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景德镇市创新民间艺术陶瓷研究所怎么样?

打破者
九月刊
通过爱企查查看景德镇市创新民间艺术陶瓷研究所信息和资讯。

民间美术有那些种类?民间美术与民俗有什么关系?民间美术造型与传统文人画造型、传统西画造型有什么区...

逼猴儿
三空
民间美术有那些种类:1、绘画:其中包括版画、年画、建筑彩画、壁画、灯笼画、扇面画等。2、雕塑:有彩塑( 奇观彩塑 、 小型泥人)、建筑石雕、金属铸雕、木雕、砖刻、面塑、琉璃建筑饰件等。3、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制玩具、铁制玩具、纸玩具、蜡玩具等。4、刺绣染织:包括蜡染、印花布、土布、织锦、刺绣、挑花、补花等。5、服饰:包括民族服装、儿童服装、嫁衣、绣花荷包、鞋垫、首饰、绒花绢花等。6、家具器皿: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 、木器 、竹器 、漆器、铜器及革制品、车马具等带有装饰及艺术价值者等。7、戏具:包括木偶、皮影、面具、花会造型等 。8、剪纸 :包括窗花、礼花、刺绣、刺绣花样、挂笺等。9、纸扎灯彩:包括各种花灯、各种纸扎。10、编织:包括草编 、竹编 、柳条编、秫秸编、麦秆编、棕编 、纸编等。11、食品:糕点模、面花面点造型、糖果造型等。 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民俗,就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风俗。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民俗包括民间美术。民间美术可以是民俗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类别,也是民俗的艺术体现,不同的民俗特色有不同的民间美术表达手法。民间美术造型与传统文人画造型、传统西画造型的区别民间美术造型古朴简略,传统文人画造型强调意会并因此注重针对性夸张,传统西画造型更讲究透视和结构肌理。如果说区别,则中国画以及中国民间美术都以娱乐性和装饰性为重,并不过分追求透视及结构肌理。

(作业)结合你的情况,谈谈你对中国民间艺术的认识

功利
海之路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同全世界其他民族的民间舞蹈文化一样,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它贯穿了几千年漫漫的时光,不断发展变化并影响着其他的艺术形式。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有着罕见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正是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使得民间舞经受住了考验,生生不息。世界民间舞如此,中国民间舞亦如此。没有一门艺术可以像民间舞那样,能够最直接、最生动、最富感染力,也是最直观地表现该民族人民的性格、气概、气质、生活方式、本质精神、物质文化、生存状态乃至宗教信仰等等一切。所以,民间舞在中国的美学史上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已成为中国文化构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研究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永葆这一文化载体的生生不息灿烂美丽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将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特征,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民间舞蹈发展的创作原则,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美育普及进行分析与思考。一、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民间舞是民族的,也是传统的,对待民间舞的传统问题,往往有这样一种观点。仿佛只有民间所传承的“原生态”的舞蹈才是民间舞,否则便不是民间舞而是创作舞蹈。持这种观点的人便强调“原汁原味”。从美学理论上,也片面强调坚守传统,“民间舞走得太远了”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民间舞的创作实践,也使我国的演艺性民间舞停滞不前。什么是传统?传统不是截止于某年某月某日,而是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今天成气候之潮,明天便汇入传统之流。民间舞从生活中走上舞台,成为演艺性的舞蹈艺术,就必须加工提高,对所谓”原汁原味”的片面强调只会妨碍民间舞的技艺提高和审美发展。当然也要防止随意性,因为既然是民间舞,就应该有特定的民族、地域、风格。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就是一部将原生的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整合重构,再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既有传统之美,又有现代之力的舞台新作。应知,民间舞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不能凝固的活化石。“原生态”的民间舞属于土著文化的范畴,我们的民族不能永远停留在向世界展示土著文化的水平,而需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民间舞。民间舞的传承过程是随着时代而发展的,我们要以谨慎的学习、继承和立足于创造性发展的基本态度对待民间舞蹈艺术,在传承过程中保存着民间的根本传统,而新的内容也时时刻刻在不断增加,从而使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不断丰富,不断提高。二、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特征1.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继承性、群众性、娱乐性在远古时期,舞蹈便作为一种肢体语言存在。随着历史的发展,民间舞蹈已不仅仅局限于巫术活动和对神崇敬的表达。而在内涵里,民间舞蹈作为文化积淀的传承手段,其自身的层面有了本质的飞跃。因此,民间舞的继承性成为中国民间舞蹈发展基本特征之一。民间舞是在一种群体化的自我审美中来完成继承文化的过程。它从最初的个体感情抒发,演绎成群众集体创作的成果,又从最初的田间地头式的劳动讴歌发展成为一种自我娱乐,并在娱乐中接受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陶冶,因此群众性和娱乐性就必然构成了中国民间舞蹈发展的另一基本特征。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同时还在时代特性的影响下,扮演着不同阶段、不同地域、不同表达对象的多元化角色,因此,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植根于民族,昌盛于时代。