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十九年矣
市日
第三,在对考察所得到的资料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研究以形成结论时,要善于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包括演绎法和归纳法。演绎法的特点是根据已知的判断或理论认识,推导出新的认识或理论。归纳法的特点是根据大量事实,归纳出新的认识或理论。演绎法在所根据的已知判断或理论是正确的条件下,虽然也能推导出新的认识,但是往往由于已知判断的局限性,使其所推导出的新认识发生失误。与此相比,归纳法更加符合从实践中产生真理,发展真理的要求。因此在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时,应更加重视运用归纳法。 农业信息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农业资源包括水、土地、气候、生物等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资源。广义的农业资源不仅包括上述农业自然资源,还包括资本、劳动和技术等农业经济技术资源

农业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假名
囧态郎
参考书名称:1、雷海章《现代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92、郭正涛、姜会明编著:《农业经济学》。吉林科技出版社,2003.7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1、原始农业2、传统农业3、现代农业4、可持续农业5、二元经济中的农业6、二元经济7、农业现代化8、需求9、需求价格弹性10、需求收入弹性11、劣质商品12、需求交叉弹性13、供给14、供给价格弹性15、供给交叉弹性16、供给成本弹性17、供求失衡18、供求均衡19、农产品供求结构的矛盾20、粮食安全21、土地22、粗放经营23、集约经营24、劳动集约25、资金集约26、土地适度规模经营27、土地规模效益28、人力资本29、农业劳动力转移30、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31、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32、中性技术进步33、技术扩散34、技术创新35、制度创新36、经济结构37、产业结构38、农村产业结构39、合作经济40、农业产业化经营41、农产品市场42、农业保护43、生产者补贴等值44、基尼系数45、摩擦性失业46、恩格尔定律47、劳动生产率48、农业机械化49、选择性机械化50、资金时间价值51、农业生产函数52、机会成本53、“绿箱”措施54、黄箱政策:55、农村城市化56、劳动生产率: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1、农业是人类为直接或间接设法利用----和土地以经营种植和豢养,通过自身的劳 动强化和控制生命的过程以期获得人类衣、食、住、行、育、乐所必须的生产品,而以吸取 其利益为目的的一种生产事业。2、“自然取用物品”是指在----上供给仍大于需求的物品。3、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选择,将----的生产资源生产各种商品并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以供消费的学问。4、原始农业指主要使用-----来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5、“传统农业是完全依据祖祖辈辈一直使用的----来进行耕作的农业 。”6、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生 产资源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农业。7、可持续农业是在合理 利用和维护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同时,实行农村体制改革和技术革新,以生产足够的食物与纤 维,来满足当代人类及其---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8、二元经济中的农业是指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阶段的农业,它是---特 有的现象。9、二元经济是特指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所引起的、维持生计的传统农 业和以利润为目的的现代工业,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部门长期共存的一种结构状态。10、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地改造农业系统,把----转变为现代农业。1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在----水平上对某一商品愿意和可能购买的各种数量。12、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的百分比的比值。13、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消费者----的百分比的比值。14、在消费者收入增加后,商品需求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呈下降,这类商品称为----。15、需求交叉弹性指商品X的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的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16、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并且能够出 售 某种商品的各种数量。17、供给价格弹性是商品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与商品----相对变动的比值。18、供给的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与另一种----相对变动的比值。19、供求失衡是指在一定价格水平上,市场上的农产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的状 态。20、农产品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价格水平上,市场上的农产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作为两种对立的 力量所达到的势匀力敌的---状态。21、农产品供求结构的矛盾是指农业生产部门提供的农产品构成与消费者需 求的农产品构成-----的状态。22、粮食安全是为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的和富有 营养的食物,以维持一种健康、活跃的生活。23、在经济学中,土地是指由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所组成的------及包含人类过去和现在劳动成果在内的经济综合体。24、农业土地数量的不变性是就-----有限性这一特点而言的。25、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扩大农业用 地,改造非生产用地或节约来扩大农业用地的数量,或者指由于生态平衡失调,水土流失, 土地退化造成农业用地数量的减少以及各种用途的土地之间的相互变换是农业土地数量的-----。26、集约经营是在-----条件下,通过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和技术 装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并改善经营方法,以提高单位面积 产量的农业经营方式。27、劳动集约是指在科技进步的条件下,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转多的劳动,对土地进行精耕细 作,用增加-----的办法提高单产的一种经营方式。28、资金集约是指在-----的条件下,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来提高单产的一 种经营方式。29、土地规模效益主要是指由于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导致单位----的降低。30、人力资本是以劳动者的----或其知识技能、工作能力而表现出来的资本。31、农业劳动力转移即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人口由农村向---转移。