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国内农业地质研究和发展现状

其觉者乎
觉性
(一)农业地质研究现状近50年来,我国农业地质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70年代,以农用资源调查研究为主,开展的工作有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盐碱地改良、农用矿产品开发,以及土壤侵蚀、荒漠化、土地沙化的调查研究与改造等,为提高我国粮食的单产和总量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90年代中期,以名特优农产品的农业地质调查与开发工作为主,如四川对棉花、榨菜、柑橘、水稻等农作物与地质背景关系的调查;广西对柑橘、罗汉果地质背景的调查;河南通过编制全省农业地质图,相应开发了一些矿肥、农药和矿产饲料添加剂;江苏开展了板栗、柑橘等经济作物的农业地质背景区划;云南研究了烤烟、茶叶种植区地质背景,等等。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对农业地质背景系统、农业生态地质学等农业地质理论进行了总结和实践应用探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农业地质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地质工作开始尝试拓宽服务领域的过程中,“九五”期间原地质矿产部在传统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增加了农业生态地质调查试点内容,在全国不同地区部署了十几个试点图幅。1999~2002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和成都平原多目标地球化学填图试点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查明了人口密集区土壤中某些重金属元素和放射性元素高值区(带)的分布与变化趋势。2002年,又在浙江进行省级试点,并正式启动了省部合作农业地质环境调查计划,掀起了农业地质工作的新高潮。自浙江省率先在全国启动农业地质环境调查以来,全国各省市相继开展了以农业、生态为主要对象的多目标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其间,全国各地名特优农林作物的农业地质调查、评价与开发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我国地质工作服务于农业在实际应用方面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正值全国开展农业区划工作,李正积教授在参加四川省农业区划研究过程中,发现川中地区上侏罗统蓬莱镇组分布区棉花的质量最好,通过研究根据地质背景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获得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促进我国农业地质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后,名特优农林作物的农业生态地质调查与评价工作方兴未艾,涉及百余种名优特产。主要有四川柑橘,重庆涪陵榨菜,广西荔枝、沙田柚及南宁香蕉和柳江甘蔗,浙江玉环文旦,山东肥城蜜桃,新疆吐鲁番葡萄,河北沧州金丝小枣,云南、贵州、河南、山东烟草,滇西、浙东茶叶,以及山东泰山、河北迁安、北京昌平板栗等,这些工作取得了丰硕的调查和研究成果,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总结了不少认识规律,利用这些数据资料和成果,寻找和发现了新的优势区域,扩大了种植面积,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发展。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农业地质学理论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86年,李正积教授出版了《地质与农业》一书,提出了“农业地质背景系统”的概念,指出“农业地质背景是农、林、牧、副、渔业等密切相关的地质体和内外地质营力作用的特殊综合”,并强调地质背景与优质农产品有密切的关系,农业地质背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优质农产品及其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1996年,他又运用现代生态学观点、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及其他前沿学科理论,进一步研究了岩-土-水-植物大生态系统效应。1991年,冯群耀在《大农业地质学》中提出了“大农业地质学是以地质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农林等学科相关理论,研究大农业相关问题的边缘学科”,认为研究农业地质背景、矿物岩石及其地球化学成分同农业的关系是农业地质科学的核心。1996年,成官文在《农业环境地质理论及其研究内容初探》中提出了“农业环境地质是一门研究农业地质环境及其环境中物质与能量在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作用下活化、迁移、转化的变化规律和伴随这种变化规律的生物效应,并通过人为作用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地质环境实施时空优化、因素流动和物料平衡,使农业经济能持续发展、集约经营与科学管理的学科”。1997年,张宗祜院士将地质无机环境和生态有机环境结合起来,提出了“农业生态地质学”的新概念,认为:“农业生态地质学是一门研究人-农业生产-地质环境整个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1999年,陈梦熊院士从环境地质学的观点出发,把地质环境作为一个独立的非生物系统,在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下,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建议称为生态环境地质学。2000年,陈昌笃先生提出“地质生态学”,将地质与生态相结合,并地考虑地质学理论在生态系统的作用。2001年,曾群望等提出了生物地质环境学的概念,认为生物地质环境学是用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的关系,着重研究地质环境对生物影响的学科,它是生物学、地质学与环境科学等相互渗透、融合而成的边缘学科。由此可见,农业地质的研究范围扩大到生态环境领域,农业地质发展的广阔前景和农业地质研究的社会功能被大大拓展。