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国内研究民族社会学的权威是

凯风
大王反国
马戎

我想请问为什么红河州民族研究所不招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而是要英语专业的呢?

夫春与秋
真希
每个单位都需要各方个么的人才从事相应的工作,研究所也是如此,红河州民族研究所为了从对外交流的角度也需要专门的翻译人才。如你所说,如果对方要求是“必须”,一方面是为了提高选择人才的明确性和效率性,二来也是方便投简历的学生有目的的投送;三是还有不排除特殊情况,这个不多说。至于你担心的问题,我想大可不必,因为招聘年年不同,所需专业也会有所变更。说点题外话,就我所知,这个单位很少进人,如果你把所有找工作的希望寄托进这个单位,大可不必,也是很不可取的。

论民族识别的重要性

履之适也
可也
  民族识别工作的缘起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历代反动统治者奉行民族压迫政策,一些少数民族被迫隐瞒了自己的民族成份。此外,由于国民党政府把少数民族看做是“国族”的大小宗支,许多民族得不到承认。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人恢复了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许多民族向政府提出了承认自己是单一民族的要求。一时间,各种各样的民族称谓纷纷出现。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仅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的少数民族代表中,就出现了60多种民族称谓。到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各地调查统计出来的少数民族成份更是多达400个。面对纷纷涌出的民族称谓,进行科学的鉴别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因此,自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党和国家组织大批民族研究者和民族工作者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对待识别族体的族称、族源、分布地域、语言文字、经济生活、心理素质、社会历史等进行了综合调查和分析研究,并在充分尊重该族体人民意愿的基础上,科学地甄别其民族成份和族称。  民族识别是中国共产党为了认真落实民族平等政策所做的一项开创性工作,在国内外没有任何先例可循。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施联朱就参与了当时的民族识别工作,如今已是86岁高龄的他对于那段历史依然记忆犹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发表了对民族识别工作重要性的看法,“如果不鉴别,不解决民族成份,不知道全国到底有多少个民族,那么对于将来人大代表的产生,以及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都会有很严重的后果。”可是说归说,到底怎样做呢?由于并没有特别的理论与实际经验可借鉴,施联朱说,“就是用斯大林关于民族的4个特征来套。”而施联朱对于自己当时的评价就是年轻,胆子特别大,并没有意识到可能产生的后果。  施联朱1950年考入燕京大学攻读民族学硕士研究生、兼任助教,开始从事民族研究工作。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他调入当时的中央民族学院,成为新中国专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最高学府的最早教师之一。他曾先后参加政务院调查组,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调查“土默特旗县并存”的问题;参加由北大、清华、燕京3所大学师生组成的调查组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调查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族的历史与现状;两次参加中央民族访问团,到过海南岛、粤北、内蒙古、东北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慰问,并对蒙古、达斡尔、朝鲜、赫哲、锡伯、黎、苗、瑶等民族进行调查。这些经历也为他日后参加民族识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个民族识别调查组  1953年,中央民委向浙江、福建派出了第一个民族识别调查组——畲民识别调查组,组长就由施联朱担任,另两位同志分别是黄淑娉、陈凤贤。调查组到达上海后,当时的华东军事行政委员会和福建、浙江省委统战部等领导非常支持,又调派了雷关贤、雷恒春两位畲族干部担任调查组的翻译和向导。他们深入到浙江景宁、福建罗源、上杭及彰平的畲族村寨,每处都住了20 多天。当时畲族地区的交通十分不便,在从浙江云和县去景宁畲乡的路上,要翻山越岭,过河涉水,整天穿行于遮天蔽日的深山老林中。施联朱下颚的一个伤疤,就是在前往畲乡景宁的路上不慎落水,划破了面部,为他的第一次畲乡之行留下一个难忘的“标志”与“纪念”。  畲民自称“山哈”,意为“山里人”或是“居住在山里的客人”。