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是什么级期刊

两毛五
寿则多辱
属于高级期刊

中央民族研究生毕业证今年的啥时候发?

毕业夜
多于之赢
这个你得问学校,比如老师,辅导员,教务处的相关人员,感觉应该是在六月到九月就会发了。

国内研究民族社会学的权威是

桓谭
实论
马戎

张国庆的发表论文

海之墙
不亦过乎
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民族研究》、《中国文化研究》、《光明日报》、《文史哲》、《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中国农史》、《历史教学》、《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等国家及地方核心学术期(报)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论文(部分)1、《朝阳城名与建置沿革述略》,《地名丛刊》1986年第5期。2、《漫话“图腾”对族名、姓氏的影响》,《历史大观园》1987年第1期。3、《西汉至辽代辽东辽西地区州郡县“侨置”述略》,《东北地方史研究》1987年第3期。4、《辽代前期辽帝对汉官的利用与限制》,《黑河学刊》1989年第3期,《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转载论点5、《辽代契丹人的饮酒习俗》,《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年第1期。6、《谈谈辽金的谣谚》,《博物馆研究》1989年第2期。7、《略论辽代契丹和汉文化的“中和”及其原因》,《北方民族》1989年第2期。8、《略论辽代上层僧侣之特色》,《松辽学刊》1993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宋辽金元史》1993年第5期全文转载。9、《辽代契丹皇帝的丧葬、陵庙、造像与祭祖》,《辽金史论集》(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10、《辽朝对外战争中的“侦候”、“用间”与“反间”》, 《辽宁经济文化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1、《浅谈契丹人的尚白习俗》,《四平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12、《辽代若干社会问题与整治措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新华文摘》1909年第6期转载篇目。13、《辽代契丹人的“祈禳”活动及其特点与影响》,《内蒙古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14、《从辽诗及北宋使辽诗看辽代社会》,《烟台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转载论点;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史》(二)1994年第8期全文转载15、《辽代契丹人拜见方式小考》,《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16、《辽代契丹人“住所”论略》,《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1年第1期摘发论点。17、《略论汉武帝对乌桓和对秽、东沃沮、高句丽的不同治理方式》,《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1988年第8期全文转载。18、《唐代初期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羁縻州府考略》,《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19、《略论高句丽与“三燕”的战和关系》,《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20、《辽代乡村佛教邑社组织考探》,《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辑刊论坛》,沈阳出版社2000年出版。21、《辽代契丹贵族渔猎活动考述》,《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3期,《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5期转载论点;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宋辽金元史》1993年第4期全文转载。22、《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学的民族特色》,《龙江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民族研究》1996年第4期全文转载。23、《南唐、契丹聘使及其目的》,《江海学刊》1993年第2期。24、《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考略》,《晋阳学刊》1992年第1期。25、《辽代的自然灾害及赈恤措施》,《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26、《古代北方民族对日、月的崇拜》,《满族研究》1990年第3期。27、《辽代契丹服饰考略》,《学习与探索》1990年第4期。28、《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禁忌习俗刍论》,《学术交流》199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全文转载。29、《一部厚重的中华饮食文化史著—评〈中国饮食史〉》,《中国图书评论》2000年第6期。30、《辽代契丹人“文体游艺”考略》,《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第2期。31、《东汉“辽东属国”考略》,《历史教学》1990年第2期。32、《辽代契丹人饮食考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1期。33、《略论辽夏“和亲”与辽夏关系的变化》,《史学月刊》1988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12期转载篇目;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宋辽金元史》1988年第6期全文转载。34、《略论辽国军队的征调制度》,《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35、《古代东北地区诸民族崇尚习俗特征刍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满语研究》1998年第1期摘要。36、《考古资料与契丹社会史研究》,《光明日报》“历史周刊”2000年5月12日。37、《论辽代初期的腹心部与智囊团》,《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1期。38、《生态环境对辽代契丹习俗文化的影响》,《文史哲》2003年第5期,《文摘报》2003年10月5日论点摘要。39、《评〈契丹族文化史〉》,《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40、《辽代石刻文化刍论》,《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冬之卷,《新华文摘》1997年第1期转目。41、《辽代社会基层聚落组织及其功能考探—辽代乡村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2期,辽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一等奖。42、《辽代牧、农经济区域的分布与变迁》,《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宋辽金元史》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43、《论辽代家庭生活中佛教文化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1期摘要。44、《辽代宴会考论》,《辽海历史文化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5、《辽代激励机制之特色与社会功能初探》,《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46、《气候环境对辽代契丹骑兵及骑战的影响》,《辽宁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宋辽金元史》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47、《辽海经济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辽海文化十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48、《辽代“墓志人”之年寿状况及死亡原因考论——以墓志石刻为史料》,《北方文物》2008年第4期。49、《论佛教对辽代经济的负面影响》,《论草原文化》第五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中国·内蒙古第五届草原文化研讨会暨赤峰市第三届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优秀论文优秀奖。50、《论辽人佛教信仰的功利性特征》,《论草原文化》第六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51、《石刻资料中的辽代丧葬习俗分析》,《民俗研究》2009年第1期。52、《辽代的寺田及其相关问题考探》,《中国农史》2010年第4期。53、《辽代佛教题材壁画考论》,《东北史地》2010年第1期。54、《辽代临时差遣使职及其职掌考探》,《辽金历史与考古》第二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55、《石刻所见辽代宫廷服务系统职官考——<辽史·百官志>补遗之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56、《辽代契丹人骑射文化述论》,《东北史研究》2010年第3期。

