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为什么有些店标了22年的考研书,没有标预售

万物虽多
独息
其实在2021年考研结束以后,2022年考研的书就陆陆续续上市了,有的书是不需要预售的,比如英语的单词书,还有政治的基础概念的部分。当然也有可能这家书店的书有可能存在盗版,,有可能是将2021年的书进行了翻新处理,当然这种几率还是很小的。

22考研什么时候准备比较好?

圣人贵精
躬身求之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考的学校和专业不同,准备的时间自然不一样。即便是准备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也会因个人学业基础不同,准备的时间不一样。有人考研准备三四个月,最后考上985,还有人准备了一年半载最后却考研失败。这两种情况比较极端,三四个月能考上研的盆友,我相信除了他们的努力以外,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他们自身较好的学习基础。而那些准备了一年半载却失败的朋友,我相信失败的原因也不会全是自身基础不够好,还有考研时间准备太长,到后期复习阶段已经十分倦怠的原因。考研准备时间的长短,犹如小河的深浅对小马和松鼠不同一样,一定要依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有的人会觉得越早准备越好,一进大学就开始异常紧张,尤其是学校出身差点的同学,进大学就觉得自己比别人差,要将四年都投入到考研的准备中去。这也没有必要,无论你是几本,大一大二好好学习,多多体验,参加点社团和学校活动,还是有必要的,进入大三再考虑选择什么学校,然后着手准备也是来得及的。退一步说,你如果知道自己要考研,大一大二可以做外语或者数学的准备,这是必考的基础科目。无论你考什么专业,英语几乎都是要考的。大一大二好好学习英语,到准备考研的时候,就可以稍微轻松一点。考有数学的专业,一二年级的数学课认真学,有个好基础,之后的准备会更从容。考研规划1.大三上学期至下学期3月:决定是否考研;考哪所学校;从考试年3月份正式进入基础复习阶段,这个时候就是需要全身心投入复习了,3-6月份基本保证每天3-5个小时的考研学习。后期强化阶段强度就比较大了,一般在8-10个小时左右。2.大三下学期~暑期:基础复习、暑假复习和考研班听课,并关注大纲、招简5-6月份:在上一基础上,加深对书上内容的理解,在这个阶段就要做笔记了,同时要尽量记住那些该记的内容。遇到不会的一定要做好标记,可以通过询问老师,询问学姐或学长,查阅相关资料(图书馆、网络)来解决。7-8月份:这正是暑假,天气炎热,不过一定要沉下心来,认真学习。因为在前四个月已经对考研内容进行了两轮学习,所不管效果怎么样,在这个阶段都要尝试着做一套考研真题。其目的是:检验一四个月的学校效果;更加有针对性的学习。同时还要做些辅助性的练习来巩固自己的学习效果。3.大四上学期9~10月:考研网上预报名和网上报名,提高复习。9月份:继续做题,包括练习题和考研真题。可以说是对7-8月份的继续,但侧重点是向下一个阶段过渡。10-11月份:这个时候因为参考书已经看得差不多了,考研真题也做了,所以就要继续回顾参考书,这次是更加有针对性地来看,查漏补缺的阶段。4.大四上学期11月:冲刺复习、现场确认5.大四上学期12月:冲刺复习、打印准考证、考试。12月份:这个月其实对考研的最后结果已经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了。在这个阶段就要系统的总结前边学过的东西,使其系统化,条理化。顺便可以自己压压题。考试前一个多星期。这一阶段要做的工作就是要调整好心态,查阅考研期间应该吃什么,注意什么。

22考研什么时候开始准备合适?

大借口
开以阴阳
关于考研的时间安排,一般是大三下学期——三、四月份开始(如果想更早做准备,大三上学期的寒假可以背背单词看看高数什么的)。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大三下学期这一学期到暑假。这一阶段一般来说是夯实基础,重点是数学和英语两门。这一阶段数学主要是弄熟所有的知识点(通过看视频或者看书,更推荐看视频),而英语主要是反反复复的背单词,因为就考研阅读来讲,单词,一词多义,搞熟之后还是很有帮助的。下一阶段是暑假以及之后的那一个月,也就是(七、八、九三个月)。这一阶段是很重要的提高阶段。在这一个阶段,应该再加入对专业课的复习(如果是跨专业的话,应该提前复习专业课),通过上一阶段的复习,这时,大家的基础应该已经差不多,剩下的就是反复做题,各种各样的题型,英语的话主要是反复做真题,翻译分析真题里的各种套路( ̄▽ ̄)。最后,终于熬到了冲刺的阶段(10、11、12月),鼓个掌先,因为好多人都在暑假放弃了( ̄^ ̄)ゞ。最后大家应该着手准备政治,最后背背专业课,英语接着做真题,数学的话真题和你所能见到的模拟题一定要做。最后多说几句:英语单词要一直背,这种东西就像女朋友一样,你不每天陪陪她,她就离你而去了啊喂(・Д・)英语的话,模拟题不怎么推荐,学长去年只做过真题和背单词,英语还是80+,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的很多真题都是选自外刊祝大家心想事成。