32、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是指新采用的技术是一种提高活劳动比重,降低-----的一种技术进 步。33、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是指能降低活劳动比重,------资本比重的一种技术进步。34、中性技术进步是指新技术的采用基本不改变-----比例的一种技术进步。35、技术扩散是指某项技术或某项技术产品通过一定的渠道在-----之间传播采用的过程。36、产业结构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次产业之间、各次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37、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农村地区各次产业间的关系,各次产业内部-----之间的关系。38、合作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突出的表现为它是----的联合,不是资本的联合。39、社区合作经济是以------为主要生产资料,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为主要经营形式的一种合作经济组织形式。40、农业产业化经营是通过实行种养加、供产销、-----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的经营方式。41、农产品市场是指农产品集中与-----的场所。42、农业保护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为确保农业发挥基础作用,使农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以便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与----的政策措施的总和。43、名义保护率(NRP)指农产品国内价格与-----间的差额占国际价格的百分数。44、基尼系数是根据----作出判断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45、基尼系数等于-----,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等;46、基尼系数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47、基尼系数的变化区间为-----之间。48、种植业是人们从采集----的活动中逐渐演化而来的。49、现代生产力与以往生产力最首要和最基本的区别就在于----的使用。50、农业生产函数是指农业生产中,某一组特定的生产要素投入同它所可能生产的----之间的依存关系。51、在种植业中,农产品的社会成本是根据----生产条件下生产和销售农产品所支付的费用技术的。52、农业生产专业化一般可分为农业企业专业化、农业----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三种类型。53、在农产品销售中,运输被认为是提供-----效用。54、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一般具有的特征是:资源利用最优化、----协调化、效益最佳化。55、规模经济可以分为------规模经济和外在规模经济。56、供给成本弹性是指一种产品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与该种产品---相对变动的比值。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1、种植业是人们从采集植物的活动中逐渐演化而来的。2、农业劳动力资源是指从事“五业”劳动的劳动力数量与质量总称。3、现代生产力与以往生产力最首要和最基本的区别就在于劳动力的使用。4、农业生产函数是指农业生产中,某一组特定的生产要素投入同它所可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5、长期与短期的区别,就在于长期不存在成本,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调整。6、在种植业中,农产品的社会成本是根据中等土地生产条件下生产和销售农产品所支付的费用计算的。7、规模要素的含义是指衡量农业经营规模的质量指标。8、农业生产专业化一般可分为农业企业专业化、农业销售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三种类型。9、在农产品销售中,运输被认为是提供时间效用。10、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一般具有的特征是:资源利用最优化、部门协调化、效益最佳化。11、规模经济可以分为内在规模经济和外在规模经济。12、农产品成本的空间差异是制定农产品季节差价的依据。13、等收益曲线的斜率等于两种产品的数量之比。14、农产品消费效率是指通过农产品消费所实现的单位农产品的消耗能力。15、农业是人类为直接或间接设法利用生物机能和劳动力以经营种植和豢养,通过自身的劳动强化和控制生命的过程以期获得人类衣、食、住、行、育、乐所必须的生产品,而以吸取 其利益为目的的一种生产事业。16、经济物品是指在零点价格上供给仍大于需求的物品。17、稀缺的含义是指与供给相比,物品供给在数量上的不足。18、原始农业一般认为始于1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2000多年前的铁器农具出现为止。19、“传统农业是完全依据祖祖辈辈一直使用的生产要素来进行耕作的农业 。”20、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生产资源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21、可持续农业是在合理利用和维护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同时,实行农村体制改革和技术革新,以生产足够的食物与纤维,来满足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22、二元经济中的农业是指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阶段的农业,它是发展中国家特有的现象。23、二元经济是特指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超前性”所引起的、维持生计的传统农 业和以利润为目的的现代工业,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部门长期共存的一种结构状态。24、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地改造农业系统,把原始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25、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在各别价格水平上对某一商品可能购买的各种数量。26、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27、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消费者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28、在消费者收入增加后,商品需求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呈下降,这类商品称为正常商品。29、需求交叉弹性指商品X的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商品X的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30、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出 售 某种商品的各种数量是供给量。31、 供给价格弹性是商品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与商品自身需求相对变动的比值。32、供给的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与另一种商品数量相对变动的比值。33、 供给成本弹性是指一种产品供给的相对变动与该种产品成本相对变动的比值。34、供求失衡是指在一定价格水平上,市场上的农产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 一致的状态。35、 农产品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价格水平上,市场上的农产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作为两种对立的 力量所达到的势匀力敌的矛盾状态。36、农产品供求结构的矛盾是指农业生产部门提供的农产品构成与消费者需 求的农产品构成不相一致的状态。37、粮食安全指为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安全的和富有营养的食物,以维持一种健康、活跃的生活。38、在经济学中,土地是指由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及包含人类过去和现在劳动成果在内的经济综合体。39、集约经营是在科技进步条件下,通过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和技术 装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并改善经营方法,以提高单位面积 产量的农业经营方式。

