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教则不至
整整齐齐
  说课,是当今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是教学研究工作的新形式,说课活动的开展,引起了广大领导和教师的广泛重视与关注,为教学研究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近几年各校的年轻教师越来越多,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新教师的培养工作。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而言,摸不透“说课”时应该“说”什么,怎么“说”。而由于说课是有一定的时间要求的,所以只见讲者心急如焚“超速行驶”,说、说、说;听者云里雾里都跟不上趟。这样的说课,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为了帮助青年教师认识说课,现就说课谈一下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走出误区,从本质上理解“说课”。  1、误区之一:说课就是复述教案  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应混为一谈。说课稿是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成的,说课稿不宜过长,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之内为宜;教案只说“怎样教”,而说课稿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教案是教师备课这个复杂思维过程的总结,多是教学具体过程的罗列,是教师备课结果的记录,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方案。它重在设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内容和行为,即体现了“教什么”、“怎么教”。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它虽也包括教案中的精华部分(说课稿的编写多以教案为蓝本,作为参考的第一手材料),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思想、教学意图和理论依据,即思维内核。简单地说,说课稿不仅要精确地说出“教”与“学”的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具体阐述“我为什么要这样教”。教案是平面的、单向的,而说课是立体的、多维的。说课稿是教案的深化,扩展与完善。  2、误区之二:说课就是再现上课过程  有些教师在说课过程中一直口若悬河,激动万分地给听者“上课”:讲解知识难点、分析教材、演示教具、介绍板书等,把讲给学生的东西照搬不误地拿来讲给下面就座的各位评委、同行们听。其实,如果他们准备的内容和课程安排面对的是学生,可能会是一节很成功的示范课。但说课绝不是上课,二者在对象、要求、评价标准以及场合上具有实质性的区别,不能等同对待。  说课是说教师的教学思路轨迹,说教学方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设计的优胜之处在哪里,设计的依据是什么,预定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这好比一项工程的可行性报告,而不是施工工程的本身。由此可见,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验,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严密的科学准备。  3、误区之三:说教学方法太过笼统,说学习方法有失规范  “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是说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有些教师在这环节中多一言以蔽之:我运用了启发式、直观式等教学法,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等等。至于教师如何启发学生,怎样操作,却不见了下文。甚至有的教师把“学法指导”误解为:解答学生疑问、学生习惯养成、简单的技能训练。  4、误区之四:“一穷二白”,说课过程没有任何的辅助材料和手段  有的教师在说课过程中,既无说课文字稿,也没有运用任何的辅助手段。有的教师明明说自己动手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但在说课过程中,始终不见庐山真面目,让听者不禁怀疑其真实性。所以,说课教师在说课过程中可以运用一定的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实物投影仪、说课文字稿等,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同行及评委们说清楚课,说好课。  二、 “说课”的基本内容。  1、说教材  说课,首先教者要说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因为对教材理解透彻,才能制定出较完满的教学方案。说教材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教材简析。任何一门课程的教材,从其知识内容到编排形式,都会构成一个系统。要说出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就需要明确本课题或章节内容在整个学段、一个学年的教材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及其作用。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在教学中重视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地认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时备课中所规划的课时结束时要实现的教学结果。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说课中要注意避免千篇一律地提出“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习题”一类的套话,要从识记、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上分析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制定中还要提出思维能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目标,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和兴趣、习惯培养目标。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一是教学大纲的规定,二是单元章节的要求,三是课时教学的任务,四是教学对象的实际。要把这四点结合在一起统盘考虑,再来确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从而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重点、难点、关键。说清楚本课教学内容包含哪些知识点,教例是如何展示教学内容的,教材叙述语言与例题怎么搭配,按什么顺序展开的例题与习题的分布类型,其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是什么。  2、说教法  主要说明“教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要教这些”的道理。即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说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它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作用和前后联系并说出教者是如何根据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的。  3、说学法  说学法不能停留在介绍学习方法这一层面上,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解说如何实施学法指导上。主要说明学生要“怎样学”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要说好学法,首先必须深入研究学生,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重新摆正师生的位置。要改变陈旧的师者在讲台上滔滔不绝、面部表情呆板、“我讲你听”,学者在下面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你问我答”的教学模式。其次,要注意对某方法指导过程的阐述。  4、说过程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通常,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 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5、说清楚课题的板书设计和设计意图。  三、说课的方法和技巧  1、说“准”教材;2、说“明”教法;3、说“会”学法;4、说“清”教学意图;5、说“清”练习层次。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

