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理论物理考研靠什么课程啊???????很急的!!

二柄
京房
你要考理论物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吗?一般都不会考数一数二吧,理论物理招生应该是考特殊数学。物理专业课的考试可以选择普通物理,量子力学,电动力学,看你报的方向了,如果你报场论方向应该是考量子力学,如果是相对论方向就考电动力学,如果是混沌理论应该是考普通物理。凝聚态物理也有理论的部分,那样的话就是考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

自学物理研究生课程,有哪些推荐的书籍呢

故强哭者
聪明人
从事理论物理(我知道这段显得比较中二,但我也不知怎么描述好,请自动把中二程度稍降一点理解。。)。但是理论物理超级难吧,而且听说受实验所限现在就是提一个个没法验证的模型,还有出路太少,待遇不怎么好等等不提。以及对我个人来说,量子力学已经看得有点头疼,不知理论物理是不是一个靠一般聪明和勤奋可以走的下去的领域。。(虽然我觉的我的空间想象能力还是很好的)。我现在想的有点走火入魔,有时也想舍得一身剐入了理论物理(也就是今年考研),走到哪里算哪里。各位要是能给我点建议就好了,讲些理论物理发展现状也行。谢谢。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学的是什么课程????

独闻和焉
吊人索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现在考研专业名称是学科教学(物理),属于师范类专业硕士【专硕】,我国大部分师范院校研究生院都有这个专业。  一、物理教育硕士专业介绍  【全日制,学制三年,硕士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物理教育教学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基础教育改革,掌握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物理专业的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方式 1.主要利用寒暑假期间进行授课和指导论文。第一、二学年以课程学习为主,采用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案例教学;强调学生自学,组织咨询辅导;加强实践环节,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在学员原单位进行,学员实践活动结束后,须提交两份教案及相关的教学评价。 2.第二学年下学期除安排一定选修课外,还应开展学位论文工作,作论文开题报告,第三学年上学期进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学位论文答辩在第三学年下学期进行,期终完成学位授予工作。 学员修满规定学分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学位论文选题以研究中学教学中的重点实际问题为主,应具有开拓性。在撰写论文期间,学员应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到校接受指导教师的具体指导。 3.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三、课程设置与要求应修满34学分。其中,教育素质板块8学分,教育能力板块20学分,教学案例分析2学分,学位论文开题报告2学分,学位论文中期报告2学分。一般16学时计1学分。  四、实践学习规划教育教学实践是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学习包括从课堂到课外、从学校到社会、从理论学习到身体力行等实践环节组成的训练,其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实践训练,能够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也能使学生将以往的教育教学经验得到升华和凝炼,在实践中提高其理论水平。教学实践类课程将主要在我校建立的“教师能力提升基地”中完成,教育实践研究的形式包括多种: 1. 教学设计与实践(内容包括听课、教学设计训练、上课、教学反思等。)  2. 班级管理实践。3. 社会调查(国情调查和教育调查,包括与学位论文有关的教育调查。) 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到中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为半年。半年内主要开展二项工作:一是尽可能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并进行自我总结;二是地接触社会,深入基层体验,做国情、社情调查,并形成一份体验调查报告。  五、必读、选读书目及重要学术期刊参考书目 1、阎金铎主编,《物理实验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2.阎金铎主编,《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3.乔际平等,《物理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4.宋玉什等译,《诺贝尔奖获得者演讲集·物理学(第1、2卷)》,科学出版社,1985;  5.赵峥,《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十六讲》,高等教育出版,2008;  6. 霍金,《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7. 王较过,《物理教学论》,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8.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 赵凯华,《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0. 赵凯华,《新概念物理学教程·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量子物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11. 《诺贝尔奖获得者演讲集·物理学(第1、2卷)》,科学出版社,1985;  13. 薛凤家,《诺贝尔物理奖百年回顾》,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14.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中学教师物理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5. 王力邦、封小超,《高等师范理科写作》,科学出版社,2008; 16. R.P.费曼,《费曼物理学讲义(第1、2、3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7. 蔡枢、吴铭磊,《大学物理(当代物理前沿专题部分)》,高等教育出版,1999;  18. 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9. 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0.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期刊类: Physics Ecation;The Physics Teacher;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Science Ecation; 物理教师;物理教学;物理通报;大学物理;课程教材教法;新课程研究;中学物理教与学(人大复印资料);物理教学探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学科教育;中学物理;大学物理(教育专刊)。

