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如何撰写高质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

内以伤身
一篇高质量的教科研论文,必须具有下列特征: 1、立论客观,具有独创性: 文章的基本观点必须来自具体材料的分析和研究中,所提出的问题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并通过独立研究,提出了自己一定的认知和看法。 2、论据翔实,富有确证性: 论文能够做到旁征博引,多方佐证,所用论据自己持何看法,有主证和旁证。论文中所用的材料应做到言必有据,准确可靠,精确无误。 3、论证严密,富有逻辑性: 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全篇论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判断与推理言之有序,天衣无缝。 4、体式明确,标注规范: 论文必须以论点的形成构成全文的结构格局,以多方论证的内容组成文章丰满的整体,以较深的理论分析辉映全篇。此外,论文的整体结构和标注要求规范得体。 5、语言准确、表达简明: 论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读者能看懂。因此,要求文章想的清,说的明,想的深,说的透,做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求一篇有错误的流行病学论文,并进行找错分析,急求!!!!

合欢
导思: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该题虽然规定了作文题目,但仍给学生思维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从文体来看,写议论文是最好的选择。学生可以从是非观、处世态度、治学精神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要写好议论文,必须做好以下三点:1、确定论点。根据命题提供的材料,可从不同角度提炼出诸多观点,但短短600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选准一个论点充分论证。2、选好论据。论据能起到充分证明论点的作用,论据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①真实确凿,不能有虚假成分;②具有典型性,有说服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3、组织好论证结构。最常用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求“流行病学作为一门方法学在临床中是如何应用的”一篇论文,急!相关内容都可以。。发 我 邮箱。

夫体道者
晋魏为脊
  文发网 免费提供论文写作的参考资料 直接百度“文发网”就可以找到  【关键词】  甲型流感;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肺炎  2009年11~12月,新疆奎屯地区甲型H1N1流感(甲流)流行,患者达数百人之多。为了掌握甲流的临床特征和发病规律,进而指导今后防控工作,对该时间段内在本院确诊的156例甲流住院病例进行了分析,先将结果报告如下。

预防医学毕业论文问能写某种病的流行病学分析吗

无欲
加富二等
 一: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论文摘要和关键词。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流行病学调查文章过几年发可以吗

蓝霹雳
浮生门
流行病学调查是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的调查研究。主要用于研究疾病、健康和卫生事件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通过这些研究将提出合理的预防保健对策和健康服务措施,并评价这些对策和措施的效果。

预防医学毕业论文问能写某种病的流行病学分析吗

糜稽
彼以利合
 一: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论文摘要和关键词。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遗传流行病学的我国遗传流行病学的发展

尸兄
玛丽娅
我国遗传流行病学发展历程中的几个重要事件1. 1980年,钱宇平、徐君佩、沈福民等先行者对遗传流行病学产生了兴趣,并开始着手向国内介绍这一新的领域。2. 1985年6月在北京医科大学举办了第一次遗传流行病学的学习班。聘请了美国夏威夷大学C.S.Chung教授授课,讲述遗传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同时成立了中华流行病学学会遗传流行病学学组,钱宇平教授为顾问,沈福民教授为组长。从而在我国开创了遗传流行病学的新的历程。北京医科大学翻译了N.E.Morton和C.S.Chung等人1978年出版的“Genetic Epidemiology”一书作为参考书。3. 1988年12月在上海医科大学举办了第二届遗传流行病学学习班。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C.King教授做了关于遗传流行病学的学术报告。同年早些时候(1988年3月),马慰国、吕宝忠主编的《遗传流行病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遗传流行病学的专著。4.进入90年代以后,先后相继出版了几本影响较大的专著:①遗传医学(1994);②医学遗传学与遗传流行病学数据分析(1996),同时,作者推出了一套遗传流行病学分析的工具软件PPAP;③医学遗传数理统计方法(1998)。5.第二届学习班后,时过11年,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学会遗传流行病学学组与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会群体遗传学学组于1999年6月28日~7月2日在上海医科大学联合举办第三届遗传流行病学学习班暨学术交流大会。除国内专家外,还聘请了留学人员及外宾讲座。6.北京医科大学钱宇平教授的研究生卜向东是我国第一位以遗传流行病学的课题毕业的硕士研究生(1985年),他的毕业论文题目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人体血压、血脂水平影响程度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钱宇平教授与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米明壁教授联合带的研究生陈伟是我国第一位以遗传流行病学的课题毕业的博士研究生(1990年),他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心肌梗塞皮纹学研究”。其后,上海医科大学徐志一教授和沈福民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孟炜(他的论文题目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等亦相继学成毕业。华西医科大学张思仲教授的博士研究生胡应(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人类复杂疾病的遗传分析”)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师从沈福民教授,是我国第一位完成了博士后研究的学者,他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是“原发性肝细胞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1994)。

