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

觉性
世之所高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不容忽视浦渴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二)实验对象:家兔(三)实验步骤:(略)(四)实验结果: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表9-3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实验条件1.加少许棉花2.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3.放置37℃水浴4.放置冰水水浴5.加肝素10个单位6.加草酸钾2mg(表9-3文字说明:略)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表9-2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试剂1、富血小板血浆2、少血小板血浆3、生理盐水4、羊肺悬液5、0.025mol/l cacl2血液凝固时间(表9-2文字说明:略)(五)讨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启动的,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凝血因子?e

凝血五项指标怎么看 如何看懂凝血四项检查报告

驰之骤之
玫瑰碗
做凝血4项检查目的是在术前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有无缺陷,以事先有所准备,防止术中大而措手不及。人体的止血功能十分重要。当人意外受伤流血时,止血功能迅速发挥作用,使血液凝固堵住伤口而止血,避免血液大量丢失。当患者需要时,必须事先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如止血功能不健全,患者术中可能会大以至发生意外甚至死亡。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正常值 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2、凝血酶原时间(PT)  正常值 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活动度:80-120% INR:0.8-1.2    3、纤维蛋白原(FIB)  正常值 2-4 g/L  4、凝血酶时间(TT)  正常值 秒数:12-16  各项的临床意义:  APTT  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PT  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FIB  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 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急需!《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调查报告!!!!!!!!!!!!!!!!!

既谓之人
经权
关于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 调查时间: 资料来源:上网查阅及同学交流 调查提纲: 1.医院血库每天的用血量,以及这些血液的来源、处理、保存情况; 2.为病人输血时,医院及病人各应注意的问题; 3.献血时,医疗单位及献血者各应注意的问题; 4.自体输血的方法和效果; 5.人造血的成分和应用; 6.常见血液制品的种类和用途等。 调查结果: 一、小医院一般每天用血量在400~500ml左右,大医院一般每天用血量在80000ml左右。 二、严格执行配血制度,认真做好血型测定和血型交配,输血前认真核对输血人和受血人的姓名、血型、检查血袋包装是否完整无损、有无血凝块、有无过期?输血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认真观察病人反应。输血过程最大的威协是血型错误发生急性溶血反应。 三.献血前应尽可能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应当吃些清淡的食物,不要吃油腻食物,不要空腹献血,献血前还应把手臂特别是肘部洗干净。 四、自体输血是指收集自体血液,在需要时再输还本人。它的主要优点是不需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合试验,杜绝了抗体抗原免疫反应所致的溶血、发热和过敏反应,没有传染疾病的危险 五、人造血是一种乳白的、完全人工合成的复苏DA,以代替人血中输送氧气的血红蛋白。输血时人造血只能和血液一起使用。它常用于那些需要大量输血的病人,如受到三度烧伤的病人。它呈乳白色,无血型之分,任何人均可使用,从而避免了输血的交叉感染。但人造血不能完全代替人血。 六、国内主要血液制品品种有: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肌注人免疫球蛋白、 组织胺人免疫球蛋白、人胎盘血白蛋白、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Ⅷ、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狂犬病人血白蛋白、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人纤维蛋白原、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等。 分析和建议: 我发现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的关系是很重要的,换言之,如果没有了血液的医学研究,那么,人类死亡的几率将会大大提高。现在的血液研究技术已经非同寻常,所以人们的生命也有了更好的保障,我希望医生们能多与病人交流,不要再让愚昧无知增加病人心中的恐惧。 调查反思: 现在有许多无知的人,都以为献血是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其实不然,因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快乐了自己,试想一下,如果在你受伤大量出血时没有人为你献血,你是什么心情,当你用血时,别人都是优先免费供应,而你却要买血,你又是什么心情,奉献一点爱心,世界就会多一些温暖。我想,当我长大后,我也一定会献血的,为他人奉献一点爱心。参考资料:http://www.yc16z.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7

求一份调查报告

三表
而今非也
关于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 调查时间: 资料来源:上网查阅及同学交流 调查提纲: 1.医院血库每天的用血量,以及这些血液的来源、处理、保存情况; 2.为病人输血时,医院及病人各应注意的问题; 3.献血时,医疗单位及献血者各应注意的问题; 4.自体输血的方法和效果; 5.人造血的成分和应用; 6.常见血液制品的种类和用途等。 调查结果: 一、小医院一般每天用血量在400~500ml左右,大医院一般每天用血量在80000ml左右。 二、严格执行配血制度,认真做好血型测定和血型交配,输血前认真核对输血人和受血人的姓名、血型、检查血袋包装是否完整无损、有无血凝块、有无过期?输血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认真观察病人反应。输血过程最大的威协是血型错误发生急性溶血反应。 三.献血前应尽可能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应当吃些清淡的食物,不要吃油腻食物,不要空腹献血,献血前还应把手臂特别是肘部洗干净。 四、自体输血是指收集自体血液,在需要时再输还本人。它的主要优点是不需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合试验,杜绝了抗体抗原免疫反应所致的溶血、发热和过敏反应,没有传染疾病的危险 五、人造血是一种乳白的、完全人工合成的复苏DA,以代替人血中输送氧气的血红蛋白。输血时人造血只能和血液一起使用。它常用于那些需要大量输血的病人,如受到三度烧伤的病人。它呈乳白色,无血型之分,任何人均可使用,从而避免了输血的交叉感染。但人造血不能完全代替人血。 六、国内主要血液制品品种有: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肌注人免疫球蛋白、 组织胺人免疫球蛋白、人胎盘血白蛋白、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Ⅷ、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狂犬病人血白蛋白、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人纤维蛋白原、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等。 分析和建议: 我发现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的关系是很重要的,换言之,如果没有了血液的医学研究,那么,人类死亡的几率将会大大提高。现在的血液研究技术已经非同寻常,所以人们的生命也有了更好的保障,我希望医生们能多与病人交流,不要再让愚昧无知增加病人心中的恐惧。 调查反思: 现在有许多无知的人,都以为献血是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其实不然,因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快乐了自己,试想一下,如果在你受伤大量出血时没有人为你献血,你是什么心情,当你用血时,别人都是优先免费供应,而你却要买血,你又是什么心情,奉献一点爱心,世界就会多一些温暖。我想,当我长大后,我也一定会献血的,为他人奉献一点爱心。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用!参考资料:http://www.yc16z.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7

如何看懂凝血四项检查报告?

