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期刊:《明清小说研究》是什么级别的

动物们
何谓坐忘
本刊创办于1985年,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明清小说研究中心主办,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明清小说研究专业期刊,季刊,旬末出版。主要发表明清小说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兼发相关的古代白话、文言小说的论文,尤其注重发表在材料、观点、方法上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主办方是标准的省级文化单位

关于明清小说研究的几个题目

孔子适楚
进乎技矣
讽刺小说:主要是指以贬抑现实的态度和讽刺的表现方法而独标一帜的小说。广义的讽刺有两种:一种是寄寓性讽刺,主要从神魔小说中孕育出来;一是写实性讽刺,主要从世情小说中孕育出来。狭义的讽刺只指后一种。 讽刺小说像《儒林外史》,带有批判意味,描写社会黑暗,总体来说态度比较温和。 讽刺小说的语言风格叫轻松,是一种含笑的冷意;谴责小说的语言风格较沉重,作者是带着一种愤怒在写作。 2。讽刺小说 清代出现的一种讥讽社会现实的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寓讥弹于稗史,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然此类小说,大抵设一庸人,极形其陋劣之态,借以衬托俊士,显其才华,故往往不大近情,其用才比于‘打诨’。……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它用夸张手法和嘲讽的态度,揭露、抨击社会的黑暗和时弊,但对社会本质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代表作品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12937634.html?si=1

明清小说研究的期刊目录

火风暴
小雅典
明代艳情小说序跋探微 王猛;赵兴勤; 祭赛·斗法·精变——古代小说所反映之宗教神异民俗文化的斑斑点点 石麟; 此“周清原”非彼“周清原”——《西湖二集》作者问题考辨 陆勇强; “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曾良; 论《西游记》第九回“渔樵攀话”的功能与意义 崔小敬; 从《三国演义》中孙策处斩于吉事看中国早期道教在江东的发展 徐永斌; 对续写《红楼梦》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张云; 贾雨村人物形象原型考论 周巍;孙逊; 《儒林外史》中的桐城镜像考略 王思豪; 《儒林外史》中“一箸牛肉面”的内涵 姜胜; 从幽明婚恋题材看《聊斋志异》之后文言小说的走向 吴琼; 宣鼎家世及生平事迹新证 于师号; 杨宗岱小说《烈女无名氏传》和杂剧《离骚影》考论 何光涛; 丹青妙手镌图像 幽艳恢奇演“西游”——论“杨评本”在“西游”故事演进中的地位 杨森; 试论《水浒传》与《水浒记》的文体转换与文化内涵 姜维枫; 断裂的叙事:《醒世姻缘传》之长篇章回短篇化 吴延生; 论《说岳全传》传播与接受的价值取向 杨秀苗; 据假相创作的时事小说的真实性——评《镇海春秋》与《辽海丹忠录》 许军; 屠绅三运京铜行程考——兼辨其抵寻甸州任的日期 许隽超; 信息:获取成果的阶梯——介绍《中国古典戏曲小说研究索引》龙韦

<<明清小说研究>>的网址和信址

灯塔情
丛林人
http://www.mqxs.com/个人感觉,这个网站还是很不错的:)邮箱:mqxsya984@sina.com 信件请寄:210013 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编辑部。网站没有。相关连接有一个中国古代小说网http://www.zggdxs.com/

