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锰产业调查研究报告11.19定稿

鸡鸣狗吠
距陆而止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shtxlbb锰产业调研报告广西大锰锰业集团有限公司2015年11月一、锰矿资源概述………………………………………… 31.世界锰矿资源情况……………………………………… 32.我国锰矿资源情况……………………………………… 4二、锰系产品简介………………………………………… 91.锰矿资源采选(略)………………………………………92.锰系铁合金……………………………………………… 103.电解金属锰……………………………………………… 104.电解二氧化锰…………………………………………… 105.四氧化三锰……………………………………………… 116.高锰酸钾………………………………………………… 117.锰锂复合氧化物………………………………………… 128.其他锰盐………………………………………………… 12三、中国锰行业发展现状………………………………… 131.锰系铁合金现状……………………………………… 132.电解金属锰现状……………………………………… 163.其他锰产业现状……………………………………… 204.广西锰产业现状……………………………………… 23四、我国锰产业存在的问题……………………………… 25五、锰行业未来发展战略与定位我国锰矿以碳酸锰矿石为主,约占总储量的图47我国现已成为锰系铁合金生产大国,冶炼技术装备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大型化、现代化装备的比例越

高硅硅锰的应用和前景

抗旱曲
人吓鬼
1、高硅硅锰行业概况  综合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海关总署、行业协会等权威部门发布的统计信息和统计数据,糅合各类年鉴信息数据、财经媒体信息数据、商用数据库信息数据,从行业发展现状,当前产业政策,行业所处生命周期,行业市场竞争程度,市场稳定性几个方面分析高硅硅锰行业状况。 2、行业发展现状  《报告》从行业市场份额、行业需求增长率、竞争者数量、行业产量、利润、企业规模、技术、进入退出壁垒等几个方面,综合分析,定性判断高硅硅锰行业所处的行业生命周期。 3、行业市场竞争程度  研究报告主要从行业市场类型,竞争对手,市场广度等方面分析高硅硅锰行业市场竞争程度。 4、行业稳定性  与全球先进国家高硅硅锰行业集中度的定量比较,具体分析本国行业市场集中度,结合产品市场实际情况,定性判断国内高硅硅锰行业稳定性。 5、高硅硅锰产业链分析现状  介绍高硅硅锰产业链情况,从高硅硅锰产业链的上下游行业发展现状以及供需情况,定性或定量地分析其对高硅硅锰行业的发展影响;结合具体的数据、图表分析,国家未来行业政策分析等,总结高硅硅锰产业链上下游行业发展,定性预测高硅硅锰行业在未来的发展空间。 6、行业企业分述  《报告》选定行业具有典型性的五企业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分别从公司财务指标、往年高硅硅锰产量、企业运营状况、未来规划等。 7、高硅硅锰行业经营关键因素  在总结行业发展现状,发展特点,技术趋势,经营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投融资行家判断,总结出未来行业投资方向,并定性判断未来行业布局空间,预测高硅硅锰未来发展前景。

世界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变化

穷达
成人礼
自18世纪中叶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以来,技术进步与工业化彼此助推,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资源和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化的直接结果是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并表现在一国或一地的人均家用电器、小汽车拥有量、基础设施、人均居住面积提高或改善等方面。本节以经济增长与能源、金属矿产、水泥消费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分析为基础,分析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变化的一般规律,为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资源与环境的需求奠定基础。一、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工业化社会。在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里,社会财富的积累超过几千年农业社会积累的总和。大机器的广泛运用使人们能够便利地大规模开发利用能源和矿产资源,并将之转化为社会财富。在人类社会财富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人口膨胀、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并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主要表现为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加、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能源强度逐步下降等。——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加。从发展趋势看,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能源生产和消费密切相关。发达国家能够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规模开发和利用能源资源。产品越丰富,社会越富裕,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量也越大。工业革命以来,全世界的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石油消费总量是个典型的例子。石油规模化采掘始于1857年美国得克萨斯。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9年公布的数据,到2008年底,全球共消费石油约1560亿吨,其中前40年只消费了约2亿吨,20世纪上半叶50年消费了不到100亿吨,最近50多年则消费了1460亿吨(表1和图1)。表1 1998~2008年全球能源消费一览表 单位:百万吨油当量图1 1983~2008年全球能源消费变化趋势图(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9)——伴随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逐步优化。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文明进程的加快,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能源结构逐步优化:农业社会能源以薪柴为主;工业革命以来,能源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欧洲国家工业化最早要用木材炼铁,随着原料中废钢比重的增加,现在炼钢采用电炉了;火车最初是用煤的,现在的高速火车已经用电了。从总体上看,工业革命以来,能源构成经历了从薪柴—煤炭→煤炭—石油→油气—煤炭为主的演变过程。随着全球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可再生能源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年来防止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成为环境外交的国际热点,可再生能源得到快速发展,在能源中的比例逐步提高。据有关研究,未来能源结构变化大致如图2所示。图2 世界一次能源构成及其发展预测(1940~2100年)(据W.E.Schollnbeger和J.R.Frisch.未来的资源危机.1982)——随着工业化的完成,世界各国单位GDP能耗逐步下降。在英、美等国工业化时并没有出现全球性能源短缺。换句话说,早期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没有明显的资源环境约束,是一种没有或者很少约束条件下的自然发展。日本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正好赶上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提出了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通过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降低单位GDP能耗,完成了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图3)。由于实现工业化的支撑技术不同,人均能耗及其峰值也不同。实证研究表明,早期工业化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量较大时增长才趋缓,后发展国家人均能源消费峰值明显低于前者。例如,发达国家人均GDP在1万美元前,能源消费增长较快:1万美元时韩国人均能耗4.07吨标准煤(1997年),日本4.25吨标准煤(1980年),美国8吨标准煤(1960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冯飞研究员根据有关研究资料,画出了各国能源强度变化的概念模型(图4)。图3 英、美、日及发展中国家单位GDP能耗曲线(冯飞.电力技术经济.2007年第3期)图4 世界主要国家能源强度的变化曲线(冯飞.电力技术经济.2007年第3期)二、经济增长与主要金属矿产消费与能源消费的规律大致相同,随着全球经济规模的扩大,金属矿产消费总量持续增加,并表现为矿产消费与人均收入呈正相关关系。——金属矿产消费量持续增长。全球主要矿产品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表现为在一些国家工业化时增长速度较快,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源消费快速增长,1973年到2000年前呈波动式上升。发达国家矿产品需求下降,部分是因为完成了城市化,部分是因为高耗材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铅却是个例外,主要与其毒性较大、日益被其他材料替代有关(图5)。图5 全球矿产品消费增长趋势(王安建,王高尚等.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2001年度报告.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2001)——人均钢铁消费强度随人均收入增加而变化。从人均钢铁消费量的变化可以发现,先行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早期(人均GDP为3000~15000美元),人均消耗增加很快,后期(人均GDP超过15000美元)人均主要资源消耗出现增长放缓甚至绝对量下降的情形。简单地说,一国或一地人均矿产资源消费强度经历“(低)较快上升—(高)平稳—(较低)缓慢下降”三个阶段(图6)。