主地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目标的创新项目,自主进行筹资、融资和投资,自己承担相应风险,政府管理部门不加干预。企业作为研究开发主体,就意味着研究开发工作主要在企业内进行。在传统体制影响下,一些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虽然也设有研究开发机构,但不论人力资源,还是物质资源,均投入不足。同时,由于企业没有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研究开发活动主要不在企业进行,导致科技成果和企业生产经营脱节,许多科研活动没有明确的商业目的,造成了科研成果多而企业新产品少、获奖科研成果先进而企业产品落后的局面。企业作为利益分配主体,就意味着在照章纳税后,企业有权对技术创新收入进行自主分配。这样企业不仅可以有效补偿技术创新投入,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激励研究与开发人员,尤其是对技术创新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实行特殊的报酬机制。再者,企业可以根据有效的经济原则,组建有效的研究和开发组织,按要素、贡献分配报酬,激励研究与开发的有效增长。 而企业要走到这一步,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各企业转换观念,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从企业的实际出发,进行大胆创新,把握创新的主动权,把握市场机会和技术机会,做出适合本企业的创新决策,不断提高创新水平,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从而走上一条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创新之路,使企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在这方面,武汉健民集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武汉健民集团率先认识到经济一体化形势下世界中药行业的发展趋势,并探索出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这就是以科技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促进药品研发技术的创新,进而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开发公司是武汉健民集团进行科技体制创新的重大举措。正是因为较早认识到科技体制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武汉健民集团于1999年就联合武汉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同济医科大学药学院、湖北中医学院、湖北大学等单位,以股份制形式共同出资在其原有科研所的基础上,成立武汉健民中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药工程公司),打破了原有的科技体制,率先将现代企业制度、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入到企业的科研开发之中,使原隶属于武汉健民集团的科研所成为享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科研实体,主要从事新药开发和老产品的二次开发,在运营方式上实行严格的公司化管理,同时依据现代公司制的特点,加强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如此,武汉健民集团既保证了自己能有源源不断的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上市,又使原有科技资源焕发了巨大活力。 作为科研型实体,武汉健民中药工程公司不但清醒地认识到技术创新在公司运行过程中的重要性,还建立起一套与本企业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它主要体现在对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技术创新人才管理、技术创新决策管理和技术创新过程管理等方面:(1)对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极为重视,先后投巨资从国内外购进各种仪器设备及相关技术,以品种改造和新品种开发为载体,大大提升了研发水平和能力。(2)把人才视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人才的引进与管理,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优化公司的人才结构。为保证公司员工的知识更新,又不断探索和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机制,使他们有机会提高创新能力,有条件提高创新水平。(3)强化对技术创新决策的管理工作,建立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牵头的专家顾问系统,主要负责中心的重大科技决策咨询、重大科技项目评估、新药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咨询与指导等,从而降低了科研风险,提高了科研效率。(4)对内实行项目负责制,加强过程管理。对项目的管理、组织实施申报实行全过程监控,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进行有效考核和评估。

你对企业创新的看法有哪些?