李时人的研究成果

人之罪也
夫为剑者
一、主要著述《西游记考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版。《金瓶梅新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8月版。《古训新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版。《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版。《中国旅游文学大观·诗词卷》(上下册),(陕西)三秦古籍出版社,1998年8月版。《全唐五代小说》(五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版。《李汝珍及其〈镜花缘〉》,(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版。《中国古代禁毁小说漫话》,(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9年3月版。《古代短篇小说名作评注》(与何满子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版。《古今山水名胜诗词辞典》(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版。《中国古代禁毁小说大全》(主编),黄山书社,1992年5月版。《明清小说鉴赏辞典》(与何满子合作主编),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9月版。二、主要论文《也谈〈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徐州师院学报》1981年3期。《〈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时代考辨》(与蔡镜浩合作),《徐州师院学报》1982年3期。《金瓶梅》中“金华酒”非“兰陵酒”考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2期。《〈西游记〉中的唐僧出世故事》,《文学遗产》1983年3期。《贾三近作〈金瓶梅〉说不能成立──兼论考证的态度与方法》,《徐州师院学报》1983年4期。《〈西游记〉闹天宫故事形成考辨》,《徐州师院学报》1984年2期。《关于〈说岳全传〉》,《中国通俗小说阅读提示》,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和孙悟空形象的渊源》,《西游记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古代小说的主题问题和研究方法》,1985年1月22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关于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主题研究”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年1期。《“百丈”也是人名》,《读书》1985年1期。《谈〈金瓶梅〉的初刻本》,《文学遗产》1985年2期《写情入物,苍凉凄动——〈诗经·秦风·蒹葭〉欣赏》,《名作欣赏》1985年2期《关于〈金瓶梅〉的创作成书问题——与徐朔方先生商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3期。《朱鼎臣〈西游释厄传〉考》,《明清小说论丛》第3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说唱词话”和〈金瓶梅词话〉》,《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5期。《日本学者关于孙悟空形象来源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未定稿》1985年18期。《〈聊斋志异〉与〈池北偶谈〉》,与于盛庭合作,《明清小说研究》2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12月版。《元代社会思想文化状况和杂剧繁盛》,《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85年12月31日。《“词话”新证》,《文学遗产》1986年1期。《〈万历野获编〉“金瓶梅”条写作时间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1期。《中国古代小说的仿作和续书问题思考》,《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86年7月1日。《〈四游记〉版本考》,《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2期。《〈谈金瓶梅初刻本〉补正》,《文学遗产》1986年3期。《关于〈红楼梦〉及其他古代小说研究问题的思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3期。《美人图及其人体美观念——读〈卫风·硕人〉》,《诗经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文化意义的〈文心雕龙〉和对它的文化审视》,《学习与探索》1987年1期。《李汝珍“河南县丞之任”初考》,《明清小说研究》6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2月版。《金瓶梅:中国16世纪后期社会风俗史》,《文学遗产》1987年5期。《〈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发微》,《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2期。《兰陵笑笑生》,《中国十大小说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李汝珍》,《中国十大小说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站在新的时代文化的高度观照〈金瓶梅〉》,《学习与探索》1990年3期。《论〈金瓶梅〉的性描写》,《中国小说中的性描写》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萧兵的楚辞研究及有关问题》,《文学遗产》1992年4期。《中国古代禁毁小说泛论——中国小说与中国文化谈片之一》,《北方论丛》1993年3期。《中国古代小说的美学新风貌——谈〈金瓶梅〉的艺术新创造》,《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3期。《三国演义:亚史诗和亚经典》,《光明日报·文艺观察》1994年11月9日。《三国演义纵横谈》,《文汇报》1994年11月27日。《西门庆:中国“前资本主义”商人的悲剧象征》,《光明日报·文艺观察》1995年7月19日。《孙吴政权与江南世族》,《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增刊》。《出入乾嘉:李当珍及其〈镜花缘〉创作》,《国学研究》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李渔小说创作论》,《文学评论》1997年3期。《“世纪之交∶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1997年5期。《中国古代小说在韩国的传播与影响》,《复旦学报》1998年6期。《小说观念与〈全唐五代小说〉的编纂》,《文学评论》1999年3期。《20世纪唐五代小说研究的回顾——“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史”之一》,《零陵师专学报》1999年4期。《20世纪宋元小说研究的回顾——“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史”之二》,《零陵师专学报》2000年1期。《20世纪《金瓶梅》研究的回顾——“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史”之三》,《零陵师专学报》2000年4期。《越南汉文古籍〈岭南摭怪〉的渊源成书》,中华书局《文史》53辑,2001年4月。《新罗崔致远生平著述及其汉文小说双女坟记的创作流传》,中华书局《文史》57辑,2001年12月。《〈三国演义〉:史诗性质和社会精神现象》,《求是学刊》2002年4期。《一部有开拓意义的研究力作——聂付生〈冯梦龙研究〉序言》,《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1期。《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道路与理论建设》,《光明日报·文学遗产》2003年3月26日。《唐代女冠诗人:女性文学中的特殊现象——〈唐代女冠诗人研究〉代序》,《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4期。《卓然不群:〈何满子学术论文集〉》,《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8期。《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论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6期。《中国古代小说与古代朝鲜半岛汉文小说》》,《人民政协报·学术版》2004年1月12日。《论古代文学的“地域研究”与“流派研究” ——兼评邱昌员〈历代江西词人论稿〉》,《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期。《中国古代小说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与杨彬合作,《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期。《〈游仙窟〉的日本古钞本和古刊本》,与詹绪左合作,《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期。《〈水浒传〉的“社会风俗史”意义及其“精神意象”》,《求是学刊》2007年1期。《〈游仙窟〉古钞本、古刊本勘误与质疑》,与詹绪左合作,《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期。《唐代文言小说“诗化”的文学史意义——兼评邱昌员〈诗与唐代文言小说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5期。《中国古代小说与朝鲜半岛古代小说的渊源发展》,与聂付生合作,《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中国古代小说与越南古代小说的渊源发展》,《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期。《关于古代小说研究的一点思考》,《北方论丛》2009年3期。《越南古代汉文诗叙论》,与刘廷乾合作,《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期。

胡胜的人生专著及历程

可谓乱矣
报到日
1、《明清神魔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神怪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3、《正说西游记》,团结出版社20074、《西游记戏曲集校注》(合作),辽海出版社20095、《学生实用西游记辞典》,辽海出版社2003年6、《西游记诠释与解读》,中国少儿出版社2003年7、《明清小说分类选讲》(参撰,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教育部2008精品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明清近代卷》(主编),辽海出版社2009年 1、《闽斋堂本西游记渊源初探》,《文学遗产》2008年2期;2、《从铁扇公主形象演变透视百回本<西游记>艺术创新》,《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第二辑;抄本《西游记记》发微,《文献》, 2007年2期;3、《世?蕴冒倩乇疚饔渭谴葱乱庖濉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2期;4、《抄本<西游记记>批语试论》,《明清小说研究 》2008年1期;5、《女儿国的变迁??<西游记>成书一个切面的个案考察》,《明清小说研究 》2008年4期;6、《从<心经>在<西游记>中地位变迁看小说意蕴转换》,《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5期;7、《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栏2007年8月31日;8、《孙悟空与猪八戒形象的艺术演进》,《广州大学学报》2004年12期;9、《济公小说的版本流变》,《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3期;10、《济公小说的成因及形象演变》;《辽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1999年3期;11、《论<绿野仙踪>对<升仙传>的承继》;《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02期;12、《同源而异质:试析<三国演义>的两部续书》,《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3期;13、《京剧<龙凤呈祥>的启示》,《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4期;14、《梅影梦痕??梅兰芳先生的三出红楼戏》,《红楼梦学刊》2010年1期; 专著《明清神魔小说研究》,获辽宁省政府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优秀成果三等奖;论文《从铁扇公主形象演变透视百回本<西游记>艺术创新》,获辽宁省政府二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优秀成果三等奖/辽宁省首届学术年会二等奖