理论物理专业和数学专业都有哪些专业课(本科 研究生 博士 求全)

灰熊人
起则于于
其他的学校的不了解,给你个清华本科的吧:(一)数学系数学系本科培养方案,在注重打好基础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其中数学类课程分为三个层次。 必修课包括数学分析、代数与数论、几何与拓扑三方面共七门课程,修课的时间上有一定灵活性。 数学基础课包括13 门课程,涉及数学各个分支,其中的"近代数学专题"课,实际包括20个左右的专题,介绍近代数学各分支的概貌并提 供与教授近距离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启发学生兴趣并帮助确定以后的学习方向。学生选择13门课程中的七门可达到要 求。数学专业课分为6个系列:分析系列,代数系列,几何系列,随机数学系列,科学计算与运筹系列,信息与计算机 系列,共近四十门课程,学生可根据专业方向选择其中10-12门课程即可达到要求。数学科学系设有专门的资料室和计 算机实验室。资料室订有世界上主要数学期刊二百余种及国内数学期刊八十余种,计算机实验室拥有较先进的16节点 服务器集群和近百台高配置的计算机供本系学生使用。来源:http://math.tsinghua.e.cn/info/intro.asp(二)理学院数理大类培养方案一、数理大类培养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数理基础厚、专业面向宽、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决定借鉴基础科学班的成功经-验,从2005年开始将数理基础科学专业招生规模扩大到理学院数学科学系和物理系全部以及信息学院一部分,建设跨院系的数理大类平台,实行按照数理基础科学专业统一招生,前两年学生在理学院共同学习基础课程、强化数理基础和科学素养教育,二年级末学生根据“规模控制,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专业方向。数理大类平台课及数理类各系所属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是本科学生培养工作的宏观指南。培养方案规定了数理类各系本科生“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的必修课程、培养环节和最低必修学分要求,根据“数理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培养”的目标,强调加强数理大类基础、扩展专业面和尊重学生志向的专业教育流动通道。因此,该培养方案也是数理大类本科生在校学习、毕业资格、学位资格认定的主要依据。指导性教学计划是按学期建议的课程学习计划,用于指导学生安排学习进度。数理类本科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体系包括:人文社科基础课程(35学分)和理科基础平台课占最低学分要求的55%—60%,主修专业主干课群(各约40学分)占最低学分要求的30%—35%,任选课约占最低学分要求的10%,暑期实践(15学分)和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 二、培养模式与目标 为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基础、良好理科素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并为与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密切相关的其他应用学科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良好科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统一按照数理基础科学专业招生。前两年主要依托理学院加强数理基础培养,强调打好数学和物理学基础,培养学生既具有数学的高度抽象思维能力,又具有现代物理学的理论素养和实验技能。二年级末分流专业方向包括:基科(数学)、基科(物理)、基科(应用),以及信息学院的部分相关专业等。 三、数理大类平台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 35学分(1) 思想政治理论课 14学分 1061018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学分(秋) 1061019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学分(春) 106102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学分(秋) 10610214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学分(春)(2) 体育 4学分 第1-4学期的体育(1)-(4)为必修,每学期1个学分; 第5-8学期的体育专项不设学分,其中第5-7学期为限选,第8学期为任选。体育学分不够或不通过者,不能本科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第1-4学期的体育(1)-(4)为必修,每学期1个学分; 第5-8学期的体育专项不设学分,其中第5-7学期为限选,第8学期为任选。