图6 1968年世界各国钢铁消费量和人均GDP关系(马建明.对矿产资源(矿产品)需求预测的思考.2006)——人均钢材消费量与人均GDP关系密切。从总体上看,人均GDP与人均钢材消费呈正相关关系。从人均钢材消费量与人均GDP关系图(图7)上可见:其一,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大致集中在两个区域:图的左下角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主要特征是人均GDP和人均钢材消费量均较低。发达国家和地区出现在图的右中部,其特征是人均GDP和人均钢材消费均较高。其二,韩国和中国台湾例外,人均20000美元(PPP)时人均钢材消费约800千克。究其原因,因为重化工业是韩国与中国台湾的主导产业,出口导向是其发展战略,且出口产品的钢材强度较高。虽然日、意、奥、德等国人均GDP与其他发达国家类似,但人均钢材消费较高,因为这几个国家机电产品出口量也较大。图7 人均钢材消费量与人均GDP的关系(陆晓明.矿产需求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我国矿产需求预测、资源保障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2006)三、经济增长与水泥消费水泥是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必需的物资,原料来自非金属矿的石灰石,以及工业和生活的部分废物。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非金属矿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冶金、化工、轻工、石油、地质、机械、农业、医药、首饰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成为不可替代的材料,受到世界多数国家的日益重视和人们的青睐。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水泥消费量呈现一定的规律。以美国为例。从1900年起,美国水泥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呈缓慢上升趋势。据美国经济部国贸局资料,到2008年,美国水泥产量8100万吨,表观消费量9252万吨。从1955年起,美国水泥净进口持续增长,到2008年累计净进口量达1152万吨。1906年到2008年,美国水泥累计产量为50.28亿吨,累计表观消费量54.40亿吨(图8)。图8 1900年以来美国水泥产量和表观消费量的变化四、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用途变化不可再生、不可移动的土地是城市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城市化的实质之一是对土地等自然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集约化程度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各国工业化时土地用途变化情况不同。英国工业革命伴随着以圈地运动为标志的农业革命。早期的圈地运动把耕地变成牧羊场,后期则伴随耕地数量的增加。1793~1815年,由于对法战争贸易中断,垦荒达到高峰。到1830年,曾经称为荒地的土地在英国基本不复存在。美国耕地面积也有一个变化过程。南北战争及其以后,美国相继颁布了《宅地法》、《荒芜土地法》等法案,大批移民向西拓植,来自国内外的移民不断增加。从1862年到1926年,联邦政府共颁发了139万公顷土地所有权证,面积约为2.3亿英亩。美国农业耕地面积从1870年的4.07亿英亩增加到1914年的9.1亿英亩(图9)主要工业国家近现代工业史。。据世界银行数据统计,2005年美国的耕地面积减少到0.43亿英亩,仍为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多的国家。图9 美国农用地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道格拉斯·诺斯(North,D.).美国的工业化,载于波斯坦、哈巴库克(Postan,M.M.,Habakkuk,H.J.):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六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日本工业化时耕地面积变化表现为数量先不断减少而后减少变慢的特点(图10)。在1960、1970和1980年的耕地减少量分别为5000公顷、36000公顷和53000公顷,1980年后每年的减少约13000公顷,反映工业化完成与建设占地减少的一致性。日本经历了一个耕地开发、保护和控制的过程,耕地减少与国土面积小、人均耕地少密切相关。1959年日本农林水产省颁布《日本农用地转用标准》,目的在于确保优良农地,维持农业生产力,适当限制农地转用。图10 1960年以来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和可耕地面积的变化(南亮进.日本的经济发展.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2.108)根据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的研究,在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工业化过程中,损失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可耕地,这一点尤其需要引起我国决策者的特别重视。五、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研究表明,人均收入与污染物排放之间呈倒U型关系(库兹涅茨曲线)。如果经济增长最终能带来环境质量改善,就不必减缓经济增长来保护环境。正因为如此,环境学家和经济学家不断对库兹涅茨曲线揭示的规律进行验证。下面引用其中的一些研究结果。作为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背景研究(IBRD,1992)的一部分,一些专家估计了10个环境指标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这些指标是:缺乏干净水、缺乏城市卫生设施、城区悬浮颗粒物水平、二氧化硫浓度、1961年到1986年森林面积的变化和年采伐率、河水中溶解氧和大肠杆菌、人均市政废物、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研究结果表明,部分指标确实与库兹涅茨曲线吻合,包括:缺乏干净水和城市卫生设施的状况随收入升高而逐步改善,但收入的升高带来水质的恶化,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明显地随收入而升高;市政废物的产生和排放也是如此。以一个国家的人均排放量表示的二氧化硫(SO2)、氧化氮(NOX)以及悬浮颗粒物(SPM),它们与人均收入水平的关系符合倒U形曲线揭示的规律。还有一些专家利用该报告中世界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的资料,评估森林采伐和SO2排放之间的关系,并对1990年到2025年的全球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对SO2的研究表明,拐点出现在人均GDP3000美元。全球SO2排放总量将从1990年的3.83亿吨增加到2025年的11.81亿吨;人均SO2排放量从1990年的73千克增加到2025年的142千克。森林覆盖从1990年的4040万平方千米,降到2016年的最低值3720万平方千米,2025年又增加到3760万平方千米。因为森林砍伐导致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在生物演化尺度上,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罗杰·珀曼著,侯元兆等译.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六、世界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启示1.没有一个国家能依赖本土资源实现工业化由于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的不均匀性,没有一个国家能依赖本土资源实现工业化。一般地,一些国家某些矿产相对丰富,而另一些国家则相当贫乏;一个国家内的差异也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盛产石油的科威特,除油气资源外,其他矿产的经济利用价值不大。只有幅员辽阔的国家才有可能资源总量丰富、矿产种类齐全,如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巴西等。即使这些资源大国,也可能存在结构不理想,甚至结构性短缺问题。以石油为例。世界石油资源丰富,但分布极不均匀。据2000年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评估,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世界石油最终可采储量约3567.45亿吨,主要分布于中东,可采石油资源1356.78亿吨,占全球石油总资源的38%;其次是前苏联和北美地区,分别为617.27和590.29亿吨,占17.3%和16.5%;欧洲地区最少,仅141.33亿吨,不足全球最终可采石油资源的4%。迄今,全球尚有1280亿吨左右的石油资源有待发现。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2009年6月发布的全球能源统计报告,如果扣除加拿大油砂储量不计,截至2008年底,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为12580亿桶,主要分布在中东,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7541亿桶,占全球总剩余可采储量的59.9%;其他几个地区的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均不足全球总剩余可采储量的10%(表2)。表2 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储量 单位:10亿桶又如固体矿产资源。全球矿产资源的分布非常不均匀。有关研究表明,金属矿产资源总储量的46%集中在矿产地仅占0.25%的极少数大矿中,且集中在少数国家。具体说,大约25种矿产主要集中在3~5个国家。例如,煤炭储量的76.2%集中在美国、德国、俄罗斯、南非、澳大利亚、中国和印度。铁矿90%的储量分布在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南非、瑞典、法国、委内瑞拉和利比亚,前5国的储量占80%。锰矿资源储量的94%集中分布在南非、俄罗斯、墨西哥、加蓬、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等国,其中南非和俄罗斯共占储量的88%;南非、哈萨克斯坦、津巴布韦、芬兰、印度、巴西、土耳其和菲律宾8国占有世界铬铁矿储量的96%,而前4国则占91.6%。世界上大多数铁、锰、铬等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在少数大型或特大型矿床中。如超大型铁矿有俄罗斯的库尔斯克,探明储量426亿吨,其中富矿储量为261亿吨;富矿石探明及预测储量约820亿吨,600m深度以浅的资源量估计有2900亿吨。