22年毕业属于21考研吗

乐之末也
离恨天
22年毕业属于22年考研。如果你是应届的,你在22年6,7月份毕业的话,那么你需要在 …2022年1月份左右参加全国统一考研考试。也就是21年考研。

有没有21考研或者22考研的同学准备寒假复习?

北门
大知闲闲
最好是在同城交友的网站或是信息交流平台互动咨询一下。毕竟在一个地方,这样可以组团去学校图书馆或是市图书馆等地方一起学习。

22考研怎么准备

沙夫
神鬼神帝
很多人不理解一些2022考研人为什么要这么早就准备考研,总是觉得大三下学期准备也来得及。这种情况只适用于大神或者是目标院校难度一般的考研人,如果我们的目标院校是名校,不提前准备,拿什么跟别人比呢?1.报考的人数逐年增长,竞争越发激烈由于近年来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用人单位在招人时对于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深造,更有许多已就业的人为了更好的发展或改变选择回到大学继续补充自己。同时,报考的学校是否是名校,是否是热门专业,是否竞争很激烈。这些问题都要考虑一下,名校、热门专业都会导致你考研难度加大。所以不要看到别人2个月备考,分数400+。这些事情确实会发生,但是概率非常低,并且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不一定会发生在你身上。有句话说:不怕别人比你强,就怕比你强的人比你还努力。面对无数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早做准备可以提高自己的优势,让自己的考研路多一份保障。2.跨专业基础差,更要及早准备如果你是跨专业考研,并且还跨度特别大,建议要早点开始准备,最好在大三的上学期就开始准备各种资料。资料买完后,可以先看着专业课,先熟悉下课本,了解专业课的大体框架。无论跨专业零基础还是觉得自己没有学好专业课,结合所考学校所考专业提供的考试大纲,依照前几年的考试真题,将指定课本彻底吃透,对于指定的知识点能够随手拈来,那么你的专业课复习就差不多了。在复习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就算你之前专业课考试都是九十多,你也会觉得之前很多东西都是模糊的,不成系统,单点性的,而考研复习就是将那些单点性的知识串在一起,连成一道道线,做得更好一些的甚至可以将所有的知识点连成面形成网。3.考研是心理战,需提前备考调整状态俗话说,笨鸟先飞早入林。如果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太强,建议早点复习。尽管人的智商差不多,但是你要承认人的学习能力有差距。如果你不是学神学霸,做不到过目不忘就要付出的努力。没必要总是与别人攀比,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时间,不如别人聪明,那就比别人努力。其次,学习是特别需要自制力的,如果你的自制力不够好的话,就需要给自己制定计划、选择目标等。早做准备能让你早早定下目标集中精力,更能使你获得的准备时间,弥补与他人的差距。4.上课/实习会大量占用后期备考时间对于大四考研er有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就是实习。有的学校自主实习,有的学校有的专业却强制要求实习三个月。在这忙碌的三个月实习期,考研er都因为没有时间、精力进行复习而栽了。还有的学校在大四上学期也是有课的,实习和上课成了大四考研er目前的两座大山。面对这些问题,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早做准备,只能用提早准备来抢夺复习时间,提高考上研的几率。5.公共课想拿高分,当然要早准备英语靠日积月累。其实,英语的积累很简单,记单词、背作文、掌握长难句、理解阅读理解出题规律、练习语感。基本上只要一篇文章里面的单词只要你都认识,长难句你能分析明白了,能够理解文章讲得内容,那么你的英语问题就不会太大。能对考研英语试题掌握到这种程度,是要看我们的勤奋程度的。同时,掌握好的英语学习方法,也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而数学讲究基础。基本上你做个几套题,你就知道你到底弱在哪里,在哪里不足,然后努力从基础看起。所以,我们先认认真真把考研数学课本从头看到尾,认真梳理和理解,做课后习题,做完这一部分之后,你的数学第一轮复习才算完成。这里要提醒大家,对于这种靠积累与基础的知识,要想掌握,没有捷径,只有埋下头认真努力才是唯一的方法。6.争取保研资格首先要做的是,看看本校有没有保研资格,自己的成绩是否名列前茅。如果学校有保研资格和名额,自己要做的是争取保研。保研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同学们注意,一是要争取大学前三年(一般是5个学期)的成绩保持在前几名(有的学校要求的是百分比,具体数字同学们可以查看意向学校具体公告),另一个就是要有一定的成果,如参加竞赛获得比赛名次、发表一定的论文,有相关的科研成果等这些能够增加保研实力的东西。如果恰巧前两年因为太放松,没好好学,有几门课成绩不理想,只能参加统考,那就要踏踏实实准备考研了。