2。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感情色彩性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感情色彩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舞蹈向自娱及娱人的方向过渡,并在不断地发展流传中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长期保存下来。原始人通过劳动生活认识到舞蹈对于他们生活的重要性,从实实在在的身体感受,到精神世界的感情投入,就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感情色彩性表现在形象性的感情表达方式。民间舞蹈起源子民间,反映现实生活,强调形象的感情色彩。各民族民间舞蹈是自娱性的活动,与广大人民劳动生活、宗教礼仪、节日庆典等风俗习惯紧密相连,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千百年来民间舞蹈长流不息、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中国民间舞是人民群众情感色彩的体现。它的一切内在精神气质、形式结构和风格特色都是该民族的精神、信仰、心理审美意识所·决定和赋予的。它不仅是审美的需要,更是人们对未来的期望和精神的寄托,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赋予中国民间舞蹈新的生命力与新的形象。3.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多元性当今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正面对海外艺术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它发展了、变异了、拓宽了,形成了许多边缘化的市场。深圳民俗村的建立使民间舞走向旅游业,民间舞成为人们旅游生活的一种方式。夜总会的风行使民间舞走向歌舞厅,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寻找解脱的场所;街头秧歌的盛行使民间舞成为人们强身健体的一种运动方式,当下的“广场新秧歌”红遍城乡的大街小巷。在历届的各类全国舞蹈大赛中,专业舞蹈家利用民间舞的大量素材进行改编、创作,表现艺术思想感情和观念的舞蹈新作品的结构主体已摆脱了民间和民俗的单纯性,上升为民族精神的把握和理念追求。那自娱性与表演性的并轨决定了民间舞具有更广阔的空间,使民间舞成为能打动观众的舞台艺术。代表一定阶层、一定观念上的“学院派”模式的形成,是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从“俗”到“雅。的当代走向,它代表着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一个升华过程,即民间——民俗——民族——典范。它标志着中国民间舞蹈文化逐渐完整和审美意义上的提高,最终以民族的传统优势和个性走向世界。三、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方向民间舞蹈文化代代相传,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自身而日臻完善,祖国的富强为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并且提供了物质和经济基础,从而开辟了广阔的艺术创造道路,民间舞蹈的精髓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和发展。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方向形成了明确的目标:1、通俗文化方向。不分自娱性还是演艺性,以通俗为主要特征,并且特别重视自娱性舞蹈,这就是戴爱莲先生主张的“民族舞蹈大家跳”。这个方向是以已经形成了的、具有一定题材及固定了的形式和传统的民间舞蹈为基础的。2、精英文化方向。主要是演艺性舞蹈,以高雅为主要特征,重视技艺,从民间舞中吸取营养,发掘民族精神,提炼动作元素,这就是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为代表的“学院派”民间舞。这个方向是以民歌、史诗中存在的思想和主题,以现代的形象所创作的表现舞蹈家艺术思想感情和观念的舞蹈新作品。四、中国民间舞蹈发展的创作原则1.对传统的“原生态”的民间舞要进行创造性的解释。即要对其进行加工和技艺上的提高,使之更有诗意、技艺性和音乐感,同时也更有舞蹈性,而不是照搬、机械复制或简单模仿。真正的舞蹈编导,不应当是一个摄影师,而应当是一个艺术家。他应当深刻揭示该民族民间舞蹈的内容和内涵,并使其形式得到充分发展,同时在技艺上得到提高。比如,民歌只有经过音乐家的整理,歌唱家的演唱,才会具有比“原生态”民歌更优美的声乐色彩,才会比“原生态”民歌更具有感情色彩和艺术表现力,这就是加工、提高和强调技艺的作用。我们今天看到的《云南映象》就是舞蹈家杨丽萍出于对舞蹈的热爱和与生俱来的民族特质,孜孜不倦地用了一年多时间深入云南各地采风,甄选了云南具有典型代表的音乐舞蹈元素,花了15个月精心排演,用独到的视角和想象力倾心构架出了这么一台既具传统之美、又有现代主力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2.以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和民族传统精神为依据创造新型舞蹈。民间舞是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反映,因此,舞蹈编导不能只研究舞蹈,还要以对民间舞蹈传统的深刻研究为基础,研究人民的生活和文化,这样才能弄清楚某一舞蹈的产生过程、其中的思想感情、影响其形式和风格的生活生产方式等,然后用丰富的想象力在舞台上创造出新型的但有原生态民间舞的形象、感情和风格的、新的民间舞。正如《云南映象》让我们看到表现云南各民族民间着装的生活原型,展现62面鼓带来的鼓风鼓韵,以及120个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面具……所有这一切都是直接来自云南当地,保持了它的原始风貌。而诠释了的《云南映象》所呈现的原创精髓、经典重构、现代元素的舞蹈语言,是民族的激情、生命的激情,是来自心底深处饱涨的激情。那富于想象的歌词与抽象的舞蹈相协调,与歌舞整体的浪漫色彩相协调。我们本土有无数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所缺少的只是挖掘而已,在原生态和艺术加工中找到契合点是不容易的,而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就是以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和民族传统精神为依据创造的新型舞蹈,将中国的舞台艺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创作领域。3.用现代的手法体现传统的民间舞形象。如《云南映象》,原始而现代。它的内容是原生的,是村民们普通的生活,它的演员是土生土长的,舞者70%来自云南的各个村寨,他们的血液中流淌着原始的舞蹈基因。它的道具是真实的,牛头、玛尼石、转经筒等,打动人的正是它的原始和真实。