少女心
发穷恶
什么叫企业创新 ?一个企业必须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才能发光,一个产品必须在顾客需求的基础上才会热卖。 有人说:创新,创新;不创新,死;创新也是死。 那么创新就是颠覆吗?创新就是否定吗?创新就是死亡吗?竞争环境在恶化,全球化挑战频繁,顾客日趋理性,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创新? 创新困境 中国企业要改变世界廉价工厂的命运,就必须转变创新理念。 以前我们为了争夺市场仅仅限于产品款式、花色的创新,依葫芦画瓢,在表面上做文章,结果是永远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跑。我们太善于追随,而非领先。于是就在竞争策略上创新,但回过头来看,低价也是没出路,虽然这是很有效的市场策略。 中国鞋业也是如此。我们最大的挑战是创新,上万家鞋厂天天在创新,市场虽然增长很快,但我们的创新不是系统,很不规范,很多流程和管理太随意化,企业在利润低的时候很难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真正地把市场和行业做长久。 一个企业或者一个行业,仅仅靠一个人或一个产品的发明或者限于外在、技术的创新,是没有希望的,也是不会长久的。 创新是系统,需要产品、技术、市场、管理、服务等等各个方面的协同效应。而很多中国企业恰恰迷失在局部,败在了全局。 一项全球研究数据表明,在四项新产品开发项目中只有一项能够取得成功,并且用于开发的资源中近50%都浪费了。现实市场中,我们大量的创新思想无法付诸行动,进入市场的产品也面临着高失败率,许多企业的宝贵资源都浪费在失败的产品上。 很多时候,我们的眼睛往往关注于大创新、局部创新、一鸣惊人的创新,却常常忽略系统的创新。 亨达今年一个皮革接缝技术的创新,我算了一笔账:如果此技术能在全国推广使用,按照每双鞋1.5平方英尺,全国年产皮鞋90亿双计算,年节约皮料可达22.9亿平方英尺(按每头牛出皮量40平方英尺计算,相当于节约5700万头牛的产皮量),按照每平方英尺皮料25元计算,年节约资金达573亿元。亨达这项技术对于节约、生态、文明型社会的打造,推动皮革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拉动作用。 创新不是象牙塔里的创造,它是与社会相合的系统工程,24年来,亨达正是用企业内部外部的整个体系和流程来支撑创新,并以创新推动着企业的一次次前行。 创新陷阱 我们很多人在战略与管理上,缺少规划,只关注短期利益,投资不能聚焦,盲目多元化,更缺少核心的技术孵化;在组织与人上,研发孤立,缺少人才,没有很好的评估创新的价值,也没有可量化的科学的指标来评价研发绩效;在流程和技术上,缺乏系统的流程支持,研发的效益低下,且不能持续,更没有使用支持研发流程的技术来确保创新的价值。凡此种种,都让我们陷入了创新的陷阱。 亨达以前失败过,也成功过,但我每天想的不是成功的经验,而是创新的价值以及企业如何持续增长。何以挑战 今年5月14日,百丽在港IPO冻结资金4337港元,首日上市融得86.6港元,市值近500亿港元,超过386亿港元的国美电器。 百丽在资本市场上的创新和成功让中国传统的鞋业制造兴奋起来。 但风起云涌的鞋业上市是否就意味着行业的整体升级?行业格局是否就意味着资本创新的颠覆?亨达也在深刻反思。 要迎接资本创新对传统制造业的冲击,要赢得世界市场的品牌声誉和市场效益,要从传统的点点创新完成向面面创新、系统创新的转变,我认为必须跳出做追随者的困境,必须破追随创新之局。 没有一整套规范的市场规划,缺乏产品的组合管理,不改善投资的决策,我们的创新就会盲目,风险就会很大。 研发仅仅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要完成核心技术,产品可靠性、安全性、舒适性、健康性,亨达必须站在市场上以第三者的角色看整个创新的管道是否畅通,看系统创新是否支撑企业整个的战略。 创新不是孤立,而是协同。 鼓励协作并使之正规化、系统化,使企业内外获得协同效应,从而降低创新的风险和成本。亨达经常从顾客那里、从市场上、从同行身上不断获得创新的启蒙,并迅速付诸实施。尤其是百丽国际的资本创新给亨达以强烈的创新启示,这也为亨达24年来的持续发展洞开了新的思维和视野。 创新是欣赏,更是尊重。营造一种创新的文化来鼓励创造力,推动亨达团队协作,通过可靠适用的绩效评价指标来保证创新文化的强化。这是我们自我挑战的最大关键。而尊重和欣赏企业内外的协同创新文化也成为亨达未来成功的根本。 创新是个老话题,但它天天让我让亨达不断审视,在一个新消费时代,在一个市值的资本时代,在一个软实力竞争的时代,在一个品牌制胜领先的时代,在一个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危机的竞争与挑战时期,在一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繁荣时期,如何把握繁荣并管理繁荣,如何协同创新并实现创新价值,这才是个真正的挑战。 创新是个体的,更是协同的;是组织的,更是民族的。 我想,我们是不是要深刻理解亨达来自创新挑战的价值!