历史考研注意的问题,应该看什么书

惚乎若亡
太阳族
参考书目:《中国古代史》(上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下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宁欣《中国近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郑师渠《中国现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桧林《中国当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郭大均、耿向东世界通史:《世界上古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启迪主编《世界中古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孔祥民主编《世界近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宗绪主编《世界现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建华主编其他参考书目:《中国历史文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周予同《史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庞卓恒《中国历史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蓝勇《中国史学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白寿彝考研时间安排:准备阶段 2009年 2月~3月 确定考研目标,听考研形势的讲座。考研应如何选择专业,全面了解所报专业的信息。全面准备考研。复习初期阶段 2009年 4月~5月 第一轮复习:可以报一个基础班,特别是数学班和英语班。不要急于做模拟试题,着重于基础的复习。 2009年 6月~7月 全面关注考研公共课的考试大纲,购买最新的辅导用书,准备暑期复习。强化提高阶段 2009年 7月~8月 制定一个全面复习计划,开始第二轮复习。开始重点复习政治、巩固英语和数学,可参加暑期班,做到三门公共课同步提高。 2009年 9月 1.关注各招生单位的招生简章和专业计划,购买专业辅导用书,联系导师,获取专业课考试信息。 2.强化公共课的复习效果,不断完善复习总体结构。 2009年 10月 确定十一“黄金周”复习计划,对前两个阶段的复习进行总结、梳理、查缺补漏。同时,开始专业课的复习,可报一个长期班系统复习。 2009年 10月~11月 1.研究生考试网上报名开始,谨慎填报,牢记报名信息。2.研究生考试报名工作确认开始,考生到指定的地点进行现场确认,缴费并照相。冲刺阶段 2009年 11月下旬 第三轮复习:政治、英语、数学、专业课的进入冲刺复习,购买辅导冲刺的内部资料。 2009年 12月~1月 进行模拟实训,报一个冲刺班进行查缺补漏,做考前整理。初试阶段 2010年 1月 调整心态,准备考试,熟悉考试环境。复试调剂阶段 2010年 2月 查询初试成绩。 2010年 3月 关注复试分数线。 2010年 4月 准备复试,联系招生单位。 2010年 5月 关注复试成绩。录取报到阶段 2010年 6月~7月 关注录取通知书 2010年 9月 报到我也曾打算考历史的,后来改专业了。加油喔!历史学考研经验分享:保持自己的个性走自己的路万学海文序言一年多紧张的考研复习终于过去了,我有幸被J市的K大学录取。我想也许有必要把自己的一些经历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是出于感激,二是想为历史学的光大尽绵薄之力。我主要想记下自己的一些经历,而并不奢望授人以渔。 在此我先简要地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我是H省W市一所普通211大学的学生,本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有幸被J市K大学的历史学院录取,方向是美国史。初试成绩总分为330,其中英语61,政治69,专业课200. 一、考研缘起1.1走上考研之路我想复试时如果被问道“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大多数人都会说“我从小就热爱历史学”。对我来说也是如此,但并不太确切。事实上大学以前我对各科都有着几乎同样浓厚的兴趣,无论是物理、天文、生物、化学还是文学、哲学、历史和地理。如果一定要指出那时最感兴趣的,那恐怕是地理学。小学时我已经把世界地图背得滚瓜烂熟。直到高中我对历史学的兴趣才超过地理学,不过这主要是因为历史学名著比地理学名著更易获得。高二分文理科时,我选了理科。这个过程中家人的压力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我自己也有明显的失误。尽管那时我的史地成绩常接近满分,但理科成绩也并不逊色。我对各科都有着淳朴的爱好,自以为每门学科我都能学好,于是最终我只好用硬币做出决定。或许那时我真的不了解自己,不知道一个抉择可能决定终生,正如蝴蝶效应那样,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就可能导致结果天壤之别。