《云南映象》的手法是现代的,时尚的手法让古老的东西熠熠生辉,更容易走进现代人的心灵。在民间,其实舞蹈无处不在;在民间,舞蹈是简单的。简单的舞蹈用现代的手法,给人以越是简洁朦胧,想象的余地就越大,内涵就更丰满的舞蹈形象。现代的手法可以表现在舞蹈的音乐上,如《云南映象》。云南原生音乐作为主旋律与歌舞一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过加工的原始音乐,包括所有打击乐与舞蹈同时充实了场景;现代创作音乐,作为舞蹈伴奏和气氛的营造,用各种不同的配器、音色、和声,通过现代的编配营造了很原始的感觉,是前面的延续,又是现代的发挥,既是民族的,又是现代的,因此我们被震撼,被打动,被感动,我们在乐、歌、舞、光、影中感受到的新时代强劲的魅力,这种民间舞的形象体现的不仅是舞蹈艺术的价值,而是一种文化的价值。五、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美育普及1.在美育中推广民间舞,对于民间舞自身发展更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而美育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最好方法之一。不断的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反馈回来的信息,使我们认识到民间舞蹈在审美教育中是一种易于推广的艺术形式,中国民间舞历史发展的诸多有利因素使得它可以成为中国现代审美教育的一种不可多得的内容。同时,在美育中推广民间舞,对于民间舞自身发展更有重要意义。它的显著作用为:其一,可以让民间舞重新回到民间,汲取新的生命力量,让人们重新开始重视民间舞。民间舞本身就是由广大劳动人民发明、发展和传承的,只有让民间舞重返民间这个母体中去,才可能在它的发展上找到生命之源。其二,让民间舞拥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个群众可以理解为培养审美群体,即广大的能够欣赏舞蹈的观众。经过美育的大部分人虽然不可能从事民间舞专业工作,但他们至少在不同程度上了解了民间舞,看得懂民间舞,知道民间舞美在何处,而当这些人到社会各个阶层去的时候就会为民间舞编织一张巨大的审美网,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审美潮流。2.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作用在美育中的重要意义。随着人们对应试教育的不满和对现代教育的探索,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业有成之余能学习一点艺术,提高修养,增强创造力与想象力,中国民间舞文化的教育就成为中小学的审美情趣培养的手段之一。通过中国民间舞文化的美育教育,使学生更加热爱美,懂得民间舞美之所在。经过对各种民间舞的学习,潜移默化着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品质和对美的敏锐感悟力,从而净化心灵,提高个人修养与素质。普及中国民间舞文化以美育为最高原则,形式并不重要,技术动作的学习也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美,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舞蹈美,体验舞蹈美,领悟民间舞蹈的精髓。普及中国民间舞文化对学生良好体态的养成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使学生身体协调,还更能促进身心共同发展,气韵相通,以神带形,神形并茂。普及中国民间舞文化能够在两种气质上深刻地影响学生:一是民族气质。让学生在学习某种具体民间舞蹈的同时,接受那一民族的文化熏陶。例如学习蒙族舞,让学生着重体会那种豪迈的气概;学习朝鲜族舞,体会那种含蓄内收的神韵;学习维族舞,体会那种乐观幽默的态度,当学生真正能体验到该舞种的民族风格时,他们也就更容易学习这种舞蹈。二是自身气质。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在表演中加强自身的信心。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形成自然美的体态,并与美的心态相结合,让自己的气质更文雅,更富活力与魅力。普及中国民间舞文化能够在普通中小学相对枯燥呆板的环境中营造出一个轻松、高雅、自由的空间,让青春期的孩子们有一个正当抒发、宣泄情感的场所和方式。日益改观的人民生活、繁荣昌盛的民族文化使得民间舞蹈焕然一新,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将历经多重的淘洗,多重的接引,多重的扬弃,最终以宽松、兼容、自然、率真的民族传统优势和个性走向世界。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请选择其中你知道的一项民间艺术,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听之无声
不怨飘瓦
如剪纸  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剪纸的表现方法很多,这里重点归纳为单色和彩色两种,单色剪纸又分:  1.阳刻剪纸,通常是采用红纸黑纸或其它颜色的材料剪刻出来的单色剪纸作品。阳刻剪纸的特征是保留原稿的轮廓线,剪去轮廓线以外的空白部分。它的每一条线都是互相连接的,牵一发将动全身。  2.阴刻剪纸,阴刻剪纸的特点与阳刻剪纸恰恰相反,就是刻去原稿的轮廓线,保留轮廓线以外的部分。所以阴刻 剪纸的特征是它的线条不一定是互连的,而作品的整体是块状的...  真正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是具有一定标准的:  1、刀味与纸感 一幅优质的剪纸艺术作品必须要具备剪纸艺术自己应有的风格和特点...  2、玲拢剔透 剪纸艺术语言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所有形象都是在玲珑剔透的形式中塑造...  3、强调装饰 一幅优秀的剪纸艺术作品应该强调装饰味,构图平视、对称,画面均衡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民间文化特征

德则不冒
周敏
  关于“民族民间文化(folklore)”的内涵——对于那些具有民族民间特性的、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遗产,世界上不同国家和组织的称呼和理解不同。国际上采用主张版权保护的国家和组织通称其为“folklore(我国学者直译其为‘民间文学’,也称‘民间文学艺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民间文学表达形式、防止不正当利用及其他侵害行为的国内法示范法条》(以下简称《示范法条》)中指出:“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形式(expression of folklore)”是指由传统艺术遗产的特有因素构成的、由某国的某居民团体(或反映该团体的传统艺术发展的个人)所发展和保持的产品,尤指下列内容:(一)口头表达形式,诸如民间故事、民间诗歌及民间谜语;(二)音乐表达形式,诸如民歌及器乐;(三)活动表达形式,诸如民间舞蹈、民间游戏、民间宗教仪式;(四)有形表达形式,诸如民间艺术品、乐器、建筑艺术形式等。