随着农业化学、环境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迅速发展,对于自然资源、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关系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使得人们认识到农业地质研究的社会功能,农业地质研究成果成为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宏观决策的依据。例如,浙江通过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发现杭州市萧山区北部有些地段的土壤有毒有害元素含量超标,不宜种植粮食和蔬菜,而南部地质背景相对良好,区政府据此及时地调整了农业生产布局,作出了“北菜南移”的科学决策,为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浙江农业地质工作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早,地质、农业、环境等职能部门和科研院校在各自相关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成果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自1979年以来,浙江省各有关部门较系统地开展了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开展了全省土地、气候、水、生物四大自然资源的调查,初步摸清了资源的数量和时空分布状况,初步揭示了农业生产条件的地域分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浙江省农业区划报告》和《浙江省农业区划图集》。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第二次农业土壤普查,在“查清土壤资源、促进生产、发展土壤科学”三大宗旨指导下,基本查明了全省土壤资源和分布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及生产性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土壤分类系统,对农业增产、土壤改良及土壤学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质、农业、环保部门和科研院所针对一些名优农产品的立地地质背景进行了专题研究,开展了我国东南沿海名茶产地的地质背景研究(陆景冈,王援高,唐根年,1996~1998)、浙江省农业地质背景与主要名优农业特产的关系(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1992~1995)、浙江省玉环文旦品质、产量与地质背景相关性研究(黄泽惠等,1990)、香榧资源调查及区划(绍兴市农业区划办公室,1986)等,同时,在农产品安全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如杭嘉湖地区的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全省污水灌溉区农业环境质量普查、稻谷及土壤中有机氯、有机砷农药残留量监测、菜地有害物质残留研究,并通过早期开展的杭嘉湖中部平原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研究,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基础性应用性研究工作,通过这些大量的工作,省、地(市)、县在农业区划和农业区域开发方面得到了大量基础数据与信息资料,为浙江农业地质环境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提供了依据,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0世纪90年代前后,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完成了“全省粮食中农药污染追踪及重金属含量水平调查研究”课题,对土壤和植物样品进行了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的测定,掌握了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和粮食作物体内的积累情况,并于1990年重点对宁波和温州地区土壤中重金属的环境背景值进行了调查,首次系统地获得了该区的土壤背景值资料。1996~1999年,由浙江省水文勘测局、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农业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完成的“东苕溪流域水污染防治与水环境容量研究”,建立了各类专项系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的对策措施,为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和改善农村和农业环境等提供了科学依据。浙江省地质调查院等地质部门先后开展了杭嘉湖地区农业地球化学环境调查,萧山、安吉等地区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和杭州蔬菜基地土壤重6类型微量元素和农作物品质的关系。这些调查为全省土地资源综合利用、工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国土整治、区域环境评价、土壤环境标准制定,以及某些由化学元素丰缺引起的环境疾病防治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为改善和调控农业生态环境,制定农业经济区划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值得指出的是,以往的相关研究工作虽然在研究思路、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等方面各具特色,但由于在专业领域、研究思路、研究方向及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局限,无法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优势,技术集成程度不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足,难以全面系统地对全省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状况进行客观评价,使浙江省特色农产品立地地质背景与适生区划、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与管理以及决策等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的实践证明,多部门、多学科、多专业的合作与融合,是拓展地学服务领域、提升地质工作社会服务功能的必然选择,令人欣喜的是这一理念已得到了广泛认同。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的刊物特色

