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南华大学考研论坛

或谓之实
蜀山传
如果你是报考南华大学,那就不需要。如果你不是报考南华大学或南华大学应届生,那么只能以衡阳市教育考试院作为报考点,需要暂住证。

二本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考研想考英语专业,求推介容易考一点的院校

北风
狼雨
中国矿抄业大学、江南大学什么之袭类的。建议考江浙,学的时候师资力量强,以后出来找工作也是沿海用得到。我之前有朋友是考那边的,当时招生人数很多,试卷也不是很难。建议你先到相关考研论坛上寻觅一下感兴趣的学校的试卷,看一下自己的实力,再做打算。另外多嘴一句,你的二外怎样?英语研究生一般是靠二外定生死的。考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要考二外的哦,日语或法语什么的。院校很多的,想出省,湖南怎么样?湖南科技大学,南华大学都是湖南二本里面最好的,分数也不高。要不你可以看下广西的,广西属于三区

郭齐勇的著述目录

四度
如愚
1.《熊十力及其哲学》,中国展望出版社,北京,1985年12月;其修订扩大本改名3361303066为《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天地图书公司,香港,1988年8月;远流出版公司,台北,1990年6月。2.《文化学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汉,1990年2月。3.《熊十力思想研究》,国家“七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之一,天津人民出版社,天津,1993年6月第一版,1994年7月第二次印刷。4.《天地间一个读书人:熊十力传》,业强出版社,台北,1994年11月;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1994年11月第一版,1995年5月第二次印刷,1996年第三次印刷。5.《钱穆评传》,国学大师丛书之一,与汪学群合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南昌,1995年1月。6.《梁漱溟哲学思想》,与龚建平合著,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汉,1996年5月。7.《诸子学志》,中华文化通志之一,与吴根友等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98年10月。全书33万字,郭著24万字。8.《传统道德与当代人生》,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1998年2月。9.《郭齐勇自选集》,跨世纪学人文存之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1999年3月。10.《儒学与儒学史新论》,台湾学生书局,台北,2002年5月。11.《中国哲学史》,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6年5月初版,11月第二次印刷。 1.《熊十力论著集之一──新唯识论》,中华书局,北京,1985得12月初版,以后多次印刷(主要收集、点校、整理者之一)。2.《玄圃论学集──熊十力生平与学术》论文集,三联书店,北京,1990年2月(主要编辑、整理者之一)。3.《熊十力论著集之二──体用论》,中华书局,北京,1994年2月第一版,以后多次印刷。(主要收集、点校、整理者之一。)4.《熊十力学案》,《现代新儒家学案》之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5年9月第一版。5.《现代新儒学的根基──熊十力新儒学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1996年12月第1版。6.《熊十力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1999年1月第1版。7.《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人文论丛特辑),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汉,2000 年5月,执行主编。8.《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宾四卷》(上、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郭齐勇、汪学群编校。9.《熊十力全集》,1-9卷,10巨册,湖北教育出版社,武汉,2001年8月,萧萐父主编,郭齐勇副主编(主要收集、点校、整理、编纂者之一)。10.《杜维明文集》1-5卷,武汉出版社,武汉,2002年4 月,郭齐勇、郑文龙编。11.《玄圃论学续集----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主编。12.《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第三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7月,执行主编。13.《萧萐父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人文论丛》特辑),湖北教育出版社,武汉,2004年7月,郭齐勇、吴根友编。14.《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北京,2004年7月,冯达文、郭齐勇主编,已印行三次。15.《宋明儒学与长江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武汉,2004年10 月,主编。16.《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湖北教育出版社,武汉,2004年11月,主编。17.《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人民出版社,北京,2005年2月,主编。 浅析王船山的思维模式 《江汉论坛》 1983年第6期王夫之朴素形态的实践观试探 《中国哲学》第10辑 北京三联书店 1983年试论熊十力哲学的性质(与李明华合作)《江汉论坛》 1983年第12期哲学史方法论学习札记 《武汉大学学报》 1984年第4期《尚书引义》中关于认识主体和辩证逻辑的思想《王夫之辩证法思想引论》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4年初版熊十力的认识辩证法初探 《中国社会科学》 1985年第6期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 1987年第1期熊十力及其哲学基本命题 《光明日报》理论版 1985年12月23日论熊十力“天人不二”的思维模式 《江汉论坛》 1985年第11期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刍议 《武汉大学学报》 1986年第5期 《新华文摘》 1986年第11期关于近年来中国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评介 《人民日报》(海外版) 1986年12月3日论熊十力的中国文化观 《孔子研究》 1987年9月第3期五四运动以后中西哲学的融会李维武编著《中国哲学史纲》第六编第四章 巴蜀书社 1988年1月版贺麟前期的中西文化观与理想唯心论试探 《天津社会科学》 1988年第1期梁漱溟的文化比较模式析论 《武汉大学学报》 1988年3月第2期文化学内核刍议(与邓晓芒合作)《哲学研究》 1988年5月第5期唐君毅与熊十力 《鹅湖》(台湾) 1989年2月第164期《唐君毅思想国际会议论文集》(Ⅲ)香港法住出版社 1993年10月特立独行 一代直声---梁漱溟的人格和著作漫谈 《社会科学报》 1989年1月5日 《中国文化月刊》 台湾 1989年2月第112期“文化多元”论纲 《武汉大学学报》 1989年第2期简论牟宗三的中西文化比较模式《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一)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年4月文化的比较类型学研究 《江汉论坛》 1989年第12期试论五四与后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中国文化月刊》 台湾 1989年10月第121期《历史的反响》 香港三联书店 1990年5月论文化变迁中的涵化与整合 《江海学刊》 1990年第1期文化传统刍议 《文化传统寻绎》,《时代与思潮》(4)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0年10月《尸子.广泽》《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与《吕氏春秋.不二》中的真理史观之异同 《中国文化月刊》 台湾 1990年12月第134期熊冯金贺合论 《哲学研究》 1991年第2期 《哲学与文化》 台湾 1991年第7期试论中国传统形上学的基本特征 《学术月刊》 1991年7月号熊十力“本体--宇宙论”诸范畴阐要 《中国文化》 北京三联书店 1991年秋季号 总第5期熊十力---文化意识宇宙中的巨人 《当代中国十哲》 华夏出版社1991年12月论熊十力对现代新儒学之形上学基础的奠定 《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12月试论现代新儒学的几个特点 《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 上海三联书店 1992年5月论贺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哲学杂志》 山东 1993年1月第1期船山思想的内在紧张与船山模型的当代意义《船山学刊》 1993年4月 总第19期论徐复观的思想史观《江汉论坛》 1993年6月第6期论唐君毅的文化哲学《求是学刊》 1993年7月第4期论牟宗三“两层存有论”的道德形上学《天津社会科学》 1993年9月第5期论中国哲学资源的当代价值《武汉大学学报》 百年校庆特刊 1993年11月29日《新华文摘》 1994年2月第2期《熊十力全集》第一、二卷编者后记《中国哲学史》 1993年8月第3期我国当代哲学史上的一桩公案《哲学战线》 山东 1994年1月第1期唐牟徐合论《学人》 第五辑 1994年2月 江苏文艺出版社《当代新儒家人物论》(第二届当代新儒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4年2月台北文津出版社马一浮的人格境界与哲理诗《中国文化》 北京三联书店 1994年2月 总第9期为熊十力先生辩诬──评翟志成《长悬天壤论孤心》(第八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鹅湖》 台湾 1994年2月 总第224期翟志成“审订”之《熊十力佚书九十六封》纠谬《鹅湖》 台湾 1994年3月 总第225期中国古代哲学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第14章 北京师大出版社 1994年6月国学与国魂《文汇报》 1994年10月23日史慧欲承章氏学 诗魂难扫瑟人愁──萧萐父教授学述《不尽长江滚滚来》 东方出版社 1994年9月读傅伟勋教授生死体验的新著载傅著《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台湾正中书局)1994年8月5版钱穆的文化学思想(与汪学群合作)《中州学刊》 1995年1月第1期从孔学的“人论”看儒学的现代价值《开放时代》 1995年3、4月号 总第102期中国文化:评价尺度与铨释维度《光明日报》 1995年5月11日《新华文摘》 1995年7月第7期儒学的生死关怀及其当代意义《社会科学战线》 1995年7月第4期精神解脱与社会参与──佛教的当代意义之蠡测《江汉论坛》 1995年7月第7期唐力权的蕴徼论与熊十力的体用论之比较《哲学杂志》(台北) 