企业创新能力的创新类型

采色不定
十年九潦
创新资源投入是指获取稀缺生产要素并在创新活动中的投入,而创新资源投人能力则指投入创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知识经济强调,知识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然而,知识的重要性不只是在于对知识的拥有和控制,更重要的是蕴藏在知识背后的能力及其发挥,而且企业的利润主要归结于对知识和智力的大量投入带来的递增收益。所以,在后工业社会,资源投入的数量和质量衡量就更加复杂,主要是从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益来体现其差异性。 创新实现能力是相对创新过程而言的。从技术创新过程来看,基本上经过几个阶段,即由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得到设想或新的思想,然后经过研究开发出模式、样品或实验数据,经过中试过程,最后生产出新产品投入市场,并在营销中取得创新的效益。根据创新过程,可以认为创新实现能力包括:①企业研究开发能力。研究开发能力是创新资源投入积累的结果。但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不能代替研究开发能力,前者既强调研究开发投入,叉强调非研究开发投入,后者则强调研究开发产出;②生产能力。生产能力指将研究开发成果从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符合设计要求的批量产品的能力;③营销能力。创新所需要的营销能力不仅是指产品开发出来后所具有的销售能力,而且还包括研究市场,使消费者接受新产品,通过企业用户和竞争者反馈信息以改进产品,从而提高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扩大市场范围的能力。

企业创新:为何如此艰难?(二)

王衍
冬歇期
经理是讲究实际的,他们最终关心的是结果,以及如何取得结果,而不只是为什么要取得某个结果。这里潜在的危险是:短期目标会混淆大的方向。愿景即“我们追求、创造的未来景象”。愿景是实实在在的目标,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愿景可以是长期的或中期的目标。多种愿景可以共存,它们在不同的阶段满足人们不同的追求。 尽管使命是一切的根本,但它还是不够的。以结果为导向的领导者必须具有使命和愿景。因为使命为长途旅程注入了激情和耐心,而愿景则能鼓舞激情。使命给予我们一盏引路灯,一个使你能权衡长、短期压力的长期目标。愿景则把使命转变为真正富有意义的预期结果,并指导我们如何分配时间、精力和资源。只有激荡人心的愿景,才能使深层次的使命具有活力。 考虑一下这种说法,“人们是为酬劳做事的”。在许多人的眼中,管理意味着创造出一套正确的激励和奖赏机制,使人们能做组织需要他们做的事情。正如戴明(W.EdwardsDeming)一针见血指出的,所有组织管理机制几乎完全是建立在一种外部激励的基础之上。这纯属X理论的思维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戴明在晚年时,曾说道:“我们的管理机制已经毁掉了我们。”这也许并不是我们的初衷,但它是我们这种行动的结果。如果我们不将人类当成是为酬劳做事的蠕虫的话,那我们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考虑激励机制呢? 而Y理论却认为,人们工作是为了“寻求工作中的快乐”。工作中的快乐来自你对目标的发自内心的认同。快乐是个体和组织成功所需的激情、耐心和毅力的源泉,是最根本的激励。 2.片面的评估会扼杀学习 企业创新的第三个要素是严格评估。 评估由两部分组成:测量和诠释。其中,“诠释”是评估中的难点,它需要我们的理解、参与和身体力行。对某个行为进行测量的数字结果也许不令人满意,但如果你真正身体力行,你会看到人们都在努力地工作和学习。他们也许正处于重大突破的前夜。那些片面的、肤浅的、不完善的评估会扼杀学习。 3.放弃要优先于创新 在评估结果之后,我们必须放弃那些对组织无用的东西。放弃通常先于创新。放弃过去是为创新做准备。但是,我们深知放弃那些无用的东西对一个组织而言有多难。不再做那些已经做了多年的事情吗?免去一个毫无威信的人的职务吗?“放弃”对组织而言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事情。 要做到放弃,第一步要做到坦诚。衡量开明程度的方法其实非常简单:坏消息传递到上级的速度有多快?在大多数组织内,好消息传递得比光速还快;而失败的消息在还没说出来之前就被否定了:“谁的失败?什么失败?那不是失败,我们只是没有足够的资金而已。”别弄错,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失败的过程。从本质而言,创新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你必须去试验,去评估,去反省使命,去界定愿景,去尝试的事情。而失败才是真正的学习。 4.决策层要善于询问 组织里的大多数人是很聪明的,但为了成功,他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去用那些好像正确的答案来掩盖错误。这实际上削弱了真正的学习和领导能力所需要的基本技巧,因为这些技巧都需要去揭示那些不实用的事物,而不是采取防守的态度。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某公司的高级管理层正在讨论该公司所面对的一些关键事务。