乌克兰的克里沃罗格铁矿盆地,保有储量201亿吨;巴西米纳斯—吉斯拉“铁四边形”地区,有100个铁矿床,储量220亿吨;巴西卡拉贾斯铁矿区,富铁矿石探明储量达177亿吨。澳大利亚哈默斯利铁矿区,赤铁矿、赤铁矿-针铁矿矿石品位高,含铁54%~62%,褐铁矿矿石含铁50%~54%,储量共计320亿吨,品位54%~64%的有249亿吨,可露天开采。10亿吨以上的超大型锰矿有加蓬莫安达含锰层,南非卡拉哈里马马特旺型矿石,墨西哥莫兰哥含锰层和加拿大拉皮德—克里克铁-锰层。在加蓬,莫安达含锰层已探明储量2.2亿吨,平均品位50%;卡拉哈里锰矿田马马特旺型矿石储量约132.04亿吨,其中可采储量4.74亿吨,平均品位约39%,如加上卡塞尔斯型矿床的3.4亿吨可采储量,平均品位48%,卡拉哈里锰矿田合计拥有136.13亿吨估计储量,其中可采储量8.13亿吨。资源产地的持续勘探、开发才能保证全球资源的稳定供应;生产地和消费地的错位并不影响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加工等矿业发展;特别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将资源供应完全寄托在国外市场,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所谓不现实是因为资源供应存在不安全因素,所谓不可能是因为没有一个国家能满足中国这么大的市场需求。摸清家底、立足国内应成为我国保障矿产品供应安全的指导方针和立足点。2.资源强度呈现倒U型或反S型特征实证研究表明,资源强度(单位GDP的金属消费量)一般呈倒U型曲线特征,人均金属消费量与人均GDP之间呈“S”型曲线的增长关系(图11)。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一国或一地在工业化过程中进入一个能源资源消费的“爬坡”阶段。图11 矿产资源单位GDP消耗的倒U型模式和人均消费的S型模式人均金属消费量与人均GDP之间呈“S”型曲线的增长关系。具体原因主要有:第一,随着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使资源消耗弹性先增后降。在一国经济进入工业化快速增长之前,以农业和轻纺工业为主的“温饱型”产业往往是经济增长的主导行业,资源消耗强度较低。进入工业化后,资源消费开始持续增长,并在重化工业主导的工业化中后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此后,随着重化工业增速放慢,比重减小,服务业增长速度加快,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强度持续回落,并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状态。第二,经济持续增长背景下,不可再生资源价格具有长期的上涨趋势,需求增长和生产成本提高是主要原因。价格上涨将刺激各种资源替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如塑料等新材料对钢铁的替代,也将对传统资源的消费强度产生直接影响。第三,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无论是人均钢铁生产和消费量的增加,还是人均住房面积的扩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实物;即使进入信息化社会,如果没有实物投入,也无法建设高楼大厦和各种基础设施。不同金属矿产“S”型曲线波长不同,与其性能和工业化中经济结构的演变有关;曲线的起点和形状也因各国的经济结构、资源禀赋、资源政策等不同而异。以美国为例,近百年来美国矿产品及相关产品生产消费呈明显的变化规律。从铁矿石和钢的生产、消费看,美国铁矿石产量1952年达到1.2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1954年铁矿石消费量达到1.45亿吨,此后保持在7100万~5600万吨之间。1900~1949年期间多数年份铁矿石视消费量大于产量,铁矿石净进口量不超过500万吨(只有8年净出口,数量不超过200万吨)。1954~1990年铁矿石表观消费量大于产量,差值1200~7000万吨,1991~2007年缩小到1580万~400万吨。1900~2007年铁矿石累计产量70.45亿吨,累计表观消费量82.53亿吨。钢产量1973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37亿吨,表观消费量2006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2亿吨。据美国商务部数据、布鲁塞尔报纸对2008年世界粗钢产量及排名报道,2008年美国钢产量为9150万吨。1914~1958年钢为净出口,1959~2008年为净进口。3.工业化与技术革命相互促进工业革命以来,机器生产体系逐渐形成。工业化带动了一系列的技术发明(图12),每一项技术发明的出现需要一个过程,从技术发明到生产实践又需要一个过程。当生产发展到一定新的阶段,又对技术发明提出新的要求,如此不断循环,逐渐推进。换句话说,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图12 英国城市化进程与重要技术发展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新技术研发和扩散遵循“新技术产业革新点——新技术产业链——新技术产业体系”的“从点到线再到面”式的扩散路径:技术发明首先是在产业体系的一、两个关键点取得突破,然后沿着产业的上下游方向扩散形成新技术产业链,再进一步,向关联产业扩散形成新技术产业体系(网),由此带动城市化逐渐、缓慢前行。4.循环再生成为原料的重要来源无论是矿产、能源还是其他生产资料,消费“零增长”至今并未出现。以美国最为典型。美国已进入后工业时代,但仍然是世界上矿产品的最大生产国,许多矿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是世界最大的矿产品消费国,人均消费20多吨,是我国的5倍;也是最大的矿产品贸易国,许多矿产品进出口居世界第一;非燃料矿物的来料加工产值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后工业化国家依靠知识和技术创新来发展经济,矿产资源消费增长速率远低于GDP的增长,单位GDP的资源消耗强度大幅度下降;非金属矿产资源消费量,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明显增加;废旧物资的大量产生和积累,为其回收和再生利用创造了条件,并逐渐成为原料供应的重要补充。钢、铝、铜等大宗废旧金属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占资源投入的比重不断提高,非金属和各类新型合金的消费量剧增,新型材料和替代品不断出现,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并支撑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德国、日本等依赖再生资源发展“静脉产业”就是例证。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关于水污染的研究报告

果保汝矣
爱之涡
调香师好美

有色金属业的发展前景

变化齐一
物指
以后数码类的产品的金属外壳都应该可以用的上啊!中国有色金属业发展研究报告【原创报告】中国有色金属业发展研究报告【行业分类】有色金属业【行业概况】2006年中国十种常用有色金属的产量合计达到1600万吨,已连续第四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有色金属生产国。中国占全球各类资源消耗量已经超过15%,消耗的锌、铜、铝等金属更是超过了20%,2002-2005年中国的基本金属的消耗增长量平均在15%以上,铜铝消费分别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主要有色金属的消费增长是GDP增长的两倍,对国际金属市场的价格走势影响日益深远。但是,中国又是有色金属矿产十分匮乏的国家,铜、铝、铅、锌四大品种(占总产量95%)和以前曾具有资源优势的钨、钼、锡、锑品种的储量和基础储量的保有年限都不高。已探明储量中,铜矿只够7年开采,铅矿5至6年,锌矿7至8年,锡矿5年,锑矿5至6年,铝土矿也不足30年,很快将面临无矿可采的局面,资源严重短缺。【行业指标】铜产量、氧化铝产量、有色金属行业销售收入、有色金属金属行业利润【行业分析】由于过去两年行业景气推动矿山勘探、采选及冶炼业的投资增长,使得未来几年供给增速高于需求增速,有色金属的供给短缺逐渐缓解,行业将走向供给平衡乃至过剩。景气周期将回落,但不会回落到2002年前长期低迷的状态。铜业:国内冶炼产能快速扩张,供给增速大于需求增速,精铜短缺的局面得到缓解,预计2006年铜价将下跌。氧化铝业:以中铝为主的多个氧化铝生产商的新建扩建项目使得2005-2007年国内氧化铝产量增速将大于需求增速,供给紧张的缓解将促使价格下跌。电解铝业:2007年国内产量增速将继续大于需求增速,以及国内限制出口的关税措施的实施,国内铝过剩将继续扩大,但是国际铝价将对国内铝价形成支撑。锌业:精矿供应紧张、需求稳定增加将继续推高价格。【前景预测】按照“十一五”规划,未来发电、电网、运输设备(汽车、火车、地铁等)制造、机械、电子、航空航天、建筑、武器装备制造等行业对有色金属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其中发电、电网、建筑等行业对铜、铝的需求强劲;运输设备制造对铝的用量将越来越多;机械、电子等待业需要铜、铝、镍、锡、锌、钨、钽等多种金属;而航空航天、武器装备等行业需要钛、铬、稀土金属等战略性金属作为基本的原村料。按照规划“十一五”期间GDP平均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5.7%,有色金属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不仅没有边缘化的危险,而且随着工业化及产业升级的深入发展,加上其固有的资源约束特征,其重要性及战略意义将更加突出。【图表目录】有色金属总资产、有色金属销售收入、铝冶炼业总资产、有色金属利润、铜冶炼业总资产、铝冶炼销售收入、铜冶炼业销售收入、铝冶炼业利润、铜冶炼销售收入、铜冶炼业销售收入、有色金属储量、氧化铝年度产量、铜年度产量、销售收前十名集中度、销售收入区域结构、有色金属行业成本结构、氧化铝主要产地(按产量)、铜主要产地(按产量)主要上市公司概况【龙头企业】金川集团公司、白银有色(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铜业集团、中国铝业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山东招金集团、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宁波金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深圳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市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苏秦
神明往与