1995年7月总第13期论钱穆的儒学思想《学人》第八辑,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5年11月《当代新儒学的关怀与超越》(第三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2月孙中山的文化思想述评(第九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中国社会科学》 1996年第3期孔孟道德哲学平议《国际儒学研究》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反思《现代传播》 1996年第5期诸子学的历史命运《社会科学战线》 1997年第1期钱穆学术思想探讨(与汪学群合作)《学术月刊》 1997年第2期评所谓“新批判主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997年第2期二十一世纪:根源性的追溯与人文学的振兴加拿大《文化中国》 1997年三月号(总第12期)中国哲学史上的非实体思想《场与有----中外哲学的比较与融通》(四)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7年6月台湾《哲学与文化》 1999年第11期守先待后:世纪之交的文化反思《科学 经济 社会》 1997年第4期略谈传统道德资源的活化《文汇报》学术专版 1998年2月4日《新华文摘》 1998年第5期儒学:入世的人文的又具有宗教性品格的精神形态《文史哲》 1998年第3期《新华文摘》 1998年第10 期形式抽象的哲学与人生意境的哲学----论冯友兰哲学及其方法论的内在张力《中州学刊》 1998年第3期冯契对金岳霖本体论思想的转进《学术月刊》增刊 1998年3月阴阳大化与世界普遍联系发展原理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第3章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8月墨家道德哲学探讨《墨子研究论丛》(四) 齐鲁书社 1998年12月老庄道德智慧新释《中华道学》(《学术界》增刊) 1998年12月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中国哲学史》 1999年第1期殷海光晚年的思想转向及其文化意蕴·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第十一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第5期 1999年9月《跨世纪的中国哲学》 台北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01年6月论儒家道德资源的现代意义国际儒联编《儒学与道德建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现代性与传统的思考----五四的反省与超越《开放时代》 1999年10月号 总131期郭店楚简的研究现状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通讯》九卷四期 1999年12月中国大陆地区近五年来(1993—1997)的儒学研究《儒学思想在现代东亚:中国大陆与台湾篇》 台湾中研院文哲所 2000年3月马祖禅的哲学意蕴《两岸当代禅学论文集》(上)台湾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2000年5月《禅学研究》第4辑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年8月郭店楚简身心观发微《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人文论丛特辑)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5月理念·特色·经典导读《面向21世纪的哲学教育》(珞珈哲学论坛第五辑)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6月东亚儒学核心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孔子研究》 2000年第4期《现代儒家与东亚文明问题与展望》(国际会议论文集) 台湾中研院文哲所 2002年12月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0年第6期近20年当代新儒学研究的反思《求是学刊》 2001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1年5期朱熹与王夫之在气禀说与性习论上的分歧《朱子研究》 2001年第1期朱熹与王夫之的性情论之比较《文史哲》 2001年第3期儒家人文精神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国际会议论文集)香港东方红书社2001年5月再论“五行”与“圣智”《中国哲学史》 2001年第3期Comparative Study of Zhu Xi and Wang Fu- on the theories of Mind,Nature,Feeling,and Ability(编辑部英译)Sungkyun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韩国成均馆大学, Aug.2001,Vol.1,No.1出土简帛与经学诠释的范式问题(第十二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福建论坛》 2001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2年第2期论现代新儒学的特色日文,日本北海道大学《中国哲学》第三十号 2001年12月 吉田千奈美译儒家人文精神的特色与价值《长江日报》理论版 2002年3月7日《新华文摘》 2002年第6期儒家、儒教,宗教性、超越性(与龚建平合作)《中国学术》(商务印书馆出版)2002年第1辑(总第9辑)近20年中国内地学人有关当代新儒学研究之述评《人文论丛》 2001年卷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大学的教育理念与目标《中国大学教学》 2002年第10期也谈“子为父隐”与孟子论舜----兼与刘清平先生商榷《哲学研究》 2002年第10期论杜维明学术思想《中国哲学史》 2002年第4期近代中国哲学创新的典范---孙中山哲学思想新论,《东吴哲学》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3年3月论熊十力与唐君毅在刘蕺山“意”与“诚意”观上的讨论与分歧《玄圃论学续集》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3月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及其创造性转化的新契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论中国古代哲人的生存论智慧《学术月刋》 2003年第9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4年第1期熊十力与道家(第十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道家文化研究》第20辑 北京三联书店 2003年9 月中国民族性与中国文化精神----钱穆论历史、民族与文化《钱宾四先生百龄纪念会学术论文集》 新亚学术集刋第十四辑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 2003年二十世纪新儒家再考日文,日本大阪市立大学《中国学志》蛊号 2003年12月 白井顺译中国哲学:保持世界性与本土化之间的必要的张力《天津社会科学》 2004年第1期《新华文摘》 2004年5月第9期也谈本相与角色—论儒家道德伦理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兼答黄裕生先生(与丁为祥合作)《中国哲学史》 2004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4年第4期熊十力の佛教唯识学批判 日文,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纪要》第37期 2004年4月 吾妻重二译礼学的现代价值 《光明日报》理论版,2004年4月20日综论宋元明时期长江流域的儒学 《社会科学战线》 2004年第3期“德治”语境中的“亲亲相隐”--—对穆南珂先生“商榷”的商榷(与龚建平合作) 《哲学研究》 2004年第7期恒先—--道法家形名思想的佚篇 《江汉论坛》 2004年第8 期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论纲 《周易研究》 2004年第4 期徐复观论礼乐 《江西社会科学》 2004年第8 期形式抽象的哲学与生命体验的哲学---冯友兰哲学的内在张力日文,日本东北大学文学部《文化》第六十八卷第一、二号合刊 2004年9月 斋藤智宽译An Overview of the New Confucian Intellectual Movement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Winter 2004-5/VOL.36,NO.2 M.E.Sharpe,纽约John Makeham Sue Wiles 英译出土简帛と经学 日文,日本关西大学《中国文学会纪要》第二十六号 2005年3月 谷津康介译“中国哲学”及其自主性 《文史哲》 2005年第3期 《新华文摘》 2005年第18期关于“亲亲互隐”、“爱有差等”的争鸣 《江苏社会科学》 2005年第3期中国周代的礼仪与王权日文, 笠谷和比古编:《公家与武家的比较文明史》(第22回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京都思文阁出版社 2005年8月 编者译牟宗三先生以“自律道德”的理论诠释儒学之蠡测《哲学研究》 2005年第12期 《香港中文大学的当代儒者》新亚学术集刊第十九辑 2006年10月儒家的公平正义论 《光明日报》(理论版) 2006年2月28日浅谈大学人文教育、国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读书》 2006年第4期An exposition of Zhou Yi studies in modern Neo-Confucianism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06年1卷2期 郝长墀译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中国哲学的自主性与哲学对话 《中国哲学年鉴》(2006)专文,哲学研究杂志社,2006年6月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6年第5期庄子哲学浅谈 《2006道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 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 2006年8月武汉大学的人文通识教育与国学试验班、中西比较哲学试验班的创办 《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北京三联书店 2006年8月孟子与儒家的正义论 《儒林》第三辑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年12月牟宗三《历史哲学》新版序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7年1月戴震的孟子诠释的创获 韩文,韩国成均馆大学《儒教文化研究》第11辑 2007年2月上博楚简所见孔子为政思想及其与《论语》之比较 《哲学研究》 2007年第2期时机与意义:国家的兴盛与国学的复兴 《中国社会科学内刊》创刊号,2007年第1期,2007年2月建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反思 《学术月刊》 2007年第3期