后来进入W省H市的Z大学,专业是计算机。这并不是我的第一选择。实际上当初的第一志愿是该校最好的也是我极感兴趣的专业。计算机这个选择只是我填报志愿时设计的一张安全网:既然学不到最好的就要学最热门的——为将来就业计。后来证明我对计算机专业也有浓厚的兴趣,成绩算中上等,但不幸的是我更重理论,特别是对计算机哲学或文化的思辨。这对强调实践的计算机学习简直是灾难。然而更大的悲剧是,身在计算机系,历史学却对我有更大的吸引力,而且对我来说,似乎不能做自己最喜欢的是几乎就意味着痛苦。刚上大学时,历史学似乎已上升为我最大的爱好。记得入学后不久我就宣称希望将来能学历史。遗憾的是这个志向在随后一年半的时间里竟被淡忘了。只到二年级下学期快结束时,L同学突然问起我是不是还要学历史。当时我确实茫然失措了。那时我虽未失去对历史学的浓厚兴趣,但也不再想起曾经的“豪言壮语”。后来我把此事告诉了Y同学,她鼓励我一定要保持自己的个性走自己的路。我想如果当初没有她们两位的提醒和鼓励,我很可能不会有今日的成功。自那以后,我就踏上了考历史学的道路。1.2我的大学这里我想简要地说说我的Z大学。这是一所普通的211大学,特色很鲜明,以至于她的大多数学子都为此苦恼不堪。还好我似乎从未介意过。Z大学有大而美丽的校园,这可能是W市各大高校的最大特点了。这一点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惟有如此我才不会感到压抑和拘束,而且还能充分发展自己对自行车运动的爱好。Z大学的其他部门我都没太大好感,但唯有她的图书馆我一直心存感激,它的服务确实不错而且为我的考研提供了不少帮助。二、初试准备2.1考研目标2.1.1最高目标决定跨专业考研后,我就制定了高低两个目标。虽然后来有所调整,但总体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我想希望在史学方面有所成就的人应该都会视司马迁的名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史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也把它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我想研究历史,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兴趣,二是期望成功。这两个几乎缺一不可。第一个不必多说。可是如果仅有兴趣或许我也能坚持下去,但是绝不会对自己感到满意。我毫不掩饰自己对成功的渴望,也决不希望自己碌碌无为的过一辈子。我相信期望成功的人有三种:爱权、爱财和爱名。对于前两者我可以毫不在乎,但对最后一个的渴望几乎是歇斯底里的。我希望自己能名传后世,就像伟大的数学家柯西在弥留之际所言“人们去了,但他们的功绩留下了”(原话:His last words were, "Men pass away but their deeds abide.")这种追求也使得我现在的一点成绩变得微不足道。此时我的恐惧甚至远远大于喜悦,我不知道自己三年后乃至这一辈子能在哪里。如果读了三年或更长的时间而自己仍然无所成就,那此前获得的一切也就毫无价值而我也会非常痛苦。当然我也非常清楚现在早已不是英雄的时代。近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如兰克、布罗代尔者也远不能达到司马迁、希罗多德那样的知名度,况且历史学早已不是当年的显学。然而我也绝非完全功利的,毕竟仅凭兴趣我也能生存下去。所以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无论命运如何。为了这些追求,我付出了很多,但我决不抱怨。就像那些伟大的名字,如伽罗瓦、梵高、莫扎特等,我钦佩他们惊世的才华,同情他们悲惨的遭遇,但决不认为应该为其不幸的人生打抱不平,因为那些不幸相对于他们的成就和名声而言是多么的微不足道!2.1.2报考学校当然上述最高目标是遥远而空泛的。毕竟首先我得踏进历史学的门槛,还要给我身边的人一个交代(至少从经济上说),正如切格瓦拉所言“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最初我只让两三个人知道自己的决定,不然很可能在那些关心我的人中间引起轩然大波。当然我丝毫无意于欺骗别人,只是尽可能保持低调。我知道必须用结果来说服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结果远比过程重要。所以最初我选了J大学,就因为她那毫无异议的(至少在大多数人看了)名气和实力。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这个目标信心十足,虽然我的背景和实力看起来似乎很单薄。可是到9月,我发现该校的招生简章上似乎明确要求提交论文。我不清楚这项要求究竟有多严格,但是当时我已没心思去准备一篇令自己满意的论文了。犹豫再三,最终到报名的时候,我把目标改为K大学。实际上K大学是我当初的第一候选目标,她的历史学实力据说仅次于J大学,而且名气也不错。我想这个大学或许也能说服我身边的人。现在我也并不为此决定感到遗憾。虽然现在看来我很可能有实力考上J大学,但这样做的风险显然太大。在把目标定的尽可能高的同时我必须保证能考上,因为失败几乎就意味着这四年一无所得(虽然我的计算机学的还可以,但由于把大量课余时间花在考研上以致实践能力不足),甚至到现在一想到失败的可能我就感到后怕。2.1.3研究方向至于研究方向我选的是美国史。实际上我对历史学的每个分支都有几乎同等的兴趣。