农业经济学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恭江
独乐其志
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科学。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及与其相联系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其内容包括农业中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组织与开发利用的规律及应用 等。对于农业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进行研究,起源于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管理庄园经济的需要,在封建社会时期又有所发展。掌握农业生产结构的概念及其衡量方法;认识农业生产结构问题的重要性;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理解我国调整优化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意义、原则和方向;掌握农业生产布局的概念;认识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的意义;掌握农业生产布局的原则。土地和水 掌握自然资源和农业土地资源的概念;认识农业土地资源的特点;了解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状况;掌握农业集约经营的概念;认识农业集约经营的必然性;了解我国农业集约化的途径;认识农业中规模经济的来源;掌握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认识水资源对农业的重要性;了解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劳动力与资金 掌握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概念;认识农业劳动的特点;认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和途径;了解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利用状况及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途径;认识资本在农业中的作用;了解我国农业中的资本来源;了解我国财政支农中的问题及完善途径。

求一篇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墓碑镇
纱山
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一、关于农业现代化基本含义的界定 21.1、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涵义 21.1.1、过程论 21.1.2、技术论 31.1.3、生产方式论 31.1.4、综合论 3二、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程 3三、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障碍因素分析 43.1、农村体制性障碍仍未完全打破,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53.1.1、城乡二元结构的阻碍,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制度性因素 53.1.2、农村土地产权关系的制约,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体制性因素 53.2、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十分低下,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53.2.1、生产手段落后 53.2.2、劳动对象破坏严重 63.2.3、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 63.2.4、农业科技基础薄弱 63.3、农业市场化程度低、经济结构不合理与农业现代化要求偏差较大 73.3.1、农业市场化程度低 73.3.2、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低 73.3.3、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7四、关于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对策 84.1、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原理 84.2、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的相应对策 8结束语 9【参 考 文 献 】 10Abstract 11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障碍分析及对策[摘要] 农业现代化问题是实现中国全面小康目标和本世纪中叶四个现代化的最迫切、最困难的问题。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仍受到复杂而多变因素的制约而发展缓慢。因而,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农业发展体制、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组织系统、农业投入机制、农业发展政策等方面创新,以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从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障碍因素 对策农业现代化是任何一个向现代化迈进的国家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到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间经历了人民公社化的严重挫折,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经过艰苦的探索一步步走到现在这样一个新的格局,其经历、蕴涵的多方面的经验教训,极为丰富,有助于我们明得失、辨是非,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出一条适合中国农村特点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之路。今天,围绕这个问题对中国农业现代化进行经济学思考,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关于农业现代化基本含义的界定1.1、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涵义对于农业现代化概念的界定,虽然过去已有不少,但研究者们还是从新时期的视角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作出了种种不同的界定。1.1.1、过程论有人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大趋势,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也有人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产业的多层面演进过程。有人描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也可能没有终点,因而也就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目标。