2005年是重庆市国土部门管理体制改革后正式运行的第一年,在国土资源部的领导下,我市国土资源系统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为动力,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在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获得多项表彰。●全国试点单位江津市的规划修编大纲已经国土资源部评审通过。●《重庆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通过实施中期评估,获全国矿产资源规划优秀成果一等奖。●重庆市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全国4个重要矿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试点单位之一。●合川、永川等地处置低效利用土地效果明显,万州区积极造地和盘活低效利用土地的做法得到国土资源部、市领导的表扬,《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在头版进行了专题报道。●加强优质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实施了三峡库区周边绿化带1.47万公顷基本农田综合整理项目。一、土地资源(一)土地资源状况重庆市土地总面积822.69万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0.85%。2005年末,重庆市农用地694.50万公顷,较2005年增加0.01%;建设用地56.91万公顷,较2005年增加1.83%;未利用地71.28万公顷,比2005年减少1.53%。如图1、表1所示。表1 2005年重庆市土地资源情况图1 2005年重庆市土地利用构成(二)土地利用情况1.农用地2005年,我市农用地694.50万公顷,年内减少0.93万公顷,年内增加1.03万公顷,增减相抵净增0.10万公顷,主要是由于未利用地的荒山造林和土地开发利用量大于建设占用所致。本年度农用地的内部结构调整数据量较大,变化幅度集中体现在耕地、园地和林地上。耕地由2004年的228.74万公顷下降到2005年的226.27万公顷,净减少了2.47万公顷(其中减少为可调整地有0.38万公顷)。耕地减少去向:①建设占用耕地0.56万公顷,占耕地减少总量的17.94%,较2004年同期建设占用耕地减少0.35万公顷。建设占用耕地主要去向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城镇建设与过境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②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0.38万公顷,占耕地减少总量的12.33%,主要为发展效益农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步伐,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和农民自发产业结构调整。③生态退耕2.10万公顷,占耕地减少总量的67.82%。④灾毁耕地0.01万公顷,占耕地减少总量的0.33%,主要集中在酉阳县和秀山县,灾毁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植被很差、地质结构不稳定的山体两侧,导致地质滑坡以及季节性洪水,这些基本难以复垦。⑤其他原因减少耕地0.05万公顷,占耕地减少总量的1.58%,主要集中在大足县,面积为0.03万公顷,属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耕地增加来源:①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0.56万公顷,占耕地增加总量的90.17%,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开发整理的力度较大。②农业结构调整和其他增加耕地0.06万公顷,占耕地增加总量的9.83%。主要是农民自发地把一些低产量收益的园地和荒芜的林地改造为耕地。③可视为补充耕地的新增园地37.47公顷,主要是荒草地开发变成园地,主要分布在綦江县。2005年,全市耕地面积为226.27万公顷,加上可调整地3.93万公顷,合计230.20万公顷。2005年,全市加强优质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实施了三峡库区周边绿化带1.47万公顷基本农田综合整理项目。坚持基本农田保护“六个不准”,建立基本农田补划工作程序和验收技术规范,全市增加补划基本农田2 900公顷。2005年建设用地占用耕地0.55万公顷,其中,往年批准本年度实际变更占用耕地0.36万公顷,本年批准本年实际变更占用耕地0.19万公顷,未批先建占用耕地28.59公顷。同期耕地增加0.63万公顷,其中,除去农业结构调整和其他增加耕地0.06万公顷,加上37.47公顷可视为补充耕地的新增园地,2005年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0.57万公顷。2005年全市补充耕地和建设占用耕地相抵,实现了占补平衡并节余耕地0.01万公顷。2.建设用地2005年,建设用地为56.91万公顷,较2004年度净增1.02万公顷。其二级地类较去年均有增加,增幅较大的主要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较2004年净增0.56万公顷。交通用地较2004年净增0.28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较2004年净增0.16万公顷。3.审批建设用地情况2005年审批建设用地中省级政府批准5 485.05公顷,较2004年增加44.37%,征地总费用46.83亿元,安置农业人口 55 462人。其中农用地转用 3 860.75公顷,增加52.09%,农用地中耕地转用2 913.65公顷,增加49.50%。在审批建设用地中,分批次建设用地1 713.90公顷,单独选址建设用地3 771.15公顷。单独选址中交通运输用地790.88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53公顷。(三)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情况2005年重庆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验收项目总计142项(全为地方投资项目),涉及土地面积1.33万公顷,增加农用地0.46万公顷,其中耕地0.48万公顷,完成投资额2.82亿元。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2005年末,全市的净耕地系数仅为0.738 1,现有农田中普遍存在田块分割细碎、田坎过多的现象,加之相当多的地区存在田间道路沟渠未连通、农田基本设施不完善、零星地和插花地较多和农村居民点布局零散,土地利用状况难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通过合理规划,实施土地整理,整治道路沟渠,平整归并零散地块,充分利用零星土地,对宜耕坡地实行坡改梯工程,有条件的可结合农村居民新村建设,对原分散的居民点实施迁村并点、退宅还田等措施,预计可通过实施土地整理新增有效耕地约5万公顷。据调查,全市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未利用土地中,可开垦为耕地的仅有2.01万公顷,其中1.61万公顷集中分布在开发难度较大的东南各县。交通条件、水利条件相对较差。可根据全市的人、财、物力情况,合理开发未利用地。预计通过实施土地开发可新增有效耕地约为1.5万公顷。全市历来重视灾毁耕地复垦工作,但由于复垦后与灾毁前对比,新增耕地面积有限,预计通过土地复垦新增有效耕地面积0.1万公顷。综上所述,全市新增耕地的潜力总和约为6.6万公顷。二、矿产资源(一)矿产资源状况至2005年底,全市已发现矿产68种(含亚矿种),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54种,开发利用的矿种39种。由于受采出量、损失量、勘查增减、重算增减影响,煤炭、锰矿、铝土矿、熔剂用灰岩、水泥用灰岩、玻璃用砂岩、砖瓦用砂岩、陶瓷用砂岩等资源储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增减变化(表2)。表2 重庆市主要矿产资源储量(二)地质勘查投入与勘查成果2005年重庆市地质勘查经费投入1.72亿元,较2004年增长104.5%,其中,中央财政拨款0.10亿元,地方财政拨款0.46亿元,企事业资金1.16亿元,分别较2004年增加55.74%,217.87%,82.62%。在地质勘查中,新发现石英砂矿产地1 处,预测资源量2 025.00 矿石万吨;新查明矿产资源9处:其中煤矿3处,资源量217 020千吨;锰矿3处,资源量469矿石万吨;铝土矿1 处,资源量4 341 矿石万吨;金矿1 处,资源量530金属千克;炼镁白云岩矿1处,资源量49 757矿石万吨。2005年重庆市地质勘查投入经费主要投向为:煤0.73亿元,地热0.48亿元,铝土矿0.34亿元,以上三类矿种勘查投入占总投入的90.58%。(三)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情况1.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情况2005年全市共颁发采矿许可证3 544个(包含以往年度颁发持续到2005年有效的采矿许可证),较2004年增加8.38%,批准登记面积1 602.72 平方千米,收取采矿权使用费301.05万元。从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看:内资企业颁发3 532个(以私营企业为主),港、澳、台商投资企业5个,外商投资企业7个(图2)。图2 2005年重庆市颁发采矿许可证(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情况2005年,全市共颁发勘查许可证122个(包含以往年度颁发持续到2005年有效的勘查许可证),较2004年增加177.27%,批准登记面积1 713.76 平方千米,收取探矿权使用费17.13万元(图3)。图3 2005年重庆市颁发勘查许可证(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情况2005年全市新立勘查许可证101个,其中,煤矿勘查许可证占48.36%;批准登记面积共1 713.76万元,收取探矿权使用费17.13万元(图4)。2005年新立采矿许可证共3 544个,其中,煤矿采矿许可证占41.03%;批准登记面积共1 602.72平方千米,收取采矿权使用费301.05万元。图4 2005年重庆市颁发勘查许可证(按专业性质分)情况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情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重庆市的矿业逐步形成了地质勘查、矿山设计、开发、科研、教育基本配套的矿业体系。全市开发利用矿产54种,各类生产矿山5 466个,其中能源矿山1 549个,金属矿山88个,非金属矿山3 780个,其他矿山49个。全市矿山企业从业人数23万人,矿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6%左右,矿业及以矿产资源为原料的加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5%左右,矿产品进出口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5%左右,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005年重庆市主要开发利用矿种包含能源矿产中的煤、地热,以及黑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贵金属矿产、稀有、稀散稀土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水气矿产。三、国土资源市场(一)土地市场1.土地市场治理整顿2005年重庆市合理制定农用地转用、土地供应年度计划,严格建设用地预审,加强经营性土地出让计划管理,保持适度的土地投放量和投放节奏,优化土地供应结构,重点保障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社会公益项目的用地需要。