买医学论文进副高职

海之魂
神人无功
高级技术职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必要途径。近几年来,我省卫生系列高级职称晋升工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申报条件、专业答辩、论文审查、评委库建立及评审程序等几个主要方面都有较大地完善和提高,卫生系列的职称晋升工作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公正、公平、透明。但对申报者来说无疑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为了使申报者能比较顺利地通过专业评审,根据近几年申报者在准备评审材料、专业答辩等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申报高级职称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一、申报材料   高级职称的评审材料由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表、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量化考核表、评审论文及相关证件等组成。评审材料的质量直接关系着评审结果,因此必须认真准备申报材料。在上述申报材料中,除了部分由人事(职改)、评审部门填写外,多数是由申报者填写和提供的。申报者在填写各种表格、提供评审论文及相关证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填写的内容、提供材料一定要客观、真实、可靠地反映任现职以来的业务技术工作,业务述职中不能随意拔高自己,不能不适当地夸大自己在某项业务工作中的作用,更不能弄虚作假。但也不必过分谦虚,有意掩饰自己取得的成绩。客观、公正、真实、可靠地把自己任现职以来的情况反映到申报材料中才是正确的做法。 2、业务述职的重点是尽可能地叙述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技术能力,充分展现自己任现职以来在业务技术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陈述的内容应与申报的专业相一致,不能过多地陈述非专业、非技术性的内容。 3、业务述职中应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措辞得当,切忌杂乱无章,词不达意。 二、论文 专业论文在高级职称晋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综合反映申报者的业务技术能力。申报者报考高级技术职称时提交的评审论文应该是他任现职以来所发表论文的代表作。评委通常在认真阅读论文的基础上,要对评审论文赋予合理的分数。因此申报者选择评审论文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从本专业比较著名的、影响因子较高的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系列杂志和核心期刊中挑选自己的评审论文,通常情况下在这些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具有较高的质量。 2、论文的结构要完整。除了论文标题和署名外,还应具有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组成部分。 3、篇幅应达到1500字以上。预防医学专业的评审论文篇幅较短或在期刊的简报、短篇报道、经验交流等栏目中发表的论文不宜选为评审论文。 4、论文应具有较高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尤其是申报正高者,提交的论文应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深度或创新点。论文的质量关系到评委的打分。 5、无国际统一刊号(ISSN)或国内统一刊号(CN)的论文,一律不能选为评审论文。增刊、特刊、专刊、学术会议论文集和在境外、港澳出版的中文刊物及繁体字印刷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也不能作为参评论文。综述性的论文不能选为评审论文。 三、基础理论知识 按照有关规定,在答辩、面试过程中,基础理论知识的测试是必不可少的。这里所讲的基础理论是指与预防医学各专业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申报者应在考前作充分的准备。从近几年答辩的情况看,基础理论较差是大多数申报者存在的通病,尤其是基层工作者。疾病控制专业的申报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 1、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地方病学、寄生虫学、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基础理论知识。其中流行病学重点是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微生物学、免疫学、医学地理学、临床诊断学、营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3、卫生统计学。重点掌握疾病控制方面常用的卫生统计学方法。申报正高的考生,应掌握病因研究中常用的统计方法。 4、申报正高的考生,应熟悉社会医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有关学科的知识。 5、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四、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答辩、面试的重点内容,申报者考前应结合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全面、系统地做好准备。 1、熟练掌握传染病的病原学知识及病媒生物控制技术,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病因,熟悉病因不明疾病的病因学说。 