1.1.2、技术论有人指出,所谓农业现代化.简单地说,就是农业科学化、机械化和社会化。有人阐释为,现代农业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手段和装备进行生产,运用现代科学的理念及方法进行经营和管理的农业是生产率和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农业。1.1.3、生产方式论有人认定,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有同志认为,农业现代化即指发达的现代农业或现代农业的更高层次。从宏观要义上讲,农业现代化就是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力与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关系的总和。1.1.4、综合论有人指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要实现六个方面的现代化: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有人认定,拓展后的农业现代化内涵,包含业产业现代化、农业环境现代化和农业主体现代化三大块仁。也有人认为,农业现代化主要是把农业作为一个地域的产业部门整体的并体现高效益的现代化;是一种具有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综合意义的现代化。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提出,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现代生产要索引人或技术进步的过程,同时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要素优化配置的过程或制度创新的过程。二、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程中国50年来农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一1958年)为农业蓬勃发展的阶段。1949年一1952年,全国实行土地改革,在农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粮食增长了44.8%,棉花增长1.39倍,农民收人增长30%,农民生活明显改善。川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1953年一1957年的农业政策主要是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由于操之过急,把本来计划用12年完成的农业合作化,在1956年就突击完成了。其结果虽然实现了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但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不过,总的说来,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粮食年递增3.5%,棉花年递增4.7%,肉类年递增3.3%,农民收人年递增5.4%,农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第二阶段(1958年一1966年)为曲折发展阶段。(1959年一1961年)为农业衰败倒退的阶段。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我们的政治、经济建设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人民得到了实惠。但由于轻率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大办人民公社,实行所谓的供给制吃“大锅饭”,一平二调,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从1962年农业开始恢复发展,到1966年,多数地区农业已恢复到1957年水平。第三阶段(1967年一1977年)为农业长期停滞徘徊阶段。1966年下半年,“文革”动乱逐渐波及农村,1967年开始夺取,县级政权乱了,以后是公社夺权,基层也乱了。“左”的政治、经济政策对农村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割资本主义尾巴,没收自留地,批“三自一包”,限制家庭副业,关闭集市贸易,搞以粮为纲,使20世纪60年代初期经过调整后略有发展的农村商品生产又退向自给自足的自主经济。所有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打击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长期徘徊停滞。第四阶段(1978年至今)农业快速发展阶段。真正的农业快速发展是从80年代初农村普遍实行了“联户承包责任制”开始的。1983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当前农村经济改革若干问题》文件中确立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经营方式,虽然土地所有权仍然归集体所有,但土地使用权与土地所有权发生分离,农民以户为单位对他所承包的土地拥有了一定时期内(尽管只有巧年)的自主经营权,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长久以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温饱愿望,农村经济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三、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障碍因素分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村和农业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民收人稳步增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无论在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劳动生产率,还是在经济效益、贡献率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艰巨而漫长。那么,是什么因素阻碍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因素。3.1、农村体制性障碍仍未完全打破,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顺利进行3.1.1、城乡二元结构的阻碍,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制度性因素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政府主导追赶型工业化的结果,它造成了城市的现代工业与农村中的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拉大,城乡居民收人拉大;加之我国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国家通过工农业价格“剪刀差”的原始积累方式和行政手段,强制性地从农业中转移了大量的经济剩余,导致了农业比较利益的大量外流和不合理丧失,农业投人严重不足,物质技术基础薄弱,农业缺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循环、自我扩张能力,农业长期处于贫血状态,农业生产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3.1.2、农村土地产权关系的制约,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体制性因素我国现行土地产权残缺不全,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这表现在:一是集体公有的土地所有权主体和集体产权的法人代表不明确,加大了政府、社区、农户之间的摩擦成本;二是双层经营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只承认农户对土地拥有使用的权利,其所有权却游离于主体之外,农户十分担心家庭经营形式所依赖的制度环境的变化,担心承包权有丧失的危险;三是土地产权缺乏制度保障,集体所有权和农户使用权的内容、界限、法律形式等都不明确,保护所有权主体和经营权主体正当权益的法律手段没有建立起来,加之决策者的随意性,导致农业经营行为的短期化,以及短期化行为缺乏制度因素的约束,从而形成了对土地制度创新的侵蚀。