闽东、浙南的畲民都说自己是从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迁来而逐渐定居下来的族体,不是当地的土著居民。当地汉人视他们为外地迁来的陌生人,畲民自称为“小姓人”,称汉人为“大姓人”,畲汉之间的民族界限一清二楚。此外,畲民在服饰、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个要素在畲民识别中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畲民中广泛流传着的“盘瓠传说”,反映了他们原始社会残留的图腾崇拜,而且被赋予了强烈的感情,升华为畲民的独特标志,使畲民成员都共认大家同属于一个始祖,用以表示本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维系着他们成为不同于汉族的一个民族共同体。学者们在这次调查中,还剖析了畲民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历史上畲民与瑶族的渊源关系,结果认定畲民既不是汉族,也不是“瑶族的一支”,而是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  几经周折的土家族识别工作  在民族识别过程中,颇为曲折的是土家族的识别工作。土家族是分布在湘鄂川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汉语文。千百年来在封建统治者的歧视压迫下,土家人民艰苦创业,变荒山为良田沃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土家”作为民族称谓的出现,是和汉人迁入当地直接相关的。宋代以后汉人陆续迁入土家族地区,特别是在清代改土归流后,汉人大量迁入。为了和汉人区别开来,“土家”人用汉语表达时自称“土家”,称迁入的汉人为“客家”。但长期以来,土家族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一直没有得到认定。  1953年,畲民识别调查组在前往畲乡的路上。(前二为施联朱)  1953年9月,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派调查组会同湖南省有关部门到湘西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历史调查和民族识别工作。在湘西土家族聚居区域,潘光旦、王静如等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语言调查,形成了在土家族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3篇调查报告。潘光旦充分利用实地调查和有关民族志资料,又在大量的历史文献中爬梳清理、上下求索。高度近视的潘光旦花了4年时间,在浩瀚的文献典籍中,摘录了1359张有关土家和古代巴人的卡片,证明“土家”不是该地区的苗、瑶,也不是古代的“蛮”、“僚”。再从土家的自称“毕兹卡”(“卡”意为人,古代的巴人也自称“毕兹”)以及语言、经济、社会、习俗、信仰和文化生活等方面,与古代的巴人进行比较,结果证明这些特征只是巴人与“土家”有。他以动态的观点,上溯“土家”与古代巴人的族源关系,无不环环相扣,从而弄清了土家族的源流,得出极具说服力的结论:“土家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同时,王静如的研究指出,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甚至可以说是彝语支内的一个独立语言。学者们开展的民族语言调查及其研究,为土家族民族识别与认定奠定了基础。  确认一个民族需要科学根据。为验证相关结论,潘光旦不惜拖着残疾的身体亲自到湘西。一次,他要到一个土家山寨调查,因为公路被挖断,潘光旦只好弃车步行。他撑着双拐,一直走了三四公里路才到达目的地,然后又是同样返回。据和他同去的人回忆,老人的两个肋下因为拐棍撑着,都磨起泡了。  几经反复,中共中央统战部终于在1957年1月发文,正式承认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最后确定的民族——基诺族  基诺族是迄今最后确认的单一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景洪县的基诺山和勐海、勐腊等地,人口两万多。新中国成立前,基诺族一直是刀耕火种,上世纪50年代初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过去,基诺族被认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1958年,参加少数民族社会大调查的杜玉亭在基诺山上,看到了文献上曾经记载过的“三撮毛”,即指人的头心上留一块头发,然后左右两边各有一块头发。由此他对基诺人是彝族支系的说法产生了怀疑。  当时的杜玉亭刚从云南大学历史系毕业,被分配到云南省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参与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负责分工编写彝族史。那时的基诺族还叫基诺人,因为彝族的支系很多,当时已确定的就有几十个。彝族的社会形态也很丰富,有奴隶制,也有农奴制,而基诺人还处于原始公社时期,如果确认他们为彝族,那么彝族就是一个社会的活化石。但随着调查的深入,杜玉亭感觉这些人既不像是彝族、傣族,也不像其他民族。  在杜玉亭看来,基诺人虽然没有单独的文字,但有很多民族特点,如:村寨中有寨老(“卓巴”、老火头)、寨母(“卓色”、“老菩萨”、大斋)等古老氏族长老,保留了对偶婚和群婚残余的一夫一妻制小家庭,有共耕习惯等。