其中,前三种形式无论是否固定在有形物上均属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形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的建议中称其为“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olklore)”,该组织1998年编写的《世界文化发展报告》中又将文化遗产分为“可接触性文化遗产”和“不可接触性遗产”两类。此后,该组织又开展了“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评估命名。  在我国近年此方面的立法建议中,有人称“传统文化”,也有人称“无形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化”等。在文化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国际、国内研讨会中,则根据我国的传统习惯和立法现状,将其称为“民族民间文化”。笔者赞同“民族民间文化”的叫法。  至于“民族民间文化”的内涵,笔者认为,它应该是个广义的概念,即由某一特定民族或一定区域的人群世代相传,留存于民间的,反映该民族或该区域人群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心理特征及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群体特征、宗教信仰等诸多内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总和。具体而言,包括:手工艺生产技艺及其制品;在民族民间流传的诗歌、音乐、歌舞、戏曲、曲艺、谣谚、皮影、剪纸、绘画等艺术表现形式;反映某一民族或区域习惯风俗的礼仪、节日和庆典活动、游艺活动、民族体育活动、饮食、民居、服饰、器具、工具、建筑物、设施、标识及特定的自然场所;在一定区域或群体中流行的语言、文字;传统医药知识;有价值的手稿、经卷、碑碣、楹联,等等。但是,鉴于一段时期以来,许多国家已制定了比较完备的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法律,一些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公约已经缔结,且对于传统医药的保护可以通过其他立法途径来解决,因此我们立法时“民族民间文化”的概念应该是狭义的,既侧重于广义的民族民间文化中的非物质部分,但也涉及反映民族民间文化内涵的实物和资料。主要包括三大类,即“传统工艺”、“文学艺术”和“民风民俗”。具体来讲,即:具有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的语言和文字;世代相传,流程完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或地区特色的生产工艺及其制品;具有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反映某一民族或区域风俗习惯的礼仪、节日和庆典活动、游艺活动、民族体育活动等民间习俗;集中反映某一民族或地区生产、生活特征的民居、服饰、器具、代表性建筑物、设施、标识及其他物品等;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代表性建筑物、设施、标识及特定的自然场所等等。  二、民间文化的基本特征  民族民间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就主体而言,具有不特定性,即许多情况下是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群体作品;  ——从时间上看,具有续展性,即民族民间文化是代代相传、世世延续的,每一历史单元都是文化的传播时期,也是再创作时期;  ——从地域讲,具有限制性,即一般一种民族民间文化形式只在某一特定地域内具有相同生活方式和审美心理的群体中流传;  ——在存在形式上,具有不可分割性,许多情况下民族民间文化是以无形与有形的有机结合而存在的。  因此,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不仅涉及知识产权的保护,还应包括对民族民间文化的调查、记录、研究、传承、传播等许多方面。  说到民间文化的特征,我们可能举出许多条,比如集体性特点,历史传承性特点,变异性和稳定性特点,历史的依存性特点,高超而独特的艺术性等等,等等……这些当然都是很重要的方面和大家很热衷的话题,但是,这些特征,或者是针对创作主体对民间文化的关系或者是针对每个单一事象、以及这些事象所组成的整体门类而言的。这些,当然都是民间文化研究领域的先贤们以及当代的同行们,探索得比较多的课题。如果冷静地和仔细地翻检一下这二百年来的研究史,我们会惊异地看到,大家倾注热情最多、最伤大家脑筋、使大家不忍离开、让大家反复探索、讨论不休的话题,却是民间文化事象自身的彼此间的关系问题。这里我指的是民间文化事象的雷同性,或言重复性、不断重现性问题。  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反反复复唱着大体相同的歌,讲着大体相同的故事,这是为什么呢?  几乎所有的涉及民间文化的学派,都十分关注这个课题。如果说它们由于对雷同性的认识彼此相左造成了它们之间的本质差异、使它们得以各立门户,这种说法或许是过于极端,是把问题过分地简单化了。但我们却可以说,各个学派总要把自己独创的理论体系和一整套特有的研究方法,像法宝一样祭起来,在这个题目上一试锋芒。这个题目,毫无例外地始终是各个学派津津乐道的话题。  三、民间文化的分类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在国际和国内的学界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即使在官方文件中的表述也往往有着较大的区别。《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巴黎公约)在第二条第(二)项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5大类;《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42号)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方面在巴黎公约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空间的概念,使之成为了6大类;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的附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在《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的基础上具体分为了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两大类,并将原来的六个大类列为六个范围;在国务院发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发[2006]18号)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10个具体类别;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辑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以下简称《普查手册》)中更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的分为了16大类(不包含文化空间,文化空间应为第17大类)169个子类,并据此编制了分类代码和每个类别的调查工作提纲。