甚至是一般人避之不及的史学理论和历史地理学,我也非常喜欢。最终选了美国史,主要是因为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当然美国的影响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其实最初我的选择是世界现代化进程,因为我认为这个方向很有现实感。可惜的是,招生简章上并没有这个选项,而我又不愿选世界近现代史,因为我觉得那是个大杂烩。当然我知道在中国研究世界史是成本极高。史料匮乏、语言障碍、文化隔阂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大的困难,更严重的是世界史在中国史学的地位似乎不高,名家也极少。我们这一代人可能还要继续做基础性的工作。现在我甚至想转方向。我突然发现研究中国近代(这里指晚明至今)史好像很有价值。一方面这个方向文献丰富,入门较易,而且很有现实感,成功率较高;另一方面中国似乎越来越开放,历史与政治进一步分离的可能性在加大。但我不知道将来学校是否允许。显然同时研究两个领域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我也知道做学术贵在执着和专一。所以我觉得谨慎的选择实在太重要了,很可能它就决定自己的终生。2.1.4分数期望除了报考学校和研究方向以外,我还对自己的成绩做了预期。当决定考研时,我就从网上下载了考纲和真题。我发现这些对我来说并不难。等把11本书看完第一遍后,也就是第二年3月份,我又做了英语和专业课真题(当然只是初略的做了一下)。这时我把自己的分数期望定为总分400分,其中政治和英语各75分,专业课250分。后来我又根据复习的实际情况就把这些分数细化了。英语:完形填空错误不超过2分,阅读理解和新题型的错误总共不得超过8分,翻译错误不得超过3分,作文失分不得超过12分。政治:单选失分不得超过2分,多选失分不得超过6分,分析题不允许出现没有背到或不能理解的情况。专业课:选择题至多错2个(4分),名词解释、分析题和简答题绝对不允许出现完全没见过的情况,而且要尽量回答全面。这些目标初试前我不曾怀疑过,因为平时的练习给了我足够的信心。和当初一样,现在看来这些分数也不是遥不可及。2.1.5对目标的评价当然,当初做出这些看似很高的目标,我内心里也并非完全没有犹豫。但是三个因素使我坚持了下来。一是坚定的信念,因为我必须考上,而且不能随便为之。二是自身的能力。由于我没有普通(相对大师而言)的参照物(我周围,也许是整个学校,没有一个考历史的)所以很难判断自己究竟处于何种水平。唯一的对照就是论坛上的那些研友和学长们。到9月时,我感觉自己已超过论坛上绝大多数考研的人。10月份看了一个考南京大学的前辈的经历,我甚至觉得自己当时已有能力考上那所学校了。虽然在心底里我一直对自己的真实水平怀有深深的忧虑,不过还好这几乎没有影响到我的决心和复习计划。三是勤奋。这对我来说并不困难,而且幸运的是历史学不像数学或哲学那样需要天赋才能入门。也许我没有足够的天才,不过我自信靠勤奋能够有所弥补。在实现上述目标时,我从未打算放弃学习计算机。我虽有破釜沉舟的决心(不是行动),但决不愿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因为我觉得自己情感上是理想主义的,而理智上却是极端现实主义的;我不允许情感和理智相互混淆。当然两头下注的愿望最终并未完全实现,毕竟我远不是达芬奇或莱布尼茨。2.2日常安排首先说说自己的某些个性特点。我觉得自己的性格与马克斯韦伯笔下清教徒的性格很相似。理性、坚定、效率、勤奋等都是我非常看重的品质。我认为劳动和创造要远重于享受,我倾向于苦行;也许有人认为这样做太愚蠢,但我并不觉得,价值观不同而已。所以过去一年多的经历对我来说算不上挑战。原则上我每天的有效学习时间不少于14个小时:每天6点以前起床(5月至9月是五点半起床),晚上23点睡觉,所以除去三餐一个小时和午睡半小时以及其他零碎开销,至少还有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三年级学习负担很重,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平均下来每天可能只有6小时。大三我已经把所有大四的计算机专业选修课都提前修完了,所以7月以后我就能保证每天学习14个小时。9月以前我只复习英语和专业课,6点至8点背英语单词(6点半到自习室,实际上有效时间不到一个半小时),8点至14点全用来复习历史(包括午餐和午睡),14点至18点(包括晚餐)复习英语,18点至22点复习历史(其中两小时用于阅读历史名著),22点回到寝室,然后写日记。长时间的复习一门课一般不会让我感到疲倦,我不喜欢不断地转换目标。9月份加入了政治复习,但我一点也不想在这上面花太多的时间,所以把每天上午8点到10点两个小时分配给它。其实最后两个月每天花在政治上的时间不多于一个半小时。11月份开始我只利用零碎时间复习单词,7点以前的半小时分给了英语作文,7点到8点背诵历史重要知识点(后来由于气温原因这项工作移至中午),然后背1个小时的政治。至12月上旬我最终把每晚花在史学名著上的两个小时送给了专业课复习。所以,在大多数时候,专业课时间几乎占去了一半的时间,英语占用了5小时,政治不到2小时。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我觉得专业课得分能力最强,英语水平提升慢而且各人之间的分数差异不太大。我一直认为自己的英语不算差(考试分数是另外一个问题),但为了得到75以上的分数,(我以为这样可以增加复试的筹码,毕竟是要学世界史的)还是花了很大的精力。