陆林的科研成果

出于林中
崔适
上:著作与古籍整理陆洪非林青黄梅戏剧作全集(合编)安徽文艺出版社2112出版求是集——戏曲小说理论与文献丛稿,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知非集——元明清文学与文献论稿,黄山书社2006年出版(江苏省社科二等奖);元代戏剧学研究,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江苏省社科三等奖);清人别集总目(合撰),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江苏省社科一等奖),2001年、2011年再版;明代戏剧研究概说(合撰),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元杂剧研究概说(合撰),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1989年再版;金圣叹批评本《西厢记》(校点),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校点),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皖人戏曲选刊·龙燮卷,黄山书社2009年出版;金圣叹全集(整理辑校),凤凰出版社2008年出版;朱柏庐诗文选(标点选注),凤凰出版社2002年出版;太平天国演义(整理校点),黄山书社2000年出版;舌华录(整理校点),黄山书社1999年出版;明语林(整理校点),黄山书社1999年出版;青泥莲花记(整理校点),黄山书社1998年出版;道听途说(整理校点),黄山书社1998年出版;清代笔记小说类编(主编),黄山书社1994年版.1998年再版。黄小田评本红楼梦(辑校,合撰),黄山书社1989年出版;下:论文及文章01.二十世纪金圣叹史实研究的滥觞,《明清小说研究》2011年第4期;02.胡适《〈水浒传〉考证》与金圣叹研究,《文学遗产》2011年第5期;03.陈登原《金圣叹传》的学术贡献及缺憾,《文艺研究》2011年第8期;04.试论清初戏曲家龙燮及其剧作,《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4期;05.清初戏曲家龙燮生平、剧作文献新考,《文献》2010年第2期;06.金圣叹清初事迹编年,《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3期;07.金圣叹佚文新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08. “才名千古不埋沦”:金圣叹精神风貌和批评心路简论,《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09.金圣叹晚明事迹编年,《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4期;10.金圣叹佚诗佚联新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6期;11.《文章辨体汇选》“四库提要”辨误——兼论“施伯雨”撰《水浒传自序》的来源,《文学遗产》200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同年第9期转载;12.也谈寅半生之“八应秋考”及其他,《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1期;13.冯梦龙、袁于令交游文献新证,《文献》2007年第4期;14.朱国祚生卒年小考,《辞书研究》2007年第2期;15.读杜桂萍《清初杂剧研究》,中华书局《书品》2007年第1期;16.明人之当代戏剧研究论略,《中华戏曲》2006年第2期;17.清初戏曲家徐懋曙事迹考略,《艺术百家》2006年第4期;18.古典白话小说整理的又一创举——评黄山书社新版《红楼梦》,《学术界》2006年第4期;19.清初文言小说《觚剩》作者钮琇生年考略(合撰),《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20.金圣叹诗选俞鸿筹“读后记”考辨,黑龙江大学《学府》2006年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压缩版:金圣叹基本史实考论——《沉吟楼诗选》“读后记”史实探源与辨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转载;21.清代指画名家高其佩小传异说辨误,《文献》2005年第4期;22.金圣叹所作“元晖”诗本事考——兼论清初戏曲家叶奕苞的生卒,《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第5期;23.金圣叹与周庄戴氏交游探微,《文史哲》2005年第4期;24.金圣叹早期扶乩降神活动考论,《中华文史论丛》第77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25.《午梦堂集》中“泐大师”其人——金圣叹与晚明吴江叶氏交游考,《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26.“焦东周生”即丹徒周伯义——清代文言小说《扬州梦》作者考(合撰),《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同年第9期转载;27.晚明书画家邵弥生年新说,《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4期;28.周亮工参与刊刻金圣叹批评《水浒》、古文考论,《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4期;29.读“书”杂“品”,中华书局《书品》2003年第4期;30.《王渔洋事迹征略》拾遗补缺,《中国诗学》第8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31.金圣叹与吴江沈氏交游探微,《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32.清初总集《诗观》所收徽州诗家散论,《徽学》第2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3.蒋寅《王渔洋事迹征略》(书评),商务印书馆《中国学术》2002年第4期;34.《王渔洋事迹征略》商订和献疑,《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35.也谈《给青年二十四封信》是否朱光潜作——兼议章启群.商金林先生对其作者的“考证”,《学术界》2002年第6期;36.清代文言小说家潘纶恩生卒定考,《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4期;37.教育家的执著和理学家的愤世——明遗民朱用纯的心路历程和散文创作,《求是学刊》2002年第6期;38.夏庭芝生活时代及其他——《元曲家考略》读书笔记,《文学遗产》2002年第5期;39.金圣叹与王鏊后裔关系探微,《江海学刊》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同年第11期转载;40.金圣叹与长洲唯亭顾氏交游考——兼论顾予咸与清初三大史狱之关系,《艺术百家》2002年第2期;41.金批《西厢》、《水浒》的参与者:王斫山、王道树事迹探微,《戏曲艺术》2002年第2期;42.由稀见方志《越中杂识》作者缘起,《文献》2002年第2期;43.明代《弘正诗钞》辑者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1期;44.金圣叹与周计百交往揭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同年第10期论点摘编;45.