经过比较,我们可依照国内官方文件的位阶次序尊重《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方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依据,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六个类别。  分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档案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步骤。通过科学的分类,我们才能准确地辨别其属性,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很广,有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在普查过程中采集到的第一手资料会相当多,载体也会各式各样,有纸质资料、有音像资料、有图片照片、还有实物等,要将这些材料进行科学和规范的管理,分类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最为重要和复杂的,因为很多材料的内容是相互关联、相互交叉,存在着并列、从属、递进等等各种关系,形式也是多样的,在表述一个项目时,有可能是通过实物,也有可能是文字、手抄本,还有的是通过对传承人的采访录音及其录音整理,也有的是通过录像记载,甚至是一幅画或者是一组照片,形形色色,所以有效地进行分类是必要的。  原则上说,我们可以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划定的十大类别进行分类:Ⅰ民间文学、Ⅱ民间音乐、Ⅲ民间舞蹈、Ⅳ传统戏剧、Ⅴ曲艺、Ⅵ杂技与竞技、Ⅶ民间美术、Ⅷ传统手工技艺、Ⅺ传统医药、X民俗。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又会出现很多难以归属的项目,因此,需要我们通过对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加以甄别,不能随意和武断。  一般情况下有几种分类方法:  1.按类别分  即是按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定的十大类别分。这种分类方式方便、直观、简洁、实用,囊括了非物质遗产普查过程中所采集的各个门类,尤其是一些民间信仰及传统节日,涉及的内容很广,在此只需归为民俗类即可,十分便捷和直观。按十大类别分,亦为今后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文本制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种方法要求对材料进行较为细致的阅览和分析,看其内容的侧重点,尤其是交叉学科或并列门类一定要加以鉴别,只有通过系统的了解才能准确地进行归类。  2.按地区分  这种方法较为笼统,但对于掌握某个地区(乡、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比较直观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传承人的相关材料的管理,运用这种方法非常有效,可以使我们十分迅捷地了解传承人的具体情况,便于我们开展保护工作。  3.按种类分  按材料的种类分(即按载体的不同分)。即:按纸质、实物、音像、图片等分门别类进行管理,这是区别于其它分类的一种管理法,这种方法较适合于实物的管理,前提是必须认真作好标签及说明。  实际上,真正实用而又科学系统和全面的分类方法是“综合分类法”,也就是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利用。以县一级地区来说,既为“先地区、后类别、实物另列”。也就是先按地区分,因为县一级地区采集的资料均以本地区乡、镇为主,先按乡镇分类,这样,每个乡、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采集情况、资源蕴藏量、现存情况、传承人基本状况等就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之后再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大类别分,每个区域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就突显出来了,让我们非常便利地加以了解和认识,为申报各级名录打好基础。实物另行管理,做好标签及说明,便于查找和对照,也方便保管。而申报名录文本则另行管理,仍然按十大类别分,获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别的名录项目分别以不同代码加以区别,如:县级代码●、市级代码▲、省级代码■、国家级代码★(这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给予的代码相同),如此,即方便管理,又方便查找,本地区各级名录项目一目了然,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县级名录项目数据库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民间文化研究方法  1、田野作业  2、立体纪录  3、科学整理  五、民间文化产业  要正视当前文化产业所面临的激烈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资源不再唯我独有,我们正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和资源外部掠夺。民间文化的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是占有资源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竞争还是要比开发力度、进入市场的速度以及市场运作能力等的竞争。  然而产业化又是一把双刃剑,产业化以市场为基本取向,生产由市场进行调节,由于价值规律作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局限性,它既为民间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带来良好的机遇,又使民间文化的保护面临着危机,带来负面作用。  一是在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上急功近利,出现世俗化、庸俗化,单纯机械地模仿前人,缺乏创造力和生命力,丧失了地域性这一民间文化的重要特色,导致一些民间文化产品品位和价值今不如昔,这在旅游品市场上表现最为明显。  二是在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存在着竭泽而渔的掠夺式经营,使不少民间文化失去了原始生态特色,丧失了赖以生存和传承下去的意义。