鬼三惊
暗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是全面反映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介绍国外最新有关研究进展的学术期刊。以旱作农业为重点,重视水资源合理利用及灌溉农业的发展,应用科学研究与应用基础科学研究并重是本刊的特色。

《亚洲农业研究》是什么性质,合法吗?影响如何?

好婚姻
梦情人
  《亚洲农业研究》(Asian AgriculturalResearch, ASAR)是一份由普罗维登斯美中文化出版的学术杂志,于2009年6月创办。杂志的编委和编辑来自于北美、亚洲、和欧洲等多国的专家和学者。ASAR严格按照国际期刊的运作模式进行运行,实行双向匿名评审。杂志的内容十分具有特色,注重于亚洲地区农业各个方面的研究,尽量用较少的篇幅向读者传递最大的信息。国际刊号:ISSN 1943-9903,是合法的出版刊物。  《亚洲农业研究》创办的目的是"推动人类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肃清阻碍人类进步的落后方式"(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agriculturalproctivity and root up stale modes hindering humanprogress)。这句话一直被当作刊物的灵魂。21世纪以来,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以及人们对农业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普遍关注,《亚洲农业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来自农业研究和专业群体的人士。迄今,许多国家图书馆,各类机构及公司在订阅该刊。  致力于为农业专家和政府决策者提供有关新近农业研究成果的论文,评价农业政策,以及为涉农研究者、教育者提供具有洞察力的读本。ASAR编辑们期望其杂志可以把当前农业研究课题传播到学术圈之外的公共部门和农业学术界。

农业类的 省级期刊有哪些,

而游无朕
肩高于顶
很多 安徽农学通报 现代农业科技 安徽农业科学 北京农业 农业新技术 村委主任(下) 福建农业科技 福建农业学报 高等农业教育 广东农业科学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古今农业 甘肃农业 甘肃农业科技 广西农学报 南方农业学报 农业研究与应用 贵州农业科学

计算机在农业上有哪些应用?

狼人镇
捡到钱
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农业科学的数值计算;农业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农业计算机模拟系统;农业计算机专家系统;因特网与农业。农业计算机专家系统,就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农业专家的工作,它综合土壤、气象、水利、良种、肥料、病虫害防治等影响农业生产效益的因子,汇集农业专家的群体智慧,提出了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等方面最优方案,从而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并获得较好的效果。

黄介生的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

其变也循
出乎形哉
长期从事水利工程规划与管理、农田排水与水环境、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承担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节水灌溉与农业综合技术研究”、国家863重大专项“南方季节性缺水灌区节水灌溉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专题、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灌区农田排水与再利用技术”、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农业综合节水技术集成”、澳大利亚国际农业基金课题“灌区灌溉系统水管理研究”、国家948“控制排水田间工程及水管理成套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农田节水灌溉的增产及环境影响效应的应用基础研究”、“宜昌市东风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重庆市西山灌区水库群联合调度及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广州市番禺区水利综合发展规划”等40余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了《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农田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等多项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10余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低丘红壤区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二等奖“有物理基础的LL分布水文模型集成与应用”、农业节水科学技术一等奖“北方半干旱地区农业节水系统理论与综合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研究型大学水利类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等多项奖励。