《晚明曲家年谱》金圣叹史实研究献疑,《文学遗产》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同年第6期转载;46.歙人张潮与《虞初新志》,《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5期;47.晚明曹臣与清言小品《舌华录》(合撰),《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1期;48.读《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中华书局《书品》2001年第2、3期;49.《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初读——有关作者史实缺误商兑补苴,《文学遗产》2001年第1期;50.《吴江诗粹》所收沈璟轶诗辨析,台北《书目季刊》第34卷第3期,2000年12月出版;51.陆长春评传(合撰),《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4期;52.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欢会——金圣叹晚期事迹探微,《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5期转载;53.杨维桢戏剧序跋新论,《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54.金圣叹与“哭庙案”中的“二丁”——从金诗《丁蕃卿生日二章》谈起,《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2期;55.杨维桢籍贯考,《辞书研究》2000年第3期;56.夏庭芝戏剧思想新论,《艺术百家》2000年第1期;57.明代前期元剧研究论略,《河北学刊》2000年第1期;58.欧阳兆熊生卒及其他,中华书局《书品》1999年第4期;59.《舌华录》作者和版本考述,《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2期转载;60.继承和影响——试论《录鬼簿》历史地位,《戏剧》1999年第2期;61.元代戏剧学研究导论,《文教资料》199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戏剧、戏曲研究》同年第8期转载;62.梅鼎祚与《青泥莲花记》,《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1期;63.清代文言小说家宋永岳事迹系年,《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4期;64.叛逆和创新──钟嗣成《录鬼簿》剧学思想综论,《艺术百家》199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同年第11期转载;65.理学家与曲学家的统一——元初胡祗遹曲学思想的重新审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同年第10期转载;66.钟嗣成《录鬼簿》外论三题,《戏曲研究》第54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67.《明语林》校点后记,《文教资料》1998年第2期;68.明杂剧《一文钱》本事考述,《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1期;69.宋遗民的独特视角——试论元初周密的戏剧学思想,《戏曲艺术》1997年第3期;70.包公艺术形象的早期塑造——宋金笔记.话本.杂剧摭谈,《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3期;71.宋元明清家训禁毁小说戏曲史料辑补,《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2期;72.《志异新编》—《亦复如是》作者考;《文教资料》1997年第1期;73.试论先秦小说观念,《安徽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转载;74.“善道”封建末世的“俗情”——试论潘纶恩《道听途说》,《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第3期;75.朱柏庐生卒和别号,《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1期;76.漫说《三字经》,《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1期;77.钱谦益诗文集版本知见录续补,《文教资料》1994年第1期;78.试论周德清为代表的元人戏曲语言声律论,《戏曲研究》第45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79.金圣叹佚文佚诗佚联考,《明清小说研究》1993年第1期;80.清代文言武侠小说简论——兼谈文言武侠小说发展轨迹,《明清小说研究》1992年第3、4期合刊;81.钱谦益诗文集版本知见录,《文教资料》1992年第6期;82.元人赵半闲《构栏曲》漫论,《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年第3期;83.贾仲明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中国古代戏曲家评传》1992年版;84.徐复祚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中国古代戏曲家评传》1992年版;85.近年“汤沈之争”研究综述,《文史知识》1989年第7期;86.《鱼儿佛》原作者及改编者新考,中央戏剧学院《戏剧》1989年第2期;87.元人戏剧史论初探,《安徽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88.元人戏曲功能论初探,《文学遗产》1989年第1期;89.书会才人自风流——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赏析(合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90.幽艳显情深,清丽寓情浓——郑光祖[双调蟾宫曲]《梦中作》赏析(合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91.钟嗣成戏曲文学创作论新探,《戏曲研究》第26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92.元杂剧喜剧研究综述,《中华戏曲》第4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93.元人戏曲表演论初探(下),《戏曲艺术》1987年第4期;94.元人戏曲表演论初探(上),《戏曲艺术》1987年第3期;95.白朴剧作不同风格之成因浅探,《光明日报》1987年1月27日,《文学遗产》第724期;96.《“元曲四大家”质疑》的质疑——“郑”是郑廷玉说不能成立,《戏曲研究》第21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97.简论张潮的小说批评,《艺谭》1986年第5期;98.浅谈祁彪佳的戏曲人物论,《艺谭》198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戏曲研究》同年第7期转载;99.对包公艺术形象应有个正确的评价,《江淮论坛》1981年第6期。