体育学分不够或不通过者,不能本科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3) 外语课 4学分 大学英语教学实行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入学后建议选修并通过4-6学分的英语课程后再报名参加《清华大学英语水平I》的考试。本科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必须通过水平I考试。学生可选修外语系开设的不同层次的外语课程,以提高外语水平与应用能力。 日语、德语、法语、俄语等小语种外语课程的选课要求详见《学生手册》(2006)。(4) 文化素质课 13学分 本科培养方案设置文化素质课程八个课组:1. 历史与文化 2. 语言与文学 3. 哲学与人生 4. 科技与社会 5. 当代中国与世界 6. 艺术教育 7. 法学、经济与管理 8.科学与技术。 要求在以上八个课组中选修若干门课程,修满13学分,其中必须包含2门文化素质核心课程。 2.数理大类平台课程基本框架 理科平台课程分为数学、物理学、基础科学和信息科学类,它体现了数理大类各专业方向比较共性的基础要求。(1) 基本课程 40学分数学课程 5门, 21学分 30420095 高等微积分(1) 5学分(秋) 30420394 高等微积分(2) 4学分(春) 30420224 高等微积分(3) 4学分(秋) 30420124 高等代数与几何(1) 4学分(秋) 30420134 高等代数与几何(2) 4学分(春) 物理学课程 5门, 16学分 10430754 普通物理(1) 4学分(秋) 10430764 普通物理(2) 4学分(春) 10430774 普通物理(3) 4学分(秋) 10430632 基础物理实验(1) 2学分(春) 10430642 基础物理实验(2) 2学分(秋)信息科学 1门, 3学分 30240233 程序设计基础 3学分 20220233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 3学分 20740073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 3学分(2) 限选课程 (建议学生尽可能在前2年完成这部分要求)数学课程: 20430145 复变函数和数理方程 5学分物理学课程: 10430824 基础物理实验(3) 4学分(秋) 20430154 量子力学(1) 4学分 20430103 分析力学 3学分信息类课程: 30240233 程序设计基础 3学分 20740073 程序设计基础 3学分化学生物课程: 20450044 普通生物学 4学分 10450012 现代生物学导论 2学分 10450021 现代生物学导论实验 1学分 00440012 化学与社会 2学分 10440012 大学化学B 2学分 10440111 大学化学实验B 1学分 10440144 化学原理 4学分来源:http://166.111.26.11:8080/chinese/undergraate/program-1.php(三)物理系物理学专业、数理基础科学(物理方向)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学实验能力的高质量的基础研究型和应用研究型物理人才。本科阶段主要是打基础,强调给学生一个宽广厚实的物理基础。毕业后,其中一部分将继续在物理领域深造,另一部分将以其宽厚的物理基础和良好的理科素养为优势,转向其它领域学习和工作。 二、学制与学位授予 学制:本科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三、基本学分要求 毕业总学分不少于170学分,其中春、秋季学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135学分,研究训练和其他实践环节不少于20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 四、课程结构与学分要求 1.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 35学分(1) 思想政治理论课 14学分 1061018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学分(秋) 1061019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学分(春) 106102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学分(秋) 10610214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学分(春)(2) 体育 4学分 第1-4学期的体育(1)-(4)为必修,每学期1个学分; 第5-8学期的体育专项不设学分,其中第5-7学期为限选,第8学期为任选。体育学分不够或不通过者,不能本科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3) 外语 4学分 大学英语教学实行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入学后建议选修并通过4-6学分的英语课程后再报名参加《清华大学英语水平I》的考试。本科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必须通过水平I考试。