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是何时产生的

戴逵
夫子言道
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 1912年底至1913年初在维也纳写作的,最初发表在1913年《启蒙》杂志第3--5期上,题为《民族问题和社会民主党》。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提出关于民族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他还补充说:“这些特征只要缺少一个,民族就不成其为民族”.斯大林的定义成为新中国民族研究工作者共同遵循的基本理念.

马戎的发表文章(中文文集)

据轼低头
1988 “中国行业与职业结构城乡差异的分析”,中国人口问题思考编写组主编《中国人口问题思考》,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第78-98页。1993 “中国藏族人口的数量变化及其地理分布”(合写),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西藏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当代中国西藏人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第78-94页。1994 “牧区体制改革对畜牧业、人口迁移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合写),《第六次全国人口科学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人口学会,第97-101页。1995 “重建中国的社会主体文化”,乔健、潘乃谷主编《中国人的观念与行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第362-374页。1995 “中国小城镇的结构与进镇人口迁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发展与文化研究的探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6-69页。1995 “评《身在黄金屋:在西藏的日子》”,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发展与文化研究的探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23-224页。1995 “草原资源的利用与牧区社会发展”(合写),潘乃谷、周星主编《多民族地区:资源、贫困与发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第1-30页。1995 “重塑中国的社会主体文化”,童庆炳、王宁、桑思奋主编《文化评论—中国当代文化战略》,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第23-39页。1996 “体制变革、人口流动与文化融合:一个草原牧业社区的历史变迁”,潘乃谷、马戎主编《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第531-594页。1996 “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周星、王铭铭主编《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第498-532页。1996 “牧区体制改革与草场使用、人口迁移、社区生活及草原生态系统的变迁”,周星、王铭铭主编《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第658-688页。1996 “中国西藏自治区人口调查研究”,张天路、黄荣清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调查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4-68页。1997 “人口与环境”,刘世定、丁元竹主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问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第265-308页。1998 “拉萨市区的居住格局与汉藏民族关系”,(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调查报告1998年第8号,第371-399页。1998 “结合中国现代化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社会学研究”,乔健主编《社会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香港:新亚学术集刊第16期, 第353-362页。2000 “民族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学年鉴》(1995-199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44-150页。2001 “西藏自治区1990-1998年人口变迁分析”,中国边政协会编《公元二千年两岸藏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台湾:蒙藏委员会,第353-362页。2002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发展”,《北大讲座》第一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44-56页。2002 “人文思想与中国现代教育”,《科技发展与人文重建论文集》,台北:法鼓人文社会学院,第197-210页。2002 “社会学中的民族关系研究”,文池主编《在北大听讲座》第五辑(思想的灵光),北京:新世界出版社,第233-250页。2002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合写),铁木尔主编《民族政策研究文丛》第一辑,北京:民族出版社,第289-315页。2003 “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教育发展具体政策及其实施办法研究”,《新形势下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第250-259页。2003 “美国的种族与少数族群问题”,袁明主编《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7-61页。2003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北大讲座》第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84-217页。2004 “族群问题的‘政治化’与‘文化化’”,《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刊》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第73-89页。2004 “中国传统‘族群观’与先秦文献‘族’使用浅析”,《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87-404页。2005 “从‘魁阁’到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潘乃谷、王铭铭主编《重归“魁阁”》,北京: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第102-115页。2007 “草原上的学校——牧区蒙古族基层教育事业的变迁”,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3辑,第88-112页。2007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报告”(合写),《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北京:民族出版社,第1-40页。2007 “社会学应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洪大用主编《中国环境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15页。2008 “北大的学术创新”,赵为民主编《北大之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82-287页。2008 “关于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反思”,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6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第95-122页。2008 “种族与族群关系”,李培林等主编《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第304-340页。

智学网如何发表论文?