加强土地储备、整治计划管理,支持和指导土地储备机构科学合理开展储备和整治工作,建立建设用地“蓄水池”,提高政府土地调控能力。加强对园区工业项目土地投入产出率的审查和考评。严格执行工业项目建设用地供应控制指标,对超过控制指标要求的项目,核减用地面积。把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率纳入对区县(自治县、市)政府的综合目标考核。认真开展存量土地清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城镇存量建设用地的家底。合川、永川等地处置低效利用土地效果明显,万州区积极造地和盘活低效利用土地的做法得到部、市领导的表扬,《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在头版进行了专题报道。2.土地一级市场2005年重庆市继续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加大土地市场化配置力度。全年共计出让土地2 645宗,面积4 036.07公顷,土地纯收益70.95亿元;以“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 966宗,面积 2 222.26公顷,占全年出让土地的 55.06%(2004年为38.38%,提高了16.38个百分点),土地纯收益54.61亿元,占全年出让土地纯收益的76.96%(2004年为56.94%,提高了20.02个百分点);从土地用途分类来看:以“招拍挂”方式出让的土地中,以住宅用地为主,面积为1 973.96公顷,占88.83%;纯收益为47.69亿元,占87.33%(图5~图6)。图5 2005年土地出让面积比例(按出让方式分类)情况图6 2005年土地出让面积比例(按土地用途分)情况3.土地二级市场2005年重庆市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35 764宗,面积11 122.17公顷,金额608.68亿元。从土地用途来看:住宅用地面积 2 921.14公顷,占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面积的26.26%(2004年为32.25%,比重下降了5.98个百分点),金额333.53亿元,占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的54.80%(2004年为31.58%,比重增长了23.22个百分点)。2005年重庆市转让土地20 010宗,转让土地面积520.68公顷,转让金额19.75亿元。转让以住宅用地为主,面积341.11公顷,转让金额14.02亿元。(二)探矿权采矿权市场1.矿业权市场建设2005年重庆市扎实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整顿工作,按照国家要求,制订实施方案,迅速启动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加大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力度,建立矿业权有形交易市场和出让公示制度,规范出让程序。2.探矿权采矿权一级市场2005年重庆市出让探矿权1宗,出让方式为申请审批,合同金额43.28万元。出让采矿权1 547宗,合同金额1.96亿元,其中以“招拍挂”方式出让580宗,占出让采矿权总宗数的37.49%(2004年为8.3%,比重提高了29.19个百分点),合同金额1.85亿元,占全市出让采矿权合同金额的94.59%(2004年为16.86%,比重提高了77.73个百分点);从矿种分类看:采矿权出让主要集中在煤(504宗)和建筑石料用灰岩(520宗)。3.探矿权采矿权二级市场在矿业权转让中,采矿权转让共76宗,转让价款1.62亿元,其中出售54宗,出售价款0.36亿元,其他22宗,价款1.26亿元。从矿种分类看:采矿权转让主要集中在煤(68宗),转让价款1.61亿元。其他还有铅锌矿、水泥用灰岩等(图7)。图7 2005年采矿权转让(按矿种分类)情况四、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一)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情况2005年重庆市结转上年土地违法未结案件86件,涉及土地面积18.17公顷,其中耕地12.42公顷。2005年发现土地违法案件2 663件,比2004年增长11.89%,其原因是全市对违法用地继续保持高压态势,清查处理“以租代征”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违反土地用途管制等行为,严肃查处了一批土地违法大要案,有效地制止了非法占地行为。2005年发现土地违法案件中,主要是个人违法案件,共2 474件,占92.9%,本年违法涉及土地面积224.56公顷,其中耕地100.63公顷。2005年土地违法立案1 993件,主要是个人违法案件,为1 825件;土地违法案件立案涉及土地171.46公顷,其中耕地69.14公顷;本年结案2 008件,结案涉及土地面积186.97公顷,其中耕地80.69公顷。2005年查处土地违法案件拆除构建物90 364平方米,没收构建物125 922.5平方米,收回土地17.41公顷,其中耕地13.73公顷,收取罚没款957.18万元。(二)地矿违法案件查处情况2005年,全市认真开展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以生产矿山全面排查、勘查项目全面检查、行政执法行为全面清查为主要内容的“三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得到国家联合督察组的充分肯定。2005年结转上年地矿违法未结案件11件,本年立案695件,本年结案686件,其中,无证开采611件,占结案总数的89.07%;越界开采43件,占结案总数的6.47%;非法转让采矿权8件,其他3件。年末未结案件20件。2005年当年立案案件中,按违法主体划分,个人673件,占立案总数的96.83%。五、国土资源行政复议情况2005年全市圆满完成“四五”普法工作,进一步加强立法、行政复议与应诉工作,促进了依法行政。按照我市建设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要求,制定用地环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办法。2005年结转2004年未审结行政复议36件。申请行政复议332件,其中行政处罚13件,行政强制措施39件,行政不作为3件,其他277件;本年受理173件,本年审结296件,其中维持原行政决定257件,责令履行1件,撤销3件,撤回申请35件,本年未审结行政复议39件。六、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情况2005年重庆市国土资源系统共有行政机构45个,其中省级1个,年末从业人员2 517人,其中行政编制人员1 000人。在行政人员中,有研究生73人,大本及大专1 814人。直属事业单位303家,从业人员5 735人。2005年全市国土资源系统收入总额3.6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拨款2.49亿元,其他收入1.16亿元。全年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50万,其中国家资金100万。2005年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参加干部培训592人次,其中党校学习255人次,行政学院培训43人次,其他294人次;参加学历教育126人次,其中参加博士生教育5人。七、问题与建议当前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①土地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②传统用地方式与节约集约用地的矛盾比较突出;③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一)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的建议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并重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土地资源;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优先支持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地需求;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和监管体系,切实抓好保护示范区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增强参与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严格执行用地预审、用途管制、指标调控、定额管理和批后检查等规定,加强部门联动,落实产业政策;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经营性用地供应、储备土地整治和出让的计划管理,确保土地供应总量适度、结构优化、区域均衡、价格合理。3.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大力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严控划拨用地范围和程序,严卡协议出让最低价;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使用存量土地;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情况与用地计划挂钩制度,完善建设项目土地利用情况跟踪管理制度。4.科学编制新一轮规划,发挥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加强同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其他专项规划的衔接和协调,注重理论和方法创新,坚持开门规划和公众参与原则,加强基础研究,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强制性,加强保障规划实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研究,确保规划得到有效落实。5.切实加强地质工作,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要求,制定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切实加强地质工作;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重点查处越层越界开采及非法转让矿业权行为,严格执行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建立健全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矿业权市场,加强市场监管。(二)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的建议(1)加强综合统计和专项统计,建立统计责任追究制度。(2)完善季度形势分析制度,不断增强分析的针对性和时效性。(3)加快建立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推进行业信息化工作。(4)完善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制度,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重庆市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神器