正是由于产权关系的模糊,缺乏经济利益机制的制约,使土地资源难以在更大范围内流转和合理配置,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无法实现,农业生产在低水平上徘徊。3.2、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十分低下,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3.2.1、生产手段落后农业生产手段是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据1999年国际统计年鉴引自国际粮农组织数据,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拖拉机使用台数:世界平均为19.1,亚洲平均为]13.9,我国为5.4,印度为8.6,埃及为31.9,巴西为15.1;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收割机使用台数:世界平均为3.1,亚洲平均为3.8,中国为0.9,印尼为18.0,巴西为1.0,美国在194。年就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生产手段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离亚洲平均植还有相当的距离。3.2.2、劳动对象破坏严重对土壤、植被、森林、水源等资源的使用、开发效率较低,生态破坏严重,造成农业发展缺乏可持续性。最突出的问题是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仍在扩大,约占国土面积的15-9%。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5%。水资源短缺、水的利用效率不高。华北的几个沙漠地带和西部的三江源地区的荒漠化趋势尤其明显,我国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近70%,由于目前近一半的灌溉水量在输水过程中因渗漏而损失,再加上技术落后,全国灌溉水的平均利用率比先进国家低25%一30%.这些状况决定了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3.2.3、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一是农民的利学文化知识比较匾乏。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文盲人口为8507万人,其中绝大部分在农村;农村基层干部大多未受过系统的基础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这导致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大量的非理性行为。二是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宗族、地域观念、封建迷信、陈规陋习在农村中大量存在,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新型农业组织方式的建立,严重影响了现代农村经济发展观念的传播与植人。3.2.4、农业科技基础薄弱第一,科技兴农战略意识不强,习惯于传统耕作技术和经验性管理,科技投人也严重不足。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世界平均为1%,一些发达国家已超过5%,而我国仅占0.2%左右。第二,科技体制不完善,科研机构和学科设置不合理。第三,农村科技基础非常薄弱,农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差。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人员仅占农业人口的1%o,林业科技人员占林业职工的13.6%,而农林业发达国家的上述指标平均分别为5%和30%,并且科技人员队伍不稳,人才流失,后继无人,严重影响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以上几方面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转化成果普及率低、资源利用率低、科技贡献率低。3.3、农业市场化程度低、经济结构不合理与农业现代化要求偏差较大3.3.1、农业市场化程度低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发育不成熟。由于农业和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比较分散,许多地方自给性生产仍占较大比重,农村市场经济的生长发育还不成熟。二是市场发育的不平衡性。相对而言,农产品市场化起步早,进展较大,而农业要素市场则严重滞后。三是由于农业既是基础产业,又是高风险弱质性产业,因而国家往往对农业采取保护政策。我国对农业的保护又是消极保护,不能增强农业自身的造血功能,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3.3.2、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低由于我国农村人地矛盾突出,家庭经营不得不采用平均分配的原则。随着市场经济和商品农业的发展,小规模家庭经营弊端日益凸现:一是小规模家庭经营使土地资源零碎化,不能有效地发挥规模化效益,农民在土地上投入越多亏损越大,成本与效益、投人与产茁形成强烈反差;二是小规模家庭经营使农业生产分散化。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农民普遍采用粗放式经营,广种薄收,不可能带来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分散化又使农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三是小规模家庭经营使农户在选择生产方式时,农民往往偏重于劳动投人型,而排斥技术投人型,容易发生“不经济”和“非理性”经营行为,尤其是农户小规模的经营方式长期固化,使农业生产规模无法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和扩张,阻止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延缓了农业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3.3.3、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单一结构,即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结构以粮食为主;在畜牧业内部结构中,片面强调养猪业;在林业内部结构中,片面强调用材业;在渔业内部结构中片面强调近海捕捞。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一是低质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优质农产品供不应求,不得不借助于进口,出现了同一种粮食过剩与短缺并存的奇特现象;二是区域结构趋同现象十分严重,无论是粮食主产区还是主销区,都强调粮食自给,区域优势无从形成和发挥;三是农业产业结构低层次化,70%多的农村劳动力集中在农业,农产品加工、销售和社会化服务严重滞后,农业科技发展缓慢,转化率低,农产品大多处于初级产品阶段,农业比较利益低,农民增收受到很大的限制。从农产品结构看,出现了“四多四少”现象,即大路产品多,优质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普通产品多,专用产品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随着农产品总量问题的解决,人民生活水平从满足温饱向小康型发展,必然引起农产品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转变,尤其是市场对优质、营养、安全的绿色农产品十分青睐,市场需求格局的变化要求农产品的生产必须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四、关于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对策4.1、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原理对于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基本原则的确定,专家们的看法日趋理性。有人认为,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三大原则;一是把握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二是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三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有人还强调了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的慎重原则。