莫扎特
孙娟
1.专题型论文。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如本书第十二章例文中的《浅析领导者突出工作重点的方法与艺术》一文,从正面论述了突出重点的工作方法的意义、方法和原则,它表明了作者对突出工作重点方法的肯定和理解。2.论辩型论文。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吗?》一文,是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的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和分析,以论辩的形式阐发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观点。另外,针对几种不同意见或社会普遍流行的错误看法,以正面理由加以辩驳的论文,也属于论辩型论文。3.综述型论文。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4.综合型论文。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如《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一文既介绍了研究民族关系史的现状,又提出了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它是一篇综合型的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学术委员

喜气洋洋
善养生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学术委员会主 任:杨 义(中国文学史与叙事学)副主任:朝戈金(史诗传统与口头诗学)成 员:郎 樱(突厥史诗传统)扎拉嘎(比较文学)尹虎彬(口头诗学)杨恩洪(藏族史诗传统)汤晓青(文学理论)刘亚虎(南方民族文学)巴莫曲布嫫(口头传统与书写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职称评定委员会主 任:杨 义(中国文学史与叙事学)副主任:朝戈金(史诗传统与口头诗学)成 员:扎拉嘎(比较文学)杨恩洪(藏族史诗传统)刘亚虎(南方民族文学)吕 微(民间文学史)汤晓青(文学理论)尹虎彬(口头诗学)文日焕(民族文学理论)研究所历任领导:第一﹑二任所长先後由贾芝﹑王平凡担任﹐副所长马学良;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刘魁立兼任﹑副主任委员由仁钦道尔吉兼任﹐委员有马学良﹑贾芝﹑降边嘉措等。 继任所长有刘魁立﹑张炯,副所长有仁钦道尔吉,扎拉嘎,郎樱,白庚胜。现任所长杨义,常务副所长朝戈金,副所长汤晓青。

民族教育研究的期刊

合乎大同
传神
书 名: 民族教育研究作 者:宝玉柱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9年09月ISBN: 9787811087376开本: 16开定价: 32.00 元 自序民族教育理论篇关于民族教育及民族教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一、民族教育、民族教育研究概念及其学科归属问题二、民族教育的类型、民族教育研究的范围及主要内容三、民族教育研究的目的、总的出发点和基本框架四、民族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和技术手段地理环境与民族教育一、地理环境与民族生态二、地理环境类型与民族教育三、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心理经济文化类型与民族教育一、经济文化类型的一般分类与民族教育二、经济文化类型的变迁与民族教育发展物质生活方式与民族教育一、服饰文化与民族教育二、饮食文化与民族教育三、居住文化与民族教育四、交通文化与民族教育社会组织结构与民族教育一、家族与民族教育二、部族与民族教育三、社区与民族教育民族人口与民族教育一、世界民族人口分布概况及成因二、人口构成与民族教育人口迁移与移民教育一、人口迁移的多样性与未来趋势二、移民教育的主要类型及相关理论论少数民族的教育平等权与自主权一、政治平等是教育平等权利和教育自治权利的基础二、民族间全面平等是实现教育平等权利和教育自治权利的最终目标三、同中有异辩证灵活的教育政策论少数民族的教育平等权与自主权——民族教育政策的形成过程及执行状况一、思想萌芽(1922—1937)二、政策雏形(1937—1949)三、基本政策的形成及实行(1949—1956)四、政策的贯彻执行受干扰(1956—1965)五、政策实施受到严重破坏(1966—1977)六、政策的恢复和执行(1976—1984)七、政策的调整和进一步发展(1985—1998)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革命领袖们一贯倡导的思想二、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类社会及其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三、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决定的四、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劳动者合作、培养人才的需要民族高等教育篇论民族学院改革的宏观指导思想一、创办民族学院的历史背景及宗旨二、民族学院教育在整个民族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三、民族学院的一般特点四、民族学院改革的宏观指导思想及布局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现状及展望一、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二、全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分布状况三、今后15年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景展望蒙古族教育篇论蒙古族牧业家庭教育特点一、认知自然界的教育二、适应社会的教育三、家庭教育对实施学校教育的影响蒙古族语言文字与蒙古族教育喀喇沁蒙古族双语教育研究一、旧式教育中的双语教育二、新式教育中的双语教育三、启示与讨论《一层楼》和《泣红亭》中尹湛纳希的教育观一、双重教育制度及尹湛纳希对清朝不平等教育制度的批判二、私塾的教育内容和尹湛纳希的抱负三、女性教育的提倡和两种命运的对比《蒙古风俗鉴》研究一、《蒙古风俗鉴》的写作目的二、罗布桑悫丹的史观三、蒙古族衰败的社会因素四、蒙古族衰败的经济因素五、蒙古族衰败的文化因素六、罗布桑悫丹的民族振兴观深切怀念那顺巴雅尔先生学科建设篇建立语言分析中心。开展现代语言学研究的设想一、当代语言学研究的趋势二、建立语言分析中心的条件三、语言分析中心的特点四、建立语言分析中心的步骤关于成立阿尔泰语文学研究所。加强阿尔泰语文学研究的建议一、开展阿尔泰语文学研究的条件二、开展阿尔泰语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三、阿尔泰语文学的研究任务四、阿尔泰语文学研究所的组建学术期刊篇办好《民族教育研究》杂志。为振兴和发展民族教育服务一、《民族教育研究》的创办过程……学术报告和演讲篇答疑解惑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