研究农业传播有哪些理论和实践意义

任曙
天下好知
一、哲学类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发展 3.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 5.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的典型调查 6.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典型调查 7.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观念嬗变的调查与分析 8.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典型调查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研究 10.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与伦理道德的新课题研究 1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先进文化问题研究 12.封建迷信在一些地方泛滥的表现及其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13.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经验和做法的调查研究 14.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的调查分析 15.当代青年个性化发展的调查与哲学思考二、经济类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3.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策的研究 4.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 5.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研究 6.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研究 7.我国与周边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 8.垄断行业改革问题研究 9.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 10.债务市场发展与规范化研究 11.农民收入问题调查 12.农民税赋负担问题调查 13.民间投资问题调查 14.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 15.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研究 16.商业保险问题研究 17.地下钱庄问题研究 18.公共事业民营化的案例研究 19.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调查研究 20.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发展调查 21.各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 22.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典型调查 23.积极利用外资优化外商投资结构调查 24.金融风险防范与我国金融业改革研究 25.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典型调查 26.农业产业化研究 27.产业化结构调整和优化调查研究 28.名牌战略案例分析 29.城镇化的调查和分析 30.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三、法律类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宪政问题 2.宪法监督与宪法解释研究 3.法律赔偿执行难问题研究 4.知识产权法研究 5.信息安全法研究 6.电子商务法研究 7.政务公开制度研究 8.新婚姻法实施后问题研究 9.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问题研究 10.文化法制研究 11.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的问题研究 12.公司法有关问题研究 13.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14.法律援助的实践 15.公益诉讼 16.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四、社会科学类 1.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与功能变迁调查 2.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3.目前职业的社会声望研究 4.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5.单位制度和社会归属感研究 6.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 7.社会公平感与纳税行为的关系研究 8.新社会阶层的调查研究 9.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 10.家庭保姆问题调查 11.社区服务问题研究 12.家庭暴力问题研究 13.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 14.妇女地位及妇女问题调查研究 15.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 16.社会生活中中介组织的现状、成因及发展趋势 17.城市与农村生育观的差异、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18.农地征用中侵犯农民利益情况调查 19.农民对土地的意识变迁及其成因调查 20.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政策和社会救助工作研究 21.城市中农民工现状调查 22.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量研究 23.大众传播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 24.时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5.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研究五、教育类 1.学校乱收费问题调查研究 2.税费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 3.第八轮课改的跟踪调查研究 4.中小学学生道德现状调查 5.加强中小学国防教育问题研究 6.现代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7.推进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 8.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9.调整教育结构,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调查研究 10.我国远程教育发展调查与研究 11.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途径方式调查研究 12.当代大学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六、管理类 1.电子商务在某一行业的应用调查分析 2.科技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组织设计 3.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调查 4.中国银行组织再造实践研究 5.我国私营企业二次创业问题调查 6.中国家族企业问题调查研究 7.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调查与分析 8.企业、组织、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调查 9.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10.中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研究 11.企业化在创新中发展典型调查 12.非法传销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13.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法制化、规范化调查研究 14.影响中国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的因素调查分析 15.反腐倡廉的典型调查和案例分析 16.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查与分析 17.政府绩效评估研究 18.公共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调查与分析 19.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作用和行政改革研究 20.村民自治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1.加入WTO后商会(企业家协会)现状调查与分析 22.电子政(商)务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23.医疗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4.服务型政府建设个案研究 25.城市社区发展调查与研究 加油!!!为YCY加油!!!

技术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区别?

拉夫特
骆驼草
一般地说,现代自然科学是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大部分组成的科学总体。这三大部分各有研究的对象和目的,既是自然科学体系中的不同组成部分,又是三个密切联系的不同层次,互相影响,相互促进。 基础科学以自然界某种特定的物质形态及其运动形式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的基本规律。它的任务是探索新领域,发现新原理,并为技术科学、应用科学和社会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开拓美好的前景。基础科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石,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前沿,也是技术发明的“思想发动机”。 技术科学以基础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研究同类技术中共同性的理论问题,目的在于提示同类技术的一般规律。它是直接指导工程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科学的研究都有明确的应用目的,是基础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桥梁,也是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主要生长点。因此,技术科学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现代科学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研究领域。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子能科学、 计算机科学、能源科学、航天科学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科学的迅猛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标志。 应用科学是综合运用技术科学的理论成果,创造性地解决具体工程、生产中的 技术问题,创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生产模型的科学,如农业工程学、水工程学、 生物医药工程学等。应用科学是自然科学体系中的应用理论和应用方法。它直接作 用于生产,针对性强,讲究经济效益,所包括的学科门类最多,社会对其放的人力、 物力、财力也最多。