至于政治,我觉得很简单并且极无聊,理解不是问题,只要背背就可以了,所以一分钟也不愿多给。我最终花在这上面的时间也许不超过250个小时。现在看来上述安排基本上还是有效的,至于它是不是高效的我就不知道了。在历史和英语上花了大量时间,最终还是学了许多实质性的东西。至于政治,我只想应付一下算了。另外,可以说我的毅力是很坚强的。早起是我的强项,我确信大学四年我没睡过几天懒觉。我似乎没有一天放松过,从国庆节到报名之间的40天我没出过校门。W市的天气似乎对大多数人都是一个严重的挑战。这里夏天酷热,有三四个月几乎每天都会超过35度,更严重的是,多数地方没装空调,而电扇几乎不能起任何作用。冬天则常降到零度以下,而且绝大多数地方至今没有暖气,自习室简直就像冰窖。不过我似乎很容易忍受。整个暑假我都是在学校最简陋的(可能也是最适合考研复习的)自习室度过的,一早上几乎就大汗淋漓,以致坐着就不敢动弹,笔记本的纸都被汗水浸透。冬天还算暖和,但12月份还是不好受,尤其是在长期坐着不动的情况下。我写这些并不是想表明自己有多厉害。相反我倒认为这点考验与古人的相比真是微不足道。2.3初试用书 与复习及考试一样,我选用辅导书的原则还是“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收集专业课辅导书更是不遗余力。这主要是因为我害怕漏掉知识点和担心训练不够。虽然我的精力还能应付这一大堆书,但现在看来效率并不高,而且浪费了很多金钱。W市的高校和书店很多,所以我的绝大部分辅导书就是在本地买的,少数来自网上书店。我只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评论所用书是不是好的,而不能判定它们是不是更好的或最好的。2.3.1专业课教材我用的专业课教材主要是所谓的11本书,没有买任何专业课笔记。1.《世界史》 六卷本 第二版 吴于廑 齐世荣 高等教育出版社我的世界史复习几乎全靠这套书了,据我所知多数研友用的都是它。但好像并不能覆盖所有的考点,比如说08年真题中的“徳雷福斯事件”就没有。有人说它太细以致无法记忆和整体把握,但这对我似乎不成问题,我觉得看了两遍后就有非常清晰的印象。可能我的记忆力较强,几乎大多数事件我都能记住准确的日期。书中的每个字我都看过,甚至包括中国、安息和古代非洲等内容。我复习时把重点放在古希腊罗马、基督教、欧洲中世纪和近代列强上,不过其他方面并未完全忽略,至少考到时我不会担心。2.《中国古代史》 上下两册 新版 朱绍侯 福建人民出版社这两本书似乎还比较详细,但也不能覆盖所有知识点,如07年的“夷陵之战”书中为“猇亭之战”。3.《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李侃 中华书局 很好的中国近代史教材了,非常全面。4.《中国现代史》 两卷 第二版 王桧林 高等教育出版社评价同前书。不过这些书都很枯燥,反正我看着很痛苦。5《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只浏览过一遍,内容与《中国现代史》下卷近似。6.《世界近代史》 刘宗绪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7.《世界现代史》 张建华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面两本书编的还好,我买原只为了补充那六本书,但最终只把前一本浏览了一下而已,浪费了很多钱。2.4各科准备 首先强调一下我复习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还有一条原则是“决不仅仅为了考试”,复习中我的许多行为也与此紧密相关。2.4.1专业课复习虽然大二下学期就决定跨专业考研,但那时我对考研并无确切的认识,并且以为时间还早。二年级的整个暑假我看了十几本书,但只有两三本与历史直接相关。只到9月份我才正式开始了解考研的流程。这里要感谢C君,他那时正在紧张地进行考研复习,便向我提供了考研的一些入门信息,借此我才对考研有了一点初步的了解。随后我又上网,花了许多天收集各种相关信息,包括各种考研论坛、考研资料、门户网站以及学校情况等。那时我知道了所谓的11本书,然后在9月底试着买了吴于廑《世界史》的近代史两册。由于大三上学期时间极紧(我有近二十门课程,而且多为计算机核心课程),所以花了近一个月时间才把那两本书看完。然后我就做了第一个专业课的考研计划:开学之前把11本书看完,暑假之前再看两遍,还要尽可能的收集名词解释、分析题和简答题,暑假及以后的时间主要用于练习,同时平均每周看一本历史名著。这个计划很粗糙,未细化,而且没有太大的预见性。这主要因为刚入门时我对各种情况了解太少。结果由于自习的时间太少,直到开学后一个多月我才匆匆看完那11本书。(这个阶段我几乎未复习英语)而且看的过程中,除了在书上做了一些记号外,几乎未作任何笔记,这是因为我觉得做笔记进度太慢,而且那时我也很急躁。糟糕的是,看完第一遍后我感觉很沮丧,发现看过的东西似乎一点印象都没有。所以我就更着急了。3月底我制定了第二个计划。它维持了第一个计划的目标,但对进度实行了量化,同时考虑到了英语的复习计划。那时我估计还有接近4000小时的有效复习时间(后来证明只有3400小时),分给历史一半的时间,政治300小时,剩下的全给英语。我估计自己一小时能看30页的教材,11本书能在两个月内(200小时)看完。但是后来这个计划也远未完成。一方面,大三下学期的学习负担并未减轻,课程比上学期略少但更难,我还把所有的专业选修课学分提前修完了。