龙斗士
鬼熄灯
  患者住院做手术前,医生总会要求患者取血做凝血4项检查,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  做凝血4项检查目的是在术前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有无缺陷,以事先有所准备,防止术中大出血而措手不及。人体的止血功能十分重要。当人意外受伤流血时,止血功能迅速发挥作用,使血液凝固堵住伤口而止血,避免血液大量丢失。当患者需要手术时,医师必须事先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如止血功能不健全,患者术中可能会大出血以至发生手术意外甚至死亡。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正常值 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2、凝血酶原时间(PT)  正常值 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活动度:80-120% INR:0.8-1.2    3、纤维蛋白原(FIB)  正常值 2-4 g/L  4、凝血酶时间(TT)  正常值 秒数:12-16  各项的临床意义:  APTT  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PT  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FIB  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 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懂韩语的大师帮忙啊!谢谢。 不好意思,我现在只有20个财富值了,请大家帮帮忙,是血友病凝血因子的说明书

芒乎何之
爱心联
我刚查了好多关于凝血因子等一些医学上的资料,关于第九因子的很少哦说实话,这份说明书我不敢给你翻译,毕竟是医学上的东西,不能出一点差错!你主要想翻译关于说明书的哪部分?成分分量?还是使用方法?【静脉注射】或者是副作用?注意事项? 下面的注射剂说明书,可以参考一下第九凝血因子复合注射剂250/500 主成分:浓缩的人体第二、第七、第九、第十凝血因子定性与定量的组成:每一真空小瓶含110-247mg/220-495mg乾燥物质(人体血浆成分),成分如下:主要成分Factor II   200-480 I.U./400-960 I.U.Factor VII   100-250 I.U./200-500 I.U.Factor IX   200-310 I.U./400-620 I.U.Factor X    220-600 I.U./440-1200 I.U.Protein C   150-450 I.U./300-900 I.U.Total protein 60-140mg/120-280mg其他成分Antithrombin III  2-15 I.U./4-30 I.U.Heparin      4-20 I.U./8-4C I.U.Human albumin   20-40 mg/40-80 mgSodium chloride, Sodium citrate专一活性Factor II:   平均为3.2 I.U./mg总蛋白质Factor VII:   平均为1.7 I.U./mg总蛋白质Factor IX:   平均为2.5 I.U./mg总蛋白质Factor X:    平均为3.8 I.U./mg总蛋白质药物剂型与包装药物剂型粉末附加溶剂(注射用水),配制成溶液後注射用。包装:250 I.U./500 I.U.包装:─小瓶真空包装富含乾燥物质─小瓶10ml/20ml注射用水─个转注装置药理治疗分类抗出血剂/血液凝集因子(中止出血的药物)ATC密码:B02BD01行销者名称及地址Aventis Behring GmbHP. O. Box 1230D-35002 MarburgGermany适应症预防并治疗因先天性或後天性缺乏第二、第七、第九、第十凝血因子所造成的出血。(a)先天性凝血疾病:单一或多重缺乏第二、第七、第九、第十凝血因子,但缺乏单一的凝血因子浓缩制剂可供应。(b)後天性凝血疾病:‧因严重的肝实质伤害(如:肝炎、肝硬化、中 毒、肝创伤)及食道静脉瘤所造成的出血,需 要给予注射antithrombin III。 ‧Coumarin或Indanedione(凝血抑制物质)的 剂量过高。 ‧口服过量Coumarin或Indanedione(抗凝血物 质)。 ‧口服Coumarin或indanedione期间需要紧急手 术或危及生命时。‧危及生命或紧急手术时缺乏维生素K1(胆道阻 塞,胆管或胰藏疾病,持续性腹泻、高剂量的 抗生素治疗)。 ‧因缺乏或部分缺乏前凝血酵素复合物所造成的新 生儿出血(出生前後的出血)。 ‧根据凝血试验,发现主要因前凝血酵素复合物中 的凝血因子量大减,造成易出血的倾向。 ‧在多种凝血因子缺乏的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 凝固症(DIC)或过多的纤维蛋白原分解,须考 虑以适当的药物(如:heparin, antithrombin III。新鲜冷冻血浆,antifibrinolytics)治疗。 禁忌症:对本药成分会产生过敏反应之患者必须予以警告。可能会产生血栓、心绞痛心肌梗塞(例外:在口服过量抗凝血剂之後及注射纤维蛋白原前产生危及生命的出血)。若是弥漫性血管内凝固症候群的高危险群,必须在consumptive state结束後才能注射本药。现今或过去曾对heparin产生过敏,造成血小板数目的减少(和heparin有关的第二型紫斑症)。 怀孕及哺乳至今尚未对孕妇或哺乳者进行前凝血酵素复合物浓缩剂的对照临床试验,实验动物的研究不足以证实本药用於生殖,胚胎或婴儿发育,怀孕期及生产前後发育的安全性。因此必须经慎重考量後才在怀孕或哺乳期间注射本药。目前并无对母体、胚胎或婴儿造成伤害的报告。特别警告及使用前的注意事项:当病人血液中对前凝血酵素复合物的抑制因子含量增加时,则无法达到本药的疗效。在此情形下,需透过血液凝集分析,才可再作进一步的治疗。发生过敏反应时,必须立即停止给予本药,并且依现今医学上休克处理标准,给予治疗。已知病人有过敏倾向者,应预防性注射antihistamines及corticosteroids。注射前凝血酵素复合物浓缩剂可能会增加罹患弥漫性血管内凝固症,血栓并发症及心肌梗塞的潜在危险,特别是在抑制因子同时不足的情形下。若有需要,在病人注射前凝血酵素复合物浓缩剂之前,应考虑采取适当的替代治疗。注射前凝血酵素复合物浓缩剂的病人若发生任何血管内凝血或栓塞的徵兆或症状,应给予密切的观察。因为有发生血栓并发症旳潜在危险,所以当注射本药於有冠状心脏疾病或心肌梗塞病史、肝病、手术後的病人,新生儿及可能发生血栓性现象或弥漫性血管内凝固症的病人时,应特别小心注意,特别是针对抑制因子同时不足的病人,在这些情况下,应衡量一下注射前凝血酵素的好处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可以的话,最好在注射前先注射antithrombin III。罹患涨漫性血管内凝固症(严重凝血疾病)的病人,在某些情形下可能需要替代前凝血酵素中的凝血因子。此替代治疗最好只能在consumptive state结束後施行(如:持续将病人的antithrombin III量维持在正常的水准。)若因缺乏前凝血酵素复合物而发生新生儿出血,建议以本药、heparin及维生素K作合并治疗。若病人正进行口服抗凝血剂治疗,请注意在注射本药以矫正凝血值时(Quick's test>35%, INR<2.1),必须伴随注射heparin以预防血栓的发生。本品系由人类血浆制得,自人类血浆所制得之产品,可能存在著某些感染源,例如致病性之病毒。藉由筛检血浆之捐血者,检验某些现有病毒感染源,再经由去活化及/或去除某些病毒,即可降低此产品传染感染源之危险性。惟纵然采取上述措施,此类产品仍有可能传染疾病。某些病毒,例如parvovirus B19或A型肝炎病毒,特别难去除或去活化。parvovirus B19对孕妇或免疫不全的人影响较严重。由於仍有可能存在某些未知的感染源。因此,所有感染病人,均应直接向诊疗医师及制造厂或代理商报告。请与你的医师讨论使用此产品之风险及利益。 警语:parvovirus B19之感染症状为发烧、昏睡、发寒及流鼻水,接著大约二周後会产生发疹及关节痛。A型肝炎则包含几天至一周之食欲不振、倦怠及发烧,接著恶心、呕吐及肚子痛。深色尿及面色略黄亦为一般症状。如果这些症状产生,请向医生谘询。 病毒的安全性注射由人体血液或血浆所制备的血液制剂时,不能完全避免被感染原感染而产生感染性疾病。同时也包括一些迄今未知的致病原。