中美农业模式的重大差异

爱恨调
何其偏也
一,农业科技投入比较分析 农业科技投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每年用于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总支出,主要包括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两方面资金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通常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科研体制密切相关,也与本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有很大关系。这里仅就国家级独立的农业研究机构的经费来源情况作分类说明,科研经费来源大体上分为3种类型:一是国家和私人企业投资,二是国家拨款,三是通过国家拨款采用“科研合同制”。 1,中国的农业科技投入 中国的农业科技投入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农业研究体系在50年代还非常薄弱,经过短短几十年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实验设备不断完善,科研能力不断充实,农业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八五”期间为34.8%,“九五”期间为41%,“十五”期间达到50%,这都得益于长期以来政府对农业科技的重视和支持。总体而言,虽然有所增长但却落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落后于美国。 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的财政拨款,虽然从1985年的10.15亿元增长到1996年的27.54亿元,但如果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这11年平均增长率还是一个负数(-0.8%)。农业科研的非政府拨款1985—1996年年平均增长10%,但是从1993年开始基本上没有增长甚至还在下降。全国农业科研单位人均年事业费占有量1996年为1.02万元,远低于全国科研单位平均人均年事业费占有量2.53万元的水平。农业科研课题经费下降,1985—1996年下降了1/3,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据调查,1985—1996年由于经费和收入因素,科研人员的流动性达到50%。农业科技在财政中所占比例从1980年的12.4%,下降到1997年的8.9%,这个比例远低于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农业推广投资由1986年的11.4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47.6亿元,年均增长达到4.5%。然而,随着农业技术队伍的壮大,人均总经费在扣除物价上涨后则呈现负增长,由1986年的年人均7 729元下降到1995年的5 512元,下降近30%,表明在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下,增加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只是壮大了队伍,但并没有使推广技术得到显著的发展。 2.美国的农业科技投入 美国农业是美国研究与开发长期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属于国家和私人企业投资的第一种类型,国家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自1958年以来以8%的年增长率逐年增加。到目前为止,尽管美国用于农业科研的私人投资比重在整个农业科研经费中超过50%,但其研究的重点在于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具有市场潜力和高额利润的开发性研究上。对于没有直接经济效益但关系到未来科技发展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主要依赖于政府投资。强大的国家农业科研机构、国家对农业科学研究和推广的投资是国家食物安全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保障。 美国的农业研究投入是按照法令和条例由联邦政府拨款。美国联邦政府农业研究的投入有四种方向:一是对农业部研究机构农业研究局等的直接投人,占农业部投入的51%;二是对各州的拨款投入按法律方案,占农业部投入的30%,根据各州农村和农业人口占全国的农村和农业人口的比例是获得这项经费的依据之一,主要用于各州农业(包括畜牧业和林业)研究、学院的研究和推广以及合作推广体系的重点项目;三是竞争项目拨款,主要为国家研究计划和小型独立项目,占农业部投入的12%;四是特别项目拨款,占农业部投入的7%。 美国农业研究的经费来源有3个途径:联邦政府预算拨款、州政府预算拨款和私人企业自筹。美国农业部系统科研经费主要按照法令或条例由联邦政府拨款,其中大部分拨给农业部农业研究局,用来支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其次是联邦国家科学基金及其他政府机构向农业部农业研究局提供部分资金(约占2.6%),以支持尖端技术的研究。此外,还从私人企业及销售产品、技术服务等获得少量的资金(约占0.4%)。 国的州农业实验站经费来源于4个方面:一是美国农业部拨款,约占22%-25%;二是各州政府预算拨款,约占55%-60%;三是与私人企业签订的合同经费、赠款及其他来源,约占15%;四是其他联邦机构提供的研究经费,约占7%—8%。 美国农业科技体制具有投入主体多、组织形式活、成果转化快的特点。高科技在美国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得益于美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体制。美国联邦政府对农业研究、教育和推广的投入比例一直比较稳定,研究投入占农业部总预算的2%—4%。 