索香
2006年,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区县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全市国土房管系统坚持“五个并重”,扎实努力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国土房管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2006年全市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并重,土地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坚持市场调节与住房保障并重,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加强勘查与规范开发并重,促进了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依法行政与维护权益、服务社会并重,为和谐重庆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坚持完善体制与提高素质并重,在执政为民服务发展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一、土地资源(一)土地资源状况重庆市土地总面积822.69万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0.85%。根据2006年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末,重庆市农用地694.15万公顷,较2005年末下降0.05%;建设用地57.75万公顷,较2005年末增加1.49%;未利用地70.79万公顷,较2005年末减少0.69%。2006年末重庆市土地利用构成见图1。图1 2006年末重庆市土地利用构成(二)土地利用情况1.农用地2006年末全市农用地104121938.8亩,年内减少158400.0亩,年内增加105208.8亩,增减相抵净减53191.2亩,主要是未利用地的荒山造林和土地开发利用量小于建设占用所致。2006年度农用地的内部结构调整较大,变化幅度集中体现在耕地、园地和林地上(表1)。其中耕地由2005年年末的33940460.4亩下降到2006年年末的33629333.3亩,净减少了311127.1亩。其中减少幅度最大的为旱地,净减139988.5亩,占耕地年内减少总量的44.99%;其次为望天田和灌溉水田。旱地减少的主要去向是林地、园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160002.8亩、48649.9亩和29137.3亩;灌溉水田减少的主要去向为建设用地,面积为34990.5亩。表1 2006年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园地较2005年年末净增128105.9亩。年内减少65214.1亩,主要去向为农业结构调整为耕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年内增加193320.0亩,主要来源是耕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分别为118276.5亩和42831.6亩。林地较2005年年末净增275956.0亩。年内减少43009.1亩,主要去向是建设用地和耕地;年内增加318965.1亩,主要来源是耕地、其他农用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分别为187262.7亩、77419.4亩和40009.1亩。牧草地较2005年年末净减7318.4亩。年内减少21296.3亩,年内增加13977.9亩。其他农用地较2005年年末净减138807.6亩。年内减少186961.0亩,减少去向主要是林地和园地,面积分别为77419.4亩和42831.6亩;年内增加48153.4亩,主要来源是耕地。2.建设用地2006年末建设用地为8663168.0亩,较2005年度净增127095.4亩。其二级地类较2005年均有增加,增幅较大的主要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较2005年年末净增81644.3亩。年内减少17381.2亩,主要去向是交通用地中的公路用地和其他土地中的河流水面;年内增加99025.5亩,主要来源是农用地中的耕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分别为52229.7亩和18399.2亩,主要体现在城市用地和独立工矿用地的增加。交通用地较2005年年末净增41590.3亩。年内减少4788.5亩,主要公路用地变更为城市用地,面积为2484.8亩,属城市规模的拓展;年内增加46378.8亩,主要来源是农用地中的耕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分别为21188.5亩和7611.4亩,在交通用地增加中主要是公路用地的增加,增加面积为39216.4亩。水利设施用地较2005年年末净增3860.8亩。年内减少273.1亩,主要是水库水面变更为城市用地和独立工矿用地;年内增加4133.9亩,主要来源为耕地和林地,主要是九龙坡区和荣昌县的水库淹没用地。3.审批建设用地情况2006年重庆市共审批建设用地12024.01公顷,其中农用地转用9167.81公顷,农用地中耕地转用6401.21公顷。国务院批准用地4142.64公顷,其中农用地转用3457.95公顷,农用地中耕地转用 2307.31 公顷。省级政府批准7881.37公顷,较2005年增加43.69%,征地总费用68.82亿元,安置农业人口89856人。其中农用地转用5709.86公顷,增加47.89%,农用地中耕地转用4093.90公顷,增加40.51%。在审批建设用地中,分批次建设用地4698.01公顷,单独选址建设用地3183.36公顷。单独选址中交通运输用地578.77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82.15公顷。(三)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情况2006年,重庆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验收项目总计16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个,省级项目1个,市县级项目162个。涉及土地面积2.46万公顷,增加农用地0.62万公顷,其中增加耕地0.56万公顷,完成投资额3.91亿元。耕地增加类型为:①开发未利用地,如荒草地、裸土地和滩涂的开发;②对废弃的农村居民点工矿压占地进行复耕;③对劣质的耕地进行坡改梯,增大耕地垦殖率。二、矿产资源(一)矿产资源状况重庆市自成为直辖市以来,从多渠道加大全市重要矿产资源的勘查力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和引导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加入矿产勘查的行业。自直辖以来,对具有经济优势和基础工业的原料矿产锰矿、天然气、铝土矿、锶矿、地热水、水泥用灰岩、煤、粉石英、炼镁白云岩、硫铁矿、钡(毒重石)矿加大了地质勘查力度。发现了一大批找矿线索,探明了大量矿产地,重要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有所提高。与直辖前的1996年底相比,保有资源储量在全国排名前10位的矿产已增至17种,分别为钡矿(毒重石)、陶瓷用砂岩、粉石英、水泥配料用泥岩、铁钒土、岩盐、汞矿、砖瓦用泥岩、铸型用砂岩、锶矿(天青石)、锰矿、铝土矿、炼镁白云岩、天然气、滑石、硫铁矿、玻璃用砂岩。与直辖前相比,全市新增天然气资源储量839.07亿立方米,新增天青石(锶矿)资源储量48万吨,新增铝土矿石资源储量2506万吨,新增锰矿石资源储量1527万吨,新增毒重石矿石资源储量969万吨,新增滑石资源储量1194万吨,新增水泥用石灰岩资源储量77085万吨,新增煤炭资源储量22.5592亿吨(表2)。表2 重庆市主要矿产勘查成果汇总表续表(二)地质勘查投入与勘查成果2006年,重庆市地质勘查投入经费2.38亿元,较2005年增长38.3%,其中,中央财政拨款0.22亿元,地方财政拨款0.59亿元,企事业资金1.56亿元,分别较2004年增加120%,28.26%,34.48%。2006年,新发现矿产地3处,分别是重庆市城口县上山坪优质(富)锰矿、重庆市彭水县道班房炼镁白云岩矿、重庆市云阳县云峰山-开县岩水矿区粉石英矿。新查明资源量的矿产资源有9种(表3)。表3 2006年重庆市新查明矿产资源情况2006年,重庆市地质勘查投入经费主要投向为:煤1.36亿元,铁矿0.21亿元,锰矿0.22亿元,地热0.20亿元,铝土矿0.11亿元,粉石英0.12亿元,以上主要矿种勘查投入占总投入的93.32%。(三)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情况1.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情况2006年,全市共颁发采矿许可证4021个(包含以往年度颁发持续到2006年有效的采矿许可证),较2005年增加13.46%,批准登记面积1916.33平方千米,收取采矿权使用费325.09万元。从企业登记注册类型来看:内资企业颁发4007个(以私营企业为主),港、澳、台商投资企业6个,外商投资企业8个(图2)。图2 2006年重庆市颁发采矿许可证(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情况2006年,全市共颁发勘查许可证105个(包含以往年度颁发持续到2006年有效的勘查许可证),较2005年减少13.93%,批准登记面积1416.63平方千米,收取探矿权使用费25.61万元(图3)。图3 2006年重庆市颁发勘查许可证(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情况2006年,全市新立采矿许可证共1128个,其中,煤矿采矿许可证占53.55%;批准登记面积共586.72平方千米,收取采矿权使用费100.60万元。2006年,全市新立勘查许可证28个,其中,煤矿勘查许可证占60.71%;批准登记面积共636.77万元,收取探矿权使用费9.08万元。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情况2006年,重庆市主要开发利用矿种包括能源矿产中的煤、地热,以及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稀散稀土、非金属和水气矿产等。三、国土资源市场(一)土地市场1.土地市场建设2006年,重庆市严格执行国家限制、禁止供地目录,通过区别供地政策落实产业调整要求。科学编制经营性用地供应计划,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招标挂牌拍卖制度,制定了经营性土地交易规则和土地出让金标准测算规定;实现了对市级土地储备机构储备土地的计划和动态管理;制定了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办法,稳妥有序地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和最低限价工作。