这种现象突出地表现在旅游业的开发经营上,一些民间文化已成为纯粹的表演和旅游项目。  三是由于产业化开发,一些民间文化产品雷同,失去了个性特色。上述现象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民间文化将会陷在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旋涡中不能自拔,失去吸引力和生命力。连生存都成问题,更谈不上传承与弘扬了。 除了上述的负面影响外,当前在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上还有以下问题:一是当前民间文化产品的生产大多是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无法形成产品的规模效应,不适应市场化进程;二是在学术研究上,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很少有人研究如何指导民间文化应用及其市场开发。上述问题不解决,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民间文化不仅具有商品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要确保民间产业的良性发展,使民间文化得以保护、传承与弘扬,就必须发挥政府在民间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和参与作用。在对民间文化进行产业化运作时,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和商品价值规律,又要遵循社会价值规律和民间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在保证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下,加强监督和调控,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继承和创新、市场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致力于二者的平衡。既要转化和优化调控职能,为商品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创造必备的外部条件,又要充分发挥社会价值规律的自觉性,致力于弥补和修正商品价值规律的自发性缺陷,达到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起到保护、传承和弘扬民间文化的作用。  加大对优秀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的力度。制定加强民间文化保护的法规,使民间文化产品的开发建立在牢固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在对民间文化进行加工和提高时,要坚持"尊重历史、尊重科学、保持原貌"的原则,应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态度和方法,使民间文化在保护中不变形,在提高中不失格,让其成为名符其实的民间文化精品。尤其要注意防止出现"伪民俗"现象。  加快对民间文化资源利用、开发的步伐。在对民间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时,要注意在保护好原生态民间文化的基础上的智力性的创意、策划和产品创新,切忌主观地用所谓的"先进文化"、"先进技术",完全取代本土的和传统的文化与技术,杜绝这种看似"先进"实则是野蛮的开发。切忌受经济利益驱动,以创新开发为名,盲目求新、求变,使民间文化丧失传统精华和本土特色的破坏性开发。  是不是所有的民族民间文化都可以拿来产业化?民族民间文化的产业化要适度,不能一哄而上,要分门别类,区别对待。他们认为有两大类民族民间文化不适宜产业化。其一,濒危品种,当务之急是保护,提产业化是不现实的,比如剪纸,过去贴窗花,家家户户都需要,现在基本没人贴窗花了,剪纸也卖不掉了,剪纸艺人越来越少,不保护这种艺术就要失传。其二,精雕细刻、有丰富文化内涵、以收藏为消费目标的传统纯手工工艺,不适合产业化,比如紫砂、刺绣、玉雕精品,应该做精做专做特,如果流水线大规模生产,就容易粗制滥造,失去艺术个性,失去文化价值,最终也会失去投资市场。 处理不好这一点,容易给民间文化工作带来无穷后患。

我国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资料(较详细的)

纱织
天下之水
年画(new year paintings)是中国画的一种,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帖,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 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内容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表达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  中国著名的四大“年画之乡”是:绵竹年画,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这些地方所生产的年画深受城乡人民喜爱。  各地对年画的称谓南辕北辙,北京叫“画片”、“卫画”,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对年画逐渐约定俗成地简称为“年画”。   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   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并有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颇多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祇护宅”的观念,如“神荼郁垒”、“天官”、“秦琼敬德”等,体裁(或形式)有门画(独幅和对开)四屏条和横竖的单开独幅等。宋代已有关于年画的记载,目前见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见盛行。建国后,年画在传统的基绌上推陈出新,丰富多彩,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每逢过农历新年时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年画在这里面起着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较富厚人家,在厅房总喜欢悬挂老寿星、紫微星、福、禄、寿等。至与梅兰竹菊等花鸟图,自然亦在欢迎之列。  千百年来,年画不仅是年节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对于那类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性喜闻乐见的媒体。这种内容够得上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包蕴着一个完整的中国民间的精神。  