酱肘子
新 课 程 标 准 解 读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段话首先给课程定位,它开设的学段是中高年级,是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基础之上,并与6-9年级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科相衔接。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分两部分,一是总目标,二是分目标。 《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分目标有三个方面:1、情感、态度、价值观 2、能力 3、知识从以上的分目标看出,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相比,两课的共同点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强调了德育的功能。 三、课程的基本思想 1、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现在课程设置是把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把品德课与生活课的综合,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这样做就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社会生活)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重视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也是两门课程标准共同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做到有实效性、有针对性。另外要注意,课程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的“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设置的内容要从儿童生活中提取。 3、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以儿童自己的生活为课程基础,尊重儿童的生活。尊重儿童不仅是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但是,尊重儿童也决不是对儿童听之任之。而是需要通过正确引导而达到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准确理解、对自我的合理把握。为此,课程所追求的不仅是针对性、有效性,而且是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4、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当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面对他们参与的生活世界,他们的表现既有认知,也有情感、意志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种因素也总是在交互作用中同时发生、同时作用于生活。当一个儿童遭遇到生活中某个事件、某个人时,他不仅在感知认知:这是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个什么人?同时也会产生这是件好事还是坏事、这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的问题。随之而萌发响应的情意、态度,然后是一定的行为。 5、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课程所设计的活动或主题,大多是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要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结论。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也不排斥接受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应当相互渗透,面对不同的教学主题做出合理选择。 五、实施建议 按照课时安排,《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每周两课时,已经不是基础教育阶段所谓的“副科”了。并且随着课改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要上好这门课程,应该要树立以下新的观念: 1、教材观。新的教材观应该是:教科书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重要的功能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教材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材是开放的,给教学留下空间,使教师能够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2、教师观。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我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指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地成长。 3、学生观。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有作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才能从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个人的发展,构建起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修炼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人格。 4、教学观。教与学的新观念是:首先要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强调知识的灌输。要善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态度和能力。其次,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与人相处。教学不是偏重单纯的学术能力的提高,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整体性发展。第三,教学要有开放性和活动性。知识的来源并不限于课本,学生周围的人,学生身边的事物都是学习的资源。要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好各种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总之,新的教学观念,新就新在,不是为了教而教,是为了学而教,是以学为中心的教。 小学品德新课堂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确立教学课题、进行学情分析、教材课题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要点分析、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主要环节、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教学过程是新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最核心的内容,它是由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前后步骤或顺序的各个主要活动环节构成的。也称教学程序。一般情况分为导入、新授、总结、拓展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分别包含了不同的、具有一定程序安排的活动内容。从总体上说,新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必须要体现出以下几点一要教学过程活动化。(即体现师生互动交往,把过去那种讲解提问式教学,灵活的设计为学生的多种活动。)二要学习方式多样化。(即既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要重视他们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三要过程设计粗线条化。(这里所说的粗线条,不是指环节语言笼统、简单,而是环节语言要抓关键、抓重点,严格遵循新课堂教学课例提倡或强调的 “大环节要清,小环节要精”。 )每个课例的教学过程主要环节要完整,思路清晰,概括到位。做到了一方面以儿童为主体,以各种活动为媒介,充分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另一方面将儿童现实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不同事件进行综合,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充分体现出品德课程的综合性。