2、掌握各种疾病的发病机理,尤其是病因不明疾病的发病机理。 3、掌握各种疾病的临床特征。  4、熟悉各种疾病的诊断方法、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5、熟悉各种疾病治疗方法及控制技术。  6、申报正高的考生,应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本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  五、教学情况  教学及指导下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情况能反映一个人的业务水平,是评委评判时不可缺少的项目之一。但是,在近几年的评审过程中一些申报者不太注意这一方面。在提交的评审材料中有的写得不详细,有的甚至未填写此项内容。有些申报者述职时也不提及教学方面的情况,每当问到时才补述这一方面的情况,这一现象应引起申报者注意。  六、自由答辩  自由答辩旨在测试申报者技术水平及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它是申报者在评委面前再次展示自己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的机会,对命题答辩成绩不理想的申报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补救机会。因此,申报者要重视自由答辩的准备。  自由答辩的关键是选好题。在以往的自由答辩中,一些申报者未能抓住自由答辩的机会,为自己挽回“败局”,多数是选题不当造成的。自由答辩的选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题目不能太大。自由答辩是有时间限制的,题目太大势必造成时间已到、问题仍未讲清楚的尴尬局面。   2、题目不能太难。学术界尚未定论、尚未搞清楚的问题不宜选为自由答辩题,此类题目不利于申报者自由发挥。  3、题目不能太简单。过于简单的题目难以展示申报者的专业才能,达不到获取高分的目的。   4、认真备题。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选好自由答辩的题目后,一定要做好答题的准备工作。首先要通过查阅资料搞清题目近几年的新进展,既要掌握选题的基本内容,又要熟悉与选题相关的内容,以防评委问及。  在专业答辩中,自由答辩与命题答辩同等重要(分数相等)。由于题目是自选的,只要申报者认真准备,应该说这一半分数可以稳拿。答辩中申报者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从理论和实践上把选题讲清楚,不能只讲理论,更不能背教科书的相关内容。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 总结讨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护理要点与心得体会,加强护理意识与方法。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44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进行系统的回顾性分析,在正确合理用药(如肺表活性物质)与采取机械通气等治疗的前提下,加强护理。结果 经过加强护理后,大部分患儿康复出院,少数发生并发症,其中5例患儿因严重的呼吸难而窒息死亡,2例患儿因肺出血合并DIC死亡。结论 在积极的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过程中,加强保暖、规范无菌操作、呼吸机的合理应等是提高患儿生存质量和治愈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护理,肺表面活性物质,机械通气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致,多见于早产儿,多于生后6小时发病,病情进行性加重,可伴有呼吸困难,严重的会出现呼吸暂停窒息而死亡。为提高医服务质量,增强护理意识,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于2007年1月至2011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44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儿其中135例为早产儿,男性患儿97例,女性患儿47例,体重0.98-2.5kg。137例患儿好愈出院,7例患儿死亡。1.2 治疗方法患儿经过准确的诊断之后,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适当的药物(肺表面活性物质)等,必要时采取机械通气,一般采用经鼻塞气道正压通气(NCPAP)。2 护理 2.1 常规护理 保暖、保持呼吸道的畅通、记录患儿的出入量、监测各项生命体征等[1]是患儿的基本护内容,护理人员应做到正确、规范有序。①保暖护理:因患儿绝大多数为早产儿,体温调功能还未发育完全,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外界环境温度与湿度,所以置于保温箱中保暖,且持适宜的湿度。保温箱的温度要根据早产儿的胎龄和出生后的日龄等进行相应的调节,符新生儿的生理需求。②呼吸护理: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患儿对缺氧非常敏感,时刻保持患呼吸道通畅就尤为重要。定时清理口、鼻、咽喉部的分泌物,有利于保持呼吸通畅。在应机械通气时,需注意定时湿化气道、吸痰及检查各种管线联机是否完好,避免因气道堵塞管线扭曲松脱而导致缺氧,呼吸不畅。③出入量的护理:由于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应用物,要严格控制输液量,避免水电解质的紊乱;合理喂养,尽量以母乳喂养为佳,必要时饲,观察患儿的吸吮力、消化力、排泄情况,并做好记录。准确计算能量的输入,保证患儿的正常的生长发育。④生命体征的监护:早产儿的生理机能发育不完全,胎龄越小,生命体征的稳定性越差,因此要对患实施24小时的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等基本监测,医护人员对病情有全面的掌握,及时发现处理病情的变化。