即应多宣传农业现代化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不要急于在较大地区以行政命令限期达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某几项指标;农业现代化具有相关性,不可能在局部地区孤军深入、孤立地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或基本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要有选择性,防止一刀切;农业现代化要有经济性,防止为了急于完成上级指标,只有官员政绩效应,不能给农民带来经济实惠,反而出现加大农民经济负担的问题。4.2、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的相应对策关于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对策问题,广大专家和学者虽然列举了多种措施,但都体现了务实的品格。有人认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制度创新:第一,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产业化经营。第二,深化投人体制改革,建立以政府各级财政为主导、农村集体和农户投人为基础、社会各方面投资为辅的农业投人机制。第三,加大以粮棉为重点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力度,真正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渠道、多成份、多形式、少环节、开放型的农产品流通新格局。第四,改善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有人坚持,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应该实施技术先的举措:在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战略转型中,要结合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逐步推广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发展高新技术农业,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并相应地推进农村经济制度与农业技术政策创新,这既是顺利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也有人提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全面推进。结束语综上所述,关于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研究态势,从总体上趋于大同小异,求同存异。他们既主张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国际化宏观定位,又强调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的个性保留;既坚持中国农业现代化应服从自然与经济二位一体的普遍规律,又试图探求新的路径从而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跨跃式的实现;同时对中国农业现代化还走向了细化研究和量化评估,从而使中国农业的大十字性与多学科性得以充分体现。当然,笔者以为,农业现代化本身是一个相对的范畴,即相对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前者仅指“大十字”农业的现代化;而后者则指“三农”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内容与特征,对于当前的中国农业来说,主要是市场化、社会化与国际化。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以及在全局上使“三农”通过实现小康社会而步人现代化;其标准应该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定量分析,因为其中所涉及到的观念与素质等向题是无法通过定童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现实问题地表现为多样性与地区的差异性,因而在探索其实现模式时,美国、日本、法国、以色列的农业现代化模式都有借鉴的必要,而且更应将重点转移到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研究,真正体现一种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所以,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对策方面,要以制度为保障,以科技为动力,既要注重农业“内部”的现代化,又要注重农业“外部”的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农业现代化通过地区性的农业现代化逐步得以实现。【参 考 文 献 】[1]姜春云.中国农业实践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 刘晓越.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研究与实证分析〔1)-统计研究,2004, (2)[3] 刘斌,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4] 王国敏.中国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建设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5] 工国敏.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宏观政策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6] 西奥多•、舒尔茨_报酬递增的源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 王国敏.我国“三农”问题的特征分析及政策选择〔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4)[8] 万宝瑞,中国农业经济管理与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3.[9] 陈平.当代中国典型农业合作社史选编仁M3.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 02 .559.Abstract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oblem is China's overall well-off society and modernization by the middle of this century most urgent and difficult problem.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has undergone four development stages,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 But still,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y complex and changeable factors and development is slow. Therefore, must be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organization system, mechanism,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olicy, etc,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gricultural growth and change the way of improving the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and explore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road.