急需关于小学教育方面的论文题目

介错
伊苏
1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2 幼小衔接、小学与初中衔接研究3 小学课程改革的现状调查4 小学艺术课程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5 小学教师队伍中的性别问题研究6 小学班主任工作研究7 小学教学过程特点研究8 小学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9 小组合作教学的研究10 小班化教学研究11 小学参与式教学研究12 论小学教育方法的改革13 课程评价的功能14 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15 有效课堂教学研究16 小学课堂互动的研究17 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研究18 课程资源拓展研究19 小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研究20 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化问题研究

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实践和研究课题方案

任曰
爱之梦
一、问题的提出 1、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具有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从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因此,倡导自主学习成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首要任务。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教学方式决定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研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3、从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不断销蚀。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沿袭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在外力强制下的被动行为、他控行为。学生常常在盲目、“无我”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和作业,很少能独当一面地从事完全自控的学习活动。这种缺乏能动性、自觉性的被动学习,完全丧失了促进主体成长和发展的长远价值与意义。从指导与自主的关系来看。传统教育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牵得比较多,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大力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敢多指导。因而,如何正确认识指导与自主的关系对推进素质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4、从学校自身的发展来看。我校开展立项课题《自主创新教育》研究三年来,营造了和谐融洽的校园人文环境,引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了教师潜心教研的氛围。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科研成果,加强课题衔接,故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自主学习”是一个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概念,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是高品质、高质量的学习。一般指在教学条件下学习主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 “指导”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实践给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指点式的培养活动,它侧重于对受教育者提供一种帮助和引导。 “策略”,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达到唤醒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品质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构建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目标,形成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2、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自主学习的品质得到培养。 四、主要理论依据及假设 (一)理论依据 1、主体性发展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活动,即主体活动,是个体自觉地与客体(活动对象)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人只有通过主体活动,才能对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才能主动地认识客观事实,并在这一过程中改进发展和完善人本身。 2、统整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学生有特定的自然禀赋,在特定的自然社会和家庭环境中生活,接受不同的文化熏陶,产生不同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思维习惯和认知结构。应该重视学习者先前所建构的知识和经验,并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二)理论假设 通过研究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唤醒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帮助小学生在学习交往中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并有意识地调整自我;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品质,帮助小学生深化感知力、想象力、思考力与创造力,使小学生随时都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地位和存在价值,释放出自身的生命潜能,进而学会学习。 五、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1、自主学习不仅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新一代人才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2、学校《自主创新教育》课题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有良好的学校基础。 3、参与本课题研究的人员有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他们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六、研究内容 1、研究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目标。 2、研究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品质形成的指导策略。 