近代小说知多少,读书 1998年第7期

蔡文姬
果有言邪
  检点一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小说的异军突起、后来居上,无疑是文学史图像中最抢眼的景观。而八十年代以来,力求打通近、现、当代的时段划分,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把握的新思路的建立,则使“回到晚清”成为具有合理性的历史叙述方式。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热心穿越“五四”的边界,到受冷落多年的晚清寻找新文学的源头,并确实收获甚丰。研究者已经发现并论证,小说观念的改变、创作的繁荣,均始自晚清。这当然主要是以文学创作的主体文人社群为考察对象得出的结论。在这一场文学变革中,“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说法的流行起了重要的作用。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忽而身价百倍,竟然在文学殿堂中高踞第一把交椅。小说写作也成了名利双收的事业,赢得众多知识者的青睐。   晚清小说的兴盛肇端于梁启超的倡导,是当事人提供的一个重要证词。而其描状小说创作与翻译的繁盛景况,虽穷形尽态,却无夸张失实。不过,那毕竟只是同时代人的感性记述,尚不足以作为精确研究的依据。小说林社的主将徐念慈倒是有心人,曾经调查一九○七年的小说出版情况,制成一表,统计所得,为一百二十二本。但此乃徐氏“以一人耳目所及”(《丁未年小说界发行书目调查表》),不免漏略;且仅止一年,无法涵盖全体,晚清小说的总数仍不可知。最早致力于晚清小说研究的阿英,资料收集既富,并尝编纂《晚清戏曲小说目》,所言应最具权威。他对晚清小说的保守估计是,“到现在我们还能知道的印成单行本的小说,至少在两千种以上”。他很看重这个基数,认为:“这是我们研究晚清小说应有的一个基本概念。”(《略谈晚清小说》)这已经较其一九三七年刊行的《晚清小说史》估量的数字,“至少在一千五百种以上”高了许多。不消说,数目的增长标示着研究的深入。   作为文学史家,阿英自是言必有据。可惜,一九六三年,当他重新估计晚清小说单行本数量以后,未能有机会再次修订初版于一九五四年的《晚清戏曲小说目》。假如根据一九五七年增订本计算,其中的《晚清小说目》所收录的创作与翻译作品,共有一千一百零七种,离两千种之数尚相距遥远。这不禁让我们慨叹,用心之专、用功之勤如阿英者,以一人之力,欲厘清晚清小说总量,亦有所不及,则此项工作之艰难可想而知。当然,由于“文革”这样的突发事件,打断了研究的进程,使阿英终于无法将原目增补完备,也令人备感遗憾。   正当国内研究中断之际,远在日本的樽本照雄先生却选定晚清小说研究作为毕生事业。不仅个人专心致志,而且有鉴于研究对象的庞杂、研究者的分散,立意创办专门的学术刊物,以集结力量,集中展示学界的最新成果。一九七七年十月,取名为《清末小说研究》(第八号起改名《清末小说》)的年刊创刊号出版。在《编者手记》中,樽本先生明确地界定了刊物的性质:“本刊发行的目的有二:其一,是为我们这些清末小说的研究者提供发表文章的园地;其二,是包括了基本资料的整理。”起初,杂志的作者尚限于日本一隅;而从第三号开始,中国学者亦加入其中,并且,撰稿人的范围不断扩大,以致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有稿件传来,使这本刊物真正具有了国际性。至今,《清末小说》已出满二十期。此外,与之相配套,《清末小说特别通讯》(《清末小说きまぐれ通信》,不定期)与《清末小说通讯》(《清末小说ガグ》,季刊)也先后面世。前者始行于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共出五十期;后者接踵而至,改为定时出版,篇幅扩充,自一九八六年八月发刊,今年一月印行的已是第四十八期。与《清末小说》之刊载长篇论文、考证、辑佚及资料编目相区别,通讯类简报多半以短论、会议报导、资料发现及考证、书评、近期研究目录(包括大陆、港、台与日本、韩国)为主。这些刊物虽然均署作“清末小说研究会”的出版物,而实为樽本照雄先生一人包办,从约稿、编辑、排版一直到邮寄,无不如此。二十年来,一以贯之,尤为难能可贵。台湾学者魏仲佑评论樽本,称“其对清末小说之研究用心之苦,付出力量之多,研究之勤劳当今世上不做第二人想”(《清末小说的研究在日本》),确为中肯之言。  凡自认为有研究能力的学者,总愿意将的时间与精力用于个人的著述,而尽量减少分身之务。樽本照雄先生却不然,在频频发表论文,并结集出版了《清末小说闲谈》(一九八三年)与《清末小说论集》(一九九二年)的同时,不但肯以一己之财力支撑两种刊物,而且乐意在“为他人作嫁衣裳”一类的事务上大力投入,亦属难得。编杂志一节已见其精神,编资料在他也是当仁不让。   不言而喻,基本资料的掌握为任何研究的基础。在进入某一专题时,研究者总是希望有相关的工具书可以查阅,以发现线索,因为无论如何博览,一人所见终归有限。因而,工具书的相对齐备,也可视为衡量学科发展水平的一项指标。不过,编纂提供基本资料的工具书,费时费力,也不易讨好,遗漏、错讹在所难免。何况,资料公开,方便了众人,个人便不再享有独得之秘的专利,或竟有益于人而不利于己,身在其中的研究者未必无所顾虑。辛辛苦苦得到的材料、考证的结果,别人随意引用,却连注释也不加一个,这在学界并非罕见。有此种种考虑,资料类工具书于是成为千呼万唤而少有作者的学术工程,我们毕竟还生活在需要计算投入与产出比值的经济社会里。晚清小说目录的长期无人续修,也可于此中得到解释。   因而,当我看到樽本照雄先生独力编成的《清末民初小说目录》一巨册时,既为包括自己在内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者汗颜,又为学界从此拥有了一本可资参考的工具书而庆幸。樽本作此书,可谓数十年磨一剑。初版刊行于一九八八年三月,经十年之积累,一九九七年十月,又出版了修订本《(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   在该编新序中,樽本照雄先生明确地将一九○二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新小说》杂志作为划时代的界标,因此,前后两本目录均以一九○二—一九一八年间发表的小说为主。把清末与民初小说视作一个整体,符合历史的实际,也反映了目前学界的体认。自从梁启超在《新小说》第一号刊出《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倡“小说界革命”,众多文人学者跻身小说家之列,翻译、创作如火如荼,一如吴趼人所描述。而民初小说的日益商业化,看似与清末的政治化殊途,实则仍有内在联系。梁氏为论证小说有益于社会革新而提出的“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在提升小说等级、用作启蒙工具的同时,也使小说的著译与出版成为有利可图的行当。