学生可选修外语系开设的不同层次的外语课程,以提高外语水平与应用能力。 日语、德语、法语、俄语等小语种外语课程的选课要求详见《学生手册》(2006)。(4) 文化素质课 13学分 本科培养方案设置文化素质课程八个课组:1. 历史与文化 2. 语言与文学 3. 哲学与人生 4. 科技与社会 5. 当代中国与世界 6. 艺术教育 7. 法学、经济与管理 8.科学与技术。 要求在以上八个课组中选修若干门课程,修满13学分,其中必须包含2门文化素质核心课程。课程详见每学期选课手册。 2.基础类课程 必修45学分(1) 数学基础课程 4门必修 ≥ 17学分 ) 30420095 高等微积分(1) 5学分(平台课) 30420394 高等微积分(2) 4学分(平台课) 30420224 高等微积分(3)* 4学分(平台课) 30420124 高等代数与几何(1) 4学分(平台课) 30420134 高等代数与几何(2) 4学分(平台课) 注:高等微积分(3)对本科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同学可作为选修。(2) 物理学基础课程 6门必修,20学分 10430754 普通物理(1) 4学分(平台课) 10430764 普通物理(2) 4学分(平台课) 10430774 普通物理(3) 4学分(平台课) 10430632 基础物理实验(1) 2学分(平台课) 10430642 基础物理实验(2) 2学分(平台课) 10430824 基础物理实验(3) 4学分(3) 化学、生物学基础课 ≥3学分 10450034 普通生物学 4学分 10450012 现代生物学导论 2学分 10450021 现代生物学导论实验 1学分 30450104 生物物理学 4学分 00440012 化学与社会 2学分 10440012 大学化学B 2学分 10440111 大学化学实验B 1学分 10440144 化学原理 4学分建议:理论和实验配套地选择,例如,“大学化学B”与“大学化学实验B”一起选 说明:不局限于上述所列课程。允许选择其他化学类和生物类课程(4) 技术类基础课 ≥5学分 20220395 电工与电子技术 5学分(必修) 30240233 程序设计基础 3学分 20220233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 3学分 20740042 计算机文化基础 2学分 20740073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 3学分说明:不局限于所列的后4门课,允许选择其他计算机和电子类课程 3.专业基础课程 33 学分(1) 数学、物理理论课 7门必修,27学分 20430145 复变函数和数理方程 5学分(平台课) 20430103 分析力学 3学分(平台课) 20430154 量子力学(1) 4学分(平台课) 20430204 统计力学(1) 4学分 20430054 电动力学 4学分 40430354 固体物理(1) 4学分 20430193 量子力学(2) 3学分注:“微分方程(1)+复分析”为一组,该课组与“复变函数与数理方程”为二选一(2) 物理实验课 (任选2组作为必修,6学分) 10430713 近代物理实验A组 3学分 10430723 近代物理实验B组 3学分 10430733 近代物理实验C组 3学分 10430743 近代物理实验D组 3学分说明:2组实验分布在不同学期,即一学期完成一组。 4.专业限选课程 ≥10学分 20430183 统计力学(2) 3学分 30430014 计算物理 4学分 30430094 广义相对论 4学分 40430364 量子力学前沿专题 4学分 专业物理实验 3学分(必选)说明:物理学专业要求至少选修三门课。物理方向要求至少选修两门课,另从“专业任选课程”中选修一门实验课。专业物理实验对这两个方向都为必修。 5.专业任选课程 ≥6 学分 30430102 量子力学专题研究 2学分 40430291 物理学前沿讲座 1学分 00430032 物理学史与物理学方法 2学分 40430064 声学 4学分 40430071 声学实验 1学分 40430034 激光与近代光学 4学分 40430114 光子学的物理基础 4学分 40430104 近代光学实验 40430053 原子分子物理 3学分 40430024 核物理与粒子物理 4学分 40430084 亚原子物理实验方法 4学分 40430094 核物理实验 4学分 40430124 固体物理(2) 4学分 40430134 固体物理研究方法与实验 4学分 40430013 天体物理 3学分 40430143 电子技术提高 3学分 普通天文学 天文观测 宇宙学 3学分 生物物理 3学分说明:① 本科生可以选修物理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见物理系研究生培养方案),并替代相应的专业课程(需得到教学负责人的认定),但本科毕业和研究生毕业只计一次学分。② 偏物理方向的学生可以根据本人的志趣,在Seminar导师的指导下,从上述专业任选课程和数学系的有关专业课程中选择,为进一步深造打好数理基础。③ 偏应用物理方向的学生可以根据本人的志趣,在Seminar导师的指导下,从上述专业任选课程和其他院系(主要是信息学院、材料系、生物系等)的有关专业课程中选择,掌握相关的应用技能。④ 若所选课程不在上述范围,需得事先得到系教学负责人的认定。 6.任选课程 ≥6 学分可选理学院、工科各系及经济管理学院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 7.