郭齐勇的著述目录

外内攉者
高地方
1.《熊十力及其哲学》,中国展望出版社,3066北京,1985年12月;其修订扩大本改名为《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天地图书公司,香港,1988年8月;远流出版公司,台北,1990年6月。2.《文化学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汉,1990年2月。3.《熊十力思想研究》,国家“七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之一,天津人民出版社,天津,1993年6月第一版,1994年7月第二次印刷。4.《天地间一个读书人:熊十力传》,业强出版社,台北,1994年11月;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1994年11月第一版,1995年5月第二次印刷,1996年第三次印刷。5.《钱穆评传》,国学大师丛书之一,与汪学群合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南昌,1995年1月。6.《梁漱溟哲学思想》,与龚建平合著,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汉,1996年5月。7.《诸子学志》,中华文化通志之一,与吴根友等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98年10月。全书33万字,郭著24万字。8.《传统道德与当代人生》,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1998年2月。9.《郭齐勇自选集》,跨世纪学人文存之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1999年3月。10.《儒学与儒学史新论》,台湾学生书局,台北,2002年5月。11.《中国哲学史》,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6年5月初版,11月第二次印刷。 1.《熊十力论著集之一──新唯识论》,中华书局,北京,1985得12月初版,以后多次印刷(主要收集、点校、整理者之一)。2.《玄圃论学集──熊十力生平与学术》论文集,三联书店,北京,1990年2月(主要编辑、整理者之一)。3.《熊十力论著集之二──体用论》,中华书局,北京,1994年2月第一版,以后多次印刷。(主要收集、点校、整理者之一。)4.《熊十力学案》,《现代新儒家学案》之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5年9月第一版。5.《现代新儒学的根基──熊十力新儒学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1996年12月第1版。6.《熊十力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1999年1月第1版。7.《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人文论丛特辑),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汉,2000 年5月,执行主编。8.《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宾四卷》(上、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郭齐勇、汪学群编校。9.《熊十力全集》,1-9卷,10巨册,湖北教育出版社,武汉,2001年8月,萧萐父主编,郭齐勇副主编(主要收集、点校、整理、编纂者之一)。10.《杜维明文集》1-5卷,武汉出版社,武汉,2002年4 月,郭齐勇、郑文龙编。11.《玄圃论学续集----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主编。12.《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第三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7月,执行主编。13.《萧萐父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人文论丛》特辑),湖北教育出版社,武汉,2004年7月,郭齐勇、吴根友编。14.《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北京,2004年7月,冯达文、郭齐勇主编,已印行三次。15.《宋明儒学与长江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武汉,2004年10 月,主编。16.《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湖北教育出版社,武汉,2004年11月,主编。17.《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人民出版社,北京,2005年2月,主编。 浅析王船山的思维模式 《江汉论坛》 1983年第6期王夫之朴素形态的实践观试探 《中国哲学》第10辑 北京三联书店 1983年试论熊十力哲学的性质(与李明华合作)《江汉论坛》 1983年第12期哲学史方法论学习札记 《武汉大学学报》 1984年第4期《尚书引义》中关于认识主体和辩证逻辑的思想《王夫之辩证法思想引论》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4年初版熊十力的认识辩证法初探 《中国社会科学》 1985年第6期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 1987年第1期熊十力及其哲学基本命题 《光明日报》理论版 1985年12月23日论熊十力“天人不二”的思维模式 《江汉论坛》 1985年第11期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刍议 《武汉大学学报》 1986年第5期 《新华文摘》 1986年第11期关于近年来中国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评介 《人民日报》(海外版) 1986年12月3日论熊十力的中国文化观 《孔子研究》 1987年9月第3期五四运动以后中西哲学的融会李维武编著《中国哲学史纲》第六编第四章 巴蜀书社 1988年1月版贺麟前期的中西文化观与理想唯心论试探 《天津社会科学》 1988年第1期梁漱溟的文化比较模式析论 《武汉大学学报》 1988年3月第2期文化学内核刍议(与邓晓芒合作)《哲学研究》 1988年5月第5期唐君毅与熊十力 《鹅湖》(台湾) 1989年2月第164期《唐君毅思想国际会议论文集》(Ⅲ)香港法住出版社 1993年10月特立独行 一代直声---梁漱溟的人格和著作漫谈 《社会科学报》 1989年1月5日 《中国文化月刊》 台湾 1989年2月第112期“文化多元”论纲 《武汉大学学报》 1989年第2期简论牟宗三的中西文化比较模式《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一)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年4月文化的比较类型学研究 《江汉论坛》 1989年第12期试论五四与后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中国文化月刊》 台湾 1989年10月第121期《历史的反响》 香港三联书店 1990年5月论文化变迁中的涵化与整合 《江海学刊》 1990年第1期文化传统刍议 《文化传统寻绎》,《时代与思潮》(4)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0年10月《尸子.广泽》《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与《吕氏春秋.不二》中的真理史观之异同 《中国文化月刊》 台湾 1990年12月第134期熊冯金贺合论 《哲学研究》 1991年第2期 《哲学与文化》 台湾 1991年第7期试论中国传统形上学的基本特征 《学术月刊》 1991年7月号熊十力“本体--宇宙论”诸范畴阐要 《中国文化》 北京三联书店 1991年秋季号 总第5期熊十力---文化意识宇宙中的巨人 《当代中国十哲》 华夏出版社1991年12月论熊十力对现代新儒学之形上学基础的奠定 《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12月试论现代新儒学的几个特点 《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 上海三联书店 1992年5月论贺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哲学杂志》 山东 1993年1月第1期船山思想的内在紧张与船山模型的当代意义《船山学刊》 1993年4月 总第19期论徐复观的思想史观《江汉论坛》 1993年6月第6期论唐君毅的文化哲学《求是学刊》 1993年7月第4期论牟宗三“两层存有论”的道德形上学《天津社会科学》 1993年9月第5期论中国哲学资源的当代价值《武汉大学学报》 百年校庆特刊 1993年11月29日《新华文摘》 1994年2月第2期《熊十力全集》第一、二卷编者后记《中国哲学史》 1993年8月第3期我国当代哲学史上的一桩公案《哲学战线》 山东 1994年1月第1期唐牟徐合论《学人》 第五辑 1994年2月 江苏文艺出版社《当代新儒家人物论》(第二届当代新儒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4年2月台北文津出版社马一浮的人格境界与哲理诗《中国文化》 北京三联书店 1994年2月 总第9期为熊十力先生辩诬──评翟志成《长悬天壤论孤心》(第八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鹅湖》 台湾 1994年2月 总第224期翟志成“审订”之《熊十力佚书九十六封》纠谬《鹅湖》 台湾 1994年3月 总第225期中国古代哲学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第14章 北京师大出版社 1994年6月国学与国魂《文汇报》 1994年10月23日史慧欲承章氏学 诗魂难扫瑟人愁──萧萐父教授学述《不尽长江滚滚来》 东方出版社 1994年9月读傅伟勋教授生死体验的新著载傅著《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台湾正中书局)1994年8月5版钱穆的文化学思想(与汪学群合作)《中州学刊》 1995年1月第1期从孔学的“人论”看儒学的现代价值《开放时代》 1995年3、4月号 总第102期中国文化:评价尺度与铨释维度《光明日报》 1995年5月11日《新华文摘》 1995年7月第7期儒学的生死关怀及其当代意义《社会科学战线》 1995年7月第4期精神解脱与社会参与──佛教的当代意义之蠡测《江汉论坛》 1995年7月第7期唐力权的蕴徼论与熊十力的体用论之比较《哲学杂志》(台北) 1995年7月总第13期论钱穆的儒学思想《学人》第八辑,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5年11月《当代新儒学的关怀与超越》(第三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2月孙中山的文化思想述评(第九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中国社会科学》 1996年第3期孔孟道德哲学平议《国际儒学研究》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反思《现代传播》 