七、实施思路、操作原则及研究方法 1、实施思路 该课题作为统领辅导区的总课题,教师人人参与研究。根据小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分低、中、高三个梯度,中心以教研组为单位,村校以校为单位进行探索。同时要突出研究重点,抓住语文、数学这两门重点学科进行攻关。具体实施时,首先从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入手,增强教师向会指导、善指导努力的意识;其次,把指导的侧重点放在课内,并做到紧密联系课外。 2、操作原则 为保证该研究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教师应根据课题方案和自身实际自主选择研究内容,创造性地开展研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 (2)差异性原则。受教育者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造成的原因有先天条件差异,有环境影响的不同,也有教育条件的不同。这些差异决定了教育工作不能只是要求有差异的个体都要达到统一的教育目标,而应当按照这种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受教育者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师生合作原则。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4)整体发展原则。要把课堂教学与学生身心素质各方面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发展整体,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形成一个相互协同的整体。教学力求面向学生整体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5)反思性原则。反思是回顾已经做过的工作,把握既定的目标、进展,提出改进的方案,应用从教学中或从他人身上所学到的知识的一种能力。实验中,教师要具备反思的意识,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指导行为。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筛选法、调查法。 (1)行动研究法。研究前制定计划,研究中实践计划,观察学生反应,研究后观察效果,反思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活动。研究周期可长可短,范围可大可小,研究人员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每一次研究都应该有计划、实践、观察、反思这四个环节。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与实施阶段。 (2)案例研究法。教师记录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反思。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3)经验筛选法。搜集、整理课题研究材料,筛选有用的,剔除无用的,然后把有用的材料集中起来进行总结、提炼。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4)调查法。运用采访、座谈、问卷、一般统计等方法了解、掌握课题研究情况。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八、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2004.10——2005.1) 工作目标: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课题,开题论证,修定课题方案。 (2)搜集国内外关于自主学习的资料,了解自主学习研究的进展情况。 (3)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校原有课题《自主创新教育》的研究成果,形成各学段学生自主学习的预设目标。 (4)开展调查研究,弄清各学段学生原有自主学习的情况,并对照自主学习的预设目标及国内外自主学习的研究情况确定本课题研究的若干个支撑点。 (5)对课题组成员、子课题负责人进行培训,各子课题负责人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实施阶段( 2005.2——2006.6) 工作目标: (1)点上实验:如何指导小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有哪些;怎样认识指导与自主之间的关系;从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基本的规律与原则可以遵循。 (2)追因调查:弄清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应对。 (3)验证研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并修定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 (4)课题研究中期评估。(2006.1) (5)下阶段课题研究规划。 3、总结阶段( 2006.7——2006.10) 工作目标: (1)搜集实验中积累的资料,从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筛选出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通过面上推广深化、拓展和完善本课题研究。 (2)结题汇报活动。(2006.10) 九、保证措施 (一)组织保证 课题负责人:陆 华 课题主持人:王 兰 课题组成员:邹 建、邹 宇、费业明、邹 英、邹小珠 主要子课题设置及其负责人: 小班条件下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 邹 英 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指导策略研究 邹 宇、马红芳 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指导策略研究 费业明、陆建英 小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指导策略研究 邹 慧 小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指导策略研究 邹晓东 小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指导策略研究 吴 静 小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的指导策略研究 邹立新 小学生自主学习美术的指导策略研究 陈 斌 小学生自主学习品德与社会的指导策略研究 倪燕伟 (二)制度保证 (1)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工作例会。(2)落实 “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管理意见”。(3)完善校本培训、公开课展示、实验经验交流、“新绿杯”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教科研先进个人评选等制度。 (三)经费保证 学校保证实验所必需的经费。如:专家讲座、教师论文评比、公开课展示、外出参观。 十、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目标。 3、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经验集。指导策略分三个层次:一是带有全面指导意义的指导策略,二是学科指导策略,三是个案型指导策略。 4、小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调查报告。5、其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活动和物化成果。