科研实践训练类课程 ≥6学分 40430303 专题研究课(1) 3学分 40430313 专题研究课(2) 3学分 40430323 专题研究课(3) 3学分建议:除有特殊原因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在第8学期前选至少两门专题研究课(即Seminar)。对没有修专题研究课的学生,可以用其他科研实践类课程(如SRT)替代,或者选修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需事先得到教学负责人的认定!) 8.夏季学期实践环节 ≥14学分(1) 实践课 11学分 10640852 大一外语强化训练 2学分 12090043 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 3学分 21510082 金工实习C(集中) 2学分 22650022 电子工艺实习(集中) 2学分 00740192 VC++语言程序设计与训练 2学分(2) 科学研究训练≥3学分 40430333 交叉学科前沿专题 3学分 40430185 实验室建设与专题研究 5学分说明:在第3个夏季学期之前,已修过专题研究课或SRT的学生选“交叉学科前沿专题”;没有进行过实质性科研训练(即没选过专题研究课或SRT)的学生选“实验室建设与专题研究”。 9.综合论文训练 15学分 40430260 综合论文训练 15学分来源:http://166.111.26.11:8080/chinese/undergraate/program-2.php(四)物理系数理基础科学专业(应用方向)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 培基础学科和对数学物理基础要求较高的其他学科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基础和良好素养的新型人才。通过强化数学和物理的教学,其本科生应掌握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物理实验技能。同时安排一定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国际交往能力的训练,以及人文科学精神的熏陶。从三年级开始,通过科研实践训练,向对数理基础要求较高的学科(如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生命科学等)分流发展,学生根据本人的志趣与能力,选定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学制与学位授予 学制:本科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三、基本学分要求毕业总学分要求不少于170学分,分布如下:(1)课程学习不少于132学分,包括: 14门数学、物理主干课,52学分。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35学分。 其他课程,不少于45学分。课程结构要求如下:4门荐选的数学、物理主干课,16学分(注:完成毕业所要求的14门数理主干课,并进一步完成荐选的数理主干课的学生,在免试推研时可被优先考虑。若4门荐选课没有修或没有修满,那么16学分或剩余学分纳入Seminar方向相关专业课程学分); 化生类基础课程,不少于3学分; 计算机电类基础课程,不少于6学分; Seminar导师要求选修的与Seminar方向相关的专业课程,16学分; 其他任选课程。(2)实践环节不少于23学分(3)综合论文训练 15学分 四、课程结构及其学分分布 1.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 35学分(1) 思想政治理论课 14学分 1061018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学分(秋) 1061019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学分(春) 106102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学分(秋) 10610214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学分(春) (2) 体育 4学分 第1-4学期的体育(1)-(4)为必修,每学期1个学分;第5-8学期的体育专项不设学分,其中第5-7学期为限选,第8学期为任选。体育学分不够或不通过者,不能本科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3) 外语 4学分 大学英语教学实行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入学后建议选修并通过4-6学分的英语课程后再参加《清华大学英语水平I》的考试。本科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必须通过水平I考试。学生可选修外语系开设的不同层次的外语课程,以提高外语水平与应用能力。 日语、德语、法语、俄语等小语种外语课程的选课要求详见《学生手册》(2006)。(4) 文化素质课 13学分 本科培养方案设置文化素质课程八个课组:1. 历史与文化 2. 语言与文学 3. 哲学与人生 4. 科技与社会 5. 当代中国与世界 6. 艺术教育 7. 法学、经济与管理 8.科学与技术。 