1996年第5期诸子学的历史命运《社会科学战线》 1997年第1期钱穆学术思想探讨(与汪学群合作)《学术月刊》 1997年第2期评所谓“新批判主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997年第2期二十一世纪:根源性的追溯与人文学的振兴加拿大《文化中国》 1997年三月号(总第12期)中国哲学史上的非实体思想《场与有----中外哲学的比较与融通》(四)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7年6月台湾《哲学与文化》 1999年第11期守先待后:世纪之交的文化反思《科学 经济 社会》 1997年第4期略谈传统道德资源的活化《文汇报》学术专版 1998年2月4日《新华文摘》 1998年第5期儒学:入世的人文的又具有宗教性品格的精神形态《文史哲》 1998年第3期《新华文摘》 1998年第10 期形式抽象的哲学与人生意境的哲学----论冯友兰哲学及其方法论的内在张力《中州学刊》 1998年第3期冯契对金岳霖本体论思想的转进《学术月刊》增刊 1998年3月阴阳大化与世界普遍联系发展原理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第3章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8月墨家道德哲学探讨《墨子研究论丛》(四) 齐鲁书社 1998年12月老庄道德智慧新释《中华道学》(《学术界》增刊) 1998年12月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中国哲学史》 1999年第1期殷海光晚年的思想转向及其文化意蕴·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第十一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第5期 1999年9月《跨世纪的中国哲学》 台北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01年6月论儒家道德资源的现代意义国际儒联编《儒学与道德建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现代性与传统的思考----五四的反省与超越《开放时代》 1999年10月号 总131期郭店楚简的研究现状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通讯》九卷四期 1999年12月中国大陆地区近五年来(1993—1997)的儒学研究《儒学思想在现代东亚:中国大陆与台湾篇》 台湾中研院文哲所 2000年3月马祖禅的哲学意蕴《两岸当代禅学论文集》(上)台湾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2000年5月《禅学研究》第4辑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年8月郭店楚简身心观发微《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人文论丛特辑)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5月理念·特色·经典导读《面向21世纪的哲学教育》(珞珈哲学论坛第五辑)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6月东亚儒学核心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孔子研究》 2000年第4期《现代儒家与东亚文明问题与展望》(国际会议论文集) 台湾中研院文哲所 2002年12月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0年第6期近20年当代新儒学研究的反思《求是学刊》 2001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1年5期朱熹与王夫之在气禀说与性习论上的分歧《朱子研究》 2001年第1期朱熹与王夫之的性情论之比较《文史哲》 2001年第3期儒家人文精神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国际会议论文集)香港东方红书社2001年5月再论“五行”与“圣智”《中国哲学史》 2001年第3期Comparative Study of Zhu Xi and Wang Fu- on the theories of Mind,Nature,Feeling,and Ability(编辑部英译)Sungkyun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韩国成均馆大学, Aug.2001,Vol.1,No.1出土简帛与经学诠释的范式问题(第十二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福建论坛》 2001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2年第2期论现代新儒学的特色日文,日本北海道大学《中国哲学》第三十号 2001年12月 吉田千奈美译儒家人文精神的特色与价值《长江日报》理论版 2002年3月7日《新华文摘》 2002年第6期儒家、儒教,宗教性、超越性(与龚建平合作)《中国学术》(商务印书馆出版)2002年第1辑(总第9辑)近20年中国内地学人有关当代新儒学研究之述评《人文论丛》 2001年卷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大学的教育理念与目标《中国大学教学》 2002年第10期也谈“子为父隐”与孟子论舜----兼与刘清平先生商榷《哲学研究》 2002年第10期论杜维明学术思想《中国哲学史》 2002年第4期近代中国哲学创新的典范---孙中山哲学思想新论,《东吴哲学》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3年3月论熊十力与唐君毅在刘蕺山“意”与“诚意”观上的讨论与分歧《玄圃论学续集》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3月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及其创造性转化的新契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论中国古代哲人的生存论智慧《学术月刋》 2003年第9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4年第1期熊十力与道家(第十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道家文化研究》第20辑 北京三联书店 2003年9 月中国民族性与中国文化精神----钱穆论历史、民族与文化《钱宾四先生百龄纪念会学术论文集》 新亚学术集刋第十四辑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 2003年二十世纪新儒家再考日文,日本大阪市立大学《中国学志》蛊号 2003年12月 白井顺译中国哲学:保持世界性与本土化之间的必要的张力《天津社会科学》 2004年第1期《新华文摘》 2004年5月第9期也谈本相与角色—论儒家道德伦理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兼答黄裕生先生(与丁为祥合作)《中国哲学史》 2004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4年第4期熊十力の佛教唯识学批判 日文,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纪要》第37期 2004年4月 吾妻重二译礼学的现代价值 《光明日报》理论版,2004年4月20日综论宋元明时期长江流域的儒学 《社会科学战线》 2004年第3期“德治”语境中的“亲亲相隐”--—对穆南珂先生“商榷”的商榷(与龚建平合作) 《哲学研究》 2004年第7期恒先—--道法家形名思想的佚篇 《江汉论坛》 2004年第8 期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论纲 《周易研究》 2004年第4 期徐复观论礼乐 《江西社会科学》 2004年第8 期形式抽象的哲学与生命体验的哲学---冯友兰哲学的内在张力日文,日本东北大学文学部《文化》第六十八卷第一、二号合刊 2004年9月 斋藤智宽译An Overview of the New Confucian Intellectual Movement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Winter 2004-5/VOL.36,NO.2 M.E.Sharpe,纽约John Makeham Sue Wiles 英译出土简帛と经学 日文,日本关西大学《中国文学会纪要》第二十六号 2005年3月 谷津康介译“中国哲学”及其自主性 《文史哲》 2005年第3期 《新华文摘》 2005年第18期关于“亲亲互隐”、“爱有差等”的争鸣 《江苏社会科学》 2005年第3期中国周代的礼仪与王权日文, 笠谷和比古编:《公家与武家的比较文明史》(第22回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京都思文阁出版社 2005年8月 编者译牟宗三先生以“自律道德”的理论诠释儒学之蠡测《哲学研究》 2005年第12期 《香港中文大学的当代儒者》新亚学术集刊第十九辑 2006年10月儒家的公平正义论 《光明日报》(理论版) 2006年2月28日浅谈大学人文教育、国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读书》 2006年第4期An exposition of Zhou Yi studies in modern Neo-Confucianism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06年1卷2期 郝长墀译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中国哲学的自主性与哲学对话 《中国哲学年鉴》(2006)专文,哲学研究杂志社,2006年6月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6年第5期庄子哲学浅谈 《2006道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 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 2006年8月武汉大学的人文通识教育与国学试验班、中西比较哲学试验班的创办 《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北京三联书店 2006年8月孟子与儒家的正义论 《儒林》第三辑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年12月牟宗三《历史哲学》新版序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7年1月戴震的孟子诠释的创获 韩文,韩国成均馆大学《儒教文化研究》第11辑 2007年2月上博楚简所见孔子为政思想及其与《论语》之比较 《哲学研究》 2007年第2期时机与意义:国家的兴盛与国学的复兴 《中国社会科学内刊》创刊号,2007年第1期,2007年2月建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反思 《学术月刊》 2007年第3期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项目课题

