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林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格式

怪兽屋
能参
第一章 林业项目总论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背景 三、项目投资概况  1、项目拟建(地区)地点  2、项目建设规模与目标  3、项目投资资金及效益情况 四、项目发展情况  1、项目已进行的研究及其成果  2、试验试制工作(项目)情况 五、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依据第二章 林业项目承办单位概况 一、项目承办单位概况  1、公司基本情况  2、公司主营业务  3、公司主要股东情况 二、公司近几年财务经营情况第三章 林业项目产品项目投资环境分析 一、PEST宏观环境分析 二、项目所在区域经济情况分析 三、微观环境分析  1.竞争分析  2.目标客户分析  3.产品细分市场分析 四、产品项目市场竞争情况  1、SWOT分析   1.1 优势(strengths)   1.2 劣势(weaknesses)   1.3 机会(opportunities)   1.4 威胁(threats)  2、行业竞争发展趋势第四章 林业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一、行业发展情况  1、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2、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3、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4、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5、行业生产技术情况  6、行业进出口情况 二、产品原材料供给情况分析  1、原材料供给价格分析  2、原材料供应量走势分析  3、原材料市场对本行业影响分析 三、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1、产品市场供需情况   1.1 项目产品市场供给情况   1.2 项目产品市场需求情况   1.3 项目产品市场预测    1.3.1项目产品市场产量预测    1.3.2项目产品市场需求量预测    1.3.3项目产品市场供需缺口分析  2、产品应用领域分析   2.1 国内市场应用现状   2.2 国外市场应用现状   2.3 产品应用领域发展趋势预测  3、产品技术发展趋势  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5、项目产品市场优势比较 四、项目投产后生产能力预测 五、该项目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分析 六、项目企业综合优势分析 七、项目产品市场推广策略第五章 林业项目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一、产品方案  1、产品名称  2、产品技术突破及规格  3、产品生产销售模式 二、建设规模 三、项目规划及布局第六章 林业项目地区建设条件 一、区位条件 二、基础设施 三、产业环境 四、人才资源 五、社会经济条件第七章 林业项目产品生产技术方案 一、项目技术来源 二、项目技术发展规划 三、项目研发目标 四、产品生产方案  1、产品生产组织形式  2、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3、项目主要工艺设备选择  4、动力及能耗指标第八章 林业项目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一、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二、项目环境保护措施 三、劳动保护与安全第九章 林业项目企业组织机构和劳动定员 一、企业组织结构  1、项目法人组建方案  2、管理机构组织机构图 二、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1、劳动定员  2、人员培训储备计划第十章 林业项目实施进度 一、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二、项目实施进度表 三、项目实施中的控制措施  1、项目实施进度控制措施  2、项目实施质量控制措施  3、项目实施资金控制措施第十一章 林业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的依据 二、项目总投资估算 三、资金筹措  1、资金来源  2、项目筹资方案 四、投资使用计划第十二章 林业项目财务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 一、项目财务效益评价  1、项目未来收入预算  2、生产成本、费用估算  3、项目财务效益估算 二、项目经济效益预测  1、经济效益的计算依据  2、预期经济效益估算 三、不确定因素分析 四、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第十三章 林业项目风险因素识别及企业对策 一、风险因素识别  1、政策法规风险  2、市场风险  3、技术风险 二、风险防范对策第十四章 林业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 一、结论 二、附件  1、项目位置图  2、主要工艺技术流程图  3、主办单位近5年的财务报表  4、项目所需成果转让协议及成果鉴定  5、项目总平面布置图  6、主要土建工程的平面图;   7、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摘要表  8、项目投资概算表   9、经济评价类基本报表与辅助报表:  10、现金流量表  11、现金流量表  12、损益表  13、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14、资产负责债表  15、财务外汇平衡表  16、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17、流动资金估算表  18、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19、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估算表  20、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  21、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22、产品销售(营业)收入和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表 这是明细的,只取大标题内容就好谈林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绿色财会论文 【题名】:谈林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绿色财会论文(SeCaiHuiLunWen)【关键词】:林业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报告编制【keywords】:LinYeXiangMu KeXingXingYanJiuBaoGao BaoGaoBianZhi【作者】:卢春英 【来源】: 知识词典【期刊名称】:绿色财会(LvSeCaiHui)【国际标准刊号】:1002-2503 【国内统一刊号】:23-1540【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林业调查规划所(FuJianShengLongYanShiLinYeDiaoChaGuiHuaSuo)【分类号】:F224.5 【页码】:-33-34 【出版年】:2006.9【下载地址】:下载pdf全文 本文阐述了目前林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改进建议。希望对提高可行性报告编制质量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相关文献】谈林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 - 绿色财会 - 卢春英 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 - 中国水土保持 - 张大全 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写作 - 中国工程师 - 高起元 中外合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探讨(之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及报批 - 江苏电子月刊 - 郑文琴 编制煤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体会 - 煤矿设计 - 潘广生 对编制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分析 - 石油规划设计 - 惠熙祥 改建、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 -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 - 韦希佳 如何编制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工程建设与设计 - 王来福 浅谈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 - 内蒙古水利 - 李旭 谈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 - 造船工业建设 - 乐嘉华 如何编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8)——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明及项目可行性报告的专家论证意见 - 江苏科技信息 - 费玥 史安娜 农村饮水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实施方案的编制 -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 刘文朝 基本建设程序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作用 -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 胡斌 高新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及评估要点 - 中国工程咨询 - 杨桦 用计算机编制化工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硫酸工业 - 费永萍

帮忙写个农林企业的调查报告

花宫
美国心
  按照我国人口增长和消费需求预测,预计到2010年我国国内粮食总需求将达到  10350亿斤左右。从消费类型看,口粮消费4706亿斤,占国内总消费的比重为45.5  %;饲料粮食消费4037亿斤,比重为39%;工业用粮1400亿斤,比重为13.5%。到20  20年,我国国内粮食总需求预计达到11300亿斤左右。至少在2025年以前,食物将  是求大于供。巨大的需求将给资源、环境和农业带来更大的压力。但同时也必将推  动农业的飞速发展。  在国内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主要农林牧渔产品的价格都要不同程度的上涨。  近年来,我国农林牧渔业的产业化在加速发展。下面简单介绍农业的产业化情况。  在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中,龙头企业占45.1%,达到61268个;中介组织占46.  4%,达到62914个;专业市场占8.5%,达到11543个。各类产业化组织固定资产总额  达9785亿元,产业化组织从业人数达3419万人。  目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集中度分别达到86%、92.3%、62.  1%和53,2%;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的总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全  国的97.5%和98,4%;长江流域油菜在全国已占绝对优势,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  85%左右;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苹果产业带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7.8%和  88.7%;甘蔗、柑桔、生猪、肉牛、奶牛和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的集中度也明显提  高。  随着产业化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对外出口同时获得了发展。2007年1-5  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双增长,农产品贸易逆差同比显著下降。1-5月进出口贸易总  额为293.4亿美元,同比增长17.2%。其中,出口额为144.2亿美元,同比增长22.5  %;进口额为149.2亿美元,同比增长12.4%,贸易逆差4.9亿美元,同比下降67.2%  本报告具体研究了中国农林牧渔业37家上市公司的整体对比分析、业绩表现、运营  情况和投资情况等,并对主营构成和最新市场动向作了详细分析。  正文目录  第一章 2006-2007年中国农林牧渔业发展概述  1.1 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市场现状和竞争格局  1.2 饲料生产和加工市场现状和竞争格局  1.3 林业和种业市场现状和竞争格局  1.4 畜牧业市场现状和竞争格局  1.5 渔业市场现状和竞争格局  1.6 外资与中国农林牧渔业  第二章 2006年中国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总体分析  2.1 运营和财务指标分析  2.2 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主营构成分析  2.3 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股市表现分析  第三章 2006-2007年农产品生产与加工行业上市公司分析  3.1 *ST禾嘉 (600093)  3.1.1 *ST禾嘉简介  3.1.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3.1.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3.1.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3.1.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3.2 哈高科 (600095)  3.2.1 哈高科简介  3.2.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3.2.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3.2.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3.2.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3.3 九发股份 (600180)  3.3.1 九发股份简介  3.3.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3.3.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3.3.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3.3.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3.4 S*ST天香 (600225)  3.4.1 S*ST天香简介  3.4.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3.4.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3.4.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3.4.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3.5 隆平高科 (000998)  3.5.1 隆平高科简介  3.5.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3.5.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3.5.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3.5.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3.6 冠农股份 (600251)  3.6.1 冠农股份简介  3.6.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3.6.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3.6.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3.6.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3.7 农产品 (000061)  3.7.1 农产品简介  3.7.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3.7.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3.7.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3.7.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3.8 SST中农 (600313)  3.8.1 SST中农简介  3.8.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3.8.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3.8.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3.8.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3.9 新农开发 (600359)  3.9.1 新农开发简介  3.9.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3.9.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3.9.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3.9.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3.10 香梨股份 (600506)  3.10.1 香梨股份简介  3.10.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3.10.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3.10.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3.10.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3.11 新赛股份 (600540)  3.11.1 新赛股份简介  3.11.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3.11.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3.11.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3.11.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3.12 北大荒 (600598)  3.12.1 北大荒简介  3.12.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3.12.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3.12.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3.12.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3.13 S吉生化 (600893)  3.13.1 S吉生化简介  3.13.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3.13.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3.13.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3.13.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3.14 顺鑫农业 (000860)  3.14.1 公司简介  3.14.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3.14.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3.14.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3.14.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3.15 亚盛集团 (600108)  3.15.1 公司简介  3.15.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3.15.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3.15.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3.15.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第四章 2006-2007年饲料生产和加工行业上市公司分析  4.1 荣华实业 (600311)  4.1.1 荣华实业简介  4.1.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4.1.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4.1.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4.1.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4.2 正虹科技 (000702)  4.2.1 正虹科技简介  4.2.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4.2.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4.2.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4.2.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4.3 通威股份 (600438)  4.3.1 通威股份简介  4.3.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4.3.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4.3.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4.3.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4.4 S*ST深泰 (000034)  4.4.1 S*ST深泰简介  4.4.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4.4.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4.4.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4.4.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4.5 新希望 (000876)  4.5.1 新希望简介  4.5.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4.5.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4.5.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4.5.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4.6 天邦股份 (002124)  4.6.1 天邦股份简介  4.6.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4.6.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4.6.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4.6.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4.7 中牧股份 (600195)  4.7.1 农产品简介  4.7.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4.7.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4.7.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4.7.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4.8 *ST大江 (600695)  4.8.1 *ST大江简介  4.8.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4.8.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4.8.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4.8.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第五章 2006-2007年林业和种业类上市公司分析  5.1 景谷林业 (600265)  5.1.1 景谷林业简介  5.1.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5.1.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5.1.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5.1.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5.2 永安林业 (000663)  5.2.1 永安林业简介  5.2.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5.2.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5.2.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5.2.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5.3 鹫峰5 (400010)  5.3.1 鹫峰5简介  5.3.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5.3.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5.3.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5.3.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5.4 敦煌种业 (600354)  5.4.1 敦煌种业简介  5.4.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5.4.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5.4.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5.4.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5.5 万向德农 (600371)  5.5.1 万向德农简介  5.5.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5.5.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5.5.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5.5.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5.6 丰乐种业 (000713)  5.6.1 丰乐种业简介  5.6.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5.6.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5.6.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5.6.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5.7 登海种业 (002041)  5.7.1 登海种业简介  5.7.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5.7.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5.7.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5.7.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5.8 *ST秦丰 (600248)  5.8.1 *ST秦丰简介  5.8.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5.8.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5.8.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5.8.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第六章 2006-2007年畜牧业和渔业类上市公司分析  6.1 新五丰 (600975)  6.1.1 新五丰简介  6.1.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6.1.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6.1.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6.1.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6.2 *ST罗牛 (000735)  6.2.1 *ST罗牛简介  6.2.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6.2.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6.2.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6.2.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6.3 中水渔业 (000798)  6.3.1 中水渔业简介  6.3.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6.3.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6.3.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6.3.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6.4 獐子岛 (002069)  6.4.1 獐子岛简介  6.4.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6.4.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6.4.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6.4.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6.5 东方海洋 (002086)  6.5.1 东方海洋简介  6.5.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6.5.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6.5.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6.5.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6.6 洞庭水殖 (600257)  6.6.1 洞庭水殖简介  6.6.2 2002-2007年的运营和营收情况  6.6.3 2006-2007年的投资情况  6.6.4 2006-2007年的主营构成分析  6.6.5 最新市场动向和未来发展走势  第七章 2007年后的中国农业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部分图表目录  2007年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总资产排名表  2006-2007年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营业额排名表  2006-2007年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利润排名表  2007年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货币资金排名表  2007年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排名表  2007年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市值排名表  2007年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每股收益(EPS)排名表  2007年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排名表  2007年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排名表  2007年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市盈率(PE)排名表  2007年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市净率排名表  2002-2007年*ST禾嘉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ST禾嘉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ST禾嘉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ST禾嘉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ST禾嘉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哈高科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哈高科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哈高科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哈高科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哈高科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九发股份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九发股份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九发股份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九发股份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九发股份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S*ST天香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S*ST天香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S*ST天香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S*ST天香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S*ST天香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隆平高科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隆平高科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隆平高科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隆平高科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隆平高科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冠农股份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冠农股份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冠农股份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冠农股份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冠农股份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农产品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农产品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农产品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农产品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农产品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SST中农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SST中农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SST中农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SST中农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SST中农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新农开发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新农开发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新农开发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新农开发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新农开发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香梨股份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香梨股份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香梨股份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香梨股份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香梨股份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新赛股份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新赛股份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新赛股份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新赛股份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新赛股份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北大荒 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北大荒 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北大荒 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北大荒 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北大荒 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S吉生化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S吉生化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S吉生化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S吉生化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S吉生化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荣华实业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荣华实业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荣华实业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荣华实业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荣华实业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正虹科技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正虹科技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正虹科技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正虹科技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正虹科技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通威股份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通威股份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通威股份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通威股份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通威股份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S*ST深泰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S*ST深泰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S*ST深泰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S*ST深泰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S*ST深泰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新希望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新希望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新希望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新希望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新希望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天邦股份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天邦股份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天邦股份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天邦股份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天邦股份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中牧股份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中牧股份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中牧股份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中牧股份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中牧股份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ST大江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ST大江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ST大江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ST大江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ST大江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景谷林业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景谷林业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景谷林业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景谷林业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景谷林业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永安林业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永安林业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永安林业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永安林业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永安林业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鹫峰5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鹫峰5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鹫峰5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鹫峰5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鹫峰5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敦煌种业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敦煌种业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敦煌种业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敦煌种业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敦煌种业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万向德农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万向德农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万向德农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万向德农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万向德农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丰乐种业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丰乐种业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丰乐种业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丰乐种业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丰乐种业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登海种业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登海种业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登海种业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登海种业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登海种业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ST秦丰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ST秦丰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ST秦丰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ST秦丰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ST秦丰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新五丰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新五丰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新五丰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新五丰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新五丰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ST罗牛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ST罗牛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ST罗牛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ST罗牛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ST罗牛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中水渔业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中水渔业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中水渔业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中水渔业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中水渔业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獐子岛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獐子岛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獐子岛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獐子岛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獐子岛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东方海洋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东方海洋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东方海洋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东方海洋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东方海洋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  2002-2007年洞庭水殖的营业额和利润走势图  2002-2007年洞庭水殖的总资产和货币资金走势图  2007年洞庭水殖十大股东及持有股份一览表  2006-2007年洞庭水殖按产品(或行业)的销售额分布图  2006-2007年洞庭水殖按产品(或行业)的利润分布图参考资料:http://www.sts.org.cn/tjbg/df/documents/060109.htm

