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未央
美国公共政策学科对当代转型中国具有的经验或者影响:(一)让中国立足于对中国公共政策实践以及现实政策问题的调查研究,增强公共政策学的应用性、现实性和本土化。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必须立基于影响本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之上,加强对中国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解决中国当代公共政策问题为核心,创造性地走符合现代性标准或具有现代性内涵的公共政策学科发展之路,建构起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学学科理论体系。为此,就必须把公共政策学研究的重心放到中国自身的政策实践上来,对中国公共政策实践活动做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从中概括和总结出理论来。(二)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要重视应用研究。美国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史表明,要实现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发展,必须既要重视公共政策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又要重视公共政策学的应用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和矛盾是任何一个学科都要面对的问题。因此,为了公共政策学学科体系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必须重视研究中国公共政策实践,通过问题导向的研究总结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和办法,并上升到公共政策学理论的高度,促进中国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建构和学科发展。(三)必须汲取其他学科的养料,加强跨学科研究。美国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历程表明,公共政策学的知识来源表现出多学科性,公共政策学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公共政策学、、行为科学、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影响,从这些学科汲取了发展自身的营养。要实现跨学科研究,就必须建立跨学科政策研究的社会行动机制,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重视建立有利于学科交流、有利于政策学者合作的激励机制;二是重视建立有利于学科交流、有利于政策学者合作的激励机制;三是重视建立以解决公共问题为核心的政府与研究机构的合作机制。(四)必须重视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和科学化发展。美国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史告诉,没有任何单一的研究方法能足以支撑整个学科研究。公共政策学要实现自身发展,必须引入和发展多样性研究方法。西方公共政策学在百多年的发展中,发展出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并无国界之分,它对中国公共政策学的研究也是可以借鉴的。中国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应当发展适合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构建和发展中国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公共政策学的长远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五)必须重视研究领域的分化,发展分支学科,构建学科体系。美国公共政策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内向外的发展,研究领域不断细分和拓展,学科不断分化和融合的过程,最终形成一个多姿多彩的学科体系。中国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必须不断开拓新领域,组建分支学科,最后形成一个壮大的学科群或学科体系。反观中国公共政策学的研究,研究领域仍显狭小,中国公共政策学在对公共政策的好多领域都缺少理性认识,这种状况很不利于中国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六)必须积极争取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要发展中国公共政策学,实现公共政策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就要得到各方的重视与支持。社会各界在公共政策研究过程中要对公共政策研究者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支持;政府部门在公共政策研究过程要给予足够的政策参与机会和充足的研究资金支持;学术界要为公共政策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建设一套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就当前来说,最重要的是政府应大力支持公共政策学科建制化,提升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地位。