这些鲜明的文化特点让杜玉亭感觉自己不能轻易下结论。  此后因为复杂的社会形势,杜玉亭的研究被搁置了。“文革”结束后,四川民族研究所的李绍明提出集合全国力量编写一本反映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书,这个时候基诺人的学术价值又重新被提出。于是,包括历史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在内的三四十人又一次到了基诺山,专家们最后的结论就是这是一个单一民族。  1979年6月6日,国务院正式确认基诺为单一民族,从这一天起,“56个民族”这一标志着平等、体现了团结的特殊称谓就诞生了。  采写、整理/本报记者 孙雅莉  供图/施联朱  相关链接  民族识别工作的4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建立到1954年,是民族识别的发端阶段。  从1950年起的3年内,中央人民政府先后派往西南、西北、中南、东北和内蒙古等地的中央访问团,分赴各民族地区,初步接触了民族识别问题。其后,国务院有关部门又组织一些专家分赴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族识别的调查研究。  在这一阶段,经过识别和归并,从400多个民族名称中,初步确认了38个少数民族的族称。其中除已公认的蒙古、回、藏、维吾尔、苗、瑶、彝、朝鲜、满等民族外,新确认的族称有:壮、布依、侗、白、哈萨克、哈尼、傣、黎、僳僳、佤、高山、东乡、纳西、拉祜、水、景颇、柯尔克孜、土、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鄂温克、保安、羌、撒拉、俄罗斯、锡伯、裕固、鄂伦春等。  第二阶段,从1954年到1964年,是民族识别的高潮阶段。  这一阶段是在前阶段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比较深入的民族识别工作,进一步展开大量、深入的民族识别调查研究。  1964年,对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登记的183个民族名称,又经过识别调查研究,新确认了15个少数民族,即土家、畲、达斡尔、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现改为德昂)、京、独龙、赫哲、门巴、毛难(现改为毛南)等,将74种不同名称归并到53个少数民族之中,还有几十种在识别过程中自动撤销原登记的民族名称。至此,已填报的族体的识别工作得到了基本解决,还存在的有待于识别的族体已为数不多。  第三阶段,从1965年到1978年,是民族识别受到干扰的阶段。  1965年确认了珞巴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  贵州省从1965年起,先后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安顺地区进行了一年多的民族成份调查研究工作,主要对“革兜”、“东家”、“木佬”、“三锹”等人们共同体进行初步的了解。  第四阶段,从1978年到1990年,是民族识别的恢复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民族识别工作的重点是在一些地区对一批人的民族成份进行恢复、更改;对一些自称为少数民族的人们共同体进行辨别归并。  1979年确认基诺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  贵州自1981年起,再次展开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调查研究工作。将7000余人的“绕家”、4.1万人的“东家”和3.7万人的“南龙”(其中包括1万多人的“龙家”,他们自认为白族)归并于苗族;将3万余人的“睤睟”归并于毛南族;有60多万人的“穿青”,仍维持原来族属识别的意见,划归汉族。在湖南省西南部有一部分汉人,因长期与少数民族共同居住在一起,受少数民族的影响,有一些特征发生了变化,如“哇乡人”、“本地人”和“梧州瑶人”,他们要求承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经过识别调查研究,确认他们不是少数民族,而是汉族的一部分。  1985年,有人认为新疆阿勒泰的一部分蒙古人是“图瓦人”,经过调查研究,他们不具备单一民族的条件,而是蒙古族的一部分。在此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还识别了涉及20个县市、50多个乡镇的10个少数民族,共10万人。  有些族体在划归某一少数民族之后,也出现过重新提出要求作为单一少数民族的情况,如云南的“苦聪人”和“摩梭人”。经过重新识别调查,仍维持原来的意见,“苦聪人”为拉祜族的支系,“摩梭人”为纳西族的支系。  截至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止,正式确认中国有56个民族。  --------------------------------------------------------------------------------  浮云  出处:中国民族报 (选自施联朱所著《民族识别工作的进程和意义》)  http://kbs.cnki.net/forums/3434/showpost.aspx  http://database.ce.cn/gqzlk/gqzlkmzzj/mz/200711/07/t20071107_13518155_1.shtml