加强了土地出让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大了欠缴出让金的追收力度以及因规划调整增加出让金的公示和补收力度。2006年,全市土地出让金收入较2005年增加55.7%,其中渝北、南岸等地土地收益增长较快,为财政增收、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和“三农”建设作出了贡献。完成了全市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通过了国家验收,并获得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继主城区之后,全面完成了其他区县的土地级别调整工作。加强了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监测点达到1880个,实现了全市所有区县地价监测全覆盖。2.土地一级市场2006年,重庆市继续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加大土地市场化配置力度。全年共计出让土地3152宗,面积5950.95公顷,土地纯收益108.35亿元;以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1267宗,面积2728.72公顷,占全年出让土地面积的45.85%,土地纯收益78.67亿元,占全年出让土地纯收益的72.61%;从土地用途分类来看,以招拍挂方式出让的土地中,以住宅用地为主,面积为2065.87公顷,占75.71%;纯收益为64.72亿元,占82.27%(图4)。图4 2006年土地出让面积比例(按土地用途分)情况3.土地二级市场2006年,重庆市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62216宗,面积10170.9公顷,转让金、租金及抵押价款共721.52亿元。2006年,重庆市转让土地51586宗,转让土地面积898.38公顷,转让金额28.63亿元。(二)探矿权采矿权市场1.矿业权市场建设2006年,矿业权市场进一步规范。完善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管理制度,规范矿业权出让前期工作,合理确定出让资源量和出让单价,增加政府收益。2.探矿权采矿权一级市场2006年,重庆市出让探矿权12宗,出让方式为招标出让,合同金额1131万元。出让采矿权1284宗,合同金额2.21亿元,其中以招拍挂方式出让422宗,占出让采矿权总宗数的32.87%,合同金额2.11亿元,占全市出让采矿权合同金额的95.48%;从矿种分类看,采矿权出让主要集中在煤(230宗)和建筑石料用灰岩(524宗)。3.探矿权采矿权二级市场在矿业权转让中,采矿权转让共51宗,转让价款0.71亿元,全部为出售转让采矿权。从矿种分类看,煤50宗,转让价款0.68亿元。岩盐转让1宗,转让价款0.03亿元。四、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一)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情况2006年,严格土地执法,全面开展违法违规批(占)地、闲置土地和“以租代征”行为清查处理工作。2006年土地违法案件结案率达到 98.4%,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6人。重庆市江北区政府高度重视土地执法工作,区法院对2名违法占地责任人进行了公开判决,首开全市追究违法占地责任人刑事责任的先例。主城区、合川、永川等地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全市共清理出闲置土地 162宗,已收回闲置土地 37宗、105.27公顷,巩固了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果。2006年结转2005年土地违法未结案件71件,涉及土地面积2.66公顷,其中耕地0.87公顷。2006年发现土地违法案件2521件,涉及土地面积261.86公顷,其中耕地93.79公顷。在2006年发现土地违法案件中,主要是个人违法案件,共2309件,占91.6%。2006年土地违法立案2331件,涉及土地面积194.88公顷,其中耕地93.27公顷。其中个人违法案件2119件,占90.91%;2006年土地违法结案2355件,涉及土地面积180.27公顷,其中耕地78.11公顷。2006年查处土地违法案件拆除构建物163689平方米,没收构建物76553平方米,收回土地30.98公顷,其中耕地7.66公顷,罚没款收取1084.7万元。(二)地矿违法案件查处情况2006年,全市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6]28号)文件精神,扎实开展整顿和规范工作。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治乱”工作成效显著。2006年对地矿违法的7名责任人进行了刑事处罚。配合纪检监察部门,清理国家工作人员和国企负责人投资办矿行为。市政府出台了《小型煤矿企业资产整合意见》,各区县开展了矿业权设置方案和资源整合编制工作,目前已有一批区县完成了编制工作,并实施资源整合。采矿权登记办理程序等制度逐步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年度检查工作开展较好,提高了矿山企业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意识。全市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第一阶段工作得到国务院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并顺利通过了检查验收。南川、奉节、城口等地高度重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切实加大了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2006年结转2005年地矿违法未结案件20件,2006年立案401件,2006年结案415件。2006年立案案件中,按违法主体划分,个人331件,占立案总数的82.54%。2006年结案案件中,无证开采245件、越界开采73件、非法转让采矿权21件、破坏性开采10件、无证勘查2件、不按规定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38件。年末未结案件6件。五、国土资源行政复议情况2006年结转2005年未审结行政复议39件。2006年申请行政复议190件,其中行政处罚5件,行政许可2件,行政强制措施40件,行政不作为8件,其他135件;2006年受理190件,2006年审结202件,其中维持原行政决定133件,撤销6件,撤回申请39件,2006年未审结行政复议27件。六、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情况2006年末,重庆市国土资源系统共有行政机构45个,其中省级1个,年末从业人员2540人,其中行政编制人员1104人。在行政人员中,有研究生95人,大本及大专1966人。直属事业单位345家,从业人员6294人。2006年,全市国土资源系统收入总额16.2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拨款12.76亿元,其他收入1.22亿元。2006年,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参加干部培训405人次,其中党校学习198人次,行政学院培训74人次,其他培训133人次;参加学历教育344人次,其中参加博士生教育15人。七、问题与建议当前工作中存在如下的困难和问题。(1)严峻的资源供需形势与粗放的资源利用方式的矛盾依然突出。土地、矿产资源利用率不高,批而不征、征而不供、闲置浪费土地和矿产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2)国土房管工作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与市场经济要求的矛盾依然突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国土房管工作参与调控的体系和方式还需不断完善。(3)资源、房屋问题引发的各种利益诉求和冲突还会进一步显现,维护权益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资源价值的进一步显现,围绕资源权益的各种诉求,甚至利益冲突会不断增多;随着《物权法》的出台,调处国土资源和房地产纠纷的任务会更加繁重。(4)队伍建设和廉政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在复杂的市场经济形势下,全系统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行风、政风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的自我约束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为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土地规划和计划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①要有序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②要合理安排土地利用计划;③要加大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力度;④要继续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⑤要强化执法监察,严格实行问责制。(2)加强土地调控,切实保障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用地。①要加强建设用地保障工作;②要严格控制低价出让工业用地;③要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④要切实用好储备土地;⑤要认真落实建设用地税费政策,注重发挥经济手段的作用。(3)加强房地产管理,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①要优化房地产发展布局;②要加强住房供应结构调整;③要努力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④要继续深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⑤要进一步提高拆迁和物业管理水平。(4)加强地质矿产勘查工作,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①要切实加强地质勘查工作;②要加强地勘队伍建设;③要继续巩固治乱成果;④要基本完成资源整合任务;⑤要逐步建立矿产资源管理长效机制。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不锈钢的发展前景如何

宁戚
风之语