在3个小时里,没人提出任何真正实质性的问题。他们说的全是一些琐碎的问题,诸如,“我们不是两年前曾提出过这个问题吗?”或“我们那些资深销售人员会不会反对那个观点?”或“什么时候吃午饭?”讨论这些问题要么完全是在浪费时间,要么是早已经有了答案。 真正有价值的提问是问那些他们并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决策层的最重要的职责是问一些别人从未提过的问题,具备一种询问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发布各种指令或主张的能力。遗憾的是,大多数处于决策层的人都极擅长于倡导,而对询问一窍不通。 5.放弃是如此艰难 有效评估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包含了一些复杂的理性问题(如:我们怎么能知道“萝卜要多长时间才能长成?”)包含了一些复杂的感性问题(如:谁不热爱他们所信奉的思想呢———即使大多数思想都是错误的?)包含了一些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如:我并不想告诉他我真实的想法,因为这样会伤害他的感情。)包含一些复杂的政治问题(如:这是老板最钟爱的方案,这个方案根本行不通,但公司已为此投资了几百万。)对于一个组织而言,“放弃那些行不通的业务”,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6.评估的目的是学习 评估是创新研究的核心。“为学习而评估”和“为评估而评估”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因为我们生活中做过的大部分评估属于后一种,评估一词容易引起人们的防卫。但是,如果没有持续的评估,也就没有学习。关键是,学习者来做评估,其目的在于学习,也就是说,目的在于提高达成结果的能力,而不是对某个人评头论足。在商业中,真正的创新常常比它表面看上去更加需要合作。(作者为广东侨鑫工商管理专修学院院长) (栩/编制)

如何增强企业创新动力

千仞之高
夫若是者
国家为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出台了很多政策,也陆续投了不少钱,但大量的企业仍缺乏创新积极性。企业并不缺钱,如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56%投资来源于企业自筹资金,但为什么企业总是喜欢把钱用于扩大规模、搞多元化,而不愿投向研发呢?问题症结何在?如何才能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这是值得深思、有基础意义的问题。一、创新动力不足是制约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问题目前企业创新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条件不足,如创新基础差、能力弱、缺乏创新型企业家和技术人才、政策支持不到位等。二是动力不足,企业缺乏创新热情,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原有企业发展模式的依赖仍很强。总体看,自中央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以来,创新工作有成效,但与中央要求还有很大距离。根据国家科技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56%,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动力不足已成制约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问题。内在动力是外部条件发生作用的前提。缺乏创新主体的内在动力,外部支持性政策的作用很难有效发挥,有的甚至会被扭曲,一方面可能会成为企业借机向政府要钱、要政策以及寻租获利的机会,另一方面则可能成为一些政府部门借机强化对企业干预、扩展部门权力的工具。“多个部门抓创新,但却不知谁负责”是各地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由于“多龙治水”,扩权争利便难避免。同时,政府搞评奖、定创新项目、由政府出资成立投资公司增加创新投资等早已被证明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做法又开始时兴,很多地方的政府部门又开始“忙”起来,感到对企业又有“抓头”了,结果是政府对企业干预增加,企业却怨声载道。在企业动力不足的情况下,试图只通过政策扶持或增加投入来实现自主创新,是不可能的。没有企业的自主、自觉行动,政策再帮忙,反而会增强企业创新的惰性。二、创新导向型国家环境的缺乏是导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企业愿不愿意创新,既取决于自身能力和企业家意识,又与国家环境密切相关。从创新规律看,一个国家的发展环境对企业创新动力的形成和创新的程度有决定性影响。在生产要素导向阶段(即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忽视环保、廉价劳动力等基本生产要素)和投资导向阶段(即靠大规模投资支撑经济发展),企业可以轻易获取廉价生产要素或大量生产订单,创新意识普遍不强,这两个阶段是创新不活跃期,此阶段发展环境的特点决定了很难产生大规模的创新活动。