年画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这些个性因素,不仅在题材内容里,从各个年画产地习惯的体裁、用色,线条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识别出来。由年画可以认识全部的中国民间。谢谢,不过能不能缩短一点,200字左右就更好了。谢谢!!!剪纸早在我国汉、唐时期就被用来作为装饰品,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从题材上分,有人物、动物、景物及花卉、组字等,既有展示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也有反映现实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涉及方方面面。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彩色、套色、衬色、拼色等若干种。从形式上分,有剪纸、刻纸、撕纸、烫纸和几种形式相结合等,多姿多彩。作为一种充满民族意识和人情味的文化现象,剪纸的魅力使无数人对它一往情深。它的历史渊源,它的思想内涵,它的美学价值,更是催人探索、领悟真趣。  应该说,剪纸的起源原本是极生活化的。汉、唐时期的民间妇女就曾以剪纸作头饰为时尚。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演变,剪纸一方面已改变了它的某些传统功效,但它的那种能用简明线条将繁杂事物表现得淋漓尽致的特性,却又以另一种怡情悦性的形式吸引着现代人,借用现代人的思想情感、物质条件和新的艺术手段,给古老的民间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  随着时代的发展,剪纸不仅仅限于生活的实用性,它已成为人们雅俗共赏的艺术珍品,登上了高雅艺术殿堂,并被人们广为收藏,或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也是国际上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成立了中国剪纸研究会,经常举办全国剪纸艺术展及文化交流活动。近年来,许多剪纸作者应邀到国外讲学,传播交流剪纸艺术。同时,剪纸也被社会广泛应用在电影、电视、报刊、杂志、书籍、邮票、商业广告、壁画装饰等各个方面,其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民间美术

道之过也
性情
  人民群众创作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  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贯穿于  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  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  能。  特征 民间美术是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远在距今6000年前新石  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就闪耀着民间艺术的光辉,中国在魏  晋以前的美术创作者主要是工匠,战国秦汉之际的石雕、  陶俑及画像砖石,虽为统治阶级生前或死后享用,但在  造型及艺术风格上都带有朴质活泼的鲜明民间特色,魏  晋以迄近代,士大夫贵族成为画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  版画、年画、雕塑、壁画及各种工艺创作中,民间匠师  仍占绝对优势,至于在广大城乡群众中流行的剪纸、刺  绣、印染、服装缝制等直接装饰人民生活的工艺美术创  作,更有着极为广泛的社会基础。他们世代相沿,在延  续继承中不断丰富和创新,创造了富有民族和乡土特色  的优美艺术形式。但由于过去的阶级偏见使民间美术的  成就常常被贬低或忽视;又由于劳动人民在经济、政治  及文化上遭受重压,以致他们在艺术上的智慧才能,也  不免受到压抑而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民间美术的作者是人民群众和民间匠师,其中绝大  多数是在劳动生产的业余时间制作的,或作为副业生产,  又主要为自己使用、欣赏,因此表现了他们的心理、愿  望、信仰和道德观念。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有极为密切  的关系,是伴随民俗活动而发展的。在民间的节日庆典、  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民间美术创  作也最为活跃。如中国春节前后用年画、剪纸、春联装  饰环境,为孩子赶制服装,社火花会的戏具,庆贺元宵节  的花灯纸扎;端午节悬挂的天师符,钟馗像、五毒服装  饰件及龙舟彩船;中元节的荷花灯、中秋节的月饼花模、  泥塑兔儿爷;结婚用的嫁衣、喜花、喜帐;祝贺幼儿百  天和生日用的虎头帽、虎头鞋、长命锁、长命衣。少数  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歌舞集会中的服饰布置也用丰富的美  术品点缀。藏族供神的酥油花,傣族泼水节男女互赠的  花荷包等。民间美术分布于全国各地区,由于中国地域  广阔,民族众多,在地理条件、风俗、感情、气质等互  有差异,又在民间美术中形成了丰富的品类和多采的风  格,这些美术品有的供生活使用(如灯具、食器、家具),  有的用于装饰和美化环境(如年画、窗花),具有实用价  值和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民间美术的制作材料大都是  普通的木、布、纸、竹、泥土,然而制作技巧高超、构  思奇巧、很少自然主义的模拟物象,而是善于大胆想像  和夸张表现强烈的感情,又常用于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  的手法通过优美的形象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具  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艺术上刚健清新活泼淳朴,带有鲜  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分类 民间美术品种极为丰富,既有供玩赏用的造  型艺术,又有衣食住行中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又与民  俗、宗教及其他民间文艺存在密切关系,形成多种分类  法:①绘画。包括版画、年画、建筑彩画、壁画、漆画、  灯笼画、扇面画等。②雕塑。包括彩塑(寺观彩塑、小  型泥人)、建筑石雕、金属铸雕、 木雕、砖刻、面塑、  琉璃建筑饰件等。③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  玩具、竹制玩具、铁制玩具、纸玩具、蜡玩具及综合材  料所制玩具等。④染织刺绣。包括蜡染、印花布、土布、  织锦、刺绣、 挑花、补花等。⑤服饰。包括民族服装、  儿童服装、嫁衣、绣花荷包、鞋垫、首饰、绒花绢花等。  ⑥家具器皿。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 木器、竹器、  漆器、铜器及革制品、车马具等带有装饰及艺术价值者  等。