辛亥革命后,帝制推翻,民国建立,小说作者原有的政治激情消解,写作与翻译的娱乐性普遍加强,出版的商业色彩于是更加凸显。以致一九一五年,梁启超总结十余年来的创作历程时,竟厉斥“小说界革命”的产物“新小说”为害社会:“近十年来,社会风习,一落千丈,何一非所谓新小说者阶之厉?”此“新小说”并未达致梁氏当年的期望而走向堕落,虽令其痛心,而将“什九则诲盗与诲淫而已,或则尖酸轻薄毫无取义”这游戏文的“今之所谓小说文学者”,指认为“新小说”之流亚(《告小说家》),却并不含糊。据此,清末与民初小说原是一脉相承,在当事人已认作自然的事实,尽管评价可以有高低。而将民初纳入视野,则使《(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在小说类工具书中独树一帜,比之此前问世的《晚清小说目》(阿英)、《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提要》(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明清小说研究中心)之截止于一九一一年的时限,又加拓展,有补阙之功。   若就编辑体例而言,樽本照雄之小说目录与阿英的最大不同处,在于兼收杂志上发表的短篇。为适应社会的多样需求,近代报刊除连载情节曲折的长篇说部“放长线,钓大鱼”,以招徕读者、扩大销量外,也推出一次刊毕的短篇小说,慰藉急于知晓“后事如何”、不耐烦总是等待“下回分解”的看客。见于一八七二年五月二十八日《申报》(该报创刊于同年四月三十日)上的《一睡七十年》,即属早期此类作品中的一例。短篇小说于是脱颖而出,在清末民初的报章中地位日形重要。阿英的《晚清小说目》虽也收录短篇小说集,毕竟数量微少,如初版《晚清小说目》收创作四百六十二部,其中注明为短篇集的不足十种,自不能反映其时小说写作的全貌。作为书籍流通的小说与报刊登载的作品原有不同的读者期待。近代短篇小说情节简单,多半经不起反复阅读,不能满足一卷在手、过瘾解闷的大众需要,短篇之不见好于小说书局,确有其特殊的理由。但如果据此得出短篇小说在近代创作萧条的结论,则是明显地以偏概全。有鉴于此,《(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主要借助上海图书馆编纂的《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大量录入初次发表于杂志的短篇小说,便使此编资料更为齐备,利用价值更高。而编目数量之所以达到一万六千零一十四件之巨,也与此一编辑方法大有关系。  在卷首《本书的使用方法》一文中,樽本照雄先生开列出的参考文献计达一百五十五种。在如此丰厚的基础上成书,因采集众长而一枝独秀,其优胜地位自是十分明显。而依靠广取博观,及时吸纳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则是《(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得以处于学科前沿的保证。研究近代、尤其是晚清小说,最常发生的困惑,便是作者真实身份的确认。大部分作品在发表时,所署均为笔名,尤以创作为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或是沿袭旧习,仿古代文人“游戏笔墨”之意,以作小说为“小道”,不肯现出真身;或是抱深忧,怀大志,嘲讽世相,痛言改革,以致鼓吹革命,“笔无藏锋”,恐怕招来麻烦,落入牢狱,不得不隐去真名。更有一种特殊的情况,男性作者在涉及妇女题材的写作时,为酿造感同身受的亲切氛围,也乐于托名女士,令人不辨雄雌。而这些泛滥成灾的化名,无异为今日的研读设置了重重障碍。因无法判定作者姓甚名谁,是男是女,缺乏最基本的相关资料,研究工作往往会陷入迷途。特别是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盛行的时代,考证作者更成为立论的基础。因而,辨明作者作为晚清小说考证的要项,一向受到研究界重视。不过,由于线索散漫,资料湮没,考求需要耐心与敏感,有所发现实属不易。郭长海可谓此道中具备硬功夫的少数学者之一。他从报刊文献人手,仔细爬梳,屡有收获。如自《新闻报》、《申报》的广告与诗作中考察出,第一部长篇翻译小说《昕夕闲谈》的译者“蠡勺居士”本名蒋子让,重译者“藜床卧读生”为管斯骏;晚清重要的“社会小说”《黄绣球》的作者“颐琐”真名为汤宝荣,评点者“二我”乃陈其渊。又如,供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马泰来先生,以考证“林译小说”原本而见重于国内近代文学研究界。其所撰《林纾翻译作品原著补考》发表在《清末小说》第十六号,新勾稽出《天囚忏悔录》、《柔乡述险》、《怪董》、《俄宫秘史》、《九原可作》等六部林译原本。这些九十年代的考证成果,也很快纳入新编的小说目录中。   而我以为,《(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最可取处,在于其大量著录了翻译小说的日文原本情况。借途日本,学习西方,是近代中国寻求现代化的特殊之路。加之,中日两国有所谓“同文之便”,也加固了日本作为向中国输入西方文化中转站的重要地位。小说翻译也不例外,晚清有中译本的日文小说数量空前绝后,译者争相角逐。即便是西方小说,此时也往往经由日本,转译为中文。已有的工具书,于注明译本源流上多有欠缺。在中国学界,为力所不及,情有可原。而唯一一本由香港与日本学者合作编纂的《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实藤惠秀监修、谭汝廉主编、小川博编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一九八○年),虽对此缺失有所弥补,但因两地资料有限,所录晚清著作,不少均未能标明具体出版年代,更大的遗憾,则是日文原作多半查无出处。应该说,日本学者在这一领域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如在发刊之初的《清末小说研究》连载《清末侦探小说史稿》的中村忠行先生,即于此用力甚勤。身处当年文学传送站的日本,樽本照雄先生也自觉对澄清此段历史因缘责无旁贷。在占有地利优势之外,他更以自身坚实的研究功底,使这一工作日趋完善。由于汇聚了日本学者抉发考稽的大批日方原著版本,该编因而在资料翔实方面远远突过前人,领先学界。   不妨略举数例,以作说明。初刊于一九○二年《新小说》杂志的《二勇少年》,阿英《晚清小说目》列入“创作之部”;《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已知其误,改正为“(日)樱井彦一郎(译);南野浣白子(重译述)”,所注刊本为上海广智书局一九○五年版;《(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则将杂志与单行本一并录入,又开列出日文译作的版本:樱井鸥村译《世界冒险谭》第三编所收同名小说。