竹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孙子
汝果养乎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王晓宁竹产业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某市竹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1.2项目性质:新建1.1.3主管部门:某市林业局项目负责人:1.1.4设计单位:1.1.5设计人员1.1.6建设单位1.1.7项目建设主要内容(1)在保护培育现有竹林资源的基础上,新建楠竹原料林基地35万亩;(2)培育竹加工省级龙头企业2家。1.1.8拟建地点及规模(1)基地建设:拟在毛坝乡、沙溪乡、忠路镇、凉务乡、建南镇辖区内分别新建10万亩、8万亩、7万亩、5万亩、5万亩楠竹原料林基地,共计35万亩。(2)林区道路:修建竹林区道路1100公里,其中毛坝350公里、沙溪250公里、忠路200公里、凉务150公里、建南150公里。(3)竹林区蓄水池:修建竹林区蓄水池350口,蓄水能力平均每口45立方米,总蓄水能力达到15750立方米。其中毛坝100口、沙溪80口、忠路70口、凉务50口、建南50口。(4)竹制品加工企业:拟在某市毛坝乡、凉务乡各建1家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竹制品加工企业。1.1.9建设期限建设期为10年,即2011-2020年。1.1.10投资规模本项目总投资66875万元,其中楠竹原料林基地建设42350万元;竹林区道路11000万元;竹林区蓄水池525万元;竹制品加工基地13000万元。1.1.11项目效益项目建成后,可有效改善我市生态环境,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低碳经济、构建生态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能大大提高林地产出

林权流转的调研报告

能辩诸物
重生记
河北省林权流转调研报告为贯彻落实中央10号文件和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冀发[2009]20号)精神,深入调查研究林权流转情况,进一步规范林权流转行为,维护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我们组织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林权流转情况专题调研,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一、我省林权流转发展历程上世纪80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我省山区大部分划分了自留山、责任山,农民在承包的自留山、责任山上植树造林,个别地方出现了林业承包大户;平原地区部分农民在承包的土地上种植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有的地方把集体所有的果园承包给农民经营,以承包制为主要经营形式的林权流转得到迅速发展。从1986年开始,随着林业建设转向工程造林以及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一部分有经济实力的农民开始购买或承包集体所有的“四荒”地,特别是1990年前后,由于果品价格较高,政府对拍卖、承包“四荒”地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经济林成为当时林业生产的主流,联户、大户纷纷承包“四荒”地种树栽果,以拍卖制、大户承包发展经济林为标志的林权流转得到较快发展。2006年,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我省全面展开,通过“均山”、“均利”、“均股”等形式把林权落实到农户或村民小组,以家庭承包、大户承包、股份制为主要经营形式的林权流转步入快速发展新时期。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林改后全省林权流转已达12250宗,面积197.2万亩,涉及金额7.6亿元。二、我省林权流转的主要形式及特点(一)承包承包在我省治理“四荒”地和经济林建设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也是目前我省林权流转的主要形式。它主要指承包经营者承包集体荒山、荒地或个人自留山、责任山等进行造林和管护经营,承包期一般为30—50年,有的延长至70年,承包者除每年交纳承包费外,收益全部归个人。按承包者的性质分为家庭承包、大户承包、联户承包、单位承包及单位加农户联合承包等形式,承包方有的是自然人,也有的是农户、法人单位或合伙组织。这种流转方式一般出现在大面积的宜林荒地和较长段的渠、堤、路的承包中。沙河市花木村李广田承包沙地、荒山3000亩,先后投资200多万元,种植苹果、板栗、间种药材并办养殖场,目前,每年纯收入达10万元。内邱县公路管理站与内邱县南赛村签订了50年合同,承包荒山5000亩。7年来,共投资700万元,种植板栗、日本甜柿、核桃、中华寿桃、杏等经济林30万株,嫁接冬枣25万株。在承包山内养生态鸡3000只,养鱼4万尾。现生产的“鹊山”牌笨鸡蛋已注册商标上市,颇受欢迎。(二)拍卖拍卖就是将集体所有的林地、林木,按面积或长度通过公开招标竞争的方式,在一定期限内一次性作价卖给购买者,并签订买卖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购买者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治理和开发,自主经营和管理,享有林木所有权、产品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在购买期限内允许转让、转租和继承。拍卖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比较受群众的欢迎。且这种形式转让,一般成交价都高于底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集体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临城县现有6个省级单位,8个市级单位,26个县直单位、厂矿企业组建了30多个绿色实体,通过拍卖形式购买荒山,已高标准造林15万亩。青龙县肖营子镇下打虎店村在林改工作中,将村集体的901亩荒山招标拍卖给了36户农户,使用权限70年,村集体收取承包金16万元,全部用于生态文明村建设,全村群众每人减少了200元的公益项目集资。(三)抵押抵押是指林权权利人在不转移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情况下,将所有权或使用权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其不能履行到期债务时抵押权人可以依法处分该所有权或使用权,并以所得价款优先受偿,使所有权或使用权主体发生变更。林权抵押贷款使林权所有者手中的“死资本”变为活资金,可以帮助解决农民生产需用资金。从目前全省的实际来看,抵押是开展最广泛、最活跃、最受农民欢迎的流转方式。各方面也非常支持林权抵押贷款,我省相继出台了《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推进林权抵押贷款的指导意见》,廊坊市也出台了《关于加强林权抵押贷款工作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全省累计抵押林地22.2万亩,贷款金额3.1亿元。张家口仅涿鹿、赤城两县林权抵押贷款金额就接近7000万元,全省有13个县抵押贷款金额超过1000万。(四)股份合作股份合作是在林业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借鉴企业管理制度的成功经验而探索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营形式,一般以企业的形式存在,林权权利人以其所有权或使用权作为出资作价入股。股份合作制林业多是在实践中自发形成的,具体操作方法由权益各方商谈制定,做法千差万别,主要有国有企事业单位与集体和林业承包大户、公司与公司或公司与外商等股份制合作形式。临城县“绿岭果业有限公司”由原县电信局职工入股48股,筹集资金400多万元,承包荒山4000亩,上种核桃、下种牧草、中养柴鸡,立体开发,建设生态型、高科技附加值的高效林果园区,近几年每年纯收入100多万元。同时,公司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完全按现代化企业的要求进行。(五)租赁租赁是指由投资者给林权所有单位或者个人支付林地使用费或者森林资源使用费,一年一付或者几年一付,租金多少不等,租赁期限一般为30-50年,租赁期间,林木,林地所有权不变。承租方在拥有一定时期的林地使用权或林木所有权,并在林业部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自主经营管理,收益全部归承租人。张家口市容辰经贸实业公司在怀来县小南辛堡乡小七营村租赁荒地1800亩,投资开发葡萄基地,与村集体签订了租赁合同并进行了公证,现已投入资金2000万元,种植葡萄60万株,建成年产400万吨的葡萄酒厂,形成了一座集葡萄种植、酿酒、营销与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庄园,同时为乡、村500多名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了周边葡萄种植业向优质、高效规模化发展。(六)其他形式在调研中了解到,林权流转还有村投户管、企业+农户、转包和个人经营、国家补助等多种形式。特别是企业+农户经营形式,即“商品订单林业”或“合同订单林业”,是平原地区营造商品林和经济林的一种发展趋势,也是用合同的形式保护双方利益,促进林业集约经营、科学管理的有效形式。曲周县河北赛博板业有限公司与农民签订速生丰产林建设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公司提供一定比例的苗木款(1/2-1/3),并以不低于市场的保护价格收购合格木材。农民负责栽植和管护,苗木款有销售产品结算时由企业扣除。三、林权流转的重要意义(一)增加林业融资渠道通过林权流转,落实了森林经营主体,调动了社会投资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农民不仅可以自己发展林业,还可以把自己的林地通过转让、承包、出租等多种形式流转出去,让更有经济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其他力量经营管理林业生产。林权流转后的投资主体既有农民,也有城镇居民、企事业单位职工、私营业主等,甚至还有企事业单位和外资。大量的社会资金流向林业开发,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局面,为林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7年-2009年,涉县非公有制造林面积完成8.3万亩,还发展了三利、三珍、黄金龙等涉林非公有制龙头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已直接参与到育苗、造林、林地经济、林产品加工和森林经营等多个领域,为涉县林业产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通过林地使用权流转,农民真正做到对林地的大力投入、精心管护、合理采伐,增加了收入。2009年赤城县农民林业总收入2.5亿元,是过去的6.6倍。另外,林权流转还可以盘活林地和“四荒”地资源,实现了林业增效、农民增收。村集体将本村的林地、“四荒”地等资源流转出去,农民一方面可以分得租金收入,还可以继续在林下间种或者参加造林获得劳务费,可谓一举多得。易县县西陵镇太平峪村民赵秋生,以6万元30年的费用承包100亩荒山,栽植磨盘柿、刺槐等,并在林下间种药材,每年药材的收入就有几千元,磨盘柿5年后可以收获卖钱,收回投资获得收益不是问题。(三)提高林业管理水平林业生产周期相对较长,过去不少地方由于林地产权主体不明,责、权、利脱节,缺乏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致使林业管理粗放,效益低下,资源浪费。林权流转后,由于产权清晰,责、权、利统一,经营者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经济效益显著提升。赞皇县的许多群众经常到林业部门咨询林果技术及发展林下产业的政策、信息等,全县果农的管理水平和市场化意识明显提高,2009年,全县43万亩果园实现了绿色无公害生产,优质果品率达到了85%以上。林农在发展林业产业上,由过去的“不敢投入”转变为“舍得投入”,而且大力发展林下产业、木材加工、果品、药材、森林旅游等项目,不但增加了自身的收入,也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2007年以来,涉县发展经济林面积1.5万亩,栽植核桃、花椒128万株,栽植散生果树500余万株,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面积2.6万亩,散养柴鸡20万只,并发展了东山村的“农家乐”、井店镇三街村的“采摘园”和辽城乡西沟村的“观光园”等一批特色生态游项目。四、当前林权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林权流转制度不健全。在林权流转中,虽然各地探索了“作价承包”、“买卖山林”等做法,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对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流转,但缺乏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作支撑,导致林权流转尚处于自发阶段。虽然《土地承包法》、《森林法》、《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国家林业局关于切实加强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法律、法规、政策对林权流转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都没有配套的实施细则,具体操作上,各地依然还是“摸着石头过河”,流转规模小、流转程序不规范。(二)林权流转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目前我省有23个县(市)建立了林权流转服务中心,为林权流转、林权抵押贷款等提供服务,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林权流转的需要。一些林业重点县及林权流转需求较大的地区还没有建立林权流转服务中心,制约了林权的流转。全省范围内,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尚未建立,缺少有资质的专业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同时,国家关于评估机构、人员资质的现行规定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在已经开展的林权流转中实施的资产评估,多为有各方代表参加的合议性的评估,虽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和合理性,但缺乏法定性、准确性和科学性。(三)林权流转操作不够规范。一些地方林权流转不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操作不规范。集体林地发包没有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提前公示,没有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而是由村委会决定;流转的林地没有经过专业的资产评估,往往是买卖双方协商一致即可进行成交,导致一些流转的价格过低,损害了林农的利益;一些林权流转未到林业部门进行登记变更,存在纠纷隐患;个别地方流转合同不规范,合同条款约定内容不明确、不全面,存在严重漏洞等。五、对策建议(一)建立健全林权流转制度。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不改变林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林地用途、不损害农民林地承包经营权益的前提下,鼓励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抵押或作为出资、合作条件,科学经营林地,提高森林质量和综合效益。加快出台《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规范集体林权流转管理的意见》,引导林权流转健康有序发展。加快建立健全森林资源流转有形市场,各设区市要建设林权流转管理服务中心,承担林地、林木流转的指导、管理工作;林业重点县要建设县级林权流转服务中心,村级要配备专门的流转信息员。规范交易规则,保障公平交易,为交易提供优质服务。(二)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向国家林业局建议由省林业局先行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争取得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的认定和管理授权,从具有森林资源调查资质的单位中认定一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解决目前有关资质规定与实际工作要求相脱节问题,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队伍建设,规范林权流转中的资产评估行为,维护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三)强化流转监管机制。建立长期有效的林权流转监管机制,切实加强对林权流转程序、流转合同、流转方式等的监督检查,加大对弄虚作假、恶意串标、强买强卖的惩治力度,维护林农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四)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土地、司法等部门的专家学者,深入基层进行培训授课,加强经营者的林业法律、法规、政策及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学习,引导他们依法进行林业生产,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不断增加科技含量,实行集约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政策法规处(林改办)2010年12月10日