有些病毒,如parvovirus B19,是目前非常难以移除或去活化的。parvovirus B19可能会严重影响血清反应阴性的怀孕妇女或免疫不全的患者。为了减少被感染原传染的危险,必需对捐血者及血液作严格的筛选。此外,本药的制造过程中包括了消除病毒及将病毒去活化的步骤:-本药只接受对HIV-1、HIV-2、HCV抗体及 HBsAg抗原试验呈阴性的血源,同时也测定血 浆中的ALT(GPT)值,必须低於正常值的两 倍以内方可采用。 -此外,对混合血浆也进行血浆中HIV-1、 HIV-2、HCV抗体及HBsAg抗原的测试、只有 呈阴性反应的血浆才可进一步地制造。 -本药的制造过程中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消除/不 活化病毒的步骤。包括在液体溶液中以60℃热 处理10小时的热处理及特殊的病毒过滤法(超 微细过滤)。 -定期注射血液制剂(包括本药在内)的病患,应 接受肝炎疫苗(A型及B型肝炎)的注射。 对血小板数量的控制在开始注射heparin之前,第一天注射heparin後及接受治疗後前三周内的每隔三四天都应检验血小板数量、在结束heparin治疗後,也需再度检验血小板的数量。与其它药物交互作作用:目前无任何报告。不耐受性本药不可或其他药品混合,需经由另一条轮注管分开注射。 用量及注射方法:剂量:本药限由医师使用。先天性缺乏第二、第七、第九、第十凝血因子(前凝血酵素复合物)。替代治疗的剂量及期间需依凝血疾病的严重性、出血范围及临床状况而定。一般给药剂量的计算依经验得知:给予病人每公斤体重1I.U.的第九因子、预期约可提高血中第九凝血因子正常量的0.8%:1I. U.的第七因子、预期约可提高血中第七凝因子正常量的2%:1I. U.的第二或第十因子、预期约可提高血中第三或第十凝血因子正常量的1.5%。初始剂量(如:第九凝血因子)可依下列公式计算:所需剂量=体重(kg)×第九因子的治疗需要量(%)×1.2注意:注射的剂量和频率需依病人个别的临床效用而定。对於罹患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症(B型血友病)的患者,若发生下列出血情形,第九凝血因子的活性不可低於治疗期间所建议之剂量:出血情形 第九因子的治疗需要量 治疗期 轻微出血:关节出血 30% 至少1天,依出血情形的严重性而定 中度出血:肌肉出血症、拔牙、轻微头部外伤、小手术、口腔出血 30-50% 3-4天或伤口完全愈合 危及性命的出血:大手术、肠胃道出血、颅内、腹内或胸膛内出血、骨折 50-75% 治疗7天後,再治疗至少7天以维持体内的第九因子活性於30-50% 对於第二,第七及第十凝血因子缺乏的病人,计算剂量的方式同上。病人若以前人体凝血酵素复合物浓缩剂治疗4-5天以上,必需小心监测是否发生血栓的徵兆或弥漫性血管内凝固症侯群,这些病人需要特殊治疗。使用第二、第七或第十凝血因子来治疗先天性缺乏凝血因子的临床经验极有限。因为第二和第十凝血因子的半衰期长,先天缺乏第二或第十凝血因子的病人可间隔较长的时间才注射前凝血酵素复合物浓缩剂。因为第七凝血因子的半衰期较短,先天缺乏第七凝血因子的病人需以较短的时间间隔注射前凝血酵素复合物浓缩剂,并小心监测病人是否出现血栓或弥漫性血管内凝固症候群的徵兆。在某些情形下,尤其是初始剂量给药时,可能须给大於计算出的需要量之剂量。以凝血分析(第二、第七、第九、第十凝血因子血浆活性)来精密监控替代疗法是必要的,特别是大手术的个案。对於罹患B型血友病而需长期注射以预防出血的病人,每周应给予两次每公斤体重10-20I.U.的剂量 。後天缺乏第二,第七,第九,第十凝血因子(前凝血酵素复复合物): 替代治疗的剂量和时间依凝血疾病的严重性、出血范围及部位,病人的临床状况而定。注射剂量依所需凝血因子的体内半衰期及病人的体重而定。为了能对治疗作严密监控,在第一次注射後30-60分钟及往後的数分钟後,应测量病人的凝血状况。在严重出血及进行有高出血机率的手术前,Prothrombin time应达正常值(Quick's test 100%. INR1.0)。若病人正在服用口服抗凝血剂,在注射本药前应测量前凝血酵素时间(Quick's method)。初始剂量的概测法则:每公斤体重1I.U.的PCC可提高血中第七及第九凝血因子正常量的0.5-1%,第二及第十凝血因子正常量的1-2%。在大量出血时初次注射的剂量建议为每公斤体重20-25I.U.。往後的维持剂量可分别提高血中凝血因子正常量的1-2%及2-4%,如果可以的话,作个统计,因为有许多的个人变数会发生,使得未能到达上述的指标值。在轻度出血及轻度受伤或手术时,血中凝血因子的量只要20-40%(相当於Quick's test30-50%,INR约1.6-2.4)就足够,在重度受伤或大手术时,血中凝血因子的量要维持在50-60%(相当於Quick's test60-80%,INR约1.15-1.4),有些个案需要较高的血中凝血因子。正确地以凝血分析(第二、第七、第九、第十凝血因子的血浆活性)来监控替代治疗是不可免的,特别是大手术的个案。 剂量过量为避免剂量过量,在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控凝血状况,因为使用高剂量的前凝血酵素复合浓缩剂可能和发生心肌梗塞,弥漫性血管内凝固症,静脉栓塞及肺栓塞有关。在剂量适量的情形下,病人发生血栓并发症或涨漫性血管内凝血症的危险性会增高。 注射方法将注射用水(随包装附),回温到体温(最高至37℃),在无菌状态下,再将乾燥粉未完全地溶解(制备的时间最长10分钟)。‧制备後的溶液由静脉缓慢地(每分钟低於1ml) 注射。 ‧混浊或产生沉淀的溶液需弃置不用。‧注射时需注意不可使血液进入针筒中,因为血液 会在针筒中凝结而因此将纤维凝块注入人体中。 副作用:若发生本仿单未提及之副作用,请立即通知您的医师或药师。产生前凝血酵素复合物其中一种或多种因子的抗体。接受含第九凝血因子药品治疗的病人极少发生过敏反应(包括血管水肿、发热、注射部位刺痛、脸红、全身性发疹、头痛、荨麻疹、低血压、嗜眠、恶心、失眠、心跳加速、胸口紧绷、耳鸣、呕吐或气喘)。少数病例可能因第九凝血因子的抑制因子产生而发生严重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见特别警告及使用前的注意事项一节)若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注射并采取适当的治疗,可以目前处理休息的标准医疗程序处理。若有需要,可遵循下列的步骤治疗。(a)轻微反应:注射corticosteroids或 antihistamines。(b)严重或危及性命的反应(如:过敏性休克), 依反应的严重性: ‧立即由静脉缓慢注射adrenaline ‧加上由静脉缓慢注射高剂量的 corticosteroids ‧若需要做体积替代治疗,需注入氧有些罕见的病倒体温升高。根据报告,有第九凝血因子抑制因子及过敏病史的B型血友病可能因免疫耐受性产生而罹患肾病症候群。在极少数的病例中,有病人会产生heparin而造成血小板下降(heparin associaced thrombocytopenia, type II),血小板明显地下降至100000/ul 或低於基准值的50%,病人若不曾对heparin过敏,在开始治疗後6-14天後血小板数开始下降,若曾对heparin产生过敏,血小板数会在数小时内开始下降。血小板数目严重下降,可能会造成血块形成(动脉及静脉栓塞),产生凝血(消耗性凝血疾病)、注射部位皮肤组织破裂(有些病例),点状出血(紫斑症),粪便滞留(黑粪症)的机会增加,在这些病例中,heparin对凝血作用的抑制效果可能会消失。病人若发生前述的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注射Beriplex P/N,往後病人不可接受任何含heparin药物的治疗,因为heparin可能对血小板的量形成不良反应,若以heparin治疗,应特别密切地监测血小板的数目。(见特别警告与使用前的注意事项一节)。 贮存及安定性:Beriplex P/N应贮存於2-8℃。切勿冷冻,需避光(贮存於密闭盒子中)。若超过包装或容器上的使用期限,切勿使用。一旦制备後需立即使用,制备後的溶液应於8小时内使用完毕以确保其无菌性。注射後,任何未使用完的溶液应予以适当丢弃。远离孩童贮存。 最後更新日期:1999年八月额外资讯:本品中不含任何防腐剂。包装种类:250I.U.及500I.U.两种。我可以尽量帮你翻译一下,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可是,现在是上班时间,今天晚上翻译一下行吧?很急用么?上班时间不允许呀,O(∩_∩)O~1390408857是我的QQ,晚上的时候你联系我好吗。这几天要试着用了追答我参考一些楼上的资料,今天晚上回去再看看翻译一下吧,我晚上不能上网,只能白天联系了,呵呵