1、产业链延伸趋势不锈钢产业是以特定资源(镍、铬、钼、锰、铁矿等)开发利用为基础和依托发展起来的产业,上游原材料的供需与价格波动直接影响不锈钢行业盈利水平。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不锈钢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前瞻》分析认为,为减少盈利波动,不锈钢企业通过控制上游的镍和铬以完善产业链结构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2、兼并重组趋势中国不锈钢产能过剩显现,行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幕已经拉开,前瞻不锈钢行业研究报告分析认为,年产15万吨以上的不锈钢企业之间兼并重组的可能性较大,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3、产业结构升级趋势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已成为中国各行业的当务之急。目前,国内不锈钢行业已由数量增长型进入结构调整型阶段,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不具备创新能力和规模优势的小型不锈钢制造企业将被市场淘汰。

稀土在传统产业区域和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现状

且吾闻之
忍冬
  1、钢的脱硫 在钢中添加混合稀土金属的目的之一是控制硫夹杂物的含量和形状。炼钢时通常要添加锰,锰与硫结合形成硫化物夹杂物,这种夹杂物在轧钢时会变形。而添加混合稀土金属则能产生稀土的硫化物、硫氧化物,它们在轧钢时形状保持不变,这可使钢的性能得到改善。  2、稀土球墨铸铁 混合稀土金属以稀土硅铁合金或硅镁钛合金的形式加入铁不中促进石墨的球化,从而提高铸铁的可锻强度。产品称球墨铸铁。  3、打火石 混合稀土金属还用于制造打火石,这是用75%的混合稀土金属和25%的铁制成的一种合金。  4、用于有色金属合金中 稀土金属有色金属合金中也获得广泛应用。例如有一种稀土镁合金(含有Mg,Zn,Zr,La,Ce)可用于制造喷气式发动机的传动装置,直升飞机的变速箱,飞机的着陆轮和座舱罩。在镁合金中添加稀土金属的优点是可提高其高温抗蠕变性,改善铸造性能和室温可焊性。有一种铝锆钇合金用作电线,其特点是输出功率高、耐热、耐振动和耐腐蚀。  5、永磁材料 有一种永磁材料——钕铁永磁合金,其磁能积达300千焦/立方米,比钐钴永磁合金(它在70年代取代昂贵的铂钴永磁体市场产生过重大影响)几乎高出一倍。然而钕铁永磁合金也有缺点,它在居里温度达3250℃左右,(钐钴永磁合金的是760℃左右),并且铁容易腐蚀。研究发现,把硼添加到钕铁永磁合金中可提高其磁能积和抗退磁的能力。这些性能优良的永磁材料用于飞机及宇宙航行器的仪表,精密仪器,微型电机等。  6、石油裂化催化剂等 稀土分子筛裂化催化剂是用于石油裂化工艺中性能优良(催化活性大,产品收率高)的催化剂。这种催化剂多数用混合稀土氯化物与相应的钠型分子筛发生阳离子交换反应制成。  7、稀土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作为催化剂还用于很多其他催化反应中。如将已除去铈的混合稀土金属元素的环烷酸盐溶于汽油中可用作合成戊橡胶工艺中的催化剂,这是我国首创的,又如为净化汽车废气而设计的汽车催化器中,能将一氧化碳和未燃烧尽的碳氢化合物减少到极低的水平,其中所用的催化剂LACOO3,有效地地催化CO、烃类的燃烧,其活性、寿命与铂基催化剂无甚差别,而价格则便宜得多。  8、镧玻璃 一种具有优良光学性质的镧玻璃,含氧化镧La2O360%,氧化硼B2O340%,具有高的折射率,低的色散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这种光学玻璃是制造高级照相机的镜头和潜望镜的镜头的不可缺少的光学材料。  9、玻璃脱色 采用稀土使玻璃脱色的原理涉及到铁的氧化态。玻璃中的二价铁杂质使玻璃显蓝色,它氧化成三价铁后则使玻璃显极浅黄色,颜色淡得多。二氧化铈是很好的玻璃脱色剂,因为铈(Ⅳ)具有强氧化性,能将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而它本身则还原成稳定的铈(Ⅲ),CeO2 Ce2O3都无色。  10、荧光粉 在彩电的显像管中采用的性能优良的红基色荧光粉,以钇的化合物Y2O2S或Y2O3作基质,以铕Eu3+作激活剂。这种产生出红色基色的荧光粉的使用效果,远远比过去(1964年以前)使用的非稀土硫化物红色荧光粉为好。  11、各种稀土荧光粉的用途颇广,如用于黑白电视显像管、X射线增感屏、雷达显像管、荧光灯、高压水银灯等。  12、激光器 稀土在激光器中也应用较多。目前使用最广的激光工作物质是掺钕钇铝石榴石Y3Al5O12:Nd3+和掺钕玻璃。前苏联曾研制出一种新型激光器——掺Cr3+,Nd3+的钆钪镓石榴石,其效率比钕激光器高3.5倍。  13、储氢 在合适的温度和压力下,五镍镧LaNi5合金能吸收氢分子:LaNi5+3H2=LaNi5H6冷却该合金时氢就被吸收,加热时就解吸,这提供了一种安全的储氢方法。  在室温及2.5大气压下,1公斤的LaNi5合金能吸收14克氢,而稍加热即可把储藏的氢完全放出。LaNi5和LaNi5H6的密度分别约为6.4和6.43克/厘米。由此可算得每立方米LaNi5约可吸收储存氢90克之多,而1米3液氢却不过重71克,可见LaNi5的储氢效率之高(而且还有比液氢安全的优点)。已发现的类似的储氢材料还有CeNi5,LaMg17,La2Ni5Mg13等。这样的储氢材料在利用氢作燃料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光上面稀土永磁这块应用来说就可以用于:  1、微特电机  在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稀土永磁材料在电机中的应用已占稀土永磁总销售额的60%以上。各国国情不同,稀土永磁在电机中的应用情况不尽相同。日本在VCM中的应用量占稀土永磁的50%左右,美国则在航空、航天、军工、汽车和机床等领域电机中的用量最大,欧洲则在数控机床中应用最多。  2006年,我国生产稀土永磁电机3700余万台,其中大中型节能电机5万台。  2、汽车工业  据有关市场研究机构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2004年全球轿车和轻型车总产量达到5490万辆,至2005年,将达到6000万辆大关,创历史最高纪录。  1997年中国汽车产量为158.3万辆,2001年达到234.2万辆,其中轿车产量为69.5万辆。轿车在全部汽车产量中所占的比例不到30%,2002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第一年,当年中国汽车产量一举超过300万辆大关,达到325.1万辆,增长38.3%,轿车产量更是增长了52.84%,首次突破百万辆大关,达到106.924万辆,轿车比重达到32.7%。进入2003年,这一行情得以持续,当年生产各类汽车444万辆,销量439万辆,分别增长75.28%,在世界的排名由2002年第5位上升至2003年的第4们。2004年,中国汽车总产量为507万辆,增长14.2%左右,其中轿车240万辆,增长16%左右。2005年,中国汽车总产量在571万辆,其中轿车比重达到48.49%。2006年,中国汽车总产量达728万辆,跃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轿车比重已经达到53.15%左右。  由于汽车工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五大支柱产业,它的发展必将带动一系列的产业,包括磁性材料行业。稀土永磁电机的最大应用潜力市场之一将是汽车工业。汽车工业是钕铁硼永磁应用最多的领域之一。在每辆汽车中,一般可以有几十个部位要使用永磁电机,如电动座椅、电动后视镜、电动天窗、电动门窗、电动雨刮、空调器等随着汽车电子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其使用电机的数量将越来越多。  3、电动汽车  当前世界各国对电动汽车的关注热情愈发高涨,一些国家投入大量经费用于研制和开发,其中电机和传动系统是电动汽车的心脏,稀土永磁电机以其体积小、效率高、性能优异而成为各国研制新一代电动汽车的首选方案。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与丰田汽车公司就推动混合动力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与普及进行合作,2005年已将丰田目前最先进的“绿色环保节能车”——“先驱”(PRIUS)混合动力汽车在中国进行生产,目前已小批量投入市场。“先驱”(PRIUS)混合动力汽车在日本的产量为10000台/月左右。最近。日本丰田推出了雷克萨斯LS600h混合动力高档汽车,V8引擎加上一个高效的电机,整个系统输出功率430马力,堪称混合动力的领先杰作。2008年福特翼虎混合动力SUV,155马力,油耗为7—8升/100km,只有同功率汽油发动机的一半。  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将大量进入普通家庭,成为一种大众消费。这对于稀土永磁电机及其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带动作用是相当可观的。  4、电动自行车  自行车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近年对电动自行车的需求越来越大。据中国助力车专业委员会不完全统计,我国的电动自行车从研制开发到1997年的小批量投放市场至现在,其生产和销售呈逐年大幅增长的势头,1998年产量为545万辆,2006年产量已超过1000万辆。以每辆电动自行国平均需要0.3公斤烧结钕铁硼计算,年需用磁体3000吨(折合成毛坯近6000吨)。  5、现代医疗设备  永磁式RMI-CT核磁共振成像设备过去采用铁氧体永磁,磁体重量达50吨,如今采用最新钕铁硼永磁材料,其磁场强度提高了一倍,图像清晰度也大大提高,并节省了大量原材料。每台核磁共振成像仪需钕铁硼永磁体0.5—3吨,按世界市场年需要量1千台计,年需磁体500—3000吨。目前,美国通用电器和德国西门子在中国均有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生产基地。  6、扬声器、耳机等电声元件  扬声器和耳机是永磁体传统应用领域。稀土永磁材料出现后在同样输出功率与音质不采用钕铁硼永磁体可减小尺寸和提高性能。目前稀土永磁扬声器和耳机已应用到高级随身听等领域。随着电声器材技术革新向高保真和小型化发展,要求使用性能更高的磁体,在这个领域,钕铁硼永磁材料已经开始得到广泛应用。  7、磁悬浮列车  可乘坐32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悬浮样车——“中华01号”磁悬浮技术验证车2004年10月22日在大连亮相。此次研制成功的“中华01号”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永磁补偿式悬浮技术。  其原理是利用车载磁体与轨道磁体间产生的排斥力和吸引力共同作用,从而产生向上悬浮力,使列车脱离轨道运行。所用磁体为稀土永磁材料;“中华01号”悬浮耗能几乎为零,其净悬浮力可达4吨/米,运输能力相当于现行火车,而且采用车与路一体化结构设计,安全性大大提高。中国首个吊轨磁悬浮验证车“中华06号”2005年5月亮相大连。使用Nd-Fe-B磁体的3km永磁悬浮列车线已列入建设日程。  近年为,磁悬浮飞机国际有限公司(Magplane International Ltd)在我国推介美国磁悬浮飞机系统。磁悬浮飞机系统为新型悬浮设计,采用钕铁硼永磁体。每公里需配2辆磁悬浮飞机(列车),每一辆磁悬浮飞机(列车)将使用10吨烧结钕铁硼材料。试验线正在筹建之中。  磁悬浮飞机系统是建立在磁悬浮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最新型地面轨道交通系统。据介绍,该系统优化了各类交通资源,集合了多样性技术特征,不仅造价和运行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实现了高速、大容量、智能化的统一。如果磁悬浮飞机系统进入实际应用,将使市内短程交通与城际间中长途交通系统融为一体,为一体化解决城市繁杂的交通系统提供帮助。稀土可以用于镜面抛光,强磁,金属添加增强其性能,以及汽车尾气的催化等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