斯干
藤浦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开展各3130种与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教育调查相关的项目与课题。 【“深化高考制度改革”项目简介】由于高考制度的高利害性、高风险性,每一项具体措施都“牵一发动全身”,利弊互见,十分复杂。正因为如此,就更需要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通过社会参与、公开讨论,凝聚改革共识。为此,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启动高考改革研究,并通过政策倡导活动推动中国高考制度实质性的变革。2007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曾发布首份民间版高考改革方案,并于2009年《规划纲要》问计于民时再次发布方案升级版;2014年,在国家高考制度改革政策酝酿的关键期,21世纪教育研究院结合中国教育现状与未来需求,提出3.0版民间高考改革方案。【“高等教育信息公开”项目简介】在各级教育中,高等教育享有力度最大的国家财政投入。作为公共部门,高等学校肩负对公众的社会责任,理应向纳税人及至整个社会汇报其独占的学校信息,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更是如此,均应保证公众知情权,并为其监督权的行使提供便利。然而,由于中国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仰仗于政府划拨,不像国外(如美国等)依靠社会资金筹措的大学那样,存在回应公众问责、依靠信息公开来维持甚或提高社会声誉的内动力;因而对信息公开重视程度不够,即便在有政府明令(2010年《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要求的情况下,执行情况也良莠不齐(据2011年中国政法大学的调查,没有一所“211”高校主动公开了学校的经费来源和年度经费预决算方案;仅13.4%的“211”高校提供公民申请公开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21世纪教育研究院于2014年起开展“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公开”项目,推动有利于教育公平的高校信息公开。该项目已对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2013届“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内容完备性、信息公开化及公信力做出评价、排名。 【“农村教育研究”项目简介】21世纪教育研究院长期关注农村教育。伴随农村学龄儿童减少、大规模人口流动,以及持续十年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点并校”,农村教育出现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流失辍学、大班额、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等问题,充分暴露了撤点并校政策实施带来的严重后果。2012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关农村撤点并校的讨论与调查,并于12月份举办了“一切为了农村学生”的高峰论坛,对撤点并校政策进行了集中反思与评价。后来,这些讨论与调查集结成书《农村教育向何处去——对农村撤点并校政策的评价与反思》。近年来,各地农村教育已经出现了丰富多彩的探索实践。这些探索启示着农村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新的时代背景下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会使得农村教育成为新农村建设和新的乡村文明的生长点,使得中华民族的古老的乡村文明得到继承、滋养和更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2013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讨“新农村·新教育”,探索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之路。在对农村教育作整体研究与关照后,研究院发现以村小、教学点为主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是农村学校最后的20%,是关涉农村教育公平实现的关键。因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2012年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研究的基础上开始重点关注“农村小规模学校”,进行跟踪性调研及政策倡导;2013年,对“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小规模学校恢复重建的案例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于2013年11月发布了《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研究报告》,同时对美国、日本、东南亚国家及台湾地区建设振兴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实践进行了研讨。【“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项目”项目简介】随着国家教育投入的增加,中国教育正面临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长期为教育贫困所掩盖的教育领域深层次问题的逐渐暴露,显示教育问题正在从外部逐渐转移为以内部问题为主,凸显了当前教育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落后的教育体制的矛盾,先进的社会发展观与落后的教育体制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就需要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在当前背景下,教育制度改革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动,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强大动力,从而形成教育制度改革的良好的社会氛围。教育从本质上应当是因地制宜,从各地的实际需要出发,与人民生活密切相连的。由于中国地域广大、情况各异,自下而上的地方教育改革实践和探索,往往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具有生命力。因此,地方政府的教育制度创新具有十分特殊的作用。为了更好的推动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向纵深方向发展,21世纪教育研究院联合南都公益基金会、搜狐教育频道共同发起“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活动,邀请国内教育界、企业界、文化界、传媒界、著名校长、教师等社会精英人士组成评审委员会及建设普通公众参与评价的网络平台,对各地参选案例进行评奖。多家著名媒体如《中国新闻周刊》、《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联袂支持宣传推广 。活动原则:独立、公益、公开、公正。活动不向任何参与方收取任何费用。活动周期:从2008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案例来源:地方政府和地方教育局自荐;中央级媒体推荐;聘请各地知名人士成立“地方推举委员会”成员推荐以及知名学者专家推荐等多种方式。评选方式:评选过程分初选和终选两轮,采取专家投票、记者投票、和公众网络参与投票相结合的方式。2008年,参选的案例共53个,主要集中在地方教育行政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评价、农村教育改革和民办教育改革等七大类。详见搜狐网“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专题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简介】“小升初”择校热是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从2011年起,研究院开展这一研究,分析了近十年来“小升初”政策的演变过程、揭示了“以钱择校、以权择校、以优择校”的“小升初”乱象,辨析原因并提出六管齐下的治理建议,以促进北京市实现在2015年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承诺。研究报告发布后引起社会强烈关注,受到教育部及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教育公益组织”项目简介】教育是人的发展与成长,学校教育是社会文化延续的主要途径之一。现代公民社会中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往往以国家为建设主体,但是来自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将会更好地支持各类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各级各类教育方式的建设。真正和谐的社会需要公民与各类公益组织在一定的机制架构下广泛参与到教育事业的建设中来。随着教育社会组织(教育NGO)的数量在逐年增长,在某些省份教育NGO已经占到该地区社会组织数量的7成以上。教育NGO涉足的领域也越来越丰富,如乡村教师培训、下乡支教、打工子弟教育、农民工创业培训、民间教育科研等等,均开展了各种有益、有影响、有实效的尝试。然而与其他领域的社会组织相比,教育NGO存在着内部组织能力薄弱、专业能力不足,各组织间缺乏沟通、项目重复建设等问题,制约了教育NGO的发展。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联合《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共同发起“中国教育社会组织发展论坛”,拟搭建教育NGO的沟通平台,并联合教育社会组织、基金会和企业三方组建教育NGO的协作网络,使教育NGO与基金会、企业之间能够加强沟通,资源互补,互通有无,共同成长。自2009年起,21世纪教育研究院、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等机构每隔两年合作发起教育公益组织年会,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公益组织、基金会共同探讨未来我国教育公益组织的发展方向。教育公益组织年会是对教育公益组织发展状况的系统梳理,对当前热点教育问题与教育公益组织发展问题的共同研讨,是教育公益组织实践探索案例的交流与学习平台,是民间教育行动者之间信息激荡、交朋会友、资源对接的聚会,也是民间教育探索行动的集体发声与展示。 