二,农业科技体制比较 目前,世界各国现行的农业科技体制是随该国政治、经济、历史的发展逐步形成的,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的政治经济体制密切相关。尽管各国农业科研体系形式各异,但大体上均由政府独立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和民间的研究机构三大部分构成。其中政府独立农业科研机构分国家和地方两级;民间研究机构包括私人农业企业中的研究机构和民间非盈利性质的研究机构。 1.美国 美国实行政府领导、以州立大学农学院为主体的科研、教育、推广三结合的体系,并用法律、法规形式固定下来。美国的农业科研体系包括公共研究机构和私人研究机构。公共研究机构主要由美国农业部的农业研究局和56个州农业实验站组成;私人农业研究机构则主要是与农业有关的私人企业、家族基金会、协会等兴办的研究机构。政府的农业科研机构在美国农业科研体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农业部的农业研究局设有四大研究中心和56个州农业试验站,构成美国农业科研体系的主体。美国农业局领导的科研机构负责全国公共研究任务的40%左右。 美国农业部既是农业的最高行政部门,又是美国最大的研究部门。其中农业研究局是美国农业部最大的机构,按照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下设东北部、中北部、南部和西部4个研究中心(分布在全美150多个不同气候带和不同生态系统的主要农场和牧场)及科研管理委员会,分别承担国家重大的农业科研项目和科研经济管理工作。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在发展农业上有分工又有合作,各自有自己的研究计划。凡是成功概率低、难度大而属于全国性的并带有紧迫性的项目,通常由联邦政府承担。 美国各州的农业实验站以州立农学院为主体,农学院在院一级设置行政管理部门——农业实验站,在州政府授权下,侧重本地区的农业科研和推广工作,农业实验站同时接受美国农业部的拨款。在美国的私人研究机构中,与农业有关的一些公司拥有自己的研究机构和实验站,这些研究机构同时通过与美国农业部、州立大学签订合同,承担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技术开发研究。 农业部下设推广服务局,是农业推广的管理和领导机构,不直接从事推广工作。州立大学和农学院的农业推广中心是中级管理机构,领导农业推广示范。县推广站是美国推广体系的基础,是联邦农业局和州推广中心在地方上的代理机构。县城设立农业技术推广委员会,负责当地农业项目的推广和协调工作。农民需要什么技术,谁能提供技术,由委员会负责人(站长)与有关大学专家及企业取得联系,进行协调。通过委员会这一中介环节将科技与生产紧密地联系起来。美国农业科技推广对农民进行无偿的技术推广服务,这也是美国农业科技得以快速推广的原因之一。 2.中国 经过5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农业科技体系,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全国有1 300多个农业科研机构,12万职工,15.5万个农业技术推广站,103万名在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然而,现有农业科技体制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是适应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条件的,其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与计划经济相适应。改革开放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过去的农业科技体系已不再适应现在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业科学研究及其体系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按生态区域和经济特点设置的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的农业科学研究体系。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等组成的中央级研究院是中国农业科学与技术开发的国家队。资料表明,1997年全国共有地区以上农业研究与开发机构1 369所,其中林业249所,种植业671所,畜牧业115所,渔业119所,农恳41所,农业机械化174所。按层次划分,国家级76所,省级463所,地市级830所;农业科技推广机构428所,其中省级30所,地级328所,县级2 070所,拥有专职推广人员30 000人,还有区乡镇林业工作站2.4万所,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国家和省市两级的农业科研体系。 改革开放20年来,虽然农业科技在改革中得到发展,但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步伐还远远落后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从而暴露了农业科技以农业科技体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农业科研体系条块分割,研究结构重复建设;研究力量极为分散,研究项目低层次重复,科技决策、科技推广和农民技术相脱节,农业技术信息反馈不灵,科技队伍不稳定等因素,需要加以关注。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得出的结论:中国要建设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科技兴农”战略和2015年农业发展远景规划的实施,要借鉴美国经验,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增加政府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的比例,改革农业技术体系和运行机制是必要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