再如署名“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译”的《(社会小说)巴黎繁华记》,《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失收,《民国时期总书目·外国文学》(北京图书馆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置于“国别不明的文学作品”之列,樽本所编目录则详注出:原作为法国Fortune Du Boisgobey所著“Porte Close”,英译本名“The ClosedDoor”,日本黑岩泪香译作《玉手箱》,三友社一八九一年五月十九日出版发行。而有关吴趼人(我佛山人)译述之《电术奇谈》的考证,尤能显示樽本先生的功力。此作首刊于《新小说》,署名一项所记颇繁复:日本菊池幽芳氏元著,东莞方庆周译述,我佛山人衍义。吴氏自承:“此书原译,仅得六回,且是文言。兹剖为二十四回,改用俗话,冀免翻译痕迹。”(《<电术奇谈>附记》)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据此断言:吴书“已非翻译性质”。樽本照雄先生经过仔细查考,发现了菊池幽芳的原作。这部发表于一八九七年一月一日至三月二十五日《大阪每日新闻》的报章连载小说,总共七十五回,原名《卖报人》(《新闻壳子》);一九○○年,大阪堂又分前、后两编,刊行了该作单行本,而依照时间推算,方庆周应是据此本译出。经过认真比较,樽本判定,吴趼人之作虽有添改,但仍大体忠实于原著(见氏著《吴研人<电术奇谈>の方法》,《清末小说》第八号)。有此底蕴,目录中的相关注记自是确凿可信。  具备如许优点,《(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之为研治中国近代文学者必须参考的工具书,已不待言。而既为研究者的必读书,便当以精益求精的标准衡量之,于是尚觉此编有若干可商榷处,一并提出讨论。   关于著录体例,该编尽量收集了截止到一九九七年五月出版的各种清末民初小说版本,意在提供详备的资料;但由于除再版外,重排及影印本亦单独标目列出,便有眉目混淆之嫌,不利于准确把握此期小说生产的实况。如前些年使用一九八八年版《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时,虽知其收录近万件,却苦于统计确数之不易,曾发函求教于樽本先生本人,日后得其惠赐之《清末民初小说的种类》一文,已计算出一八四○—一九一八年的小说品种实收七千七百九十二,差额的数目,即大抵因重版而出。以新版为例,吴趼人的名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屡经翻印,故著列有三十九条之多;苏曼殊行迹浪漫,多才多艺,二十年代以降,其书几度热销,《断鸿零雁记》因占四十一目。二种固为特例,却可见分列之病。窃以为,目录的编排可以采取同项合并的办法,而依发表顺序排列报刊及各单行本的版次,系于该书目之下。如此,则能令人一目了然(顺便提及,各种《苏曼殊全集》也可不必再单独列目)。自然,因书商的贪图赢利或作者的流亡身份、内容的涉及时忌,同书异名者亦时有发生,判定归属诚非易事。此则有待众多研究者的努力,而不能专责于樽本先生。   与体例相关的,还有对“小说”的定义。晚清的“小说”概念包含甚广,戏曲、弹词亦在其内,内涵大体与叙事类文学相等。梁启超等人作《小说丛话》,即起因于梁氏撰写的十余条读《桃花扇》笔记;李伯元编《庚子国变弹词》,也自称所用为“小说体裁”。(《庚子国变弹词·例言》)二者在分类日趋精细的今日,已剔除于小说之外。而《(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既著录了《庚子国变弹词》,也列载出赢宗季女的《六月霜》与觉佛的《女英雄传奇》(均见于阿英所编《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等,却又并未将其时行世的弹词与戏曲尽数收入,不免显得体例不一。   此外,也有个别非叙事类作品掺杂其中。如梁启超节录的《松阴文钞》,乃日本幕末时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吉田松阴的汉文选;金一所著《女界钟》(目录中未注出作者及版本),为晚清阐发女权理论的代表作;人尹郎编辑的《徐锡麟》,系汇集当年报纸刊载的徐锡麟一案有关报导、供词等而成。之所以误收小说目录中,推想缘由,或因沿袭前人之说,《徐锡麟》与《六月霜》二书,《丁未年小说界发行书目调查表》便已录入;或因其人也作过小说,李伯元、梁启超、金一即属此列,故牵连而及。又有传记杂人的情况,像武林印刷所印行、未题撰人的《女豪杰》,实为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传记”栏发表的《(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的翻印本,似应除外。此目亦因《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提要》收录在先而致误。   另有《女子救国美谈》一种也值得一说。此书在编目中分置两项,《女子救国美谈》项下注为“热诚爱国人编”,《贞德传》项下作者写明为“冯自由”,又有一参照目列出《女子救国美谈》一名《贞德传》,而前者标作翻译作品,后者则为创作,显然视为不相干的两本书。实则据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三集中《开国前海内外革命书报一览》所言,《贞德传》作者即冯氏本人,初刊于庚子即一九○○年。该书“又名《女子救国美谈》,系章回本小说,由《开智录》逐期登出。只刊全书四分之一,而《开智录》停刊,在上海有单行本”。因而,编目应将其合为一种,仍当归人创作类。   而以近代出版物数量之巨,凭个人之力,实难遍览无遗。间有差错,本可谅解;偶然漏失,也属正常。即如成都昌福公司一九一五年出版的《松岗小史》,便未见录载。此书为一长达三百七十页、四十回的创作小说,安素《读<松岗小史>所感》对其赞誉备至,许以“是最妙之政治小说”,“最妙之立志小说”,“最妙之家庭小说”,“最妙之军事小说”,“最妙之教育小说”,“最妙讽劝社会之小说”,“最妙之言情小说”,“最妙之实业小说”,“最妙之历史小说”。作者自署“觉奴”,据吴虞所撰序文,可知其本名刘长述。八十年代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时,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一见。   目录书欲求完善,原赖众力,故亦奉献一得之见,以答谢樽本照雄先生求全责备之诚。   一九九八年二月六日于京北西三旗   (《(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樽本照雄编,日本清末小说研究会一九九七年十月版)