要求在以上八个课组中选修若干门课程,修满13学分,其中必须包含2门文化素质核心课程。课程详见每学期选课手册。 2.数理主干课 14门必修 ≥52学分(1) 数学课程(6门必修,≥学分) 30420095 高等微积分(1) 5学分 必修(平台课) 30420394 高等微积分(2) 4学分 必修(平台课) 30420124 高等代数与几何(1) 4学分 必修(平台课) 30420134 高等代数与几何(2) 4学分 必修(平台课) 40420583 概率论(1) 3学分 必修 20430145 复变函数和数理方程 * 5学分 30420083 复分析 * 3学分 30420023 微分方程(1) * 3学分 30420224 高等微积分(3)# 4学分 限选(平台课) 40420644 微分几何 # 4学分 限选 30420364 拓扑学 # 4学分 限选 40420054 数值分析 # 4学分 限选 (2) 物理课程(6门必修,≥20学分) 10430754 普通物理(1) 4学分 必修(平台课) 10430764 普通物理(2) 4学分 必修(平台课) 10430774 普通物理(3) 4学分 必修(平台课) 10430632 基础物理实验(1) 2学分 必修(平台课) 10430642 基础物理实验(2) 2学分 必修(平台课) 20430154 量子力学(1) 4学分 必修(平台课) 10430824 基础物理实验(3) # 4学分 限选(平台课) 20430103 分析力学 # 3学分 限选(平台课) 20430204 统计力学(1) # 4学分 限选 20430054 电动力学 * 4学分 限选【说明】① 对普通物理,选中、英文均可。② 微分方程(1)+ 复分析为一组,它与复变函数和数理方程为二选一。③ 数理主干课中带#的8门课程为限选课程,对本科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只须从中选2门作为必修,其他课程可作为任选;对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学生须从中选6门作为必修,其他课程可作为任选。④ 基础物理实验(3)对Seminar方向为非经济管理类的学生为必选。⑤ 对Seminar方向为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建议选统计力学(1)。⑥ 若学科需要,微分几何和拓扑学可以用为数学系学生开设的泛函分析和测度论替代。⑦ 替代课基本原则:所选必修课程可以用高档次或同等档次的相近课程替代。具体的课程替代需事先得到系教学负责人的认定。 3.化生基础课 ≥3学分 (不局限于下面所列的具体课程) 10450034 普通生物学 4学分 10450012 现代生物学导论 2学分 10450021 现代生物学导论实验 1学分 30450104 生物物理学 4学分 00440012 化学与社会 2学分 10440012 大学化学B 2学分 10440111 大学化学实验B 1学分 10440144 化学原理 4学分〖建议〗理论和实验配套地选择,例如,“大学化学B”与“大学化学实验B”一起选 4.计算机与电类基础课≥6学分(不局限于下面所列课程) 20740042 计算机文化基础 2学分 20740073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 3学分(平台课) 20220233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 3学分 20250093 计算机网络及应用 3学分 20220395 电工与电子技术 5学分 20220053 电工技术 3学分 20220064 电子技术 4学分 5.专业课≥16学分(其中基础类课≥7学分) 从大三第一学期开始,通过Seminar等方式引导学生向不同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分流,根据分流后的不同学科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选修相关专业的基础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如果所选的学科方向在以下所列中,基础类课程(即类似于普通物理和四大力学)必须从相应方向中的限选课程组中选择,且不少于7学分。如果所选Seminar不在所列方向中,相应的基础类课程的选择需得到系教学负责人的认定。(1)信息方向 基础类课程(2)经济管理方向 基础类课程(3)生物方向 基础类课程(4)材料方向 基础类课程 6.实践环节 9门必修 23学分 12090043 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 3学分 10640852 大一外语强化训练 2学分 22650022 电子工艺实习 2学分 00740192 VC++语言程序设计与训练 2学分 30430132 研究性实验选题 2学分 40430303 专题研究课(1) 3学分 40430313 专题研究课(2) 3学分 40430323 专题研究课(3) 3学分 40430333 交叉学科前沿专题 3学分【说明】“研究性物理实验”允许用其他的学术实践活动替代,但需事先得到系教学负责人的认定。 7.综合论文训练 15学分 40430260 综合论文训练 15学分基科(应用)的学生一般到所选学科方向的各院系参加综合论文训练,训练时间一般为15周。 来源:http://166.111.26.11:8080/chinese/undergraate/program-3.php