⑦戏具。包括木偶、皮影、面具、花会造型等。⑧  剪纸。包括窗花、礼花、刺绣、刺绣花样、挂笺等。⑨  纸扎灯彩。包括各种花灯、各种纸扎。⑩编织。包括草  编、竹编、柳条编、秫秸编、麦秆编、 棕编、纸编等。  □食品。面花面点造型、糕点模、糖果造型等。  中国民间美术研究状况 民间美术的收集和研究是  继承发扬民间美术遗产的重要环节。中国在长期的封建  社会中,由于统治阶级对民间美术的偏见,不能得到应  有的重视,仅在一些民俗著作中有点滴记载。辛亥革命  以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随着对民俗学研究的重视,  对民间文艺也开展了征集工作,鲁迅先生充分肯定民间  花纸及小说插图的价值,并亲自从事年画的搜集,北京大  学风俗调查会也专题搜集调查实物。其后郑振铎、钟敬  文、张光宇等人在搜集研究上也各有建树,1937年在浙  江杭州还举办了民间图画展览会,一些杂志刊物亦陆续  有文章问世。40年代以后,在延安等革命根据地美术工  作者对皮影、年画、洋片、泥玩具的调查、搜集和革新,  使民间美术的研究引进现代革命美术创作之中。1949年  以后,对民间美术的研究得到充分重视,鉴于不少品类  已处于艺绝人亡的危境,因而文化机构组织专人搜集抢  救,特别对年画、剪纸方面的搜集研究更为活跃,曾先  后有《中国年画发展史略》(阿英,1954)、《中国年  画史》(薄松年,1985)、《华东民间年画》(陈烟桥,  1955)、《杨柳青木版年画资料集》(王树村,1959)、  《桃花坞木版年画》(刘汝醴、罗叔子,1961)、《山  东民间年画》(谢昌一,1978)、《中国美术全集·民间  年画卷》(王树村主编,1985)等重要论著陆续问世。包  括不同地区风格的剪纸艺术集的编辑出版数量,民  间剪纸艺术家王老赏、张永寿、王子淦等人的剪纸都编  成专册。江苏出版社编印的《民间美术》和中国民间工  艺学会编印的《中国民间工艺》还发表了大量文章和资  料。为了推动民间美术的研究,民间美术博物馆正在筹  备,各地方性的民俗美术陈列馆纷纷建立,各地方群众  艺术馆也把搜集保护民间美术作为重点工作,民间美术  的专题展览多次在国外举行受到各国艺术界的重视和赞  扬。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年画研究会、中国剪纸学  会等机构的成立和队伍的扩大,寓示民间美术的研究整  理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薄松年)参考资料:http://www.xwfls.com/_siteId/65/pageId/133/columnId/869/articleId/634/DisplayInfo.aspy自己查

中国的民间艺术有那些?

多米诺
暴力链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xichenhuan7中国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什么是民间艺术中国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什么是民间艺术1、琴棋书画在中国古代,弹琴(古琴)、弈棋(围棋)、书法(毛笔)、绘画(国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养性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合称琴棋书画。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围棋是由中国首创,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水墨画也是中国独有。所以,琴棋书画体现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文化。2、戏曲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3、皮影戏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由此可见,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4、剪纸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

我国有哪些民间艺术活动

生而美者
而似无能
民间艺术 - 皮影艺术:“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皮影戏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2.民间艺术 - 风筝:风筝起源于中国,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早期风筝主要是用在军事方面的,从晚唐开始逐渐被当成玩具使用,现在中国的风筝一部分还出口日本、朝鲜、欧洲等国家。3.民间艺术 - 剪纸: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中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4.民间艺术 - 春节习俗: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5.民间艺术 - 塑作艺术:塑作类是指以捏、塑、堆、纳等方法为主制作的民间艺术品,其内容包括了泥塑、面塑、陶塑、糖塑、米粉捏制品、纸浆拍塑、琉璃和玻璃等造型艺术。塑作类艺术往往靠艺人以手施艺,靠手工方法造型,由于采用了与雕刻不同的创作手法,它们的艺术效果也不同。塑作类艺术还常结合彩绘装饰方法,在塑形后再施以彩绘,以增加艺术品的欣赏性、象征性和吉庆祥和的气氛。6.民间艺术 - 剪刻艺术 :剪刻类是指以剪、刻、凿等方法为主制作的民间艺术品类。其内容包括了剪纸、刻纸、皮影、剪贴画、刻葫 芦、铁画、石刻线画、瓷刻画等。7.民间艺术 - 雕镌艺术 :雕与镌都是指在竹木、玉石、金属等介质上面进行的刻画方式,雕镌类指采用这种方式制作的作品,如我们常见的雕版、雕漆、雕花、浮雕等,还有与塑形结合的雕塑艺术品等。雕和镌往往都是在硬质界面和半干状态的固态界面上进行的,而塑需要在软质材料上进行,这是雕镌和塑作不同之处。8.民间艺术 - 绘画艺术 :人类最早的绘画是距今约万年前的原始先民创作的岩画,民间绘画是相对于文人画、宫廷画、宗教画和现代的学院派绘画而言的。民间画的源头来自远古的岩画、彩陶装饰画等原始艺术。我们通常把古代石刻线画、宗教版画、水陆画、影像画、庙画、年画、灯屏画、建筑彩绘、扇面画、包括现代农民画、布贴画等在内的一切民间绘画形式都纳入到民间绘画之中。 9民间艺术 - 编织之类 :中国的竹、草、藤、柳、棕麻编织工艺品像其他工艺品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四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二三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就已有苇、竹等类的编织物。10.民间艺术 - 扎糊之类 :扎糊,是指以竹、木、铁丝等为骨架,以丝绸、纸等外面,通过扎结、扣榫、糊裱等方法制作工艺品的方法,也是民间艺术中纸扎(又称扎作、糊纸、扎纸库、扎罩子、彩糊等)、彩灯、风筝、扇子等一类以扎糊方法制作的艺术品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