求公共绿地研究报告一篇

其言虽教
何谓坐忘
一、环境保护法制和体制 中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律9部、自然资源保护法律15部。1996年以来,国家制定或修订了包括水污染防治、海洋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影响评价、放射性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法律,以及水、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农业、草原和畜牧等与环境保护关系密切的法律;国务院制定或修订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50余项行政法规;发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做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近期工作的通知》等法规性文件。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政府依照职权,为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和颁布了规章和地方法规660余件。 中国已建立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包括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及其他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包括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截至2005年底,国家颁布了800余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北京、上海、山东、河南等省(市)共制定了30余项环境保护地方标准。 中国不断加强环境执法检查和行政执法。近年来,国家连续对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等法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推动重点地区污染治理。中国刑法还对破坏环境资源罪有专门规定。国家颁布《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建立起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并连续三年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公民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依法查处7.5万多起环境违法案件,取缔关闭违法排污企业1.6万家,对1万多个环境污染问题实行挂牌督办。国家还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依法处理多起违法行为。 中国实行各级政府对当地环境质量负责,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依照法律规定实施监督管理的环境管理体制。1998年中国政府将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正部级),作为国务院主管环境保护工作的直属机构,负责对中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管。国家建立了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建立了区域环境督查派出机构,以加强部门和地区间的协调与合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级政府设置了环境保护议事协调机构。目前,全国有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3226个,从事环境行政管理、监测、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工作的总人数达16.7万人;有各级环境监察执法机构3854个,总人数达5万多人。各级政府综合部门和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多数大中型企业也设有环保机构,负责本部门和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目前从业人员达30多万。 二、工业污染防治 工业污染防治是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与过去相比,中国工业污染防治战略目前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逐步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转变,从浓度控制向总量和浓度控制相结合转变,从点源治理向流域和区域综合治理转变,从简单的企业治理向调整产业结构、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转变。与1995年相比,2004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废水、工业化学需氧量、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下降了58%、72%、42%、55%和39%。与1990年相比,2004年全国每万元人民币GDP能耗下降45%,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7亿吨标准煤;火电供电煤耗、吨钢可比能耗、水泥综合能耗分别降低11.2%、29.6%和21.9%。 ——淘汰和关闭一批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企业。“九五”(1996—2000年)期间,国家关闭8.4万家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2001—2004年,连续三次发布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淘汰3万多家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并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钢铁、水泥、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炼焦、皂素、铬盐等八个重污染行业进行集中整顿,停建、缓建项目1900多个。2005年,关停污染严重、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钢铁、水泥、铁合金、炼焦、造纸、纺织印染等企业2600多家,并对水泥、电力、钢铁、造纸、化工等重污染行业积极开展综合治理和技术改造,使这些行业在产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呈持续下降趋势。 ——开展循环经济实践。一是实行清洁生产,在企业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逐步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促进产品生态设计。目前,化工、轻工、电力、煤炭、机械、建材等行业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全国已有12000多家企业获得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800多个企业、18000多种规格型号产品获得环境标志认证,年产值约600亿元人民币。二是在工业集中地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延长生产链条,做到废物产生量最小,实现“零排放”,并建设生态工业区,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目前,中国已建立了17个不同类型的生态工业园。三是统筹规划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国家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有关省市选择82家单位开展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北京、上海等24个城市开展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海南、吉林、黑龙江等9省积极开展生态省建设,全国150个县市开展了生态县(市)创建工作。 ——积极防范突发环境事件。2005年中国政府制定了《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对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接收、报告、处理、统计分析,以及预警信息监控、信息发布等提出明确要求。国家制定和完善了涉及重点流域敏感水域水环境应急预案、大气环境应急预案、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应急预案、核与辐射应急预案等九个相关环境应急预案,以及《黄河流域敏感河段水环境应急预案》、《处置化学恐怖袭击事件应急预案》、《处置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应急预案》、《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近年来,中国对127个分布在全国江河湖海沿岸、人口稠密区、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附近的重点化工石化类项目进行了环境风险排查;对近5万家重点企业进行了全面、拉网式检查。 ——对工业危险废物实行全过程管理制度。2003年,国家开始实施《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强化了工业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经营许可证等各项制度。2005年,工业危险废物处置量由1998年的131万吨增至339万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固体废物管理中心。 ——实行严格的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管理。中国共有运行的核电厂5座(9台核电机组)、研究堆18座;在建的核电厂2座(4台核电机组)、研究堆1座,没有出现重大核安全问题,实现了“保护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不遭受超过国家规定限值的辐射照射和污染”的目标。中国严格遵守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的《放射源安全与保安行为准则》,实行许可证制度,规定放射源进出口必须依法履行审批等有关手续。 三、重点地区污染治理 近年来,中国政府把“三河”(淮河、辽河、海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国家重点工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两控区”(二氧化硫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作为全国污染防治的重点地区,取得明显成效。 ——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 “三河”、“三湖”流域面积达81万平方公里,跨越全国14个省(市) ,居住人口3.6亿。国家制定并实施重点流域“九五”、“十五”(2001—2005年)水污染防治计划,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将总量削减指标落实到排污单位,逐步完善排污许可证管理方式,并建设了一批重点治理工程项目。截至2005年底,列入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2130个项目中,已完成1378项,占项目总数的65%。“三河”、“三湖”流域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污水处理厂达416个,日处理能力2093万吨;流域内的5000多家重点污染企业,已有80%以上实现了达标排放。目前,流域水污染物大幅度削减,水环境恶化趋势基本得到控制,一些河段和湖体水质有明显的改善。国家投入181.67亿元人民币在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建设了一批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清理了库底固体废物,确保库区水质安全。 ——“两控区”污染防治。1998年中国政府批准划定了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涉及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75个城市、地区,总面积约为109万平方公里。国家在“两控区”内进行能源结构调整,推广清洁燃料和低硫煤,大中城市禁止民用炉灶燃用散煤。与1998年相比,2005年二氧化硫控制区内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达标城市比例由32.8%增加到45.2%;2005年酸雨控制区内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超过国家三级标准的城市比例由15.7%下降到4.5%。 ——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自1998年以来,北京市连续实施了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天然气、电采暖、地源热泵、建筑节能等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和节能技术进一步推广,到2005年,北京市天然气用量达到32亿立方米,城市热网集中供热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严格机动车排放管理,对在用机动车实施了环保标志管理,对高排放黄标车采取限行措施,并淘汰老旧机动车30多万辆,发展天然气公交车2800辆,2005年提前实施了国家第三阶段排放标准(相当于欧洲三号标准);修订完善了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标准,加大建筑工地管理,加强对道路机械清扫、冲刷和喷雾压尘工作的监督检查,并对市区100多家污染企业实施关停搬迁,全市水泥立窑生产线全部关停。经过积极治理,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从1998年的100天增加到2005年的234天,各种大气污染物浓度普遍下降,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渤海污染治理。2001年中国政府批复《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截至2005年底,已完成各类渤海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工程项目166个,在建项目70个,投资达175亿元人民币,其中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44个,形成污水日处理能力355.3万吨,新建城市垃圾处理场18个,形成垃圾日处理能力7000多吨,新建生态农业、生态养殖项目89个,新建船舶港口和溢油反应项目9项,初步遏制了渤海海域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 四、城市环境保护 中国城市化率已从1995年的29.04%提高到2004年的41.76%。针对城市化快速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使城市环境逐步改善,部分城市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与1996年相比,2005年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增加了31个百分点,空气质量劣于国家三级标准的城市比例下降了39个百分点。 从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保证能力出发,中国的许多城市制定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质量按功能区全面达标规划,测算大气和水环境容量,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城市的功能分区。许多大中城市在城区发展中实行“退二进三”的策略,即退出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关闭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利用地价杠杆把一些污染企业迁出城区,按照“工业入园、集中治污染”的原则,实行技术改造和污染集中控制。一些城市把旧城改造与调整城市布局相结合,解决老城区脏乱差的问题,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大力调整城市能源结构,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集中供热,减轻燃煤污染。在城市建设工程中推行使用预拌混凝土,对直辖市、省辖市、部分大中城市、旅游城市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减少建筑工地的粉尘污染。 中国各级政府把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财政投资的重点,促进了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截至2004年底,城市污水处理率达46%,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52%,城区清洁能源使用率达40%。近年来,机动车排放标准从国家第Ⅰ阶段标准提高到国家第Ⅱ阶段标准,并制定了国家第Ⅲ阶段标准。一些城市开展清洁汽车行动,积极推行低污染的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清洁燃料汽车。自2000年7月起,全国停止销售、使用含铅汽油,每年可减少排铅1500吨。 全国500多个城市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对城市环境质量、污染防治工作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量化,综合评价城市政府的环保工作。从1997年起,按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设施完善、环境改善的要求,开展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目前,全国共有100多个城市(区)在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其中56个城市和直辖市的5个城区已创建成功。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或好于二级的天数均大于8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大于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80%,城市绿化覆盖率大于35%,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和谐”已成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环境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国家大力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建设国家园林城市,改善人居环境。到2004年底,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1.66%,绿地率为27.7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7.39平方米,分别比2000年增长3.51%、4.05%和3.7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翻了一番。目前,全国已命名国家园林城市83个、园林城区4个,国家园林县城10个,并有12个城市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五、农村环境保护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防治农业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环境是中国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等创建活动,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前,全国有178个乡镇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国家重点在“三湖”地区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展畜禽渔养殖污染、面源污染的综合防治示范。一些省市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在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近年来,国家兴建各类农村饮水工程80多万处,解决了67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不安全问题。开展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和污染防治示范,建立农产品安全检测和监管体系;加强农药和化肥环境安全管理,推广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化学农药,禁止在蔬菜、水果、粮食、茶叶和中药材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防止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和污灌带来的面源污染,保证农产品安全;开发生产新型安全优质高效饲料,提高饲料吸收利用率,减少养殖产品药物残留和有害物质的排放;推广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农业工程。 ——生态农业和生态示范区建设。中国政府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县达到400多个,开展示范区建设县市达500多个,其中国家级生态农业县102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33个。近年来,有机食品相关的管理和发展机制不断完善,出台了《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有机食品国家标准》;出台了良好农业规范国家标准和认证实施规则,开展源头治理;开展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创建工作,已命名43个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推动有机食品的产业化发展。全国有机认证面积超过300万公顷。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截至2005年,国家投入7亿多元人民币,在水资源匮乏的干旱区、半干旱区建设了460多个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和工程措施及旱作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能力,控制水土流失。国家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启动了以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深松和除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项目,重点在环京津区和西北风沙源头区建立了两条保护性耕作带。截至2005年底,共建立示范县100个。 ——农村新能源建设。开发与推广农村新能源是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十五”期间,国家先后投入35亿元人民币,重点推广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到2005年底,全国沼气用户已达1700多万户,年生产沼气65亿立方米。国家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废弃物沼气工程,已建成2200多处,年处理畜禽粪便6000多万吨;建成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13.7万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500多处;推广省柴灶1.89亿户,太阳能热水器2850万平方米。同时,还积极推广使用太阳灶、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 六、生态保护与建设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中国一些地区生态环境开始得到改善。 ——造林绿化。中国政府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指导方针,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营造林面积自2002年以来连续四年超过667万公顷。近年来,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迅速增加,林龄结构、林相结构趋于合理,森林质量趋于提高,实现了由持续下降到逐步上升的历史性转折。目前,全国森林面积达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8.21%,森林蓄积量达124.56亿立方米。国家重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从1998年起,中国开展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和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等。“十五”期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共营造生态公益林800万公顷,9333万公顷森林资源得到休养生息;退耕还林工程共完成造林2133万公顷,其中生态退耕538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1200万公顷,封山育林133万公顷;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共完成各项治理任务达667万公顷;“三北”和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工程造林341万公顷,新封山育林346万公顷。 ——草原保护。为加强草原的生态建设和规划管理,草原工作战略重点实现由经济目标为主向“生态、经济、社会目标并重,生态优先”的转变,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草原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国家对草原保护建设的投入持续增加,2000—2005年中央财政共投入资金90多亿元人民币,实施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草原围栏、牧草种子基地、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原生态建设等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截至2005年底,全国人工种草累计保留面积达到1300万公顷,草原改良面积1400万公顷,草原围栏3300万公顷,有20%的可利用草原实施了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 ——土地保护、开发与整治。中国政府把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国家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为确保粮食安全提供重要基础。同时,建立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结构,使乱占耕地现象得到抑制。2004年各项建设占用耕地较上年下降37%,总体实现数量上的占补平衡。国家还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建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十五”期间,通过对农村及城镇土地、灾毁土地、工矿区废弃土地等进行科学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复垦土地7.6万公顷,建成了一批布局规整、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农村,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和重点矿区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治理和恢复。 ——水土保持。国家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土保持、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东北黑土区和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等多个专项工程,水土流失重点防治范围由长江、黄河上中游拓展到东北黑土区、珠江上游和环京津等地区。国家开展示范区和示范工程建设,已建成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水土保持工程300多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190个,示范小流域1398条,并开始实施第一批62个面积不少于300平方公里的示范区和50多个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在全国188个县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所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区全面实施封育保护,封育保护面积达12.6万平方公里,并在“三江源区”实施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目前,已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80个县全部或部分实施了封山禁牧,封禁范围60多万平方公里,封禁区内的植被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十五”期间,全国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02万平方公里,综合整治小流域11500多条,建设基本农田406万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果林和水源涵养林1533万公顷,建设拦沙坝、坡面水系等小型水土保持工程350多万座(处),淤地坝7000座。 ——防沙治沙。中国政府将防止土地荒漠化、沙化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颁布实施了《防沙治沙法》,批复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5—2010年)》,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实施一批防沙治沙重点工程,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同时出现净减少。截至2004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为263.62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与1999年相比,五年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379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416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程度有所减轻,重、极重度荒漠化面积减少24.59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抑制。 ——海洋环境保护。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和行政执法体系,构建了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制定和实施了海洋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防止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积极实施主要入海河流的污染防治计划和重点海域的环境保护计划,继渤海之后,中国政府于2005年启动了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珠江口及毗邻海域的污染治理工作,在长江口和珠江口及其毗邻海域开展了河海统筹、陆海兼顾的陆域、海域同步的环境监测和调查工作。中国政府严格执行海洋工程和海上倾废的审批制度,强化对倾倒活动的执法监视,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国家批准了《赤潮灾害应急预案》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重大溢油应急计划》,并纳入国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立了海洋灾害应急机制。加强了船舶污染防治和危险品运输管理,积极推进海上船舶溢油应急体系建设。截至2004年底,中国已建立各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20个,一批海洋珍稀物种得到保护,珊瑚礁、红树林及海草床等重要生境得以保护。通过采取控制渔业捕捞强度、压缩捕捞渔船、完善休渔制度、建立渔业资源保护区、实施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等措施,保护和恢复海洋渔业资源。 ——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建设。中国政府把建立自然保护区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349处,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全国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天然植物群落类型都得到保护。国家在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江河洪水调蓄区、防风固沙区以及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开展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在东江源、洞庭湖、秦岭山地等18个典型区域开展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试点。内蒙古、黑龙江、江西、湖北、湖南、甘肃、青海等省(自治区)开展了地方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目前,经中国政府审定命名的风景名胜区有677个,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87个。