只有当国家经济转向或处于创新导向阶段时,大规模的企业创新才会出现,这个阶段是创新活跃期。创新导向阶段之所以能产生大规模创新活动,是该阶段重大环境要素的特点决定的。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和美、欧、日等国发展实践,能从根本上激发大量企业进行创新的重大环境要素主要包括生产要素条件、市场环境、需求水平、产业环境、政府角色。这些要素既影响企业创新,也是决定产业发展和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这也说明创新与经济发展不能割裂。创新导向阶段环境要素的主要特点及其与创新的内在关系是:①适度的、相对不利的生产要素环境。从各国创新历程看,在资源、能源、人工、自然环境等初级生产要素相对富裕、宽松的地区或发展时期,企业创新不活跃。而适度的、相对不利的生产要素环境,如资源和能源相对不足、人工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加大等,往往能逼迫企业走上创新道路。②健康的市场环境。这是大规模创新活动产生的基础。创新对市场环境要求主要有四条,首先,有真正的市场主体。企业能基于内外部环境变化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其次,充分、规范的竞争环境。越是竞争充分的行业和地区创新越活跃,垄断和竞争无序会扼杀创新。再次,公平的发展机会。在“暴利”和“寻租”盛行时代企业很难安心创新;在优待外资、排挤内资的不公平环境下,很难调动本国企业的创新积极性。第四,完善的法律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财产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③挑剔的需求条件。市场需求是企业创新的原动力。成熟、挑剔、且不断升级的客户需求会牵引企业走上持续创新的道路,低层次的需求条件则只能养活创新意识差、技术水平低的企业。④良好的产业环境。在产业基础好,产业规模较大、产业组织合理,有上下游层层加压、相互提升的产业集群,有发达的科研院所、服务商等各类相关支持性机构聚集的产业环境下,企业既有创新动力,也有条件,因此创新活跃;相反,在恶劣的产业环境下,企业不愿创新。⑤正确的政府角色。创新风险过大会吓跑企业,政府干预过多则会扼杀企业创新激情。中国正处在由要素和投资驱动经济增长向创新导向阶段转型时期。目前离创新导向型环境还有相当距离。一方面,要素环境的转型在不同程度地向企业传递创新的压力和引力;另一方面,环境转型还远未完成,国家有关政策也未调整到位,从而决定了大量企业必然缺少创新的动力和激情。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企业创新动力不足问题,必须建立创新导向型国家环境。同时,环境转型的长期性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大规模创新局面的形成也将是一个长期、艰苦过程。忽视要素环境对创新的根本性影响、急于求成、表面文章等做法都是与创新规律相违背的。中国现阶段要素环境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企业创新动力的影响具体表现为:①逼迫企业创新的要素压力机制尚未形成,生产要素压力没有及时、充分传递到企业身上。中国的要素环境实际上已不宽松,能源、矿产、资金、土地、劳动力、环保等的压力越来越大。但由于历史原因和政府出于保护企业的考虑,一些重要生产要素的价格被长期扭曲、压低,要素价格不能反映其在市场上的稀缺程度。企业既然能较容易地获得低廉生产要素,便没有足够动力去改变靠消耗资源、追求低成本和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既然走老路仍能活下去甚至还活得不错,谁也不愿去冒创新的风险。②缺乏催生创新、保护创新的市场环境。由于企业改革不到位,在所有权实质性缺位、干部任用非市场化情况下,多数国有企业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市场主体,企业高管人员为迎合政府偏好和迫于短期业绩压力,大多不会选择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且往往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创新道路。一些行业竞争过度和一些行业由于垄断而竞争不足,限制了竞争刺激和逼迫企业创新的作用。法制环境不完善,如财产保护不到位,投资者特别是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这样的长期投资还有一定担忧;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使创新产品、技术、专利等得不到有效保护,企业不敢创新。③需求对创新的牵引和拉动乏力。国内低层次需求过大、缺少作为主流的挑剔型客户群、消费升级慢、政府需求侧管理政策不到位、全社会鼓励创新的消费文化缺失等,严重制约了需求对创新的牵引和拉动作用。④产业环境总体有所改善,但刺激和拉动创新的效应却不明显。目前在全国很多地区已形成若干大小不等的产业集群,但由于产业集群内低水平重复严重和低端企业过多、有系统集成和产业链领导能力的大型企业过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等原因,多数产业集群还没有形成上下游相互提升、竞争压力层层下传的集群创新机制。