青海民族研究的介绍

风不止
托宿于义
《青海民族研究》于1989年创刊,是由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主办的民族学类综合性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

世界民族的研究情况

法琳
猫街
民族,也和其他历史现象一样,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和规律。人类区分为民族的历史,在整个人类历史漫漫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正是由于出现了民族区分,我们这个星球便开始出现纷繁多变的民族情况和民族关系,同时也向人类的智慧和科学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思考、探索的重大课题,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进行研究。如社会科学其他学科一样,世界民族研究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资料积累过程。从中外历史记载来看,各族人民出于和平交往和战争防御的需要,对于周围民族的关注和了解很早便已开始。撇开多少带有神话色彩的口头传说,最早见于文献史料而包含大量民族情况、记述比较翔实并流传至今的古代著作,在西方有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的《希波战争史》,公元前1世纪G.J.凯撒的《高卢战记》,1世纪C.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斯特拉博的《地理学》和大普林尼的《自然史》等;在中国有公元前2~前1世纪司马迁的《史记》,1世纪班固的《汉书》,3世纪陈寿的《三国志》,以及历代正史、稗史和方志等。由于古人的地理概念和时空观念比较狭小,对于四周民族了解的广度和深度都是有限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方由近而远逐步扩大与外界交往的范围,从而使各地民族情况的记载也得以日益丰富和翔实。例如,中国东晋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远游天竺、中亚和东南亚所写下的《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 宋代赵汝适的《诸蕃志》和周去非的 《岭外代答》,元代汪大渊的《岛夷志略》和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以及明代马欢、费信和巩珍跟随郑和七次下西洋所写的见闻录《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都包含有大量关于远方民族的情况资料,使中国人的视线逐步向西扩展,直达地中海和非洲东岸。再如,意大利旅行家M.波罗(即马可·波罗)于13世纪远游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所留下的《马可波罗游记》,使欧洲人大开眼界,诧为奇闻,他们深被东方各国的民族风情和繁华富庶所吸引。在15~17世纪掀起的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的热潮中,欧洲各国的航海家、探险家、 传教士、商人和殖民者, 纷纷到达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东南亚。他们关于新接触到的各族人民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的报道,进一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大大丰富了人们对于世界民族的认识和了解。尽管其中有些报道带有种种偏见,但总的说来,在世界民族资料的积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近代各国关于世界民族的研究,便是在以上各个时期积累的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至19世纪中叶,以世界民族资料为基础的研究著述大量涌现,引起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兴趣和关注。K.马克思和F.恩格斯为了论证他们的唯物史观以及人类成文历史以前的社会状况,曾仔细阅读瑞士、英、美、俄等国的民族学家J.J.巴霍芬、J.F.麦克伦南、H.J.S.梅因、J.拉伯克、E.B.泰勒、L.H.摩尔根、Μ.Μ.科瓦列夫斯基等人的著作, 引用了关于美洲印第安人、 亚洲印度人、大洋洲波利尼西亚人和澳大利亚人、欧洲克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的资料,使他们对人类历史早期阶段的推测得到了充分的实证。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出于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还亲自对欧、亚许多民族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写出大量论著,如《论日耳曼人的古代历史》(1881~1882)、《法兰克时代》(1881~1882)、《爱尔兰史》(1870)、《1867年12月16日在伦敦德意志工人共产主义教育协会所作关于爱尔兰问题的报告的提纲》(1867)、《印度史编年稿》(1881)、《印度起义》(1857),以及关于中国、中亚、波斯、波兰、匈牙利反对民族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的论述。这些论述提出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思想,对于世界民族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在进行世界民族的研究。凡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全都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拥有大批研究人员,有的多达数千人。不过由于国家的性质不同,他们进行世界民族研究的目的、任务、范围和规模也有所不同,将世界民族研究列入的科学体系也有所不同。在欧美各国,对世界民族的研究并不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而是将其分属于不同学科。首先,他们将世界民族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文明民族,或称先进民族、历史民族、有文字民族;另一类是野蛮民族,或称落后民族、 自然民族、无文字民族等。实际上, 他们所谓的“文明民族”仅指他们自己,而把以往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统统归入“野蛮民族”。他们在研究活动中一直将两者严格区分开来。对于欧洲文明民族的研究,皆由文艺复兴运动以后所形成的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各学科分别进行。关于欧洲民族运动兴起时期所产生的民族概念、民族原则和民族主义思潮等问题,一般由政治学研究;关于民族来源和形成发展问题,由历史学研究;关于民族意识和民族性格问题,由心理学研究;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问题,由社会学研究;关于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问题,则由民俗学研究。然而,面对“地理大发现”所接触到的广大非欧洲民族,所有这些学科都感到生疏和无所作为。于是,在19世纪中叶便形成了一门专以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东南亚落后民族为研究对象的特别学科──“民族学”,(在欧洲大陆称“民族学”,在美国称“文化人类学”,在英国称“社会人类学”),使“民族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欧美各国世界民族研究的主要部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殖民体系的崩溃,始有人主张将民族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欧美各国的发达民族,将研究“简单社会”所得出的理论、方法和经验推广到对于“复杂社会”的研究。