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武夷山、庐山、武陵源、九寨沟、黄龙、青城山—都江堰、三江并流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一批自然保护区,分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或《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全国建有各类森林公园数量超过1900处,其中国家森林公园627处。全国共有85个国家地质公园,其中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河南云台山、云南石林、广东丹霞山、湖南张家界、黑龙江五大连池和河南嵩山等八家地质公园首批进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 ——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是一个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国家,国家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编写了《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编制了《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目前,全国共建立野生动物拯救繁殖基地250处,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育或基因保存中心400多处,使2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上千种野生植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种群。同时,开展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和抢救性收集,建立了67个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开展了全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针对危害较大的主要外来入侵生物开展了“十省百县”灭毒除害行动,提高了公众防止外来入侵生物的意识和能力。全国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的189种野生植物中有71%的野外种群达到稳定生存发展的标准;全国野生动物调查的252种野生动物中有55.7%的种群稳中有升,扬子鳄、朱鹮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成倍增加,野生大熊猫数量达到1596只,人工圈养数量达到183只。一些物种的分布区逐步扩展,黑嘴鸥、黑脸琵鹭等物种的新记录、新繁殖地或越冬地被不断发现。一百多年未见踪迹、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宣布为世界极危物种崖柏被重新发现。 ——湿地保护。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编制实施《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一、环境保护法制和体制 中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律9部、自然资源保护法律15部。1996年以来,国家制定或修订了包括水污染防治、海洋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影响评价、放射性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法律,以及水、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农业、草原和畜牧等与环境保护关系密切的法律;国务院制定或修订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50余项行政法规;发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做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近期工作的通知》等法规性文件。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政府依照职权,为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和颁布了规章和地方法规660余件。 中国已建立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包括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及其他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包括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截至2005年底,国家颁布了800余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北京、上海、山东、河南等省(市)共制定了30余项环境保护地方标准。 中国不断加强环境执法检查和行政执法。近年来,国家连续对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等法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推动重点地区污染治理。中国刑法还对破坏环境资源罪有专门规定。国家颁布《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建立起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并连续三年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公民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依法查处7.5万多起环境违法案件,取缔关闭违法排污企业1.6万家,对1万多个环境污染问题实行挂牌督办。国家还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依法处理多起违法行为。 中国实行各级政府对当地环境质量负责,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依照法律规定实施监督管理的环境管理体制。1998年中国政府将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正部级),作为国务院主管环境保护工作的直属机构,负责对中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管。国家建立了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建立了区域环境督查派出机构,以加强部门和地区间的协调与合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级政府设置了环境保护议事协调机构。目前,全国有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3226个,从事环境行政管理、监测、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工作的总人数达16.7万人;有各级环境监察执法机构3854个,总人数达5万多人。各级政府综合部门和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多数大中型企业也设有环保机构,负责本部门和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目前从业人员达30多万。 二、工业污染防治 工业污染防治是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与过去相比,中国工业污染防治战略目前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逐步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转变,从浓度控制向总量和浓度控制相结合转变,从点源治理向流域和区域综合治理转变,从简单的企业治理向调整产业结构、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转变。与1995年相比,2004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废水、工业化学需氧量、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下降了58%、72%、42%、55%和39%。与1990年相比,2004年全国每万元人民币GDP能耗下降45%,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7亿吨标准煤;火电供电煤耗、吨钢可比能耗、水泥综合能耗分别降低11.2%、29.6%和21.9%。 ——淘汰和关闭一批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企业。“九五”(1996—2000年)期间,国家关闭8.4万家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2001—2004年,连续三次发布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淘汰3万多家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并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钢铁、水泥、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炼焦、皂素、铬盐等八个重污染行业进行集中整顿,停建、缓建项目1900多个。2005年,关停污染严重、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钢铁、水泥、铁合金、炼焦、造纸、纺织印染等企业2600多家,并对水泥、电力、钢铁、造纸、化工等重污染行业积极开展综合治理和技术改造,使这些行业在产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呈持续下降趋势。 ——开展循环经济实践。一是实行清洁生产,在企业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逐步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促进产品生态设计。目前,化工、轻工、电力、煤炭、机械、建材等行业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全国已有12000多家企业获得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800多个企业、18000多种规格型号产品获得环境标志认证,年产值约600亿元人民币。二是在工业集中地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延长生产链条,做到废物产生量最小,实现“零排放”,并建设生态工业区,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目前,中国已建立了17个不同类型的生态工业园。三是统筹规划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国家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有关省市选择82家单位开展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北京、上海等24个城市开展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海南、吉林、黑龙江等9省积极开展生态省建设,全国150个县市开展了生态县(市)创建工作。 ——积极防范突发环境事件。2005年中国政府制定了《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对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接收、报告、处理、统计分析,以及预警信息监控、信息发布等提出明确要求。国家制定和完善了涉及重点流域敏感水域水环境应急预案、大气环境应急预案、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应急预案、核与辐射应急预案等九个相关环境应急预案,以及《黄河流域敏感河段水环境应急预案》、《处置化学恐怖袭击事件应急预案》、《处置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应急预案》、《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近年来,中国对127个分布在全国江河湖海沿岸、人口稠密区、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附近的重点化工石化类项目进行了环境风险排查;对近5万家重点企业进行了全面、拉网式检查。 ——对工业危险废物实行全过程管理制度。2003年,国家开始实施《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强化了工业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经营许可证等各项制度。2005年,工业危险废物处置量由1998年的131万吨增至339万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固体废物管理中心。 ——实行严格的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管理。中国共有运行的核电厂5座(9台核电机组)、研究堆18座;在建的核电厂2座(4台核电机组)、研究堆1座,没有出现重大核安全问题,实现了“保护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不遭受超过国家规定限值的辐射照射和污染”的目标。中国严格遵守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的《放射源安全与保安行为准则》,实行许可证制度,规定放射源进出口必须依法履行审批等有关手续。 三、重点地区污染治理 近年来,中国政府把“三河”(淮河、辽河、海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国家重点工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两控区”(二氧化硫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作为全国污染防治的重点地区,取得明显成效。 ——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 “三河”、“三湖”流域面积达81万平方公里,跨越全国14个省(市) ,居住人口3.6亿。国家制定并实施重点流域“九五”、“十五”(2001—2005年)水污染防治计划,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将总量削减指标落实到排污单位,逐步完善排污许可证管理方式,并建设了一批重点治理工程项目。截至2005年底,列入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2130个项目中,已完成1378项,占项目总数的65%。“三河”、“三湖”流域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污水处理厂达416个,日处理能力2093万吨;流域内的5000多家重点污染企业,已有80%以上实现了达标排放。目前,流域水污染物大幅度削减,水环境恶化趋势基本得到控制,一些河段和湖体水质有明显的改善。国家投入181.67亿元人民币在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建设了一批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清理了库底固体废物,确保库区水质安全。 ——“两控区”污染防治。1998年中国政府批准划定了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涉及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75个城市、地区,总面积约为109万平方公里。国家在“两控区”内进行能源结构调整,推广清洁燃料和低硫煤,大中城市禁止民用炉灶燃用散煤。与1998年相比,2005年二氧化硫控制区内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达标城市比例由32.8%增加到45.2%;2005年酸雨控制区内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超过国家三级标准的城市比例由15.7%下降到4.5%。 ——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自1998年以来,北京市连续实施了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天然气、电采暖、地源热泵、建筑节能等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和节能技术进一步推广,到2005年,北京市天然气用量达到32亿立方米,城市热网集中供热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严格机动车排放管理,对在用机动车实施了环保标志管理,对高排放黄标车采取限行措施,并淘汰老旧机动车30多万辆,发展天然气公交车2800辆,2005年提前实施了国家第三阶段排放标准(相当于欧洲三号标准);修订完善了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标准,加大建筑工地管理,加强对道路机械清扫、冲刷和喷雾压尘工作的监督检查,并对市区100多家污染企业实施关停搬迁,全市水泥立窑生产线全部关停。经过积极治理,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从1998年的100天增加到2005年的234天,各种大气污染物浓度普遍下降,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渤海污染治理。2001年中国政府批复《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截至2005年底,已完成各类渤海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工程项目166个,在建项目70个,投资达175亿元人民币,其中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44个,形成污水日处理能力355.3万吨,新建城市垃圾处理场18个,形成垃圾日处理能力7000多吨,新建生态农业、生态养殖项目89个,新建船舶港口和溢油反应项目9项,初步遏制了渤海海域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 四、城市环境保护 中国城市化率已从1995年的29.04%提高到2004年的41.76%。针对城市化快速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使城市环境逐步改善,部分城市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与1996年相比,2005年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增加了31个百分点,空气质量劣于国家三级标准的城市比例下降了39个百分点。 从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保证能力出发,中国的许多城市制定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质量按功能区全面达标规划,测算大气和水环境容量,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城市的功能分区。许多大中城市在城区发展中实行“退二进三”的策略,即退出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关闭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利用地价杠杆把一些污染企业迁出城区,按照“工业入园、集中治污染”的原则,实行技术改造和污染集中控制。一些城市把旧城改造与调整城市布局相结合,解决老城区脏乱差的问题,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大力调整城市能源结构,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集中供热,减轻燃煤污染。在城市建设工程中推行使用预拌混凝土,对直辖市、省辖市、部分大中城市、旅游城市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减少建筑工地的粉尘污染。 中国各级政府把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财政投资的重点,促进了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截至2004年底,城市污水处理率达46%,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52%,城区清洁能源使用率达40%。近年来,机动车排放标准从国家第Ⅰ阶段标准提高到国家第Ⅱ阶段标准,并制定了国家第Ⅲ阶段标准。一些城市开展清洁汽车行动,积极推行低污染的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清洁燃料汽车。自2000年7月起,全国停止销售、使用含铅汽油,每年可减少排铅1500吨。 全国500多个城市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对城市环境质量、污染防治工作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量化,综合评价城市政府的环保工作。从1997年起,按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设施完善、环境改善的要求,开展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目前,全国共有100多个城市(区)在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其中56个城市和直辖市的5个城区已创建成功。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或好于二级的天数均大于8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大于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80%,城市绿化覆盖率大于35%,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和谐”已成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环境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国家大力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建设国家园林城市,改善人居环境。到2004年底,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1.66%,绿地率为27.7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7.39平方米,分别比2000年增长3.51%、4.05%和3.7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翻了一番。目前,全国已命名国家园林城市83个、园林城区4个,国家园林县城10个,并有12个城市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五、农村环境保护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防治农业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环境是中国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等创建活动,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前,全国有178个乡镇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国家重点在“三湖”地区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展畜禽渔养殖污染、面源污染的综合防治示范。一些省市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在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近年来,国家兴建各类农村饮水工程80多万处,解决了67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不安全问题。开展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和污染防治示范,建立农产品安全检测和监管体系;加强农药和化肥环境安全管理,推广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化学农药,禁止在蔬菜、水果、粮食、茶叶和中药材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防止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和污灌带来的面源污染,保证农产品安全;开发生产新型安全优质高效饲料,提高饲料吸收利用率,减少养殖产品药物残留和有害物质的排放;推广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农业工程。 ——生态农业和生态示范区建设。中国政府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县达到400多个,开展示范区建设县市达500多个,其中国家级生态农业县102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33个。近年来,有机食品相关的管理和发展机制不断完善,出台了《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有机食品国家标准》;出台了良好农业规范国家标准和认证实施规则,开展源头治理;开展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创建工作,已命名43个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推动有机食品的产业化发展。全国有机认证面积超过300万公顷。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截至2005年,国家投入7亿多元人民币,在水资源匮乏的干旱区、半干旱区建设了460多个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和工程措施及旱作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能力,控制水土流失。国家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启动了以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深松和除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项目,重点在环京津区和西北风沙源头区建立了两条保护性耕作带。截至2005年底,共建立示范县100个。 ——农村新能源建设。开发与推广农村新能源是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十五”期间,国家先后投入35亿元人民币,重点推广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到2005年底,全国沼气用户已达1700多万户,年生产沼气65亿立方米。国家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废弃物沼气工程,已建成2200多处,年处理畜禽粪便6000多万吨;建成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13.7万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500多处;推广省柴灶1.89亿户,太阳能热水器2850万平方米。同时,还积极推广使用太阳灶、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 六、生态保护与建设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中国一些地区生态环境开始得到改善。 ——造林绿化。中国政府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指导方针,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营造林面积自2002年以来连续四年超过667万公顷。近年来,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迅速增加,林龄结构、林相结构趋于合理,森林质量趋于提高,实现了由持续下降到逐步上升的历史性转折。目前,全国森林面积达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8.21%,森林蓄积量达124.56亿立方米。国家重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从1998年起,中国开展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和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等。“十五”期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共营造生态公益林800万公顷,9333万公顷森林资源得到休养生息;退耕还林工程共完成造林2133万公顷,其中生态退耕538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1200万公顷,封山育林133万公顷;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共完成各项治理任务达667万公顷;“三北”和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工程造林341万公顷,新封山育林346万公顷。 ——草原保护。为加强草原的生态建设和规划管理,草原工作战略重点实现由经济目标为主向“生态、经济、社会目标并重,生态优先”的转变,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草原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国家对草原保护建设的投入持续增加,2000—2005年中央财政共投入资金90多亿元人民币,实施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草原围栏、牧草种子基地、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原生态建设等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截至2005年底,全国人工种草累计保留面积达到1300万公顷,草原改良面积1400万公顷,草原围栏3300万公顷,有20%的可利用草原实施了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 ——土地保护、开发与整治。中国政府把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国家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为确保粮食安全提供重要基础。同时,建立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结构,使乱占耕地现象得到抑制。2004年各项建设占用耕地较上年下降37%,总体实现数量上的占补平衡。国家还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建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十五”期间,通过对农村及城镇土地、灾毁土地、工矿区废弃土地等进行科学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复垦土地7.6万公顷,建成了一批布局规整、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农村,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和重点矿区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治理和恢复。 ——水土保持。国家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土保持、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东北黑土区和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等多个专项工程,水土流失重点防治范围由长江、黄河上中游拓展到东北黑土区、珠江上游和环京津等地区。国家开展示范区和示范工程建设,已建成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水土保持工程300多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190个,示范小流域1398条,并开始实施第一批62个面积不少于300平方公里的示范区和50多个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在全国188个县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所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区全面实施封育保护,封育保护面积达12.6万平方公里,并在“三江源区”实施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目前,已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80个县全部或部分实施了封山禁牧,封禁范围60多万平方公里,封禁区内的植被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十五”期间,全国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02万平方公里,综合整治小流域11500多条,建设基本农田406万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果林和水源涵养林1533万公顷,建设拦沙坝、坡面水系等小型水土保持工程350多万座(处),淤地坝7000座。 ——防沙治沙。中国政府将防止土地荒漠化、沙化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颁布实施了《防沙治沙法》,批复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5—2010年)》,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实施一批防沙治沙重点工程,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同时出现净减少。截至2004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为263.62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与1999年相比,五年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379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416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程度有所减轻,重、极重度荒漠化面积减少24.59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抑制。