急求一份调查报告

丘也眩与
喀土穆
军事战争上:七次战役基本全胜。对越、对苏、对印、对美等。军事科技上:核弹爆炸成功、火箭卫星上天、神6上天、龙芯的开发研制等等。其余科技上:很多华裔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在某些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水平领先世界,但基础科技水平还是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政治地位上:联合国五大常委之一,随着国力的壮大,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也越来越高。经济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渐渐地使全国人民都富裕起来(还没有最终完成)。社会文化上:虽然教育体制不对,但比建国前水平高了不知多少倍,各种文艺水平越办越高,渐渐地在国际上站稳脚跟。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世博会也在中国举办。影视文化上:这个我就不用多说了吧,国内影视制作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啊,10年前哪儿有这么多丰富的电视节目可看呢?艺术水平也在提高。民间艺术也在保护。体育上:中国的成就太辉煌了,已经连续几届人类奥运会名列前三甲了,中国的优势项目称霸全人类。最近的刘翔、姚明还有冰上项目更是牛比,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响力。逐渐举办世界级别各大体育赛事:奥运会、F1、亚洲会等等非常多。疆土上:收复香港、澳门。民族自信心上:随着国力的壮大,人民也越来越富裕,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讲究。但最近极端排外的民族主义有抬头现象,不理智的愤青也对社会产生一定民族情绪的影响。这都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不利。我们现在还不能有浓重的民族主义。时机未到。政治体制上:总的来说也在进步。总的说来,就这些方面,但政治体制上还是很不完善,腐败现象严重。执政党也在努力地做到民主。相信国力的的增强,我们中国未来会更好。一、生物技术——生物科学 (1) 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牛胰岛素基因后,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该胰岛素。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对此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 (2) 1998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又成功地运用基因方法重组人胰素。 (3) 1984年3月9日,我国青年学者旭日干与日本学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试管山羊”,1989年,“试管绵羊”被成功培育。 (4) 被世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称育成籼型杂交水稻。直到90年代,杂交水稻的影响还在继续。 ——基因工程 (5) 从1980年开始,由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与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合作进行乳汁中含有人凝血因子IX的转基因羊研究获得重大突破,使我国的转基因羊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6) 一种生长耗料低、肉质好、抗病力强的转基因猪,已由湖北省农科院畜牧所培育成功,其基因导入总效率2.1%,比国外高出一倍多,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7) 在基因药物方面,1988年,我国研制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年又研制成功治疗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疗效的合成人工干扰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药物,其中一些药物已进入市场。二、农业技术 (8) 早在1956年,广东省的农民育种专家就培育出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矮秆籼良种。此后,随着一系列矮秆品种的育成和推广,1965年,我国南方稻区基本上实现籼稻矮秆化,每亩产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 90年代,我国农业科技人员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分离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进一步研制出只采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在全国大面积的试种中,表现出高产、优质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顷产量可达11250公斤。 (10) 1995年11月,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山东大学生物系联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麦矮病毒的转基因小麦品种。 (11) 1997年7月,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黄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经过多年攻关,成功地将抗除草剂基因转入水稻,并应用于杂交水稻。 (12) 1997年10月,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郭三堆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双价抗虫棉。 (13) 1998年9月,浙江农业大学核农所教授高明尉等带领课题组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转基因抗螟虫品系克螟稻。 此外,我国在激光育种、辐射诱变育种、太空育种等先进技术领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三、工业技术 (14) 1956年7月,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15) 1957年7月,昆明机床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高精度电应坐标镗床。 (16) 1957年10月,鞍钢第二初轧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1150毫米初轧机。 (17) 1958年6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辆国产高级轿车。 (18) 1961年4月,上海江南造船厂制造成功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四、通信技术 ——大型计算机 (19) 1983年12月,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出被命名为 “银河”的大型计算机系统。从此,我国踏进了世界研制巨型机的行列。 (20) 1993年10月,“曙光一号”大型并行计算机研制成功。 ——微电子技术 (21) 自1965年研究开发成功第一块单片集成电路以来,建立了几个集成电路重点科研和生产基地。现在每年可生产2.5亿块电路,增长幅度达45%。“九五”末期集成电路批量生产的水平为1—1.5微米,研究水平为0.8微米,并在0.5—0.6微米工艺技术预研取得成果。 ——智能机器人 (22) 目前,我国已研制成功的智能机器人主要有:核工业移动作业机器人;壁面爬行机器人;室外恶劣环境下工作的移动机器人;水下1000米和6000米无缆机器人…… ——激光技术 (23) 经过10余年的研究,我国在X光、氧碘化学激光、自由电子激光、高功率固体钛玻璃激光和准分子激光方面的研究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装置 (24) 80年代,我国陆续建设了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和合肥同步辐射装置。 ——新材料技术 (25) 继美国、德国等少数国家后,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了微合金钢。 (26) 我国现已能够拉制出直径为300毫米、重量达81公斤的大直径硅单晶。实际信息写入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7) 能源、陶瓷、超导等材料方面的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四、两弹一星及航天技术 ——两弹一星 (28)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全世界为之震惊;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是我国著名的“两弹”。 而在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着《东方红》飞出地球,进入了太空。自此,“两弹一星”被写入新中国科技史册。 (29) 1960年,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对地导弹研制成功。 ——长征系列火箭 (30) 6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了研制大型运载火箭技术。1980年5 月,向太平洋海域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31) 1981年9月20日,我国首次使用一枚大型火箭将3颗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地球轨道,成功地实现了一箭多星的壮举。 (32) 根据航天运载的需要,我国研制成功了“长征一号”、“ 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等4种“长征”系列火箭。目前,我国的长征火箭家族已发展为有9种型号的火箭系列,使国外认识到中国航天的运载能力和水平,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具有坚实的基础。 ——人造地球卫星 (33) 1970年4月24日,我国进行了首次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地将第一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972年3月3日,我国又发射了第二颗科学技术试验卫星。