有人甚至主张将民族学变为一门包罗万象的超级学科,用以取代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的所有学科。不过,这仅仅是某些学者的一种设想或趋向。但实际上,欧美民族学的研究对象主要还是在第三世界。苏联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便已开始,但规模不大。战后,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的增大,世界民族研究的规模迅速扩大。自1954年至1966年,陆续编辑出版了一套《世界民族志》丛书,共18卷,1200多万字。自70年代起,又开始出版《国家和民族》丛书,共20卷,800多万字。此外,还出版有《世界民族地图集》、 《世界民族百科手册》(1卷)、《世界民族百科全书》(2卷)、《世界民族艺术百科全书》(5卷)和各种专著。他们在学科体系上与西方不同,认为民族学是历史科学的一个部门,并将民族学扩大为研究世界上古今一切民族的学科。日本对世界民族的研究也非常重视。过去,他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东亚和东南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先后编辑出版两套大型画册:《世界民族大观》(8卷)和《世界之民族》(20卷);并于1977年在大阪吹田市建成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建筑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收藏世界民族文物约5万余件。但在学科体系上多受欧美各国的影响,对各国各派学者的观点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欧各国以及第三世界一些新兴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世界民族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近邻地区民族的研究。例如南斯拉夫侧重于巴尔干半岛,波兰侧重于斯拉夫各族,印度侧重于南亚次大陆等。捷克斯洛伐克的研究范围较广,出版了许多关于美洲、 非洲、印度、斯里兰卡、 新几内亚和西伯利亚各民族的著作。罗马尼亚非常重视世界民族著作的翻译,还经常编写通俗性读物,介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和生活。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包含着丰富的世界民族资料。近代的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以及杨炳南的《海外番夷录》、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松龛的《瀛环志略》等著作,都有世界民族情况的介绍;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同样涌现出许多介绍世界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文章和著作。20世纪30~40年代,也有不少学者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开展国内民族研究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对国外民族情况的了解和研究。但限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本身的人力物力条件,只能翻译介绍一些世界民族情况,以及在小规模范围内开展世界民族问题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如1954年创办了《民族问题译丛》;1956年起在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设立民族学专业,系统讲授世界民族志课程;196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成立世界民族志研究组, 对苏联和亚洲、 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进行初步研究。在此期间,一些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单位在探讨各国政治、经济、历史和社会问题的同时,也注意到对外国民族问题的研究。通过以上活动,积累了一批关于世界民族情况的资料,培养出一批有志于世界民族研究的人才。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中,中国的世界民族研究一度被迫中断。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得到恢复,并迅速发展。1979年 5月在全国民族研究工作规划会议上确定世界民族研究的方针和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研究和介绍世界各国的民族情况和民族问题,为中国的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中国的民族工作服务,为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服务。同时,成立了中国世界民族研究学会,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学院建立了世界民族研究室。此外还出版了一批世界民族著作和文集。新中国的世界民族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学术领域,主要研究内容有3个方面:①民族情况。即各个国家的民族构成,以及各个民族的人口分布、种族类型、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族来源、历史梗概、社会形态、经济活动、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②民族问题(包括种族问题)。即各个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民族斗争及其表现形式、社会根源和发展趋势;有关国家的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所依据的理论和原则,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某些地区因民族问题而引起的国际纠纷和边界冲突等重大事件;第三世界各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反对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斗争等。③民族理论。即对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民族的形成、发展、分化、同化、繁荣和融合过程和规律进行探索;对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主义运动兴起、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和规律,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不同历史作用进行研究。同时注意研究各国各派学者所提出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和学说。当前摆在新中国世界民族研究工作者面前的任务,主要是有计划地大量收集资料,系统地介绍世界民族情况,重点研究有关地区的民族问题,以及培养从事世界民族研究的专业人才,为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做出更大的贡献。