拜托,哪位大侠知道投资项目估算中流动资金估算林业行业有没有相关参数?

天文
摆渡人
  资金指的是自有流动资金,即所有者权益扣除固定资产等其它资金占用后的,用于营运周转的自有流动资金。扣除全部自有资金显然存在问题,企业的自有资金中有大部分是用于固定资金投资的,并不是用于流动资金,应该是扣除借款人自有资金中用于流动资金的部分较为合理。否则现在算的借款企业都不需要资金,其实并非如此。  对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的测算及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公式的理解  银监会《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对银行客户经理对企业流动资金需求的测算带来一定影响,有的很多企业测算出负数,与实际不符。如何如测算呢?  《办法》中给了参考方法:  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的测算  一、估算借款人营运资金量  借款人营运资金量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现金、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等。在调查基础上,预测各项资金周转时间变化,合理估算借款人营运资金量。在实际测算中,借款人营运资金需求可参考如下公式:  营运资金量=上年度销售收入×(1-上年度销售利润率)×(1+预计销售收入年增长率)/营运资金周转次数  二、估算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  将估算出的借款人营运资金需求量扣除借款人自有资金、现有流动资金贷款以及其他融资,即可估算出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  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营运资金量-借款人自有资金-现有流动资金贷款-其他渠道提供的营运资金。  测算不准(出现负数)的原因分析:  1、银监会出台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测算公式,完全是建立在理想企业财务报表基础上的,也就是除了公式中所考虑到的存货、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科目,其他的流动项目如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其他应收、应付票据、其他应付、应付薪酬、应付税金等在报表中占比极少,而在现实的报表中往往是这些不考虑的科目占比较大,因此完全按照银监会公司测算出的需求量与实际差距较大。  2、中小企业财务制度很多不健全,按照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测算出的营运资金量、自有资金量大多不准确,造成最终测算得出的银行可授信额度无实际参考价值。财务核算不规范,部分中小企业存量流动资金贷款被固定资产投资所占用,造成测算的银行可授流动资金贷款额度与企业实际所需存在较大偏差。如,很多中小企业都是民营企业,以家族式经营为主,往往通过隐藏销售收入和利润来减少交税,同时企业利润多被老板抽资用于私人支出或对外投资,再以个人投资的方式反映至“其他应付款”内,造成企业财务“公私不分”,进而造成测算结果与实际结果偏差较大。自有资金用作固定资产, “短贷长用”的情况很普遍。  3.有些企业为征地等方面需要虚增实收资本,造成测算时企业自有资金较多的假象,而实际自有资金不足。  测算中应考虑的因素:  1、《办法》中需要考虑的其他因素  (一)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情况(如借款人所属行业、规模、发展阶段、谈判地位等)分别合理预测借款人应收账款、存货和应付账款的周转天数,并可考虑一定的保险系数。  (二)对集团关联客户,可采用合并报表估算流动资金贷款额度,原则上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内的成员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总和不能超过估算值。  (三)对小企业融资、订单融资、预付租金或者临时大额债项融资等情况,可在交易真实性的基础上,确保有效控制用途和回款情况下,根据实际交易需求确定流动资金额度。  (四)对季节性生产借款人,可按每年的连续生产时段作为计算周期估算流动资金需求,贷款期限应根据回款周期合理确定。  2、自有资金指的是自有流动资金,即所有者权益扣除固定资产等其它资金占用后的,用于营运周转的自有流动资金。扣除全部自有资金显然存在问题,企业的自有资金中有大部分是用于固定资金投资的,并不是用于流动资金,应该是扣除借款人自有资金中用于流动资金的部分较为合理。否则现在算的借款企业都不需要资金,其实并非如此。  3、银监会出台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测算公式,完全是建立在理想企业财务报表基础上的,也就是除了公式中所考虑到的存货、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科目,其他的流动项目如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其他应收、应付票据、其他应付、应付薪酬、应付税金等在报表中占比极少,而在现实的报表中往往是这些不考虑的科目占比较大,因此完全按照银监会公司测算出的需求量与实际差距较大。所以测算时如果考虑非公式中其它科目,还要通盘考虑。  4、银行审核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要求是否合理,判断贷款风险大小,在测算时,不仅要将主要指标多测算几年,以真实反映本企业指标的发展变化趋势和历史先进水平,还要了解国内、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这样便于企业知己知彼,明确目标。通过测算,结果为正数,则应该考虑给企业提供必要的流动资金贷款,反之,结果为负数,不仅应拒绝企业不合理的贷款要求,而且要收回相应数额的贷款,说明企业挪用了流动资金贷款。资金挪用的具体去向,可以通过分析企业现金流量表,或从资产负债表流动资产其他项目如短期投资、不合理的待摊费用,非流动资产项目如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项目中找原因。第一章 林业项目总论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背景 三、项目投资概况  1、项目拟建(地区)地点  2、项目建设规模与目标  3、项目投资资金及效益情况 四、项目发展情况  1、项目已进行的研究及其成果  2、试验试制工作(项目)情况 五、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依据第二章 林业项目承办单位概况 一、项目承办单位概况  1、公司基本情况  2、公司主营业务  3、公司主要股东情况 二、公司近几年财务经营情况第三章 林业项目产品项目投资环境分析 一、PEST宏观环境分析 二、项目所在区域经济情况分析 三、微观环境分析  1.竞争分析  2.目标客户分析  3.产品细分市场分析 四、产品项目市场竞争情况  1、SWOT分析   1.1 优势(strengths)   1.2 劣势(weaknesses)   1.3 机会(opportunities)   1.4 威胁(threats)  2、行业竞争发展趋势第四章 林业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一、行业发展情况  1、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2、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3、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4、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5、行业生产技术情况  6、行业进出口情况 二、产品原材料供给情况分析  1、原材料供给价格分析  2、原材料供应量走势分析  3、原材料市场对本行业影响分析 三、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1、产品市场供需情况   1.1 项目产品市场供给情况   1.2 项目产品市场需求情况   1.3 项目产品市场预测    1.3.1项目产品市场产量预测    1.3.2项目产品市场需求量预测    1.3.3项目产品市场供需缺口分析  2、产品应用领域分析   2.1 国内市场应用现状   2.2 国外市场应用现状   2.3 产品应用领域发展趋势预测  3、产品技术发展趋势  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5、项目产品市场优势比较 四、项目投产后生产能力预测 五、该项目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分析 六、项目企业综合优势分析 七、项目产品市场推广策略第五章 林业项目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一、产品方案  1、产品名称  2、产品技术突破及规格  3、产品生产销售模式 二、建设规模 三、项目规划及布局第六章 林业项目地区建设条件 一、区位条件 二、基础设施 三、产业环境 四、人才资源 五、社会经济条件第七章 林业项目产品生产技术方案 一、项目技术来源 二、项目技术发展规划 三、项目研发目标 四、产品生产方案  1、产品生产组织形式  2、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3、项目主要工艺设备选择  4、动力及能耗指标第八章 林业项目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一、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二、项目环境保护措施 三、劳动保护与安全第九章 林业项目企业组织机构和劳动定员 一、企业组织结构  1、项目法人组建方案  2、管理机构组织机构图 二、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1、劳动定员  2、人员培训储备计划第十章 林业项目实施进度 一、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二、项目实施进度表 三、项目实施中的控制措施  1、项目实施进度控制措施  2、项目实施质量控制措施  3、项目实施资金控制措施第十一章 林业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的依据 二、项目总投资估算 三、资金筹措  1、资金来源  2、项目筹资方案 四、投资使用计划第十二章 林业项目财务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 一、项目财务效益评价  1、项目未来收入预算  2、生产成本、费用估算  3、项目财务效益估算 二、项目经济效益预测  1、经济效益的计算依据  2、预期经济效益估算 三、不确定因素分析 四、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第十三章 林业项目风险因素识别及企业对策 一、风险因素识别  1、政策法规风险  2、市场风险  3、技术风险 二、风险防范对策第十四章 林业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 一、结论 二、附件  1、项目位置图  2、主要工艺技术流程图  3、主办单位近5年的财务报表  4、项目所需成果转让协议及成果鉴定  5、项目总平面布置图  6、主要土建工程的平面图;   7、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摘要表  8、项目投资概算表   9、经济评价类基本报表与辅助报表:  10、现金流量表  11、现金流量表  12、损益表  13、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14、资产负责债表  15、财务外汇平衡表  16、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17、流动资金估算表  18、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19、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估算表  20、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  21、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22、产品销售(营业)收入和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表 这是明细的,只取大标题内容就好