1975年11月1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五、能源技术 ——核能的和平利用 (34) 1966年10月,中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 (35) 1971年8月,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36) 1958年6月,在前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建成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位于浙江省的秦山核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它采用世界上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的压水堆型,并采用经过实践检验的安全设计标准。1984年动工,1991年12月建成并首次并网发电。 迄今,我国已拥有秦山和广东大亚湾两座核电站,国家拟在近期再建设4个核电项目。 (37) 此外,我国还在研制的其他几种核反应堆:1、清华大学核能设计研究院已研制成功5兆瓦核供热反应堆;2、60万千瓦的先进压水堆核电站AC600,目前正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研制;3、10兆瓦高温气冷堆实验堆开发研制,目前正在清华大学核能设计研究院进行;4、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核电站预计在2020年左右投入商业运行;5 、聚变反应堆核电站的厂家自1958年起,现已列入“863计划”。 ——其他新能源 (38) 磁流体发电自60年代开始研究,80年代已经建立了3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基地,目前此项目已列入“863计划”,计划在本世纪末建成一座2兆瓦燃煤磁流体发电一蒸汽联合循环实验装置。 (39) 太阳能发电的研制始于1958年,目前全国约有38个单位和大学从事光伏的研究和与发展工作。自1976年开始地面用太阳电池商品化生产以来,现在已共有12条地面用太阳电池的生产线或工厂。 (40) 风力发电在三北北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及岛屿发展迅速,19 86年山东荣成市引进3台发电机组,组成我国第一个风力电站,1991 年与德国共同完成了浙江嵊泗风力发电站的建设,并网发电均运行良好。 (41) 生物质能源是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合理利用,讲求效益”的政策,大力发展的农村能源,目前已取得明显的效果。 (42) 地热能方面,我国西藏地区已建成利用地热发电的羊八井地热电站,发电容量为2.7万千瓦。 (43) 我国在东南沿海地区建有数座实验性潮汐能电站,装机容量为40—640千瓦。六、科学考察 ——青藏科学考察 (44) 从60年代开始,我国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考察活动一直没有间断。60—70年代珠穆朗玛峰地区的两次科学考察与70年代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对西藏自治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出版了46部共56册著作。 自1973年以来,几代中国科学家先后8次赴大峡谷进行科学考察,对大峡谷形成历史、资源环境及其与人类和自然资源之相互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远洋和极地科学考察 (45) 1970年,“向阳红5号”船首次进行太平洋特定洋区的综合调查,获得海洋重力、磁力、水深、地质、水文等多学科珍贵资料。1980年5月,“向阳红5号”船再赴太平洋执行任务,为探索“厄尔尼诺”现象,为我国海洋事业、国防建设和国际海洋合作做出了贡献。 (46) 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极地考察。1984年12月30日,中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岛,建立中国南极长城站,1985年2月20 日落成。1989年9月26日,中国南极中山站在南极大陆落成。 (47) 1999年6月,我国首次赴北极考察。 ——古生物化石考察 (48) 1984—1995年,我国科学家在云南澄江发现大批动物群化石,揭示了生物进化的突发性,向传统的“渐进论”为代表的达尔文进化理论提出了挑战,被国际科学界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 (49) 1997年,我国科学家在贵州瓮安考察前寒武纪含磷地层,发现大量微型多细胞动物及礤胚胎化石,将动物起源时间向前推进50 00万年,再次取得早期动物研究的重大突破。 ——夏商周断代工程 (50)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项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相结合解决三代纪年问题的大型项目。工程设置9个课题、40个专题、170名学者经过联合考察,在文献学、天文学、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就将成为迈向21世纪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新的起点。 上述各方面的科技成果回顾,难免挂一漏万。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50年只是短短一瞬,而中国科技50年却在寻求国富民强的过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中国科技走过了50年,它还将创造更加辉煌的50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人们站起来了。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1968年我国自行设计的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建成通车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顺利的返回地面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了中国的10年动乱。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81年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胜利合龙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1983年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诞生1984年建国后首次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取得了优异的成就1985年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建成1986年实施“863”计划1988年中国核潜艇发射水下火箭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1994年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世界瞩目的三峡大坝横断长江,缚住苍龙。现在三峡工程已经顺利实现蓄水、通航、发电的奋斗目标,其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现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顺利回归祖国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使之国际化。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然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并于2005年10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铁路进藏:西藏铁路已经全面开工建设,实现了世界屋脊一小段西藏历史一大步2004年第28届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实现了小康水平,中国GDP:13年跨越10个万亿元台阶,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

14岁女孩的血常规报告

吐纳
大明
只要关键的什么白细胞啊...血小板啊..没问题.医生说后面那些都是参考值..一般没什么影响的..既然去检查..有事医生会跟你报告的..如果医生都没管.那就说明这个不碍事...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一、血液一般检查: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值]  男: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2、血红蛋白测定(Hb)[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3、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4、白细胞分类计数(DC)[正常参考值]白细胞分类(DC) 英文缩写 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嗜中性粒细胞 N 0.3~0.7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0.70(50%-70%)嗜酸性粒细胞 E 0.005-0.05(0.5%-5%)嗜碱性粒细胞 B 0~0.01(0~1%)淋巴细胞 L 0.20-0.40(20%-40%)单核细胞 M 0.03-0.08(3%-8%)[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正常参考值]  50-300×106个/L(50-300个/mm3)。[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二、出血性疾病检查:1、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参考值]  100×109-300×109个/L(10万-30万个/mm3)。[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2、出血时间测定(BT)[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1-5min。[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3、凝血时间测定(CT)[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试管法:4-12min。[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单核细胞增多一般反应有炎症,SD偏高倒是很少见的,不过应该没多大关系。

请问是不是每天都要用护垫啊?那如果不是每天,那每个月什么时候用呢??