【“LIFE 教育创新”项目简介】“LIFE 教育创新”(Learners’Innovation Forumfor Ecation)项目于2014 年2 月正式启动,缘起于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对教育的反思:什么是好的教育?我们相信,教育关乎生命、融于生活、适于终身,教育创新源于社会中每个个体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出点滴改变。“LIFE 教育创新”通过年度峰会和月度系列活动,旨在反思教育哲学和真伪命题,促进公众参与教育的对话与创新性的行动,以期增强中国教育的生命力和多元化。旨在发现、支持和汇聚创新型教育个人和团体,并帮助这些行动传播、反思和成长。在2014 年月度系列活动中,研究院将与多个实践教育创新的组织及个人合作,针对不同专题开展系列围绕教育创新的活动;2015 年春天的年度峰会,将汇集社会各界和中西方的教育创新力量,活动形式包括主题论坛、工作坊、辩论赛、艺术展等。【“在家上学”研究项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人,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在此背景下,一些家长尝试在学校之外寻找一种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或将孩子留在家里由自己来教育,或几位家长将孩子集中在一起,聘任教师,举办小学堂等。这些形式在国际上有个专业称谓即“在家上学”,更确切的说这些形式是非学校化教育的实践。“在家上学”作为一种个性化的教育潮流在我国教育实践领域迅速展开,虽然只是小众化的零星实践,却得到了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但其在中国的具体数量、教学质量和发展速度等状况都还没有任何专业机构做过权威的统计和调研,其在国内的合法地位也还在争议之中,为了切实的了解“在家上学”在中国的发展现况,并对这一教育模式在中国的发展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引导其在中国健康发展,21世纪教育研究院于2011年夏启动了“在家上学”研究项目。 【“教育满意度”项目简介】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年度“教育蓝皮书”中,年度中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数据尤其受到关注,广为传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国家重要的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引入公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指标来评价我国教育改革成效及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政府咨询与规划】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再次发力,提出要“促进管办评分离”。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提出,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转变政府职能。21世纪教育研究院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近些年来开展了一些列的政府咨询与规划项目,如“上海浦东新区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项目”、“四川成都武侯区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项目、“天津中新生态城教育发展规划项目”、“顺义区域教育发展评估项目”、“镇江学前教育规划项目”等。【学校咨询与发展】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为政府提供咨询与规划的同时,在学校教育领域也开展了相应的咨询服务,将倡导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学校教学、管理等方面,如“江西美佛儿国际学校发展规划项目”、“浙江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发展规划项目”等。【公益项目评估】教育公益组织,是促进教育公平、改善教育质量的重要的民间力量。伴随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和社会公众对教育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教育公益组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近年来,21世纪教育研究院承接系列公益项目评估,如“清华之友-凯风公益基金会奖学金评估项目”、“安利公益基金会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调研项目”、“中国扶贫基金会基础教育现状调研”、“中国扶贫基金会儿童发展调研”、“感恩基金会流动-留守儿童素质教育项目评估”等。 【“中国教育蓝皮书”项目简介】《中国教育蓝皮书》是反映中国教育状况的年度性报告,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持编写。主编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写作团队主要由国内高校、教育研究机构、新闻媒体的中青年教育学者、记者等组成。《中国教育蓝皮书》致力于从民间的立场和视角来透视、研究和记录中国教育问题,以年度各教育领域扫描为基础,重点研读当年教育热点事件及其对中国教育未来的影响。该书的主体结构是:总报告、年度主题、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职业教育、政策专题,全书稳定在25-30万字左右。在内容上,蓝皮书持续关注宏观政策的动态与走向、弱势群体的教育状况、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并积极倡导政策改善。自2003年首次问世以来,《中国教育蓝皮书》已连续出版5年。自2008年起,《中国教育蓝皮书》已经列入国际著名学术出版集团——荷兰博睿学术出版集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英文版合作计划,正式走向国际学界。【21世纪教育书系简介】《农村教育向何处去——对农村撤点并校政策的评价与反思》21世纪教育研究院 著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年2012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对于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调查研究。11月,在北京举行以“一切为了农村学生”为主题的“21世纪教育高峰论坛”,作为这一阶段的工作成果,发布了《探索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之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评价与反思》的研究报告,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2012年9月,国务院发文暂停这一政策。农村教育进入了所谓的“后撤点并校时代”。作为对2012年对“撤点并校”政策研究的延伸和后续,2013年研究院开展“寻找美丽乡村学校”的调查和活动,对“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教育改造进行关注。本书即在这一背景下完成。于2012年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对撤点并校的研究进一步细化、深化;同时,加大了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科学发展的研究,关注面向未来的乡村建设和教育发展。《激流勇进:地方教育制度变革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地方教育制度创新研究(2008—2012)》杨东平 刘胡权 主编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年为了促进地方政府的教育创新,自2008年起,21世纪教育研究院连续举行了三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的评选活动,发现、总结、传播和推广地方行之有效的改革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本书对三届创新奖的重要案例进行研讨总结,同时基于地方改革的实践,对我国教育制度变革的机制、路径、方法、问题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探讨,不仅是对地方教育制度创新成果的展示,也为今后的深入改革提供了理论思考。在大致相同的社会和政策环境之中,总有一些地方能够不同凡响、有所作为,产生实质性的教育变革。这不仅增强了人们改革的信心,也促使我们去认识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去关注如何改变教育,或者说,教育改革是怎样发生的?作为一种初步的探索,希望本书的案例和讨论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继续推动我国教育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开展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2020:中国教育改革方略》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编 杨东平 主编 人民出版社 2010年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正式颁发,面向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任务已经确定,需要转化为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操作方案,在各地的改革探索和实践中加以落实。为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参与《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的基础上撰写本书。与具体解读《教育规划纲要》的读物不同,本书是在《教育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围绕国家和地方政府关心的教育问题,结合我国地方政府教育创新的案例以及国际教育改革的经验,提供的更加丰富的前瞻性的理论思考,以及具有建设性、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因而,是对理解与贯彻《教育规划纲要》、促进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延伸性、拓展性阅读,以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参考和服务。