现在中国森林消失状况

鸿
天当
研究表明(IIED,1987),在人类活动干扰以前,全世界约有森林和林地60亿hm2。到1954年世界森林和林地面积减少到40亿hm2,其中温带森林减少了32%~33%,热带森林减少了15%~20%。近30年来,世界森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减少速度明显加快,平均每年减少800万hm2。中美洲由1950年的1.15亿hm2减到1983年中0.71亿hm2。非洲森林减少更快,从1950年的9.01亿hm2减至1983年的6.9亿hm2。 在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天堂雨林,当地的森林面积在过去15年年均减少200万公顷。 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除非猖獗的采伐活动得到控制,否则残存在印度尼西亚的低地雨林到2010年将彻底消失。 全球其他地方也并不乐观。据统计,地球上只剩下10%的陆地面积是未经干扰的森林,而且148个位于森林地带中的国家,有82个已经完全失去了未经干扰的森林。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全球的森林面积正以每年减少73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 据了解,我国森林保护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森林总量不足。我国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水平的61%,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 森林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为34%,中部地区为27%,西部地区只有13%,而占国土面积32%的西北5省、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森林覆盖率只有6%; 森林质量不高。全国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只有85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5%,居世界第84位; 森林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树种单一现象比较严重,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还非常脆弱。林地流失、林木过量采伐现象依然存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急求一份项目经济可行性报告 !!!!