另一方面,实际上我看教材的速度只能达到每小时20页,这主要因为我非常担心有所遗漏以至于想把全部内容都尽量记住,而且这时我还担心仅仅看书可能仍然不会留下深刻印象,就强烈感到应该做一些笔记。这些笔记包括读书感悟和收集的大量的名词、分析题和简答题。我曾打算找出答案,但当时我所知太有限以致进度缓慢,所以很快放弃了。到7月底我至少收集了(主要从那六本书、历史辞典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历史分卷上)6000个名词还有几百道大题。我觉得这些东西应该能覆盖所有的考试内容,而且认为在后来的复习中会有用。但后来的情况却是那些东西全被我扔到一边了,因为我的兴趣和精力都转移到辅导书上去了。不过那些工夫也没有全部白费,至少我对那些名词和答题都有了一定的印象,考试时不可能出现一无所知的情况。后来又遇到了毕业实习,耽误了许多天,以致只到7月31号才看完第二遍。这个结果远远落后于当初的计划。这样在10个月的时间里,除了把教材看了两遍之外,我感觉自己好像没有得到任何看得见的成果。不过后来证明,情况并不如此悲观。也许我的记忆力真的如周围同学所说的那样强大;我并不看重这一点,相反更为相信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不管怎样,进入下一阶段复习后,我发现自己突然轻松了许多,常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也许曾经看过的东西都成了一种潜意识。8月1日我重新制定了计划。8、9、10这三个月进行第二阶段复习,这轮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尽量扩大知识面,把所有可能考到的知识点都囊括无遗,而且应该做到选择题尽可能不错,名词解释和答题要尽可能回答完整,不允许出现完全不会做的情况。11和12月进行最后一轮复习。这个阶段要回归教材,把教材再仔细看一边,查漏补缺;而更重要的工作是把重难点找出来,做好笔记,以利于背诵。1月份的10天用于调整心态。后来我的复习基本就是按这个计划进行的。8月1日进入第二轮复习,以辅导书为中心。指导思想还是“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也就是每一分都不应失掉。前四十天我同时看那两本书,每一行都仔细看到。这时理解对我来说已完全不是问题。我还是嫌进度太慢,所以不愿做笔记,而只是用三种颜色的笔划出我自认为的重点。我觉得做记号能促进我的记忆,而且回头看的话只需注意所划的重点。(不过后来我却没有兴趣再看第二遍了。)到9月12日,终于把这1200多页的大书看完了。这是头脑中原有的阴云似乎都散开了,我对整个历史在整体和细节上都有了可靠的把握,信心自然也增加了。与论坛上许多研友的情况对比之后,我怀疑自己已经比他们中的大多数高出许多。当然由于缺少真实的参照,我一直不能确定自身的实力,还好这并未产生大的影响。然后我又看了四本辅导书。这时我的吸收速度很快,各种题目,尤其是选择题,看过之后就不会忘。选择题我基本能保证错误率在10%左右,名词和大题我只是看而已,并不仔细做。这一轮复习下来,我相信自己已有能力立即参加考试了。11月进入最后阶段。我把11本教材仔细地看了一遍,想加强整体理解和确保选择题完全无误。不过更重要的工作是摘录并背诵重点。虽然我已经能够答题了,但为了尽可能获得高分,我觉得仅在头脑中有个印象还是不够的,必须动手写点东西。我首先确定了十几条原则(如,国际工运史、苏联史、1950后的世界和中国史、世界和中国上古史比重很小,至少不会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当然它们绝不是普遍有效的而且风险很大,但我为了减小工作量和突出重点就不得不这样做。我把自认为重要的名词解释和大题列出来,然后严格按照考试答题要求(我自认为的)给出尽可能全面准确的答案。为了减小书写量,我只记下答案的关键词。对我来说,只要加上一些修饰语,就可得到完整的答案。尽管如此,书写量也不小,平均每个名词解释就有200余字(扩充后超过400字),而大题字数更多。结果两个月里(每天只有一个多小时)我摘录了十几万字,常常累的笔都抓不住。另外,从一大堆资料中总结出重点是很困难的事。记得5月份我曾打算做上述工作,但那时我远未达到融会贯通的水平,以致面对同一个词的各种不尽相同的解释,完全不知如何取舍。到11月份这种困难已基本消失来了。我把上十本参考资料堆在狭窄的桌面上相互参考,总结出自认为全面准确的答案。一开始进度较慢,用了二十天才复习完世界近代史。然后速度就加快了,世界现代史用了5天,世界古代史10天,中国古代史16天,中国近代史3天,中国现代史5天。摘录的同时我每天还抽出一小时来记忆。由于只记下了关键词,背诵的时候就要填充材料。我花这么大的气力不是为了押题,因为我既没有那种能力,也从不愿投机取巧,而是想得尽可能高的分。不过最终我还是撞对的几题:如告缗、官督商办、拿破仑法典、玫瑰战争、宋代官制、基督教演变、西葡盛衰原因等。1月份进入调整阶段。虽曰调整,但实际上每天我都焦躁不安。一方面,由于原来并没有详细规定这十天干什么,所以就啥都不相做;另一方面又担心准备不足。我只好把金圣才那本书剩下的六套题浏览的一下。我原以为最后十天会很快过去,但实际上很痛苦。结语然而,不管怎么样最后我还是收获了成功,我还是以不错的成绩在我喜欢的历史学领域继续深造下去。所以,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都是都现在的我最好的回报。我感谢自己的选择,感谢站在此时此地回望这段经历的那种自豪和满足!我会一如既往的走下去!