2.2 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护理 肺表面活性物质已经较广泛的应用于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也有相关研究者对其做了护理观察[2]~[3]。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需要低温保存才能保证其活性,使用时现用现配,温化温度为37度,保证用药的安全与疗效。在用药前后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如心电监护氧气面罩呼吸球囊、吸引器等,监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做好各项预防措施,防治并症。护理人员要密切配合医生做好准确用药治疗的职责,用药后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各项呼吸指标,明确治疗效果。需注意在用药后6~8小时内尽可能的避免翻身拍背吸痰等动作。2.3 机械通气的护理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多有不同程度的缺氧与呼吸困难,在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时采取机械通气,常采用鼻塞气道正压通气。这种通气方式的创伤小,而且便于护理。在理时首先要注意鼻塞管是否脱出,有没有达到给氧的目的;再次是要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定时清理口鼻分泌物,检查并保持通气管道的畅通;最后且最重要的是根据患儿情况选择适合呼吸机参数,以SaO2保持在88%-93%为宜,避免高浓度的氧易对患儿造成其他的伤害,特别是早产儿对氧的耐受度较低。采取机械通气易导口唇干燥,护理人员需定时的给患儿润口唇,防止发生皲裂;重症患儿在进行气管插管后,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情况,避免出现人机对抗,增加患儿的呼吸做功。定时无菌操作吸痰,保持呼吸道顺畅。 2.4 并发症的护理 ①电解质紊乱: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导致患儿在出生后缺氧,再加上早产儿的生理调节机能发育不完善,易导致体内酸碱平衡失调和水电解质紊乱,因此应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避免水肿,酸碱失调等发生。严格记录24小时水的出入量,计算每天的补水量,使用输液泵24小时不间断的准确输液。监测尿量和尿比重,适当抽取血气分析。②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护理[4]:呼吸机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胸、肺不张等。护理人员在看护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的变化,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严格控制氧浓度,因高浓度氧能够引发早产儿视网膜毛细血管病变而影响视力的发育。还有其他的一些并发症,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专业处理。 2.5 无菌操作 无菌观念是医护工作者所应时刻谨记的。在新生儿科中,规范严格的无菌操作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的院内感染率。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患儿的肺部感染率要明显高于其他新生儿,这是因为治疗过程中针对于肺部的操作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因此医护工作者要保证在机械通气与应用肺表面活物质时的无菌操作。对于器械的严格消毒也显得格外重要。无菌操作是防治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 3 小结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是早产儿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随着科学的进步,治疗技术的发展,患儿的治愈率大大的提高了,但是护理因素在治疗中的作用也占重要地位,所以我们应该提高护理技巧,加强护理知识与相关医学理论。保暖、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出入量的记录、生命体征的监测等基本护是采取进一步治疗的基础。合理喂养,提供充足的营养能够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力,帮助患尽快的康复。鼻塞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已经取得长远的进展,二者联合应用有效的缓解患儿缺氧的表现,降低病死率,而且容易护理。严格的无菌操作,减少感染。积极有的护理能够有效的控制各类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廖颖芳,林冰纯,熊小云,张谦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医护对策和护理技巧[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7,14(4):322-323. [2]唐红娟.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治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1):1920-1921. [3]黄巧莲.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所致并发症的系统性预防与护理[J],全科护理,2009,7(34):3117-3119. [4]黄少燕,陈海钿,陈佳佳,陈伟璇.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1,32(2):377-