能儿子乎
敢问其方
  沿淮各市经贸委: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淮河流域工业废水治理国债项目的管理,全面考核工程实施情况,规范工程竣工验收工作,保障工程质量,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我省《淮河流域工业废水治理国债项目竣工验收办法》(试行),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执行。  二OO七年三月十九日  淮河流域工业废水治理国债项目竣工验收办法(试行)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淮河流域工业废水治理国债项目(以下简称国债项目)的管理,全面考核工程实施情况,规范工程竣工验收工作,保障工程质量,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我省淮河流域工业废水治理国债项目竣工验收由省经委负责组织。  二、验收依据  第三条 工程竣工验收的依据是:经国家和省批准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批准的工程设计、变更设计文件(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设内容等若有调整,按照批准后的调整文件执行);经备案的招标文件、评标报告、中标通知书及合同文本;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投资计划和资金计划文件;国家有关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及国家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定。  三、验收条件、内容和程序  第四条 竣工验收应具备以下条件并提供相应的资料:  (一) 工程已按批准的设计完成建设,通过交工验收;交工验收提出的工程质量缺陷等问题已处理完毕,并经项目法人验收合格。  (二)需进行专项验收的项目(如环保、消防、劳动安全等),经有关部门专项验收合格;  (三)工程经试运行满足设计要求;  (四)工程竣工决算编制完成并已经通过审计;  (五)参建单位已提交各自的工作报告;  (六)竣工文件已编制完成;  (七)经有关部门对工程质量检测鉴定合格并形成工程质量鉴定报告;  (八)项目技术资料按照要求归档,能够满足生产使用和维修的需要。  第五条 验收内容:  (一)建设内容完成情况;  (二)投资完成情况;  (三)工程质量及技术设备运转情况; 项目工艺水平、处理效果及处理能力情况(水及水污染物循环利用率等主要指标达到设计文件的规定)。  第六条 业主单位应在项目竣工投产后试运行3个月,运行期满后提交竣工验收申请报告书,经市经委签署意见后转报省经贸委。省经贸委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组成竣工验收专家组到项目现场进行验收。  第七条 验收专家组负责审查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听取并审议项目法人、招标代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工程质量检测报告、工程运行监测报告和审计意见,审阅工程档案资料,审议工程决算报告,实地查验建筑及公用工程、设备安装工程的质量和使用情况,并对投资、工程设计、施工、设备质量、运行效果和投资效益等作出全面评价,形成验收意见书报省经委。  省经贸委根据验收专家组的验收意见书做出验收批复,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  四、罚 则  第八条 项目竣工之后,凡不按照要求报请验收的企业,视同工程不按期完工,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九条 对验收中发现的工程、技术质量问题和工程运行后污染治理效果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应当立即采取措施,责令限期整改;属重大技术质量事故的,应当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十条 对验收中发现未经批准擅自变更项目内容、投资严重偏离批复概算而未报告的、改变国债专项资金用途、逾期不改正等重大问题,给予处罚,国债资金予以追缴。情节严重的应当依法追究项目承担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五、附 则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江苏省经贸委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江苏省林业专业高级工程师资格条件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资格标准  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及时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和市场需求,能将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工作实践;能运用先进的理论和技术,独立解决生产或科研中复杂、疑难的技术问题,业绩显著,取得有较大价值的科技成果,或在引进、消化、吸收、推广新技术中取得良好效益;发表、出版或撰写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著作或学术、技术报告;有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和指导工程师工作的能力;能较熟练地运用外语、计算机获取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从事森林培育、森林经营、调查规划、资源监测、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植物检疫、林政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森林生态、园林绿化、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经济林果、林特产品、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森林旅游以及相关专业的规划、设计、生产、加工、研究、推广等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三条 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一)年度考核为基本合格(基本称职)及以下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二)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  第四条 学历、资历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2年以上。  (二)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  (三)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  (四)取得大学专科学历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5年以上或大学专科学历且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累计20年以上,取得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  (五)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奖项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第五条 继续教育要求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按照《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要求,结合实际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参加继续教育,达到规定的要求。  第三章 评审条件  第六条 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有关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等;熟悉《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及《江苏省实施〈森林法〉办法》等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及时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和市场需求。  第七条 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要求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国家级项目的参加者;或省(部)级项目的主要参加者;或省林业主管部门下达项目的主持者或主要完成人。  (二)参加起草国家及省有关法规、条例或本专业的各级技术标准,且为主持者或主要参加人。  (三)制定本系统、本部门发展规划、年度计划、技术规定4项以上的主持者或主要参加人。  (四)市(厅)级以上林业工程建设项目及技改项目的主持者或主要完成人。  (五)市(厅)级以上森林保护项目的主持者或主要完成人。  (六)市(厅)级以上森林资源管理、森林调查规划、林业专业调查项目的主持者或主要完成人。  (七)研究开发林业及相关专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2项以上,且为主持者或主要完成人。  (八)林业技术服务、科技管理、技术培训、体系建设等工作的业务技术骨干。  第八条 业绩、成果要求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二)获本专业发明专利(发明人),产品经有关部门批准生产、使用,并取得明显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三)作为主要参加人起草国家及省有关法规、条例1项以上;或作为主要完成人撰写本专业的国家、行业、地方技术标准1项以上或企业技术标准2项以上,并经有关部门批准颁布实施。  (四)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人参加林木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工作,推广造林面积5万亩以上(市、县、乡相应递减30%)、增益15%以上或推广经济林面积3万亩以上(市、县、乡相应递减30%)、增益20%以上。  (五)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人完成造林工程5万亩以上(市、县、乡相应递减30%),造林成活率85%以上,作业质量经省级以上主管部门验收合格。  (六)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人完成营林工程10万亩以上,作业质量经省级以上主管部门验收合格,且林木蓄积年增长率10%以上。  (七)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人培育林木良种合格苗10万株以上,经上级主管部门认可。  (八)在森林保护责任区内连续5年或累计8年达到森林灾害控制责任指标,或在预防和扑灭森林灾害中应用新技术作出重要贡献。  (九)主持职责范围内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工作,辖区内森林受害率明显下降,防治率、监测覆盖率、种苗产地检疫率不断提高,达部省级标准。  (十)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县以上森林调查或林业专业调查3次以上,经省以上主管部门验收合格。  (十一)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人参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建设技术工作或重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有突出成绩,受到省级以上主管部门表彰。  (十二)在勘测设计、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经济林果等项目中,作为主要参加人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发新产品或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工效或增加经济效益达20%以上的2项(或30%以上的1项),或所主持开发的新产品被评为国优、省优、部优或绿色食品。  (十三)在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的林业综合服务工作和林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办好科技企业,加强科技成果、科技档案、业务培训与管理工作等方面有突出成绩,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认可或表彰。  第九条 论文、著作要求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论文、著作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版本专业著作1部(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  (二)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上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或专业文章2篇以上。  (三)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上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或专业文章1篇,以及在省级以上本专业学术会议上作为第一作者宣读、交流论文或专业文章2篇以上。  (四)撰写地市级以上本专业较高水平的技术培训教材、讲义5万字以上(公开发表或内部发行)。  (五)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上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或专业文章1篇,以及为解决疑难技术问题而撰写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专项技术分析(论证)报告或经同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已取得预期效果的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2篇以上。  第十条 外语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以上。  (二)参加国家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其应用水平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三)因公出国,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四)符合省人事(职称)部门的有关规定。  第十一条 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计算机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以上。  (二)参加国家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考核),其应用能力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三)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  (四)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二条 申报高级工程师资格应提交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条规定的材料,并按规定程序送评。  第十三条 从国内外引进的有特殊成就的人才,可根据本人实际水平和能力直接申报。  第十四条 与本条件相关的材料要求、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若干问题说明等见附录。  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为适应公路建设和发展需要、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的要求,在总结《公路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试行办法(草案)》执行情况的基础上,物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公路建设  目可行性研究的任务是:在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及路网状况,充分地调查研究评价预测和必要的勘察工作的基础上,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实施可能性,提出综合性的研究论证报告.  第二条公  建设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大中型,高等级公路及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含国边防公路)均应进行可行性研究,小型项目可适当简化,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具体情况参照本办法自行规定.  可行性研究按其工作深度,分为预可行性研究和工程可行性研究.编制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路网规划和公路建设五年计划为依据;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级单位的委托书)为依据.  第三条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建设项目依据,历史背景;建设地区综合运输网的交通运输现关和建设项目在交通运输网中的地们及作用;原有公路的技术状况及适应程度;论述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经济物征、研究建设项目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预测交通量,运输量的发展水平;建设项目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质,地震,气候,水文等自然特征;筑路材料来源及运输条件:论证不同建设方案的路线起讫点和主要控制点、建设规模,标准,提出推荐意见;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测算主要工程数量,征地拆迁数量,估算投资,提出资金筹措方式;提出勘测设计,施工计划安排;确定运输成本及有关经济参数,进行经济评价,敏感性分析,收费公路,桥梁、隧道尚需做财佃分析;评价推荐方案,提出存在问题和有关建议.  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详细要求见附件1及附件2.  第四条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重点阐明建设项目的必要性,通过踏勘和调查研究,提出建设项目的规模,技术标准,进行简要的经济效益分析,审批后作为编制项目建议书的依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应通过必要的测量(高等级公路必须做),地质勘探(大桥,隧道及不良地质地段等)、在认真调查研究,占有必要资料的基础上,对不同建设方案从经济上,技术上进行综合证、提出推荐建设方案,审批后作为编制设计计划任务书的依据.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投资估算与初步设计概算之差,应控制在上下浮动10%以内.  第五条可行性研究工作,必须由获行相应等级的公路工程勘察设计证书的单位承担.大中型项目,高等级公路及技术复杂的独立大桥,500米以上的隧道工程项目,原则上应由持甲级证书的单位承担.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单位、应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或委托单位)下达的任务,组织有经验的核技术,经济,管理人员,拟订工作大纲和工作计划,安排足够的时间,进行涂的调查,论证、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就后,经编制单位行政领导,总工程师,项目负责人签字后送交委托单位三十份,由建设单位报送主管部门审查.  第六条建设单位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要签定合同、明确任务,工作深度,完成时间,双方责任以及有关问题,并按国家有关规定会给可行性研究费用.建设单位委托工程可行性研究任务时,应向被委托单位提供经上级批准的项目建议书及预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七条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应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政策,规定和交通部颁布的技术标准,规范等.有关经济评价和交通量预测,应分别按《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办法》和公路建设项目交通量预测试行办法》办理.如另用其他方法,必须加以详细说明.  第八条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应按国家计委的规定办理.一般应先由主审单位组织预审,认为报告内容齐全,研究成果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办法的要求时,才能提交正式审查,否则应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后再行报审.  凡需由国家计委或交通部进行审查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生行组织审查,提出审查意见后现行报审.  第九条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幅面心寸采用297×210毫米(A4)或297×420毫米,(工),附件单独装订.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封面采用淡黄色;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封面采用墨绿色.  第十条引进项目和利用外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除执行本办法外,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本办法解释权属交通部.执行中如与国家颁布的有关规定相抵触时,由交通部会同有关部门协商解决.  第十二条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行.一九八二年颁发的《公路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试行办法(草案)》即行废止.  本办法中的高等级公路,指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及专供汽车行驶的二级公路.  附件:  1.公路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本格式及内容要求.  2.公路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本格式及内容要求  3.公路建设项目交通量预测试行办法  4.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办法交通部一九八八年六月返回首页 公文写作助手 目 录 注册说明 行政文书 经济文书 新闻信息 法律文书 礼仪文书 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从事一种经济活动(投资)之前,双方要从经济、技术、生产、供销直到社会各种环境、法律等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确定有利和不利的因素、项目是否可行,估计成功率大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程度,为决策者和主管机关审批的上报文件。 主要内容: 1.总论,包括项目名称,利用外资方式,主办单位,主管部门,项目负责人,项目背景,项目具备的条件等。 2.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包括产品名称、规格与性能、市场需求情况,生产规模的方案论证,横向配套计划,产品国产化问题及销售方式、价格,内外销售比例等。 3.主要技术与设备的选择及其来源,包括采用技术、工艺、设备的比较选择,技术、设备来源及其条件与责任。 4.选址定点方案,包括定点所具备条件(地理位置、气象、地质等自然条件,资源、能源、交通等现有条件及其具备的发展条件等)、所定 厂址的优缺点及最后之选定结论。 5.企业组织的设置与人员培训,包括组织机构与定员、人员投入计划与来源、培训计划及要求。 6.环境保护内容。 7.资金概算及其来源,包括合资各方的投资比例、资本构成及资金投入计划。 8.项目实施的综合计划,包括项目实施进程及施工组织规划等。 9.经济指标的计算分析,包括静态的财务指标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外汇平衡分析等。 10.综合评价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例: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参考格式 第一章 概况 合营企业的名称 合营企业的地址 中方负责人 外方负责人 1.合营的由来 介绍双方从接触到签约的简单经过、中方企业的生产历史及寻求外资合营的目的。 2.项目主办人简介 介绍中方企业的简况,包括企业的地理环境、厂房设施、职工队伍、技术力量、生产能力及能源交通等。介绍外方的生产情况、技术能力以及国际地位等。 第二章 合营目标 1.合营的模式 2.合营的规模 确认合营企业的总投资额和注册资本,双方各占投资总额的比例及投资的方式。 3.工艺过程 包括工艺流程、产品纲领及生产工艺等。 4.市场预测 介绍合营企业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及双方的销售责任(应附国际国内市场供应情况的调查报告)。 5.产品销售方案 作出若干年内产品外销与内销的计划,并规定双方的销售渠道与销售责任。 第三章 合营企业的组成方案 董事会的组成及权限,整个合营企业各办事机构的组成框架(附图) 1.公司职工定员 2.职工来源及培训 职工来源包括管理人员和工人。培训应作出初步计划,对不同层次的职工进行不同级别的培训。 3.薪金及工资 第四章 生产原料供应方案 1.主要原料 说明每一种主要原料所需求量以及供应的渠道。 2.水、电、燃料 说明每日(或每年)的消耗量和解决的途径。 3.包装材料 说明年需求量和解决的途径。 4.主要设备生产能力的预算及购置计划(应列表说明) 第五章 安全环保 应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安全规定、工业卫生标准的要求执行。 1.污染物的处理 说明本产品的生产是否产生废水、废气、烟尘及噪音等以及处理措施。 2.环境美化 3.劳动安全保护措施 第六章 技术经济分析 1.技术上的合理性和可实现性 说明本企业与外方合营的条件,本企业的生产历史、技术力量和管理经验,外方的生产历史、技术力量和国际信誉,两家合营后产量与质量可能达到的水平。 2.经济分析(参见财务分析表) 3.外汇流量表(参见财务分析表) 第七章 资金来源及项目组成 具体说明双方投资的金额和投资的方式。 如:中方可以厂房或土地使用费、开发费抵部分或全部投资;外方可以先进的设备及生产流水线抵部分或全部投资。 如果双方投资需要分期投入,那么说明每一期投资的金额和方式。 第八章 实施计划 具体列出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办理营业执照、有关商务谈判、土建筹备工作开始、生产厂房交付使用、设备安装试车、投产等一系列主要工程的时间。 第九章 评 语 本合营企业符合国家利用外资的方针、政策(有利于产品更新换代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在经济上双方均有利可得)在经济效益方面的效果。 第十章 财务分析 (一)设计能力 (二)总投资费用及奖金筹措 (三)财务分析(附财务分析表) 合营双方一致同意由甲方做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主管部门审批。 ×年×月×日 附件:财务分析目录(各类表格) 国内外市场预测(调查报告) 投资估算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项目总论 第二章 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第三章 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第四章 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第五章 工厂技术方案 第六章 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第七章 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 第八章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九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十章 财务效益、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 第十一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这个是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大纲,目前咱们国家对投资体制进行改革,政府不再审批企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产品技术方案都由企业自主决策。政府对项目申请的要求主要转移到了政府公共管理内容,包括项目的规划布局、资源利用、征地移民、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影响着几个方面。 第一章 项目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章,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章节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总论章可根据项目的具体条件,参照下列内容编写。 §1.1 项目背景 §1.1.1 项目名称 企业或工程的全称,应和项目建议书所列的名称一致。 §1.1.2 项目承办单位 承办单位系指负责项目筹建工作的单位(或称建设单位),应注明单位的全称和总负责人。 §1.1.3 项目主管部门 注明项目所属的主管部门。或所属集团、公司的名称。中外合资项目应注明投资各方所属部门。集团或公司的名称、地址及法人代表的姓名、国籍。 §1.1.4 项目拟建地区、地点 §1.1.5 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和法人代表 如由若干单位协作承担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应注明各单位的名称及其负责的工程名称、总负责单位和负责人。如与国外咨询机构合作进行可行性研究的项目,则应将承担研究工作的中外各方的单位名称、法人代表以及所承担的工程、分工和协作关系等,分别说明。 §1.1.6 研究工作依据 在可行性研究中作为依据的法规、文件、资料、要列出名称、来源、发布日期。并将其中必要的部分全文附后,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这些法规、文件、资料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 (1)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的建设要求所下达的指令性文件;对项目承办单位或可行性研究单位的请示报告的批复文件。 (2)可行性研究开始前已经形成的工作成果及文件。 (3)国家和拟建地区的工业建设政策、法令和法规。 (4)根据项目需要进行调查和收集的设计基础资料。 §1.1.7研究工作概况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简要说明项目在行业中的地位,该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生产力布局要求;项目拟建的理由与重要性。 (2)项目发展及可行性研究工作概念。叙述项目的提出及可行性研究工作的进展概况,其中包括技术方案的优选原则、厂址选择原则及成果、环境影响报告的撰写情况、涉外工作的准备及进展情况等等,要求逐一简要说明。 §1.2 可行性研究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生产规模、厂址技术方案、资金总额及筹措、项目的财务效益与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本节需将对有关章节的研究结论作简要叙述,并提出最终结论。 §1.2.1 市场预测和项目规模 (1)市场需求量简要分析。 (2)计划销售量、销售方向。 (3)产品定价及销售收入预测。 (4)项目拟建规模(包括分期建设规模)。 (5)主要产品及副产品品种和产量。 §1.2.2 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 (1)项目投产后需用的主要原料、燃料、主要辅助材料以及动力数量、规格、质量和来源。 (2)需用的主要工业产品和半成品的名称、规格、需用量及来源等。 (3)进口原料、工业品的名称、规格、年用量、来源及必要性。 §1.2.3 厂址 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及必要性 水源及取水条件。 废水、废渣排放堆置条件。 §1.2.4 项目工程技术方案 (1)项目范围,即主要的生产设施、辅助设施、公用工程、生活设施内容。 (2)采用的生产方法、工艺技术。 (3)主要设备的来源,如需向国外引进,则简要说明引进的国别、技术特点、型号等。 §1.2.5 环境保护 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主要治理设施及投资。 §1.2.6 工厂组织及劳动定员 工厂组织形式和劳动制度。 全厂总定员及各类人员需要量。 劳动力来源。 §1.2.7 项目建设进度 §1.2.8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项目所需总投资额。分别说明项目所需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包括投资方向调节税、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总额,并按人民币、外币分别列出。 (2)资金来源。贷款额、贷款利率、偿还条件。合资项目要分别列出中、外各方投资额、投资方式和投资方向。 §1.2.9 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1)项目总成本、单位成本。 (2)项目总收入,包括销售收入和其它收入。 (3)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盈亏平衡点等指标计算结果。 (4)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经济换汇(节汇)成本等指标计算结果。 §1.2.10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在总论章中,可将研究报告各章节中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使审批和决策者对项目全貌有一个综合了解。 主要技术指标表根据项目有所不同,一般包括:生产规模、全年生产数、全厂总定员,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年用量及消耗定额、全厂综合能耗及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全厂占地面积、全员劳动生产率,年总成本、单位产品成本、年总产值、年利税总额、财务内部收益率,借款偿还期,经济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 §1.4 存在问题及建议 对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项目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第二章 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这一部分主要应说明项目的发起过程、提出的理由、前期工作的发展过程、投资者的意向、投资的必要性等可行性研究的工作基础。为此,需将项目的提出背景与发展概况作系统地叙述。说明项目提出的背景、投资理由、在可行性研究前已经进行的工作情况及其成果、重要问题的决策和决策过程等情况。在叙述项目发展概况的同时,应能清楚地提示出本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点和问题。 §2.1 项目提出的背景 §2.1.1 国家或行业发展规划 说明国家有关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分析项目是否符合这些宏观经济要求。 §2.1.2 项目发起人和发起缘由 (1)写明项目发起单位或发起人的全称。如为中外合资项目,则要分别列出各方法人代表、注册国家、地址等详细情况。 (2)提出项目的理由及投资意向,如资源丰富、产品市场前景好、出口换汇、该类产品可取得的优惠政策、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等。 §2.2 项目发展概况 项目发展开矿指项目在可行性研究前所进行的工作情况。如:调查研究、试制试验、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的撰写与审批过程、厂址初选工作以及筹办工作中的其他重要事项。 §2.2.1 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其成果 1、资源调查,包括原料、水资源、能源和二次能源的调查。 2、市场调查,包括全国性和地区性市场情况调查;出口产品国际市场供需趋势调查。 3、社会公用设施调查,包括运输条件、公用动力供应、生活福利设施等的调查。 4、拟建地区环境现状资料的调查,包括拟建地区各种主要污染源以及其排放状况,大气、水体、土壤等目前环境质量状况等。说明环境现状资料的取得途径、提供单位、以及当地环保管理部门的意见和要求,取得的环境现状资料及文件名称。 §2.2.2 试验试制工作(项目)情况 §2.2.3 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1)各个可供选择的建设地区及厂址位置的初勘、测量、比选等工作情况。 (2)初步选择意见和资料。 (3)遗留问题。 §2.2.4 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提出及审批过程 (1)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提出及审批过程。 (2)项目建议书所附资料名称。 (3)审批文件文号及其要点。 §2.3 投资的必要性 一般从企业本身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及项目对宏观经济、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两方面来说明投资的必要性。 (1)企业获得的利润情况。 (2)企业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市场竞争力。 (3)扩大生产能力,改变产品结构。 (4)采用新工艺,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劳动生产率。 (5)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优越条件和竞争力。 (6)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包括增加税收、提高就业率、提高科技水平等。 第三章 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市场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于,任何一个项目,其生产规模的确定、技术的选择、投资估算甚至厂址的选择,都必须在市场需求情况有了充分了解之后才能解决,而且市场分析的结果,还可以决定产品的价格、销售收入,最终影响的项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详细阐述市场需求预测、价格分析,并确定建设规模。 §3.1 市场调查 §3.1.1 拟建项目产出物用途调查 本产品的主要用途,可否有替代其他产品的用途,如果产品是工业基本原料,应分别说明本项目产品在主要使用行业的用途及单位消耗量。 产品经济寿命期论述。调查本产品目前处于经济寿命周期的哪一个阶段,更新换代的可能时间。 §3.1.2 产品现有生产能力调查 (1)本项目产品国内现有生产能力总量,现有生产能力开工率;主要生产厂家生产能力利用率。 (2)国内现有生活能力总量在本地区的分布数量与比例。 (3)本产品目前在建项目的生产能力及其在地区间的分布、数量与比例。 (4)已批拟开工建设项目的生产能力,预计投产年月。 在建设项目和已批待开工建设项目,目前虽然没有形成综合生产能力,但却是生产能力的组成部分。 §3.1.3 产品产量及销售量调查 (1)全国或地区目前的产量总数。 (2)本产品一段时期以来的产量变化情况。 (3)本产品国内保有量与国外有关国家保有量的分析比较,以了解国内保有量是多还是少,说明本产品市场需求满足程度。 (4)本产品一段时期以来的进口量及进口来源,主要来自哪些国家或地区;占国内生产量或销售量的比例;进口产品的价格等。 (5)本产品一段时期以来的出口量及出口去向,占国内生产量的比例;主要向哪些国家或地区出口,出口产品的价格。 §3.1.4 替代产品调查 (1)可替代本产品的产品性能、质量与本产品相比的优缺点。 (2)可替代产品的国内生产能力、产量;可作替代用途的比例;价格分析。 (3)可替代产品进口可能性及价格。 §3.1.5 产品价格调查 (1)产品的定价管理办法,是由国家控制价格,还是由市场定价。 (2)产品销售价格,价格变动趋势,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格出现的时间、原因。 §3.1.6 国外市场调查 (1)产品国外的主要生产国家和地区。 (2)国外主要生产厂的生产技术、生产能力、销售量。 (3)产品国际市场销售价格及其变动趋势 (4)我国进口该种产品的主要进口国的生产能力及变化趋势。 §3.2 市场预测 市场预测是市场调查在时间和空间商的延续,是利用市场调查所得到的信息资料,根据市场信息资料分析报告的结论,对本项目产品未来市场需求量及相关因素所进行的定量与定性的判断与分析。 §3.2.1 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应对下述各项与市场预测有关的因素加以说明: (1)本产品的消耗对象。 (2)本产品的消费条件。消费条件因产品特点性能而异,如汽车的消费需要具备相应的道路交通条件;电视机、电冰箱的消费需要有电等等。预测某一种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时,应将哪些不具备消费条件的消费领域从消费对象总量中剔除掉。 (3)本产品更新周期的特点,说明本产品有效经济寿命的长短。 (4)可能出现的替代产品,即代用品。 (5)本产品使用中可能产生的新用途。产品所用途的出现,意味着扩大了本产品的消费领域,扩大了市场需求容量。 提出预测的本产品国内需求量及与现有生产能力的差距。 §3.2.2 产品出口或进口替代分析 (1)替代进口分析。将本产品与目前进口产品从性能、重量、价格、配件、维修等方面进行比较,说明本产品的优势和有利条件。 (2)出口可行性分析。如果拟建项目的产品在质量和技术等方面,具备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的能力,则应考虑国外市场对本产品的需求。 通过以上分析,预测本项目产品可能的替代进口量或出口量。 §3.2.3 价格预测 进行产品价格预测,要考虑产品产量、质量、同类产品目前价格水平,还要分析国际、国内市场价格变化趋势,国家的物价政策变化、产品全社会供需变化等因素;产品降低生产成本的措施和可能性;为扩大市场需采用的价格策略等,综合以上因素,预测产品可能的销售价格。 对拟增加出口的产品或替代进口产品,还要参照国际市场价格及变化趋势定价,如产品外销,应附有有关方面承诺外销的意向书。 §3.3 市场推销战略 在商品经济环境中,企业不可能仍然依靠国家统购包销完成销售额。企业要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合适的销售战略,争取扩大市场份额,稳定销售价格,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因此,在可行性研究中,要对市场推销战略进行相应研究。 §3.3.1 推销方式 (1)投资者分成。 (2)企业自销。 (3)国家部分收购。 (4)经销人代销及代销人情况分析。 §3.3.2 推销措施 (1)销售和经销机构的建立。 (2)销售网点规划。 (3)广告及宣传计划。 (4)咨询服务和售后维修措施。 §3.3.3 促销价格制度 促销价格制定可根据市场销售预测情况确定,一般用于产品投产初期,以较低价格、同等质量、优良的售后服务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投产初期产品以较低价格出售,会对销售收入产生影响,因此价格制定要合理,并应采取相应的成本控制措施。在一定时期后,可根据产品销售情况逐渐将产品价格提高到一定水平。 §3.3.4 产品销售费用预测 产品销售费用包括建立销售机构、销售网点、培训销售人员、产品广告宣传、咨询及售后维修服务费用,在可行性研究中,应根据制定的产品销售计划,分别估算产品销售费用。对某些产品,销售费用在成本中占很大比例的,不可忽略不计。 §3.4 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3.4.1 产品方案 (1)列出产品名称。有多种产品时,应逐一列出主产品和主要副产品名称。 (2)产品规格标准。说明产品规格、标准选择依据。 §3.4.2 建设规模 建设规模又叫设计生产能力,是指项目生产一定质量标准的产品的最大能力。一般用实物单位或标准实物单位来计量。 (1)建设总规模。说明主要产品年产量,主要副产品年产量,主要设备装置。 (2)主要生产车间的生产能力,生产线数量。 (3)说明项目经济规模,不同规模下项目效益与费用的比较分析,说明本项目确定的建设规模的合理性。 (4)如果项目采用分期建设方法,应说明项目总规模、分期建设规模并说明分期建设的起止时期、各期建设的主要内容。 §3.5 产品销售收入预测 根据确定的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及预测的产品价格,可以估算产品销售收入。 产品销售收入可以分别计算主要产品和副产品的年销售总收入,并计算销售收入和计算期内销售总收入,销售收入一般列表表示。 第四章 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第五章 工厂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是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研究项目应采用的生产方法、工艺和工艺流程、重要设备及其相应的总平面布置、主要车间组成及建筑物结构型式等技术方案。并在此基础上,估算土建工程量和其它工程量。在这一部分中,除文字叙述外,还应将一些重要数据和指标列表说明,并绘制总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示意图等。 第六章 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在项目建设中,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和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法规、法律,对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影响,对影响劳动者健康和安全的因素,都要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价,推荐技术可行、经济、布局合理、对环境的有害影响较小的最佳方案。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同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要有专门论述。 第七章 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根据项目规模;项目组成和工艺流程,研究提出相应的企业组织机构、劳动定员总数及劳动力来源及相应的人员培训计划。 第八章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项目实施时期的进度安排也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项目实施时期可称为投资时期,是指从正式确定建设项目(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到项目达到正常生产这段时间,这一时期包括项目实施准备、资金筹集安排、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施工准备、施工和生产准备、试运转直到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等各个工作阶段。这些阶段的各项投资活动和各个工作环节,有些是相互影响,前后紧密衔接的;也有些是同时开展、相互交叉进行的。因此,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将项目实施时期各个阶段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作出合理而又切实可行的安排。