考研到大连理工大学的理论物理专业需要考哪些课

利物浦
初试科目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② 201英语一③ 360数学物理方法④ 806量子力学 研究方向 01 量子信息论02 基本粒子与场论03 引力与宇宙论04 复杂网络05 高等教育、教学法 806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编者:宋鹤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二版《量子力学导论》,编者:曾谨言,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版复试参考书目:《量子力学》,宋鹤山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编者:汪志诚,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动力学》,编者:郭硕鸿,高等教育出版社专业未来前景不错。但需要你有钻研精神

想要自学理论物理,看书的顺序是怎样的

超快感
大天使
首先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是少不了的。另外英语水平也是少不了的(主要是我国物理的书目质量不行)有了这些工具,你就可以学:理论力学(推荐梁昆淼力学上下册,如果基础较好可以直接看下册,以及配套的鞠国兴的理论力学习题全解,这两本书非常良心)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推荐一本英文的叫热物理概念concepts of thermal physics,并不推荐很多学校用的汪志成的热力学与统计物理)之后为了学更深的内容,必须学新的数学工具,就是数学物理方法(推荐梁昆淼的数学物理方法,清楚明了)然后是:电动力学(没遇到过什么合适的教材。。。简单的如格里菲斯,难的很多,因为自己学的时候没找到什么太合适的教材,基本上都是老师的课件)量子力学(中文教材推荐曾谨言量子力学,但我一直觉得第一梯队的量子力学的教材只有两本,一本是量子力学的开山鼻祖狄拉克的原著:量子力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翻译错误百出建议看原著;另一本是日本人j.j.sakurai的Morden quantum mechanics,虽然它们都是研究生课程教材,但是强烈推荐,尤其是狄拉克原著的前30页,把量子力学的逻辑说得非常透彻)固体物理(推荐胡安的固体物理,我国的固体物理大牛黄昆院士的固体物理同样推荐)光学原理(没遇到什么合适的教材)之后,数学工具又不够了,所以要学群论(S.Sternberg的Group theory and physics ,其它不知道啦)群论学完后就可以学一些高大上的了广义相对论(教材随缘了,但不推荐国内教材)量子场论(教材随缘了,但不推荐国内教材)学到这里,人类目前为止成熟的物理理论体系就都拿下了。

研究生理论物理有那些方向,每个方向是单独学的吗

爱在线
剧场灵
研究生理论物理的方向非常多,本科的没门课程都可以成为研究生的一个理论物理方向,学物理一开始就知道:物理是研究自然规律的学科,所以只要是自然的都是物理,都是可以研究的对象。研究生常见的理论物理有:高能物理、原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理论光学等等,基本上招收研究生的大学都开有理论物理,但不同学校开的方向不一样,你可以先选定学校,然后在他们学校网站的招生简章查找,中国理论物理学科比较好的大学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你说的北大要账号,那应该是你找错了,招生简章之类的信息都是公开的,百度一下就有:比如2011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就能找到,或者北大网站上一定会有!不知道你现在 是高中生还是本科生,如果高中生,看看科普好了,如果是本科生,你应该先学好高数,数理方法,四大力学,然后要学相对论,微分几何、群论、宇宙学,量子场论,再深入就是拓扑论、微分流形等等。理论物理所比较好,北大也不错,你可以上他们官网看

请问物理专业的大学生到研究生都要学习那些数学课程?

半路上
恬愉之安
你好,我是学物理的因为各个学校的课程安排不禁相同,所以我只能给你说个大概首先,高数是公共必修课,接下来,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工程数学等,基本上大学的数学课程就到此为止了到你读研究生的时候,那就不好分了,天体物理、原子物理等等,多了去了,不过其实数学知识都差不多,只是根据你专业需要选择学习某一个数学公式或原理的角度,因为毕竟您不是学数学的嘛,呵呵希望这个回答你能满意物理专业有好多呢 理论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材料物理学 等等... 高数 概率论 线性代数 复变函数 积分变换 这些一部分是一定有的 数学分析等其他数学类要看专业情况

介绍下如何考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生?

创圣
而果然乎
考什么专业课可以到他的网站上找,一般是高数或普物(二选一),再加一门理论物理(量子或电动或热统选一)。师范的量子一般选用周世勋的书作为教材,的确稍浅,但核心内容已经覆盖,且容易入门,建议先把教材学透,期间可以参考别的教材。理论所竞争相当激烈,性价比不高,要有心理准备关键是你要符合该校的考研报考条件,再加上自己的勤奋。