本书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理论梳理和实证研究,涉及中小学“择校热”、重点学校制度、示范性高中、“转制”学校、“校中校”、“名校办民校”、教育投入、教育乱收费、教育发展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性别之间的教育差异、高校招生中的不公现象、高校扩招、高校贫困生现象、“独立学院”现象、“教育产业化”等若干热点问题,以及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公平的评价等。【“21世纪教育沙龙”项目简介】21世纪教育沙龙是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于2010年9月创办,每月举行一期。这是不一样的沙龙!每月,邀五湖四海友人,在春风里坐一遭,谈谈中国教育的忧与喜。沙龙秉承“教育,每一个人的关切”的宗旨,直面中国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努力为关心中国教育的各界人士搭建一个自由开放的高质量交流平台。研究院相信教育的改变源于每个人的改变。只有常识被不断讨论,谬认被不断匡正,好的、理想的教育方式被不断传递,每个人的关切才能成为每个个体的改变。沙龙采取嘉宾主讲、听众参与互动的模式,每期邀请教育领域深具影响力的思考者、实践者担任主讲嘉宾,话题涉及乡村教育、中小学课改、教育国际化、在线教育等前沿话题,回望过去放眼未来,纵深思考汲取教育变革力量。沙龙注重平等尊重、多元开放,倡导建设性、正能量、理性对话,集思广益促进教育现状的改变。沙龙创办近四年来,迄今已举办35期,汇集民间办学者、教育研究者、NGO、媒体、家长、教师及企业家等各界人士,思维的碰撞产生不少睿智思考与精彩见解。附:历届沙龙主题及主讲人 主题 主讲人 1、国学教育在台湾 龚鹏程(台湾南华大学、佛光大学创校校长) 2、学校的困境与教育现代化 康 健(北京大学教授,前北大附中校长) 3、父母皆祸害: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王占郡(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平衡式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4、回望民国基础教育 王 丽(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副主编) 5、上海 PISA 测试告诉我们什么? 占盛丽(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6、从义务教育均衡看教育公平 胡平平(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监测中心副主任) 7、“教育国际化”及对中国现代化作用 郭玉贵(北京师范大学“985”特聘教授) 8、新课程:我们到底走了有多远 刘 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 8、中小学课改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温儒敏(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10、生源危机与大学生就业 王伯庆(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裁) 11、电视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 李 涛(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导演) 12、乡村教育,路在何方 ? 梁 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师,《中国在梁庄》作者) 13、生长在学校之外的教育模式 王晓峰(北京日日新学堂负责人) 14、中学校长看美国基础教育 郝显军(石景山教委副主任、北京九中校长) 15、八十年代的中学生 任曙林(摄影集《八十年代中学生》作者) 16、一个90后对中国教育批评和反思 钟道然(中国人民大学三年级学生,著书《我不原谅》)(因故取消) 17、我们今天如何做父母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18、媒介素养教育 卜 卫: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陈昌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19、家长委员会与教育的明天 李继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20、游学与青少年成长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21、《蒙特梭利教育纪实》看片研讨会 李新萍:教育电视制片人伏尔特·加高莫:法国人,联合国MMUN亚洲区总裁 22、过去的小学——北师大附属小学百年祭 李 楯: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周孝正: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23、寻找师魂—纪录片《老师》放映会 樊 英: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秘书长 24、留学低龄化背后的冷思考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 25、还原留守儿童的真实世界 蔚 然:文化及“三农”问题学者、《粮民》著者赵俊超: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项目主任 26、教育,回到自然中去! 张巳瑛:北京爱·自然教育咨询中心负责人 27、学习的革命,真来了?——中国在线教育机遇与挑战 刘 安:北师大TEDxBNU策展人、OpentoLearn创始人陈广涛:多贝网CEO徐明军:中国开放大学校长办公室尚俊杰:北大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技术系主任彭 天:友成基金会“创业咖啡”项目负责人 28、怎样让一支铅笔爱上写作?——写作与童年的二重变奏 山姆·史沃普:美国知名儿童作家漆永祥:北大中文系副主任、北京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长泉:密云县十里堡中心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远 慕:80后创意写作实践者 29、谁能定义我们的青春?——教育与多元视野的重塑 赵 晗:香港突破机构项目官员康 夏:“参差计划”发起人张内咸:《待业青年》导演曾郭偲:前百度游戏频道小编 30、“他们”如何渡过最难就业季?——中国高等教育的供求与转型 王嘉宾:普通院校毕业生王伯庆:麦可思总裁胡瑞文: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蒋国华:中国民办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刁 文:百年职校校长 31、博物馆里的童年 张 鹏:10年义务讲解员罗 曦:史家小学语文教师宋向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 32、“热衷”失败,造就最聪明的脑袋——你所不知道的以色列教育 高佑思:以色列在华留学生高哲铭:英菲尼迪投资集团总裁、曾是以色列空军F-16战机和特技飞行队的飞行员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董冰卉:定居以色列10年的中国妈妈 33、谁能教我们做好父母?——“新世代”的家庭教育困局 三川玲:著名童书出版人瘦 驼:果壳网主笔、科学松鼠会会员、科普作家杨 杰:家庭教育专家,长期从事家庭教育咨询工作 34、英语教育改什么?——That is a question! 龚亚夫:英语教育专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俊和:北京四中外语教研组组长、北京市骨干教师 35、在“美国”发现教育——蓝带小学和哈佛大学的故事 向蓓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王 可:麦可思副总裁李建文:北师大三帆中学朝阳学校执行校长 36、先生曾经这样上学——资中筠和她的校园 资中筠:著名学者、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美国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原所长。 37、学习有意思——互联网时代的自我教育 李铨:原核工业九部科研人员,退休后尝鲜互联网黎敏:谷歌中国开发者社区组织者,知乎问答达人韦晓亮:极智批改网、智课网联合创始人 【“开放日”项目简介】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参与到教育改变的进程中来,研究院从2014年3月起每月举办一期“开放日”(Open Day),面向公众公开研究成果、项目状况,为每个致力于改变中国教育的机构和个人提供集结平台,合力共建。【“教育信息双周刊”项目简介】自2008年5月起出版《教育信息双周刊》,期从媒体公开发布的信息中,整理编辑中国教育信息双周电子通 讯,旨在帮助关心教育、工作繁忙的各界人士,了解中国教育的 主要动态、标志事件、重要观点、关键数据,以便在全局视野中 更好地思察、改进相关工作。【“新民教育讲坛”项目简介】“新民教育讲坛”是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举办的公益性教育讲坛。“讲坛”从“大教育”的视野,广邀重量级的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各界精英,即“教育界外部人士”,发表他们对中国教育的新思维,建言献策,营造社会共同参与中国教育改革的交流平台。讲坛在每月最后一周的周末举行。从 2008 年初,“讲坛”已经进行了 多期。正如讲坛的首期嘉宾、著名经济学家汤敏先生表示,“教育这么重大的问题,我们都应该有发言权。教育不能被教育学家们、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所垄断。因为教育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太重要了。……人们常说旁观者清,旁观者也不一定就清,但是旁观者往往有与当局者不同的角度。从这一点角度出发,我们才斗胆、才觉得有责任来经常对教育发表一些观点。”新民教育讲坛向社会各界公众免费开放。通过这样的活动,唤醒公众对自身教育权利的认知,促成他们对教育行业各方面事务的理解,从而提高他们参与教育决策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媒体的广泛参与,也将让“讲坛”的成果广泛扩散,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讲坛”与公众有效互动的目标。 鉴于目前国内尚没有相对成熟的教育问题公共讨论平台,21世纪教育研究院以“民间智库,公共平台”为定位,发起建设教育思想网。网站聚焦、深入挖掘中国教育问题,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形成教育改革方案,推动中国教育转型变革。