地理调查报告

购物车
唐僧
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穗城、穗垣、仙城、花城;解放前旧称省城。地处中国南方,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西江、北江、东江水道在此汇合,濒临南中国海,珠江入海口,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广州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 广州(英语:Canton、Kwangchow、Guangzhou;汉语拼音:Guǎngzhōu ;粤语注音:Gwong2zau1)   中国最大城市之一,华南地区第一大城市,广东省省会,华南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中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广州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广州濒临南海,邻近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广州属丘陵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和东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中国的第三大河——珠江从广州市区[1]穿流而过。广州将于2010年举办亚洲体育盛事——第16届亚洲运动会。 广州地理图片   语言:广东话(又称:广州话、白话或粤语;英文名称:Cantonese)、客家话、潮州话、普通话   城市地标:五羊石像 中山纪念堂 镇海楼 海心塔 中信广场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 广州双子塔   城市美誉:卫 鸟瞰广州 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   经纬度:市中心位于北纬23度06分32秒,东经113度15分53秒。   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省:广东省(Guangdong Province)   政府:广州市政府位于越秀区。现任市委书记张广宁,现任市长万庆良。   面积:全市面积7,434.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843.43平方公里。   海拔:全市平均海拔11米,天堂顶为广州市内最高点,海拔1210米。   人口 :全市人口1035万人(2009年末),比上年末增长3.0%。出生率为9.45‰,低于全省(11.96‰)2.51个千分点;死亡率为 4.20‰,低于全省(4.66‰)0.46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5‰,低于全省(7.02‰)1.77个千分点。   民族:全市汉族人口为1590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98.58%。少数民族人口为24.6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42%。   宗教:广州市主要宗教信仰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时间:北京时间(中国标准时间),UTC+8。   地区经济运行情况:2009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112.76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72.55亿元、3394.65亿元和5545.56亿元,分别增长3.9%、8.8%和13.6%。   地理方位   广州市中心位于北纬23度06分32秒,东经113度15分53秒,地处中国大陆南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广州濒临南海,邻近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广州属丘陵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和东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中国的第三大河——珠江从广州市区穿流而过。   气候环境   广州地处亚热带,横跨北回归线,年平均温度22℃,极端最低温度0℃,最高温度39.1℃,气候宜人,是全国年平均温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广州属南亚热带季风气侯,由于背山面海,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等特征。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利于植物生长,为四季常绿、花团锦簇的“花城”广州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年均降雨量为1982.7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68%。全年中,4至6月为雨季,8至9月天气炎热,多台风,10至12月气温适中,是旅游的最佳季节。   自然条件   广州目前已发现50多个矿种,其中大、中型矿点17处。植物种类达数千种。野生动物约有210多种。广州水域面积7.4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约10%。从化一带有丰富的地下温泉,水温摄氏50℃-70℃,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粮食作物以优质籼稻为主,一年两熟。经济作物以蔬菜、水果、花卉等为主。广州是“水果之乡”,主要产荔枝、龙眼、香蕉、菠萝、木瓜、杨桃等。广州的花卉和盆景远近驰名,以阴生观叶植物、高档盆花、鲜切花、岭南盆景为主。阴生观叶植物占全国市场一半以上,红掌、蝴蝶兰、一品红等盆景已成为全国性的生产基地,盆景远销欧美等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