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都要从研究什么入手

淡然无极
定也
研究民族文化,我认为先从地理环境入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当地人的生存方式,也决定了他们的处世哲学。其次是宗教,宗教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稳定意识,反映了当地民众切实的心灵需求,是民众的精神认同,然后是经济形式,地理环境会决定他们的经济是小农经济还是贸易经济,是重农还是重商,经济往来带来了哪些道德与社会规则,经济基础决定了哪些上层建筑。并非原创!仅供参考 您的采纳对我帮助很大!谢谢!研究民族文化,我认为先从地理环境入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当地人的生存方式,也决定了他们的处世哲学。其次是宗教,宗教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稳定意识,反映了当地民众切实的心灵需求,是民众的精神认同,然后是经济形式,地理环境会决定他们的经济是小农经济还是贸易经济,是重农还是重商,经济往来带来了哪些道德与社会规则,经济基础决定了哪些上层建筑。

民族与种族的根本区别

六重唱
六重唱
种族和民族的区别 种族(人种)和民族是初中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仅一字之差,但有着本质的区别: ①内涵之别 种族是人类发展初期形成的有共同体质特点的人群。而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②外延之别 同一种族,可以分属不同的民族。例如,中国的汉族、回族、朝鲜的朝鲜族,日本的大和族都是黄种人;欧洲的许多民族都是白种人;非洲南部的许多民族都是黑种人。而同一民族几乎不可能分属不同的人种。 ③标志之别 种族一般是以肤色、发色与发型、眼色、头型、面型、鼻型、血型等体质特征为标志划分的。而民族则是以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等社会因素为标志划分的。 ④属性之别 种族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人类各集团长时间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产生的,属自然现象,绝无优劣之分,种族主义者鼓吹的“种族优越论”是反科学的谬论。而民族是社会实体,这一人们的共同体,并不是自古就有的,也不是永世长存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将来,当全世界进入共产主义时代以后,随着各民族的高度发展和繁荣,民族差别将逐渐消失。因此属社会属性。 ⑤数量之别 世界上的种族,主要有三种: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而民族的种类很多,根据粗略统计,大致有近200个,并且各民族人口的数量差别很大,人口超过1亿的民族全世界共有18个,其中汉族人口最多,达10亿人以上;人口很少的民族像印度尼西亚的托瓦拉族,人口只有几十人。

作为事业单位,民族研究所福利效益什么的好吗?和公务员有比吗?

虽善不善
金钱梦
无论是性质还是职业类型上看 相对而言 公务员的运政管理所要强些还是民族研究所福利效益好但这是零效益的部门。也是他好吗? 有没有实际数据?追答不是,只有民族研究所福利效益好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怎么样?

何启
行葦
简介: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是新中国成立后,为实践党和政府平等、互助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而设立的机构。前身是1956年组成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四川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和1959年组建的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民族研究所。1964年1月正式建所,为隶属四川省委民族工作委员会的科研机构。注册资本:83万人民币详情官方电话官方服务官方网站天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