浅谈如何搞好农业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思考

是谓玄德
收养昆弟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要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稳步调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社会继续保持稳定,都需要通过加强三农统计工作,全面搞准三农现状,找准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意见,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三农政策提供决策参考。笔者作为一名从事了八年农业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统计人,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做好当前农业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我县涉及的主要农业农村的统计调查工作  (一)农林牧渔业统计调查,内容包括农林牧渔业生产情况、农业总产值、农林牧渔业中间消耗、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等,调查对象包括全县231个行政村及农林牧渔业生产经营单位。报告期别分为年报、定期报表和季报。  (二)农村住户调查(退耕还林监测、贫困监测),内容包括农村居民收入支出情况以及所在村的发展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居住情况、住户成员与劳动力从业情况、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技术应用情况等,调查对象共包括23个行政村280户农村住户。报告期别分为年报和季报表。农村居民现金收入与支出、农村住户成员及劳动力从业情况、农村居民家庭实物收支为季报表,其余为年报。  (三)畜禽监测调查,调查对象是辖区内猪牛羊禽生产经营单位、规模养殖户以及抽中的村民小组(普查小区)的所有农户,或抽中的行政村(普查区)中的猪牛羊禽养殖调查户。调查对象呈动态变化趋势,目前我县抽中的调查小区为20个,总户数为2436户;17家规模养殖户;15家生产经营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  (一)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太多,部分统计数据不能做到按实收实支填报,而是靠抽样调查及推算结合统计数据,存在一定误差,且当前农户收入来源多,农业人口流动量大,农产品销售门路广,要做到较准确统计确实困难。  (二)农村统计人员不仅绝对数量少,而且自身素质也普遍较低。统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作为统计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有一定的统计工作经验以及较强的责任心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才能使统计数据避免出现严重脱离实际及人为出错的发生。一些村级统计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对基本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提高重视不够,加之事务繁多、变动频繁,又没有进行培训,源头数据质量失实现象时有发生,收集数据、记账出错现象时有发生。  (三)农村基层统计人员对农业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影响了农村统计数据的质量。部分农村基层的统计人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不够,存在等、靠、要数据的现象,没有养成按时报表的良好习惯。在村组,统计员一般由村委会文书兼任,一些数据甚至只由村委主任、支部书记估报,报表一拖再拖。加之一些调查对象对统计的认识不高,收集的农经统计数据失真,严重影响了农经统计数据的质量。  (四)农村调查对象对调查记帐知识把握不准,乡镇统计员、村辅助调查员指导不及时,往往导致漏记收支数据的现象,未能真实反映出农户的收入和支出状况。如在农村住户现金收支调查中,一些农户在登记政策性的转移收入(如农业补贴、医保补助、养老保险、小学生营养午餐补贴)时,由于这些收入一般情况都是直接通过银行帐户支付的,农户没有得到现金,往往就发生了漏记,导致数据失实。  三、做好农业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几点看法  (一)基层统计人员要充分做好四情  一是充分掌握农产品的市场行情。农产品价格高低直接影响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供大于求就会出现滞销。  二是充分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灾情。农业生产是靠天吃饭,旱涝灾害直接影响农作物的收成。  三是充分了解畜牧生产的疫情。疫情既影响养殖户的积极性又影响牲畜的存出栏量,特别是对规模养殖户和生产经营单位来讲,牲畜的疾病防控是重中之重。  四是要长期保持很好的工作心情。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心情是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把握农村经济总体运行趋势,分析研判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撰写质量高的统计调研分析文章,为党政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  (三)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建设。要加强统计人员《统计法》等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杜绝闭门造车等现象;要建立健全农业农村统计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理顺工作关系;要做好统计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建立健全统计台帐和统计原始记录,做到数据来有源查有据,确保数据质量;要完善统计报表、资料的管理,确保统计档案资料的连续性。  (四)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应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农业农村统计工作学习培训制度,切实做好逐级培训工作,特别是对村一级基层统计人员和调查户应不定期开展调查业务培训;乡镇、村统计员要做好对农业农村统计调查工作的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基层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五)进一步提高统计人员对农业农村经济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农业农村统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怎么样

纪他
滑稽戏
我们应该抛弃普通人的想法在普通人眼里农业是没前途的是不赚钱的、但现在的大学生搞农业搞养殖不是越来越多吗!现在菜价涨的那么快、就以后来说种菜也应该有规模有合理的规划所以农业管理人才自然就有用了、重点是你喜欢不喜欢这门行业对这门行业有没有信心!