同时,一些产业集中度低、产业低端恶性竞争严重、国家一些产业政策存在偏失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创新的激情。⑤政府在创新活动中越位和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企业创新。政府越位表现为对企业行政干预仍过多,一些地方政府在创新中违反创新规律,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甚至给企业下达创新任务、由政府确定创新项目等做法,对企业创新造成极大伤害。政府越位可能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将本应由市场驱动的创新活动扭曲为政府主导的创新。政府缺位表现为在一些重大领域的技术创新中政府未能有效分担相应风险,未能给本国企业提供足够的创新机会,未能提供完善的基础研发、教育、金融等基础性环境。三、解决企业创新动力不足问题的政策建议让企业有创新动力没有捷径可走,不是出几项政策、加大些投入、宣传动员就能解决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关键是建立能逼迫和吸引企业持续创新的国家环境。这种环境的形成过程也是大规模创新出现的过程。应按照自主创新和经济转型相结合、各类环境要素政策相协调的原则,下决心理顺和调整要素政策。1、加快推进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进程,形成逼迫企业创新的要素倒逼机制。由于能源、资源、人工、环境等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的巨大压力迟早要释放,我们必须通过调整要素政策将这种压力释放的过程变成逼迫企业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应放任压力释放从而大面积削弱国内企业竞争力或用政府力量阻止其向企业传递。要素政策调整的重点是逐步实现能源、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的市场化,使之能充分反映其在市场上的稀缺程度。要素政策调整的结果是形成相对不利,但又不会一下子使企业陷入困境的生产要素环境和相应的逼迫机制。同时也应当看到,相对不利的要素环境是双刃剑,必然有一些习惯了过“宽松”日子的企业会因此过早陷入困境,经济发展速度也可能放慢,社会就业压力会阶段性加大等。这对政策制定、推出时机、相关配套等都提出更高要求,政策制定者必须对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要有充分估计。2、完善催生创新、保护创新的市场环境。市场环境得不到改善,就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创新活动。要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提高竞争水平,打造充分、有序的竞争环境,强化竞争对创新的压力和推动力。加大财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企业创新热情,让企业敢于创新。3、深化企业改革,让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现在国有企业改革还不到位。要让国有企业有内在创新动力,就必须改革现有国有企业的业绩考核制度和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考核与任用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国有资产监督权(行权机构如国家审计署、财政部等)、出资人所有权(行权机构是真正意义上的出资人代表)和运营权(行权机构如国有资产运营公司)相对分开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4、调整和制定有关需求政策,形成拉动企业创新的需求牵引机制。从需求侧研究和制定有关政策以拉动企业创新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我们要改变多年来重厂商侧轻需求侧管理的做法,调整和制定有关需求政策,如利用法律、行政、标准等手段提高需求标准,拉动产品或产业升级。改革政府采购的体制和机制,扩大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支持作用,特别是要动用重大工程项目招标、重大技术采购等国家资源,为国内企业提供重大工程实践机会和创新产品的市场出口。5、进一步改善产业环境,发展、提升产业集群,形成集群创新机制。要大力培育有技术集成和产业链领导能力的大型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国内产业并购、重组、联合。进一步规范产业秩序,减少恶性竞争。6、正确政府定位,实现政府与企业良性互动。政府是创新环境建设主体,企业是自主创新主体。政府应努力克服创新中的越位和缺位问题,致力于激发企业创新热情、提供有利企业创新的条件、承担企业不能承担的创新风险这三大任务。对政府不能干或干不好的事情,要坚决交给企业或协会、中介等组织。

企业创新的新案例有哪些?

何可胜言
大武夷
海尔洗衣机创新是一个案例,你可以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