急求夏志清著《三国演义》一文的全文(英文和中文)赛珍珠的 中国小说(中英文都要)

土冲
女记者
一、英文:1.赛珍珠著《中国小说》,1939年分别由纽约约翰戴伊出社及伦敦麦克米兰出版社出版,1974年由纽约哈斯克尔豪斯出版社再版。此书是赛珍珠获得诺贝尔奖金的讲演,着重论述了作为民间文学的小说特点,分析了《水浒传》、《三国演义》及《红楼梦》三部小说的特点。2.菲茨杰拉德著《成为颠覆力量的中国小说》,载《明镜季刊》第10期(1951年,259—266页。) 研究《三国》与《水浒》两部小说,认为这两部小说有社会批评的作用,成为旧中国社会中的一种颠覆力量。3.克伦普著《平话与三国志的早期史》,载《美国东方学会会志》71(1951年249—256页)。4.鲁尔曼著《中国通俗小说与戏剧中的传统英雄人物》,收入阿瑟·赖特编辑的《儒家学派》一书(141—176页),此书1960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又收入赖特编辑的《儒学与中国文化》一书(122—157页),此书1964年由纽约文学协会出版。本文分析了中国通俗小说中将、相、书生等各种英雄人物类型,并分析了这些人物所反映的中国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的政治、道德等情况。5.哈南著《中国小说与戏剧的发展》,收入雷蒙德·道森编辑的《中国遗产》一书(115一143页),此书1964年由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论述了中国小说从口头文学直到二十世纪的发展历史, 着重论述《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游传》、《金瓶梅》、 《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小说的形成,并论述中国戏曲里取材于小说的各种人物典型。6.夏志清著《三国演义》一文,收入其所著《中国古典小说评介》一书(37一74页),此书1968年由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杜出版。此书是对六部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包括有关史料、书目、小说作者介绍、对传统小说结构、风格、人物、、情节、主题的分析等。7.波特·爱德华的哲学博士论文,题为《诸葛亮与蜀汉》,1968年发表于芝加哥大学。本文主要研究历史上的诸葛亮,同时概要地论述了小说的演进、小说的历史背景以及小说对历史人物的观点,并专节分析了《赤壁之战》。8.杨联升的哲学博士论文,题为《作为三国演义来源的三国志》, 1971年发表于斯但福大学。9.多列泽罗瓦——维林格罗瓦,米列娜著《评李福清(中国讲史与民间传统的关系:三国演义口头的与书籍的异体)》。载CHNOPERL Papers,第4期(1974年,53一58页)。10.柳存仁著《罗贯中历史小说的真实性》一文,收入《保罗·德米维尔先生汉学文集》一书第二卷(231一296页),此书1974年由巴黎法国大学出版社出版。 11.克罗尔,保尔·威廉的哲学博士论文,题为《曹操的肖像:人与虚构的故事),1976年发表于安阿伯密执安大学。本文论述了曹操作为官员,诗人,戏剧人物的情况,分析了曹操在历史上与文学作品中的不同形象,并分析了《三国演义》 的特点。12.罗所,戈登·维克托的哲学博士论文,题为《戏剧角色关羽:两部元代戏剧的评论》,1976年发表于奥斯汀得克萨斯大学。13.王靖字著《中国传统小说的意义与生命力的循环》一文,收入捷克汉学家普什克教授著《中国文学史研究》一书(275一 301页),此书1976年由巴黎高等中国学研究学院出版。14.杨联升撰写《罗贯中》辞条,收入卡林顿·古德里奇等编辑的《明代传记辞典》(1368一1644)一书卷1(978一980页), 此书1976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15.杨联升著《三国演义研究》,即将在美国出版。本书着重研究《三国演义》的主题、人物塑造、版本考证等, 并评价了《三国》这部历史小说的优缺点。16.杨联升著《毛宗岗》,此书即将由波士顿特怀恩出版社出版,列入特怀恩人物传记丛书。17.李培德著《三国与水浒的叙事体模式》一文,收入普安迪编辑的《中国叙事体文学评论集》,此1978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 此文着重论述《三国》及《水浒》的结构。18.杨联升、李培德等合编的《中国古典小说》,1981年由伦敦豪尔公司出版。此书提供国外翻译,研究《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的资料。二、俄文1.谢玛诺夫评介巴拿休克俄译本《三国》一文,载《外国文学》6月号,1955年(199一204页)。2.丘布科评介巴拿休克俄译本《三国》一文,载《旗》8月号, 1955年(202一203页)。3.基多维奇译评《曹操诗作》,载《星》第8号1973年193页。4.李福清著《中国叙事文学的历史发展问题》1964年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5.李福清著《中国讲史与民间传统的关系:三国演义口头的与书籍的异体》。三、日文 1.奥野信太郎著《论三国志演义》,载中央公论社五十四卷九号,诏和十三年(1938)。2.荒井瑞雄著《关于毛声山》,载汉学会杂志八卷一号,昭和十五年(1940)。3.小川环树著《毛声山评本与李笠翁评本》,载神田博士还历纪念书志学论集,昭和三十二年(1957 ) 11月, (615一623页)。4.志田不动鹰著《释三国演义》,载研究(文学篇)二三。 1961年2月(1一16页)。5.高桥繁树著《三国杂剧与三国平话》①——“虎牢关三战吕布”,载中国古典研究19,1973年6月(119一133页)。6.高桥繁树著《三国平话与三国杂剧》②——“连环计的虚构”,载目加田诚博士古稀纪念中国文学论集,1974年10月(287—407页)。7.芦田孝昭著《三国平话的结构与文体》,载目加田诚博士古稀纪念《中国文学论集》1974年10月(409—427页)。8.中钵雅量著《三国演义的表现手法》,载爱知教育大学研究报告(人文、社会科学)23,1974年4月(29—43页)。9.立间详介著《关于三国演义的“七实三虚”》,载桥论丛78—3,1977年9月(1一16页)。四、朝文1.丁范镇著《枕中记研究——特别与三国遗事传说故事一关联》,载大东文化研究2,1966年6月(111—142页)。2.李庆善著《三国志演义中的英雄群像》,载汉阳大学校创立三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69年5月(9—25页)。3.金时俊著《三国演义考》,载汉城大学校教养课程部论文集(人文·社会科学篇.)1,1969年5月(144一164页)。4.李庆善著《三国志演义对韩国文学的影响》,载论文集(汉阳大学校)5,1971年7月(9—50页)。附、港台版1.王止峻著《谈三国志与三国演义》,载醒狮6—8,1968年8月(20页)。2.柳存仁著《罗贯中讲史小说之真伪性质》,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8—1,1976年12月(169—232页)。3.柳存仁著《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1967年香港龙门书局出版:①原载《小说月报》二十卷十号(1929年),先后收入郑氏《中国文学研究》(上)(作家出版社1957年第1版)及《郑振铎文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第1版)。②参见张颖、陈速:《有关〈三国演义〉成书年代和版本演变问题的几点异议》(载《明清小说研究》第5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6月);陈翔华:《诸葛亮形象史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周兆新:《三国演义考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沈伯俊:《校理本三国演义·前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③何满子:《在评价〈三国演义〉的文学成就以前》,载《三国演义学刊》第1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7月。④丘振声:《万古云霄一羽毛——诸葛亮艺术形象的生命力》,载《文学评论》1985年第1期。陈翔华:《诸葛亮形象史研究》,见注③。⑤黄钧:《欲与天公试比高——诸葛亮形象史外部研究浅议》,载《〈三国演义〉与荆州》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⑥傅继馥:《〈三国〉人物是类型化典型的光辉范本》,载《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亦收入《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12月)。⑦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第3章,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⑧详见拙作《〈三国〉人物数更多》,载1984年6月23日《四川日报》。⑨详见拙作《〈三国演义〉究竟写了多少人物》,载1992年4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先后收入拙著《三国漫谈》(巴蜀书社1995年2月第1版)、《三国漫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⑩小川环树:《中国小说史研究》,日本岩波书店1968年。柳存仁:《罗贯中讲史小说之真伪性质》,原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8卷第1期,亦收入刘世德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一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月第1版。马兰安:《〈花关索说唱词话〉与〈三国志演义〉版本演变探索》,原载1985年欧洲《通报》;金文京:《〈三国志演义〉版本试探——以建安诸本为中心》,原载日本《集刊东洋学》第61号;中川谕:《〈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毛宗岗本的成书过程》,原载《集刊东洋学》第61号;上田望:《〈三国志演义〉版本试论——关于通俗小说版本演变的考察》,原载日本《东洋文化》第71号。以上文章的中文译文均收入周兆新主编之《三国演义丛考》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