迟暮
  呵呵 你该补充知识了  月经  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又称为月事、月水、月信、例假等。严格说来,伴随着这种出血,卵巢内应有卵泡成熟、排卵和黄体形成,子宫内膜有从增生到分泌的变化。但是在临床上常有不经过排卵而有子宫出血的现象,叫做无排卵性月经。  月经第一次来潮称为初潮,初潮年龄大多数在13~15岁之间,但可能早在11~12岁,晚至17~1 8岁。我国各地区初潮年龄相差不大,但体弱或营养不良者初潮可较迟,体质强壮及营养良好者,初潮可提早。月经到49岁左右则自行闭止,历时约35年左右。  月经应该有正常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  出血(即经血来潮)的第一天称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8~30天,和农历一个月的时间差不多。周期长短因人而异,偶而提前或延后不超过7天仍可视为正常,即月经周期不应少于21天,也不能超过35天。妊娠及哺乳期月经会停止。  经期是指经血来潮的持续时间。正常月经持续2~7天,一般为4~5天。经量是指经期排出的血量。月经量的多少很难统计,临床上常用每日换多少次月经垫粗略估计量的多少。有人测定正常人月经血量约为10~58ml,个别妇女月经量可超过100ml。有人认为每月失血量多于80ml即为病理状态。一般月经第2~3天的出血量最多。由于个人的体质、年龄、气候、地区和生活条件的不同,经量有时略有增减,均属正常生理范畴。  经色是指月经血的颜色。月经血一般呈暗红色,开始色较浅,以后逐渐加深,最后又转为淡红色而干净。除血液外,尚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子宫颈粘液及阴道上皮细胞。月经血的主要特点是不凝固,但在正常情况下偶尔也有一些小凝块。  经质是指月经血的性状,正常情况下经质不稀不稠,不易凝固,无明显血块,无特殊气味。经质的病理改变,不仅是常见的月经疾病,还是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通过了解经质的改变,可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辨证资料。妇女月经来潮,经血浓稠或粘腻者,称为“经质粘稠”。  月经病泛指与月经或月经周期有关的各种病证。包括经期、经量、经色、经质和月经气味等的异常,或经期及其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的各种较为明显的证候。如果临近月经来潮之前或经行初期,伴有轻微的小腹胀痛或腰部酸痛,或乳房轻微作胀,或情绪不太稳定等现象,但不影响工作与生活,月经来潮后或干净后便自然消失者,这是常有的生理现象,一般不需作任何治疗。有的青年女子,在月经初潮后的头一二年之内,月经不能按时来潮,或提前或延后,甚或停闭数月,这是由于肾气未能充盛所致,这些女子只要无明显全身证候,待身体逐渐发育成熟后,自能恢复正常。还有一些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常会出现月经紊乱,其周期、经期、经量以及经质都不甚正常,情绪也表现得不太稳定,只要是对生活与健康没有危害,一般也不作病态而论。  此外,有少数妇女,身体无特殊不适,而定期两个月或三个月,甚至一年,月经来潮一次者,古人分别将定期两个月月经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三个月月经来潮一次者称为“居经”;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也有极个别的妇女,终生没有月经来潮,但又不影响正常生育者,古人称之为“暗经”。还有的妇女在怀孕早期,仍按期有少量月经来潮,但对胎儿无不良影响,古人称之为“激经”,这都属于个别现象。  一般月经期无特殊症状。有些妇女可有下腹及腰骶部沉重下坠感觉,个别可有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轻度神经系统不稳定症状如头痛、失眠、精神抑制、易于激动,肠胃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以及鼻粘膜出血等现象。在一般情况下,月经来潮并不影响工作和学习。但不宜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应避免洗冷水浴及下水田劳动,禁止性交,注意经期卫生。  从青春期到更年期,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的影响,有周期性的改变并产生月经。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是由卵巢激素周期性的作用所引起,可分为以下4期:  (1)增生期:约在月经周期第5~14天,相当于卵泡发育成熟阶段。月经期子宫内膜剥脱后,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增生、变厚、腺体增多而弯曲;间质逐渐增生变为致密;内膜血管增生呈螺旋状。  (2)分泌期:约为月经周期第15~23天,相当于排卵后黄体成熟阶段。黄体产生的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使子宫增生期内膜继续增厚,腺体进一步扩大、弯曲,并出现分泌现象。间质疏松水肿、血管也急速增长,更加弯曲、内膜松软,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适宜于受精卵的种植和发育。  (3)月经前期:约在月经周期的第24~28天,相当于黄体退化阶段。黄体退化时,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很快下降,间质水肿消失而变为致密,血管受挤压而弯曲,使血流瘀滞。在来月经前4~24小时,内膜血管呈痉挛性收缩,使内膜缺血坏死,血管收缩后又舒张,以致破裂出血,在内膜层形成分散的小血肿,使内膜剥脱而出血,即为月经来潮。  (4)月经期:约为月经周期的第1~4天,此时内膜功能层形成分散的小血肿,使内膜成片状或小块状剥脱,随血液一起排出。在临床上,一般将月经来潮作为下一周期的开始。  参考资料:  月经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计算月经周期?  月经是由于卵巢激素周期性变化引起子宫内膜周期性的脱落而导致的阴道出血。青春期后卵巢在下丘脑一垂体所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刺激下逐渐发育。在垂体促卵泡激素的作用下卵泡逐渐生长,发育成熟,并分泌大量的雌激素,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增生变厚,呈增殖期变化。在黄体生成激素的作用下,成熟的卵泡破裂排出卵子,排卵后卵泡形成黄体,黄体细胞分泌孕激素,在雌、孕激素的共同作用下,子宫内膜进一步增殖,并由于其腺体上皮细胞分泌而呈现分泌期变化。若卵子未受精,黄体即开始萎缩,一般黄体的寿命平均为14天。黄体萎缩后,卵巢雌、孕激素水平迅速下降,使子宫内膜失去支持而萎缩,且由于缺血坏死而脱落,于是出现阴道出血,即通常所说的月经来潮。  月经第1次来潮称为月经初潮。初潮的年龄大多在13~15岁之间,其迟早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如气候、个人体质、营养状况等。出血的第1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  经第1天的间隔时间称为月经周期,因此月经周期的计算应包括月经来潮的时间。有些妇女只计算月经干净的时间,这样就可能认为月经周期缩短了,临床上有的妇女常自诉月经不正常,一个月月经来潮两次。其实仔细算来,月初及月末各来潮1次也是正常的。正常月经周期为28~35天,周期长短可因人而异,提前或错后7~10天可视为正常范围,只要  能保持一定的规律性就不能认为是月经不调。末次月经是指距就诊日最近的一次月经,应从出血第1天计算。