小学品德与社会小课题的内容有哪些

朝阳沟
沙夫
从V刹V刹需详细尺寸小小星星

小学品德与社会组教研活动记录

逞颜
向秀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修缘08小学品德与社会组教研活动记录活动记录单位:时间:2011年5月18日地点:主持人:参加人员:主讲人:各位教师课题:1、如何才能上好小学科学课2、如何才能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任选其一)活动形式:专题研究记录内容课题下发时间:2011年4月30日课题研究时间:2011年5月18日1、主持人发言:新课标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评和质疑。取而代之的是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而新教材只给了我们一个教学的版本,却没给我们具体的教法、学法让我们拿来就用,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今天请大家把自己平时教学时的好方法,相互交流一下,来提高我们整个一区的综合成绩。2、各校老师代表开始发言:八小老师代表周元朝发言:我针对《如何上好小学思想品德课》谈一下我的见解。小学阶段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更是对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作为教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深入理解教材,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教学经验是:课前举例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图文结合、讲清道理观点;加强课堂训练、提高辩别是非能力,为学生

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

纹身师
夫得者困
近年来,钱学森之问叩响了中国教育沉重的大门,从而掀起了一场关于如何培养杰出人才的大讨论。人们普遍承认,中国教育生病了,专家和民众开出的药方很多,不乏高见。我个人觉得,杰出人才就像是金字塔的塔尖,其他一般性人才是塔基,只有这个塔基足够坚实,才能为杰出人才的涌现提供支撑。培养杰出人才需要倡导创新教育,培养一般性人才同样需要倡导创新教育。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能在自身的教学领域对创新教育作何探索呢?我觉得,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是比较适宜的,可以有以下几条较为可行的路径:一、改革习作评价标准,凸显“创新”的关键地位。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创作活动。写作的目的在于生产文章,这些产品由不同的大脑生产,必然会体现创作者的特性。这些特性是创新的表现,我们如何评价?怎样在重要考试的评分标准中更好的体现这一特性?众所周知,语文作文评分标准,特别是中考高考中的作文评分标准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各地的作文评分标准,对其他的评分项目较为重视。我查阅了广州市某年的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发现其有四大项,有“内容”、“结构”、“语言”、“文面”,下辖相应的评分细则,如一类文的具体要求有:“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情感真挚”;“语言准确、生动、流畅”;“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卷面整洁”、“字体工整”。其中,没有一项评分标准明确指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我们都知道,创新才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否则其他表面功夫做得再完美,也掩饰不了内在的苍白无力。不过,就我个人了解到的情况而言,小学阶段的语文习作评分标准受中考、高考的影响不是特别大,天河区小语试行的习作评价标准也没有中考、高考那么明确细致。我认为,我们可以在习作评价体系中树立“创新”的关键地位,引导师生们重视“创新”。虽然升入中学要面对另一种评分标准,但两者之间的共性要大于差异性,能很好的体现“创新”的文章,在其他评分项目上的得分也差不到哪里去。一篇文章怎样才算得上是体现了“创新”,展现个性?与众不同?立意高远?观点新奇?想象独特?文采斐然?表达巧妙?……这些似乎都可以算是“创新”的体现,而这一评分项目如何细化,我觉得还要进行更充分的论证,限于篇幅,本文对此不做深入的探讨。二、 小学阶段的习作训练内容必须重新定位。现行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小学阶段的习作练习主要划分为“写实”与“想象”两大类。在高年级,写实类的习作训练更是占据了实验教材的主体位置,我认为这是不太合理的。本来学习生活就比较单调了,想象的空间都还那么狭窄,写来写去就那些人和事,太过无趣。这样的配置更加剧了一种现状,那就是大多数的学生不爱写作,尤其排斥教材和试题中的写作,其书面表达的欲望受到了极大的抑制,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提升。爱因斯坦说过:“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想象力。”想象力是孩子们最可宝贵的特质之一,小学阶段的孩子,哪怕是高年级了,其与生俱来的想象力仍然极为丰富,好奇心极为强烈。我们应在习作中加强科幻、童话、诗歌、观察日记等文体的写作训练,充分保护并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三、搭建习作传播、分享的平台,为学生的思想碰撞、激发创意提供的媒介。学生创作出了文章,在常规的习作评讲课上,老师一般只能择优、择差进行全班的讲评。现在,在前人的探索下,班报班刊(纸质版、电子版都有)成为了一种不错的选择。学生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对比、借鉴、探讨、辩论等活动,互相促进。这对于凸显创新无疑是一股强大的推力。根据我本人在任教班级办班报的情况来看,学生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写作热情高涨,创作欲望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还产生了有思维碰撞的火花,有一些学生创作了长文在班报上进行连载,彼此打起了擂台,斗一斗谁的作品能得到的好评。当然,班报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比如,班报出得期数多了,纸质的班报既也不够低碳环保不便于保存,也很难体现类似于网络“回帖”这样的评论功能。如果班报的互动性更强的话,争鸣的氛围就热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无疑更有促进作用。如何合理的充分利用新技术,把班报办得更好,是我接下来要探索的课题。四、重视积累。如果过于强调创新而忽视了积累,那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源自厚积薄发,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少,人生阅历浅,来自课外阅读的积累就显得极为重要,老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能激发创造力想象力的书籍、刊物。单调的学习生活是压抑探索欲望的,我们还可以跟其他学科的老师合作,在科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等课程中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进一步撰写研究报告,引导其尝试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升思想境界,积淀对人生的感悟等等。这些,都可以归入学生的素材积累包中,学生的阅读所得与实践经验是其稳定可靠的写作资源库,也是非常珍贵的创新来源。 我的这些简单的想法,可能现在还很不完善,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也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立足长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为国家培养真正优秀的人才考虑,我们应该努力去探索,如何才能在自身的教学领域更好的渗透创新教育。