世界上第一个流行病学家是谁

父母心
将之大壑
苏德隆,男,南京市人,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外著名的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学家、我国流行病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医学教育家,中共党员,曾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1906年7月9日,苏德隆出生于南京一个城市贫民之家。5岁时进私塾,因家境贫寒,念完小学父母送他进一所伙食费减免的教会办的益智中学。1927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医预科,修学3年,后转入国立上海医学院读本科。1935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鉴于总成绩第一,获金质奖章一枚。毕业后留任助教,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医学教育和预防医学生涯。当助教不久,颜福庆院长派他到上海县颛桥乡建立农村卫生所,一边为农民治病,一边作乡村卫生状况和儿童常见病的调查研究,著有“上海郊区疟疾流行病学分布”等论文。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苏德隆任难民收容所医师,后任防疫大队长,历时数载,辗转内地,进行天花、霍乱、伤寒、痢疾、疟疾等急性传染病及虱患的调查和防治,创造相当有效的折叠式干热灭虱器,发表了“天花的流行病学分析”等论文。1941年,卫生署聘他为贵阳卫生人员训练所教育主任,以培训战时卫生人员。教学之余,他研究水面撒布煤油致死蚊孑孓的机制。1942年,在印度孟买霍夫金斯细菌学研究所进修鼠疫防治学。1943年,返回内迁重庆的国立上海医学院任副教授。1944年留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卫生学院,获公共卫生硕士学位。1945年去英国牛津大学,在病理学院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弗莱明教授指导下研究抗生素,他发现了一种具有强力抗菌作用的抗生素,命名为微球菌素。于英国《实验病理学》杂志上发表“粪—污水中的抗生素产生菌”和“微球菌素”两文,路透社作为科学新闻向世界报道。由此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先后被接受为英国皇家统计学会、微生物学会会员。1948年回国后,先后任上海医学院微生物科主任和公共卫生科主任等职。解放后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卫生系主任、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预防医学研究所所长。1979~1984年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1980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市政协常委、中华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全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流行病学协会名誉会员及中华医学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和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编委、《辞海》卫生学部分主编、医学百科全书卫生学部分副主编。1949年12月,上海成立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委任苏德隆为副秘书长。在广大医务者的共同努力下,治愈了一支部队战士的血吸虫病,不久该部队开赴抗美援朝前线,因此,部队授予他“名誉教育主任”光荣证书。之后,他全力投入“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行列中,足迹遍布我国南方30个省市血吸虫病的重疫区。他徘徊在河边、田边、沟边的小道上,搜寻着钉螺,观察其习性,逐一访问农户,了解患病和流行情况。通过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和素材加以整理分析,撰写成有价值的科学论文近百篇。1957年夏天,毛主席来沪接见科学家,他坦诚地向毛主席提出:农业发展纲要中规定12年消灭血吸虫病是难以实现的。同时他向毛主席汇报了他的研究生从黄浦江中分离到伤寒菌,劝毛主席不要在江水中游泳。毛主席听取后即取消了游泳的打算。他的耿直而又实事就是的品德赢得了人们的尊敬。1963年,苏德隆运用统计学原理发表了理论性论文《钉螺的负二项分布》的数学模型,阐明钉螺的分布有聚集性的特征,其成因与土壤、水分、食物、交配有关,得出钉螺生活的最适合温度为13℃,最适光线强度为3600勒克斯,这对查螺灭螺具有指导意义,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阐述钉螺生态分布规律的学者。根据对钉螺生态学的进一步研究,他首创“地域性防治血吸虫”的理论,对我国控制血吸虫病起了重大作用。“文革”期间,他发明了防御血吸虫病感染的“防蚴衣”和“防蚴笔”。这两种方法操作简便,效力持久,价格低廉,对预防国内外多种血吸虫病,都有特效。为了完成这两项科研成果,苏德隆叫家人帮他以浸有氯硝柳胺药物的“防蚴笔”先涂在自己身上做实验,观察副反应。“防蚴笔”的研究获全国医学科学大会奖。苏德隆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综合措施,提出既治疗又灭螺的方案。1981年开始,他与美国Warran博士协作,在安徽贵池设点,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研究。苏教授主张中国式的防治结合以灭螺为主,Warran博士主张西式的单纯特效药的治疗。两种防治策略在相似地理条件的毗邻村庄中进行。到1984年终于有了结论:只治不防的村落群体的感染率虽有缓慢下降趋势,但有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发生,钉螺和钉螺感染率仍处于原来水平;防治兼顾,坚持灭螺的村落,群体感染率和钉螺密度急剧下降,连续两年未查到被感染的钉螺。1982年在全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会上,苏德隆宣读了《中国血吸虫病生态学》论文,得到高度评价。1985年11月上海市宣布消灭血吸虫病,为表彰苏德隆在血防战线上的贡献,授予血防战线先进工作者墓馊俪坪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