美国的公共管理学科,在美国的国家建设和3337393032发展过程中,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除了为政府和非营利部门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之外,比较凸显的贡献有:(1)公共管理诞生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提倡公共事务管理的专业化、职业化和科学化, 反对腐败,注重工作效益。美国的国家管理正是如此走上现代化管理道路的。(2)公共管理帮助科学设计了政府职能、人事制度和财政制度,强调工作效率和责权相配原则,用科学管理的理论设计白宫总统办公室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配置,帮助地方政府从传统结构向现代的市政议会-经理人的结构转型就是典型的例证。(3)公共管理借鉴现代人文思想和人力资源理论,丰富和充实了公共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民主参与、公民意识、员工激励、组织行为和领导功能等等,都是现代公共管理的座右铭。(4)用科学的理念、数据收集和分析、决策研究等先进的方法推动了公共事业的发展,支持了公共决策和政府业绩评估。(5)丰富了现代法规法制体系及其执行力度。(6)建立了地方政府工作标杆,打造了新型地方治理文化,推动了现代化市镇管理的进步。(7)为推动政府创新改革不断提供理论依据和政府工作反思,近来的重塑政府改革、业绩评估改革、分权改革、网络治理、公私部门协作等就是这方面的尝试。 当然,过去百年的历程,也暴露出这一学科许多还需继续改进的地方。如: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各流派涌入,有相当长的时期陷于追寻学科核心的混乱之中,人多、热闹,但却不知自己是什么,原因也是学科在社会需要时发展太快,从各个学科网罗人才,而新进的人才还在依恋往日的情怀,对这一新学科的认同感不强、对其挑战性和社会意义认识不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和学习才入行。 还有,公共管理学科在制定学科使命的时候,强调了操作和执行效率,而忽略了宏观发展方向,只重术,忽略了道;对行政部门的关注有余,对立法和司法方面的工作关注不足。学科中不少优秀的学者,精力集中在政策细节上,而忽略了政策的宏观方向和制度因素,在近年来一些大的改革浪潮中没有象它在历史上那样起到引领潮流的作用,只是跟在后面修修补补。再者,由于学科大量从外部引进人才,忽略了自身研究力量的培养,研究方法在使用上系统性不强。加上学科偏重实践,基础研究工作滞后,是学科深入发展和继续强盛的内伤。还有一条重要的经验是公共管理学科的领导人在强调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忽略了对资源优势的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这是由于西方国家的民众有很强的反政府的政治文化,不愿意公共管理力量过大;另一方面,这也与公共管理学科领导人的认识有关。公共管理的基本口号是,用最少的资源,办最多最好的事,但在现代高科技、高复杂度、大规模的公共事业的管理条件下,高资源和高影响力也是成功的公共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效果,而不仅仅是效率,应该同为公共管理训练的重要考量。 中国的公共管理在近年来大踏步发展,在学科建设上做出了可圈可点的成绩。在实践方面,中国的公共管理也可以作一个大概的分期。从1949 至1978年, 可以叫做探索时期,领导集体在不断寻求现代治理的方法和模式;从1978年至 1996年, 初始的改革,农村开放搞活,解决吃饭问题。1996年后,中国才认真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改造,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在社会转型、产业升级、制度变迁的过程开始显现出来。人们对“公共管理”这个学科的认识,也经历了从理解为是后勤服务到认为是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与公共治理这样一个过程。 这一轨迹,显示了中国公共管理从传统意识走向现代意识的过程,它发展迅速,而且加速度很强,需要理论工作者认真思考和规划,以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 从美国的成败两方面的经验来看,中国公共管理的学科发展不应忽略如下几个原则: (1) 通过科研思辨和相关人才的培养,建立牢固和坚实的学科知识核心和学科认同感,并建设认同这些核心知识的学术工作团队,发扬和推广这一核心。 (2)树立雄心壮志、远大目标,为中国现代化改革培养中坚力量。公共管理的目标就是甄别、追求和维护公共利益,达到高层次的现代治理。美国的公共管理注重官僚技术人员的培养,忽略了宏观理论的训练,使毕业生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古立克在他98岁时回顾一个世纪来美国公共管理的发展轨迹时也提到公共管理的学科训练,在科学与艺术和管理与政治之间的平衡做得不够。 (3) 公共管理学科也需要维护和发扬光大自己的“公共服务”、“注重实践”和追求科学和专业知识的传统精神。这就需要追求学习和研究方法的完美。 (4)美国的公共管理学科对地方管理和发展的贡献很大,在许多地方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地方的财政官员、市政经理和部门领导都是公共管理院校的毕业生。事实上,美国高等院校对地方发展的影响力不仅仅表现在公共管理学科,许多过去的“土地配置大学”(Land Grant University),在设计思想上就是为地方服务的。美国著名的西北大学,建校时是为当地的锅炉厂服务的;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为英特尔公司在本州近万人的科研生产线培养的高技术人才,包括科研攻关的博士,超过公司从全国名校如哈佛、斯坦福等大学吸纳人才的总和,这些都是教育服务于地方,又与地方共同发展壮大的生动事例。美国的凤凰城历年被评为美国管理最优秀的城市,她的六个市政经理,五个有公共管理的硕士学位。可见,其成绩并非来自偶然。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