农业经济学的概述

独化
动起来
生产关系运动规律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农业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农产品的流通和分配等问题的探讨;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研究则主要涉及农业生产力诸要素的组织、利用及其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系统阐明社会主义农业制度的发生、发展规律,以便正确地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对于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科学技术成果,以便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生产;以及对于加强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宏观和微观管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思想,在宏观方面主要强调富国安民,必须“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和减轻农民的租税负担;在微观方面主要强调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善于利用天时、地利,改良农业技术,并精心管理。阐述这些思想的代表著作有成书于战国末期的《管子》和《吕氏春秋》、后魏时的《齐民要术》等。欧洲古代农业经济思想大体上和中国古代相类似。其代表著作有罗马时代大加图的《论农业》和瓦罗的《论农业》等。但是农业经济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则是随着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十八世纪中期,在英国首先出现了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的专门著作,主要是对新兴的资本主义农业产生的状况进行描述,以及对农业中大生产的优越性及生产要素的合理配合问题进行分析,其代表著作有英国的《农业经济》等。十九世纪中期以后,德国出现了用抽象方法研究农业经营和农业生产的区位配置的农业经济学著作,这把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向理论概括方面大大推进了一步,其代表作有屠能的《孤立国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19世纪中期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经济学转向研究农业经营形态问题,注重探讨农业生产经营的合理集约度和合理的部门结构。二十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对农业经济学的研究趋于活跃,它主要研究资本主义条件下,农场主如何以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利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同时也更加重视对农产品运销和农业金融问题的研究。3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加深,农业日益陷于市场剧烈波动的威胁之中,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又着重向农产品的市场预测,以及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与调节方法方面发展。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经济学更强调定量分析,除了更加广泛运用统计方法外,又进一步运用了数学模型的方法。农业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有逐渐分解为许多分支学科的趋势。50年代以来,农业经济学已逐渐分解为农场管理学、农业生产经济学、农产运销学、农业金融学、土地经济学、农工商联合企业管理学、农业政策学等更加专门的学科。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业前景怎样?

鼓之
放浪者
专业前景: 本专业的研究领域涉及如何配置稀缺的自然与经济资源,如何利用国内外市场,如何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如何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在我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以后,农业的市场问题变得更加重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农业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急需本专业人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学科实力: 本专业现有教师2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6人,9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近一半教师具有出国留学背景。本专业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在学术研究和政策建议等方面处于全国同类院校领先地位。 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业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知识,能够从事宏观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和微观的企业管理与营销以及农业经济的研究、教学和推广工作的人才,为各级政府部门、涉农企事业单位、教育和科研单位输送公共管理、经营管理人才。 专业特色: 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造就了一大批领导干部、专业人才、社会精英和实际工作者。本专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尤其是三农问题的解决息息相关。 主干课程: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企业会计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发展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管理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原理、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技术经济学、农业企业管理学、项目投资与评估、农村合作经济、资源经济学等。 所授学位 管理学学士。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工作,可在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从事农业管理及农业政策研究,也可从事涉农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 深造情况 学院设有农业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城镇管理与规划、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金融学、数量经济学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农业经济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城镇管理与规划、农业经济史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每年有近25%的应届毕业生保送或经全国统一考试进入研究生阶段继续深造。 其它情况: 学院设有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有众多农经学界知名专家加盟,便于学术研究和获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012

大陆版
不屈者
(1)价格调节生产规模(遵循价值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粮价上升,扩大种植规模,实现增产增收;财政具有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通过种粮补贴,增加农民收入;市场就业机制的完善,就业机会的增多,增加了收入来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充分利用土地等要素获得收入,丰富了收入形式。(每点2分,共计8分)(2)劳动者:提高素质,转变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和权利意识。(3分)企业:调整企业生产经营结构和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尊重和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实行合理的工资标准。(3分)
试题分析:《2012年中国农村政策执行报告》提到了我国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因素,第一问学生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这些因素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要求学生要对应因素进行解读,体现的经济学道理包括:价格变动调节生产规模;财政具有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增加就业,提高收入;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第二问,要根据材料内容,准确解读“刘易斯拐点”的意思,从劳动者和企业两个角度回答如何应对拐点的到来。劳动者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实现就业,必须得提高个人素质,转变就业观念等。企业要应对劳动者数量及素质的变化,如何经营,可结合材料中提到的一些要求回答。点评:该题以农民增收的因素为材料,考查学生对所学的经济生活原理的识记和理解,要求学生要对应材料内容进行解读,对学生的理解和知识运用能力要求较高。第二问准确理解题意是关键,找到合适的答题点,依据所学内容进行回答。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读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