考研的数学一要看什么书

可也
莲花落
数学一要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他们的分值比例分别是56%、22% 、22%。数学一是考研数学最难的。针对考研的数学科目,根据各学科、专业对硕士研究生入学所应具备的数学知识和能力的不同要求,硕士研究生入学统考数学试卷分为3种:其中针对工科类的为数学一、数学二;针对经济学和管理学类的为数学三。具体不同专业所使用的试卷种类有具体规定。须使用数学一的招生专业:1.工学门类中的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20个一级学科中所有的二级学科、专业。2.授工学学位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金融考研需要看哪些书籍

人之生也
生民
804金融学基础 《2009年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联考“金融学基础”考试大纲》,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联考指导小组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 020204金融学专业 复试参考书目: 《证券投资学》刘少波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暨大的金融是要参加金融联考的,复习资料是经济学基础和金融学基础 经济学基础的课本是:高鸿业宏观、微观经济学(第四版) 金融学基础:高教版金融市场学、投资学 南开版国际金融学 金融学基础可以看看 复旦大学: 《2004年全国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联考(金融学基础)考试大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姜波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RMB36) 《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二版)胡庆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RMB35)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MB65) 《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尹伯成,复旦大学出版社|微+宏(RMB24+22) 《投资学》刘红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MB32) 南开大学: 《2004年全国金融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联考(金融学基础)考试大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国际金融》钱荣堃、马君潞、陈平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国际金融学》姜波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货币银行学》易纲、吴有昌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西方货币银行学》李崇淮、黄宪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 《货币银行学》黄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上海财经大学: 《2004年全国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联考(金融学基础)考试大纲》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联考指导 小组,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货币银行学》戴国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国际金融学》马君路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材》尹伯成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证券投资学》霍文文,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 (注意:05/06年大纲均未指定教材,也没有辅导班,仅以金融联考指导小组秘书处颁布的金融学考试大纲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