但需注意,末次月经系指此次月经与通常一样的行经持续时间及量,不要将阴道不正常出血误认为是月经。此种出血一般量较月经少,时间或短或延长,或失去平时月经来潮的规律。  月经来潮的持续时间一般为3~7天,出血量在100毫升之内,以第2~3天为最多。月经血一般呈暗红色,不凝固,除血液外,还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粘液及阴道上皮细胞。一般妇女月经期无症状,少数人可有下腹或腰骶部下坠感、乳房胀痛、便秘或腹泻、头痛等不适,一般不影响日常的工作、学习及生活。  怎样才算正常的月经  由于月经可能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故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变化的范围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就属于正常月经。正常的月经应具有以下特征:  (1)月经周期大多数女子的月期周期在28-30天,约有20%的妇女月经周期要长些或短些,只要在20-36天限度内,临床即属正常,即使有些人的周期一贯为40天或更长,但其生理及生殖功能没有受影响,仍可视为正常。  (2)月经天数一般为3-7天。一次月经量出血30-80毫升。多数人来月经的第二三天偏多,相当于每天更换卫生巾3-5次。  (3)经血性质经血与人体内的血液没有区别,但经血流出时混有子宫内膜碎片和粘液,因而为暗红色,比较粘稠,不易凝结。  (4)伴随症状月经期前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血管张力的变化以及盆腔器官充血,可以出现以下反应:1)精神和情绪的改变,如焦虑不安、激动、头疼等;2)乳房可有轻微的胀痛和触痛;3)轻微的腰痛、下腹胀痛或下坠感。  妇女为何常有经前期情绪低落  月经是妇女特有的生理现象,月经周期既反映了女性生殖器官功能的变化,也反映出与生殖功能有关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变化。月经周期中无论是性激素,还是垂体促性腺激素都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它们将通过一定的神经机制影响着妇女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引起一些情绪变化。当然,情绪变化和紧张也能影响生殖激素的水平.并导致排卵抑制和周期紊乱。  众所周知,许多妇女在月经周期中存在情绪波动问题,尤其是在月经前和月经期,情绪十分低落,抑郁或脾气急躁。主要表现为烦躁、焦虑、易怒、疲劳、头痛、乳房胀痛、腹胀、浮肿等,她们常常会说:"又快倒霉了"。"倒霉"是妇女对月经的俗称。统计结果表明,很大比例的妇女暴力犯罪活动和自杀都发生在经期4天和经期前4天这段时间内。将近半数的工厂女工会认为她们的工作有危险性,将近半数的女精神病患者是这几天入院的,将近半数的妇女紧急事故也发生在这几天。就连带孩子看病也受到这种情绪波动的影响,母亲因自身焦虑,哪怕孩子没多大问题也要往医院跑一趟。当然,并非所有妇女都存在这种情绪改变,情绪改变也不会全这么严重。目前尚未发现有任何有效的、特效的经前期综合征的治疗药物。  那么造成情绪波动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生物学角度看,显然要涉及到月经周期中固有的性激素的波动。在经前期、绝经期、产后及服用避孕药的妇女中常见抑郁的发生。看来性激素和抑郁二者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例如,有人研究了用口服避孕药控制激素水平时的情绪波动问题,把受试者分为三组。 (1)过去和现在都不服用口服避孕药。 (2)服用复合口服避孕药(提供稳定、高剂量的雌激素、孕激素)。 (3)服序贯口服避孕药(前15天服雌激素,后5天服雌、孕激素复合片,摸拟自然周期,但激素处于高水平)。  然后观察这些妇女在月经第4,10,16天和经前2天的情绪。结果表明,不服药组妇女在月经周期中焦虑、易怒和敌对行为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服序贯片的妇女也有类似发现;而服复合避孕药的妇女的情绪、敌对行为和焦虑则无明显变化。因此该项研究提示,女性性激素水平恒定时情绪也是稳定的。  另一些研究人员则认为情绪波动与文化修养、社会环境因素有关。由于传统习俗的长期影响,使妇女认为月经前必然出现焦虑,这是对妇女文化压迫的结果,她们在经前期总是期待焦虑、情绪低落的发生。实验研究也提供了类似的证据:告诉预期1周后会来月经的妇女,医生可以用一套新仪器准确测出她们下次行经的日期。受试者分为3组,第一组:告诉她们月经在 1-2天后发生;第二组:告诉她们至少在 7--10天后才会行经;第三组:什么也不告诉。然后让她们报告自己经前的一系列问题。结果表明第一组经前浮肿、乳房胀、头痛等症状的发生明显多于第二组。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证据说明情绪与激素水平的关系。如痛经妇女的心理发展可能不成熟,表现有神经质的性格。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病人中有70一80%具有情绪障碍和性生活的问题,这都是因为紧张情绪会促进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异常,进而引起血管变化而大量出血 。 假孕则是更典型的事例,婚后多年未孕的妇女确信自己已怀孕时可见有类似妊娠的闭经、乳房肿胀和早孕反应。这种现象有雌激素的变化因素,而的是渴望怀孕和害怕怀孕的矛盾心理所致。子宫内膜切片或阴道涂片研究发现,经前焦虑病人在经前一周内的雌激素量增高,黄体酮量减少;经前抑郁病人的黄体酮则略低。  看来,生物学因素(激素水平)和非生物学因素(文化、社会、环境)都起着一定的作用。激素、其他生理因素具有一定的影响,它又因文化、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得到放大,二者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于是出现一些妇女情绪低落的问题。  月经生理  月经是子宫内膜生理性的脱落出血,这是女性所特有的生理现象。这种变化是周期性的,一般每个月发生一次,所以称做“月经”。  女孩子大约到十三四岁进入青春期后开始有月经来潮,第一次月经称为月经初潮。通常以月经出血的第一天算作周期的第1天,到下次月经的前一天为止是一个月经周期。周期的长度长短不一,平均28天左右,但是在25—40天范围内都属于正常。每次月经出血持续3—7天,出血总量大约30—50m1。在第2—3天时子宫内膜剥脱最多,流血量也最多。月经血一般粘稠不凝,其中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粘液及脱落的阴道细胞。如果月经出血鲜红大量,并有血块,则不是正常现象,应去医院检查。  月经来潮一般不影响妇女的生活与工作,但是由于月经期盆腔充血,可引起腰酸、腹坠,偶尔可有稀便。月经期全身抵抗力降低易患感冒,所以应注意月经期保健。  为什么有月经  子宫内膜的脱落是周期性的,每月一次,它受到卵巢内分泌 的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每次内膜脱落后,卵巢中卵泡开始发育, 在它分泌的雌激素影响下,子宫内膜包括其中的上皮细胞、血管 及腺体开始重新生长增厚,这时的内膜叫做增生期。大约在月经 周期的中期,确切地说是下次月经来潮前的14天。卵巢中的卵 泡发生排卵(以28天周期为例,第14天为排卵日)。排卵后的卵泡形成黄体,能分泌雌激素与孕激素。这些激素作用在子宫内 膜上,使内膜变得更厚,血管弯曲充血,腺体变粗扩张分泌很多 营养物质,这时的内膜称为分泌期。这些变化主要是为了供给受 精卵种植在内膜后的营养发育所需。如果这个月排出的卵子没有 受精,卵巢中黄体就要退化,产生的雌激素、孕激素就减少,子 宫内膜得不到雌、孕激素的支持,就发生萎缩、塌陷,内膜中的 血管痉挛收缩,最后破裂出血,内膜层就从子宫腔剥离脱落,经 阴道排出,这就是月经。