我是湘雅的本科生考研调剂到南华大学该去读吗?

孙静
湘雅的本科生考研,调剂到南华大学,是否该去读,不好说。要看你是否有时间,有恒心和毅力,明年再考一次。985的本科,到南华大学,的确不好看。

南华大学考研复试难不难

上征武士
坏老师
启道旗下盛世清北,从清华北大等北京高校考研起家的,初复试成功率一直都很高,在清华东门附近,推荐关注

谁认识暨南大学的蒋述卓

若是若非
谓武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  蒋述卓,男,1955年生,广西灌阳人。文艺批评家,学者。文学博士。198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现任暨南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等。《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中国文学研究》、《民族艺术》等杂志编委。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研究会理事长,广东省高校统战理论研究会理事长等。已出版的学术著作有《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山水美与宗教》、《宗教艺术论》、《在文化的观照下》、《中国山水诗史》(合作)、《中国山水文化》(合作)、《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合作)、《城市的想象与呈现》(合作)、《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主编)、《文学批评教程》(主编),文学评论集《诗词小札》等,发表学术论文及文艺批评文章逾百篇。论文《佛教境界说与中国艺术意境理论》获首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学术上提倡将文学放到文化背景中去观照与研究,并倡导文学批评的第三种批评——文化诗学批评。在古代文论研究方面有较独到的贡献。此外还写作散文,发表过《戒台读松》、《生命是一部分》、《不饮而醉》等30余篇散文,并对散文发展的趋势发表过文章。已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近百名,曾获暨南大学十佳教师称号,暨南大学八五期间优秀科研工作者称号。1996年被广东省高教厅遴选为“千、百、十”工程省级青年学术带头人。曾获中国首届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二等奖,全国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广东省第二届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称号,广东省第八届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评论类),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编辑本段  学历  1977年考入广西师大中文系,毕业后考取同系文艺学专业研究生,  198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留校任教。  1985年9月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元化教授。  1988年6月毕业获博士学位后分配到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  先后担任过暨南大学学报副主编、主编、文学院副院长、院长。  1995年底起担任暨南大学副校长、  1996年底兼任党委副书记,  2000年2月起任党委书记、副校长。暨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  为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  编辑本段  学术兼职  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  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  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  《文学评论》、  《中国比较文学》、  《中国文学研究》、  《民族艺术》等杂志编委;  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广东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编辑本段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宗教与艺关系、文学与文化关系的研究。  编辑本段  所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  中国古典文学  文艺理论  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  硕士生课程:  文艺学专题研究  创作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文论专题研究  文艺文化学  博士生课程:  比较诗学  中外文论  文学与文化  当代文化个案研究  重要讲座(含电视讲座)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新时期创作理论的嬗变  佛教与中国美学  新世纪文化转型与文化走向  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  编辑本段  承担课题  文化诗学:文学批评的跨文化视野与现代化进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5.2万,2001-200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东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对策,广东省“十五”社科规划项目,2.0万,2002-2004  文化诗学:文学批评的东方视野,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项目,4.2万,2000-2002  城市公民文化素质与现代审美意识培养,广东省“九五”社科规划项目,1.2万,1996-2000  城市公民文化素质与现代人格培养,国家教委专项任务项目,1. 5万,1997-2000  大学潜在课程及其人才培养,教育部高教学会项目,0.8万,2001-2004  广州市天河区文化产业规划及对策,广东省科委研究项目,5.0万,2002-2004  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现代价值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20万元,2005-2008  现代文艺建构中的中国古代文论 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十五”发展规划项目 10万元,2005-2008  媒体时代的文艺存在方式 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 2万元,2005-2008  编辑本段  主要著作  学术著作(含与人合著、主编)  《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1993年再版  《中国山水诗史》(合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山水美与宗教》,稻禾出版社(台北),1992  《中国山水文化》(合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在文化的观照下》,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资料汇编•文气编》(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宗教艺术论》,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宋代文艺理论集成》(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禅诗三百首赏析》(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文化视野中的文艺存在》(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城市的想象与呈现》(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批评的文化之路》(主编),中国社会科[1]学出版社,2003  《宗教艺术论》(图片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宗教艺术与审美创造》(增订本),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跨文化视野与现代化进程》(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20世纪中国古典文论学术研究史》(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广东文化产业发展与对策研究》(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  编辑本段  主要论文  代表性论文  1.将古代文论放到中国文化背景下去考察研究,《文艺理论研究》1986-3  2.宗教与山水结合的历史文化考察,《文艺研究》1986-5  3.从文学本体论出发看中国文学的发展(合作),《新华文摘》1987-10  4.试论汉魏两晋中国对印度佛教的接受,《福建论坛》1987-4  5.齐梁浮艳文风与佛教,《华东师大学报》1988-1  6.北朝质朴文风与佛教,《文艺理论研究》1988-4  7.支遁与山水文学的兴起,《学术月刊》1988-6  8.佛经翻译理论与中古文学、美学思想,《文艺研究》1988-6  9.佛教故事与中古志怪小说,《文学遗产》1989-1  10.试论佛教美学思想,《云南社会科学》1990-2  11.佛教境界说与中国艺术意境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91-2  12.佛教对艺术真实论的影响,《文艺理论研究》1991-1  13.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中的悲剧意识,《华东师大学报》1991-5  14.佛教心性学说对古代文艺心理学的影响,《学术研究》1992-1  15.古代诗论中的以诗论禅,《广西师大学报》1992-1  16.说“飞动”,《文学遗产》1992-5  17.宗教艺术的涵义,《文艺研究》1992-6  18.试论原始宗教艺术的产生,《文艺理论研究》1992-6  19.禅宗与艺术独创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1  20.应当建立文学史研究的“文化史派”,《江海学刊》1994-3  21.走近岭南——论广东文学的文化走向及其评价,《岭南文报》1994-6-20  22.自然在宗教中的地位及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中国比较文学》1994-1  23.论宗教艺术的世俗化倾向及其审美创造,《暨南学报》1994-4  24.跨学科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景展望,《中国比较文学》1995-1  25.南朝崇佛文学略论,《原学》第2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2  26.论洛夫中、后期诗歌的禅意走向及其实验意义,《现代中文文学评论》(香港)第4期,1995年12月  27.说“文气”,《中国文学研究》1995-4  28.中国书法理论中的山水喻象与人文精神,《东方文化》1995-3  29.中华文艺理论的人文精神,《开放时代》1995-3、4  30.走文化诗学之路——关于第三种批评的构想,《当代人》1995-4  31.批评理论的方向与希望,《作品》1995-6  32.文学情缘与艺术才气大展示——评《香港当代文学精品》长、中、短篇小说卷,《香港文学》1995-6  33.艺术想象与宗教想象,《文艺理论研究》1996-1  34.《经律异相》对梁陈隋唐小说的影响,《中国比较文学》1996-4  35.八十年代古典文论研究略评,《文学遗产》1996-3  36.宗教艺术的象征:意义的蕴藏与转换,《民族艺术》1996-2  37.禅与自然,《东方文化》1996-3  38.禅悟与艺术想象,《广东社会科学》1996-5  39.论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融合,《文学评论》1997-5  40.论本土主义与全球一体化的冲突与融合,《今日东方》(香港)1997-1  41.草色遥看——我所知道的美国华人新移民文学,《中国比较文学》1997-4  42.解放思想,认真反思,开拓创新,《文学评论》1998-3  43.关于文化艺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文艺研究》1998-4  44.中西艺术真实观的异与同,《社会科学家》1998-5  45.论史铁生作品的宗教意识,《南方文坛》1999-1  46.大学理念与现代化,《暨南学报》1999-6  47.对话:理论精神与操作原则(合作),《文学评论》2000-1  48.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研究的进程与前景《文艺研究》2000-1  49.新人文精神与21世纪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合作),《文学评论》2001-4  50.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古典文论的文化学研究的成就(合作),《文学遗产》2001-4  51.21世纪文艺学发展与中国现代人格建设(合作),《文艺理论研究》2001-1  52.城市文学:21世纪文学空间的新展望,《中国文学研究》2001-4  53.走 向 现 代 :中 国 文 艺 学(合作),《人民日报》2001-5-2  54.禅与艺术的澄明,台湾南华大学《两岸当代禅学论文集》2000-5  55.对 中 国 文 学 批 评 方 法 及 其 古 代文 论 研 究 方 法 的 反 思(合作),《中山大学学报》2001-2  56.论城市文学研究的方向(合作),《学术研究》2001-3  57.城市与文学关系初探(合作),《广东社会科学》2001-1  58.中国古典文论表达的东方特性,《光明日报》2001-8-1  59.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西比较文论研究评述,(合作)《学术季刊》2001-4  60.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的展开与深入,(合作)《华南师大学报》2001-5  61.玄学和文学的两次对话,(合作)《光明日报》2001-12-19  62.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学术活动评述,(合作)《福州大学学报》2002-1  63.当代艺术生产对都市人审美意识的培养(合作),《求是》2002-1  64.都市文学研究现状鸟瞰,(合作)《社会科学报》2002-7  65.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暨南学报》2002-2  66.学科交叉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合作)《中国比较文学》2003-2  67.论中国古代诗学的原创意识,《文艺研究》2003-2  68.广场文化:城市文化的新资源,《广东社会科学》2003-4  69.批评的专业化与批评的品格,《文艺理论研究》2003-5  70.论王元化“综合研究法”的文化诗学意义,(合作)《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6  71.不断走向现代形态的文学社会学,(合作)《文艺争鸣》2004-3  72.新世纪古典文学研究态势,《光明日报》2005年3月25日  73.现实关怀、底层意识与新人文精神,《文艺争鸣》2005-3  74.佛经传译的跨文化交流模式,(合作)《文艺研究》2005-4  75.消费时代文学的意义,《文学评论》2005-6  76.多维视野中的古代文论现代转化,《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77.消费时代文学的自身调整与建构,《学术研究》2006年第3期  78.传承与延续:叩问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学术月刊》2006年第6期  教学论文  华侨高校境外与海外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合作),《高教探索》2003-2  素质教育与高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深化改革,《中国大学教学》2003-5  论大学潜在课程教育的作用与影响(合作),《东南大学学报》2004-1  建构侨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模式,《暨南高教研究》2005年第2期  编辑本段  荣誉与奖励  曾获全国首届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  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广东省第二届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称号,  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佛教境界说与中国艺术意境理论》,全国首届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1994  《中国山水文化》(合著),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998  《宗教艺术论》,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学术著作二等奖,1999.7  《宗教艺术论》,广东省第五届优秀图书奖三等奖,1999.11  《论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融合》,  广东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广东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1999.10  社科成果综合评价“广东省第二届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称号,2000  “千百十工程”科研成果,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先进个人优秀奖,2001  《城市文学:21世纪文学空间的新展望 》,广东省文艺评论奖二等奖,2001  《试论原始宗教艺术的产生》,新时期20年优秀文学理论论文奖(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2001  《新人文精神与21世纪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广东省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广东省作家协会)2003  《文化视野中的文艺存在》,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政府奖),2005  教育部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8年我认识, 我也是走后门进的可否帮我

关于研招网复试调剂申请的一个问题

王戎
立而问焉
你接受了温州医学院的复试通知后就和那个一点关系都没有了,可以换成别的学校,我也这样做过。不过你得看两个学校的复试时间有没有冲突。。。你可以打电话问一下研招办的人,或者可以冒充辅导班的学员在一些比较大的网站问辅导班的老师,一般都会说的,再或者上考研论坛问里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