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规则有什么用》教案

上原
对物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和了解规则在集体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能力:能对制定这些规则的意义和作用进行评论、认识。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知识:知道本校的规则,了解学习、生活中与儿童生活相关的规则。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三年级的学生天性好动,不愿受约束,农村的学生和城市的学生相比,虽然有相对较强的自觉性与忍耐力,但他们在生活中也很容易只看到规则约束人们行为的一面,而忽略规则在保障人们生活的安全、有序与和谐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校园生活及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有很多,认识能力还有待提高的三年级学生尽管平时经常感受规则与生活的关系,但并没有留下较强的印象,更不会深入了解这些规则制定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对学生的困惑和障碍分析,我们发现,由于对规则的作用认识不清或者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因此要让学生切实遵守规则是件比较困难的事。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规则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熟悉本校的规则,并能对制定这些规则的意义和作用进行评论、认识。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全面认识规则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遵守学校规则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和进行换位思考,感受规则对自己生活的重要性,并能从兼顾大家利益的角度,思考规则的意义。学生对规则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学会正确地对待规则。 教学重点了解规则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熟悉本校的规则,并能对制定这些规则的意义和作用进行评论、认识。 教学难点体会规则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1课时。完成话题“规则有什么用”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活动一 假如没有规则方法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规则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规则是人们共同制定的。规则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规则。人们为什么要制定这么多规则?规则到底有什么用呢?(板书课题:规则有什么用)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一下学校里规则的作用。方法二:(备选)1.[出示图片:学校生活场景]学校生活场景的图片,如上课、课间、放学的不同景象。同学们,看了刚才的图片,我们了解到规则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一下学校里规则的作用。2.提问:同学们想象一下,学校里能不能没有规则?假如没有规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播放课件:上下楼不靠右行,会怎样?]3.学生交流对话。4.小结:楼梯是上下楼的必经之路,必须按各自方向上下楼。如果大家都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楼道里就会很乱,上楼和下楼的人就会撞到一起,要是速度再快一点儿,也许会摔下楼梯。这样的话就会很危险。如果没有“靠右行走”的规则,大家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5.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没有规则,生活中还会出现什么情况呢?6.师生交流对话。(引导学生了解没有规则给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的严重后果。)7.小结:规则就在我们身边。如果忽视它,我们将无法快乐地学习、生活,严重的话,甚至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安全!所以生活中不能没有规则!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规则有什么用》教案

孰为文采
狐裘
《规则有什么用》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和了解规则在集体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能力:能对制定这些规则的意义和作用进行评论、认识。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 知识:知道本校的规则,了解学习、生活中与儿童生活相关的规则。 教学重点 了解规则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熟悉本校的规则,并能对制定这些规则的意义和作用进行评论、认识。 教学难点 体会规则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完成话题“规则有什么用”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假如没有规则 方法一: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规则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规则是人们共同制定的。规则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规则。人们为什么要制定这么多规则?规则到底有什么用呢?(板书课题:规则有什么用)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一下学校里规则的作用。 方法二:(备选) 1.[出示图片:学校生活场景] 学校生活场景的图片,如上课、课间、放学的不同景象。 同学们,看了刚才的图片,我们了解到规则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一下学校里规则的作用。 2.提问:同学们想象一下,学校里能不能没有规则?假如没有规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播放课件:上下楼不靠右行,会怎样?] 3.学生交流对话。 4.小结:楼梯是上下楼的必经之路,必须按各自方向上下楼。如果大家都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楼道里就会很乱,上楼和下楼的人就会撞到一起,要是速度再快一点儿,也许会摔下楼梯。这样的话就会很危险。如果没有“靠右行走”的规则,大家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 5.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没有规则,生活中还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6.师生交流对话。(引导学生了解没有规则给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的严重后果。) 7.小结:规则就在我们身边。如果忽视它,我们将无法快乐地学习、生活,严重的话,甚至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安全!所以生活中不能没有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