在生育年龄的妇女,除非受孕,这种变 化周而复始,所以称为月经周期。也可以这样理解,月经是每月 一次排卵后未能受精的表现。  卵巢怎样控制月经周期  卵巢的作用在女性生殖系统中至关重要,既担负人类繁衍后 代的生殖功能,又担负着产生重要的女性激素的内分泌功能。两者密不可分又相互协调。  女婴脱离母时,她的卵巢中就带有数十万个小的卯泡,此 后一生中不会再产生新的卵泡。每一个卵泡中间是一个卵母细 胞,周围被一层扁平的称为卵泡细胞的小细胞包绕,两者组成一 个原始卵泡。女孩出生后卵巢并未发育,一直要等到大约十二三 岁进入青春期后,卵巢里的原始卵泡开始有少数逐渐发育,并分 泌少量雌激素。在这些雌激素作用下,女孩表现出女性特征,有 阴毛、腋毛生长,乳房开始发育,脂肪分布呈女性等。  当卵巢发育到——定程度时,原始卵泡逐渐向成熟卵泡发育, 产生的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增生。这时卵巢通过与它的上级 中枢——垂体与下丘脑的协调,垂体分泌大量促性腺激素,使成 熟卵泡发生排卵。卵子排出后落入腹腔中,被就在附近的输卵管 伞部拣拾,进入输卵管等待受精。而排出卵子后的卵泡在卵巢中 继续发育形成黄体。黄体是一个黄色花采样组织,直径l一2cm, 黄体细胞中含有大量脂类物质,分泌大量雌激素与孕激素,使子宫内膜由增生期变为分泌期。如果排出的卵子没有受精,黄体发 育到一定程度,由于得不到垂体促性腺激素的继续支持,在排卵 后大约8—9天就要发生萎缩衰退,它分泌的雌激素、孕激素减 少,不能支持子宫内膜的生长而终于使内膜脱落月经来潮。黄体 本身逐渐被吸收纤维化。如果排出的卵子受精成为受精卵,受精 卵外层的绒毛发育,绒毛能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j), 后者替代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作用在卵巢黄体,使黄体继续发 育形成妊娠黄体,持续分泌雌激素与孕激素来维持妊娠。  每个月经周期中,卵巢内同时有一批(十几个)卵泡开始发育, 其中多数都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先后退化闭锁,其中只有一个卵泡 可以充分发育成熟,成熟的卵泡直径可达2cm,并且发生排卵与黄 体形成。一般两个卵巢每月轮流排卵,所以妇女一生中只有400个 左右卵泡能最竿成熟排卵,绝大多数卵泡的命运不济,十途夭拆。  月经周期由谁调节  月经是子宫内膜的脱落出血,但是子宫内膜仅仅是卵巢分泌 雌激素与孕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卵巢的内分泌功能是受脑垂体前 叶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卵泡刺激素与黄体生成素)调控的;而垂 体又是受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调控的。三者形成了下丘脑 —垂体—卵巢轴这样一个三级调控机制,管理生殖周期。每一级都产 生相应激素管理其下一级,但是下一级产生的激素又能够反过来 . 作用于其上级,影响上级激素的分泌,这种作用称为反馈。反馈 可以是加强作用的正反馈,也可以是抑制功能的负反馈。通过这 样的调控机制,产生了卵巢周期与月经周期。任何一级发生异常 情况,都可以导致月经周期的异常。此外,这个三级调控机制还 受到更高级中枢如大脑皮层的影响,如精神极度紧张激动、营养 状态改变等都可以影响月经周期。明显的例子是二战中大量妇女 闭经,以及三年自然灾害营养不良导致大量女学生闭经。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子宫内膜随卵巢的周期性变化而发生改变,一般分为四期,简述如下:  一、增生期  经期后,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开始增生,先是修复剥脱处创面,随后因继续增生而变厚,腺体增多、变宽,并渐屈曲。血管也增生,渐呈螺旋状。间质则增生致密。  此期相当于卵泡发育成熟阶段,即月经周期的第5~14天左右。  二、分泌期  约为月经周期的15~23天,相当于排卵后黄体成熟阶段  黄体分泌的孕激素和雌激素,将使增生期内膜继续增厚,腺体进一步扩大、屈曲、出现分泌现象。血管也迅速增长,更加屈曲。间质变疏松并有水肿。此时内膜厚且松软,含有丰富营养物质,有利于受精卵着床发育。  三、月经前期  相当于黄体退化阶段,约经期的24~28天。黄体退化时,孕激素、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激素的这一减退,将使内膜间质水肿消退变致密,致血管受挤压而使血流郁滞。最后轮番地出现局部血管的痉挛性收缩,造成内膜缺血、坏死,血管破裂出血。  四、月经期  为月经周期第1~4天。在内膜功能层(在基底层以上的部分,厚约5~6mm形成的散在小血肿,将使坏死的内膜剥脱,随血液排出,称之为月经。内膜的基底层随即开始增生,形成新的内膜。故月经期实际上是一个周期的结束,也是下一周期的开始。  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及临床表现  下丘脑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受到兴奋即产生Gn-RH,通过丘脑下部与垂体之间的门脉系统进入垂体前叶,使之分泌FSH和少量LH。这些垂体激素使卵巢内的卵泡发育成长,并随着卵泡的逐渐成熟而分泌愈来愈多的雌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增生。日益增多的雌激素,将对下丘脑和垂体产生负反馈作用,使FSH的分泌减少,但促进LH的分泌。排卵前LH分泌明显增多,卵泡生长迅速,终至破裂而释放出成熟的卵子,即排卵、排卵后LH急聚下降,而后LH和FSH协同作用,使破裂的卵泡形成黄体,其中粒层黄素细胞及卵泡细胞将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并随着黄体发育产生愈来愈多的孕激素,使增生的内膜转入到分泌期或月经前期。黄体期孕激素与雌激素达到一定浓度时,将协同对下丘脑及垂体起负反馈作用。排出的卵子如未受精,黄体即退化,孕激素及雌激素的分泌随之渐减少,导致子宫内膜的退化剥落,月经来潮。下丘脑、垂体因卵巢激素浓度的下降而不再受抑制,于是一个新的性周期又从此开始。  一、初潮 月经首次来潮称为“初潮”。初潮年龄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气候及健康状况等,一般在13~15岁之间,也有早到10~12岁或迟到17~18岁的。  二、周期 自月经来潮的第一天算起,一般25~35天,平均28天。  三、持续时间和经血量 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可从1~2天到7~8天不等,多数在3~6天之间。经血量通常以用多少纸垫及浸透程度来作粗略的估计,有人用放射性59Fe或51C同位素标记红细胞来测定人的经血量,前者为10~55ml,后者为35~58ml,并认为总失血量超过80ml者为病理状态。  四、经血特点 为暗红色,血量过多时为鲜红。血内含有退变的内膜碎片、宫颈粘液、阴道上皮细胞、细菌及白细胞等。经血一般不凝固,但偶亦有小凝血块者。如有较大血块出现,说明经血量超过正常。经血不凝的主要原因为破坏后的内膜释放出多量活化物质,将经血内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使纤维蛋白裂解成流动的分解产物,内膜内还含有破坏其它凝血因子的活化酶,使凝血受到影响。  五、经期症状 一般无特殊症状,有时可有全身不适、困乏、乳房胀痛、手足发胀、下腹及背部酸胀下坠等,还可有便秘、腹泻(前列腺素作用)、尿频及纳差。个别的有头痛、失眠、心悸、精神抑郁或易激动等,多在月经后自然消失。医生说了最好是不用容易滋生细菌 最好是天天换内裤啊 洗洗就行了 女孩子为了自己得身体健康还是勤劳点换内裤 要是你分泌物多那你就排卵期用几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